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

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参与了《隋书》的编纂工作。他的历史观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隋书》是唐代历史学家魏徵所编撰的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隋朝的建立、发展及其灭亡的过程。全书不仅详细描述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还讨论了隋朝政治体制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原文

○韩擒虎弟僧寿 洪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

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

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后以军功,拜都督、新安太守,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进平范阳,加上仪同,拜永州刺史。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

又从宇文忻平合州。

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硃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硃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捴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

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

又下优诏于擒、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擒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上曰:‘二将俱合上勋。’于是进位上柱国,赐物八千段。

有司劾擒放纵士卒,淫污陈宫,坐此不加爵邑。

先是,江东有谣歌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

擒本名豹,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别封寿光县公,食邑千户。

以行军总管屯金城,御备胡寇,即拜凉州总管。

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

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

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

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

左右问:‘何王也?’答:‘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

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子世谔嗣。

世谔倜傥骁捷,有父风。

杨玄感之作乱也,引世谔为将,每战先登。

及玄感败,为吏所拘。

时帝在高阳,送诣行所。

世谔曰令守者市酒殽以酣暢,扬言曰:‘吾死在朝夕,不醉何为!’

渐以酒进守者,守者狎之,遂饮令致醉。

世谔因得逃奔山贼,不知所终。

僧寿字玄庆,擒母弟也,亦以勇烈知名。

周武帝时,为侍伯中旅下大夫。

高祖得政,从韦孝宽平尉迥,每战有功,授大将军,封昌乐公,邑千户。

开皇初,拜安州刺史。

时擒为庐州总管,朝廷不欲同在淮南,转为熊州刺史。

后转蔚州刺史,进爵广陵郡公。

寻以行军总管击突厥于鸡头山,破之。

后坐事免。

数岁,复拜蔚州刺史。

突厥甚惮之。

十七年,屯兰州以备胡。

明年,辽东之役,领行军总管,还,检校灵州总管事。

从杨素击突厥,破之,进位上柱国,改封江都郡公。

炀帝即位,又改封新蔡郡公。

自是之后,不复任用。

大业五年,从幸太原。

有京兆人达奚通妾王氏,能清歌,朝臣多相会观之,僧寿亦豫焉,坐是除名。

寻令复位。

八年,卒于京师,时年六十五。

有子孝基。

洪字叔明,擒季弟也。

少骁勇,善射,膂力过人。

仕周侍伯上士,后以军功拜大都督。

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加上开府,甘棠县侯,邑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为公。

寻授骠骑将军。

开皇九年,平陈之役,授行军总管。

及陈平,晋王广大猎于蒋山,有猛兽在围中,众皆惧。

洪驰马射之,应弦而倒。

陈氏诸将,列观于侧,莫不叹伏焉。

王大喜,赐缣百匹。

寻以功加柱国,拜蒋州刺史。

数岁,转廉州刺史。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洪骁勇,检校朔州总管事。

寻拜代州总管。

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洪率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拒之。

遇虏于恆安,众寡不敌,洪四面搏战,身被重创,将士沮气。

虏悉众围之,矢下如雨。

洪伪与虏和,围少解。

洪率所领溃围而出,死者大半,杀虏亦倍。

洪及药王除名为民,隆竟坐死。

炀帝北巡,至恆安,见白骨被野,以问侍臣。

侍臣曰:‘往者韩洪与虏战处也。’

帝悯然伤之,收葬骸骨,命五郡沙门为设佛供,拜洪陇西太守。

未几,朱崖民王万昌作乱,诏洪击平之。

以功加位金紫光禄大夫,领郡如故。

俄而万昌弟仲通复叛,又诏洪讨平之。

师未旋,遇疾而卒,时年六十三。

○贺若弼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

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

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

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

帝默然。

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

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拜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鄴城,恐弼为变,遣长孙平驰驿代之。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

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高祖曰:‘公得之矣。’

于是拜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事,弼忻然以为己任。

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

弼遗雄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献取陈十策,上称善,赐以宝刀。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

将渡江,酹酒而咒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

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

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

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

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

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麾下开府员明擒摩诃至,弼命左右牵斩之。

摩诃颜色自若,弼释而礼之。

从北掖门而入。

时韩擒已执陈叔宝,弼至,呼叔宝视之。

叔宝惶惧流汗,股忄栗再拜。

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

既而弼恚恨不获叔宝,功在韩擒之后,于是与擒相询,挺刃而出。

上闻弼有功,大悦,下诏褒扬,语在《韩擒传》。

晋王以弼先期决战,违军命,于是以弼属吏。

上驿召之,及见,迎劳曰:‘克定三吴,公之功也。’

