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戒单-原文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
作《戒单》。
戒外加油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
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玷污。
而俗人不知,长吞大嚼,以为得油水入腹。
故知前生是饿鬼投来。
戒同锅熟同锅熟之弊,已载前“变换须知”一条中。
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
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
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
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
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
可贩不可吃,虽多奚为?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
其如吃不得何?
戒目食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
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
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
极名厨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
就使帮助多人,亦各有意见,全无纪律,愈多愈坏。
余尝过一商家,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
主人自觉欣欣得意,而我散席还家,仍煮粥充饥。
可想见其席之丰而不洁矣。
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适口之外,皆为悦目之资。”
余以为肴馔横陈,熏蒸腥秽,口亦无可悦也。
戒穿凿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
自成小巧,即如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可矣,何必熬之为酱?
西瓜被切,略迟不鲜,竟有制以为糕者。
苹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为脯者。
他如《尊生八笺》之秋藤饼,李笠翁之玉兰糕,都是矫揉造作,以杞柳为杯[木卷],全失大方。
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圣人,何必索隐行怪乎?
戒停顿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晦闷而旧气可憎矣。
尝见性急主人,每摆菜必一齐搬出。
于是厨人将一席之莱,都放蒸笼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齐上。
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盘一碗,费尽心思;在吃者,卤莽暴戾,囫囵吞下,真所谓得哀家梨,仍复蒸食者矣。
余到粤东,食杨兰坡明府鳝羹而美,访其故,曰:“不过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他物皆可类推。
哀家梨:传说汉朝秣陵人哀仲所之梨,实大而味美,入口消释,当时人称为“哀家梨”。这里是比喻愚人不辩滋味,得好梨仍蒸食之。
戒暴殄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
鸡、鱼、鹅、鸭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弃也。
尝见烹甲鱼者,专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者,专取其肚而不知鲜在背上。
至贱莫如腌蛋,其佳处虽在黄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专取其黄,则食者亦觉索然矣。
且予为此言,并非俗人惜福之谓,假使暴殄而有益于饮食,犹之可也;暴殄而反累于饮食,又何苦为之?
至于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刺刀以取生鸡之肝,皆君子所不为也。
何也、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戒纵酒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
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口且不能言,岂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
往往见拇战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
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
万不得已,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
戒火锅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
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
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
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
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戒强让治具宴客,礼也。
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
其慢客也至矣!
近日倡家,尤多此种恶习,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
长安有甚好请客,而菜不佳者,一客问曰:“我与君算相好乎?”
主人曰:“相好!”
客跽而请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许而后起。”
主人惊问“何求?”曰:“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见招。”
合坐为之大笑。
戒走油凡鱼、肉、鸡、鸭虽极肥之物,总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汤中,其味方存而不散。
若肉中之油,半落汤中,则汤中之味反在肉外矣。
推原其病有三:一误于火大猛,滚急水干。
重番加水;一误于火势忽停,既断复续;
一病在于太要相度,屡起锅盖,则油必走。
戒落套唐诗最佳,而五言八韵之试帖,名家不选,何也?以其落套故也。
诗尚如此,食亦宜然。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
只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称。
若家居欢宴,文酒开筵,安可用此恶套哉?
