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参与了《隋书》的编纂工作。他的历史观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隋书》是唐代历史学家魏徵所编撰的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隋朝的建立、发展及其灭亡的过程。全书不仅详细描述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还讨论了隋朝政治体制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志-卷二十八-原文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
《后汉书音》一卷后魏太常刘芳撰。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后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亡。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硃凤撰,讫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志-卷二十八-译文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是汉朝中书令司马迁所著。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为之作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由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写。
《史记音》三卷,由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写。
《古史考》二十五卷,由晋义阳亭侯谯周撰写。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由汉护军班固撰写,太山太守应劭进行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由应劭撰写。
《汉书音训》一卷,由服虔撰写。
《汉书音义》七卷,由韦昭撰写。
《汉书音》二卷,由梁寻阳太守刘显撰写。
《汉书音》二卷,由夏侯咏撰写。
《汉书音义》十二卷,由国子博士萧该撰写。
《汉书音》十二卷,由废太子勇命包恺等人撰写。
《汉书集注》十三卷,由晋灼撰写。
《汉书注》一卷,由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写。
《汉书续训》三卷,由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写。
《汉书训纂》三十卷,由陈吏部尚书姚察撰写。
《汉书集解》一卷,由姚察撰写。
《论前汉事》一卷,由蜀丞相诸葛亮撰写。
《汉书驳议》二卷,由晋安北将军刘宝撰写。
《定汉书疑》二卷,由姚察撰写。
《汉书叙传》五卷,由项岱撰写。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都已失传。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记载从光武帝到灵帝的事迹,由长水校尉刘珍等人撰写。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没有帝纪,由吴武陵太守谢承撰写。
《后汉记》六十五卷,原本一百卷,梁朝有,现在残缺。由晋散骑常侍薛莹撰写。
《续汉书》八十三卷,由晋秘书监司马彪撰写。
《后汉书》十七卷,原本九十七卷,现在残缺。由晋少府卿华峤撰写。
《后汉书》八十五卷,原本一百二十二卷,由晋祠部郎谢沈撰写。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原本五十五卷,现在残缺,由晋江州从事张莹撰写。
《后汉书》九十五卷,原本一百卷,由晋秘书监袁山松撰写。
《后汉书》九十七卷,由宋太子詹事范晔撰写。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为之作注。
《后汉书音》一卷,由后魏太常刘芳撰写。
《范汉音训》三卷,由陈宗道先生臧竞撰写。
《范汉音》三卷,由萧该撰写。
《后汉书赞论》四卷,由范晔撰写。
《汉书缵》十八卷,由范晔撰写。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都已失传。
《魏书》四十八卷,由晋司空王沈撰写。
《吴书》二十五卷,由韦昭撰写。原本五十五卷,梁朝有,现在残缺。
《吴纪》九卷,由晋太学博士环济撰写。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现已失传。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由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写,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由卢宗道撰写。
《论三国志》九卷,由何常侍撰写。
《三国志评》三卷,由徐众撰写。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写,现已失传。
《晋书》八十六卷,原本九十三卷,现在残缺。由晋著作郎王隐撰写。
《晋书》二十六卷,原本四十四卷,记载到明帝,现在残缺。由晋散骑常侍虞预撰写。
《晋书》十卷,未完成,原本十四卷,现在残缺。由晋中书郎朱凤撰写,记载到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记载从东晋开始。由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写。
《晋书》三十六卷,由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写。
《晋书》一百一十卷,由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写。
《晋书》十一卷,原本一百二卷,梁朝有,现在残缺。由萧子云撰写。
《晋史草》三十卷,由梁萧子显撰写。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现已失传。
《宋书》六十五卷,由宋中散大夫徐爰撰写。
《宋书》六十五卷,由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写。
《宋书》一百卷,由梁尚书仆射沈约撰写。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现已失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志-卷二十八-注解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卷。
目录:目录是书籍的索引,列出了书籍的内容和章节,方便读者查找。
汉中书令:汉朝的官职,中书令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
裴骃: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为《史记》作注。
宋南中郎外兵参军:宋朝的官职,南中郎外兵参军是地方军事官员。
裴骃注:裴骃对《史记》进行注释,有助于后人理解。
《史记音义》:《史记音义》是宋代徐野民撰写的关于《史记》的音注和义释。
《史记音》:《史记音》是梁代邹诞生撰写的关于《史记》的音注。
《古史考》:《古史考》是晋代谯周撰写的古代历史考据著作。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汉护军:汉朝的官职,护军是军事将领。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
太山太守:汉朝的官职,太山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
应劭:东汉末年学者,参与编纂《汉书》。
集解:对书籍进行注释和解释。
《汉书集解音义》:《汉书集解音义》是应劭撰写的关于《汉书》的注释和音义。
《汉书音训》:《汉书音训》是服虔撰写的关于《汉书》的音训。
《汉书音义》:《汉书音义》是韦昭撰写的关于《汉书》的音注和义释。
《汉书音》:《汉书音》是萧该撰写的关于《汉书》的音注。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职,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汉书集注》:《汉书集注》是晋灼撰写的关于《汉书》的注释。
