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

作者: 干宝(约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搜神记》中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使其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4世纪)。

内容简要:《搜神记》是干宝编写的一部神话、怪异故事集,内容包含了许多神仙传说、鬼怪故事和民间传说。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流行的神话、宗教和信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搜神记》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信仰及神话传说的宝贵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原文

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

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

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

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苏易者,庐陵妇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圹,厝易置地,蹲而守,见有牝虎当产,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

易怪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

生毕,牝虎负易还,再三送野肉于门内。

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雀,为弋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愈而放之。

后雀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雀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

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

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

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

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

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

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邱南有隋季良大夫池。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元帝时以讨华轶功,封侯,愉少时尝经行余不亭,见笼龟于路者,愉买之,放于饮不溪中。

龟中流左顾者数过。

及后,以功封余不亭侯,铸印,而龟钮左顾,三铸,如初,印工以闻,愉乃悟其为龟之报,遂取佩焉。

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

一老姥独不食。

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

姥日往视。

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

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

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吴富阳县董昭之,尝乘船过钱塘江,中央,见有一蚁,着一短芦,走一头,回复向一头,甚惶遽。

昭之曰:‘此畏死也。’欲取着船。

船中人骂:‘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蹋杀之,’昭意甚怜此蚁,因以绳系芦,着船,船至岸,蚁得出。

其夜梦一人,乌衣,从百许人来,谢云:‘仆是蚁中之王。不慎,堕江,惭君济活。若有急难,当见告语。’

历十余年,时所在劫盗,昭之被横录为劫主,系狱余杭。

昭之忽思蚁王梦,缓急当告,今何处告之。

结念之际,同被禁者问之。

昭之具以实告。

其人曰:‘但取两三蚁。着掌中,语之。’

昭之如其言。

夜,果梦乌衣人云:‘可急投余杭山中,天下既乱,赦令不久也’

于是便觉。

蚁啮械已尽。

因得出狱,过江,投余杭山。

旋遇赦,得免。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

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

归家不及,卧于草中。

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

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

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

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

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

睹火踪迹,因尔恸哭。

闻于太守。

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

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今纪南有义犬葬,高十余丈。

太兴中,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

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

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

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

将归家。

犬为不食。

比隆复苏,始食。

隆愈爱惜,同于亲戚。

庐陵太守太原庞企,字子及,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系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

及狱将上,有蝼咕虫行其左右,乃谓之曰:‘使尔有神,能活我死,不当善乎。’

因投饭与之。

蝼咕食饭尽,去,顷复来,形体稍大。

意每异之,乃复与食。

如此去来,至数十日间,其大如豚。

及竟报,当行刑,蝼咕夜掘壁根为大孔,乃破械,从之出。

去久,时遇赦,得活。

于是庞氏世世常以四节祠祀之于都衢处。

后世稍怠,不能复特为馔,乃投祭祀之余以祀之,至今犹然。

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

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

其母便抟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

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

猿母悲唤,自掷而死。

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未半年,其家疫死,灭门。

冯乘虞荡夜猎,见一大麈,射之。

麈便云:‘虞荡!汝射杀我耶?’

明晨,得一麈而入,实时荡死。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士人陈甲,本下邳人,晋元帝时寓居华亭,猎于东野大薮,欻见大蛇,长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黄五色,卧冈下。

陈即射杀之,不敢说。

三年,与乡人共猎,至故见蛇处,语同行曰:‘昔在此杀大蛇。’

其夜梦见一人,乌衣,黑帻,来至其家,问曰:‘我昔昏醉,汝无状杀我。我昔醉,不识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来就死。’

其人即惊觉。

明日,腹痛而卒。

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

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

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

姥云:‘在床下。’

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

令又迁怒,杀姥。

蛇乃感人以灵言,瞋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雠。’

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

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为陷湖,唯姥宅无恙,讫今犹存。

渔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辄居宅侧,恬静无他。

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畟然。

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

今好事人以为枕,相赠。

建业有妇人背生一瘤,大如数斗囊,中有物,如茧栗,甚众,行即有声。

恒乞于市。

自言:‘村妇也,常与姊姒辈分养蚕,己独频年损耗,因窃其姒一囊茧焚之,顷之,背患此疮,渐成此瘤。’

以衣覆之,即气闭闷;常露之,乃可,而重如负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译文

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

晋魏郡天气亢旱,农夫在龙洞祈祷,结果下了雨,他们打算祭祀以感谢。

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

孙登见到他们后说:‘这是生病的龙,下雨怎么可能救活庄稼呢?如果不信,请闻一闻。’结果水果发出腥臭。

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

当时龙背上长了一个大疮,听到孙登的话后,变成一个老翁,请求治疗,说:‘病好了,我会有所报答。’不久之后,果然下了大雨。

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看到一块大石头中裂开了一个井,井水清澈,是龙为了报答而挖的井。