命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

拜右领军大将军,寻转右武候大将军。

弼时贵盛,位望隆重,其兄隆为武都郡公,弟东为万荣郡公,并刺史、列将。

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绮罗者数百,时人荣之。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

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

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

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

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

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

岁馀,复其爵位。

上亦忌之,不复任使,然每宴赐,遇之甚厚。

开皇十九年,上幸仁寿宫,宴王公,诏弼为五言诗,词意愤怨,帝览而容之。

尝遇突厥入朝,上赐之射,突厥一发中的。

上曰:‘非贺若弼无能当此。’

于是命弼。

弼再拜祝曰:‘臣若赤诚奉国者,当一发破的。如其不然,发不中也。’

既射,一发而中。

上大悦,顾谓突厥曰:‘此人天赐我也!’

炀帝之在东宫,尝谓弼曰:‘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

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太子曰:‘然则大将谁也?’

弼拜曰:‘唯殿下所择。’

弼意自许为大将。

及炀帝嗣位,尤被疏忌。

大业三年,从驾北巡,至榆林。

帝时为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民可汗飨之。

弼以为大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为人所奏,竟坐诛,时年六十四。

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

子怀亮,慷慨有父风,以柱国世子拜仪同三司。

坐弼为奴,俄亦诛死。

史臣曰:夫天地未泰,圣哲启其机;疆埸尚梗,爪牙宣其力。

周之方、邵,汉室韩、彭,代有其人,非一时也。

自晋衰微,中原幅裂,区宇分隔,将三百年。

陈氏凭长江之地险,恃金陵之馀气,以为天限南北,人莫能窥。

高祖爰应千龄,将一函夏。

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擒奋发,贾馀勇以争先,势甚疾雷,锋逾骇电。

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

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其俶傥英略,贺若居多,武毅威雄,韩擒称重。

方于晋之王、杜,勋庸绰有馀地。

然贺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

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韩擒累世将家,威声动俗,敌国既破,名遂身全,幸也。

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译文

韩擒虎的弟弟僧寿,韩擒虎,字子通,是河南东垣人,后来迁居新安。他的父亲韩雄以勇猛著称,曾在周朝做官,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韩擒虎年轻时就豪迈慷慨,以胆识闻名,容貌高大威猛,有英雄豪杰的外表。他性好读书,对经史百家都有大致的了解。周太祖见到他后感到很奇特,让他和其他子弟一起游玩。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都督、新安太守,逐渐升迁至仪同三司,继承新义郡公的爵位。

武帝讨伐齐国时,齐将独孤永业守卫金墉城,韩擒虎说服他投降。后来平定范阳,加封仪同,任命为永州刺史。陈国的人逼近光州,韩擒虎作为行军总管击败了他们。又跟随宇文忻平定合州。高祖担任丞相时,韩擒虎被任命为和州刺史。陈国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人联合进攻江北,多次入侵边界。韩擒虎多次挫败他们的锐气,陈国人失去了斗志。

开皇初年,高祖暗中有了吞并江南的野心,因为韩擒虎有文武才能,早就声名显赫,于是任命他为庐州总管,委托他平定陈国的任务,非常让敌人畏惧。等到大规模讨伐陈国时,以韩擒虎为先锋。韩擒虎率领五百人夜间渡江,袭击采石,守军都喝醉了,韩擒虎于是攻下了采石。进攻姑熟,半天就攻下,驻扎在新林。江南的父老们早就听说他的威望,纷纷前来拜访军营,日夜不绝。陈国人非常惊恐,他们的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相继投降。晋王广上报情况,高祖听后非常高兴,宴请赏赐群臣。晋王派遣行军总管杜彦与韩擒虎会合,步兵骑兵两万人,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徵守卫朱雀航,听说韩擒虎将至,士兵们害怕而溃散。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弃军投降给韩擒虎。韩擒虎率领五百精锐骑兵,直接进入朱雀门。陈国人想要战斗,任蛮奴拉住他们说:‘我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坚持什么!’众人都散去逃跑。于是平定了金陵,抓住了陈国皇帝叔宝。当时贺若弼也有功。于是下诏给晋王说:‘这两位大臣,深谋远虑,东南逃亡的敌人,我本来委托给他们,安定地方体恤百姓,完全符合我的意愿。九州分裂已有数百年,靠名臣的功绩,成就了太平的伟业,天下盛事,何必用这些!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确实非常欣喜。平定江表,是这两位大臣的功劳。’赐予他们万段物资。

