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宋书》是他对南朝宋的历史进行编撰的结果。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宋书》是沈约编撰的一部南朝宋历史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宋朝的建立、发展以及历代帝王的政绩、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部史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南朝宋的社会风貌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原文

百官上

太宰,一人。

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秦、汉、魏不常置。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

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盖古之太师也。

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

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

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

汉东京又废。

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后汉至魏不置,晋初复置焉。

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相国,一人。

汉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萧何居之,罢丞相;何薨,曹参代之;参薨,罢。

魏齐王以晋景帝为相国。

晋惠帝时赵王伦,愍帝时南阳王保,安帝时宋高祖,顺帝时齐王,并为相国。

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

汉高帝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汉东京不复置。

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

魏世及晋初又废。

惠帝世,赵王伦篡位,以梁王肜为丞相。

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

愍帝建兴元年,以琅邪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右丞相;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

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

尧时舜为司徒。

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

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

汉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

殷汤以咎单为司空。

周时司空为冬官,掌邦事。

汉西京初不置。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

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

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马,一人。

掌武事。

司,主也;马,武也。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

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

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

凡将军皆掌征伐。

周制,王立六军。

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

将军之名,起于此也。

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

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

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

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

其后又在三司上。

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

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

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

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

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

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

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 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 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 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

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

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

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 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

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 一人,令史三十一人。

司空别有道桥掾。

其余张减之号,史阙不可得知也。

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

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

兵曹掾史主兵事,禀假掾史主禀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

其领兵外讨,则营有五部,部 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长一人。

若不置校尉,则部但有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候,其别营者则为别部司马。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者,府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焉。

案大将军以下掾属与三府张减,史阙不可得知。

置令史、御属者,则是同三府也。

其云掾史者, 则是有掾而无属,又无令史、御属,不同三府也。

魏初公府职僚,史不备书。

及晋景帝为大将军,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 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则无属矣。

魏元帝咸熙中,晋文帝 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主薄四人,舍人十九人,参军二十二人,参战十一人,掾、属三十三人。

东曹掾、属各一人;西曹属一人,户曹掾一人,属二人;贼曹掾一人,属二人;金曹掾、属各一人; 兵曹掾、属各一人,骑兵掾二人,属一人;车曹掾、属各一人;铠曹掾、属各一人; 水曹掾、属各一人,集曹掾、属各一人,法曹掾、属各一人,奏曹掾、属各一人, 仓曹属二人,戎曹属一人,马曹属一人,媒曹属一人,合为三十三人。

散属九人,凡四十二人。

晋初,凡位从公以上,置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 贼曹属各一人;加兵者又置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为 持节都督者,置参军六人。

安平献王孚为太宰,增掾、属为十人,兵、铠、士、营 军、刺奸五曹皆置属,并前为十人也。

杨骏为太傅,增祭酒为四人,掾、属为二十人,兵曹分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车、马十曹,皆置属,则为二十人。

赵王伦为相国,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参军二十人,主簿、记室 督、祭酒各四人,掾、属四十人,东西曹又置属,其余十八曹皆置掾,则四十人矣。

凡诸曹皆置御属、令史、学干,御属职录事也。

江左以来,诸公置长史、仓曹掾、 户曹属、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属二人,令史无定员。

领兵者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无定员;加崇者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 掾、属四人,则仓曹增置属,户曹置掾,江左加崇,极于此也。

长史、司马、舍人,秦官。

从事中郎、掾、属、主簿、令史,前汉官,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是也。

御属、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

本于府主无敬,晋世太原孙楚为大司马石苞参军,轻慢苞,始制施敬。

祭酒,晋官也,汉吴王濞为刘氏祭酒。

夫祭祀以酒为本,长者主之,故以祭酒为称。

汉之侍中、魏之散骑常侍高功者,并为祭酒焉。

公府祭酒,盖因其名也。

长史、从事中郎主吏,司马主将,主簿、祭酒、舍人主阁内事,参军、掾、属、令史主诸曹事。

司徒若无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职僚异于余府。

有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各一人,余则同矣。

余府有公则置,无则省。

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从事中郎,无定员,分掌诸曹,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

其参军则有谘议参军二人,主讽议事,晋江左初置,因军谘祭酒也。

宋高祖为相,止置谘议参军,无定员。

今诸曹则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城局贼曹、法曹、田曹、水曹、铠曹、车曹、士曹、集、右户、墨曹,凡十八曹参军。

参军不署曹者,无定员。

江左初,晋元帝镇东丞相府有录事、记室、东曹、西曹、度支、户曹、法曹、金曹、仓曹、理曹、中兵、外兵、骑兵、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铠曹、田曹、士曹、骑士、车曹参军。

其东曹、西曹、度支、金曹、理曹、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骑士、车曹凡十三曹,今阙所余十二曹也。

其后又有直兵、长流、刑狱、城局、水曹、右户、墨曹七曹。

高祖为相,合中兵、直兵置一参军,曹则犹二也。

今小府不置长流参军者,置禁防参军。

蜀丞相诸葛亮府有行参军,晋太傅司马越府又有行参军、兼行参军,后渐加长兼字。

除拜则为参军事,府板则为行参军。

晋末以来,参军事、行参军又各有除板。

板行参军下则长兼行参军。

参军督护,江左置。

本皆领营,有部曲,今则无矣。

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从事中郎,六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

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

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

骠骑将军,一人。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汉西京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一人。

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

鱼豢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

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

卫将军,一人。

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

三号位亚三司。

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

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

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余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持节都督,无定员。

前汉遣使,始有持节。

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

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

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

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

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

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

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

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

宋氏人臣则无也。

江夏王义恭假黄钺。

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

征东将军,一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

征南将军,一人。

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

征西将军,一人。

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

征北将军,一人。

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镇东将军,一人。

后汉末,魏武帝居之。

镇南将军,一人。

后汉末,刘表居之。

镇西将军,一人。

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

镇北将军,一人。

中军将军,一人。

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

镇军将军,一人。

魏以陈群为之。

抚军将军,一人。

魏以司马宣王为之。

中、镇、抚三号比四镇。

安东将军,一人。

后汉末,陶谦为之。

安南将军,一人。

安西将军,一人。

后汉末,段煨为之。

安北将军,一人。

鱼豢曰:‘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

平东将军,一人。

平南将军,一人。

平西将军,一人。

平北将军,一人。

四平,魏世置。

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征虏将军,汉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

冠军将军,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

冠军之名,自此始也。

魏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扬州刺史。

辅国将军,汉献帝以伏完居之。

宋太宗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

龙骧将军,晋武帝始以王浚居之。

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之。

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

西中郎将。

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焉陵侯曹彰居之。

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

建威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耿弇为建威大将军。

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

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

扬威将军,魏置。

广威将军,魏置。

建武将军,魏置。

振武将军,前汉末,王况为之。

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

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

广武将军,晋江左置。

鹰扬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

折冲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乐进居之。

轻车将军,汉武帝以公孙贺为之。

扬烈将军,建安中,以假公孙渊。

宁远将军,晋江左置。

材官将军,汉武帝以李息为之。

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

凌江将军,魏置。

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凡四十号。

其威虏,汉光武以冯俊居之。

虎牙,以盖延居之,为虎牙大将军。

横野,以耿纯居之。

荡寇,汉建安中,满宠居之。

虎威,于禁居之。

其余或是后汉及魏所置,今则或置或不。

自左右前后将军以下至此四十号,唯四中郎将各一人,余皆无定员。

自车骑以下为刺史又都督及仪同三司者,置官如领兵;但云都督不仪同三司者,不置从事中郎,置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汉末官也。

汉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如诸州治中,因其名也。

功曹参军一人,主佐记室下,户曹上。

监以下不置谘议、记室,余则同矣。

宋太宗已来,皇子、皇弟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

小号将军为一大郡边守置佐吏者,又置长史,余则同也。

太常,一人。

舜摄帝位,命伯夷作秩宗,掌三礼,即其任也。

周时曰宗伯,是为春官,掌邦礼。

秦改曰奉常,汉因之。

景帝中六年,更名曰太常。

应劭曰:‘欲令国家盛大常存,故称太常。’

前汉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后汉不必列侯也。

博士,班固云,秦官。

史臣案,六国时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

汉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宣、成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

至东京凡十四人。

《易》,施、孟、梁丘、京氏;

《尚书》,欧阳、大小夏侯;

《诗》,齐、鲁、韩;

《礼》,大小戴;