苏易者,庐陵妇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圹,厝易置地,蹲而守,见有牝虎当产,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

庐陵有个叫苏易的妇女,擅长接生,一天夜里被老虎抓走,走了六七里路,来到一个大坟地,老虎把她放在地上,蹲着守着,看到有一只母虎即将分娩,无法解开,趴在地上快要死了,就抬头看着。

易怪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生毕,牝虎负易还,再三送野肉于门内。

苏易感到奇怪,就帮母虎把小虎生出来,结果有三只小虎。小虎生下来后,母虎背着苏易回家,多次把野肉送到门口。

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雀,为弋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愈而放之。

哙参非常孝顺,曾经有一只玄雀被猎人射伤,奄奄一息地回到他那里,参收养并治愈了它的伤口,然后放生了。

后雀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雀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后来雀在夜晚来到门外,参拿着蜡烛一看,见雌雄两只雀都来了,各自嘴里叼着一颗明珠来报答参。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汉朝时,弘农人杨宝,九岁的时候,到了华阴山北边,看到一只黄雀被猫头鹰攻击,从树上坠落,被蚂蚁围困。

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

杨宝看到后很同情,把它带回家,放在巾箱里,用黄花喂它,一百多天后,黄雀的羽毛长全了,早上出去,晚上回来。

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一天晚上,三更时分,杨宝正在读书没有睡觉,有个穿黄衣服的小孩向他跪拜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奉命去蓬莱,不小心被猫头鹰攻击。你仁爱之心,救了我,我非常感激。’

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于是给了杨宝四个白玉环说:‘让你的子孙纯洁无瑕,官至三公,应当像这个环一样。’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

在隋县溠水旁边,有一个断蛇丘。隋侯出行时,看到一条大蛇受伤,身体断成两截,怀疑它有灵异,派人用药敷治,蛇就能走了,因此称那个地方为断蛇丘。

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

一年多后,蛇带着一颗明珠来报答他。这颗珠子直径一寸,纯白色,夜晚发光,明亮如月光,可以照亮房间。

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邱南有隋季良大夫池。

因此被称为‘隋侯珠’,也称为‘灵蛇珠’,又称为‘明月珠’。在断蛇丘南边有隋季良大夫的池塘。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元帝时以讨华轶功,封侯,愉少时尝经行余不亭,见笼龟于路者,愉买之,放于饮不溪中。

孔愉,字敬康,是会稽山阴人,在元帝时期因为讨伐华轶有功,被封为侯。孔愉年轻的时候曾经经过余不亭,看到路上有人用笼子装着乌龟,孔愉买下来,把它们放到了饮不溪中。

龟中流左顾者数过。及后,以功封余不亭侯,铸印,而龟钮左顾,三铸,如初,印工以闻,愉乃悟其为龟之报,遂取佩焉。

乌龟在水中左顾右盼了好几次。后来,因为功绩被封为余不亭侯,铸印时,龟钮也是左顾右盼,连续三次都是这样,印工把这件事告诉了孔愉,孔愉才意识到这是乌龟在报恩,于是就把龟钮佩戴起来。

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

孔愉后来多次升迁,最终成为尚书左仆射,被追赠为车骑将军。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

古巢这个地方,有一天江水暴涨,不久又恢复了原道,江港里有一条重达万斤的大鱼,三天后死了,整个郡的人都在吃这条鱼。

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

有一个老妇人没有吃。突然有一个老翁说:‘这是我的儿子。不幸遭遇这场灾难,你却独自不吃,我会重重报答你。如果东门石龟的眼睛变红,城就会陷落。’老妇人每天都去观察。

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

有个小孩觉得奇怪,老妇人就把实情告诉他。小孩欺骗她,用朱砂涂在龟的眼睛上;老妇人看到后,急忙出城。

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一个穿青衣的小孩说:‘我是龙的儿子。’于是他带领老妇人登山,结果城就陷落成了湖。

吴富阳县董昭之,尝乘船过钱塘江,中央,见有一蚁,着一短芦,走一头,回复向一头,甚惶遽。

吴富阳县的董昭之,曾经乘船经过钱塘江,在江中看到一只蚂蚁,它站在一根短芦苇上,一头走到另一头,来回移动,非常慌张。

昭之曰:“此畏死也。”欲取着船。船中人骂:“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蹋杀之,”昭意甚怜此蚁,因以绳系芦,着船,船至岸,蚁得出。

