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慎(约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素书是其关于古代文字学和哲学思想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2世纪)。
内容简要:《素书》是许慎的学术著作,书中内容包括了古代汉字的结构、文字的历史、词汇的形成等。它是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字学的重要理论作品,对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极为深刻的总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原始-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原始-译文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东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道,是人们所遵循的,它使万物不知道自己的来源。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它使万物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仁,是人们所亲近的,有慈爱、智慧、同情心,用来促进自己的生存。
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奖赏善良、惩罚邪恶,以此来建立功业和事业。
礼,是人们所践行的,早起晚睡,以此来维护人伦关系的秩序。
想要成为人的根本,不能缺少任何一项。
贤人和君子,明白兴衰的道理,通晓成败的规律,审慎地看待治乱的趋势,理解去留的道理。因此他们隐居修行,等待时机的到来。
如果时机到了就行动,就能达到人臣的最高位置;抓住机会行动,就能成就非凡的功业。如果时机没有到来,那么就到老死为止。
因此他们的道德修养很高,名声在后世也很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原始-注解
道: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和原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德:指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义:指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行为准则,强调正义、公平和合理的行动。
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
生存:指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也有版本写作’生成’,指生命的发生和成长。
贤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能、有智慧的人,是儒家理想中的理想人格。
盛衰之道:指事物兴衰变化的规律和道理。
成败之数:指事物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治乱之势:指国家或社会治理状况的好坏及其发展趋势。
去就之理:指个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决策原则和道理。
极人臣之位:指达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即成为国家的重臣。
绝代之功:指超越时代的伟大功绩。
没身而已:指终身未遇到机会,即终身未能施展才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素书-原始-评注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五者的紧密联系,道、德、仁、义、礼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里‘道’被赋予了超越自然和社会的属性,它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更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德’在此指的是人的品德,它使得万物各得其所,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理念。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义’在这里指的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强调公正和正义,是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是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尊重他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治’的理念。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此句强调了五者的重要性,认为这五者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础,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这里描绘了贤人君子的形象,他们洞察世事,明白兴衰成败的道理,能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贤人君子在时机未到时,选择隐居修身,等待时机,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此句说明贤人君子在时机成熟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否则便默默无闻。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最后一句总结了贤人君子的价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