《春秋》,严、颜:各一博士。

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

魏及晋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经。

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

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

秩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一人,国子助教十人。

《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

国子,周旧名,周有师氏之职,即今国子祭酒也。

晋初复置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太学焉。

晋初助教十五人,江左以来,损其员。

自宋世若不置学,则助教唯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太庙令,一人。

丞一人。

并前汉置。

西京曰长,东京曰令。

领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

丞一人。

丞,汉东京初置;令,宋世祖大明中置。

太祝令,一人。

丞一人。

掌祭祀读祝迎送神。

太祝,周旧官也。

汉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庙祀。

汉东京改曰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

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则奏新历。

太史,三代旧官,周世掌建邦之六典,正岁年,以序事颁朔于邦国。

又有冯相氏,掌天文次序;保章氏,掌天文。

今之太史,则并周之太史、冯相、保章三职也。

汉西京曰太史令。

汉东京有二丞,其一在灵台。

太乐令,一人。

丞一人。

掌凡诸乐事。

周时为大司乐。

汉西京曰太乐令。

汉东京曰大予乐令。

魏复为太乐令。

陵令,每陵各一人,汉旧官也。

乘黄令,一人。

掌乘舆车及安车诸马。

魏世置。

自博士至乘黄令,并属太常。

光禄勋,一人。

丞一人。

光,明也;禄,爵也;勋,功也。

秦曰郎中令,汉因之。

汉武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

掌三署郎,郎执戟卫宫展门户。

光禄勋居禁中如御史,有狱在殿门外,谓之光禄外部。

光禄勋郊祀掌三献。

魏、晋以来,光禄勋不复居禁中,又无复三署郎,唯外宫朝会,则以名到焉。

二台奏劾,则符光禄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

禁止,身不得入殿省,光禄主殿门故也。

宫殿门户,至今犹属。

晋哀帝兴宁二年,省光禄勋,并司徒。

孝武宁康元年,复置。

汉东京三署郎有行应四科者,岁举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罢省,光禄勋犹依旧举四行,衣冠子弟充之。

三署者,五官署、左署、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

郡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多至万人。

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二大夫,晋初置。

光禄大夫,秦时为中大夫,汉武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晋初又置左右光禄大夫,而光禄大夫如故。

光禄大夫银章青绶,其重者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

旧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

前汉大夫皆无员,掌论议。

后汉光禄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

魏以来复无员。

自左光禄大夫以下,养老疾,无职事。

中散,六百石。

卫尉,一人。

丞二人。

掌宫门屯兵,秦官也。

汉景初,改为中大夫令。

后元年,复为卫尉。

晋江右掌冶铸,领冶令三十九,户五千三百五十。

冶皆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皆属扬州,不属卫尉。

卫尉,江左不置,宋世祖孝建元年复置。

旧一丞,世祖增置一丞。

廷尉,一人。

丞一人。

掌刑辟。

凡狱必质之朝廷,与众共之之义。

兵狱同制,故曰廷尉。

舜摄帝位,咎繇作士,即其任也。

周时大司寇为秋官,掌邦刑。

秦为廷尉。

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

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

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

汉东京初,复为廷尉。

廷尉正,一人。

廷尉监,一人。

正、监并秦官。

本有左右监,汉光武省右,犹云左监;魏、晋以来,直云监。

廷尉评,一人。

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评。

汉光武省右,犹云左评。

魏、晋以来,直云评。

正、监、评并以下官礼敬廷尉卿。

正、监秩千石,评六百石。

廷尉律博士,一人。

魏武初建魏国置。

大司农,一人。

丞一人。

掌九谷六畜之供膳羞者。

舜摄帝位,命弃为后稷,即其任也。

周则为太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大司农。

晋哀帝末,省并都水,孝武世复置。

汉世丞二人,魏以来一人。

太仓令,一人。

丞一人。

秦官也。

晋江左以来,又有东仓、石头仓丞各一人。

导官令,一人。

丞一人。

掌舂御米。

汉东亦置。

导,择也。

择米令精也。

司马相如《封禅书》云,导一茎六穗于庖。

籍田令,一人。

丞一人。

掌耕宗庙社稷之田,于周为甸师。

汉文帝初立籍田,置令、丞各一人。

汉东京及魏并不置。

晋武泰始十年复置。

江左省,宋太祖元嘉中又置。

自太仓至籍田令,并属司农。

少府,一人。

丞一人。

掌中服御之物。

秦官也,汉因之。

掌禁钱以给私养,故曰少府。

晋哀帝末,省并丹阳尹。

孝武世复置。

左尚方令、丞各一人。

右尚方令、丞各一人。

并掌造军器。

秦官也,汉因之。

于周则为玉府。

晋江右有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江左以来,唯一尚方。

宋高祖践阼,以相府作部配台,谓之左尚方,而本署谓之右尚方焉。

又以相府细作配台,即其名置令一人,丞二人,隶门下。

世祖大明中,改曰御府,置令一人,丞一人。

御府,二汉世典官婢作亵衣服补浣之事,魏、晋犹置其职,江左乃省焉。

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隶右尚方。

汉东京太仆属官有考工令,主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

尚方令唯主作御刀绶剑诸玩好器物而已。

然则考工令如今尚方,尚方令如今中署矣。

东冶令,一人。

丞一人。

南冶令,一人。

丞一人。

汉有铁官,晋署令,掌工徒鼓铸,隶卫尉。

江左以来,省卫尉,度隶少府。

宋世虽置卫尉,冶隶少府如故。

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署冶令,或署丞,多是吴所置。

平准令,一人。

丞一人。

掌染,秦官也,汉因之。

汉隶司农,不知何世隶少府。

宋顺帝即位,避帝讳,改曰染署。

将作大匠,一人。

丞一人。

掌土木之役。

秦世置将作少府,汉因之。

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

光武中元二年省,以谒者领之。

章帝建初元年复置。

晋氏以来,有事则置,无则省。

大鸿胪,掌赞导拜授诸王。

秦世为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鸿,大也;胪,陈也。

晋江左初省。

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

太仆,掌舆马。

周穆王所置,秦因之。

《周官》则校人掌马,巾车掌车,及置太仆,兼其任也。

晋江左或署或省,宋以来不置。

郊祀则权置太仆执辔,事毕即省。

太后三卿,各一人。

应氏《汉官》曰:‘卫尉、少府,秦官;太仆,汉成帝置。皆随太后宫为号,在正卿上,无太后乃阙。’

魏改汉制,在九卿下。

晋复旧,在同号卿上。

大长秋,皇后卿也。

有后则置,无则省。

秦时为将行,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

韦曜曰:‘长秋者,以皇后阴官,秋者阴之始,取其终而长,欲其久也。’

自太常至长秋,皆置功曹、主簿、五官。

汉东京诸郡有五官掾,因其名也。

汉制卿尹秩皆中二千石,丞一千石。

尚书,古官也。

舜摄帝位,命龙作纳言,即其任也。

‘《周官》司会,郑玄云,若今尚书矣。’

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

尚犹主也。

汉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谓之六尚。

战国时已有尚冠、尚衣之属矣。

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

至汉初并隶少府,汉东亦犹文属焉。

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掌事,故曰仆射。

仆射者,仆役于射事也。

秦世有左右曹诸吏,官无职事,将军大夫以下皆得加此官。

汉武帝世,使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

昭帝即位,霍光领尚书事;成帝初,王凤录尚书事。

汉东京每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晋康帝世,何充让录表曰:‘咸康中,分置三录,王导录其一,荀崧、陆晔各录六条事。’

然则似有二十四条,若止有二十条,则荀、陆各录六条,导又何所司乎?

若导总录,荀、陆分掌,则不得复云导录其一也。

其后每置二录,辄云各掌六条事,又是止有十二条也。

十二条者,不知悉何条。

晋江右有四录,则四人参录也。

江右张华、江左庾亮并经关尚书七条,则亦不知皆何事也。

后何充解录,又参关尚书。

录尚书职无不总。

王肃注《尚书》‘纳于大麓’曰:‘尧纳舜于尊显之官,大录万机之政也。’

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除及加节。

宋世祖孝建中,不欲威权外假,省录。

大明末复置。

此后或置或省。

汉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

二仆射分置,自此始也。

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员四人,增丞亦为四人。

曹尚书其一曰常侍曹,主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曰客曹,主外国夷狄事。

光武分二千石曹为二,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凡六尚书。

减二丞,唯置左右二丞而已。

应劭《汉官》云:‘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禀假钱谷。三公尚书二人,掌天下岁尽集课;吏曹掌选举、斋祠;二千石曹掌水、火、盗贼、词讼、罪法;客曹掌羌、胡朝会,法驾出,护驾;民曹掌缮治、功作、盐池、苑囿。吏曹任要,多得超迁。’

则汉末曹名及职司又与光武时异也。

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

武帝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又置。

太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

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

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

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不五曹尚书。

宋高祖初,又增都官尚书。

若有右仆射,则不置祠部尚书。

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书,而省五兵尚书,后还置一吏部尚书。

顺帝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书。

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

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二曹;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左民尚书领左民、驾部二曹;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

昔有骑兵、别兵、都兵,故谓之五兵也。

五尚书、二仆射、一令,谓之八坐。

若营宗庙宫室,则置起部尚书,事毕省。

汉成帝之置四尚书也,无置郎之文。

《汉仪》,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 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

