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原文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单》。

茶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札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

武夷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常州阳羡茶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酒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金坛于酒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佳。一清彻骨,色若松花。其味略似绍兴,而清洌过之。

德州卢酒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味变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为佳。

绍兴酒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湖州南浔酒湖州南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亦以过三年者为佳。

常州兰陵酒唐诗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之句。余过常州,相国刘文定公饮以八年陈酒,果有琥珀之光。然味太浓厚,不复有清远之意矣。宜兴有蜀山酒,亦复相似。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而被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据云有佳者,恰未曾饮过。

溧阳乌饭酒余素不饮。丙戌年,在溧水叶北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傍人大骇,来相劝止。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其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俟嫁此女,才饮此酒。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苏州陈三白乾隆三十年,余饮于苏州周慕庵家。酒味鲜美,上口粘唇,在杯满而不溢。饮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问之,主人曰:“陈十余年之三白酒也。”因余爱之,次日再送一坛来,则全然不是矣。甚矣!世间尤物之难多得也。按郑康成《周官》注盎齐云:“盎者翁翁然,如今[赞阝]白。”疑即此酒。

金华酒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亦以陈者为佳。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

山西汾酒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尝见童二树家泡烧酒十斤,用枸杞四两、苍术二两、巴戟天一两、布扎一月,开瓮甚香。如吃猪头、羊尾、“跳神肉”之类,非烧酒不可。亦各有所宜也。

此外如苏州之女贞、福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枣儿红,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扬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译文

喝七碗茶能生风,喝一杯酒能忘却世间烦恼,非得喝六清茶不可。因此写了《茶酒单》。

喝茶想要喝好茶,首先要选择好水。好水要选择中泠、惠泉的水。普通人家怎么能够设立驿站来购买呢?但是天然的山泉水和雪水,是有能力保存的。水新鲜则味道辛辣,陈旧则味道甘甜。尝遍天下的茶,以武夷山顶上生长的、冲泡后呈白色的茶为第一。然而进贡的都不能太多,何况是民间呢?其次是龙井茶。清明前采摘的,被称为‘莲心’,味道太淡,多喝为妙;雨前采摘的最好,一旗一枪,绿得像碧玉。收集茶叶时要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在石灰坛中,过十天就换一次石灰,上面用纸盖好扎紧,否则气会出来,颜色和味道又会变化。烹茶时要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就泡,滚太久则水味会变。停火后再泡,则茶叶会浮起来。一泡就喝,用盖子盖上则味道又会变化。其中的奥妙,不容忽视。

山西的裴中丞曾经对人说:‘我昨天去了随园,才喝了一杯好茶。’唉!他是山西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我看到士大夫在杭州长大,一进入官场就喝熬茶,味道苦得像药,颜色像血。这不过是那些肠肥脑满的人吃槟榔的方法。太俗了!除了我家乡的龙井茶外,我认为可以喝的,列在后面。

武夷茶以前我不喜欢武夷茶,嫌它浓苦得像喝药。然而丙午年秋天,我游历武夷,到了曼亭峰、天游寺等地方。僧人和道士都争着献茶。杯子小得像核桃,壶小得像香橼,每次倒的茶不超过一两。喝下去不忍心立刻咽下,先嗅其香,再尝试其味,慢慢咀嚼并体会它。果然清香扑鼻,舌头上有余甘,喝了一杯之后,再尝试一二杯,让人心情平静,愉悦性情。这才觉得龙井虽然清但味道薄;阳羡虽然好但韵味不足。这大概是因为玉和水晶,品格不同。所以武夷茶享有天下盛名,确实名不虚传。而且可以泡三次,味道仍然未尽。

龙井茶杭州的山茶,到处都很清,但最好的还是龙井。每次回乡扫墓,看到看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是富贵人不能喝的。

常州阳羡茶阳羡茶,颜色深碧,形状像雀舌,又像大米。味道比龙井略浓。

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产的茶,颜色和味道与龙井相同。叶子稍微宽一些,颜色比龙井更深。采摘最少。方毓川抚军曾经送了两瓶给我,确实是绝妙的。后来有人送来,都不是真正的君山茶。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都一概淘汰。

酒我生性不喜饮酒,因此对酒的要求很严格,反而能深知酒的味道。现在国内流行绍兴酒,但是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都不在绍兴之下!大概酒就像老儒生,越陈越贵,以刚开坛的为佳,俗话说‘酒头茶脚’就是这样。炖酒的方法如果不够则凉,太过则老,靠近火则味道会变。必须隔水炖,并且小心密封出气的地方才好。可以喝的酒,列在后面。

