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慎(约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素书是其关于古代文字学和哲学思想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2世纪)。
内容简要:《素书》是许慎的学术著作,书中内容包括了古代汉字的结构、文字的历史、词汇的形成等。它是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字学的重要理论作品,对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极为深刻的总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安礼-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安礼-译文
怨恨来源于不能容忍小的过失,忧患来源于没有提前制定计划。
福气在于积累善行,灾祸在于积累恶行。
饥饿源于农民地位低下,寒冷源于纺织业的衰落。
安宁在于得到贤能的人,危险在于事情处理不当。
富有在于迎接机遇,贫穷在于错失时机。
上位者如果没有恒定的原则,下位者就会充满疑心。
轻视上位者会招致罪责,侮辱下位者会失去亲近。
亲近的臣子如果不被重视,远方的臣子就会轻视。
自己怀疑别人就不会信任他人,自己自信就不会怀疑他人。
不正直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不正直的上级没有正直的下级。
国家危难时没有贤人,政治混乱时没有善良的人。
深爱他人的人会急于寻找贤能,乐于得到贤能的人会厚待他人。
国家将要称霸时,贤人都会归附;国家将要灭亡时,贤人会先离开。
土地贫瘠的地方不会产出大的物产,水浅的地方大鱼不会游动,树木光秃的地方大鸟不会栖息,树林稀疏的地方大兽不会居住。
山势陡峭的地方容易崩塌,水塘满了就会溢出。
放弃美玉选择石头的人会变得盲目,羊身虎皮的人会显得柔弱。
穿衣不提领子的人会倒下,走路不看地面的人会跌倒。
柱子薄弱的房子会倒塌,辅助力量薄弱的国家会倾覆。
脚冷会伤害心脏,人民怨恨会伤害国家。
山即将崩塌时,下面的部分会先毁坏,国家即将衰败时,人民会先疲惫。
树根枯萎,树枝就会朽烂,人民困顿,国家就会残破。
与翻车的轨迹相同的人会倾覆,与亡国相同行为的人会灭亡。
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要谨慎对待将要发生的事情,厌恶那些痕迹的人应该避免它们。
害怕危险的人会得到安宁,害怕灭亡的人会得以生存。
人的行为,如果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如果不合道义就会凶险。吉祥的人会得到百福,凶险的人会招致百祸。
不是由于他们的神圣,而是自然赋予的。
致力于做好事的人不会有坏事,没有长远打算的人会有近期的忧虑。
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得到,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担忧,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结党,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寻求,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嫉妒,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谋划,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伤害,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猜忌,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响应,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感应,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依存,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亲近,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帮助,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成就,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规范,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竞争: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不可与道理相违背。
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教导别人的人是逆的,端正自己来感化别人的人是顺的。
逆的难以跟随,顺的容易实行,难以跟随就会导致混乱,容易实行就会得到秩序。
按照这样的方式治理自己、家庭和国家,就可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安礼-注解
怨:怨恨,指对某事或某人不满的情绪。
不舍:不舍得,指不愿意放弃。
小过:小的过失,指小的错误或缺点。
患:忧虑,担心。
预定谋:事先计划,指提前做好安排。
福:幸福,好运。
积善:积累善行,指不断做好事。
祸:灾难,不幸。
积恶:积累恶行,指不断做坏事。
饥:饥饿,指食物缺乏。
贱农:地位低下的农民,指那些受压迫的农民。
堕织:放下织布,指放弃手工艺。
安:安全,指没有危险。
得人:得到人才,指有合适的人。
危:危险,不安全。
失事:失去事情,指事情失败或出现问题。
迎来:迎接,指接纳或欢迎。
弃时:放弃时机,指错过机会。
上:上级,指地位高的人。
无常操:没有恒定的操守,指不坚定或多变。
下:下级,指地位低的人。
疑心:猜疑,指对他人不信任。
轻上:轻视上级,指不尊重上级。
侮下:侮辱下级,指不尊重下级。
近臣:亲近的臣子,指皇帝的亲信。
远臣:远离的臣子,指地位较低的官员。
自疑:自我怀疑,指对自己的能力或决策缺乏信心。
自信:自信,指对自己的能力或决策有信心。
枉士:不正直的人,指行为不端正的人。
正友:正直的朋友,指诚实可靠的朋友。
曲上:不正直的上级,指行为不端正的上级。
直下:正直的下级,指行为端正的下级。
危国:危险的国家,指处于危机中的国家。
贤人:贤能的人,指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乱政:混乱的政治,指政治不稳定或腐败。
善人:善良的人,指品德好的人。
爱人深者:深爱别人的人,指对他人有深厚感情的人。
求贤急:急于寻找贤能的人,指迫切需要人才。
乐得贤者:乐于得到贤能的人,指愿意接纳和珍惜人才。
养人厚:对人好,指对待他人慷慨和友好。
大物:大型的物品,指珍贵的物品。
大鱼:大型的鱼,指珍贵的鱼。
大禽:大型的禽鸟,指珍贵的禽鸟。
大兽:大型的野兽,指珍贵的野兽。
山峭:山势陡峭,指山势险峻。
泽满:湖泊或沼泽水满,指水过多。
弃玉取石:放弃美玉而选择石头,指放弃好的选择而选择差的。
羊质虎皮:羊的身体却披着虎皮,指外表看似强大而实际上脆弱。
衣不举领:穿衣不提领子,指穿着不整齐。
走不视地:走路不看地面,指行走不稳。
柱弱:柱子脆弱,指支撑结构不稳固。
辅弱:辅助的支柱脆弱,指辅助力量不强大。
足寒:脚冷,指身体受寒。
心伤:心受伤,指精神受到伤害。
山将崩:山即将崩塌,指形势即将崩溃。
隳:倒塌,指建筑物或结构崩塌。
弊:衰败,指衰弱或衰退。
覆车同轨:翻车的轨迹,指重蹈覆辙。
亡国同事:亡国的同行,指与亡国的人为伍。
见已生者: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指面对现实。
慎将生:谨慎地对待将要发生的事情,指小心行事。
恶其迹者:讨厌那些痕迹的人,指不喜欢看到不好的结果。
须避之:必须避免,指应该避开不良的后果。
畏危者:害怕危险的人,指那些胆小的人。
畏亡者:害怕灭亡的人,指那些害怕失去生命的人。
道:道路,指正确的途径或方法。
吉:吉祥,指好的结果。
凶:凶险,指坏的结果。
神圣:神圣的,指至高无上的。
自然所钟:自然所赋予的,指天生的才能或命运。
善策:好的策略,指明智的计划或方法。
恶事:坏事,指不良的结果。
远虑:长远的考虑,指提前做好准备。
近忧:近期的忧虑,指当前的担忧。
同志:志同道合的人,指有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
同仁:同行,指同一行业或领域的人。
同恶:共同做坏事的人,指同流合污的人。