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
余家寿筵婚席,动至五六桌者,传唤外厨,亦不免落套,然训练之卒,范我驰驱者,其味亦终竟不同。
戒混浊混浊者,并非浓厚之谓。
同一汤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搅浑之水。
同一卤也,食之不清不腻,如染缸倒出之浆。
此种色味令人难耐。
救之之法,总在洗净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体验酸咸,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
庾子山论文云:‘索索元真气,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浊之谓也。
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厨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
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
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
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也。
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求其所以致劣之故。
咸淡必适其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
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
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
于是味何独不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戒单-译文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当政的人,推行一项新利,不如消除一项弊端,如果能消除饮食上的弊端,那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写了《戒单》。
戒外加油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
有些俗厨在制作菜肴时,动不动就熬一大锅猪油,等到上菜时,用勺子舀出来分浇在菜上,以为这样可以使菜更加肥腻。
甚至燕窝这样清淡的东西,也受到这种污染。而俗人却不知道,他们大口大口地吃,以为这样就能吃到油水。
故知前生是饿鬼投来。
因此知道,这些人前世是饿鬼转世。
戒同锅熟同锅熟之弊,已载前“变换须知”一条中。
戒同锅煮的食物,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变换须知》中已经提到。
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
什么是耳餐呢?耳餐就是追求名声。
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
追求贵重食物的名声,夸耀对客人的尊敬,这就是耳餐,而不是真的品尝。
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不知道豆腐的味道,远远胜过燕窝;海菜的味道不好,不如蔬菜和笋。
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
我曾说过,鸡、猪、鱼、鸭是豪杰之士,各有自己的味道,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则是平庸之人,毫无个性,依赖他人。
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
我曾见过某个太守宴请客人,大碗像缸一样,煮了四两白燕窝,毫无味道,人们却争相夸赞。
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可贩不可吃,虽多奚为?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
我笑着说,“我们这些人来吃燕窝,不是来买卖燕窝的。”既然可以买卖,却不能吃,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只是为了炫耀,不如在碗里放上一百颗明珠,那价值就高达万金了。
其如吃不得何?
又有什么办法能吃呢?
戒目食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
什么是目食呢?目食就是贪多。
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
现在的人追求‘食前方丈’的名声,摆上很多盘子碗,这就是目食,而不是真的吃。
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
不知道名家的字写多了必有败笔;名人作诗,过于繁琐必有累赘的句子。
极名厨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
即使是名厨,一天之内能做的好菜也不过四五样,还难以保证质量,何况杂乱无章地摆上呢?
就使帮助多人,亦各有意见,全无纪律,愈多愈坏。
即使有很多人帮忙,也各有各的意见,毫无纪律,菜越多越糟糕。
余尝过一商家,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
我曾去一家商家吃饭,上菜三次撤席,点心十六道,总共算起来将近四十种菜。
主人自觉欣欣得意,而我散席还家,仍煮粥充饥。
主人自己觉得很高兴,而我吃完回家后,还是只能煮粥充饥。
可想见其席之丰而不洁矣。
可以想象,这样的宴席虽然丰盛,但却不干净。
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适口之外,皆为悦目之资。”
南朝的孔琳之说:‘现在的人喜欢用很多种食物,除了满足口味之外,都是为了好看。’
余以为肴馔横陈,熏蒸腥秽,口亦无可悦也。
我认为,菜肴摆得满满当当,熏蒸出的气味腥臭,连口都感到不愉快。
戒穿凿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
事物都有其本质,不能随意改变。
自成小巧,即如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可矣,何必熬之为酱?
事物自然形成的小巧之处,比如燕窝本身就是很好的,何必把它捶成团?海参也可以,何必熬成酱?
西瓜被切,略迟不鲜,竟有制以为糕者。苹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为脯者。
西瓜切开后稍微晚一点就不新鲜了,竟然有人把它做成糕点。苹果太熟了,吃起来不脆,竟然有人把它蒸成干果。
他如《尊生八笺》之秋藤饼,李笠翁之玉兰糕,都是矫揉造作,以杞柳为杯[木卷],全失大方。
比如《尊生八笺》中的秋藤饼,李笠翁的玉兰糕,都是过分修饰,用杞柳做成杯子,完全失去了大方。
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圣人,何必索隐行怪乎?
就像平庸的德行和举止,做到极致就是圣人,何必去追求那些隐秘和怪异的行为呢?