匈奴单于,宣帝之世, 保塞内附;成帝世,单于还北庭矣。

一郎主匈奴单于营部,则置郎疑是光武时,所 主匈奴,是南单于也。

‘《汉官》云,置郎三十六人,不知是何帝增员。然则一尚书 则领六郎也。主作文书,起立事草。初为郎中,满岁则为侍郎。尚书寺居建礼门内。 尚书郎入直,官供青缣白绫被,或以绵緤为之。给帷帐、氈褥、通中枕,太官供食物,汤官供饼饵及五孰果实之属,给尚书伯使一人,女侍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 香炉,护衣服,奏事明光殿。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硃色地,谓之丹墀。 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奏事则与黄门侍郎对揖。黄 门侍郎称已闻,乃出。天子所服五时衣以赐尚书令仆,而丞、郎月赐赤管大笔一双, 隴麋墨一丸。魏世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 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别兵、都兵、 考功、定科,凡二十三郎。青龙二年有军事,尚书令陈矫奏置都官、骑兵二曹郎, 合为二十五曹。晋西朝则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 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主客、右主 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 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晋江左初, 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运曹十曹郎,而主 客、中外兵各置一郎而已,所余十七曹也。康、穆以来,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 犹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 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 余十五曹。宋高祖初,加置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合为十九曹。太祖元 嘉十年,又省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郎。十一年,又并置。十八年,增删定 曹郎,次在左民曹上,盖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论郎,次都官之下,在 删定之上。太宗世,省骑兵。今凡二十曹郎。以三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支, 派也;度,景也。都官主军事刑狱。其余曹所掌,各如其名。

汉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书令、仆、丞、郎,皆辟车豫相回避,台官过, 乃得去。

今尚书官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

汉又制,丞、郎见尚书,呼曰 明时。

郎见二丞,呼曰左君、右君。

郎以下则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书吏干。

汉东京尚书令史十八人,晋初正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

自晋至今,或减 或益,难以定言。

‘《汉仪》有丞相令史。令史,盖前汉官也。晋西朝有尚书都令史 硃诞,则都令史其来久矣。分曹所掌如尚书也。’

晋西朝八坐丞郎,朝晡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

八坐丞郎初拜,并集都坐, 交礼。

迁,又解交。

汉旧制也。

今唯八坐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

尚书令千石,仆 射尚书六百石,丞郎四百石。

武库令,一人。

掌军器,秦官。

至二汉,属执金吾。

晋初罢执金吾,至今隶尚书库部。

车府令,一人。

丞一人。

秦官也。

二汉、魏、晋并隶太仆。

太仆既省,隶尚书 驾部。

上林令,一人。

丞一人。

汉西京上林中有八丞、十二尉、十池监。

丞、尉属水 衡都尉。

池监隶少府。

汉东京曰上林苑令及丞各一人,隶少府。

晋江左阙。

宋世祖 大明三年复置,隶尚书殿中曹及少府。

材官将军,一人。

司马一人。

主工匠土木之事。

汉左右校令,其任也。

魏右校 又置材官校尉,主天下材木事。

晋江左改材官校尉曰材官将军,又罢左校令。

今材官隶尚书起部及领军。

侍中,四人。

掌奏事,直侍左右,应对献替。

法驾出,则正直一人负玺陪乘。

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

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即其任也。

侍中本 秦丞相史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汉西京无员,多至数十人, 入侍禁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武帝世,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 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

久次者为仆射。

汉东京又属少府,犹无员。

掌侍左右, 赞导众事,顾问应答。

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负传国玺,操斩白蛇剑,参乘;余皆 骑,在乘舆车后。

光武世,改仆射为祭酒焉。

汉世,与中官俱止禁中。

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事毕即出。

王莽秉政,侍中复入, 与中官共止。

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御,举伏诛,侍中由是复 出外。

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不主数。

秩比二千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译文

百官上

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汉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后汉至魏不置,晋初复置焉。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相国,一人。汉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萧何居之,罢丞相;何薨,曹参代之;参薨,罢。魏齐王以晋景帝为相国。晋惠帝时赵王伦,愍帝时南阳王保,安帝时宋高祖,顺帝时齐王,并为相国。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汉高帝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东京不复置。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魏世及晋初又废。惠帝世,赵王伦篡位,以梁王肜为丞相。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愍帝建兴元年,以琅邪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右丞相;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成帝世,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为冬官,掌邦事。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凡将军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军。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之名,起于此也。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设有二十四名掾属,西曹负责府中吏员的职务安排,东曹负责两千石以上长吏的迁调,户曹负责民户、祠祀、农桑等事务,奏曹负责奏议事项,辞曹负责诉讼事务,法曹负责邮驿、科程等事务,尉曹负责卒徒的转运,贼曹负责盗贼事务,决曹负责罪法事务,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盐铁等事务,仓曹负责仓谷事务,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和整理众多事务。御属有一个人,令史有二十二人。御属主要负责公事,令史包括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职位空缺。共有掾属二十四人,其中东西曹共有十二曹,因此每曹都设有掾属一人,总共二十四人。

司徒府设有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府设有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府还设有道桥掾。其他职位的具体数量无法得知。

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各有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骑、卫将军各有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负责兵事,禀假掾史负责借款,还设有外刺奸负责罪法。如果外出领兵征讨,则设有五部,每部有一名校尉和一名军司马;部下有曲,曲有一名军候;曲下有屯,屯有一名屯长。如果不设校尉,则部只有一名军司马。还有军假司马、军假候,其他别营则设有别部司马。其他将军的设置也是为了征伐,府中没有固定职位,也有部曲司马、军候来领兵。大将军以下的掾属与三府相比有所增减,具体数量无法得知。设有令史、御属的,则是与三府相同。提到掾史,则是有掾无属,又无令史、御属,与三府不同。

魏初,公府的职僚情况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到晋景帝担任大将军时,设有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但没有属官。魏元帝咸熙年间,晋文帝担任相国,相国府设有中卫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主簿四人,舍人十九人,参军二十二人,参战十一人,掾属三十三人。东曹掾属各一人;西曹属一人,户曹掾一人,属二人;贼曹掾一人,属二人;金曹掾属各一人;兵曹掾属各一人,骑兵掾二人,属一人;车曹掾属各一人;铠曹掾属各一人;水曹掾属各一人,集曹掾属各一人,法曹掾属各一人,奏曹掾属各一人,仓曹属二人,戎曹属一人,马曹属一人,媒曹属一人,总共三十三人。散属九人,合计四十二人。

晋初,所有职位从公以上,都设有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贼曹属各一人;增加兵职的又设有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担任持节都督的,设有参军六人。安平献王司马孚担任太宰时,增加掾属为十人,兵、铠、士、营军、刺奸五曹都设有属官,加上之前的,共有十人。杨骏担任太傅时,增加祭酒为四人,掾属为二十人,兵曹分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车、马十曹,都设有属官,共有二十人。赵王司马伦担任相国时,设有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参军二十人,主簿、记室督、祭酒各四人,掾属四十人,东西曹又设有属官,其余十八曹都设有掾官,共有四十人。所有曹都设有御属、令史、学干,御属的职责是记录事务。江左以来,诸公都设有长史、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属二人,令史数量不定。领兵的设有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数量不定;地位更高的人设有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四人,仓曹增加属官,户曹设有掾官,江左地位崇高者的情况就是如此。

长史、司马、舍人,是秦朝的官职。从事中郎、掾、属、主簿、令史,是前汉的官职,陈汤是大将军王凤的从事中郎。御属、参军,是后汉的官职,孙坚是车骑参军事。最初府中主人没有受到尊敬,晋朝时太原的孙楚是大司马石苞的参军,他轻慢石苞,这才开始制定尊敬的礼节。祭酒,是晋朝的官职,汉朝吴王刘濞是刘氏的祭酒。因为祭祀以酒为基础,由年长者主持,所以称为祭酒。汉朝的侍中、魏朝的散骑常侍中有功绩的人,都担任过祭酒。公府祭酒,大概是因为这个名称而来的。长史、从事中郎主管吏事,司马主管将领,主簿、祭酒、舍人主管府内事务,参军、掾、属、令史主管各曹事务。司徒如果没有公,只省去舍人,其府中常置,其职务与其它府不同。有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各一人,其余都相同。有公的府置,无公的府省。晋元帝担任镇东大将军及丞相时,置从事中郎,没有固定人数,分掌各曹,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参军有谘议参军二人,主管讽议事务,晋江左初置,因军谘祭酒而来。宋高祖担任丞相时,只置谘议参军,没有固定人数。现在各曹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城局贼曹、法曹、田曹、水曹、铠曹、车曹、士曹、集、右户、墨曹,共十八曹参军。不署曹的参军,没有固定人数。江左初,晋元帝镇东丞相府有录事、记室、东曹、西曹、度支、户曹、法曹、金曹、仓曹、理曹、中兵、外兵、骑兵、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铠曹、田曹、士曹、骑士、车曹参军。其东曹、西曹、度支、金曹、理曹、典兵、兵曹、贼曹、运曹、禁防、典宾、骑士、车曹共十三曹,现在缺失的十二曹。后来又有直兵、长流、刑狱、城局、水曹、右户、墨曹七曹。高祖为丞相时,合并中兵、直兵设一参军,曹则仍然分为两个。现在小府不设长流参军,设禁防参军。蜀丞相诸葛亮的府中有行参军,晋太傅司马越的府又有行参军、兼行参军,后来逐渐加上长兼字。任命时为参军事,府板则为行参军。晋末以来,参军事、行参军又各有任命板。板行参军之下则是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江左置。原本都领营,有部曲,现在则没有了。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从事中郎,六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其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