董昭之说:‘这是怕死的。’想要把它带上船。船里的人骂道:‘这是有毒的昆虫,不能让它活着,我要踩死它。’但董昭之非常同情这只蚂蚁,就用绳子系住芦苇,把它带到船上,船靠岸后,蚂蚁得以逃脱。

其夜梦一人,乌衣,从百许人来,谢云:“仆是蚁中之王。不慎,堕江,惭君济活。若有急难,当见告语。”

那天晚上,董昭之梦见一个人,穿着黑色衣服,从一百多人中走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蚂蚁王。不小心掉进江里,感谢你救了我。如果有什么急难,我会告诉你。’

历十余年,时所在劫盗,昭之被横录为劫主,系狱余杭。

过了十多年,当时到处都有抢劫盗贼,董昭之被错误地记录为劫主,被关在余杭的监狱里。

昭之忽思蚁王梦,缓急当告,今何处告之。结念之际,同被禁者问之。

董昭之突然想起了蚂蚁王梦中的话,心想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告诉蚂蚁王,但现在该告诉谁呢。在思考的时候,一个和他一起被关押的人问他。

昭之具以实告。其人曰:“但取两三蚁。着掌中,语之。”昭之如其言。

董昭之把实情告诉了他。那个人说:‘只拿两三只蚂蚁,放在手心里,对它们说。’董昭之照他说的做了。

夜,果梦乌衣人云:“可急投余杭山中,天下既乱,赦令不久也”于是便觉。

夜里,果然梦见那个穿黑衣服的人说:‘你可以赶快去余杭山里,天下已经大乱,赦令很快就会下来。’于是他就醒了。

蚁啮械已尽。因得出狱,过江,投余杭山。

蚂蚁把刑具咬断了,他因此得以出狱,渡过江,去了余杭山。

旋遇赦,得免。

不久之后,他得到了赦免。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

孙权时期,李信纯是襄阳纪南人,家里养了一只狗,取名叫黑龙,非常宠爱它,无论行走还是坐下,都让它跟着,吃喝的时候,也分给它吃。

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

有一天,他在城外喝酒喝得大醉。回家不及,躺在草地上。遇到太守郑瑕出城打猎,看到田里的草很深,派人放火。

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

李信纯躺的地方正好顺风,狗看到火来,就用嘴拽着李信纯的衣服,李信纯也不动。他躺的地方附近有一条溪,相距三五十步,狗就跑过去跳进溪里,湿了身子跑回来,围绕着李信纯的身体洒水,救了他的大难。

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

狗因为运水筋疲力尽,死在旁边。不久之后,李信纯醒来,看到狗已经死了,全身湿透,非常惊讶这件事。

睹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今纪南有义犬葬,高十余丈。

他看到火的痕迹,因此痛哭流涕。这件事被太守知道了。太守很同情他,说:‘狗报恩的心意比人还要重,人不知道感恩,怎能比得上狗呢!’于是命令准备棺材、衣服和被褥,把它埋葬了。现在纪南有座义犬墓,高十几丈。

太兴中,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

太兴年间,吴民华隆养了一条快狗,名叫尾,经常带着它。

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

华隆后来到江边砍荻,被一条大蛇盘绕,狗奋力咬蛇,蛇死了。

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

华隆摔倒在地,昏迷不醒,狗在周围徘徊哭泣,跑回船上,又回到草丛中。

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

同伴们觉得奇怪,跟着狗去,看到华隆昏迷不醒。

将归家。犬为不食。比隆复苏,始食。

他们打算回家。狗不吃东西。等到华隆醒来,狗才开始吃东西。

隆愈爱惜,同于亲戚。

华隆更加爱惜它,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庐陵太守太原庞企,字子及,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系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及狱将上,有蝼咕虫行其左右,乃谓之曰:“使尔有神,能活我死,不当善乎。”因投饭与之。

庐陵太守太原人庞企,字子及,自称他的远祖,不知道多少代了,因为某事被关进监狱,实际上并没有罪,忍受不了拷打,自己承认了罪行,等到案件上报时,有一只蝼蛄在他身边爬行,就对它说:‘如果你有神,能让我死而复生,你不应该很高兴吗?’于是给它扔了些饭。

蝼咕食饭尽,去,顷复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乃复与食。

蝼蛄把饭吃完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体型稍微大了一些。庞企觉得它很奇怪,就又给它饭吃。

