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

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参与了《隋书》的编纂工作。他的历史观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隋书》是唐代历史学家魏徵所编撰的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隋朝的建立、发展及其灭亡的过程。全书不仅详细描述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还讨论了隋朝政治体制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原文

长孙览从子炽炽弟晟

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也。

祖稚,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

父绍远,周小宗伯、上党郡公。

览性弘雅,有器量,略涉书记,尤晓钟律。

魏大统中,起家东宫亲信。

周明帝时,为大都督。

武帝在籓,与览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

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

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

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遂赐名焉。

及诛宇文护,以功进封薛国公。

其后历小司空。

从平齐,进位柱国,封第二子宽管国公。

宣帝时,进位上柱国、大司徒,俄历同、泾二州刺史。

高祖为丞相,转宜州刺史。

开皇二年,将有事于江南,征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八总管出寿阳,水陆俱进。

师临江,陈人大骇。

会陈宣帝卒,览欲乘衅遂灭之,监军高颎以礼不伐丧而还。

上常命览与安德王雄、上柱国元谐、李充、左仆射高颎、右卫大将军虞庆则、吴州总管贺若弼等同宴,上曰:“朕昔在周朝,备展诚节,但苦猜忌,每致寒心。为臣如此,竟何情赖?朕之于公,义则君臣,恩犹父子。朕当与公共享终吉,罪非谋逆,一无所问。朕亦知公至诚,特付太子,宜数参见之,庶得渐相亲爱。柱臣素望,实属于公,宜识朕意。”其恩礼如此。

又为蜀王秀纳览女为妃。

其后以母忧去职。

岁余,起令复位。

俄转泾州刺史,所在并有政绩。

卒官。

子洪嗣。

仕历宋顺临三州刺史、司农少卿、北平太守。

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

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炽应其选,与英俊并游,通涉弥博。

建德二年,授雍州仓城令,寻转盩啡令。

频宰二邑,考绩连最,迁崤郡守。

入为御正上士。

高祖作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邑二百户。

迁稍伯下大夫。

其年王谦反,炽从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

以炽为前军,破谦一镇,定楚、合等五州,擒伪总管荆山公元振,以功拜仪同三司。

及高祖受禅,炽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

寻以本官摄判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加以处事周密,高祖每称美之。

授左领军长史,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

还授太子仆,加谏议大夫,摄长安令。

与大兴令梁毗俱为称职。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寻领右常平监,迁雍州赞治,改封饶良县子。

迁鸿胪少卿。

后数岁,转太常少卿,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于路授吏部侍郎。

大业元年,迁大理卿,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

擢拜户部尚书。

吐谷浑寇张掖,令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

六年,幸江都宫,留炽于东都居守,仍摄左候卫将军事。

其年卒官,时年六十二。

谥曰静。

子安世,通事谒者。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

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每共驰射,时辈皆出其下。

年十八,为司卫上士。

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

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竟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

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

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

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至开皇元年,摄图曰:‘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

因与高宝宁攻陷临渝镇,约诸面部落谋共南侵。

高祖新立,由是大惧,修筑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屯兵数万人以为之备。

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曰:‘臣闻丧乱之极,必致升平,是故上天启其机,圣人成其务。伏惟皇帝陛下当百王之末,膺千载之期,诸夏虽安,戎场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计失则百姓不宁,计得则万代之福。吉凶所系,伏愿详思。臣于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实所具知。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而势弱,曲取于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上省表大悦,因召与语。

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

上深嗟异,皆纳用焉。

因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使诣玷厥,赐以狼头纛,谬为钦敬,礼数甚优。

玷厥使来,引居摄图使上。

反间既行,果相猜贰。

授晟车骑将军,出黄龙道,赍币赐奚、、契丹等,遣为向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诱令内附。

二年,摄图四十万骑自兰州入,至于周盘,破达奚长儒军,更欲南入。

玷厥不从,引兵而去。

时晟又说染干诈告摄图曰:‘铁勒等反,欲袭其牙。’

摄图乃惧,回兵出塞。

后数月,突厥大入,发八道元帅分出拒之。

阿波至凉州,与窦荣定战,贼帅累北。

时晟为偏将,使谓之曰:‘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便即致败,此乃突厥之耻,岂不内愧于心乎?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以罪归于阿波,成其夙计,灭北牙矣。愿自量度,能御之乎?’

阿波使至,晟又谓之曰:‘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

阿波纳之,因留塞上,使人随晟入朝。

时摄图与卫王军遇,战于白道,败走至碛。

闻阿波怀贰,乃掩北牙,尽获其众而杀其母。

阿波还无所归,西奔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复得故地,收散卒数万,与摄图相攻。

阿波频胜,其势益张。

摄图又遣使朝贡,公主自请改姓,乞为帝女,上许之。

四年,遣晟副虞庆则使于摄图,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

摄图奉诏,不肯起拜,晟进曰:‘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

摄图乃笑谓其达官曰:‘须拜妇公,我从之耳。’于是乃拜诏书。

使还称旨,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七年,摄图死,遣晟持节拜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闾为叶护可汗。

处罗侯因晟奏曰:‘阿波为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在山谷间,伏听诏旨,当取之以献。’乃召文武议焉。

乐安公元谐曰:‘请就彼枭首,以惩其恶。’

武阳公李充曰:‘请生将入朝,显戮以示百姓。’

上谓晟曰:‘于卿何如?’