特进,是前汉时期设立的官职,前后二汉及魏、晋时期作为加官,按照本官的车服,没有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之下,骠骑将军之上。

骠骑将军,一人。汉武帝元狩二年,开始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汉朝西京制度,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地位在丞相之下。

车骑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开始任命薄昭为车骑将军。鱼豢说:‘魏世车骑为都督,礼仪与四征相同。如果不担任都督,虽然持有节杖属于四征,但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相同。如果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的车骑、卫不再被四征所督。

卫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开始任命宋昌为卫将军。三号位次在三司之下。汉章帝建初三年,开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从此开始。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都加大而仪同三司。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其余官职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

持节都督,没有固定人数。前汉遣使,开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开始临时设立督军御史,事毕罢。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开始派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

魏文帝黄初二年,开始设立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不久加大都督。晋朝时,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可以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宋氏人臣则无。江夏王义恭假黄钺。假黄钺,则专杀节将,非人臣常器。

征东将军,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征南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征西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征北将军,一人。

镇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魏武帝居之。镇南将军,一人。后汉末,刘表居之。镇西将军,一人。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镇北将军,一人。

中军将军,一人。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镇军将军,一人。魏以陈群为之。抚军将军,一人。魏以司马宣王为之。中、镇、抚三号比四镇。

安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陶谦为之。安南将军,一人。安西将军,一人。后汉末,段煨为之。安北将军,一人。

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征虏将军,是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开始设置的职位,当时由祭遵担任。冠军将军,楚怀王时期,宋义被封为卿子冠军,从那时起有了冠军这个称号。魏正始年间,文钦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和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时期由伏完担任。宋太宗泰始四年,辅国将军改为辅师将军;后废帝元徽二年,又恢复原名。龙骧将军,晋武帝时期开始由王浚担任。

东中郎将,汉灵帝时期由董卓担任。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年间,由临淄侯曹植担任。西中郎将和北中郎将,汉建安年间,分别由焉陵侯曹彰担任。共有四名中郎将,据何承天所说,都是后汉时期设置的。

建威将军,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由耿弇担任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期,由宋登担任。奋威将军,前汉时期,由任千秋担任。扬威将军,魏朝设立。广威将军,魏朝设立。建武将军,魏朝设立。振武将军,前汉末期,由王况担任。奋武将军,后汉末期,由吕布担任。扬武将军,光武帝建武年间,由马成担任。广武将军,在江南设立。

鹰扬将军,汉建安年间,魏武帝曹操任命曹洪担任。折冲将军,汉建安年间,魏武帝曹操任命乐进担任。轻车将军,汉武帝时期,由公孙贺担任。扬烈将军,建安年间,由假公孙渊担任。宁远将军,在江南设立。材官将军,汉武帝时期,由李息担任。伏波将军,汉武帝征讨南越时设立此职位,由路博德担任。

凌江将军,魏朝设立。从凌江将军以下,还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等共四十个称号。其中威虏将军,汉光武帝时期由冯俊担任。虎牙将军,由盖延担任,是虎牙大将军。横野将军,由耿纯担任。荡寇将军,汉建安年间,由满宠担任。虎威将军,由于禁担任。其余职位有的是后汉及魏朝设立的,现在有的设立有的不设立。从左右前后将军以下到这四十个称号,只有四名中郎将各一人,其余都没有固定名额。从车骑将军以下担任刺史、都督以及仪同三司的官员,设立官职就像领兵一样;但只是担任都督而不仪同三司的官员,不设立从事中郎,只设立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之上,是汉末的官职。汉东京司隶有功曹从事史,就像各州的治中一样,是根据其名称而来的。功曹参军一人,主管辅助官员,在记室之下,在户曹之上。监以下不设立谘议、记室,其余都相同。自宋太宗以来,即使是皇子、皇弟不是都督,也设立记室参军。小号将军为大型郡边守设立佐吏时,又设立长史,其余都相同。

太常,只有一人。舜代理帝位时,任命伯夷为秩宗,掌管三礼,这就是他的职责。周朝时称为宗伯,是春官,掌管国家礼仪。秦朝改为奉常,汉朝沿袭。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太常。应劭说:‘希望国家盛大常存,所以称为太常。’前汉常由忠诚孝顺谨慎的列侯担任,后汉不必是列侯。

博士,班固说,是秦朝的官职。史臣认为,六国时期常常有博士,掌管通晓古今。汉武帝建元五年,开始设立《五经》博士。宣帝、成帝时期,《五经》家法逐渐增多,每经设立一名博士。到东京共有十四人。《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经》,有齐、鲁、韩;《礼记》,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各有一名博士。而聪明有威望的人担任祭酒。魏朝和晋朝西朝设立十九人,江南初减少到九人,都不知掌管哪一经。元帝末年,增加《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共十一人。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人,不再分掌《五经》,而称为太学博士。官秩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一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共十经,助教分掌。国子,是周朝的旧称,周有师氏之职,即现在的国子祭酒。晋朝初期恢复设立国子学,用来教育学生,隶属于太学。晋朝初期助教十五人,江南以来,减少人员。自宋朝以来,如果不设立学校,则助教只设立一人,而祭酒、博士常设立。

太庙令,一人。丞一人。都是前汉时期设立的。西京称为长,东京称为令。统领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丞,是汉东京初期设立的;令,是宋世祖大明中设立的。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掌管祭祀读祝迎送神。太祝,是周朝的旧官。汉西京设立太祝令、丞,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庙祀。汉东京改为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管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年底则奏报新历。太史,是三代旧官,周朝时掌管国家六典,正岁年,按顺序颁布朔望于各国。又有冯相氏,掌管天文次序;保章氏,掌管天文。现在的太史,就是周朝的太史、冯相、保章三个职位的合并。汉西京称为太史令。汉东京有两个丞,其中一个在灵台。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管所有音乐事务。周朝时称为大司乐。汉西京称为太乐令。汉东京称为大予乐令。魏朝恢复为太乐令。

陵令,每座陵墓各有一人,是汉朝的旧官。

乘黄令,一人。掌管车驾和安车等各种马匹。魏朝设立。从博士到乘黄令,都属于太常部门。

光禄勋,只有一个人。他的副手也是一个人。光,指的是明亮;禄,指的是爵位;勋,指的是功绩。在秦朝时称为郎中令,汉朝沿用了这个职位。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光禄勋。他负责管理三署郎官,郎官手持戟,守卫宫殿,负责开关宫门。光禄勋在宫中就像御史一样,有监狱设在殿门外,称为光禄外部。光禄勋负责郊祀仪式中的三次献祭。魏、晋以来,光禄勋不再住在宫中,也没有了三署郎官,只是在宫外朝会时才被点名。如果二台(指中央监察机构)上奏弹劾,就会下令禁止光禄勋进入宫殿,解除禁止也是同样的程序。禁止的意思是身体不能进入宫殿,因为光禄勋负责管理宫殿的门。宫殿的门到现在仍然属于光禄勋的职责范围。晋哀帝兴宁二年,取消了光禄勋的职位,并入了司徒。孝武帝宁康元年,又恢复了光禄勋的职位。汉东京的三署郎官中有四科行者,每年举荐茂才两人,四行两人,以及三署郎官罢免后,光禄勋仍然按照旧例举荐四行,由士族子弟担任。三署指的是五官署、左署、右署,每个署都设置中郎将负责管理。郡里举荐孝廉来补充三署郎官,五十岁以上的人属于五官署,其余的分别属于左右署。总共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个等级,没有固定的人数,最多时可达万人。

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这两个官职在晋朝初期设立。光禄大夫在秦朝时称为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光禄大夫;晋朝初期又设立了左右光禄大夫,而光禄大夫的职位仍然保留。光禄大夫穿着银章青绶,重者加金章紫绶,就称为金紫光禄大夫。他们的官秩相当于两千石。

中散大夫,是王莽设立的,后汉沿用了这个职位。前汉的大夫都没有固定的人数,负责议论。后汉光禄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魏朝以来就没有固定的人数了。从左光禄大夫以下,负责照顾年老和生病的人,没有具体职务。中散的官秩是六百石。