又下优诏给韩擒虎、贺若弼说:‘在万里之外展示国威,在一隅之地宣扬朝化,使东南之民都脱离了苦难,数百年的敌寇在十天内被清除,这完全是二位的功劳。高名传遍宇宙,盛业照耀天地,追溯古代,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班师凯旋,确实知道不会太远,非常思念,一寸光阴如一年。’等到回到京城,贺若弼在皇帝面前与韩擒虎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死战,击溃他们的精锐,擒获他们的勇将,震扬威武,于是平定了陈国。韩擒虎没有交战,怎么能和我相比!’韩擒虎说:‘我本来奉皇帝的旨意,让我和贺若弼同时合力,以攻取伪都。贺若弼却敢提前行动,遇到敌人就战斗,导致将士伤亡惨重。我率领五百轻骑,兵不血刃,直接攻取金陵,降服任蛮奴,抓住陈叔宝,占据他们的府库,摧毁他们的巢穴。贺若弼到晚上,才敲北掖门,我打开城门让他进来。这不过是救罪来不及,怎么能和我相比!’皇帝说:‘两位将军都有功。’于是晋升为上柱国,赐予八千段物资。有关部门弹劾韩擒虎放纵士兵,在陈宫中淫乱,因此没有加封爵位。

在此之前,江东有首歌谣说:‘黄斑青骢马,从寿阳边出发。来时冬天末尾,去时春风开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韩擒虎本名豹,平定陈国时,又骑着青骢马,往返的时间和歌谣相呼应,这时才明白。后来突厥来朝见,皇帝问他:‘你听说江南有陈国天子吗?’他回答说:‘听说了。’皇帝命令左右引见突厥到韩擒虎面前,说:‘这个人就是抓住陈国天子的。’韩擒虎严厉地看了他一眼,突厥人惊恐,不敢抬头看,他就是这样有威容。另外封他为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驻扎金城,防御胡人侵犯,随即任命为凉州总管。不久被召回京城,皇帝在内殿宴请他,恩宠礼遇非常丰厚。不久,他的邻居母亲看到韩擒虎的家门口仪仗非常盛大,有同王者的气派,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中的人说:‘我来迎接王。’忽然不见了。又有人病重,突然惊慌地跑到韩擒虎家说:‘我想拜见王。’左右问:‘哪位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弟想要鞭打他,韩擒虎阻止说:‘我活着是上柱国,死了做阎罗王,这也足够了。’于是卧病在床,几天后去世,时年五十五岁。儿子世谔继承。

世谔英俊骁勇,有父亲的风范。杨玄感叛乱时,引荐世谔为将,每次战斗都率先冲锋。等到杨玄感失败,被官吏拘捕。当时皇帝在高阳,派人将他送到行宫。世谔让守卫买酒菜畅饮,大声说:‘我死在旦夕,不喝醉怎么行!’渐渐用酒灌醉守卫,守卫亲近他,于是喝得大醉。世谔趁机逃跑到山贼那里,不知所终。

僧寿,字玄庆,是韩擒虎的母亲弟弟,也以勇猛著称。周武帝时,担任侍伯中旅下大夫。高祖得政后,跟随韦孝宽平定尉迥,每次战斗都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封昌乐公,食邑一千户。开皇初年,被封为安州刺史。当时韩擒虎担任庐州总管,朝廷不想让他们都在淮南,改为熊州刺史。后来转任蔚州刺史,晋升爵位为广陵郡公。不久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在鸡头山击败突厥。后来因为事情被免职。几年后,再次被封为蔚州刺史。突厥非常害怕他。十七年,驻扎兰州防备胡人。第二年,辽东战役,担任行军总管,回来后检查灵州总管事务。跟随杨素击败突厥,晋升为上柱国,改封江都郡公。炀帝即位后,又改封新蔡郡公。从那以后,不再被任用。大业五年,跟随皇帝前往太原。有京兆人达奚通的妾王氏,能清唱,朝臣们多去观看,僧寿也参加了,因此被免职。不久又恢复原职。大业八年,在京城去世,时年六十五岁。有儿子孝基。