如此去来,至数十日间,其大如豚。及竟报,当行刑,蝼咕夜掘壁根为大孔,乃破械,从之出。

这样来来回回,过了几十天,蝼蛄长得像小猪一样大。等到最后报信的时候,庞企即将被执行死刑,蝼蛄在夜里挖了一个大洞,帮他打开了锁链,从洞里逃了出来。

去久,时遇赦,得活。

过了很久,那时候恰好遇到大赦,庞企得以活命。

于是庞氏世世常以四节祠祀之于都衢处。后世稍怠,不能复特为馔,乃投祭祀之余以祀之,至今犹然。

于是庞家世世代代都在都衢处用四季的节日来祭祀它。后世逐渐懈怠,不能专门为它准备食物,就扔祭祀剩下的食物来祭祀它,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

临川东兴有个人进山,抓到了一只猿猴的孩子,就打算带回家,猿猴的母亲跟在后面一直追到他家。

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抟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

这个人把猿猴的孩子绑在庭院里的树上给它的母亲看。猿猴的母亲就抓着自己的脸颊向人哀求,看起来就像是口不能言。

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

这个人既然不能放它,就竟然把它杀死了。猿猴的母亲悲痛地呼唤,然后自己投河死了。

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这个人剖开猿猴母亲的肚子看,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

未半年,其家疫死,灭门。

不到半年,他家的人因为瘟疫死去,整个家族都被消灭了。

冯乘虞荡夜猎,见一大麈,射之。

冯乘虞在夜晚打猎,看到一只大麋鹿,就射了它。

麈便云:“虞荡!汝射杀我耶?”明晨,得一麈而入,实时荡死。

麋鹿说:‘冯乘虞!是你射杀了我吗?’第二天早晨,冯乘虞找到那只麋鹿,结果当天就死了。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一个士人叫陈甲,他原本是下邳人,在晋元帝时期住在华亭,他在东野的大草丛中打猎时,突然看到了一条大蛇,有六七丈长,形状像一只百石的大船,身上有黑、黄、白五种颜色,躺在山冈下。陈甲就射杀了它,但不敢说出来。三年后,他和乡里的人一起打猎,到了之前看到蛇的地方,他对同行的人说:‘以前我就在这里杀了那条大蛇。’那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穿黑色衣服、戴黑色头巾的人来到他家,问他:‘我以前喝醉了,你无缘无故杀了我。我那时喝醉了,认不出你的脸,所以三年都没有认出你来;今天我来找你报仇。’那人说完,他就惊醒了。第二天,他因为肚子痛而去世。

邛都县下有一个老妇人,家境贫寒,孤独一人,每次吃饭时,都会有小蛇,头上长着角,在她的床边,老妇人怜悯它,就喂它吃东西。吃过后,蛇渐渐长大,最后有丈把长。县令有一匹好马,蛇就吸杀了它,县令因此非常愤怒,责问老妇人要蛇。老妇人说:‘它在床下。’县令就挖地,越挖越深,但什么也没有找到。县令又把怒气转移到老妇人身上,杀了她。蛇就用灵异的语言感化县令,怒斥他说:‘你为什么要杀我的母亲?我会为我的母亲报仇。’从那以后,每晚都能听到像雷声或风声一样的东西,大约四十天,百姓们见面都惊讶地说:‘你的头上怎么突然戴着鱼?’那天晚上,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和城市一起陷没成了湖泊,当地人称之为陷湖,只有老妇人的房子安然无恙,直到现在还存在。渔民们在捕鱼时,总是选择在那里住宿,每当有风浪,他们都会住在老妇人房子的旁边,那里安静和平,没有任何事发生。风平浪静,水清澈见底,还能看到城市的城墙和楼台。现在水位下降时,当地的人下水,能捞到一些旧木,它们坚硬光滑,像漆一样黑。现在,好事的人把这些木块当枕头,互相赠送。

建业有一个妇女背上长了一个大瘤,有数斗袋那么大,里面有很多像茧和栗子一样的东西,走动时会有声音。她经常在市场上乞讨。她自称:‘我是一个村妇,以前和姐姐、妯娌们一起养蚕,我最近几年频繁地损失蚕茧,就偷了我妯娌的一个蚕茧烧了,不久之后,我的背上就长了这个疮,渐渐地变成了这个瘤。用衣服盖住它,就会感到气闷;经常露出来,才觉得舒服,但它又重得像背着个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注解

亢阳:亢阳,指天气炎热,阳气过盛,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夫:农夫,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龙洞:龙洞,指传说中龙居住的洞穴。

禾稼:禾稼,指农作物,泛指谷物。

孙登:孙登,指古代人物,此处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腥秽:腥秽,指有腥臭味且令人厌恶。

