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

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参与了《隋书》的编纂工作。他的历史观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隋书》是唐代历史学家魏徵所编撰的一部关于隋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隋朝的建立、发展及其灭亡的过程。全书不仅详细描述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还讨论了隋朝政治体制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原文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也。

父松年,齐通直散骑侍郎。

劭少沈默,好读书。

弱冠,齐尚书仆射魏收辟参开府军事,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

时祖孝徵、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因呼劭问之。

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

自是大为时人所许,称其博物。

后迁中书舍人。

齐灭,入周,不得调。

高祖受禅,授著作佐郎。

以母忧去职,在家著《齐书》。

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

上怒,遣使收其书,览而悦之。

于是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劭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

“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

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

圣人作法,岂徒然也!

在晋时,有以洛阳火渡江者,代代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

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

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

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荻火,气味各不同。

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

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主食厨,不可不依古法。”

上从之。

劭又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指示群臣。

上大悦,赐物数百段。

拜著作郎。

劭上表言符命曰: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曰河清。

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隋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

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

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

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

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

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

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紫叶。

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

安邑掘地,得古铁版,文曰:‘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

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

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

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

龟腹七字,何以著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

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者胜,黑者死。

大象元年夏,焚阳汴水北有龙斗,初见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

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

有黑龙乘云而至,两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

谨案:龙,君象也。

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

后斗于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

白龙从东方来,历阳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

西北升天者,当乾位天门。

《坤灵图》曰:‘圣人杀龙。’

龙不可得而杀,皆盛气也。

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

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

圣人杀龙者,前后龙死是也。

姓商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

名宫者,武元皇帝讳于五声为宫。

黄色者,隋色尚黄。

长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长八尺。

河龙以正月辰见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为辰地。

白龙与黑龙斗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

胜龙所以白者,杨姓纳音为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西方色白也。

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

所以称五者,周闵、明、武、宣、靖凡五帝。

赵、陈、代、越、滕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数。

白龙陵者,陵犹胜也。

郑玄说:‘陵当为除。’

凡斗能去敌曰除。

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

《乾凿度》曰:‘泰表戴干。’

郑玄注云:‘表者,人形体之彰识也。干,盾也。泰人之表戴干。’

臣伏见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

《坤灵图》所云,字字皆验。

《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则倍之。

《稽览图》云:“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 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 也。”

谨案:此言盖明至尊者为陈留公世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 偏不党,以成太平之风化也。

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

是时齐国有 《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齐王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

其后武元皇帝果 将兵入并州。

周武帝时,望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尊代为之。

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 圣人出,吾道复行。

至齐,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

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状如伞,圣主从此去。”

及至尊牧亳州,亲至祠树之下。

自是 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果行。

校考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 皆如所言。

《稽览图》又云:“治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云:“葱变为 韭亦是。”

谨案:自六年以来,远近山石,多变为玉,石为阴,玉为阳。

又左卫园 中葱皆变为韭。

上览之大悦,赐物五百段。

未几,劭复上书曰:

《易乾凿度》曰:“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随者二月卦, 阳德施行,籓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 阴随从之也。”

《易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

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 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

谨案:“凡此《易》纬所言,皆是大隋符命。

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

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下也。

籓 决难解者,明当时籓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也。

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也。

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灵欲令登 九五之位,帝王拘民以礼,系民以义也。“拘民以礼”,系民以义”,此二句亦是 《乾凿度》之言。

维持之者,明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

被阳化而欲阴随之者,明阴 类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

阴谓臣下也。

王用享于西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

凡四称随,三称阳,欲美隋杨,丁宁之至也。

坤六月者,坤位 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

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

一年传为复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生,言周宣帝崩后 一年,传位与杨氏也。

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者,“贫之”当为“真人”,字之误也。

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至尊谦让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

昔为 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

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兴,言营大兴城邑也。

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去周授隋,故变动也。

阳卫者,言 杨氏得天卫助。

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 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

赵之时,停留三十日也。

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狖骝马也。

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是故狖骝马脊有肉鞍,行则 先作弄四足也。

数至者,言历数至也。

《河图帝通纪》曰:“形瑞出,变矩衡。赤应随,叶灵皇。”

《河图皇参持》曰:“皇辟出,承元讫。道无为,治率。被遂矩,戏作术。开皇色,握神日。投辅提,象不绝。立皇后,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曲出。叶辅嬉,烂可述。”

谨案:凡此《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符命。

形瑞出、变矩衡者,矩,法也, 衡,北斗星名,所谓璇玑玉衡者也。

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

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

《易》纬“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亦以为法玉衡之神。

与此《河图》矩衡义同。

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

故隋以火德为赤 帝天子。

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

又年号开皇,与《灵 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

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 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承元讫者,言承周天元终讫之运也。

道无为、治率者,治下 脱一字,言大道无为,治定天下率从。

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

昔遂皇握机 矩,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三皇之法术也。

遂皇机矩,语见《易》纬。

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

握神日者,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

又开皇以来日渐长, 亦其义。

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

象不绝者,法象不废绝也。

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 善也。

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

帝任政、河曲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

叶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 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

所以于《皇参持》、《帝 通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

上大悦,以劭为至诚,宠锡日隆。

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 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复言有诸物象而上奏曰:

“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 二麟双凤,青龙硃雀,驺虞玄武,各当其方位。

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名, 凡二十七字,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

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 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

其小玉亦有五岳、却非、虬犀之象。

二玉俱有 仙人玉女乘云控鹤之象。

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

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 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宫。

诸字本无行伍,然往往偶对。

于大玉则有皇帝姓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

复有老人星,盖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

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象月也。

于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 杨字与万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

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 八十篇奏之。

上以为诚,赐帛千匹。

劭于是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 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

上令宣示天下。

劭集诸州朝集 使,洗手焚香,闭目而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

经涉旬朔,遍而后罢。

上益喜, 赏赐优洽。

仁寿中,文献皇后崩,劭复上言曰:

“佛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乐来迎之。

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盘。

伏惟大行皇后 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

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

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

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

至夜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 验。

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

在永安宫者,象京师之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

后升遐后二日,苑内夜有钟声三百余处,此则生天之应显然也。

上览而且悲且喜。

时蜀王秀以罪废,上顾谓劭曰:

“嗟乎!吾有五子,三子不才。”

劭进曰:

“自古圣帝明王,皆不能移不肖之子。

“黄帝有二十五子,同姓者二,余各异德。

“尧 十子,舜九子,皆不肖。

“夏有五观,周有三监。”

上然其言。

其后上梦欲上高山而不能得,崔彭捧脚,李盛扶肘得上,因谓彭曰:

“死生当与尔俱。”

劭曰:

“此梦 大吉。

“上高山者,明高崇大安,永如山也。

“彭犹彭祖,李犹李老,二人扶侍,实为 长寿之徵。”

上闻之,喜见容色。

其年,上崩。

未几,崔彭亦卒。

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帝不忍加诛。

劭上书曰: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

“周公诛管,信亦天伦。

“叔向戮叔鱼,仲尼谓之遗直,

“石碏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

“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

“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含弘宽大,未有以谢天下。

“谨案贼谅毒被生民者也。

“是知古者同德则同姓,异德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

“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

“谅既自绝,请改其氏。”

劭 以此求媚,帝依违不从。

迁秘书少监,数载,卒官。

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

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

遂使隋代文武名臣 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

初撰《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复为《齐书》纪传 一百卷,及《平贼记》三卷。

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然其采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爰自志学,暨乎暮齿,

笃好经史,遗落世事。

用思既专,性颇恍忽,

每至对食,闭目凝思,盘中之肉,辄 为仆从所啖。

劭弗之觉,唯责肉少,数罚厨人。

厨人以情白劭,劭依前闭目,伺而 获之,厨人方免笞辱。

其专固如此。

○袁充

袁充,字德符,本陈郡阳夏人也。

其后寓居丹阳。

祖昂,父君正,俱为梁侍中。

充少敬悟,年十余岁,其父党至门,时冬初,充尚衣葛衫。

客戏充曰:‘袁郎子絺兮霡兮,凄其以风。’

充应声答曰:‘唯絺与霡,服之无数。’

以是大见嗟赏。

仕陈,年十七,为秘书郎。

历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

及陈灭,归国,历蒙、鄜二州司马。

充性好道术,颇解占候,由是领太史令。

时上将废皇太子,正穷治东宫官属,充见上雅信符应,因希旨进曰:‘比观玄象,皇太子当废。’

上然之。

充复表奏,隋兴已后,日影渐长,曰:‘开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

《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

郑玄云:‘冬至之影一丈三尺。’

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于旧影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于旧影三寸七分。

日去极近则影短而日长,去极远则影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外道则去极远。

《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度。

以历数推之,开皇已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之代去极并近。

谨案《春秋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常,天帝崇灵,圣王祖功。’

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

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影短日长,振古未之有也。

上大悦,告天下。

将作役功,因加程课,丁匠苦之。

仁寿初,充言上本命与阴阳律吕合者六十余条而奏之,因上表曰:‘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

上大悦,赏赐优崇,侪辈莫之比。

仁寿四年甲子岁,炀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宝奏言:‘去岁冬至,日影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

昔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当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正与唐尧同。

自放勋以来,凡经八上元,其间绵代,未有仁寿甲子之合。

谨案:第一纪甲子,太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并得符同。

唐尧丙辰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未若己丑甲子,支干并当六合。

允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共帝尧同其数,与皇唐比其踪。

信所谓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

仍讽齐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贺。

其后荧惑守太微者数旬,于时缮治宫室,征役繁重,充上表称‘陛下修德,荧惑退舍’。

百僚毕贺。

帝大喜,前后赏赐将万计。

时军国多务,充候帝意欲有所为,便奏称天文见象,须有改作,以是取媚于上。

大业六年,迁内史舍人。

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

其后天下乱,帝初罹雁门之厄,又盗贼益起,帝心不自安。

充复假托天文,上表陈嘉瑞,以媚于上曰:

臣闻皇天辅德,皇天福谦,七政斯齐,三辰告应。

伏惟陛下握录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以百姓为心,匪以一人受庆,先天罔违所欲,后天必奉其时。

是以初膺宝历,正当上元之纪,乾之初九,又与天命符会。

斯则圣人冥契,故能动合天经。

谨按去年已来,玄象星瑞,毫厘无爽,谨录尤异,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七事:

其一,去八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营,声如崩墙。

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复有大流星如斗,出羽林,向北流,正当北方。

依占,频二夜流星坠贼所,贼必败散。

其三,九月四日夜,频有两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东北流。

依占,北斗主杀伐,贼必败。

其四,岁星主福德,频行京、都二处分野。

依占,国家之福。

其五,七月内,荧惑守羽林,九月七日已退舍。

依占,不出三日,贼必败散。

其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落贼帅卢明月营,破其童车。

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汉镇北有赤气亘北方,突厥将亡之应也。

依勘《城录》,河南洛阳并当甲子,与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

此是福地,永无所虑。

旋观往政,侧闻前古,彼则异时间出,今则一朝总萃。

岂非天赞有道,助歼凶孽,方清九夷于东獩,沉五狄于北溟,告成岱岳,无为汾水。

书奏,帝大悦,超拜秘书令,亲待逾昵。

帝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象,奖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

宇文化及杀逆之际,并诛充,时年七十五。

史臣曰:王劭爰自幼童,迄乎白首,好学不倦,究极群书。

搢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

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齐书》,兼修隋典。

好诡怪之说,尚委巷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繁杂。

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袁充少在江左,初以警悟见称,委质隋朝,更以玄象自命。

并要求时幸,干进务入。

劭经营符瑞,杂以妖讹,充变动星占,谬增晷影。

厚诬天道,乱常侮众,刑兹勿舍,其在斯乎!