《汉书注》:《汉书注》是陆澄撰写的关于《汉书》的注释。
《汉书续训》:《汉书续训》是韦棱撰写的关于《汉书》的续注。
《汉书训纂》:《汉书训纂》是姚察撰写的关于《汉书》的注释汇编。
《汉书集解》:《汉书集解》是姚察撰写的关于《汉书》的注释。
蜀丞相:蜀汉的官职,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
诸葛亮: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汉书驳议》:《汉书驳议》是刘宝撰写的关于《汉书》的辩论。
《定汉书疑》:《定汉书疑》是姚察撰写的关于《汉书》的疑问。
《汉书叙传》:《汉书叙传》是项岱撰写的关于《汉书》的序言。
《汉疏》:《汉疏》是梁代孟康音的音注。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刘珍等撰写的东汉历史记载。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尊称。
灵帝:东汉灵帝刘宏的尊称。
长水校尉:汉朝的官职,长水校尉是地方军事官员。
《后汉书》:《后汉书》是晋代袁山松撰写的关于后汉的历史记载。
吴武陵太守:吴国的官职,武陵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
谢承:吴国学者,著有《后汉书》。
《后汉记》:《后汉记》是晋代薛莹撰写的关于后汉的历史记载。
《续汉书》:《续汉书》是晋代司马彪撰写的关于后汉的历史记载。
晋少府卿:晋朝的官职,少府卿是地方行政官员。
华峤:晋代学者,著有《后汉书》。
晋祠部郎:晋朝的官职,祠部郎是地方行政官员。
谢沈:晋代学者,著有《后汉书》。
《后汉南记》:《后汉南记》是晋代张莹撰写的关于后汉的历史记载。
宋太子詹事:宋朝的官职,太子詹事是太子的高级顾问。
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后汉书音》:《后汉书音》是后魏刘芳撰写的关于《后汉书》的音注。
《范汉音训》:《范汉音训》是陈宗道先生臧竞撰写的关于《后汉书》的音训。
《范汉音》:《范汉音》是萧该撰写的关于《后汉书》的音注。
《后汉书赞论》:《后汉书赞论》是范晔撰写的关于《后汉书》的评论。
《汉书缵》:《汉书缵》是范晔撰写的关于《汉书》的续编。
《魏书》:《魏书》是晋代王沈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魏国历史。
晋司空:晋朝的官职,司空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王沈:晋代史学家,著有《魏书》。
《吴书》:《吴书》是韦昭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吴国历史。
韦昭:吴国学者,著有《吴书》。
《吴纪》:《吴纪》是晋代环济所著的历史记载。
晋太学博士:晋朝的官职,太学博士是太学的教授。
《三国志》:《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晋太子中庶子:晋朝的官职,太子中庶子是太子的顾问。
陈寿:晋代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宋太中大夫:宋朝的官职,太中大夫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裴松之: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
《魏志音义》:《魏志音义》是卢宗道撰写的关于《三国志》的音义。
《论三国志》:《论三国志》是何常侍撰写的关于《三国志》的评论。
《三国志评》:《三国志评》是徐众撰写的关于《三国志》的评论。
《晋书》:《晋书》是晋代王隐等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晋朝历史。
晋著作郎:晋朝的官职,著作郎是负责编纂史书的官员。
王隐:晋代史学家,著有《晋书》。
晋散骑常侍:晋朝的官职,散骑常侍是皇帝的顾问。
虞预:晋代史学家,著有《晋书》。
晋中书郎:晋朝的官职,中书郎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硃凤:晋代史学家,著有《晋书》。
《晋中兴书》:《晋中兴书》是何法盛撰写的关于晋朝中兴的历史记载。
宋湘东太守:宋朝的官职,湘东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
何法盛:宋代学者,著有《晋中兴书》。
宋临川内史:宋朝的官职,临川内史是地方行政官员。
谢灵运:宋代史学家,著有《晋书》。
齐徐州主簿:南朝齐的官职,徐州主簿是地方行政官员。
臧荣绪:南朝齐史学家,著有《晋书》。
萧子云:南朝梁史学家,著有《晋书》。
《晋史草》:《晋史草》是梁萧子显撰写的关于晋朝的历史草稿。
《宋书》:《宋书》是南朝宋徐爰、孙严、沈约等所著的历史著作,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宋中散大夫:宋朝的官职,中散大夫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徐爰:南朝宋史学家,著有《宋书》。
齐冠军录事参军:南朝齐的官职,冠军录事参军是地方军事官员。
孙严:南朝齐史学家,著有《宋书》。
梁尚书仆射:南朝梁的官职,尚书仆射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沈约:南朝梁史学家,著有《宋书》。
宋大明:南朝宋的年号,指公元457年至464年间的时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志-卷二十八-评注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目录卷的撰写,体现了司马迁对史学编纂的严谨态度。目录作为史书的纲要,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全书结构,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高度概括能力。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裴骃对《史记》的注解,是对司马迁著作的补充和阐释。裴骃的注解不仅丰富了《史记》的内容,也反映了宋代史学家的学术水平和对《史记》的深入研究。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徐野民所著的《史记音义》是对《史记》文字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和研究。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谯周的《古史考》是对古代历史的考证和研究,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历史的探究和对史实的严谨态度。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班固所著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重要史书,应劭的集解则是对《汉书》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体现了汉代学者的学术成就。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应劭的《汉书集解音义》是对《汉书》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进一步丰富了《汉书》的内容。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服虔所著的《汉书音训》是对《汉书》文字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反映了汉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韦昭的《汉书音义》是对《汉书》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刘显所著的《汉书音》是对《汉书》文字的音韵注释,反映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夏侯咏所著的《汉书音》是对《汉书》文字的音韵注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萧该所著的《汉书音义》是对《汉书》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反映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包恺等人所著的《汉书音》是对《汉书》文字的音韵注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晋灼所著的《汉书集注》是对《汉书》的集解和注释,反映了晋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陆澄所著的《汉书注》是对《汉书》的注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