晟对曰:‘若突厥背诞,须齐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灭,阿波之恶,非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招远之道,不如两存之。’

上曰:‘善。’

八年,处罗侯死,遣晟往吊,仍赍陈国所献宝器以赐雍闾。

十三年,流人杨钦亡入突厥,诈言彭公刘昶共宇文氏女谋欲反隋,称遣其来,密告主。

雍闾信之,乃不修职贡。

又遣晟出使,微观察焉。

公主见晟,乃言辞不逊,又遣所私胡人安遂迦共钦计议,扇惑雍闾。

晟至京师,具以状奏。

又遣晟往索钦,雍闾欲勿与,谬答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

晟乃货其达官,知钦所在,夜掩获之,以示雍闾,因发公主私事,国人大耻。

雍闾执遂迦等,并以付晟。

上大喜,加授开府,仍遣入籓,莅杀大义公主。

雍闾又表请婚,佥议将许之。

晟又奏曰:‘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也,素有诚款,于今两代。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

上曰:‘善。’

又遣慰喻染干,许尚公主。

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骑随晟来逆女,以宗女封安义公主以妻之。

晟说染干率众南徙,居度斤旧镇。

雍闾疾之,亟来抄略。

染干伺知动静,辄遣奏闻,是以贼来每先有备。

十九年,染干因晟奏,雍闾作攻具,欲打大同城。

诏发六总管,并取汉王节度, 分道出塞讨之。

雍闾大惧,复共达头同盟,合力掩袭染干,大战于长城下。

染干败 绩,杀其兄弟子侄,而部落亡散。

染干与晟独以五骑逼夜南走,至旦,行百馀里, 收得数百骑,乃相与谋曰:

“今兵败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岂礼我乎?玷厥虽 来,本无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济。”

晟知其怀贰,乃密遣从者入伏远镇,令速 举烽。

染干见四烽俱发,问晟曰:

“城上然烽何也?”

晟绐之曰:

“城高地迥,必 遥见贼来。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 耳。”

染干大惧,谓其众曰:

“追兵已逼,且可投城。”

既入镇,晟留其达官执室 以领其众,自将染干驰驿入朝。

帝大喜,进授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

晟遣降虏觇候雍闾,知其牙内屡有灾变,夜见赤虹,光照数百里,天狗陨,雨血三日, 流星坠其营内,有声如雷。

每夜自惊,言隋师且至。

并遣奏知,仍请出讨突厥。

都速等归染干,前后至者男女万馀口,晟安置之。

由是突厥悦附。

寻以染干为意利珍 豆启人可汗,赐射于武安殿。

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朋。

启人曰:

“臣由长孙大 使得见天子,今日赐射,愿入其朋。”

许之。

给晟箭六侯,发皆入鹿,启人之朋竟 胜。

时有群飞,上曰:

“公善弹,为我取之。”

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是日百官 获赉,晟独居多。

寻遣领五万人,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处染干。

安义公主死,持节送 义城公主,复以妻之。

晟又奏:

“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闾抄 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 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

上并从之。

二十年,都蓝大乱,为其部下所杀。

晟因奏请曰:

“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 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

上许之,果尽来附。

达头恐怖,又大集兵。

诏晟部领降人,为秦川行军总管,取晋王广节度 出讨。

达头与王相抗,晟进策曰:

“突厥饮泉,易可行毒。”

因取诸药毒水上流, 达头人畜饮之多死,于是大惊曰:

“天雨恶水,其亡我乎?”

因夜遁。

晟追之,斩 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

王大喜,引晟入内,同宴极欢。

有突厥达官来降,时亦预坐,说言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 称为闪电。

王笑曰:

“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

师旋,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复遣还大利城,安抚新附。

仁寿元年,晟表奏曰:

“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 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

诏 杨素为行军元帅,晟为受降使者,送染干北伐。

二年,军次北河,值贼帅思力俟斤 等领兵拒战,晟与大将军梁默击走之,转战六十馀里,贼众多降。

晟又教染干分遣 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携取之。

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 仆骨等十馀部,尽背达头,请来降附。

达头众大溃,西奔吐谷浑。

晟送染干安置于 碛口。

事毕,入朝,遇高祖崩,匿丧未发。

炀帝引晟于大行前委以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

遇杨谅作逆,敕以本官为相州刺史,发山东兵马,与李雄 等共经略之。

晟辞曰:

“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

帝曰:

“公著勤诚,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齐都,人俗浇浮,易可搔扰。傥生变动, 贼势即张,思所以镇之,非公莫可。公体国之深,终不可以兒害义,故用相委,公 其勿辞。”

于是遣捉相州。

谅破,追还,转武卫将军。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仍恐染 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

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 落数十酋长咸萃。

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 帐前草曰:

“此根大香。”

染干遽嗅之曰:

“殊不香也。”

晟曰:

“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乃 悟曰:

“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 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 人及诸部争放效之。

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 举国就役而开御道。

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后除淮阳太守,未赴任,复为右骁卫将军。

五年,卒,时年五十八。

帝深悼惜之,赗赠甚厚。

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

“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晟好奇计,务功名。

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 士所称。

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少子无忌嗣。

其长子行布,亦多谋略,有父风。

起家汉王谅库真,甚见亲狎。

后遇谅于并州 起逆,率众南拒官军,乃留行布城守,遂与豆卢毓等闭门拒谅,城陷,遇害。

次子 恒安,以兄功授鹰扬郎将。

史臣曰:长孙氏爰自代阴,来仪京洛,门传锺鼎,家誓山河。

汉代八王,无以方其茂绩;张氏七叶,不能譬此重光。

览独擅雄辨,炽早称爽俊,俱司礼阁,并统师旅,且公且侯,文武不坠。

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

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

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译文

长孙览是长孙炽的弟弟长孙晟。

长孙览,字休因,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长孙稚,是魏国的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父亲长孙绍远,是周朝的小宗伯、上党郡公。长孙览性格豁达,有度量,略懂书法和文献,尤其精通音律。在魏国大统年间,他开始在东宫担任亲信。周明帝时,他被任命为大都督。武帝在封地时,与长孙览关系亲密,即位后更加礼遇他,提升他为车骑大将军。每当公卿上奏,武帝都会让他先审阅。长孙览口才了得,声音洪亮,他宣传的事情,百官都会关注,武帝常常赞美他。长孙览最初名叫善,武帝对他说:‘我因为事务繁多,委托你先审阅。’于是赐给他这个名字。在诛杀宇文护后,因功被封为薛国公。后来历任小司空。随军平定齐国,晋升为柱国,封他的第二个儿子长孙宽为管国公。宣帝时,晋升为上柱国、大司徒,不久又历任同、泾二州刺史。高祖担任丞相时,转任宜州刺史。