金坛酒金坛酒,在文襄公家所造,有甜和涩两种,以涩的为佳。一杯下去,清彻骨,颜色像松花。味道略似绍兴,但更清洌。

德州卢酒德州卢雅雨转运家所造,颜色像金坛酒,但味道略厚。

四川郫筒酒四川郫筒酒,清洌透彻,喝起来像梨汁蔗浆,不知道它是酒。但是从四川万里之外运来,很少有不变味的。我喝过七次郫筒酒,只有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的为佳。

绍兴酒绍兴酒,像清官廉吏,不掺杂任何虚假,而它的味道才是真的。又像名士耆英,长留人间,看尽世故,而其品质更加深厚。因此绍兴酒,不超过五年的不能喝,掺水的也不能超过五年。我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湖州南浔酒湖州南浔酒,味道像绍兴,但更清辣。也以存放三年以上的为佳。

常州兰陵酒唐诗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句子。我到常州,相国刘文定公用八年的陈酒招待我,果然有琥珀的光泽。但是味道太浓了,不再有清远的感觉了。宜兴有蜀山酒,也差不多。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酿造,本是佳品,但是被市井人随便制作,就变得粗俗了,实在可惜。据说有好的,但我从未喝过。

溧阳乌饭酒我向来不喝酒。丙戌年,在溧水叶北部家,喝了十六杯乌饭酒,旁边的人大惊,来劝我停止。但我还是喝得酩酊大醉,不忍放下。它的颜色黑,味道甘甜,无法用言语表达其妙处。据说溧水的风俗:生一个女儿,必须酿造一坛酒,用青精饭酿造。等到女儿出嫁,才喝这酒。因此这酒最早也要十五六年才能喝。打瓮时只剩半坛,味道能粘在嘴里,香气能飘到室外。

苏州陈三白乾隆三十年,我在苏州周慕庵家喝酒。酒味鲜美,喝起来粘在嘴唇上,杯子满而不溢。喝了十四杯,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酒,问主人,主人说:‘这是陈了十几年的三白酒。’因为我喜欢它,第二天又送了一坛来,但完全不是那味道了。世间尤物真是难得啊。根据郑康成《周官》注盎齐说:‘盎者翁翁然,如今赞白。’怀疑这就是这种酒。

金华酒金华酒,有绍兴的清,没有它的涩;有女贞的甜,没有它的俗。也以陈年的为佳。大概是因为金华一路水清的缘故。

山西汾酒既然喝了烧酒,以烈为佳。汾酒是烧酒中最烈的。我认为烧酒就像人中的光棍,县中的酷吏。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的膏粱烧酒次之,能存放十年,酒色变绿,喝起来转甜,就像光棍做久了,就没有火气了,很可以交往。曾经看到童二树家用十斤烧酒,用四两枸杞、二两苍术、一两巴戟天,布扎一个月,开瓮时非常香。吃猪头、羊尾、‘跳神肉’之类的食物,非烧酒不可。各有各的用处。

此外如苏州的女贞、福贞、元燥,宣州的豆酒,通州的枣儿红,都不入流品;至于扬州的木瓜酒,一喝起来就俗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注解

七碗生风:指饮茶后神清气爽,如同风起。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茶有三品,神品、品茶、粗茶’,神品茶饮后能‘七碗生风’。

一杯忘世:形容饮酒后忘却世间烦恼,达到超脱的状态。

六清:指茶水、酒水、泉水、雪水、雨水、露水等六种清澈的水,古代认为这些水最适合泡茶。

中泠:古代名泉,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水质清澈,常用于泡茶。

惠泉:古代名泉,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水质清澈,常用于泡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以产岩茶闻名。

