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四章-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四章-译文
达到至诚的境界可以预知未来。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会有吉祥的征兆;
国家将要灭亡时,必定会有不祥的征兆。
这些征兆可以通过占卜(蓍草和龟甲)和观察人的行为举止来发现。
无论是福是祸将要来临,善良的人必定会提前知道;
不善良的人也会提前知道。
因此,至诚的境界就像神明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四章-注解
至诚之道:指极其真诚和纯粹的心态或行为方式,在儒家思想中,至诚被视为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途径。
祯祥:吉祥的征兆,通常指国家或社会即将迎来繁荣和和平的迹象。
妖孽:不祥的征兆或邪恶的存在,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即将遭遇灾难或衰败的预兆。
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于占卜的工具,通过观察蓍草的排列和龟甲的裂纹来预测未来。
四体:指人的四肢,这里引申为人的行为和外貌,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外貌变化来预测吉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四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至诚’的重要性及其在预测国家兴衰中的作用。文中提到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强调了真诚和纯粹的心态能够使人预知未来的变化,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文中通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对比,说明了国家兴衰与天象、人事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人感应思想的信仰,即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兴衰是相互关联的。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进一步阐述了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来预测未来的方法。蓍龟占卜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预测手段,而‘动乎四体’则是指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外貌变化来判断其内心的善恶和未来的吉凶。这种预测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细节观察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深切关注。
最后,‘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总结了至诚之道的神奇力量。至诚不仅能够使人预知未来的祸福,还能够使人达到如神一般的境界。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真诚和纯粹的内心,才能够洞察天机,预知未来。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阐述至诚之道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和天人感应思想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对于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