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八章-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八章-译文
孔子说:“愚蠢却喜欢自作主张,地位低下却喜欢独断专行。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的做法。像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能讨论礼仪,不能制定法度,不能考订文字。
现在天下统一,车轨相同,文字相同,行为规范相同。
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也不敢制定礼乐。即使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不敢制定礼乐。
孔子说:“我讲述夏朝的礼仪,但杞国不足以证明。我学习商朝的礼仪,宋国还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朝的礼仪,现在还在使用。我遵从周朝的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八章-注解
愚而好自用:指愚蠢却喜欢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贱而好自专:指地位低下却喜欢独断专行。
反古之道:指违背古代的传统和道德规范。
灾及其身:指灾难会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非天子不议礼:指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制定礼仪。
不制度:指不制定法律制度。
不考文:指不考订文字。
车同轨:指车辆使用相同的轨道,象征国家的统一。
书同文:指使用相同的文字,象征文化的统一。
行同伦:指行为遵循相同的伦理规范,象征道德的统一。
夏礼:指夏朝的礼仪制度。
杞不足徵:指杞国不足以作为夏礼的证明。
殷礼:指商朝的礼仪制度。
宋存焉:指宋国保存了殷礼。
周礼:指周朝的礼仪制度。
吾从周:指孔子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八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主要讨论了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古代礼仪的态度。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礼仪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认为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制定礼仪,普通人如果违背古代的道德规范,将会招致灾难。
孔子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礼仪的回顾,表达了他对周礼的推崇。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和适用的,因此他选择遵从周礼。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治’观念。儒家认为,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礼仪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比和举例,清晰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特别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统一和文化统一的理想状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孔子对礼仪制度的看法,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复杂背景。通过对古代礼仪的回顾和评价,孔子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