同爱:共同爱慕的人,指有共同爱情的人。
同美:共同认为美好的事物,指有共同审美观的人。
同智:共同智慧的人,指有共同智慧的人。
同贵:共同高贵的人,指有共同地位的人。
同利:共同利益的人,指有共同利益的人。
同声:共同的声音,指有共同意见的人。
同气:共同的气息,指有共同情感的人。
同类:同一类的人,指有相同属性的人。
同义:共同的意义,指有相同理解的人。
同难:共同面对困难的人,指在困难中相互支持的人。
同道:共同的道路,指有共同信仰或理念的人。
同艺:共同的艺术,指有共同艺术才能的人。
同巧:共同的技巧,指有共同技能的人。
释己而教人:放下自己的利益去教导别人,指无私奉献。
正己而化人:端正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别人,指以身作则。
逆:逆反,指不听从或反抗。
顺:顺从,指听从或顺应。
理身:修身,指提高自己的品德。
理家:治家,指管理家庭。
理国:治国,指治理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安礼-评注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此句揭示了怨恨和忧患的根源,即在于对小错的容忍和缺乏事先的策划。福气来源于积累善行,而灾祸则源于积累恶行。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修养和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了饥饿源于农民地位低下,寒冷源于织女技艺的荒废。安全来源于人才的获得,而危险则源于事务的失误。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和事务管理的重视。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此句指出财富的积累在于抓住时机,而贫穷则源于错失良机。上位者如果没有恒定的操守,下位者则会充满疑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时机把握和道德操守的重视。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这里指出轻视上位者会招致罪责,侮辱下位者则会失去亲人。近臣不被重视,远臣则被轻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这句话指出自我怀疑的人不会信任他人,而自信的人则不会怀疑他人。不正直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不正直的上级没有正直的下级。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诚信和正直的重视。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这句话指出国家危险时缺乏贤人,政治混乱时缺乏善人。爱民情深的人会急于寻找贤才,而乐于得到贤才的人会厚待人民。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贤能和仁政的重视。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这句话指出国家将要强盛时,士人会纷纷归附;国家将要灭亡时,贤人会先行避难。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选择的关系的认识。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这句话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比喻了环境的重要性。土地贫瘠的地方不会生长大物,水浅的地方大鱼无法游动,树木光秃的地方大鸟不会栖息,树林稀疏的地方大兽不会居住。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环境与生存关系的认识。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这句话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对比,说明了事物极端发展会带来灾难,而舍弃珍贵的东西去追求低劣的东西会导致盲目的选择。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事物平衡和价值观的重视。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这句话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喻了基础的重要性。衣服不提起领子就会倒下,走路不看地面就会跌倒。柱子弱了房屋就会倒塌,辅助力量弱了国家就会倾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基础建设和国家稳定的重视。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这句话指出身体受寒会伤害心灵,人民的不满会伤害国家。山即将崩塌时下面会先倒塌,国家即将衰败时人民会先受苦。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身体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这句话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对比,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树根枯萎了枝条就会枯朽,人民困苦国家就会衰败。与翻车的轨迹相同的人会倾覆,与亡国的人一起做事的人会灭亡。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基础和集体行动的认识。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这句话指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要谨慎对待,厌恶那些痕迹的人应该避免。害怕危险的人会感到安全,害怕灭亡的人会生存下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预防和恐惧的认识。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这句话指出人的行为遵循道义则会吉祥,违背道义则会凶险。吉祥的人会得到百福,凶险的人会遭遇百祸。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道德和命运的重视。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这句话指出不是由于神圣的力量,而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致力于善良策略的人不会遇到坏事,没有长远考虑的人会有近期的忧虑。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规律和长远规划的认识。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这句话详细列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情况,指出同道的会相互得到,同恶的会相互勾结,同爱的会相互寻求,同美的会相互嫉妒,同智的会相互谋划,同贵的会相互陷害,同利的会相互猜忌,同声的会相互响应,同气的会相互感应,同类的会相互依存,同义的会相互亲近,同难的会相互救助,同道的会相互成就,同艺的会相互规范,同巧的会相互竞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这句话指出放下自己的成见去教导他人是逆的,而端正自己来感化他人是顺的。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我修养和感化他人的重视。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这句话指出逆行的事情难以跟随,顺行的事情容易实行。难以跟随会导致混乱,容易实行则能维持秩序。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重要性。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指出按照这些原则来修身、齐家、治国,是可以的。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