卫尉,只有一个人。副手两人。负责宫门的驻军,是秦朝的官职。汉景帝时改为中大夫令。后元年初,又恢复为卫尉。晋朝江南负责冶炼铸造,领导冶炼令三十九人,人口五千三百五十。冶炼都在江北,江南只有梅根和冶塘两个冶炼场,都属于扬州,不属于卫尉。卫尉在江南不设立,宋世祖孝建元年又恢复了卫尉。以前只有一个副手,世祖增加了一个副手。

廷尉,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刑法。所有的案件都必须在朝廷上审讯,与众共之的意思。兵狱同制,所以称为廷尉。舜代理帝位时,咎繇担任士官,就是他的职责。周朝时大司寇为秋官,掌管国家刑法。秦朝为廷尉。汉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又恢复为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名为大理。汉东京初期,又恢复为廷尉。

廷尉正,只有一个人。廷尉监,只有一个人。正和监都是秦朝的官职。原本有左右监,汉光武省去了右监,仍然称为左监;魏、晋以来,直接称为监。廷尉评,只有一个人。汉宣帝地节三年,最初设立左右评。汉光武省去了右评,仍然称为左评。魏、晋以来,直接称为评。正、监、评都以下官礼敬廷尉卿。正、监的官秩是一千石,评是六百石。廷尉律博士,只有一个人。魏武初建魏国时设立。

大司农,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九谷六畜的供膳。舜代理帝位时,任命弃为后稷,就是他的职责。周朝时为太府,秦朝为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初,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司农。晋哀帝末年,与大司农合并,孝武帝世复置。汉朝时副手两人,魏朝以来只有一个人。

太仓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秦朝的官职。晋朝江南以来,又有东仓、石头仓丞各一个人。

导官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舂磨御用米。汉朝东也有设置。导,是挑选的意思。挑选米是为了使其精细。司马相如的《封禅书》中说,导一茎六穗于庖。

籍田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耕种宗庙社稷的田地,在周朝时称为甸师。汉文帝初立籍田,设置令、丞各一人。汉东京及魏朝并没有设置。晋武帝泰始十年复置。江南省去,宋太祖元嘉中又置。从太仓到籍田令,都属于司农。

少府,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宫廷中的服饰用品。秦朝的官职,汉朝沿用了。负责管理禁钱以供私人养赡,所以称为少府。晋哀帝末年,与丹阳尹合并。孝武帝世复置。

左尚方令、丞各一个人。右尚方令、丞各一个人。都负责制造军器。秦朝的官职,汉朝沿用了。在周朝时称为玉府。晋朝江南有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江南以来,只有一个尚方。宋高祖践阼,以相府作部配台,称为左尚方,而本署称为右尚方。又以相府细作配台,即以其名设立令一人,丞二人,隶属于门下。世祖大明中,改为御府,设置令一人,丞一人。御府,在两汉世典官婢作亵衣服补浣之事,魏、晋还置其职,江南才省去。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隶属于右尚方。汉东京太仆属官有考工令,主管兵器弓弩刀铠等,制成后传给执金吾入武库,以及主管织绶等杂工。尚方令只主管制作御刀绶剑等玩好器物。那么考工令如今相当于尚方,尚方令如今相当于中署。

东冶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南冶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汉朝有铁官,晋朝设立令,主管工匠铸炼,隶属于卫尉。江南以来,省去卫尉,归入少府。宋世虽然设立卫尉,但冶炼仍隶属于少府。江南诸郡县有铁的地方,有的设立冶令,有的设立丞,大多是吴朝设立的。

平准令,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染色,秦朝的官职,汉朝沿用了。汉朝时隶属于司农,不知何时隶属于少府。宋顺帝即位,避帝讳,改称为染署。

将作大匠,只有一个人。副手也是一个人。负责土木工程。秦朝时设立将作少府,汉朝沿用了。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将作大匠。光武中元二年省去,由谒者负责。章帝建初元年复置。晋朝以来,有事则设立,无事则省去。

大鸿胪,负责赞导拜授诸王。秦朝时称为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鸿胪。鸿,大也;胪,陈列也。晋朝江南初省去。有事则临时设立,事毕即省。

太仆,负责车辆和马匹。周穆王所设,秦朝沿用了。《周官》中校人掌马,巾车掌车,以及设立太仆,兼管这些职责。晋朝江南有时设立有时省去,宋以来不设立。郊祀时临时设立太仆执辔,事毕即省。

太后三卿,各一个人。应氏《汉官》说:‘卫尉、少府,秦朝的官职;太仆,汉成帝设立。都随着太后宫的称号,在正卿之上,没有太后则空缺。’魏朝改为汉制,在九卿之下。晋朝恢复旧制,在同号卿之上。

大长秋,是皇后的官职。有皇后就设置这个职位,没有皇后就省略。

秦朝时,这个职位叫做将行,汉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大长秋。韦曜说:‘长秋这个名字,是因为皇后是阴官,秋是阴的开始,取其终而长,是希望它长久。’从太常到长秋,都设置了功曹、主簿、五官。

汉东京各郡有五官掾,就是根据这个名称来的。汉制中,卿尹的秩位都是中二千石,丞是千石。

尚书,是古代的官职。舜代理帝位时,任命龙为纳言,这就是尚书职责的开始。《周官》中的司会,郑玄说,就像现在的尚书。

秦朝时,少府派遣四人在殿中负责发放文书,所以称为尚书。尚,就是主管的意思。汉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合称为六尚。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尚冠、尚衣等职位。

秦朝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到汉初,这些职位都归属少府,汉东也属于文官系统。古代重视武官,由擅长射箭的人掌管事务,所以称为仆射。仆射,就是为射箭事务服务的仆役。

秦朝有左右曹等官员,这些官员没有具体职责,将军、大夫以下都可以担任这个官职。汉武帝时期,让左右曹等官员分别处理尚书奏事。昭帝即位后,霍光负责尚书事务;成帝初年,王凤负责尚书事务。

汉东京每次皇帝即位,都会设置太傅,负责尚书事务,去世后就会省略。晋康帝时期,何充在让表中说:‘咸康年间,分置三录,王导负责其中之一,荀崧、陆晔各负责六条事务。’那么,似乎有二十四条,如果只有二十条,那么荀、陆各负责六条,王导又负责什么呢?如果王导总负责,荀、陆分掌,那么就不能说王导只负责其中之一了。之后每次设置两个录,就说各自负责六条事务,那么就只有十二条了。十二条具体是哪十二条,不清楚。江南有四个录,就是四人共同负责。

江右的张华、江左的庾亮都经过尚书七条,那么也不知道都是哪些事务。后来何充解除录职,又参与尚书事务。尚书事务无不总揽。

王肃注解《尚书》中的‘纳于大麓’说:‘尧把舜纳入尊贵的官职,大录万机之政。’凡是重要的将军和刺史,都可以任命曹授用,但不得授予节。

宋世祖孝建年间,不想让威权外放,省略了录职。大明末年又重新设置。此后或设置或省略。

汉献帝建安四年,任命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两位仆射分别设置,从此开始。

汉成帝建始四年,首次设置尚书,共有四人,增加的丞也是四人。曹尚书中的一个叫做常侍曹,负责公卿事务;第二个叫做二千石曹,负责郡国的二千石事务;第三个叫做民曹,负责吏民上书事务;第四个叫做客曹,负责外国夷狄事务。

光武帝将二千石曹分为两个,又将客曹分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将常侍曹改为吏曹,共有六个尚书。减少两个丞,只设置左右两个丞。

应劭的《汉官》中说:‘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管发放钱谷。三公尚书二人,掌管天下岁末集课;吏曹掌管选举、祭祀;二千石曹掌管水、火、盗贼、词讼、罪法;客曹掌管羌、胡朝会,法驾出行,保护皇帝;民曹掌管修缮、功作、盐池、园林。吏曹责任重大,容易得到晋升。’那么,汉末的曹名和职责又与光武帝时期不同了。

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武帝咸宁二年,省略了驾部尚书,四年又重新设置。太康年间,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惠帝时期,又有右民尚书。尚书只限于六曹,不知道此时省略了哪一曹。

江南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起来不是五曹尚书。宋高祖初年,又增加了都官尚书。如果有右仆射,就不设置祠部尚书。世祖大明二年,设置两个吏部尚书,同时省略了五兵尚书,后来又重新设置一个吏部尚书。顺帝升明元年,又设置五兵尚书。

尚书令负责总揽机要;仆射、尚书,分别领导各曹。左仆射领导殿中、主客二曹;吏部尚书领导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祠部尚书领导祠部、仪曹二曹;度支尚书领导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左民尚书领导左民、驾部二曹;都官尚书领导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五兵尚书领导中兵、外兵二曹。过去有骑兵、别兵、都兵,所以称为五兵。五尚书、二仆射、一令,合称为八坐。如果营建宗庙宫室,就设置起部尚书,事情结束后就会省略。

