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原文

古人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

作《海鲜单》。

燕窝燕窝贵物,原不轻用。

如用之,每碗必须二两,先用天泉滚水泡之,将银针挑去黑丝。

用嫩鸡汤、好火腿汤、新蘑菇三样汤滚之,看燕窝变成玉色为度。

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腻杂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

今人用肉丝、鸡丝杂之,是吃鸡丝、肉丝,非吃燕窝也。

且徒务其名,往往以三钱生燕窝盖碗面,如白发数茎,使客一撩不见,空剩粗物满碗。

真乞儿卖富,反露贫相。

不得已则蘑菇丝,笋尖丝、鲫鱼肚、野鸡嫩片尚可用也。

余到粤东,阳明府冬瓜燕窝甚佳,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鸡汁、蘑菇汁而已,燕窝皆作玉色,不纯白也。

或打作团,或敲成面,俱属穿凿。

海参三法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

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

须检小刺参,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泡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极烂。

辅佐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

大抵明日请客,则先一日要煨,海参才烂。

尝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冷海参丝甚佳。

或切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作羹。

蒋侍郎家用豆腐皮、鸡腿、蘑菇煨海参亦佳。

鱼翅二法鱼翅难烂,须煮两日,才能摧刚为柔。

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鸡汤,如鲜笋、冰糖钱许煨烂,此一法也;

一纯用鸡汤串细萝卜丝,拆碎鳞翅搀和其中,飘浮碗面。

令食者不能辨其为萝卜丝、为鱼翅,此又一法也。

用火腿者,汤宜少;用萝卜丝者,汤宜多。

总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

吴道士家做鱼翅,不用下鳞,单用上半原根,亦有风味。

萝卜丝须出水二次,其臭才去。

尝在郭耕礼家吃鱼翅炒菜,妙绝!未传其方法。

鳆鱼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人鸡汤豆腐中。

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

庄大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

但其性坚,终不能齿决。

火偎三日。才拆得碎。

淡菜淡菜煨肉加汤,颇鲜,取肉去心,酒炒亦可。

海蝘海蝘,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

作小菜亦可。

乌鱼蛋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

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爆烂。

龚云若司马家制之最精。

江瑶柱江瑶柱出宁波,治法与蚶、蛏同。

其鲜脆在柱,故剖壳时多弃少取。

蛎黄蛎黄生石子上。

壳与石子胶粘不分。

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

一名鬼眼,乐清、奉化两县上产,别地所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译文

古人没有珍视海鲜的说法,现在世俗却很看重它们,我不得不随大流。于是写了《海鲜单》。

燕窝是贵重的东西,原本不轻易使用。如果使用,每碗至少需要二两,先用天泉水滚烫的水泡,然后用银针挑去里面的黑丝。再用嫩鸡汤、好火腿汤、新鲜蘑菇这三种汤滚煮,直到燕窝变成玉色为止。这种东西非常清淡,不能与油腻的东西混合;这种东西非常文雅,不能与粗俗的东西混合。现在的人用肉丝、鸡丝混合,这就是吃肉丝、鸡丝,而不是吃燕窝。而且只是追求名声,常常用三钱钱的生燕窝覆盖在碗面上,就像几根白发,让人一掀就看不见,只留下满碗的粗物。这就像是真正的乞丐装富,反而暴露出自己的贫穷。如果不得已,可以用蘑菇丝、笋尖丝、鲫鱼肚、野鸡嫩片来代替。我到了粤东,阳明府的冬瓜燕窝非常不错,以柔配柔,以清入清,大量使用鸡汁、蘑菇汁,燕窝都变成了玉色,不再是纯白色。有的人把它打成团,有的人敲成面,这都是过度夸张的做法。