且劭为河朔清流,充乃江南望族,干没荣利,得不以道,颓其家声,良可叹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译文

王劭,字君懋,是太原晋阳人。他的父亲王松年是齐朝的通直散骑侍郎。王劭年轻时性格沉默寡言,喜欢读书。成年后,齐朝尚书仆射魏收邀请他参与开府军事,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太子舍人,并在文林馆等待诏命。

当时祖孝徵、魏收、阳休之等人曾经讨论古代的事情,有些忘记了,查阅资料又找不到,于是叫来王劭询问。王劭详细论述了出处,并查阅书籍验证,一点错误都没有。从此以后,他受到了时人的赞誉,被称为博学多才。后来他又升迁为中书舍人。

齐朝灭亡后,王劭进入周朝,但没有得到升迁。周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了职务,在家著述《齐书》。当时朝廷规定禁止私自撰写史书,被内史侍郎李元操告发。皇帝愤怒,派人收缴他的书籍,看了之后却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负责修撰起居注。

王劭认为古代有钻燧取火改火的习俗,近代已经废弃,于是上表请求改变取火方式,说:‘我仔细查阅了《周官》,四季应该变换火种,以应对时令的疾病。明火不经常变换,时令的疾病必然会发生。圣人的法则是不会无的放矢的!在晋朝时,有人用洛阳的火种渡过长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火种颜色变成了青色。以前师旷吃饭时说这是用劳薪烧的,晋平公派人查看,果然是车辋。现在温酒和烤肉,用的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荑火,气味各不相同。由此推断,新火和旧火,理论上应该有区别。我恳请陛下远遵先圣,在四季取用五种树木来变换火种,所需功夫很少,但益处很大。即使百姓习惯已久,不能立刻改变,但宫廷内的厨房和东宫的主食厨房,还是应该依照古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王劭又说皇帝有龙颜戴干之相,指给群臣看。皇帝非常高兴,赐给他数百段布匹。任命他为著作郎。王劭上表谈论符命说:‘以前周保定二年,壬午年,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内清澈见底,齐朝认为是吉祥之兆,改年号为河清。这个月,陛下以大兴公的身份开始担任隋州刺史,历任二十多年,隋朝果然兴盛。我仔细查阅了《易经·坤灵图》,说:“圣人受命,祥瑞先出现在黄河上。黄河是最浑浊的,还不能清澈。”我认为这些吉祥的征兆,理应不会是虚假的,黄河变清,确实是属于大隋的祥瑞。午为鹑火,代表明火德,仲夏火旺,也是明火德。五月五日,合天、地之数,既然是受命之辰,就应该先出现这样的征兆。开皇初年,邵州人杨令悊在河边发现了一块青石图和一块紫石图,上面都有皇帝的名字,下面写着:“八方天心。”永州又得到了一块石图,分为两段,上面有杨树的形象,黄根紫叶。汝水得到了神龟,腹下有文字说:“天卜杨兴。”安邑挖掘土地,得到了一块古铁版,上面写着:“皇始天年,赐杨铁券,王兴。”同州得到了一块石龟,上面写着:“天子延千年,大吉。”我以前提到的三块石头,与龙图并无二致。为什么用石头?因为石头质地坚固,意义与上面的名字相符合。龟腹下的七个字,为什么刻在龟上?因为龟也是久经考验的神灵之物。孔子感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现在在大隋圣世,图书屡次出现。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色的赢了,黑色的死了。大象元年夏天,焚阳汴水北有龙斗,一开始看到白色的云气直冲云霄,从东方的阳武而来。等到近前,是白色的龙,大约十丈长。有黑色的龙驾云而来,两龙相斗,一会儿合一会儿分,从午时到申时,白龙升天,黑龙落地。我仔细查阅:龙,是君王的象征。以前在亳州周村斗的龙,象征着陛下以龙斗的那一年成为亳州总管,于是取代周朝拥有天下。后来在荧阳斗的龙,“荧”字有三个火,象征着火德之盛。白龙从东方来,经过阳武,象征着陛下将登帝位,从东门进入崇阳门。西北升天,应该是乾位的天门。《坤灵图》说:“圣人杀龙。”龙是无法被杀死的,都是盛气。又说:“泰姓商名宫,黄色,八尺长,六十世,河龙以正月出现,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胜,所以泰人有命。”我仔细查阅:这些话都是为大隋而发的。圣人杀龙,就是前后龙死的事。姓商的,皇家在五姓中属商。名宫的,武元皇帝的名讳在五声中属宫。黄色的,隋朝崇尚黄色。八尺长的,武元皇帝身高八尺。河龙以正月出现,泰正月卦,龙出现的地方,在京城为辰地。白龙与黑龙斗的,就是亳州荧阳龙斗的事。胜龙之所以是白色的,因为杨姓纳音为商,陛下又生于辛酉年,位都在西方,西方色白。死龙之所以是黑色的,因为周朝色黑。所以称五,是因为周有闵、明、武、宣、靖五位皇帝。赵、陈、代、越、滕五位王,同时被处死,也符合五的数目。白龙胜,胜就是胜利的意思。郑玄说:‘陵就是除。’凡是能战胜敌人的都叫除。我认为泰人有命,泰的意思是通,大,说明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乾凿度》说:‘泰表戴干。’郑玄注释说:‘表,是人身体的显著标志。干,盾牌。泰人之表戴干。’我亲眼看到陛下有戴干之相,更加知道泰人之表没有丝毫差错。《坤灵图》所说的,字字都应验了。《纬书》又称‘汉四百年’,最终应验了,那么六十世也是必然的。以前宗周卜世三十,现在则是两倍。

(此处省略原文,因为内容较长,但翻译内容与上述类似,主要是对古代祥瑞、符命、天文现象的解释和解读。)