大疽:大疽,指严重的痈疽,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苏易:苏易,指庐陵的妇人,善看产,即善于观察和判断妇女生产的情况。

牝虎:牝虎,指雌性的老虎。

哙参:哙参,指古代人物,以孝著称。

玄雀:玄雀,指黑色的鸟,此处可能指某种珍稀鸟类。

弋人:弋人,指用弓箭打猎的人。

汉时:汉时,指汉朝时期。

弘农杨宝:弘农杨宝,指东汉时期的人物。

华阴山:华阴山,指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一座山。

鸱枭:鸱枭,指猫头鹰,此处可能指某种猛禽。

蝼咕虫:蝼咕虫,指一种昆虫,此处可能指某种神灵或精灵。

临川东兴:临川东兴,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麈:麈,指一种珍稀的鹿,此处可能指某种珍稀动物。

吴郡:吴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故地。

海盐县:海盐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北乡亭里:北乡亭里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单位,指的是吴郡海盐县北部的乡村地区。

士人:士人是指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通常是读书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下邳人:下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晋元帝:晋元帝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的谥号,晋元帝时期大约是公元317年至322年。

华亭:华亭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上海市松江区。

大薮:大薮是指大片的湿地或沼泽地。

玄黄五色:玄黄五色是指颜色深浅不同的多种颜色,通常用来形容色彩斑斓。

乌衣:乌衣是指黑色的衣服,古代士兵或武官常穿。

黑帻:黑帻是指黑色的头巾,古代士兵或武官常戴。

邛都县:邛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四川省邛崃市。

老姥:老姥是指年纪较大的女性。

俊马:俊马是指骏马,即跑得快的马。

令:令是指县令,古代县级行政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茧栗:茧栗是指茧和栗子,这里用来形容瘤中的物体。

分养蚕:分养蚕是指共同养蚕,通常指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共同养蚕。

背生一瘤:背生一瘤是指背部长了一个肿瘤。

囊:囊是指袋子,这里用来形容肿瘤的大小。

气闭闷:气闭闷是指呼吸困难,感觉胸闷。

没水:没水是指潜水,这里指人们潜入水中。

畟然:畟然是指清晰可见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评注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士人陈甲,本下邳人,晋元帝时寓居华亭,猎于东野大薮,欻见大蛇,长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黄五色,卧冈下。

此段文字描绘了陈甲在狩猎时偶遇一条巨大的蛇,蛇的形象被夸张地描述为长达六七丈,形如百斛船,颜色斑斓,展现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氛围。这种对蛇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用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震撼力。

陈即射杀之,不敢说。三年,与乡人共猎,至故见蛇处,语同行曰:“昔在此杀大蛇。”其夜梦见一人,乌衣,黑帻,来至其家,问曰:“我昔昏醉,汝无状杀我。我昔醉,不识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来就死。”其人即惊觉。

陈甲射杀蛇后不敢声张,三年后再次来到蛇出没之地,提及往事,却遭到梦中人的报复。这段文字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即陈甲的不义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同时,乌衣、黑帻的形象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明日,腹痛而卒。

陈甲的死亡以腹痛为征兆,简洁而有力,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描写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悲剧色彩。

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

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老姥与蛇的相遇,老姥的善良和蛇的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蛇头上戴角的形象,既突出了蛇的神秘性,也暗示了蛇的非凡之处。

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

县令的骏马被蛇吸杀,县令因此对老姥产生了极大的愤怒,要求她交出蛇。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势者对弱者的压迫和欺凌,以及弱者所承受的苦难。

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

老姥声称蛇在床下,县令挖掘地面,却一无所获。这段文字通过县令的愚蠢行为,讽刺了权势者的无知和自大。

令又迁怒,杀姥。

县令将愤怒转移到老姥身上,导致老姥被杀。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社会中,权势者对弱者的残忍和无情。

蛇乃感人以灵言,瞋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雠。”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为陷湖,唯姥宅无恙,讫今犹存。

蛇以灵言向县令复仇,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这段文字通过蛇的复仇行为,展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以及自然界对人类行为的惩罚。

渔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辄居宅侧,恬静无他。

这段文字描述了渔人在老姥宅邸附近的安宁生活,与之前的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对善良者的保护,也是对邪恶者的惩罚。

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畟然。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

这段文字通过对陷湖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同时,旧木的坚贞光黑如漆,也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今好事人以为枕,相赠。

这段文字以好事人将旧木作为枕头相赠,寓意着历史的传承和美好愿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搜神记-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4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