戒停顿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晦闷而旧气可憎矣。
要使食物味道鲜美,关键在于起锅时迅速尝试,稍微停顿一下,就会像发霉的衣服一样,即使是锦绣绫罗,也会显得暗淡无光,令人讨厌。
尝见性急主人,每摆菜必一齐搬出。
我曾见过一些性急的主人,每次摆菜都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于是厨人将一席之莱,都放蒸笼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齐上。
于是厨师把一桌的菜都放在蒸笼里,等待主人催促,一起端上桌。
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盘一碗,费尽心思;在吃者,卤莽暴戾,囫囵吞下,真所谓得哀家梨,仍复蒸食者矣。
这里还能有好的味道吗?对于善于烹饪的人来说,每一盘每一碗都是费尽心思的结果;而对于吃的人来说,却是粗鲁急躁,囫囵吞下,就像得到了哀家梨,却还是蒸着吃。
余到粤东,食杨兰坡明府鳝羹而美,访其故,曰:“不过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我到了粤东,吃了杨兰坡太守做的鳝鱼羹,味道很好,问他原因,他说:‘不过是现杀现煮、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他物皆可类推。
其他事物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类比。
哀家梨:传说汉朝秣陵人哀仲所之梨,实大而味美,入口消释,当时人称为“哀家梨”。这里是比喻愚人不辩滋味,得好梨仍蒸食之。
哀家梨:传说汉朝秣陵人哀仲所种植的梨,果实大而味道甜美,入口即化,当时人称之为‘哀家梨’。这里比喻那些不懂得品尝味道的人,即使得到了好梨,还是蒸着吃。
戒暴殄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
暴殄的人不体恤人的辛劳,殄灭的人不珍惜物资。
鸡、鱼、鹅、鸭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弃也。
鸡、鱼、鹅、鸭从头到尾都有味道,不必少取多弃。
尝见烹甲鱼者,专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者,专取其肚而不知鲜在背上。
我曾见过煮甲鱼的人,只取它的裙边,却不知道味道在肉里;蒸鲥鱼的人,只取它的肚子,却不知道鲜味在背上。
至贱莫如腌蛋,其佳处虽在黄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专取其黄,则食者亦觉索然矣。
最便宜的莫过于腌蛋,它的美味在于蛋黄而不在于蛋白,但是如果去掉蛋白只取蛋黄,那么吃的人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且予为此言,并非俗人惜福之谓,假使暴殄而有益于饮食,犹之可也;暴殄而反累于饮食,又何苦为之?
而且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俗人爱惜福气,假如暴殄食物对饮食有益,那还可以;如果暴殄食物反而有害于饮食,那又何必这样做呢?
至于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刺刀以取生鸡之肝,皆君子所不为也。
至于用烈火烤活鹅的掌,用刀刺活鸡的肝,这都是君子所不做的。
何也、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为什么、事物既然被人类利用,让它死去是可以的,让它求生不得却是不可取的。
戒纵酒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
事情的是非,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知道;味道的好坏,也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知道。
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伊尹说:‘味道的精妙,嘴巴是说不出来的。’
口且不能言,岂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
嘴巴都说不出味道,那些喧哗酗酒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味道呢?
往往见拇战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
常常看到那些醉醺醺的人,吃美味的菜就像吃木头屑一样,心里根本没有在品尝。
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
所谓只顾着喝酒,哪里还知道其他,这样对待美食的方法真是糟蹋了。
万不得已,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先在正餐时品尝菜的味道,然后在撤席后尽情喝酒,这样也许还能两全其美。
戒火锅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
冬天宴请客人,习惯使用火锅,对客人来说已经够烦人的了;而且各种菜肴都有一定的烹饪火候,有的适合文火,有的适合武火,该撤的撤,该添的添,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
现在却一律用火逼着煮,这样的味道还能问吗?
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
最近有人用烧酒代替炭火,以为是个好办法,却不知道东西经过多次翻滚后,味道总是会变。
或问:菜冷奈何?
有人问:菜冷了怎么办?
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回答说:把刚出锅的热菜,不让客人立刻吃完,而是留到冷掉,那么它的味道恶劣就可以想象了。
戒强让治具宴客,礼也。
宴请客人时,强迫客人使用餐具,这是礼节。
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但是一旦一道菜上了桌,就应该让客人自己拿筷子,精细肥瘦,各有所好,听从客人的意愿,这才是道理,何必强迫呢?