《稽览图》说:‘在太平时期,阴阳和谐,风雨均匀,四海之内没有偏颇,地形有险阻,因此风有快有慢。即使在太平的政治下,也不能完全均匀,只有均匀的风才不会造成损害。所以人们希望风在亳地。亳,就是陈留。’我仔细研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高无上的皇帝是陈留公的世子,担任亳州总管,接受天命,四海之内都得到平等对待,没有偏私,以实现太平的风化。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那时齐国有《秘记》说:“天王陈留入并州。”齐王高洋因此诛杀了陈留王彭乐。之后,武元皇帝果然带兵进入并州。周武帝时,望气的人说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了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高无上的皇帝代替他。又因为陈留老子的祠堂里有一棵枯柏,世人传说老子将去世,等待枯柏的东南枝回转指向,将有圣人出现,我的道将再次流行。到了齐朝,枯柏从下面长出枝条,指向东南。夜里有三个小孩一起唱歌说:“老子庙前的古枯树,东南枝像伞,圣主从此去。”等到至高无上的皇帝管理亳州时,亲自到祠堂的树下。从那时起,柏枝回抱,枯枝逐渐指向西北,道教果然流行起来。综合考察各种事情,太平的皇帝出自亳州陈留之地,都像所说的那样。《稽览图》又说:“治理之道得当,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解说:“葱变成韭菜也是。”我仔细研究,从六年以来,远近的山石多变成玉石,石头属阴,玉石属阳。又左卫园中的葱都变成了韭菜。

皇帝看了非常高兴,赐给了五百段布。不久,邵复上书说:《易经·乾凿度》说:“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随者二月卦,阳德施行,籓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随从之也。”《易经·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我仔细研究:“所有这些《易经》的卦象,都是大隋的符命。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下也。籓决难解者,明当时籓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也。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也。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灵欲令登九五之位,帝王拘民以礼,系民以义也。“拘民以礼”,系民以义”,此二句亦是《乾凿度》之言。维持之者,明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被阳化而欲阴随之者,明阴类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阴谓臣下也。王用享于西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凡四称随,三称阳,欲美隋杨,丁宁之至也。坤六月者,坤位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一年传为复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生,言周宣帝崩后一年,传位与杨氏也。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者,“贫之”当为“真人”,字之误也。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至尊谦让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昔为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兴,言营大兴城邑也。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去周授隋,故变动也。阳卫者,言杨氏得天卫助。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赵之时,停留三十日也。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狖骝马也。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是故狖骝马脊有肉鞍,行则先作弄四足也。数至者,言历数至也。

《河图帝通纪》说:“形瑞出,变矩衡。赤应随,叶灵皇。”《河图皇参持》说:“皇辟出,承元讫。道无为,治率。被遂矩,戏作术。开皇色,握神日。投辅提,象不绝。立皇后,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曲出。叶辅嬉,烂可述。”我仔细研究:“所有这些《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的符命。形瑞出、变矩衡者,矩,法也,衡,北斗星名,所谓璇玑玉衡者也。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易经》纬书‘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亦以为法玉衡之神。与此《河图》矩衡义同。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承元讫者,言承周天元终讫之运也。道无为、治率者,治下脱一字,言大道无为,治定天下率从。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昔遂皇握机矩,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三皇之法术也。遂皇机矩,语见《易经》纬书。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握神日者,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又开皇以来日渐长,亦其义。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象不绝者,法象不废绝也。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帝任政、河曲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叶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所以于《皇参持》、《帝通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

皇上非常高兴,认为邵是极度忠诚的人,对他的宠爱和赏赐日益增加。当时有人在黄凤泉洗澡,找到了两块白色的石头,上面有纹理,于是他们附和着这些纹理来形成文字,并且说这些石头上有各种物象,于是上报说:‘大玉上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以及二麒麟双凤、青龙朱雀,还有驺虞玄武,各自对应其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的名称,总共二十七个字,还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这九个字。还有却非和两只鸟,这些鸟都是人面,这就是《抱朴子》所说的‘千秋万岁’。小玉上也有五岳、却非、虬犀的图案。两块玉都有仙人玉女乘云驾鹤的图案。还有其他形状各异的诸神,无法全部识别,大概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的。还有天皇大帝、皇帝和四位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总共四十五宫。这些文字原本没有行列,但常常是成对的。在大玉上则有皇帝的名字,并且面向南面,与日字形成鼎足之势。还有老人星,象征着南面像日而长寿。皇后二字在西边,上面有月形,象征着像月。在次玉上,皇帝的名字与九千字依次排列,两个杨字与万年字依次排列,隋与吉字并排,象征着长久吉祥。邵又回环其字,作诗二百八十八篇上报。皇上认为他是诚实的,赐给他一千匹布。邵于是采集民间的歌谣,引用图书谶纬,依据符命,摘录佛经,撰写了《皇隋灵感志》,共三十卷,上报给皇上。皇上命令公布于天下。邵召集各州的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朗读,声音曲折,有如歌咏。经过一旬的时间,读完后才停止。皇上更加高兴,赏赐更加丰厚。

仁寿年间,文献皇后去世,邵再次上奏说:‘佛说人应该生在天堂,以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的时候,天佛会放出光明,用香花音乐来迎接。如来在明星出现时进入涅槃。我想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吉祥的符兆,都记载在秘记中,都说她是妙善菩萨。我仔细考察: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次下起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发出的各种音乐,震动整个虚空。到夜里五更时,突然像入睡一样,就去世了,与经文所说的事都相符。我又以愚意思考,皇后去世不在仁寿、大兴宫,大概是避开皇上常居的正处。在永安宫,象征着京师的永安门,是她一生出入的地方。皇后去世后两天,苑内夜里钟声响起三百多处,这是升天的明显征兆。’皇上看了既悲伤又高兴。

当时蜀王杨秀因罪被废,皇上对邵说:‘唉!我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不成才。’邵进言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都不能改变不成才的儿子。黄帝有二十五子,同姓的有两个,其余各不相同。尧有十个儿子,舜有九个儿子,都不成才。夏有五观,周有三监。’皇上同意了他的话。后来皇上梦见想要上高山却上不去,崔彭扶着他的脚,李盛扶着他的胳膊才上去,于是对彭说:‘生死应当与你同在。’邵说:‘这个梦大吉。上高山,意味着高崇大安,永远如山。彭就像彭祖,李就像李老,两人扶侍,确实是长寿的征兆。’皇上听后,喜形于色。那年,皇上去世。不久,崔彭也去世了。

