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原文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译文

因此,至诚之心永不停息。

不停息就能持久,持久就能显现效果。

显现效果就能达到深远。深远,就能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是用来承载万物的。高大光明,是用来覆盖万物的。悠久,是用来成就万物的。

广博深厚,与地相配。高大光明,与天相配。悠久,没有边界。

这样的境界,不需要显现就能彰显,不需要行动就能变化,不需要作为就能成就。

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对待万物没有二心,所以它生成万物是无法预测的。

天地的道理,是广博的、深厚的、高大的、光明的、悠远的、持久的。

现在看天,虽然只是明亮的一点,但它的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悬挂在上面,万物都被它覆盖。现在看地,虽然只是一撮土,但它的广博深厚,承载着华山而不觉得重,容纳河海而不泄漏,万物都被它承载。现在看山,虽然只是一块石头,但它的广大,草木生长其中,禽兽居住其中,宝藏也从中产生。现在看水,虽然只是一勺,但它的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生活在其中,财富也从中繁衍。

《诗经》说:“天命如此,永远不变。”这就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多么显赫,文王的德行如此纯粹。”这就是说,文王之所以为文王的原因。纯粹也是永不停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注解

至诚:指极度的真诚和诚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一种道德品质。

无息:不息,不停息,表示持续不断的状态。

征:指验证、证明,这里指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最终能够显现出效果。

悠远:指时间或空间的深远,这里用来形容道德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博厚:博大而深厚,形容道德或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高明:高尚而明智,形容道德或文化的高度和智慧。

配地:与地相匹配,形容道德或文化的深厚和稳固。

配天:与天相匹配,形容道德或文化的高尚和广大。

无疆:没有边界,形容道德或文化的无限和永恒。

不见而章:不显眼却能彰显,形容道德或文化的内在力量。

不动而变:不行动却能变化,形容道德或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无为而成:不刻意作为却能成就,形容道德或文化的自然成就。

天地之道:指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和原则。

不贰:不二,指专一和纯粹。

生物不测:指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昭昭:明亮,明显,这里用来形容天的明亮和广大。

华岳:指华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高大和稳固。

振河海:指黄河和海洋,象征广阔和深远。

一卷石:指一块石头,象征山的起点和基础。

一勺之多:指一勺水,象征水的起点和基础。

鼋、鼍、蛟、龙、鱼、鳖:指各种水生动物,象征水的丰富和多样性。

货财殖焉:指财富和资源的繁衍,象征水的滋养和孕育作用。

维天之命:指天的命令和规律。

於穆不已:指天的庄严和永恒。

文王之德之纯:指周文王的德行纯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至诚无息、博厚高明的道德理念。文章通过天地自然的比喻,强调了道德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和自然成就。

首先,文章提出了‘至诚无息’的概念,强调了真诚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息则久,久则征’的递进关系,说明了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显现出效果。

接着,文章通过‘悠远、博厚、高明’等词语,形容了道德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广博深厚。‘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进一步说明了道德和文化的承载、覆盖和成就作用。

文章还通过‘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的比喻,将道德和文化与天地自然相提并论,强调了其深厚、高尚和永恒的特性。‘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则进一步说明了道德和文化的内在力量和自然成就。

最后,文章通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的总结,强调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原则。‘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则说明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文章还通过‘今夫天斯昭昭之多’、‘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今夫山一卷石之多’、‘今夫水,一勺之多’等具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天地自然的广大和深远。‘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等具体描述,进一步说明了天地自然的丰富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引用了《诗经》中的‘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和‘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强调了天的庄严和永恒,以及文王德行的纯正。‘纯亦不已’则进一步说明了纯正的德行是持续不断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天地自然的比喻,强调了道德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和自然成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文化的重视和推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六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