海参有三种做法。海参味道淡,沙子多,气味腥,最难做得好。然而它的本性浓重,绝对不能只用清汤炖煮。需要挑选小刺参,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煮三次,然后再用鸡和肉两种汁红炖至极烂。辅助材料用香蕈、木耳,因为它们的颜色都是黑色的。一般来说,第二天请客,前一天就要炖煮,海参才能炖得烂。曾经看到钱观察家,夏天用芥末、鸡汁拌冷海参丝,味道很好。或者切成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放入鸡汤中炖成羹。蒋侍郎家用豆腐皮、鸡腿、蘑菇炖海参也很不错。

鱼翅有两种做法。鱼翅很难炖烂,需要炖两天,才能把硬的变成软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好的火腿、好的鸡汤,加上一点鲜笋、冰糖炖烂,这是第一种做法;另一种是纯用鸡汤炖煮细萝卜丝,把拆碎的鱼翅鳞片拌和在其中,漂浮在碗面上。让食者分辨不出是萝卜丝还是鱼翅,这是第二种做法。用火腿的,汤要少一些;用萝卜丝的,汤要多一些。总之,以味道融合、口感柔滑为佳,如果海参刺鼻,鱼翅跳盘,那就成了笑话。吴道士家做鱼翅,不用鱼翅鳞片,只用上半部分的鱼翅根,也有独特的风味。萝卜丝需要焯水两次,其异味才能去除。曾经在郭耕礼家吃鱼翅炒菜,味道美妙绝伦!但没有传给他具体的方法。

鳆鱼炒成薄片非常美味,杨中丞家的人把它切成片放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面再浇上陈糟油。庄大守用大块的鳆鱼炖整鸭,也很有特色。但是它的质地坚硬,最终不能咬碎。需要用小火炖三天,才能炖得碎。

淡菜炖肉加汤,味道鲜美,取肉去心,酒炒也可以。

海蝘是宁波的一种小鱼,味道像虾米,用来蒸蛋非常美味。也可以做小菜。

乌鱼蛋非常鲜美,最难处理。需要用河水滚烫,去掉沙子和腥味,然后加入鸡汤、蘑菇炖烂。龚云若司马家做的最精致。

江瑶柱出自宁波,处理方法与蚶、蛏相同。它的鲜美和脆嫩都在柱子上,所以剖壳时多弃少取。

蛎黄生长在石头上。壳和石头粘在一起,肉和石头难以分开。把肉剥出来做羹,和蚶、蛤相似。又名鬼眼,乐清、奉化两县出产,其他地方没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注解