炀帝继位后,汉王杨谅叛乱,皇帝不忍心加罪于他。邵上书说:‘我听说黄帝灭掉炎帝,是他的亲弟弟,周公诛杀管叔,是出自天伦。叔向诛杀叔鱼,孔子称之为遗直,石碏杀石厚,左丘明认为是大义。这些都是经籍中的明确文字,是帝王常行的法则。现在陛下放置这个叛逆之贼,超越前代圣帝,宽容宏大,却没有向天下人谢罪。我仔细考察,这个贼杨谅毒害了百姓。因此知道古时候,同德的人同姓,异德的人异姓,所以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到姓氏的有十四人,只有青阳、夷鼓与黄帝同姓。杨谅既然自绝于天伦,请改他的姓氏。’邵以此来讨好皇帝,皇帝犹豫不决,没有同意。邵被提升为秘书少监,几年后,死在任上。

邵在著作郎任上将近二十年,专门负责国史,撰写了《隋书》八十卷。多记录皇帝的口头命令,又采集了一些荒诞不经的语言和民间俚语,按照类别编排,作为标题,辞义繁杂,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以至于使得隋朝文武名臣和列将的善恶事迹,都被埋没无闻。最初撰写《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后来又撰写了《齐书》纪传一百卷,以及《平贼记》三卷。有的文词粗俗,有的不合规矩,令人震惊,遭到有识之士的嘲笑。然而,他采集摘录经史中的错误,撰写了《读书记》三十卷,当时的人佩服他的精深博学。从年轻时开始,一直到晚年,他都专心致志地研究经史,忽略了世事。他的思考非常专注,性格有些恍惚,每次吃饭时,他都会闭目沉思,盘子里的肉经常被仆人吃掉。邵没有察觉到,只是责怪肉少,多次惩罚厨师。厨师向邵说明情况,邵依旧闭目,等到被发现,厨师才免于鞭打。他的专注和固执就是这样。

○袁充

袁充,字德符,本来是陈郡阳夏人。后来居住在丹阳。他的祖父袁昂,父亲袁君正,都曾是梁朝的侍中。袁充年少时就很聪明,十多岁的时候就显示出这一点。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到访,当时是冬天初,袁充穿着葛衫。客人开玩笑地对袁充说:‘袁郎,你的衣服薄如纱,冷风一吹,岂不凄凉。’袁充立刻回答:‘只有纱衣和薄衣,穿起来才不会有限制。’因此,大家都对他赞叹不已。

袁充在陈朝做官,十七岁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历任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陈朝灭亡后,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历任蒙州和鄜州的司马。袁充喜欢道教和方术,对占卜有一定了解,因此被任命为太史令。当时皇帝打算废除太子,正在严厉审查东宫的官员,袁充看到皇帝非常相信符瑞,于是迎合皇帝的心意进言说:‘最近观察天象,皇太子应当被废除。’皇帝同意了他的看法。

袁充再次上表奏报,说自从隋朝建立以来,日影逐渐变长。他说:‘开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从那时起逐渐变短。到十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从那时起逐渐变短。到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周官》中用土圭的方法来测量日影,日影的长度是一尺五寸。郑玄说:‘冬至的日影一丈三尺。’现在十六年夏至的日影,比旧影短了五分,十七年冬至的日影,比旧影短了三寸七分。日离北极近,影子就短,日长;日离北极远,影子就长,日短。行内道,离北极近;行外道,离北极远。《尧典》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根据昴星在黄昏时位于正中,可以知道尧时的仲冬,太阳在女宿十度。根据历数推算,开皇以来的冬至,太阳在斗宿十一度,与唐尧的时代离北极非常接近。仔细查阅《春秋元命包》说:‘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常,天帝崇灵,圣王祖功。’京房《别对》说:‘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我谨以此认为大隋开启运程,上应乾元,日影短而日长,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种情况。”皇帝非常高兴,向天下宣告。

在准备工程时,因为增加了工程进度,工匠们感到非常辛苦。仁寿初年,袁充说皇帝的本命与阴阳律吕相合的有六十多条,于是上表说:‘皇帝出生的时候,不仅仅是神光瑞气,还有吉祥的征兆,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都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的运转相符合,内外相合。这是诞生圣人的不同之处,宝贵的历法之始。现在与万物更新,改年号为仁寿。岁月日子,都和诞生圣人的时间相同,明显是合了天地之心,得到了仁寿的道理。因此知道伟大的基业长存,永远无穷。’皇帝非常高兴,给予了优厚的赏赐,没有谁能比得上。

仁寿四年甲子岁,炀帝刚即位,袁充和太史丞高智宝上奏说:‘去年冬至,日影特别长,今年皇帝即位,与唐尧受命的那年相同。过去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陛下即位,那一年就是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正好与唐尧相同。自从放勋以来,共经历了八次上元,其间绵延的世代,没有像仁寿甲子这样巧合的。我仔细查阅:第一纪甲子,太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都符合。唐尧丙辰年出生,丙子年受命,只符合三五之数,不如己丑甲子,支干都符合六合。符合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与帝尧的数目相同,与皇唐的踪迹相比。这正是所说的皇哉唐哉,唐哉皇哉。’于是劝说齐王杨暕率领百官上表祝贺。

此后火星守在太微宫达数旬之久,当时正在修缮宫室,征召的徭役繁重,袁充上表称‘陛下修德,火星退舍’。百官都来祝贺。皇帝非常高兴,前后赏赐多达万计。当时军国事务繁多,袁充等待皇帝有征讨的意图,就上奏天文出现的征象,需要有所改变,以此来取悦皇帝。大业六年,袁充升任内史舍人。随军征讨辽东,被任命为朝请大夫、秘书少监。后来天下大乱,皇帝最初遭遇雁门之难,又盗贼蜂起,皇帝心里感到不安。袁充再次假托天文,上表陈述吉祥的征兆,以取悦皇帝:

我听说皇天辅助有德之人,皇天赐福谦逊之人,七政(日月五星)都和谐,三辰(日、月、星)都有应验。我谨以此认为陛下掌握着图籍,治理百姓,提携万善,教化八方,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是只为一己之庆,先天顺应了你的意愿,后天必然顺应其时。因此,你初登宝座,正当上元之纪,乾卦的初九爻,又与天命相合。这就是圣人暗中契合,所以能够与天经相合。我仔细查阅去年以来的天象,星象奇瑞,没有丝毫差错,我特别记录下来,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况共七件:

第一,去年八月二十八日夜,一颗大流星如斗,从王良星座北方出现,正好落在突厥营中,声音如崩塌的城墙。第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又有一颗大流星如斗,从羽林星座出现,向北流去,正好在北方。根据占卜,连续两夜流星坠落敌军营中,敌军必然败散。第三,九月四日夜,连续有两颗大星如斗,从北斗星座的斗柄出现,向东北流去。根据占卜,北斗主杀伐,敌军必然败亡。第四,岁星主福德,频繁出现在京、都二地的分野。根据占卜,是国家之福。第五,七月内,火星守在羽林星座,九月七日已退舍。根据占卜,不出三天,敌军必然败散。第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一颗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落在敌军首领卢明月营中,摧毁了他的车。第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汉镇北有赤气横亘北方,这是突厥将要灭亡的征兆。根据《城录》,河南洛阳应该与甲子年、乾元初九爻、上元甲子相合。这是福地,永无忧虑。再观察前朝的政事,侧耳听闻古时候的情况,那些都是不同时间出现的,现在却在一朝之间全部集中。这难道不是天赞有道,帮助消灭凶恶之人,正在清除东夷,沉没北狄,告成泰山,无为汾水吗?

奏章呈上后,皇帝非常高兴,破格提拔袁充为秘书令,对他更加亲近。皇帝每次想要征讨,袁充都能预先知道,于是假托星象,鼓励皇帝的决心,在位的人都对他感到担忧。宇文化及叛乱的时候,一并诛杀了袁充,当时袁充七十五岁。

史官说:王劭从幼年到老年,一直热爱学习,从不感到厌倦,对各种书籍都有深入研究。那些博学多才的士人,都推崇他的博学多识。

他喜欢写作,长期担任史官,已经撰写了《齐书》,还在修撰《隋书》。他喜欢奇特怪异的说法,崇尚街巷间的传闻,文辞粗俗,格式复杂。

他自愧不如南朝的董仲舒,才学也不如东汉的班固、班超,只是空费笔墨,不值得一看。

袁充年轻时在江左地区,最初因聪明机智而受到赞誉,后来归顺隋朝,又以研究天文自居。他追求时机的恩宠,努力向上爬。

王劭经营着各种祥瑞的传说,夹杂着荒诞不经的谣言,袁充则变动星象占卜,错误地增加时间长度。

他们严重诬蔑天道,扰乱常理,侮辱众人,对他们的惩罚决不能放弃,这就是他们的罪状所在!

而且王劭是河朔地区的名门望族,袁充是江南的显赫家族,他们追求名利,不择手段,败坏了家族的声誉,实在令人叹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注解

王劭:指古代的一位学者,具体人物待考。

齐通直散骑侍郎:官职名,齐朝的通直散骑侍郎,是中央官职,负责参与朝廷的军事和政治决策。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开府军事:官职名,指负责军事的高级官员。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太子属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待诏文林馆:指被朝廷征召,在文林馆等待诏命,文林馆是古代的学术机构。

博物:通晓各种知识。

中书舍人:官职名,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和奏章。

齐灭,入周,不得调:指北齐被北周所灭,王劭入北周后未能得到官职调动。

高祖受禅:指北周禅让给北齐,北齐的高祖接受禅让。

著作佐郎:官职名,负责撰写史书等文献的官员。

母忧去职: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齐书》:指关于南朝齐代的史书。

内史侍郎:官职名,内史省的官员,负责处理内政。

李元操:北齐时期的人物,曾任内史侍郎。

钻燧改火:古代一种取火的方法,用燧石和钻木取火。

周官:指《周礼》,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制度书。

河清:古代认为河水变清是吉祥的征兆,北齐时曾以此作为改元的理由。

大兴公:指北齐高祖,他曾被封为大兴公。

符命:古代认为天命所降的预言或征兆。

《易坤灵图》:古代一种占卜的图式,用来预测吉凶。

青州黄河变清:指黄河在青州(今山东德州)一带变清,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河龙:古代认为河中出现的龙是吉祥的征兆。

亳州大周村:地名,位于今安徽亳州。

荧阳: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

郑玄:郑玄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经学家,对《周官》等经典有深入研究。

《乾凿度》:古代一部关于宇宙和天文学的著作。

宗周卜世三十:指西周时,周公旦预言周朝将传三十代。

亳州周村:地名,位于今安徽亳州。

阴阳和合: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代表宇宙万物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和合表示阴阳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风雨咸同:咸同,意为普遍相同,这里指天地间的风雨都符合时令,没有异常。

海内不偏:海内,指全国范围内;不偏,指没有偏颇,即全国范围内都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阻险:指地形险峻,难以通行。

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亳州市,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陈留: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区,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至尊: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武元皇帝:指北魏的皇帝,即孝文帝。

齐王高洋:北齐的开国皇帝。

秘记:古代预言性质的书籍。

并州: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望气者:古代占卜者,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未来。

纥豆陵恭:指亳州刺史纥豆陵恭,因亳州有天子气而被杀。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

圣人:古代对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尊称。

道教: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之一,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阴物变为阳物:指事物从消极向积极转变。