洪字叔明,是洪季的兄弟。他年轻时就勇猛善战,擅长射箭,体力超过常人。在周朝时担任侍伯上士,后来因军功被封为大都督。高祖担任丞相时,他跟随韦孝宽在相州击败了尉迥,因此被封为开府,甘棠县侯,封地有八百户。高祖接受禅让后,洪的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后,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开皇九年,参与平定陈国的战役,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陈国平定后,晋王杨广在蒋山狩猎,遇到一只猛兽,众人皆惧。洪骑马射杀猛兽,应声而倒。陈国的将领们在旁边观看,无不叹服。晋王非常高兴,赐给洪一百匹丝织品。不久后,因功被封为柱国,担任蒋州刺史。几年后,转任廉州刺史。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朝廷因洪勇猛,任命他为检校朔州总管事。不久后,被封为代州总管。

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洪率领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抵抗。在恒安遇到敌军,兵力悬殊,洪四面搏战,身受重伤,士兵士气低落。敌军围攻,箭如雨下。洪假装与敌人和谈,围攻稍微缓解。洪率领部下突破重围而出,死伤大半,但也杀死了更多的敌军。洪和李药王被除名降为平民,刘隆最终被处死。炀帝北巡至恒安,看到遍野的白骨,询问随从。随从说:“这里是以前韩洪与敌军交战的地方。”炀帝感到悲伤,收葬了遗骨,命令五郡的僧人为其设立佛供,任命洪为陇西太守。不久后,朱崖的百姓王万昌叛乱,朝廷命令洪平定。因功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继续担任郡守。不久后,万昌的弟弟王仲通再次叛乱,朝廷再次命令洪平定之。在出征途中,洪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

贺若弼,字辅伯,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贺敦以勇猛著称,在周朝担任金州总管,被宇文护忌所害。临刑前,贺敦叫贺若弼说:“我本想平定江南,但未能如愿,你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因言辞而死,你不能不谨慎。”于是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让他小心说话。贺若弼年轻时就豪迈有大志,勇猛善骑射,也擅长文学,博学多才,在当世有很高的声誉。周齐王宇文宪听闻后非常敬重他,任命他为记室。不久后,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帝王的材料,我也曾与贺若弼讨论过。”武帝召见贺若弼询问,贺若弼知道太子不可动摇,担心祸及自身,就假装回答:“皇太子德行日新,尚未暴露其缺点。”武帝默然。

贺若弼退下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易议论。”宣帝继位后,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得以幸免。不久后,他与韦孝宽伐陈,攻下数十城,贺若弼的计策占多数。被封为寿州刺史,改封为襄邑县公。高祖担任丞相时,尉迥在邺城叛乱,担心贺若弼有变,派遣长孙平骑马传令代替他。

高祖接受禅让后,暗中有着统一江南的志向,寻找可以担当重任的人。高颎说:“朝臣中,文武才干没有谁能比得上贺若弼。”高祖说:“你找到了。”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委托他平定陈国的事务,贺若弼欣然接受。与寿州总管源雄一起成为重镇。贺若弼给源雄写信说:“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不要让骏马驰骋,没有我们二人的名字。”

贺若弼献上了取陈十策,皇上认为很好,赐给他宝刀。开皇九年,大规模出兵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将要渡江时,他斟酒祭天,祈祷说:“我亲自承袭庙堂之策,远扬国威,讨伐罪人,安抚百姓,除去凶恶,剪除暴虐,希望长江能够见证我的决心。如果福善祸淫,大军能够顺利渡江;如果事情有悖逆,愿葬身江鱼腹中,死而无憾。”

在此之前,贺若弼请求沿江守卫的士兵在交接时必须集中在历阳。于是他大张旗鼓地布置旗帜,营帐遍布野外。陈人以为大军将至,全国调动兵力。得知只是交接,众兵又散去。后来成为惯例,不再设防。等到这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人并未察觉。袭击陈国的南徐州,攻克并执掌刺史黄恪。军令严明,秋毫不敢犯。有士兵在民间买酒,贺若弼立即将其斩首。进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冈,陈国的将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精兵抵抗。田瑞首先进攻贺若弼的军队,贺若弼击退了他。鲁达等人相继进攻,贺若弼的军队多次退却。贺若弼知道他们骄傲,士兵也懈怠,于是激励将士,殊死战斗,最终大败敌军。部下开府员明擒获萧摩诃,贺若弼命令左右将其牵出斩首。萧摩诃面不改色,贺若弼放了他并礼遇他。从北掖门进入,当时韩擒已经抓获了陈叔宝,贺若弼到达后,召唤叔宝观看。叔宝惊恐流汗,颤抖着再拜。贺若弼对他说:“小国的君主,面对大国的将军,跪拜是礼节。入朝不会失去封侯的机会,不必害怕。”