珍无:指珍贵而稀少,这里指海鲜在古代并不常见。

世俗:指世俗之人,即一般大众。

吾从众:表示我随大流,即随从大众的喜好。

燕窝:一种珍贵的滋补品,由金丝燕的唾液筑成,主要产自中国南海诸岛。

天泉:指天然清澈的泉水。

银针:指燕窝中的细丝,这里指燕窝中的杂质。

嫩鸡汤:指新鲜的鸡肉熬制的汤。

火腿汤:指用优质火腿熬制的汤。

新蘑菇:指新鲜的蘑菇。

玉色:指燕窝煮制后呈现出的洁白如玉的颜色。

油腻杂之:指加入油腻的食物,这里指不适合与燕窝搭配。

武物串之:指加入粗犷的食物,这里指不适合与燕窝搭配。

生燕窝:指未经过烹饪的燕窝。

盖碗面:指将燕窝放在面上,以盖碗形式食用。

乞儿卖富:比喻假装富有。

小刺参:指海参的一种,体型较小。

香蕈:一种可食用的蘑菇。

木耳:一种可食用的真菌,因其形状类似耳朵而得名。

红煨:一种烹饪方法,指用火慢慢炖煮,使食物变得鲜嫩。

香蕈丁:指将香蕈切成小丁。

豆腐皮:一种以豆制品制成的食品,薄而透明。

鸡腿:鸡的腿部肉。

鲫鱼肚:指鲫鱼的腹部。

野鸡嫩片:指野鸡的嫩肉片。

鱼翅:鲨鱼的鳍制成的一种高级食材。

火腿:一种经过腌制和发酵的猪肉制品。

冰糖:一种白糖,用于甜味调味。

萝卜丝:将萝卜切成细丝。

鳞翅:鱼翅上的硬质部分。

陈糟油:一种经过长时间发酵的调味油。

鳆鱼:一种海鱼,肉质鲜美。

陈糟油浇之:用陈糟油浇在上面调味。

大块鳆鱼煨整鸭:用大块鳆鱼与整鸭一起炖煮。

淡菜:一种海藻类食品,可食用。

海蝘:一种小型的海鱼,味道类似虾米。

乌鱼蛋:乌鱼(乌贼)的卵,是一种海鲜食材。

河水:指自然河流的水。

撤沙去臊:指去除乌鱼蛋中的沙粒和腥味。

江瑶柱:一种贝类海产品,味道鲜美。

蚶:一种贝类海产品,味道鲜美。

蛏:一种贝类海产品,味道鲜美。

蛎黄:一种贝类海产品,壳与石子胶粘不分。

鬼眼:蛎黄的别称,因其形状像鬼的眼睛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评注

古人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作《海鲜单》。

此句开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于海鲜在现代世俗中地位的转变的感慨。古人对海鲜并不珍视,而如今,海鲜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材,作者亦不得不顺应潮流,创作了这篇《海鲜单》。‘珍无’与‘尚之’形成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和饮食文化的发展。

燕窝燕窝贵物,原不轻用。如用之,每碗必须二两,先用天泉滚水泡之,将银针挑去黑丝。

此句对燕窝的珍贵和制作方法进行了描述。‘贵物’二字凸显了燕窝的珍贵,‘不轻用’则表达了古人对其的珍惜。制作过程详细,从泡制到挑丝,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严谨态度。

用嫩鸡汤、好火腿汤、新蘑菇三样汤滚之,看燕窝变成玉色为度。

此句描述了燕窝的烹饪方法,强调汤料的选择和火候的掌握。‘三样汤’表明了烹饪燕窝的高要求,‘玉色’则是对燕窝成色美感的赞美。

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腻杂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燕窝的烹饪原则,‘至清’与‘至文’体现了其高贵的品质,‘不可以’则是对烹饪燕窝的禁忌进行了说明。

今人用肉丝、鸡丝杂之,是吃鸡丝、肉丝,非吃燕窝也。

此句对现代人烹饪燕窝的误区进行了批评,认为添加肉丝、鸡丝等食材,已经失去了吃燕窝的本意。

不得已则蘑菇丝,笋尖丝、鲫鱼肚、野鸡嫩片尚可用也。

此句提出了在无法使用燕窝的情况下,可以替代的食材,体现了古人在饮食上的变通。

余到粤东,阳明府冬瓜燕窝甚佳,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鸡汁、蘑菇汁而已,燕窝皆作玉色,不纯白也。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粤东品尝到的一种独特的燕窝做法,以柔配柔,以清入清,展现了烹饪技艺的高超。

或打作团,或敲成面,俱属穿凿。

此句对燕窝的烹饪形式进行了评价,认为打作团或敲成面都是过于雕琢的表现。

海参三法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

此句对海参的口感和烹饪难度进行了描述,‘无味’、‘沙多’、‘气腥’等词语突出了海参的特点。

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

此句指出海参的烹饪原则,不可用清汤煨煮,以保持其独特的风味。

须检小刺参,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泡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极烂。

此句详细描述了海参的泡制和烹饪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烹饪技艺的精细。

辅佐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

此句说明了海参烹饪中配料的选用,以香蕈、木耳等食材作为辅料,既美观又增香。

大抵明日请客,则先一日要煨,海参才烂。

此句强调了海参烹饪的时间要求,需要提前准备,以确保其口感。

尝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冷海参丝甚佳。

此句描述了海参的一种创新吃法,展现了古人在饮食上的创新精神。

或切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作羹。

此句进一步介绍了海参的烹饪方法,展示了古人对海参的多样处理方式。

蒋侍郎家用豆腐皮、鸡腿、蘑菇煨海参亦佳。

此句描述了另一位官员的烹饪方法,丰富了海参的烹饪技巧。

鱼翅二法鱼翅难烂,须煮两日,才能摧刚为柔。

此句对鱼翅的烹饪难度进行了描述,‘难烂’、‘摧刚为柔’等词语突出了鱼翅的特点。

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鸡汤,如鲜笋、冰糖钱许煨烂,此一法也;一纯用鸡汤串细萝卜丝,拆碎鳞翅搀和其中,飘浮碗面。