龙井:指杭州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清、香、甘、活著称。

莲心:指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因其形状像莲花的中心而得名。

阳羡:指江苏宜兴,历史上以产茶闻名。

洞庭君山:位于湖南省洞庭湖中,以产茶闻名。

六安:指安徽省六安市,历史上以产茶闻名。

银针:指福建白茶,以其形状细长如针而得名。

毛尖:指湖南、四川等地的绿茶,以其外形毛茸茸而得名。

梅片:指四川、贵州等地的绿茶,以其香气似梅花而得名。

安化:指湖南省安化县,历史上以产茶闻名。

绍兴酒:指浙江绍兴出产的黄酒,是中国传统的名酒。

沧酒:指河北沧州出产的酒。

浔酒:指江西九江出产的酒。

川酒:指四川出产的酒,以白酒为主。

炖法:指酿酒过程中的一种加热方法,以使酒更加醇厚。

金坛于酒:指江苏金坛地区出产的酒。

德州卢酒:指山东德州卢雅雨家所造的酒。

四川郫筒酒:指四川郫县出产的酒,以清澈著称。

乌饭酒:指用乌饭树叶酿造的酒,色泽黑,味道甘甜。

陈三白:指乾隆三十年(1765年)酿造的三白酒。

金华酒:指浙江金华出产的酒,以清甜著称。

山西汾酒:指山西出产的白酒,以醇厚著称。

光棍:指古代对不拘小节、性格豪爽的人的称呼,此处比喻烧酒。

打擂台:指古代的一种比武活动。

跳神肉:指祭祀时用于祭祀的肉食。

女贞:指江苏苏州出产的酒。

福贞:指江苏苏州出产的酒。

元燥:指江苏苏州出产的酒。

豆酒:指安徽宣州出产的酒。

枣儿红:指江苏通州出产的酒。

木瓜:指江苏扬州出产的酒,以味道普通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评注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单》。

此句以茶喻人生,七碗茶能生风,一杯茶能让人忘却尘世烦恼,强调茶水品质之重要,为全文定下基调。

茶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

此句指出茶的品质不仅取决于茶叶本身,还与水质密切相关,强调水质对茶汤的影响。

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

此句说明虽然无法像驿道一样直接获取优质水源,但天泉和雪水同样具有藏茶的功效,表现出对自然之物的尊重。

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此句描述水的新旧对茶汤口感的影响,体现了对茶艺的细致品味。

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此句将武夷山顶的茶视为天下第一,表现出对名茶的推崇。

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

此句说明即使是名茶,也难以大量供应民间,进而引出龙井茶作为次佳的选择。

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此句详细描述了龙井茶的品质,以及不同季节的口感差异。

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札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

此句介绍了龙井茶的储存方法,体现了对茶艺的严谨态度。

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

此句描述了泡茶的方法,强调火候和时间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此句进一步说明泡茶过程中的细节,强调茶艺的讲究。

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此句强调茶艺的精细,任何小细节都不能忽视。

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

此句通过引用山西裴中丞的话,表达了对茶艺的赞赏。

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此句批评士大夫阶层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茶艺的纯真。

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

此句以槟榔类比,批评士大夫阶层追求俗气,并列举了其他可饮之茶。

武夷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武夷茶的最初印象。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武夷山游览时,僧道争相献茶的情景。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此句描绘了武夷茶的茶具和茶量,体现出茶文化的精致。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此句描述了品茶的过程,强调对茶汤的细致品味。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此句表达了对武夷茶口感的赞赏,以及对品茶带来的愉悦心情。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此句通过与龙井、阳羡茶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武夷茶的品质。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此句将武夷茶比作玉与水晶,强调其独特的品格。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此句肯定了武夷茶在茶界的地位。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此句说明武夷茶的品质之高,即使多次冲泡,其味道依然浓郁。

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此句将龙井茶视为杭州山茶中的佼佼者。

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此句描述了作者对家乡龙井茶的深情。

常州阳羡茶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

此句对阳羡茶的外观进行了描述。

味较龙井略浓。

此句说明了阳羡茶的味道略胜龙井。

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

此句将洞庭君山茶与龙井茶进行对比。

叶微宽而绿过之。

此句描述了洞庭君山茶的特点。

采掇最少。

此句说明了洞庭君山茶的采摘难度。

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

此句表达了对方毓川抚军赠送的洞庭君山茶的赞赏。

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句说明了市场上洞庭君山茶的鱼目混珠。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此句将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等茶品排除在外,表明作者对它们的评价不高。

酒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

此句说明作者虽然不擅长饮酒,但对酒的品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

此句将绍兴酒与其他地方的酒进行对比,强调绍兴酒的独特之处。

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此句将酒比作耆老宿儒,强调酒的品质与时间的关联。

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

此句描述了炖酒的方法,强调火候对酒质的影响。

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炖酒的方法,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此句引出下文对各种酒品的介绍。

