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译文

真诚是自我成就的,而道是自我引导的。

真诚是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没有真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真诚不仅仅是自我成就,它还能成就其他事物。成就自己是仁的表现,成就其他事物是智慧的表现。这是本性的美德,是内外合一的道理。因此,适时地运用它是合适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注解

诚:在儒家思想中,’诚’指的是真实无妄、内外一致的状态。它是道德修养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道: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在儒家思想中,’道’也指道德、伦理的正确路径。

君子:在儒家文化中,’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品行高尚的人,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

仁:儒家核心概念之一,指爱人、关怀他人的美德,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境界。

知:在儒家思想中,’知’不仅指知识,更指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性之德:指人的本性中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是儒家认为人天生具有的善良本性。

合外内之道:指内外一致,即内心的真诚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是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目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诚’的重要性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诚’被视为一切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内在真实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文中提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表明’诚’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影响和成就他人、他物的力量。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这里将’诚’与’仁’、’知’联系起来,说明’诚’是实现’仁’和’知’的基础。’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知’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诚’,个人可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智慧的提升。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本性中固有的道德品质,以及内外一致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实现内外的一致,达到道德的完善。

最后,’故时措之宜也。’,这句话强调了’诚’的实践性和适时性。儒家认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追求,更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诚’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五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