此句详细介绍了鱼翅的两种烹饪方法,展示了古人对鱼翅的精细处理。

令食者不能辨其为萝卜丝、为鱼翅,此又一法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鱼翅烹饪的创新之处,通过巧妙搭配,使食者难以分辨食材。

用火腿者,汤宜少;用萝卜丝者,汤宜多。

此句对鱼翅烹饪中汤料的使用进行了说明,体现了古人对烹饪技艺的讲究。

总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

此句对鱼翅烹饪的口感进行了评价,强调了烹饪技巧的重要性。

吴道士家做鱼翅,不用下鳞,单用上半原根,亦有风味。

此句描述了另一位道士的鱼翅烹饪方法,展现了古人在烹饪技艺上的多样性。

萝卜丝须出水二次,其臭才去。

此句说明了萝卜丝烹饪中的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人对烹饪细节的重视。

尝在郭耕礼家吃鱼翅炒菜,妙绝!未传其方法。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他人家中品尝到的一种美味的鱼翅菜肴,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

鳆鱼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人鸡汤豆腐中。

此句对鳆鱼的烹饪方法进行了描述,展示了古人对鳆鱼的多样处理方式。

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

此句进一步介绍了鳆鱼的烹饪方法,体现了古人在烹饪上的创新。

庄大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

此句描述了另一位官员的鳆鱼烹饪方法,丰富了鳆鱼的烹饪技巧。

但其性坚,终不能齿决。

此句说明了鳆鱼的特点,‘性坚’、‘不能齿决’等词语突出了其口感。

火偎三日。才拆得碎。

此句描述了鳆鱼的烹饪时间,体现了古人对烹饪火候的掌握。

淡菜淡菜煨肉加汤,颇鲜,取肉去心,酒炒亦可。

此句对淡菜的烹饪方法进行了描述,‘颇鲜’、‘酒炒’等词语突出了淡菜的美味。

海蝘海蝘,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

此句对海蝘的描述,‘宁波小鱼’、‘味同虾米’等词语突出了海蝘的特点。

作小菜亦可。

此句说明了海蝘的食用方式,展示了古人对食材的多样性处理。

乌鱼蛋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

此句对乌鱼蛋的描述,‘最鲜’、‘最难服事’等词语突出了乌鱼蛋的特点。

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爆烂。

此句详细描述了乌鱼蛋的烹饪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烹饪技艺的精细。

龚云若司马家制之最精。

此句描述了乌鱼蛋的一种烹饪方法,展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

江瑶柱江瑶柱出宁波,治法与蚶、蛏同。

此句对江瑶柱的描述,‘出宁波’、‘治法与蚶、蛏同’等词语突出了江瑶柱的特点。

其鲜脆在柱,故剖壳时多弃少取。

此句说明了江瑶柱的烹饪方法,‘鲜脆’、‘剖壳’等词语突出了江瑶柱的特点。

蛎黄蛎黄生石子上。

此句对蛎黄的描述,‘生石子上’等词语突出了蛎黄的生长环境。

壳与石子胶粘不分。

此句说明了蛎黄的特点,‘胶粘不分’等词语突出了其独特的形态。

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

此句描述了蛎黄的食用方式,展示了古人对食材的多样性处理。

一名鬼眼,乐清、奉化两县上产,别地所无。

此句说明了蛎黄的别称和产地,体现了古人对地方特产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海鲜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