不久后,贺若弼因未能抓获叔宝,功劳在韩擒之后,于是与韩擒争论,拔剑而出。皇上听闻贺若弼有功,非常高兴,下诏表扬,具体内容见《韩擒传》。晋王因为贺若弼提前决战,违反军令,于是将他交给官吏。皇上派人召见贺若弼,见面后,迎接慰劳说:‘平定三吴,是你的功劳。’命令他登上御座,赐给他八千段物品,晋升为上柱国,封爵为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赐予宝剑、宝带、金甑、金盘各一,以及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还赐给陈叔宝的妹妹为妾。任命他为右领军大将军,不久后转任右武候大将军。

贺若弼当时权势显赫,地位尊贵,他的哥哥贺隆是武都郡公,弟弟贺东是万荣郡公,都是刺史、列将。贺若弼家中珍宝无数,婢妾中穿着绫罗的数百人,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贺若弼自认为功名超过朝中大臣,常常以宰相自居。后来杨素担任右仆射,贺若弼仍然是将军,非常不满,言语和表情中都有所表现,因此被免官,贺若弼的怨恨更加深重。几年后,贺若弼被投入监狱,皇上对他说:‘我任用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常常说他们只能吃饭,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舅舅的儿子,我都了解他们的为人,确实有这样的话。’公卿上奏贺若弼心怀怨恨,罪行应当处死。皇上怜惜他的功绩,于是将他除名为民。一年多后,恢复了爵位。皇上也对他有所顾忌,不再任用他,但是每次宴会赐予的礼物都很多。开皇十九年,皇上到仁寿宫,宴请王公,命令贺若弼作五言诗,诗中词意愤怨,皇上看了后宽容了他。

曾经遇到突厥人入朝,皇上赐予他射箭,一箭中的。皇上说:‘没有谁能比得上贺若弼。’于是命令贺若弼射箭。贺若弼跪拜祈祷说:‘如果我真心诚意地为国家效力,那么这一箭就能射中靶心。如果不然,箭就不会中靶。’射箭后,一箭中的。皇上非常高兴,回头对突厥人说:‘这个人天赐予我。’

炀帝在东宫的时候,曾经对宇文弼说:‘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都被称为优秀的将领,他们各有优劣,究竟怎么样呢?’宇文弼回答说:‘杨素是勇猛的将领,但不是善于谋略的将领;韩擒虎是善于战斗的将领,但不是善于统领的将领;史万岁是善于骑射的将领,但不是善于指挥的大将。’太子说:‘那么谁是真正的大将呢?’宇文弼跪拜说:‘这只有殿下您自己选择了。’宇文弼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大将。等到炀帝继位后,特别被疏远和猜忌。大业三年,随从皇帝北巡,到达榆林。皇帝当时搭建了很大的帐篷,下面可以坐下几千人,皇帝召见了突厥的启民可汗,设宴款待。宇文弼认为这样过于奢侈,便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这件事的得失,被人告发,最终被处死,当时六十四岁。他的妻子和儿女变成了官家的奴婢,亲属们被流放到边疆。

他的儿子宇文怀亮,性格豪爽,有父亲的风范,以柱国世子的身份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职位。因为宇文弼被贬为奴隶,不久之后也被处死。

史臣评论说:天地还未完全安定,圣哲的人开启了这个时机;边疆还未完全平定,爪牙们需要施展他们的力量。周朝的方叔、召穆公,汉朝的韩信、彭越,代代都有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时之间的事情。自从晋朝衰微,中原分裂,国家被分割,已经有三百年了。陈氏凭借长江的险要地势,依靠金陵的余气,认为这是天然的南北界限,没有人能够窥视。高祖顺应千年的时机,统一了华夏。贺若弼慷慨激昂,提出了必取长策,韩擒虎奋发向前,用剩余的勇气争先,势头如同疾雷,锋利超过闪电。隋朝从此统一了北方,威震四海。从天道来看,或许有兴有衰,从人谋来看,确实是这两位大臣的功劳。他们的英勇和谋略,贺若弼更为突出,武勇和威猛,韩擒虎更为显著。和晋朝的王导、杜预相比,他们的功勋和德行绰绰有余。然而,贺若弼功成名就后,过于自负,最终因非命之祸而丧命,也没有保守秘密而失去生命。如果考虑到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一定不会遭遇这样的灾祸。韩擒虎出身将门,威名震俗,敌国被攻破后,他保全了名声和生命,这是幸运的。广陵、甘棠,都有武艺高强、勇猛果敢的人,他们都被当时的人所推崇,是坚强不屈的城池,是难以匹敌的兄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注解

