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二章-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二章-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人的本性;
能够充分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
能够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二章-注解
至诚:指极致的真诚和诚实,是儒家思想中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
尽其性:指充分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本性或潜能。
尽人之性:指理解和实现他人的本性或潜能。
尽物之性:指理解和利用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赞天地之化育:指协助和促进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与天地参:指与天地同参,即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共同参与宇宙的运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二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儒家关于人性、道德和宇宙观的思想。文中提到的‘至诚’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个人的至诚出发,逐步扩展到对他人、对事物乃至对整个宇宙的理解和参与。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考方式,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宇宙的秩序。
此外,文中提到的‘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等概念,强调了理解和尊重每个个体和事物的独特性,这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前提。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尊重差异、促进和谐共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深刻阐述了儒家的伦理和宇宙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通过对这些传统智慧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