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常见主人用筷子夹取食物,堆放在客人面前,弄脏了盘子碗,让人讨厌。
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
要知道客人不是没有手没有眼睛的人,也不是儿童、新媳妇,会害羞忍饿,何必用村妇小户人家的见识来对待他们呢?
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种恶习,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
这种慢待客人的行为已经到了极点!最近一些喜欢宴请客人的家庭,尤其多这种恶习,用筷子夹菜,硬往客人嘴里塞,就像强奸一样,非常可恶。
长安有甚好请客,而菜不佳者,一客问曰:“我与君算相好乎?”
长安有很多人喜欢请客,但菜却不怎么好,有一个客人问:‘我和你算是好朋友吗?’
主人曰:“相好!”
主人说:‘是好朋友!’
客跽而请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许而后起。”
客人跪下请求说:‘既然是好朋友,我有个要求,你一定要答应我,我才起来。’
主人惊问““何求?”曰:“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见招。”
主人惊讶地问:‘有什么要求?’客人说:‘从今以后,你家的宴会,我希望不要被邀请。’
合坐为之大笑。
在座的都因此而大笑。
戒走油凡鱼、肉、鸡、鸭虽极肥之物,总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汤中,其味方存而不散。
所有的鱼、肉、鸡、鸭虽然是极肥的东西,但一定要让油在肉里,不要掉进汤里,这样味道才能保持而不散。
若肉中之油,半落汤中,则汤中之味反在肉外矣。
如果肉里的油有一半掉进了汤里,那么汤的味道反而会跑到肉外面去。
推原其病有三:一误于火大猛,滚急水干。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火太大太猛,水很快就烧干了。
重番加水;
反复加水;
一误于火势忽停,既断复续;
二是火势突然停止,然后又继续烧;
一病在于太要相度,屡起锅盖,则油必走。
三是过于追求完美,频繁地揭开锅盖,这样油就一定会流失。
戒落套写唐诗最好,而那种五言八韵的应试诗,名家都不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它落入了俗套。诗歌尚且如此,饮食也应该如此。现在官场上的菜肴,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的称呼,有满汉全席的称呼,有八小吃的称呼,有十大菜的称呼,这些各种各样的俗名都是恶劣的厨师习惯。这些只能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到来时,用这些来敷衍一下;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鞠躬百次拜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如果是在家中欢宴,文人雅士开席,怎么能用这些俗套呢?必须要有错落有致的盘碗,整的散的混杂着上,才能显得名贵。我家办寿宴婚宴,动辄五六桌,即使请了外厨,也难免落入俗套,然而经过训练的厨师,他们做的菜味道终究是不同的。
戒混浊混浊并不是指味道浓厚。同样是汤,看起来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就像缸里搅浑的水。同样是卤,吃起来不清不腻,就像染缸倒出的浆。这种颜色和味道让人难以忍受。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洗净原料,巧妙地加料,观察火候,体验酸咸,不让食客觉得舌头上有隔膜。庾子山在论文中说:‘索索元真气,昏昏有俗心。’这就是所说的混浊。
戒苟且任何事都不应该草率,而饮食更是如此。厨师都是小人,下村的人,一天不加以赏罚,就会一天天地变得懒惰。火候还没到就草率地吃下去,明天的菜肯定更加糟糕。真正的味道已经失去了,却忍受不言,下次的汤肯定更加草率。而且不仅仅是有赏无罚或者有罚无赏而已。对于做得好的,必须指出他们做得好的原因;对于做得差的,必须找出他们做得差的原因。咸淡必须适中,不能有任何增减,时间长短必须恰当,不能随意上桌。厨师偷懒,食客随便,这都是饮食的大忌。审问、慎思、明辨,是学习的办法;随时指点,教学相长,是做老师的道理。那么味道怎么会例外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戒单-注解
兴一利:指兴起一件有益的事情。
除一弊:指消除一件有害的事情。
饮食之弊:指饮食中的不良习惯或做法。
戒单:一种戒律或规条。
俗厨制菜:指民间厨师烹饪菜肴。
猪油:一种动物油脂,常用于烹饪。