汉成帝设置四个尚书的时候,没有设置郎官的记载。《汉仪》记载,尚书郎有四人,其中一人负责管理匈奴单于的营部,一人负责管理羌夷的官吏和百姓,一人负责管理户口和开垦土地,一人负责管理财帛的运输。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单于归附汉朝,保卫边塞;到了汉成帝时期,单于又回到了北方。一个尚书负责管理匈奴单于的营部,这可能是光武帝时期,所管理的匈奴是南匈奴。据《汉官》记载,设置郎官三十六人,不知道是哪位皇帝增加了人数。那么一个尚书就统领六个郎官。他们主要负责起草文书和建立事务记录。最初担任郎中,满一年后成为侍郎。尚书寺位于建礼门内。尚书郎值班时,由官府提供青缣白绫被褥,或者用绵缣制作。提供帷帐、毛毯、通中枕,太官提供食物,汤官提供糕点和五谷果实等,还提供一位尚书伯使和两位女侍,她们都是挑选出来的端正美丽,手持香炉,负责看管衣服,并在明光殿上奏事。殿内墙壁涂有胡粉,画有古代贤良烈士。用丹硃色涂地,称为丹墀。尚书郎口中含着鸡舌香,以便在奏事时回答问题,使气息芬芳。奏事时与黄门侍郎相互作揖。黄门侍郎表示已听清楚,然后离开。天子穿的五时衣赏赐给尚书令和仆射,而丞和郎每月赏赐一双赤管大笔和一丸隡麋墨。魏世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别兵、都兵、考功、定科,共有二十三郎。青龙二年有军事行动,尚书令陈矫上奏设立都官、骑兵二曹郎,合并为二十五曹。晋西朝有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主客、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共有三十四曹郎;后来又设立运曹,共有三十五曹。晋江左初,没有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运曹十曹郎,只有主客、中外兵各设一郎,其余十七曹。康、穆以来,又没有虞曹、二千石二郎,还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来又省略了主客、起部、水部,剩下十五曹。宋高祖初年,增设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共有十九曹。太祖元嘉十年,又省略了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郎。十一年,又合并。十八年,增设删定曹郎,排在左民曹之上,相当于魏世的定科郎。三十年,又增设功论郎,排在都官之下,在删定之上。太宗时期,省略了骑兵。现在共有二十曹郎。三公、比部负责法制,度支负责计算。支是派的意思,度是景的意思。都官负责军事和刑狱。其余各曹所掌管的事务,都像其名称一样。

汉制规定,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到尚书令、仆、丞、郎,都要回避,台官经过,才能离开。现在尚书上朝和下朝时,禁止行人,还是按照这个制度。汉制又规定,丞和郎见到尚书,称呼为明时。郎见到两位丞,称呼为左君、右君。郎以下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书吏干。汉东京尚书令史有十八人,晋初有正令史一百二十人,书令史一百三十人。从晋朝到今天,人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难以确定。《汉仪》中有丞相令史的记载。令史,是前汉的官职。晋西朝有尚书都令史朱诞,都令史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分曹所掌管的事务,与尚书相同。

晋西朝有八坐丞郎,在早晚朝会时去都坐朝,江左只有早朝。八坐丞郎初次拜见时,都聚集在都坐,互相行礼。升迁后,又解除交拜。这是汉代的旧制。现在只有八坐解除交拜,丞和郎不再解除交拜。尚书令的官阶为千石,仆射尚书为六百石,丞和郎为四百石。

武库令,一人。负责管理军器,是秦朝的官职。到汉朝,属于执金吾。晋初废除执金吾,至今隶属于尚书库部。

车府令,一人。丞一人。是秦朝的官职。汉、魏、晋都隶属于太仆。太仆被废除后,隶属于尚书驾部。

上林令,一人。丞一人。汉西京上林中有八丞、十二尉、十池监。丞和尉属于水衡都尉,池监属于少府。汉东京的上林苑令和丞各有一人,隶属于少府。晋江左初年,上林令和丞被废除。宋世祖大明三年重新设立,隶属于尚书殿中曹和少府。

材官将军,一人。司马一人。负责工匠和土木工程。汉代的左右校令,职责与此相同。魏朝的右校又设立材官校尉,负责天下材木事务。晋江左将材官校尉改为材官将军,又废除左校令。现在材官隶属于尚书起部及领军。

侍中,四人。负责奏事,直接侍奉左右,应对献策。法驾出行时,其中一人负责携带玉玺陪乘。殿内门下众事都由他们掌管。周公在《立政》篇中所说的‘常伯’,就是他们的职责。侍中原本是秦朝丞相的属官,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因此称为侍中。汉西京没有固定人数,多到几十人,进入禁中侍奉,分管车马服饰,下至便器虎子之类。武帝时期,孔安国担任侍中,因为他是儒者,特别允许他掌管御用的唾壶,朝廷以此荣宠他。资历久的人担任仆射。汉东京又属于少府,人数仍然不固定。负责侍奉左右,协助众事,咨询应答。法驾出行时,资历深的人携带传国玉玺,手持斩白蛇剑,陪乘;其余的都是骑马,跟在车后。光武帝时期,将仆射改为祭酒。汉世,与宦官一起住在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手持刀剑图谋造反,因此侍中从禁中出来,有事才进去,事毕即出。王莽掌权后,侍中又回到禁中。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奸,拔出佩刀惊吓皇帝,郭举被处死,侍中因此再次外出。魏、晋以来,设立四人,另外加官不计算在内。官阶相当于二千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注解

太宰:太宰,古代官名,是周朝六卿之首,掌管国家治理。在周武王时,周公旦曾担任此职。后秦、汉、魏时期不常设。晋朝初期根据《周礼》设立,作为三公之一,位居太师之下。太宰在古代相当于太师之职。

太师:太师,古代官名,是周朝六卿之首,负责教导国君,位列三公之首。殷纣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

太傅:太傅,古代官名,是周朝六卿之一,负责辅导国君,位列三公之一。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太保:太保,古代官名,是周朝六卿之一,负责辅佐国君,位列三公之一。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

相国:相国,古代官名,汉高帝十一年始置,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魏、晋以后,相国职位逐渐失去原意,成为人臣之位。

丞相:丞相,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殷汤时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太尉:太尉,古代官名,掌管军事,位列三公之一。尧时舜为太尉官,汉承继此制。

司徒:古代官职,掌管礼仪和教育。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建设和水利。

大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司空,是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职。

六卿:六卿,古代官名,指周朝六位高级官员,包括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

长史:古代官职,是宰相的助手,负责处理政务。

司马:司马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太尉府:太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太尉府是太尉的办公机构,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掾、属:掾和属都是古代官职,掾是官府中的低级官员,属是掾的助手或下属。

西曹:西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府吏的任命和管理。

东曹:东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二千石长吏的迁除事宜。

户曹:户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民户、祠祀、农桑等事务。

奏曹:奏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奏议事项。

辞曹:辞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辞讼事务。

法曹:法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邮驿、科程等法律事务。

尉曹:尉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卒徒的转运事务。

贼曹:贼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盗贼事务。

决曹:决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罪法事务。

兵曹:兵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兵事。

金曹:金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货币、盐铁等财政事务。

仓曹:仓曹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仓谷等粮食事务。

黄阁:黄阁是太尉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簿省录众事,即记录和整理各种事务。

御属:古代官职,指皇帝的亲信或顾问。

令史:令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道桥掾:道桥掾是司空府中的一个职位,负责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汉东京:汉东京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都城洛阳。

从事中郎:官职名,为王凤的属官。

骑、卫将军:骑、卫将军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骑兵和卫戍事务。

营:营是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

校尉:校尉是古代军队中的中级军官,负责一个营的指挥。

军司马:军司马是古代军队中的军官,负责军事行政和后勤。

曲:曲是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的连。

军候:军候是古代军队中的军官,负责一个曲的指挥。

屯:屯是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的排。

屯长:屯长是古代军队中的军官,负责一个屯的指挥。

部曲:部曲是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团。

将军:古代官名,高级武官,负责统帅军队。

府:府是古代官员的官邸,也是他们处理公务的地方。

祭酒:祭酒是古代官职,负责宴请。

参军:古代官职,是将军或地方官员的助手,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散属:散属是古代官员的助手或下属,通常没有固定职责。

持节都督:古代官职,持有符节,负责督军。

仓曹掾:仓曹掾是仓曹部门的主管官员。

户曹属:户曹属是户曹部门的下属官员。

东西阁祭酒:东西阁祭酒是东西阁部门的主管官员。

参军无定员:参军没有固定的数量,根据需要任命。

江左:江左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记室督:记室督是负责记录和监督官员言行的官员。

舍人: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侍从官。

主簿:古代官职,负责官府的文书档案管理。

记室:记室是古代官员的助手或下属,负责记录和整理官员的言行。

学干:学干是古代官员的助手或下属,负责管理学习事务。

掾:古代官职,是地方官的助手,负责文书和行政工作。

属:古代官职,是官府中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和行政工作。

王凤:西汉末年权臣,曾任大司马。

孙坚:东汉末年将领,曾任车骑将军。

车骑参军事:孙坚的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属官。

石苞:晋朝大臣,曾任大司马。

汉吴王濞:西汉吴王刘濞,曾任刘氏祭酒。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负责奏事,直侍左右。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是皇帝的亲信,负责陪侍皇帝。

