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译文

孔子说:“那些追求隐逸、行为怪异的人,后世可能会有人记述他们:但我不做这样的事。

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即使半途而废:我也不能停止。

君子依靠中庸之道,即使隐居不为人所知也不后悔。只有圣人能做到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注解

素隐行怪:指追求隐逸、行为怪异,以引起后世的注意和传述。素,朴素;隐,隐逸;行怪,行为怪异。

后世有述:指后代会传述其事迹。

遵道而行:遵循正道而行。

半途而废:指做事中途放弃,不能坚持到底。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

遁世不见知:指隐居避世,不为人所知。

圣者:指道德修养极高、智慧超凡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君子行为准则的阐述。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行为的态度。

首先,孔子批评了‘素隐行怪’的行为。他认为,那些追求隐逸、行为怪异的人,虽然可能引起后世的注意和传述,但这并不是他所推崇的。孔子主张的是积极入世、参与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这种态度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强调个人应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声或逃避责任。

其次,孔子提到了‘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的情况。他认为,君子应当遵循正道而行,但如果中途放弃,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里体现了孔子对坚持和毅力的重视。儒家思想强调‘持之以恒’,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修养和事业,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半途而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浪费,也是对道德责任的背离。

最后,孔子提出了‘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理想境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中庸为准则,即使隐居避世、不为人所知,也不会感到后悔。这种境界只有‘圣者’才能达到。圣者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智慧,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孔子通过对不同行为模式的评价,表达了对君子行为准则的深刻思考。他强调君子应当积极入世、坚持正道,并以中庸为处世准则,最终达到圣者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孔子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是《论语》的一大特色,也是儒家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孔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一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