韩擒虎:韩擒虎,字子通,北周至隋朝时期的名将,以勇猛著称,曾参与多次战役,尤其在隋灭陈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僧寿:僧寿,韩擒虎的弟弟,同样以勇猛著称,曾任多个地方官职,在隋朝时期也有一定的军事成就。

河南东垣:指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古代称东垣。

新安:指今天的河南省新安县,古代属河南郡。

武烈:勇猛而有力的军事才能。

周:指北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557年至581年。

洛虞等八州刺史:洛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八州刺史是指韩擒虎的父亲韩雄曾担任的八个州的行政长官。

慷慨:豪迈,不拘小节。

胆略:勇气和谋略。

魁岸:魁梧雄壮。

雄杰:英勇杰出的人。

书:指书籍,此处指韩擒虎喜欢读书。

经史百家:指儒家经典、历史书籍和各种学派的作品。

大旨:主要的意义或内容。

周太祖:指北周的建立者宇文泰,他的庙号是太祖。

都督:古代军事行政官职,负责一地区的军事事务。

新安太守:新安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仪同三司:指古代的一种官职,位高权重。

新义郡公:新义郡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武帝:指北周的武帝宇文邕。

齐:指北齐,北周之前的朝代,存在于550年至577年。

金墉城:北齐的一座城池,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范阳: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平范阳:平定范阳地区的战事。

陈:指南陈,存在于557年至589年,是隋朝之前的朝代。

光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行军总管:行军总管,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高祖:指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

庐州总管:庐州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硃雀航:古代桥梁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晋王广:隋朝的晋王,即后来的隋炀帝杨广。

任蛮奴:南陈的将领。

硃雀门:位于金陵(今南京)的一座城门。

金陵:指南京,古称金陵。

陈主叔宝:南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

上柱国:上柱国,古代军事官职,是一种高级军事职务。

突厥:古代北方民族,与隋朝有多次冲突。

寿光县公:寿光县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金城:古代的城池,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凉州总管:凉州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尉迥:尉迥,北周的将领。

昌乐公:昌乐县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安州刺史:安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熊州刺史:熊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蔚州刺史:蔚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广陵郡公:广陵郡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鸡头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辽东之役:隋朝与高丽(朝鲜半岛)之间的一场战役。

灵州总管:灵州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杨素:指杨素,隋朝名将,以勇猛著称。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因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和修建大运河而闻名。

京兆: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达奚通妾:达奚通的女妾。

阎罗王:佛教中掌管地狱的神。

杨玄感:隋朝末年的一个反叛领袖。

高阳: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行所:行军的地点。

蒋山:蒋山,指蒋山地区。

北掖门:北掖门,指皇宫的北门。

江都郡公:江都郡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新蔡郡公:新蔡郡的封号,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洪字叔明:洪字叔明指的是洪的名字,叔明是他的字,这是古代人常用的名和字搭配方式。

擒季弟也:擒季弟也,指的是洪叔明曾经擒获了他的弟弟。

少骁勇:少骁勇,形容洪叔明年轻时就非常勇猛。

善射:善射,指洪叔明擅长射箭。

膂力过人:膂力过人,形容洪叔明力气超乎常人。

仕周侍伯上士:仕周侍伯上士,指洪叔明在周朝时担任侍伯上士的官职。

大都督:大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方的军事。

丞相: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韦孝宽:韦孝宽,北周的名将。

相州: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开府:开府,古代官职,相当于开府仪同三司,是一种高级官职。

甘棠县侯:甘棠县侯,指洪叔明被封为甘棠县侯。

邑八百户:邑八百户,指封地内的居民有八百户。

受禅:受禅,指皇帝即位。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古代军事官职,是一种高级军事职务。