韦棱所著的《汉书续训》是对《汉书》的续解和注释,反映了唐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姚察所著的《汉书训纂》是对《汉书》的注释和编纂,体现了唐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姚察所著的《汉书集解》是对《汉书》的集解,反映了唐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诸葛亮所著的《论前汉事》是对前汉历史的评论,体现了三国时期政治家对历史的深刻见解。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刘宝所著的《汉书驳议》是对《汉书》的批评和反驳,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史学的独立思考。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姚察所著的《定汉书疑》是对《汉书》的疑问和解答,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史学的严谨态度。
《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
项岱所著的《汉书叙传》是对《汉书》的叙述和评论,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史学的深入研究。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这些著作的亡佚,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和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汉书》的深入研究。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刘珍等人的撰写,体现了东汉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谢承所著的《后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无帝纪的记载体现了史家对历史的客观态度。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薛莹所著的《后汉记》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司马彪所著的《续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补充和续写,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华峤所著的《后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谢沈所著的《后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袁山松所著的《后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对东汉历史的记载,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
刘昭对范晔《后汉书》的注解,是对范晔著作的补充和阐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后汉书》的深入研究。
《后汉书音》一卷后魏太常刘芳撰。
刘芳所著的《后汉书音》是对《后汉书》的音韵注释,反映了后魏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
臧竞所著的《范汉音训》是对《后汉书》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萧该所著的《范汉音》是对《后汉书》的音韵注释,反映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后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赞论》是对《后汉书》的评论和赞颂,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史学的深入研究。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亡。
这些著作的亡佚,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和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后汉书》的深入研究。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王沈所著的《魏书》是对魏国历史的记载,体现了晋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韦昭所著的《吴书》是对吴国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环济所著的《吴纪》是对吴国历史的记载,张勃的《吴录》的亡佚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载,裴松之的注解则是对《三国志》的补充和阐释,体现了宋代学者对《三国志》的深入研究。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卢宗道所著的《魏志音义》是对《三国志》中魏国部分的音韵和义理的注释,反映了唐代学者对古文字的重视。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何常侍所著的《论三国志》是对《三国志》的评论和论述,体现了唐代学者对史学的独立思考。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徐众所著的《三国志评》是对《三国志》的评论,王涛的《三国志序评》的亡佚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王隐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虞预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硃凤撰,讫元帝。
硃凤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何法盛所著的《晋中兴书》是对东晋历史的记载,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谢灵运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臧荣绪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体现了齐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萧子云所著的《晋书》是对晋朝历史的记载,残缺的卷数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这些著作的亡佚,反映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和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晋朝历史的深入研究。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徐爰所著的《宋书》是对南朝宋历史的记载,体现了宋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孙严所著的《宋书》是对南朝宋历史的记载,体现了齐代学者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沈约所著的《宋书》是对南朝宋历史的记载,反映了梁代学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