开皇二年,准备在江南行动,他被征召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领八总管从寿阳出发,水陆并进。军队到达江边,陈国人大为惊恐。正逢陈宣帝去世,长孙览想趁机消灭陈国,但监军高颎以礼不伐丧为由让他返回。皇帝常常命令长孙览与安德王宇文雄、上柱国元谐、李充、左仆射高颎、右卫大将军虞庆则、吴州总管贺若弼等人一同宴请,皇帝说:‘我过去在周朝,充分展示了我的忠诚,但常常受到猜忌,每次都感到心寒。作为臣子,如果这样,还有什么依靠呢?我对你们,既是君臣,又是父子。我应当与你们共享富贵,如果你们没有谋反,我不会追究。我也知道你们的忠诚,特别交给太子,你们应该经常见面,以便逐渐亲近。柱国大臣的期望,实际上属于你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他的恩宠礼遇就是这样。他还为蜀王杨秀纳长孙览的女儿为妃。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过了一年多,重新任命他复位。不久转任泾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在任上去世。儿子长孙洪继承了他的官职,历任宋、顺、临三州刺史、司农少卿、北平太守。

长孙炽,字仲光,是上党文宣王长孙稚的曾孙。祖父长孙裕,是魏国的太常卿、冀州刺史。父亲长孙兕,是周朝的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长孙炽聪明机智,仪表堂堂,涉猎群书,尤其擅长武艺。建德初年,武帝崇尚道法,特别喜欢玄言,学习经史、善于谈论的人,被任命为通道馆学士。长孙炽被选中,与杰出的人才一起游玩,学识更加广博。建德二年,他被任命为雍州仓城令,不久转任盩啡令。连续治理两个县城,考核成绩连续优秀,升任崤郡守。后来入朝担任御正上士。高祖担任丞相时,提拔他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为阳平县子,食邑二百户。后来晋升为稍伯下大夫。那年王谦反叛,长孙炽随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长孙炽担任前锋,攻破王谦的一个镇,平定楚、合等五州,擒获伪总管荆山公元振,因功被封为仪同三司。等到高祖即位,长孙炽率领官员先进入清宫,当天被任命为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不久以原职代理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非常受信任。加上他处事周密,高祖常常称赞他。被任命为左领军长史,持节,出使东南道三十六州,废除或设立州郡,巡视风俗。返回后任命为太子仆,加授谏议大夫,代理长安令。与大兴令梁毗都称职。然而梁毗以严正著称,长孙炽以宽和著称,为政不同,部下各有所化。不久担任右常平监,升任雍州赞治,改封为饶良县子。升任鸿胪少卿。几年后,转任太常少卿,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再次持节担任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在路上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大业元年,升任大理卿,再次担任西南道大使,巡视风俗。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吐谷浑侵犯张掖,命令长孙炽率领五千精骑击退他们,追击到青海而回,因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大业六年,皇帝巡幸江都宫,留下长孙炽在东都留守,仍然代理左候卫将军事。那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静。儿子长孙安世,担任通事谒者。

长孙晟,字季晟,性格通达敏捷,略懂书法和文献,擅长弹琴和射箭,敏捷过人。当时周朝崇尚武艺,贵族子弟都以此相夸耀,常常一起骑马射箭,当时的人都不如他。十八岁时,担任司卫上士。最初并不知名,没有人认识他,只有高祖一见,深感惊异,于是拉住他的手对人说:‘长孙郎武艺超群,与他交谈,又有很多奇谋。未来的名将,难道不是这个人吗?’

宣帝时,突厥可汗摄图向周朝求婚,以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嫁给他。然而周朝和摄图各自夸耀,精选勇猛的人担任使者,因此派遣长孙晟作为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可汗那里。前后使者有十几位,摄图大多不礼貌,见到长孙晟却特别喜爱,常常一起游猎,留他一年。曾经有两只雕鹰,飞起来争夺肉食,摄图便把两支箭给长孙晟说:‘请射下来。’长孙晟于是拉弓驰去,遇到两只雕鹰相互搏斗,便一箭射中,两只雕鹰都被射中。摄图很高兴,命令他的子弟和贵族都亲近长孙晟,希望接近他,以便学习弹琴和射箭。他的弟弟处罗侯,被称为突利设,特别得人心。但被摄图所忌恨,秘密托付心腹,暗中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与他一起游猎,趁机考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当时高祖担任丞相,长孙晟把情况告诉了高祖。高祖非常高兴,提升他为奉车都尉。

到了开皇元年,摄图说:‘我是周家的亲戚,现在隋公自立却不能控制,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可贺敦呢?’因此他与高宝宁攻陷了临渝镇,约定各部落首领共同南侵。高祖新立,因此非常害怕,修复长城,派兵驻守北方边境,命令阴寿镇守幽州,虞庆则镇守并州,驻扎数万士兵以防备。

