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八章-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八章-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是这样的:他选择中庸之道,一旦获得一种善行,就会全心全意地坚持并永不失去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八章-注解
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被孔子誉为‘贤哉回也’。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拳拳服膺:形容非常诚恳、坚定地信奉和坚持某种信念或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八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颜回品德的评价。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儒家学说的深刻理解而闻名。孔子在这里通过颜回的例子,阐述了‘中庸’这一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性。
‘中庸’不仅是儒家伦理学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重要理念。孔子认为,颜回能够‘择乎中庸’,即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选择并坚持中庸之道,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表明他一旦认识到某种善行或真理,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和维护,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颜回的这种品德,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贡献。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而深刻,通过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仅展示了颜回的个人品德,也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这种通过具体人物来阐述抽象道德理念的手法,是《论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使得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不仅是对颜回个人的赞誉,更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推广和传承。它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学者,成为他们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对颜回的描述,孔子传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这种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