猛兽:猛兽,指凶猛的野兽。

缣:缣,一种丝织品。

柱国: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领导人。

蒋州刺史:蒋州刺史,蒋州的行政长官。

廉州刺史:廉州刺史,廉州的行政长官。

朔州总管事:朔州总管事,朔州的总管。

达头可汗:达头可汗,突厥的可汗。

恆安:恆安,古代地名。

侍臣:侍臣,指在皇帝身边服务的官员。

陇西太守:陇西太守,陇西郡的行政长官。

缣百匹:缣百匹,一百匹缣。

检校:检校,古代官职,负责检查、监督。

代州总管:代州总管,代州的总管。

仁寿元年: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的年号。

尉迥作乱鄴城:尉迥作乱鄴城,尉迥在鄴城发动叛乱。

吴州总管:吴州总管,吴州的总管。

当亭县公:当亭县公,指贺若弼被封为当亭县公。

小内史:小内史,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乌丸轨:乌丸轨,北周的官员。

宣帝:宣帝,指北周的宣帝宇文赟。

记室:记室,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寿州刺史:寿州刺史,寿州的行政长官。

襄邑县公:襄邑县公,指贺若弼被封为襄邑县公。

吴州:吴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平陈:平陈,指平定陈朝。

酹酒:酹酒,古代的一种祭奠仪式,用酒洒在地上。

庙略:庙略,指皇帝的谋略。

历阳:历阳,古代地名。

南徐州:南徐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黄恪:黄恪,南徐州的刺史。

秋毫不犯:秋毫不犯,形容军纪严明,连一根鸟毛也不侵犯。

叔宝:叔宝,指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

归命侯:归命侯,指归顺的侯爵。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是一种高级官职。

宋国公:宋国公,指贺若弼被封为宋国公。

宝刀:宝刀,指珍贵的刀。

金甕:金甕,指金制的酒器。

金盘:金盘,指金制的盘子。

雉尾扇:雉尾扇,指用雉鸡羽毛制成的扇子。

曲盖:曲盖,古代的一种车盖。

杂彩:杂彩,指各种颜色的彩绸。

女乐:女乐,指宫廷中的女性音乐舞蹈团队。

武都郡公:武都郡公,指贺若弼的哥哥被封为武都郡公。

万荣郡公:万荣郡公,指贺若弼的弟弟被封为万荣郡公。

右仆射:右仆射,古代官职,是宰相之一。

右领军大将军:右领军大将军,古代军事官职,是一种高级军事职务。

右武候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古代军事官职,是一种高级军事职务。

仁寿宫:仁寿宫,隋朝的行宫之一。

东宫:指隋朝太子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后来的皇宫。

弼:指宇文弼,隋朝将领,此处为宇文弼对杨广的回答。

韩擒:指韩擒虎,隋朝名将,以善于用兵和勇猛著称。

史万岁:指史万岁,隋朝名将,以骑战闻名。

猛将:指以勇猛著称的将领。

谋将:指以智谋著称的将领。

斗将:指擅长单打独斗的将领。

领将:指善于统领军队的将领。

骑将:指以骑战为主的将领。

大将:指军事才能出众,能够统领大军的高级将领。

嗣位:指继承皇位。

大帐:指大型帐篷,古代用于军中或举行宴会。

启民可汗:指突厥的可汗,此处指突厥的统治者。

飨之:指宴请。

大侈:指奢侈过度。

高颎:指高颎,隋朝宰相,以清廉著称。

宇文弼:指宇文弼,隋朝将领。

诛:指被处死。

世子:指诸侯王或亲王的长子。

千龄:指千年,此处指历史长河。

函夏:指古代中原地区。

长策:指长远的策略。

俶傥:指才智出众。

英略:指军事才能和谋略。

矜伐:指自夸和炫耀。

颠殒:指因骄傲而招致灾祸。

非命:指非正常死亡。

区宇:指疆域,国家领土。

幅裂:指疆域分裂。

王、杜:指晋朝的两位名将王导和杜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评注

炀帝之在东宫,尝谓弼曰:‘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

此句描绘了炀帝在东宫时期,对三位将领的评价进行咨询的场景。‘尝谓’一词体现了炀帝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和选拔的谨慎,‘俱称良将’则说明这三人在当时均享有盛誉。此段对话为后文对三位将领的详细评价奠定了基础。

