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章-译文
哀公询问关于政治的问题。
孔子说:“文王和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中。他们在世时,这些政事就能实施;他们去世后,这些政事就停止了。
人道在于勤勉于政事,地道在于勤勉于种植。
政治就像蒲卢(一种植物),所以治理国家在于人。选择人才在于自身。修身在于遵循道。修道在于仁。
仁,就是爱人,以亲近亲人为最重要。义,就是适宜,以尊重贤人为最重要。亲近亲人的程度和尊重贤人的等级,是礼的起源。
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百姓。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不能不了解天。
天下有五种普遍的道德,实践它们的有三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种是天下普遍的道德。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普遍的德行。实践它们的方法是一致的。
有人生来就知道;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人通过困难才知道:但一旦知道了,结果是一样的。有人安心去做;有人为了利益去做;有人勉强去做:但一旦成功了,结果是一样的。”
孔子说:“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实践接近仁爱。知道羞耻接近勇敢。
知道这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即:修身、尊重贤人、亲近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百姓、招揽工匠、善待远方的人、安抚诸侯。
修身,就能确立道德。尊重贤人,就不会迷惑。亲近亲人,就不会让父兄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迷惑。体恤群臣,士人就会以重礼回报。爱护百姓,百姓就会努力。招揽工匠,财物就会充足。善待远方的人,四方的人就会归附。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畏。
整齐明亮地穿着盛装,不合礼的事不做:这是修身的方法。远离谗言和女色,轻视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劝勉贤人的方法。尊重他们的地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同好恶,这是劝勉亲人的方法。重用大臣,这是劝勉大臣的方法。忠诚和信任,增加俸禄,这是劝勉士人的方法。适时减轻赋税,这是劝勉百姓的方法。每日检查,每月考核,按劳付酬,这是劝勉工匠的方法。迎接送往,赞美善行而怜悯无能,这是善待远方的人的方法。继承断绝的世系,振兴废弛的国家,治理混乱,扶持危难,按时朝聘,厚待来使而薄待去使,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实践它们的方法是一致的。
凡事,预先准备就能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先确定,就不会出错。做事前先确定,就不会困惑。行动前先确定,就不会后悔。道路前先确定,就不会穷尽。
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百姓。得到上级的信任有方法:如果不信任朋友,就无法得到上级的信任。信任朋友有方法:如果不顺从亲人,就无法信任朋友。顺从亲人有方法:如果自身不诚实,就无法顺从亲人。诚实自身有方法:如果不明白善,就无法诚实自身。
诚实是天道的原则。追求诚实是人道的原则。诚实的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从容地走在正道上,是圣人。追求诚实的人,选择善并坚持它。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实践。
有不学的,学了不能掌握,不放弃。有不问的,问了不知道,不放弃。有不思考的,思考了得不到,不放弃。有不辨别的,辨别了不明白,不放弃。有不实践的,实践了不坚定,不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一定会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强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章-注解
文武之政: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制度,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
方策:指古代记录政治制度和政策的文献或典籍。
蒲卢:比喻政治像蒲草一样,依赖于人的治理。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爱人、关怀他人的道德品质。
义:指适宜、正当的行为,儒家强调尊贤为大。
礼:指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儒家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达道:指普遍适用的道理或原则。
达德:指普遍适用的美德,如知、仁、勇。
九经:指治理国家的九项基本原则,包括修身、尊贤、亲亲等。
豫(预):指预先准备或计划。
诚:指真实无妄,儒家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章-评注
《哀公问政》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对话,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关于政治治理的讨论。孔子在此篇中提出了‘为政在人’的核心思想,强调政治的根本在于人的品德与修养。他认为,政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执政者的道德水平,而非制度本身。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念。
孔子将政治比作‘蒲卢’,形象地说明了政治对执政者的依赖性。他指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执政者的品德与能力,因此‘修身’成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孔子进一步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将‘仁’作为修身的最高目标。‘仁’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仁’,执政者能够实现‘亲亲’与‘尊贤’,从而建立礼制,维系社会秩序。
在谈到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时,孔子提出了‘九经’,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这九项原则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执政者才能树立道德权威,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的根本。他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作为连接天人的纽带。通过‘诚’,执政者能够实现‘从容中道’,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界。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总的来说,《哀公问政》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他通过‘为政在人’的理念,强调了执政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九经’和‘诚’的思想,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基础。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