公府:古代官职,指宰相或大将军的官府。

公:古代官职,指宰相或大将军。

府主:指公府的主人,即宰相或大将军。

晋世:晋朝时期。

太原孙楚:晋朝大臣,曾任大司马石苞的参军。

轻慢:不尊重,怠慢。

制施敬:制定并实行尊敬的礼节。

谘议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政治咨询。

晋江左初置:指晋朝在江南地区初期设立的官职。

军谘祭酒: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咨询。

宋高祖:宋高祖(369年-422年),名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公府祭酒:指公府中的祭酒。

秩:古代官职的等级,以石为单位。

特进: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职位,无实际职责。

骠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位次高。

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位次次高。

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征东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东方的军事。

征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南方的军事。

征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西方的军事。

征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北方的军事。

镇东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东方。

镇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南方。

镇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西方。

镇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北方。

中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中央军。

镇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军队。

抚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安抚军队。

安东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东方。

安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南方。

安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西方。

安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北方。

平东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平定东方。

平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平定南方。

平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平定西方。

平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平定北方。

左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左翼军队。

右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右翼军队。

前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前方军队。

后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后方军队。

周末官:指战国末期的官职。

秦: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光武:光武(前5年-57年),名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

征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征讨边疆敌寇的将领。

汉光武建武中: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即公元25年至57年。

祭遵:东汉初年名将,曾任征虏将军。

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君主。

宋义: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卿子冠军:古代将军名号,后成为将军的尊称。

魏正始中:指三国时期魏国曹爽执政的正始年间,即公元240年至249年。

文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扬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汉献帝: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协,在位期间为公元189年至公元220年。

伏完:东汉末年将领。

宋太宗:北宋第二位皇帝。

泰始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即公元968年。

辅国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辅佐国君的将领。

龙骧将军:古代官名,指能驾驭龙马之将。

晋武帝:晋朝开国皇帝。

王浚:晋朝将领。

东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东部边防的将领。

汉灵帝:东汉末年皇帝。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

南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南部边防的将领。

临淄侯曹植: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之子。

西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西部边防的将领。

北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北部边防的将领。

焉陵侯曹彰:东汉末年将领,曹操之子。

何承天:南朝宋时期史学家。

建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建立威望的将领。

耿弇:东汉初年将领。

振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振奋威力的将领。

宋登:东汉初年将领。

奋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奋发威力的将领。

任千秋:西汉末年将领。

扬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扬名威望的将领。

广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扩大威望的将领。

建武将军:古代官名,指建立武功的将领。

振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振兴武功的将领。

王况:西汉末年将领。

奋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奋发武功的将领。

吕布:东汉末年名将。

扬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扬名武功的将领。

马成:东汉末年将领。

广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广布武功的将领。

鹰扬将军:古代官名,指能像鹰一样飞扬的将领。

折冲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折断敌军冲阵的将领。

轻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轻车疾驰的将领。

公孙贺:西汉武帝时期将领。

扬烈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发扬烈性的将领。

假公孙渊:假借公孙渊之名,指代某将领。

宁远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远征的将领。

材官将军:材官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工匠和土木工程。

李息:西汉武帝时期将领。

伏波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征伐南方边疆的将领。

路博德:西汉武帝时期将领。

凌江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凌驾江河的将领。

宣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宣扬威望的将领。

明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显明威望的将领。

骧威将军:古代官名,指能骧跃威望的将领。

厉威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厉行威望的将领。

威厉将军:古代官名,指威严而厉行的将领。

威寇将军:古代官名,负责驱逐敌寇的将领。

威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征服敌人的将领。

威戎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威慑边疆的将领。

威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威武边疆的将领。

武烈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武勇烈性的将领。

武毅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武勇刚毅的将领。

武奋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武勇奋发的将领。

绥远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的将领。

绥边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的将领。

绥戎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的将领。

讨寇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讨伐敌寇的将领。

讨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讨伐敌人的将领。

讨难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讨伐困难的将领。

讨夷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讨伐夷狄的将领。

荡寇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荡平敌寇的将领。

荡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荡平敌人的将领。

荡难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荡平困难的将领。

荡逆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荡平叛逆的将领。

殄寇将军:古代官名,负责灭绝敌寇的将领。

殄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灭绝敌人的将领。

殄难将军:古代官名,负责灭绝困难的将领。

扫夷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扫平夷狄的将领。

扫寇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扫平敌寇的将领。

扫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扫平敌人的将领。

扫难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扫平困难的将领。

扫逆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扫平叛逆的将领。

厉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厉行武德的将领。

厉锋将军:古代官名,负责锐意进取的将领。

虎威将军:古代官名,指有如虎之威的将领。

虎牙将军:古代官名,指勇猛如虎牙的将领。

广野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广布田野的将领。

横野将军:古代官名,负责横扫田野的将领。

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偏师作战的将领。

裨将军:古代官名,负责辅助主将的将领。

冯俊:东汉末年将领。

盖延:东汉末年将领。

耿纯:东汉末年将领。

满宠:东汉末年将领。

于禁:东汉末年将领。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书的学者。

班固:东汉末年史学家。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国子祭酒:古代官名,负责国子监的学官。

国子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国子监学生的学官。

国子助教:古代官名,负责辅助国子博士教学的学官。

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的官员。

伯夷:商朝末年贤臣。

秩宗:古代官名,负责掌管祭祀的官员。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

宗伯:古代官名,负责掌管国家礼仪的官员。

春官:古代官名,指负责春季祭祀的官员。

奉常:古代官名,负责掌管祭祀的官员。

应劭:东汉末年文学家。

列侯:古代爵位,指被封为侯爵的人。

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晋: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元帝:南朝宋的皇帝。

国子:古代学校名,负责教育贵族子弟。

师氏:古代官名,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太庙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太庙的官员。

丞:官职名称,为官长的助手。

长:古代官名,指管理某地的官员。

令:古代官名,指管理某地的官员。

斋郎:古代官名,负责在祭祀时守斋的官员。

明堂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明堂的官员。

太祝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祭祀的官员。

太史令:古代官名,负责掌管历法和天文观测的官员。

三辰:指日、月、星。

时日:指时间。

祥瑞:指吉祥的征兆。

妖灾:指不祥的灾害。

岁终:指一年结束。

新历:指新的历法。

太乐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员。

陵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陵的官员。

乘黄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家马匹的官员。

光禄勋: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的礼仪、宴请、祭祀等事务,地位较高。

郎中令:秦朝官名,负责宫廷侍卫。

三署郎:汉代宫廷中的三个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官员,负责宫廷的警卫和礼仪。

宫展门户:宫廷的门户。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弹劾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官。

郊祀: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祖宗等仪式。

三献:古代祭祀时献祭三次。

二台:指中央的两大机构,如尚书台、中书省。

奏劾:向上级报告并弹劾官员的过错。

符光禄:指光禄勋的符节,代表其权力。

禁止:禁止某人进入宫殿。

禁中:皇宫内部。

殿省:宫殿和省署。

衣冠子弟:指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

五官署:汉代宫廷中的五官署官员。

左署:汉代宫廷中的左署官员。

右署:汉代宫廷中的右署官员。

中郎将:官职名称,为中郎署的长官。

郡举孝廉:汉代由郡国推举有德才的官员。

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主要考察其道德。

中散大夫:古代官名,负责议论国家大事。

王莽:王莽(45年-23年),西汉末年的权臣,后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后汉:东汉,汉朝的第二个时期。

中大夫:古代官名,负责议论国家大事。

卫尉: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的警卫。

屯兵:驻扎的军队。

中大夫令:汉代官名,掌管宫廷的警卫。

江右:指长江以北地区,古代常用来指代江北。

廷尉:古代官名,掌管司法审判。

刑辟:刑法。

兵狱:涉及军队的刑事案件。

咎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舜的臣子,负责司法。

大司寇:周朝官名,掌管司法。

秋官:周朝六官之一,掌管司法。

廷尉正:古代官名,为廷尉的助手。

廷尉监:古代官名,为廷尉的助手。

廷尉评:古代官名,为廷尉的助手。

大司农:汉代官名,掌管国家的粮食和财政。

九谷六畜:九种谷物和六种家畜。

供膳羞:供应食物。

后稷: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负责农业。

太府:周朝官名,掌管财政。

大农令:汉代官名,掌管农业。

太仓令:古代官名,掌管仓库。

导官令:古代官名,掌管粮食加工。

籍田令:古代官名,掌管宗庙社稷的田地。

少府:少府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财务。

禁钱:禁止流通的钱币。

中服御之物:皇帝的服饰和用品。

尚方:古代官名,掌管制造军器和宫廷用品。

东冶令:古代官名,掌管铸铁。

南冶令:古代官名,掌管铸铁。

平准令:古代官名,掌管染色。

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土木工程。

大鸿胪:古代官名,掌管外交礼仪。

典客:秦朝官名,掌管外交。

大行令:汉代官名,掌管外交。

太仆: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车马。

校人:周朝官名,掌管马匹。

巾车:周朝官名,掌管车辆。

太后三卿:太后宫中的三个卿,即卫尉、少府、太仆。

大长秋:古代官名,皇后之官,位高权重,相当于皇后身边的助手。秦时为将行,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

