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六章-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六章-译文
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
舜喜欢询问并仔细考察近处的言论,
他隐藏别人的恶行而宣扬善行,
他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六章-注解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之一,五帝之一,以孝行和智慧著称,被儒家尊为理想的君主典范。
大知:指极高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明察秋毫,洞悉事物的本质。
好问:喜欢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态度。
好察迩言:善于倾听并考察身边人的言论,注重细节,不忽视任何可能的信息。
隐恶而扬善:隐藏他人的缺点,宣扬他人的优点,体现了宽容和仁爱的品德。
执其两端: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即对立的两面,体现了全面思考和权衡的能力。
用其中于民:在治理国家时,采取中庸之道,既不偏激也不保守,以平衡的方式对待人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六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舜的高度评价。舜作为中国古代的圣王,被儒家视为理想君主的典范。孔子通过这段文字,不仅赞扬了舜的智慧,还揭示了他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
首先,孔子提到舜的‘大知’,即他极高的智慧和洞察力。舜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上,还体现在他善于倾听和考察身边人的言论。这种‘好问’和‘好察迩言’的态度,表明舜不仅谦虚好学,还注重细节,能够从他人的言论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这种智慧使他在治理国家时能够明察秋毫,洞悉事物的本质。
其次,孔子提到舜‘隐恶而扬善’,这体现了舜的宽容和仁爱。舜不仅能够隐藏他人的缺点,还能够宣扬他人的优点,这种品德使他在治理国家时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舜的这种宽容和仁爱,不仅是他个人的品德,也是他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最后,孔子提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体现了舜的中庸之道。舜在治理国家时,能够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既不偏激也不保守,以平衡的方式对待人民。这种中庸之道,不仅使舜在治理国家时能够保持稳定,还能够使国家在和谐中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舜的赞扬,揭示了儒家理想君主的形象。舜的智慧、宽容和中庸之道,不仅是他个人的品德,也是他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