晟事先知道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自统领强大的军队,都号称可汗,分居四面,内部怀有猜忌,表面却装作和睦,难以用武力征服,但容易离间。因此上书说:‘我听说丧乱到了极点,必然导致升平,因此上天启发了这个时机,圣人完成了这个任务。我想皇帝陛下处于百王之末,承担千载之期,中原虽然安定,边疆仍然有敌患,现在出兵讨伐,还不是时候,应该放弃这个念头,但又不断受到侵扰。因此应该秘密策划,逐渐消除敌患,计划失误则百姓不安,计划成功则是万代的福祉。吉凶祸福,希望陛下深思。我在周末时期,担任外使,对匈奴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玷厥对摄图,兵力强大但地位低下,外表看似相属,内部已经出现裂痕,煽动他的情绪,必然会导致他们自相残杀。又处罗侯,是摄图的弟弟,虽然奸诈但势力弱小,曲意取悦众人,国人喜欢他,因此被摄图所忌恨,内心非常不安,表面上装作弥补,实际上心存疑虑。阿波首鼠两端,介于他们之间,很害怕摄图,受到他的牵制,只与强者站在一起,没有坚定的立场。现在应该远交近攻,离间强者,联合弱者,与玷厥通使,说服阿波,那么摄图就会撤兵,自保右方。再拉拢处罗侯,派遣使者到连奚、契丹等地,那么摄图就会分兵,回防左方。首尾猜疑,内部阻隔,十几年后,趁机讨伐,一定可以一举灭国。’皇帝看了奏章非常高兴,因此召见了他。晟又口头陈述形势,亲手绘制山川地图,写出敌我虚实,都像在手掌之中。皇帝非常赞叹,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因此派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出使玷厥,赐予狼头纛,表示尊重,礼遇非常优厚。玷厥派使者来,引见摄图使者。反间计已经实施,果然相互猜疑。授予晟车骑将军,出黄龙道,带着财物赐给奚、契丹等人,派他们作为向导,得以到达处罗侯那里,深交心腹,诱使他归附。

二年,摄图率领四十万骑兵从兰州进入,到达周盘,击败了达奚长儒的军队,还想继续南侵。玷厥不同意,率兵离开。当时晟又劝说染干假装告诉摄图:‘铁勒等人造反,想要袭击你的大本营。’摄图因此害怕,撤兵出塞。

几个月后,突厥大规模入侵,派八道元帅分头抵抗。阿波到达凉州,与窦荣定交战,敌军屡次北退。当时晟作为偏将,派人告诉他:‘摄图每次来,都大获全胜。阿波刚来,就立刻失败,这是突厥的耻辱,难道你不感到内心羞愧吗?而且摄图与阿波,兵力原本相当。现在摄图日胜,受到众人推崇,阿波不利,给国家带来了耻辱。摄图一定会因此将罪责归咎于阿波,实现他早有的计划,消灭北牙。希望你自我衡量,能够抵挡他吗?’阿波使者到来,晟又对他说:‘现在达头与隋朝联合,而摄图不能控制。可汗为什么不依附天子,与达头联合,共同强大,这是万全之计。难道要失去军队,背负罪责,归附摄图,接受他的侮辱吗?’阿波接受了他的建议,因此留在塞上,派人随晟入朝。

当时摄图与卫王军队相遇,在白道交战,摄图败逃至沙漠。听说阿波怀有二心,于是包围北牙,全部抓获了他的部众并杀死了他的母亲。阿波无处可去,向西逃奔玷厥,请求十多万士兵,向东攻击摄图,重新夺回故地,收集散兵数万,与摄图交战。阿波屡次获胜,势力日益壮大。摄图又派遣使者朝贡,公主亲自请求改姓,请求成为皇帝的女儿,皇帝答应了。

四年,派遣晟作为虞庆则的副使出使摄图,赐公主姓为杨,改封为大义公主。摄图接受诏令,不肯起身跪拜,晟进言说:‘突厥与隋朝都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身,怎么敢违背意思。但是可贺敦是皇帝的女儿,那么可汗就是大隋的女婿,怎么能无礼,不尊敬岳父呢?’摄图于是笑着对他的达官说:‘必须拜见岳父,我才从命。’于是拜读了诏书。使者返回,称皇帝的旨意,授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七年,摄图去世,派遣晟持节拜他的弟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闾为叶护可汗。处罗侯通过晟上奏说:‘阿波被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兵在山谷间,静候诏旨,我将擒获他献上。’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乐安公元谐说:‘请就在那里斩首,以警示其恶行。’武阳公李充说:‘请活捉他入朝,公开处决以示众。’皇帝对晟说:‘你看怎么办?’晟回答说:‘如果突厥背叛,必须用刑法来惩罚。现在他们兄弟自相残杀,阿波的恶行并非针对国家,趁他困顿之际,将其处决,恐怕不是招揽远方之人的方法,不如让他存在。’皇帝说:‘好。’八年,处罗侯去世,派遣晟前往吊唁,并带着陈国所献的宝器赐给雍闾。

十三年,流亡者杨钦逃入突厥,假装说彭公刘昶与宇文氏的女儿密谋反隋,声称是派他来密告的。雍闾相信了他的话,于是不再进贡。又派遣晟出使,暗中观察。公主见到晟,言辞不逊,又派遣她所宠爱的胡人安遂迦与钦商议,煽惑雍闾。晟回到京师,将情况全部奏报。又派遣晟前往索要钦,雍闾不想给他,假装回答:‘检查客籍,没有这个人。’晟于是贿赂他的达官,得知钦的下落,夜间将他捕获,展示给雍闾,趁机揭露公主的私事,成为国家的大耻。雍闾逮捕了遂迦等人,并将他们交给晟。皇帝非常高兴,加授开府,仍派他入藩,处决了大义公主。雍闾又上表请求通婚,众人商议将答应他。晟又上奏说:‘我看雍闾,反复无常,无信,只是因为与玷厥有隙,所以依靠国家。即使与他通婚,最终也一定会背叛。现在如果让他娶公主,承袭威灵,玷厥、染干一定会再次受到他的征发。势力强大后再次反叛,以后恐怕难以对付。而且染干是处罗侯的儿子,一直忠诚,至今两代。我之前与他见面,他也请求通婚,不如答应他,招他南迁,兵力少,势力弱,容易安抚,使他对抗雍闾,成为边疆的屏障。’皇帝说:‘好。’又派遣使者安慰染干,答应让他娶公主。