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此句中,宇文弼对三位将领的评价各有侧重。‘猛将’、‘斗将’、‘骑将’分别代表了杨素、韩擒、史万岁的特长和不足。宇文弼的评价既体现了对三位将领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将领才能的独到见解。

太子曰:‘然则大将谁也?’弼拜曰:‘唯殿下所择。’弼意自许为大将。

太子询问宇文弼对‘大将’的看法,宇文弼的回答既谦逊又自信。‘唯殿下所择’表明他愿意接受太子的评价,‘弼意自许为大将’则透露出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及炀帝嗣位,尤被疏忌。大业三年,从驾北巡,至榆林。

此句描述了宇文弼在炀帝即位后的遭遇。‘尤被疏忌’说明他在炀帝心中地位不高,‘从驾北巡’则表现了他对皇帝的忠诚。

帝时为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民可汗飨之。

此句描绘了炀帝在北巡时的盛况。‘大帐’和‘飨之’展现了炀帝的威仪和气度,同时也为宇文弼的‘大侈’之议埋下了伏笔。

弼以为大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为人所奏,竟坐诛,时年六十四。

此句揭示了宇文弼因‘大侈’之议而遭到炀帝的诛杀。‘为人所奏’说明宇文弼的言论被他人举报,‘竟坐诛’则表现了炀帝的残暴。

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

此句描述了宇文弼家族因他而被牵连的命运。‘妻子为官奴婢’和‘群从徙边’揭示了炀帝的暴政对百姓的残酷打击。

子怀亮,慷慨有父风,以柱国世子拜仪同三司。

此句介绍了宇文弼的儿子宇文怀亮。‘慷慨有父风’表明他继承了父亲的品质,‘以柱国世子拜仪同三司’则说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坐弼为奴,俄亦诛死。

此句揭示了宇文怀亮因父亲宇文弼的遭遇而遭受的悲剧。‘坐弼为奴’和‘俄亦诛死’展现了炀帝的残暴和对忠臣后代的残酷打击。

史臣曰:夫天地未泰,圣哲启其机;疆埸尚梗,爪牙宣其力。

此句为史臣对宇文弼遭遇的感慨。‘天地未泰’和‘疆埸尚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宇文弼所处时代的艰难。

周之方、邵,汉室韩、彭,代有其人,非一时也。

此句引用了古代名臣的例子,说明了优秀人才在各个时代都存在,并非一时之才。

自晋衰微,中原幅裂,区宇分隔,将三百年。

此句回顾了晋朝以来的历史变迁,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

陈氏凭长江之地险,恃金陵之馀气,以为天限南北,人莫能窥。

此句描述了陈朝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优势,‘天限南北’则表现了陈朝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高祖爰应千龄,将一函夏。

此句赞美了隋朝高祖的雄才大略,‘一函夏’则说明隋朝的统一大业。

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擒奋发,贾馀勇以争先,势甚疾雷,锋逾骇电。

此句对贺若弼和韩擒的英勇进行了赞美。‘慷慨’、‘奋发’、‘争先’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为国家立下的赫赫战功。

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

此句说明了隋朝统一后,国威远播,四海归心。

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此句对贺若弼和韩擒的贡献进行了肯定。‘稽诸天道’和‘考之人谋’分别从天命和人力的角度对二臣的贡献进行了评价。

其俶傥英略,贺若居多,武毅威雄,韩擒称重。

此句对贺若弼和韩擒的才能进行了比较。‘俶傥英略’和‘武毅威雄’分别描述了他们的优点,‘贺若居多’和‘韩擒称重’则表明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表现。

方于晋之王、杜,勋庸绰有馀地。

此句将贺若弼和韩擒与晋朝的名将王导、杜预进行比较,说明他们在军事才能上的卓越。

然贺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

此句对贺若弼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反思。‘矜伐不已’说明贺若弼在功成名立后过于骄傲,‘颠殒于非命’则揭示了他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此句表达了史臣对贺若弼的惋惜之情,认为他若能牢记父亲的教诲,或许就不会遭遇如此悲剧。

韩擒累世将家,威声动俗,敌国既破,名遂身全,幸也。

此句对韩擒的评价较为正面。‘累世将家’和‘威声动俗’说明韩擒出身将门,威望卓著,‘名遂身全’则表明他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

此句对韩擒及其家族的武艺和胆略进行了赞美。‘咸有武艺’和‘骁雄胆略’说明韩擒家族的英勇无畏,‘难兄难弟’则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敬重和依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5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