金坛于酒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佳。

此句介绍了金坛酒的特点,强调涩味为佳。

一清彻骨,色若松花。

此句描述了金坛酒的外观和口感。

其味略似绍兴,而清洌过之。

此句将金坛酒与绍兴酒进行对比,强调其清洌的特点。

德州卢酒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此句介绍了德州卢酒的特点。

四川郫筒酒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

此句描述了郫筒酒的特点,强调其口感如同果汁。

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味变者。

此句说明了郫筒酒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品质变化。

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为佳。

此句表明作者对杨笠湖刺史所带的郫筒酒的评价最高。

绍兴酒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

此句将绍兴酒比作清官廉吏,强调其真实无假的特点。

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此句将绍兴酒比作名士耆英,强调其历史悠久和品质的沉淀。

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

此句说明了绍兴酒的最佳饮用时间。

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此句用绍兴酒和烧酒来比喻名士和光棍,体现了作者对酒品和人的看法。

湖州南浔酒湖州南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

此句将南浔酒与绍兴酒进行对比,强调其清辣的特点。

亦以过三年者为佳。

此句说明了南浔酒的最佳饮用时间。

常州兰陵酒唐诗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之句。

此句引用了唐诗中对兰陵酒的描述。

余过常州,相国刘文定公饮以八年陈酒,果有琥珀之光。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常州品尝兰陵酒的情景。

然味太浓厚,不复有清远之意矣。

此句说明了兰陵酒的味道过于浓厚,失去了原有的清远之意。

宜兴有蜀山酒,亦复相似。

此句说明了宜兴的蜀山酒与兰陵酒相似。

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而被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

此句说明了无锡酒的品质因市井人的粗制滥造而大打折扣。

据云有佳者,恰未曾饮过。

此句说明作者未曾品尝过无锡酒中的佳品。

溧阳乌饭酒余素不饮。

此句说明作者平时不饮用溧阳乌饭酒。

丙戌年,在溧水叶北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傍人大骇,来相劝止。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溧水叶北部家大量饮用溧阳乌饭酒的情景。

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溧阳乌饭酒的喜爱。

其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

此句描述了溧阳乌饭酒的外观和口感。

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

此句说明了溧水地区酿造乌饭酒的风俗。

俟嫁此女,才饮此酒。

此句说明了乌饭酒的饮用时机。

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

此句说明了乌饭酒的酿造时间较长。

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此句描述了乌饭酒的香气和口感。

苏州陈三白乾隆三十年,余饮于苏州周慕庵家。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乾隆三十年在苏州周慕庵家品尝陈三白酒的情景。

酒味鲜美,上口粘唇,在杯满而不溢。

此句描述了陈三白酒的口感和外观。

饮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问之,主人曰:“陈十余年之三白酒也。”

此句说明了作者对陈三白酒的喜爱,以及询问酒名的经过。

因余爱之,次日再送一坛来,则全然不是矣。

此句说明了作者对陈三白酒的失望。

甚矣!世间尤物之难多得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珍视。

按郑康成《周官》注盎齐云:“盎者翁翁然,如今[赞阝]白。”疑即此酒。

此句引用了《周官》中的记载,对陈三白酒进行了考证。

金华酒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

此句将金华酒与绍兴酒、女贞酒进行对比,强调其独特的口感。

亦以陈者为佳。

此句说明了金华酒的最佳饮用时间。

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

此句说明了金华酒品质优良的原因。

山西汾酒既吃烧酒,以狠为佳。

此句将山西汾酒比作狠角色,强调其烈性。

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

此句说明了汾酒在烧酒中的地位。

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

此句将烧酒比作光棍和酷吏,体现了作者对烧酒的看法。

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此句说明了烧酒在不同场合的用途。

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此句将汾酒与山东膏梁烧进行对比,并说明了汾酒的品质变化。

尝见童二树家泡烧酒十斤,用枸杞四两、苍术二两、巴戟天一两、布扎一月,开瓮甚香。

此句描述了童二树家泡制烧酒的方法和效果。

如吃猪头、羊尾、“跳神肉”之类,非烧酒不可。

此句说明了烧酒在烹饪中的作用。

亦各有所宜也。

此句总结了烧酒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

此外如苏州之女贞、福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枣儿红,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扬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此句将苏州的女贞、福贞、元燥,宣州的豆酒,通州的枣儿红,以及扬州的木瓜酒排除在外,表明作者对它们的评价不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茶酒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