十七年,染干派遣五百骑兵随晟来迎娶公主,用宗室的女儿封为安义公主,嫁给他。晟劝说染干率领部众南迁,居住在度斤旧镇。雍闾非常厌恶他,急忙来抢掠。染干得知动静,立即派人上报,因此每次敌军来犯都有准备。

十九年,因为染干上奏,雍闾制造了攻城器械,想要攻打大同城。朝廷下诏派遣六位总管,并取汉王的节度使职位,分道出塞去讨伐他们。雍闾非常害怕,又和达头结盟,合力袭击染干,在长城下发生了一场大战。染干战败,杀死了他的兄弟和侄子,部落也四散逃亡。染干和晟带着五骑在夜色中向南逃跑,到了天亮,行进了百多里,收集了数百骑,于是商量说:“现在兵败了,只能进朝投降,不过是一个投降的人而已,大隋天子会礼遇我们吗?玷厥虽然来了,本没有仇怨,如果我们去投奔他,他一定会帮助我们的。”晟知道染干心中怀有二心,就暗中派遣随从进入伏远镇,命令迅速点燃烽火。染干看到四处烽火都燃起,问晟说:“城上为什么要点烽火?”晟欺骗他说:“城高地远,一定是远远地看到了敌军。我国的法律,如果敌军少就点两烽,多就点三烽,非常逼近就点四烽,这样可以让看到敌军多且靠近。”染干非常害怕,对他的部下说:“追兵已经逼近,我们还是投奔城池吧。”进了镇后,晟留下染干的达官执室来带领他的部下,自己带着染干骑马飞驰进朝。皇帝非常高兴,提升他为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监护突厥。晟派遣投降的俘虏去侦察雍闾,得知他的牙帐内屡次发生灾变,夜晚出现赤色的彩虹,照亮了数百里,天狗坠落,三天下血雨,流星坠落在他的营地里,声音如同雷鸣。他每夜都自惊自扰,说隋军即将到来。并且上奏皇帝,请求出兵讨伐突厥。都速等人把染干送回来,前后到达的有男女一万多口,晟安置了他们。因此突厥都愿意归附。不久任命染干为意利珍豆启人可汗,在武安殿赐给他射箭的机会。挑选了十二个擅长射箭的人,分为两队。启人说:“我之所以能见到天子,是长孙大人让我来的,今天赐给我射箭的机会,我希望加入他的队伍。”皇帝同意了。给晟六支箭,全部射中鹿,启人的队伍最终获胜。当时有群鸟飞过,皇帝说:“你擅长射箭,为我射下它们。”十箭全部命中,并应声而落。那天百官都得到了赏赐,晟得到的最多。不久派遣他率领五万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来安置染干。安义公主去世后,持节送义城公主,再次把她嫁给了染干。晟又上奏说:“染干的部落归附的人已经很多,虽然他们在长城之内,仍然受到雍闾的抄掠,往来辛苦,不能安居。请迁往五原,以河为固,在夏州和胜州之间,东西到河,南北四百里,挖掘横堑,让他们在里面居住,任情放牧,避免被抄掠,人们自然就会安心。”皇帝都同意了。

二十年,都蓝大乱,被他的部下所杀。晟趁机上奏请求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经逼近边境,战斗中多次立功,敌军内部已经离心离德,他们的君主已经被杀,趁这个机会招降他们,一定会全部来投降,请派遣染干的部下分头去招抚。”皇帝同意了,果然全部归附。达头感到恐惧,又召集了大量兵力。皇帝下诏让晟的部队带领投降的人,任命他为秦川行军总管,取晋王广的节度使职位去讨伐。达头与晋王对抗,晟献计说:“突厥饮泉水,容易在水中下毒。”于是取来各种毒药,放在水面上流,达头的人畜饮水后大多死亡,于是非常惊恐地说:“天降恶水,难道是上天要灭亡我们吗?”于是夜间逃跑。晟追击他,斩首一千多级,俘虏一百多人,牲畜数千头。晋王非常高兴,引领晟进入内宫,一起设宴庆祝。有突厥的达官来投降,当时也在座,说突厥内部非常敬畏长孙总管,听到他的弓弦声,认为是霹雳,看到他骑马,称之为闪电。晋王笑着说:“将军震怒,威震域外,竟然能与雷霆相比,多么雄壮啊!”军队返回,任命晟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再次派他回到大利城,安抚新归附的人。

仁寿元年,晟上奏说:“我夜间登上城楼,看到碛北有红色的气,长一百多里,都像雨滴一样,垂下来覆盖地面。我仔细验证兵书,这名叫洒血,下面的国家必将灭亡。想要消灭匈奴,应该就在今天。”皇帝下诏让杨素为行军元帅,晟为受降使者,送染干北伐。二年,军队到达北河,遇到贼帅思力俟斤等人领兵抵抗,晟和大将军梁默击退了他们,转战六十多里,敌军很多人投降。晟又教染干派遣使者,前往北方的铁勒等部落招降他们。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多个部落,全部背叛达头,请求来投降。达头的人马大溃败,向西逃奔吐谷浑。晟把染干安置在碛口。