皇后:帝王的正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妻子,地位尊贵。

卿:古代官职,相当于高级官员,是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职。

秦时:指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汉景帝: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启,在位期间为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41年。

五官:古代官名,指五官中郎将,是古代官职之一,负责宫廷的警卫。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奏章等,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纳言:古代官名,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接待外宾的官员。

《周官》:即《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官制书。

郑玄: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对《周礼》等经典有深入研究。

尚书令:古代官名,尚书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尚书省的事务。

尚书仆射:古代官名,尚书的副职,协助尚书令处理尚书省的事务。

尚书丞:古代官名,尚书的助手,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日常事务。

大夫:古代官名,文官,地位低于卿。

曹:古代官名,尚书省下属的部门,负责处理特定事务。

曹名: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名称。

宋世祖:南朝宋的一位皇帝,名刘裕,在位期间为公元420年至公元422年。

执金吾: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的官员。

卫臻: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尚书右仆射。

仆射:古代官名,指仆射,是古代官职之一,负责辅助官员处理事务。

祠部:古代官名,尚书省下属的部门,负责祭祀事务。

吏部:古代官名,尚书省下属的部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度支:古代官名,尚书省下属的部门,负责财政事务。

五兵:古代官名,尚书省下属的部门,负责军事事务。

八坐:八坐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汉成帝:汉成帝(前51年-前7年),名刘骜,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哀帝刘欣的哥哥,他在位期间,汉朝国力开始衰弱。

郎:郎是古代中国官职,分为尚书郎、郎中等,负责文书、奏章等。

匈奴单于:匈奴单于是匈奴的首领,单于是蒙古语中的君王之意。

宣帝:汉宣帝(前73年-前49年),名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汉朝国力强盛。

汉官:汉官是指汉朝的官职制度。

尚书寺:尚书寺是尚书的工作地点。

青缣白绫:青缣白绫是一种高级的丝织品,常用于制作官服。

通中枕:通中枕是一种枕头,通中指中间,可能是指中间部分较高。

太官:太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饮食。

汤官:汤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汤类食物。

五孰果实:五孰果实是指五种不同的水果。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天子:天子是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魏世:魏世是指曹魏时期,即220年至265年。

晋西朝:晋西朝是指西晋时期,即265年至316年。

太祖:太祖(356年-383年),名符坚,前秦的皇帝。

太宗:太宗(552年-624年),名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公卿:公卿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辟车豫相回避:辟车豫相回避是指官员在见到尚书令、仆、丞、郎等高级官员时,要避让。

台官:台官是指御史台的官员。

明时:明时是对尚书的一种尊称。

都令史:都令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书令史:书令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书吏干:书吏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都坐:都坐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八丞:八丞是指八个官职的官员。

十二尉:十二尉是指十二个官职的官员。

十池监:十池监是指十个官职的官员。

水衡都尉:水衡都尉是古代官职,负责水利。

上林苑令:上林苑令是古代官职,负责上林苑的管理。

校令:校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材官校尉:材官校尉是古代官职,负责材料官的校尉。

起部:起部是古代官职,负责工程。

领军: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常伯:常伯是古代官职,负责奏事,直侍左右。

乘舆服物:乘舆服物是指皇帝的车舆和服饰。

亵器虎子:亵器虎子是指皇帝的私人物品。

法驾:法驾是指皇帝的车队。

传国玺:传国玺是指古代中国皇帝的印玺,象征皇权。

斩白蛇剑:斩白蛇剑是指古代的一种宝剑,具有象征意义。

参乘:参乘是指随车出行。

中官:中官是指宫廷中的官员。

章帝:章帝(57年-88年),东汉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汉成帝时期尚书郎的设置及其职责,以及汉至晋朝尚书机构的演变。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1. 汉成帝之置四尚书也,无置郎之文。 —— 这句话表明汉成帝时期设立四尚书,但没有具体的设立郎官的文献记载。

2. 《汉仪》,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 —— 这里详细列举了尚书郎的四个主要职责,涉及边疆事务、民族关系、户口管理和财政收支。

3. 匈奴单于,宣帝之世,保塞内附;成帝世,单于还北庭矣。一郎主匈奴单于营部,则置郎疑是光武时,所主匈奴,是南单于也。 —— 通过对比宣帝和成帝时期匈奴单于的变动,推测尚书郎的设置可能与光武时期有关。

4. 《汉官》云,置郎三十六人,不知是何帝增员。然则一尚书则领六郎也。主作文书,起立事草。初为郎中,满岁则为侍郎。 —— 这里提到了《汉官》中的记载,尚书官领六郎,负责起草文书和事务。

5. 尚书寺居建礼门内。尚书郎入直,官供青缣白绫被,或以绵緤为之。给帷帐、氈褥、通中枕,太官供食物,汤官供饼饵及五孰果实之属,给尚书伯使一人,女侍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香炉,护衣服,奏事明光殿。 —— 描述了尚书寺的设置和尚书郎的生活待遇,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奢华。

6. 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硃色地,谓之丹墀。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奏事则与黄门侍郎对揖。黄门侍郎称已闻,乃出。天子所服五时衣以赐尚书令仆,而丞、郎月赐赤管大笔一双,隡麋墨一丸。 —— 描述了尚书郎的办公环境和礼仪,以及与黄门侍郎的互动。

7. 魏世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别兵、都兵、考功、定科,凡二十三郎。青龙二年有军事,尚书令陈矫奏置都官、骑兵二曹郎,合为二十五曹。 —— 这里列举了魏朝尚书机构的设置和官员数量,以及尚书令陈矫提出的增设官员的建议。

8. 晋西朝则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 —— 描述了晋朝尚书机构的设置和官员数量,以及增设运曹的情况。

9. 江晋左初,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运曹十曹郎,而主客、中外兵各置一郎而已,所余十七曹也。康、穆以来,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犹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宋高祖初,加置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合为十九曹。太祖元嘉十年,又省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郎。十一年,又并置。十八年,增删定曹郎,次在左民曹上,盖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论郎,次都官之下,在删定之上。太宗世,省骑兵。今凡二十曹郎。以三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支,派也;度,景也。都官主军事刑狱。其余曹所掌,各如其名。 —— 详细描述了晋朝至宋朝尚书机构的演变,包括增设、撤销和合并曹官的情况。

10. 汉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书令、仆、丞、郎,皆辟车豫相回避,台官过,乃得去。今尚书官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汉又制,丞、郎见尚书,呼曰明时。郎见二丞,呼曰左君、右君。郎以下则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书吏干。汉东京尚书令史十八人,晋初正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自晋至今,或减或益,难以定言。《汉仪》有丞相令史。令史,盖前汉官也。晋西朝有尚书都令史朱诞,则都令史其来久矣。分曹所掌如尚书也。 —— 描述了汉制中尚书官员的礼仪和称呼,以及令史的设置和职责。

11. 晋西朝八坐丞郎,朝晡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八坐丞郎初拜,并集都坐,交礼。迁,又解交。汉旧制也。今唯八坐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尚书令千石,仆射尚书六百石,丞郎四百石。 —— 描述了晋朝八坐丞郎的朝会制度和官职等级。

12. 武库令,一人。掌军器,秦官。至二汉,属执金吾。晋初罢执金吾,至今隶尚书库部。车府令,一人。丞一人。秦官也。二汉、魏、晋并隶太仆。太仆既省,隶尚书驾部。上林令,一人。丞一人。汉西京上林中有八丞、十二尉、十池监。丞、尉属水衡都尉。池监隶少府。汉东京曰上林苑令及丞各一人,隶少府。晋江左阙。宋世祖大明三年复置,隶尚书殿中曹及少府。 —— 描述了汉至晋朝武库令、车府令和上林令的设置和职责。

13. 材官将军,一人。司马一人。主工匠土木之事。汉左右校令,其任也。魏右校又置材官校尉,主天下材木事。晋江左改材官校尉曰材官将军,又罢左校令。今材官隶尚书起部及领军。 —— 描述了材官将军的设置和职责,以及其与尚书机构的隶属关系。

14. 侍中,四人。掌奏事,直侍左右,应对献替。法驾出,则正直一人负玺陪乘。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即其任也。侍中本秦丞相史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西京无员,多至数十人,入侍禁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世,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久次者为仆射。汉东京又属少府,犹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答。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负传国玺,操斩白蛇剑,参乘;余皆骑,在乘舆车后。光武世,改仆射为祭酒焉。汉世,与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事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御,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不主数。秩比二千石。 —— 描述了侍中的设置和职责,以及其历史演变和官职等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书-志-卷三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