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袁枚在诗词、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清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词创作的评论和心得的总结,书中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袁枚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特别强调“情感至上”和“意境优先”。书中的诗学思想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原文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

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

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

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四十年来,颇集众美。

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

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

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

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

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日章,终元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

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

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

曾亲试之,皆阔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译文

诗人赞美周公时说‘笾豆有践’,批评凡伯时说‘他疏远且无益’。古时候的人们对于饮食是否如此重视呢?其他如《易经》中提到‘鼎烹’,《尚书》中提到‘盐梅’,在《乡党》和《内则》中也有详细描述。孟子虽然轻视那些只注重饮食的人,但同时也说饥渴未能得到饮食的正道。这说明凡事都要追求一个正确的方向,并非轻易就能说清楚。《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懂得味道。’《典论》中说:‘一代长者懂得居住,三代长者懂得饮食。’古人烹饪,都有一定的规矩,从不懈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对于技艺的细微之处,就是这样善于向他人学习。

我非常欣赏这个宗旨,每次在某家吃饭吃饱了,一定让家里的厨师去那家的厨房,以弟子的礼节学习。四十年间,我收集了很多美食。有的学到了,有的得到了六七分,有的只得到了二三分,有的甚至失传了。我都询问了他们的方法,收集并保存下来。虽然不太容易记住,也记录了某家的某道菜,以纪念这些美食。我觉得好学的心应该是这样的。虽然死守规矩不能限制活着的厨师,名手写的书也有出入,不能只从旧书中寻找;但是能够遵循,日积月累,就不会有大错,临时准备食材,也容易指出名字。

有人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能够确保天下所有人的口味都和你一样吗?’我说:‘拿着斧头砍木头,斧头的形状就在附近。我虽然不能强迫天下人的口味都和我一样,但可以推己及人;那么饮食虽然微不足道,但在忠恕之道上,我已经尽力了。我有什么遗憾的呢!’至于《说郛》中所记载的三十多种饮食书籍,眉公、笠翁,也有一些陈词滥调。我曾亲自尝试过,大多数都过于平淡无味,大部分是迂腐的儒生附会,我并不采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注解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先师之一。

笾豆有践:笾豆是古代的一种食器,有践指的是食物放在笾豆上,表示对食物的尊重。这里用来形容对周公的赞美。

凡伯:凡伯,指古代的一个普通百姓,这里用来形容对普通人的厌恶。

疏斯稗:疏斯稗指的是粗劣的谷物,这里用来形容对凡伯的轻视。

饮食:饮食,指食物和饮料,这里指饮食文化。

鼎烹: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鼎烹指的是用鼎来烹饪食物,表示烹饪技艺的高超。

盐梅:盐梅是指用盐和梅子制成的调味品,这里用来形容调味品的重要性。

乡党:乡党,指古代的地方组织,这里可能指的是《乡党》这本书,书中记载了古代的饮食礼仪。

内则:内则,指古代的家庭生活规范,这里可能指的是《内则》这本书,书中也记载了饮食方面的规范。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这里指的是即使饥饿和口渴,也应该遵循饮食的正当方式。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典论:《典论》是古代的一种文献,这里可能指的是其中关于饮食的论述。

进离肺:进离肺,指食物的烹饪过程,这里指烹饪技艺。

灶觚:灶觚,指厨房中的炊具。

弟子之礼:弟子之礼,指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

食饮:食饮,指食物和饮料。

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指忠诚和宽容的道德原则。

说郛:《说郛》是古代的一部饮食文化书籍。

眉公:眉公,指古代的一位文学家。

笠翁:笠翁,指古代的一位文学家。

故纸:故纸,指古代的书籍,这里指饮食方面的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评注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此两句诗反映了古人对饮食的重视,‘笾豆有践’意味着对周公饮食礼仪的赞美,‘彼疏斯稗’则是对凡伯饮食粗俗的批评。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饮食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审美追求。

‘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此问引人深思,古人是否真的对饮食如此重视?从《易》中‘鼎烹’、《书》中‘盐梅’以及《乡党》、《内则》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确实对饮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讲究。

孟子虽贱‘饮食之人’,但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这也反映了古人饮食观念的复杂性。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句话强调了饮食与味觉的关系,古人认为真正的饮食之道在于懂得品味,而非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

《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这句话揭示了古人饮食文化的传承性,饮食之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

‘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此句表明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非常严谨,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仪,不敢有丝毫懈怠。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句话强调了古人对待饮食的谦逊态度,他们愿意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之道。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此句展现了诗人对饮食文化的热爱,他愿意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饮食水平。

‘四十年来,颇集众美。’这句话说明诗人在饮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他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掌握了众多美食的制作方法。

‘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这句话反映了古人饮食文化的传承现状,有些技艺已经失传,有些则得以传承。

‘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诗人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饮食文化。

‘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美德,应该持之以恒。

‘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日章,终元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这句话表明,虽然古人的饮食文化有其规则,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形式。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关于饮食口味的问题,诗人认为虽然人的口味各异,但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品味美食的目的。

‘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学习他人之道并不遥远,只要用心去学,就能掌握。

‘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这句话表明诗人虽然不能强求他人的口味与自己相同,但他愿意推己及人,用饮食之道去感化他人。

‘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这句话提到了《说郛》这部饮食书籍,诗人认为其中虽然有一些陈词滥调,但也有其价值。

‘曾亲试之,皆阔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这句话表明诗人对《说郛》这部书籍的评价,他认为其中的内容大多空泛无物,不值得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随园诗话-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