事情结束后,回到朝廷,遇到高祖去世,消息还没有公布。炀帝把晟叫到灵柩前,委派他负责内衙宿卫,掌管门禁事务,当天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遇到杨谅叛乱,皇帝任命他为相州刺史,派遣山东的军队,与李雄等人共同处理。晟推辞说:“我有儿子行布,现在在叛军控制的地方,突然受到这样的任命,心里感到不安。”皇帝说:“你对国家的忠诚,朕是非常清楚的。现在相州的地方,原本是齐国的都城,那里的百姓风气轻浮,容易挑起事端。如果发生变动,敌人的势力就会扩大,想到需要有人镇守,没有人比您更合适了。您对国家的忠诚深厚,绝对不能因为儿子而损害大义,所以委托给您,您不要推辞。”于是派遣他前往相州。杨谅被击败后,召回京城,转任武卫将军。

大业三年,炀帝前往榆林,想要出塞外,展示军威,经过突厥领土,指向涿郡。还担心染干害怕,先派遣晟去传达旨意,称述皇帝的意图。染干听了之后,于是召集他管辖的各个国家的首领,包括奚、室韦等几十个部落的首领都聚集在一起。晟因为牙帐中的草丛杂乱,想要让染干亲自清理,向各个部落展示威严,就指着帐篷前的草说:“这根草非常香。”染干立刻嗅了嗅说:“一点也不香。”晟说:“天子出行所在,诸侯亲自洒扫,清理御道,以表示最崇敬的心意。现在牙帐中杂草丛生,我以为那是留下香草呢。”染干这才明白说:“我的罪过。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赐予的,能够出力,哪里敢有怨言?只是因为边地的人不知道法律,多亏将军的恩泽和教导。将军的恩惠,是我的幸运。”于是拔出佩刀,亲自割草,他的贵人和各个部落的成员都争相效仿。于是从榆林的北境开始,一直到他的牙帐,又向东到达蓟,长三千里,宽百步,全国的人都出动来修建御道。皇帝听到晟的计策,更加赞赏他。后来任命他为淮阳太守,没有赴任,又担任了右骁卫将军。

五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皇帝非常悲痛,赏赐非常丰厚。后来突厥围攻雁门,皇帝叹息说:“如果长孙晟还在,不会让匈奴达到这个地步!”长孙晟喜欢出奇计,追求功名。他非常孝顺,居丧期间身体消瘦,被朝臣称颂。贞观年间,追赠他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他的小儿子无忌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的长子行布,也有许多谋略,有父亲的风范。起初在汉王杨谅的仓库担任真官,非常受到亲近。后来在并州遇到杨谅起兵叛乱,他率领军队向南抵抗官军,于是留下行布守城,他与豆卢毓等人闭门抵抗杨谅,城池被攻破,他也被杀害。次子恒安,因为哥哥的功绩被授予鹰扬郎将。

史官说:长孙氏自从从代阴地迁来,就在京洛地区展示风采,家族传承着钟鼎的荣耀,誓言要守护山河。

在汉代,有八位王侯,都没有能够与长孙氏的辉煌成就相比;张氏家族虽然七代都有声望,也无法与长孙氏的辉煌相提并论。

长孙氏独自拥有卓越的辩才,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著称,同时担任礼阁的职务,统领军队,既是公爵又是侯爵,文武双全,没有让家族的文武传统衰落。

李晟具有英俊的体格和卓越的武略,胸怀奇特的策略,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变通,安抚那些边疆的异族。

长孙氏家族的势力如同鸟巢中的鸟儿全部落下,异族屈膝稽首,边疆的堡垒上不再有箭矢的鸣响,渭桥上单于前来朝拜。

长孙氏的恩惠流布到边疆的北方,功绩照耀王府,保有了这些爵位和俸禄,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注解

长孙览:长孙览是北魏至隋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休因,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是北魏的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长孙稚,父亲是周朝的小宗伯、上党郡公长孙绍远。

魏太师:古代官职,掌管军事,是三公之一。

假黄钺:古代皇帝的象征,黄钺是代表皇帝权威的斧头。

上党文宣王:长孙览祖父的封号,上党是地名,文宣是尊称。

周小宗伯:周朝的官职,小宗伯是掌管宗族事务的官员。

上党郡公:长孙览父亲的封号,郡公是爵位。

器量:指人的才能和度量。

书记:古代指书写和记录的文员。

钟律:古代音乐理论,涉及音律和乐器。

东宫亲信:指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的亲近信任之人。

大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帅大军。

车骑大将军:古代军事官职,位高权重。

属目:注视,关注。

万机:指国家大事,比喻事务繁杂。

诛宇文护:宇文护是北周权臣,长孙览参与诛杀宇文护,因功被封为薛国公。

小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和土木建设。

柱国: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宣帝:指隋朝的皇帝杨广。

东南道行军元帅: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领军队。

寿阳: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陈:指南朝陈朝。

陈宣帝: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高颎:隋朝的开国功臣,曾任右卫大将军。

安德王雄:隋朝宗室,封安德王。

元谐:隋朝官员。

李充:隋朝官员。

右卫大将军:古代军事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虞庆则:隋朝将领,镇守并州。

吴州总管: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贺若弼:隋朝的开国功臣,曾任吴州总管。

蜀王秀:隋朝宗室,封蜀王。

宇文护:北周权臣,后被诛杀。

薛国公:长孙览因功被封的爵位。

上柱国:上柱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高级武官。

大司徒:古代官职,掌管土地和人民。

同、泾二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宜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八总管:古代军事编制,总管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水陆俱进:指水路和陆路同时进攻。