燕窝:一种珍贵的食用燕窝,由金丝燕的唾液筑成。
耳餐:指只注重菜肴的名声而不注重味道。
豆腐:一种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海菜:指海藻类食品。
蔬笋:指蔬菜和竹笋。
海参:一种珍贵的海产品。
豪杰之士:指有才能和气魄的人。
庸陋之人:指平庸无才的人。
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
贩燕窝:指买卖燕窝。
明珠:指珍贵的宝石。
目食:指只注重菜肴的外观而不注重味道。
食前方丈:形容菜肴丰盛。
败笔:指书法或绘画中的不佳之处。
累句:指诗歌中的重复或不必要的句子。
名厨:指技艺高超的厨师。
海参、燕窝:指海参和燕窝。
秋藤饼:一种食品。
玉兰糕:一种食品。
杞柳:一种植物,其枝条可用来编织。
木卷:指用木条卷成的形状。
大方:指自然、不造作。
哀家梨:指一种美名梨。
穿凿:指过分雕琢或追求形式。
物味:指食物的味道。
起锅:指烹饪食物完成,即将出锅。
霉过衣裳:指衣服因受潮而发霉。
锦绣绮罗:指华丽的丝织品。
绣罗:指华丽的丝织品。
暴殄:指浪费食物。
烈炭:指燃烧旺盛的炭火。
拇战:指古代的一种饮酒游戏。
正席:指正式的宴会座位。
撤席:指宴会结束,撤去餐具。
走油:指烹饪过程中油流失到汤中,影响食物味道。
戒落套:指避免落入陈旧的、俗套的格式或模式。在文学创作中,指避免使用陈词滥调,追求创新和个性。
唐诗:指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五言八韵:指诗歌的一种格式,每句五个字,每两句为一韵,共八韵。
试帖:指科举考试中的诗歌题目,考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韵律作诗。
名家:指在某一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
落套:指落入俗套,缺乏新意。
官场:指官吏的阶层或官场事务。
十六碟、八簋、四点心:指古代宴席上的菜肴种类和数量,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
满汉席:指满族和汉族的宴席,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
八小吃、十大菜:指宴席上的小菜和主菜种类,体现了宴席的丰富性。
俗名:指非正式的、通俗的名称。
恶厨陋习:指不良的烹饪习惯。
新亲上门:指新媳妇或女婿上门。
上司入境:指上级官员到访。
敷衍:指应付了事,不认真对待。
椅披桌裙:指装饰用的椅套和桌布。
插屏香案:指摆放香炉的屏风。
三揖百拜:指表示尊敬的礼节。
名贵之气象:指高雅、贵重的氛围。
外厨:指外聘的厨师。
范我驰驱:指给予指导和规范。
庾子山:指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字子山。
论文:指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
索索元真气,昏昏有俗心:庾信论文中的句子,意为追求真实、纯净的文风,避免俗气。
混浊:指食物颜色和味道不纯净,不健康。
缸中搅浑之水:比喻食物颜色不纯净。
染缸倒出之浆:比喻食物味道不纯净。
舌上有隔皮隔膜:指食物口感不佳,难以入口。
苟且:指草率、马虎,不认真。
火齐:指烹饪时的火候。
怠玩:指懒惰、懈怠。
真味: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草率:指做事不认真,马虎。
盐淡:指食物的咸淡程度。
加减:指增减分量。
登盘:指将食物装盘。
审问慎思明辨:指思考问题时要审慎、周密、明确判断。
教学相长:指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戒单-评注
戒落套唐诗最佳,而五言八韵之试帖,名家不选,何也?以其落套故也。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了在诗歌创作中避免落入俗套的重要性。‘戒落套’是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态度,也是对于文学审美的追求。‘唐诗最佳’是对唐诗的高度评价,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五言八韵’是唐诗的一种形式,‘试帖’则是指用于科举考试的诗歌,二者均为固定的形式,容易落入俗套。作者以此引出下文对于饮食文化的思考。
诗尚如此,食亦宜然。
此句将诗歌与饮食相提并论,认为在饮食文化中同样应该避免落入俗套。‘诗尚如此’是指诗歌创作中追求高雅,‘食亦宜然’则是指饮食文化也应该追求高雅,不应过分追求形式。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
此句批判了当时官场饮食文化的陋习,指出官场菜系名目繁多,实则质量低下。‘十六碟、八簋、四点心’等名号只是形式上的华丽,实际上并不注重菜品的质量。‘恶厨陋习’则是对这种饮食文化的强烈批判。