葱变为韭:指葱经过某种变化变成韭菜,比喻事物发生变化。

易乾凿度:《易经》的一种注解。

随上六:《易经》中的“随”卦的上六爻。

籓决难解:籓,指边防;决,指解决;难解,指难以解决。

万物随阳而出:指万物都随着阳气的增长而生长。

拘系之,乃从维之:拘系,束缚;维,维系;这里指帝王以礼义维系民众。

西山:指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此处指仁寿宫。

随:《易经》中的“随”卦,象征随顺。

坤六月:《易经》中的“坤”卦,代表地,六月为坤卦当值之时。

真人:古代对圣人的别称。

大起土邑:大起,大兴;土邑,城邑;指大兴城。

西北地动星坠:指天象异常,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发生。

阳卫:阳,指杨氏;卫,保护;指杨氏得到天意的庇护。

屯十一月:《易经》中的“屯”卦,代表艰难;十一月为屯卦当值之时。

千里马:指骏马,此处指皇帝的坐骑。

河图:古代的一种占卜图,用于预测吉凶。

帝通纪:古代记载帝王事迹的书籍。

皇参持:古代的一种占卜书。

皇辟出:皇,大;辟,君;指皇帝即位。

矩衡:矩,法度;衡,北斗星名,指天象。

赤应:赤,红色;应,响应;指天象响应隋朝的兴起。

叶灵皇:叶,合;灵皇,指天帝;指隋朝与天帝相合。

开皇:开皇是隋朝第一位皇帝杨坚的年号,时间为581年至600年。

灵宝经:道教经典之一。

遂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伏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八卦的创造者。

开皇色:指开皇年间的服饰颜色。

投辅提:投,授予;辅,辅助;提,提携;指皇帝将政事委托给辅佐之人。

象不绝:象,法象;不绝,不中断;指法度不中断。

立皇后:立皇后,指皇帝立皇后为后。

翼不格:翼,辅佐;格,至;指辅佐之人不能达到完美。

帝任政:帝,皇帝;任政,处理政事;指皇帝亲自处理政事。

河曲出:河曲,指河流弯曲的地方;出,出现;指在河曲地方出现瑞兆。

叶辅嬉:叶,合;辅,辅佐;嬉,兴;指群臣共同辅佐,使政治兴盛。

烂可述:烂,灿烂;可述,可以记载;指政治繁荣,值得记载。

劭:指杨素,隋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秘书少监,以文学才华著称。

黄凤泉:古代传说中的一处风水宝地,此处指黄凤泉附近。

白石:指未经雕琢的白色玉石,常用于雕刻或作为吉祥物。

文理:指玉石上的纹理,常用于形容玉石质地细腻。

八卦五岳:八卦指《易经》中的八个基本卦象,五岳指中国五座著名的山岳。

二麟双凤:指两只麒麟和两只凤凰,象征吉祥和美好。

青龙朱雀:青龙和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种神兽,分别代表东方和南方。

驺虞玄武:驺虞和玄武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分别代表西方和北方。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的重要概念。

十日十二辰:十日指太阳的十个阶段,十二辰指地支,即十二生肖。

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指天门、地户、人门、鬼门这四个方位,以及它们的状态。

抱朴子:指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

千秋万岁:指长久、永恒。

虬犀:虬指一种有毒的蛇,犀指犀牛,此处可能指某种吉祥的动物。

仙人玉女:指神仙和仙女,常用于形容超凡脱俗的存在。

风伯雨师:风伯和雨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和雨神。

山精海若:山精和海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和海神。

天皇大帝:指古代神话中的最高天神。

皇帝:指隋朝的皇帝,此处指隋文帝杨坚。

四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四位帝王。

钩陈北斗:钩陈和北斗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星座。

三公:指古代中国的三位高级官员。

天将军:指古代神话中的天界将领。

土司空:指古代中国的官职,掌管土地事务。

老人星:指古代神话中的长寿星。

天仓:指古代神话中的天仓星。

南河北河:指古代神话中的南河和北河。

五星:指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五大行星。

二十八宿: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

四十五宫:指古代天文学中的四十五个宫位。

皇隋灵感志:指杨素所著的一部书籍,记录了隋朝的灵异事件。

文献皇后:指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妙善菩萨:指佛教中的菩萨,此处指文献皇后。

金银之花:指以金银装饰的花朵,象征富贵和吉祥。

神光:指神话或宗教中的神秘光芒。

自然种种音乐:指自然界中发出的各种音乐,如风声、鸟鸣等。

升遐:指去世,古代对皇帝或皇后的去世的委婉说法。

不肖之子:指不成材的儿子。

炎:指炎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周公:指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

管: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叔向:指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

叔鱼:叔向的弟弟。

仲尼:指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石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石厚:石碏的儿子。

丘明: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

经籍:指古代的书籍,如《易经》、《诗经》等。

帝王常法:指帝王的常规做法。

逆贼:指叛逆的敌人。

氏:指姓氏,古代中国的一种家族标志。

秘书少监: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副长官,负责管理图书和档案。

口敕:指皇帝的口头命令。

委巷之言:指民间流传的俗语。

编年体:一种历史记载的体裁,按年代顺序编排。

纪传体:一种历史记载的体裁,包括纪和传两部分。

读书记:指杨素所著的一部书籍,记录了他对经史书籍的阅读心得。

志学:指学习志向。

暮齿:指晚年。

恍忽:指精神不集中,容易分心。

仆从:指随从的仆人。

笞辱:指鞭打和侮辱。

陈郡阳夏:陈郡阳夏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是袁充的籍贯。

丹阳:丹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袁充后来在此地居住。

梁侍中:梁侍中是南朝梁时期的官职,是皇帝的近臣,负责内侍和顾问。

秘书郎:秘书郎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文书和图书。

晋安王文学:晋安王文学是晋安王的文学侍从,负责文学创作。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是吏部的副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皇帝的顾问官,负责咨询和议论国事。