陈人大骇:指陈朝人民对隋朝军队的进攻感到惊恐。

监军: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监督军队。

高祖:指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

太子:指皇位继承者。

终吉:吉祥的结局。

谋逆:指图谋推翻君主的行为。

宜州: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柱国元谐:隋朝官员。

左仆射: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右卫大将军虞庆则:隋朝官员。

吴州总管贺若弼:隋朝的开国功臣,曾任吴州总管。

通道馆学士:古代学术机构,培养学术人才。

雍州仓城令:古代地方行政职务,负责管理仓库。

盩啡令:古代地方行政职务,负责管理一县。

崤郡守:古代地方行政职务,负责管理一郡。

御正上士: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功曹参军: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功绩记录。

阳平县子:古代封号,阳平县是地名。

邑二百户:古代封号,邑是指封地,二百户是指封地内的居民数量。

稍伯下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

王谦反:王谦是隋朝末年的反叛者。

信州总管王长述:信州是地名,总管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溯江而上:指逆江而上。

前军:古代军事编制,负责先锋部队。

楚、合等五州:楚、合等五州是指几个州名。

荆山公元振:荆山公元振是隋朝的官员。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掌管礼仪。

内史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宫廷文书。

上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摄判东宫右庶子:古代官职,负责东宫事务。

左领军长史: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持节:古代使臣出使时的凭证。

东南道三十六州:东南道是指地理位置,三十六州是指几个州名。

巡省风俗:巡视检查地方风俗。

太子仆:古代官职,负责太子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进谏皇帝。

摄长安令:代理长安令的职务。

大兴令梁毗:大兴令是官职,梁毗是官员。

右常平监:古代官职,负责粮食储备。

雍州赞治:雍州是地名,赞治是辅助治理。

鸿胪少卿:古代官职,负责外交。

太常少卿:太常是官署名,少卿是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河南道是指地理位置,巡省大使是巡视地方的大使。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官员选拔。

大理卿:大理是官署名,卿是官职。

西南道大使:西南道是指地理位置,大使是巡视地方的大使。

户部尚书:户部是官署名,尚书是官职,负责财政。

吐谷浑:古代民族,居住在今青海省一带。

张掖: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摄图:突厥可汗,名阿史那土门,是突厥的强大领袖。

千金公主:突厥的可汗之女。

汝南公宇文神庆:宇文神庆是北周的官员,封汝南公。

骁勇:勇敢善战的人。

使者:古代指派往他国或他地的代表。

副:副手,助手。

牙:突厥可汗的宫殿。

游猎:指打猎游玩。

雕:一种猛禽。

摄图所忌:摄图所忌恨的人。

心腹:亲近信任的人。

阴与晟盟:暗中与长孙晟结盟。

奇略:非凡的计谋。

奉车都尉: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车马事务。

开皇元年: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1年建立的年号,文中指这一年。

隋公:指隋文帝杨坚。

可贺敦:突厥语,意为皇后,这里指摄图的妻子。

高宝宁:突厥贵族,与摄图一同进攻隋朝。

临渝镇:隋朝在边境设立的军事要塞。

阴寿:隋朝将领,镇守幽州。

晟:指隋朝将领长孙晟,以智谋著称。

玷厥:玷厥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统治者。

阿波:突厥可汗,摄图的侄子。

突利:突厥可汗,摄图的侄子。

可汗:突厥语,意为国王,是突厥对君主的称呼。

诸夏: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戎场:指边疆地区。

阴寿镇幽州:阴寿被任命为幽州的镇守。

虞庆则镇并州:虞庆则被任命为并州的镇守。

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黄龙道:古代道路名,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

奚、、契丹:古代北方民族,与突厥有联系。

处罗侯:摄图的弟弟,后来成为突厥可汗。

狼头纛:古代军旗,以狼头为标志。

钦敬:尊敬,敬重。

吉凶所系:关系到吉凶祸福。

周末:指周朝末年。

外使:指派往外国的使者。

匈奴: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处罗侯者:指处罗侯。

首鼠:犹豫不决。

介在其间:处于中间。

十数年后:十几年后。

承衅讨之:借机讨伐他们。

莫何可汗:突厥可汗的称号。

叶护可汗:突厥可汗的称号。

阿波怀贰:阿波怀有二心。

碛:沙漠。

大义公主:摄图的女儿,后来被赐姓杨,封为大义公主。

左勋卫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车骑。

彭公刘昶:彭公刘昶,指刘昶,彭公是他的封号。

宇文氏女:宇文家族的女儿。

安义公主:安义公主是隋朝的一位公主。

度斤旧镇: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雍闾:雍闾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统治者。

大同城:大同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六总管:六总管指的是隋朝时期的六个军事总管,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

汉王节度:汉王节度指的是汉王的军事指挥权。

达头:达头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另一个统治者。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这里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一段长城。

大隋天子:大隋天子指的是隋朝的皇帝。

左勋卫骠骑将军:左勋卫骠骑将军是隋朝的一种官职,属于高级武官。

突厥:突厥是一个古代游牧民族,这里指的是突厥部族。

染干:染干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统治者。

伏远镇:伏远镇是隋朝的一个边防镇。

烽火:烽火是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信号,通常是通过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来传递。

意利珍豆启人可汗:意利珍豆启人可汗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统治者。

武安殿:武安殿是隋朝皇宫中的一座宫殿。

大利城:大利城是隋朝在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所筑的一座城。

义城公主:义城公主是隋朝的一位公主。

五原:五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夏州:夏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北部。

胜州:胜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都蓝:都蓝是突厥的一个可汗,这里指的是突厥的统治者。