只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称。
此句进一步揭示了官场饮食文化的虚伪和敷衍。‘新亲上门’、‘上司入境’等场合,官场饮食文化只是用来应付场面,缺乏真正的诚意。‘椅披桌裙’、‘插屏香案’等装饰更是显得虚有其表。
若家居欢宴,文酒开筵,安可用此恶套哉?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
此句对比了官场饮食文化与家居欢宴的饮食文化。作者认为,家居欢宴应该注重菜品的质量和多样性,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盘碗参差,整散杂进’则是指菜品应该丰富多彩,才能体现出名贵的气象。
余家寿筵婚席,动至五六桌者,传唤外厨,亦不免落套,然训练之卒,范我驰驱者,其味亦终竟不同。
此句讲述了作者自己家庭在举办寿筵婚席时的经历。即使请来外厨,也难以避免落入俗套,但经过作者的训练,菜品味道仍然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于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
戒混浊混浊者,并非浓厚之谓。
此句提出了‘戒混浊’的观点,认为‘混浊’并非指食物的浓厚,而是指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不纯净。
同一汤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搅浑之水。同一卤也,食之不清不腻,如染缸倒出之浆。
此句通过对比汤和卤的颜色和味道,形象地说明了‘混浊’的概念。‘缸中搅浑之水’、‘染缸倒出之浆’等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混浊’的含义。
此种色味令人难耐。
此句强调了‘混浊’的食物令人难以忍受,体现了作者对于饮食质量的严格要求。
救之之法,总在洗净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体验酸咸,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
此句提出了改善‘混浊’食物的方法,包括洗净原料、合理搭配调料、掌握火候、调整口味等,使食物更加美味。
庾子山论文云:‘索索元真气,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浊之谓也。
此句引用了庾子山的论文,进一步阐释了‘混浊’的概念,即指食物的不纯净和俗气。
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此句强调了在饮食文化中不能苟且,即不能马虎对待,要追求高质量。
厨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
此句批评了当时的厨师,认为他们大多出身低微,如果不加以激励和约束,就会产生怠惰和懒惰。
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
此句指出厨师的马虎态度会导致菜品质量下降,‘火齐未到’是指烹饪火候不到位,‘明日之菜必更加生’则是指菜品质量会更差。
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厨师马虎态度的后果,即失去食物的真正味道,导致下次烹饪更加草率。
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求其所以致劣之故。
此句提出了对待厨师的正确方法,即对优秀的厨师要给予指导,对劣质的厨师要找出原因。
咸淡必适其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
此句强调了烹饪过程中对于调料和火候的精确控制,‘适其中’、‘得其当’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于饮食质量的严格要求。
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
此句指出了厨师和食客在饮食文化中的问题,即厨师偷懒,食客随意,都是饮食文化中的大弊。
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是味何独不然?
此句将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相提并论,认为在饮食文化中同样需要审问、慎思、明辨,需要师傅的指导和教学,从而提高饮食文化的水平。‘于是味何独不然’则是对饮食文化的一种反思,认为饮食文化同样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