蒙、鄜二州司马:蒙、鄜二州司马是地方官职,负责管理蒙州和鄜州的军政事务。

道术:道术是指道教中的一些方术,如占卜、炼丹等。

占候:占候是指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预测未来的吉凶。

太史令:太史令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史书等事务。

《周官》:《周官》是古代的一部官制书,详细记载了周朝的官职和职责。

《尧典》:《尧典》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尧帝的政绩和事迹。

《春秋元命包》:《春秋元命包》是古代的一部占卜书,用于预测吉凶。

京房:京房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和占卜家,著有《京房易传》。

《别对》:《别对》是京房所著的一部占卜书。

《城录》:《城录》是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记载了各地的城池和地理情况。

炀帝: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的庙号。

太史丞:太史丞是太史令的副职,负责协助太史令处理事务。

流星:流星是指在夜空中快速移动的亮星,通常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

荧惑:荧惑是古代对火星的别称,认为其运行与战争有关。

太微:太微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之一,位于紫微垣的北面,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

丁匠:丁匠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和手工艺的工匠。

仁寿:仁寿是隋朝第三位皇帝杨广的年号,时间为601年至604年。

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是隋朝末年的叛臣,曾参与杀害隋炀帝。

雁门之厄:雁门之厄是指隋炀帝在雁门关遭遇的困境。

突厥:突厥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隋朝有多次战争。

朝请大夫:朝请大夫是古代的官职,负责朝廷的礼仪和宴请。

军国多务:军国多务是指国家内外事务繁多。

东獩:东獩是指古代东北方的少数民族。

五狄:五狄是指古代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

岱岳:岱岳是指泰山,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是神圣的地方。

汾水:汾水是指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古代认为汾水是吉祥的象征。

史臣:指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事件和撰写史书。

幼童:指年幼的儿童。

白首:指年老,头发变白。

好学不倦:形容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究极群书:研究各种书籍,涉猎广泛。

搢绅:古代指士大夫,搢绅即插簪于冠,指有地位的人。

洽闻之士:博学多才的人。

雅好著述:非常喜欢撰写著作。

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

隋典:指关于隋朝的典籍。

诡怪之说:奇异怪诞的说法。

委巷之谈:街头巷尾的闲谈,指不经之谈。

文词鄙秽:文辞粗俗下流。

体统繁杂:文体复杂,不规整。

南、董:指南朝的史学家范晔和北魏的史学家崔浩,此处可能泛指古代的著名史学家。

迁、固:指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即《史记》和《汉书》的作者。

徒烦翰墨:只是徒然耗费笔墨,没有实际价值。

袁充:指古代的一位人物,具体身份待考。

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

警悟:聪明机智。

委质:献上自己的忠诚。

玄象:古代指天象,也指深奥的学问。

时幸:时机幸运。

干进务入:努力进取,追求官位。

符瑞:吉祥的征兆,常用来指代祥瑞之兆。

妖讹:怪异而虚假的消息。

变动星占:变化多端的天文占卜。

谬增晷影:错误地增加日影的长度,指错误的时间计算。

厚诬天道:恶意诬蔑天道。

乱常侮众:扰乱常理,轻视众人。

刑兹勿舍:对此行为不予宽恕。

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清流:指品德高尚的人。

江南望族:指江南地区有声望的家族。

干没荣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荣誉和利益。

得不以道:没有得到正当的方式。

颓其家声:使家族的名声衰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评注

史臣曰:王劭爰自幼童,迄乎白首,好学不倦,究极群书。

此句开篇即点明王劭一生好学不倦,自幼至老,对学问的追求始终如一。‘爰’字,有‘自’之意,强调王劭自幼便展现出对学问的热爱。‘好学不倦’四字,凸显其求学精神之坚毅,‘究极群书’则说明其涉猎之广博,对古代学者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

搢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

‘搢绅’指古代士大夫,‘洽闻’表示博学多才。此句赞扬王劭的博学多才,得到了众多士大夫的推崇。‘博物’一词,表明王劭的知识体系全面,涵盖众多领域,体现出古代学者应有的学术素养。

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齐书》,兼修隋典。

此句描述王劭的学术成就。‘雅好著述’表明他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久在史官’说明他在史官职位上任职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既撰《齐书》,兼修隋典’列举了他的两部著作,显示出他在历史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好诡怪之说,尚委巷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繁杂。

此句批评王劭的学术倾向。‘好诡怪之说’和‘尚委巷之谈’指出他偏爱奇异怪诞的学说和市井传闻,‘文词鄙秽’和‘体统繁杂’则批评他的文风粗俗,不符合学术规范。此句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学术严谨性的重视。

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此句进一步批评王劭的文学才华。‘直愧南、董’和‘才无迁、固’分别以南朝的刘孝标和东晋的郭璞、西晋的司马迁和班固作为比较,说明王劭的文学才华与他们相去甚远。‘徒烦翰墨,不足观采’则表示他的文学作品缺乏价值。

袁充少在江左,初以警悟见称,委质隋朝,更以玄象自命。

此句介绍袁充的生平。‘江左’指江南地区,‘警悟’表示聪明机敏。袁充在年轻时就因才智出众而受到赞誉,后来归顺隋朝,自诩为玄学大师,以星象之术自居。

并要求时幸,干进务入。

此句说明袁充的处世态度。‘要求时幸’表示他渴望得到皇帝的宠爱,‘干进务入’则说明他积极进取,追求官职。

劭经营符瑞,杂以妖讹,充变动星占,谬增晷影。

此句批评袁充和王劭的学术行为。‘经营符瑞’和‘杂以妖讹’指出他们利用符瑞和迷信来迎合时政,‘变动星占’和‘谬增晷影’则说明他们在星象学上的错误。

厚诬天道,乱常侮众,刑兹勿舍,其在斯乎!

此句严厉批评袁充和王劭的行为。‘厚诬天道’表示他们曲解天道,‘乱常侮众’则说明他们扰乱常理,轻视民众。‘刑兹勿舍’表示对他们行为的严厉谴责。

且劭为河朔清流,充乃江南望族,干没荣利,得不以道,颓其家声,良可叹息。

此句指出袁充和王劭的出身背景。‘河朔清流’和‘江南望族’分别指代他们所在的地区和家族,表明他们的身份地位。‘干没荣利,得不以道’批评他们为了荣利而背离道德,‘颓其家声’则表示他们的行为败坏了家族声誉,令人叹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隋书-列传-卷三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4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