杨素:杨素是隋朝的一位著名将领。

行军元帅:行军元帅是隋朝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出征。

铁勒:铁勒是古代游牧民族,与突厥相邻。

思力俟斤:思力俟斤是突厥的一个将领。

碛北:碛北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地区。

杨谅:杨谅是隋朝的一位皇子,因谋反被杀。

相州:相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李雄:李雄是隋朝的一位将领。

淮阳太守:淮阳太守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官职。

右骁卫将军:右骁卫将军是隋朝的一种官职,属于高级武官。

雁门:雁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司空:司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

齐国公:齐国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

谥号:谥号是对已故官员或贵族的一种尊称。

汉王谅库真:汉王谅库真是隋朝汉王杨谅的一个亲信。

鹰扬郎将:鹰扬郎将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中级武官。

长孙氏:长孙氏是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后来成为北魏皇室的姓氏之一。在历史上,长孙氏家族在北魏和隋唐时期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是当时的一个显赫家族。

代阴:代阴可能指的是代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

来仪京洛:来仪京洛指的是长孙氏家族从北方迁移到洛阳,即从边疆地区迁移到中原地区,象征着家族地位的提升。

门传锺鼎:门传锺鼎比喻家族代代相传的显赫地位和荣耀,锺鼎是古代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家誓山河:家誓山河表示家族的誓言如同山河一样坚定,意味着家族的忠诚和决心。

汉代八王:汉代八王指的是汉代末年,八个王子因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动乱,这里用来比喻长孙氏家族的辉煌业绩。

方其茂绩:方,比较;茂绩,显著的成就。这里指长孙氏家族的成就与汉代八王相比毫不逊色。

张氏七叶:张氏七叶指的是张姓家族在历史上连续七代都有显赫的成就,这里用来比喻长孙氏家族的荣耀。

不能譬此重光:不能比喻这种辉煌。重光,比喻家族的荣耀和光辉。

览独擅雄辨:览,观察;独擅,独占;雄辨,雄辩的才能。这里指长孙氏家族成员具有卓越的辩论才能。

炽早称爽俊:炽,旺盛;早,年轻;称,称赞;爽俊,英俊。这里指长孙氏家族成员年轻时就以英俊和才华著称。

俱司礼阁:俱,都;司,掌管;礼阁,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仪。这里指长孙氏家族成员都担任过掌管礼仪的官职。

并统师旅:并,同时;统,统领;师旅,军队。这里指长孙氏家族成员同时担任过统领军队的职务。

且公且侯:且,并且;公,指官职;侯,指封号。这里指长孙氏家族成员既担任过官职,又拥有封号。

文武不坠:文武,指文化和武功;不坠,没有衰落。这里指长孙氏家族在文化和武功方面都保持了显赫的地位。

晟体资英武:晟,指长孙晟,人名;体资,具有;英武,英勇威武。这里指长孙晟具有英勇威武的体格和才能。

兼包奇略:兼包,兼具;奇略,非凡的谋略。这里指长孙晟兼具非凡的谋略。

因机制变:因机,根据时机;制变,制定策略应对变化。这里指长孙晟能够根据时机制定策略应对变化。

怀彼戎夷:怀,怀柔;彼,那些;戎夷,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长孙晟能够怀柔那些北方少数民族。

倾巢尽落:倾巢,比喻全部力量;尽落,全部失败。这里指长孙晟使得敌人全部失败。

屈膝稽颡:屈膝,跪拜;稽颡,叩头。这里指敌人屈服,跪拜表示臣服。

塞垣绝鸣镝之旅:塞垣,边塞;鸣镝,响箭。这里指边塞上不再有敌人射箭的声音,表示敌人已经被击退。

渭桥有单于之拜:渭桥,渭河上的桥梁;单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这里指单于在渭桥上向汉朝皇帝行拜见之礼,表示归顺。

惠流边朔:惠,恩惠;流,流传;边朔,边疆地区。这里指恩惠流传到边疆地区。

功光王府:功,功绩;光,照耀;王府,王府第。这里指长孙氏家族的功绩照耀王府。

保兹爵禄:保,保持;兹,这个;爵禄,官职和俸禄。这里指保持这个官职和俸禄。

不亦宜乎:不亦,难道不是;宜,应该。这里表示这样做是应该的,是合适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评注

史臣曰:此句开篇即以史臣之口吻,点明长孙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爰自代阴’表明长孙氏源自北方代郡,‘来仪京洛’则说明其家族迁徙至中原,成为京洛之地的一部分。‘门传锺鼎,家誓山河’描绘了长孙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和深厚家世,钟鼎象征贵族身份,山河则象征着家族的根基与荣耀。

汉代八王,无以方其茂绩;张氏七叶,不能譬此重光。这两句通过对比,将长孙氏家族的辉煌成就与汉代八王、张氏七叶等历史名门望族相提并论,突显了长孙氏家族的显赫与不朽。

览独擅雄辨,炽早称爽俊,俱司礼阁,并统师旅,且公且侯,文武不坠。此句赞扬长孙氏家族成员的才华与能力,‘独擅雄辨’、‘炽早称爽俊’形容其辩论才能出众,‘俱司礼阁’、‘并统师旅’则表明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

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长孙氏家族中某位成员(此处指长孙晟)的英武形象和卓越才能,‘体资英武’形容其体魄强健,‘兼包奇略’则说明其智谋过人,‘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展示了其灵活应对复杂局势和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这四句描绘了长孙晟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形象地描述了敌人的溃败和臣服,‘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则展现了他在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上的成功。

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结尾这句话总结了长孙晟的功绩,‘惠流边朔’说明他的仁政使得边疆安定,‘功光王府’则表示他的功勋照耀了王府,‘保兹爵禄’表明他得以保有其爵位和禄位,‘不亦宜乎’则是对其功绩的肯定和赞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