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

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原文

宗室世系一

昔者,帝王之有天下,莫不众建同姓,以树蕃屏,其不得以有国者,则亦授之土田,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

故继别之宗百世不迁,岂惟赖其崇奖维持以成不拔之基哉。

盖亲亲之仁,为国大经,理固然也。

“《周官》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于是叙昭穆之法隆杀行焉。此世系之所以不可不谨也。”

后世封建废而宗法坏,帝王之裔,至或杂于民伍,沦为皂隶,甚可叹也。

宋太祖、太宗、魏王之子孙可谓藩衍盛大矣,支子而下,各以一字别其昭穆,而宗正所掌,有牒、有籍、有录、有图、有谱,以叙其系,而第其服属之远近,列其男女昏因及官爵叙迁,而著其功罪生死岁月,虽封国之制不可以复古而宗法之严,恩礼之厚,亦可概见。

然靖康之变,往往沦徙死亡于兵难,南渡所存十无二三,而国之枝叶日以悴矣。

今因载籍之旧,考其源委,作《宗室世系表》。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王德芳。

德秀、德林无后。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译文

从前,帝王拥有天下的时候,没有不设立同姓的人来建立宗族,用以作为国家的屏障。那些不能拥有国家的人,也给他们分封土地,让他们带领自己的宗族,管理自己的分支。

因此,继位的宗族百代不会迁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重视和扶持,形成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亲近亲人是一种仁爱,这是国家的大纲,这是理所当然的。

《周官》中,宗伯负责管理三族的区分,以此来辨别亲疏,于是就有了昭穆的排序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世系不能不谨慎对待的原因。后来封建制度废除,宗法也崩溃了,帝王的子孙有的甚至混入了百姓之中,沦为奴隶,这非常令人惋惜。

宋太祖、太宗、魏王的子孙可以说是繁荣昌盛的,从旁支开始,每个人都用一字来区分他们的昭穆顺序,而宗正负责管理有文告、有户籍、有记录、有图卷、有族谱,以此来叙述他们的世系,排列他们服属的远近,列举他们的男女婚配和官职升迁,以及他们的功过生死年月,虽然封国的制度不能恢复,但宗法的严格和恩惠的丰厚也可以从中看出。

然而,靖康之变时,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死亡,南渡后存活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国家的枝叶一天天凋零。

现在,根据旧有的记载,考察他们的渊源和变迁,我写了《宗室世系表》。

太祖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次子舒王德林,最小的儿子秦王德芳。德秀和德林没有后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注解

宗室:指帝王的宗族成员,包括皇族和皇室的后裔。

世系:指家族或宗族的血统谱系。

天下:古时指全国或国家的统治范围。

同姓:指与帝王同姓氏的宗族成员。

树蕃屏:建立藩屏,即建立边防或屏障,以保护国家。

宗氏:宗族的姓氏。

分族:宗族内部的分支。

继别之宗:指宗族中继任宗族长的人。

百世不迁:指宗族世系延续百年而不改变。

亲亲之仁:指亲近亲族的人情。

为国大经:为国家的大法。

《周官》:《周官》是古代的一部官制书,也称为《周礼》,记载了周代的官制。

宗伯:古代官名,掌管宗族事务。

三族:古代指宗族内部的三个主要分支。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中用以表示宗族成员辈分的次序。

封建: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贵族或功臣。

宗法:古代的一种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法律制度。

藩衍:宗族繁衍,子孙众多。

支子:宗族中的分支成员。

牒:文书,记录宗族成员身份的证明。

籍:登记册,记录宗族成员的谱系。

录:记录,宗族成员的详细记录。

图:图谱,宗族成员世系的图谱。

谱:家谱,记录宗族世系的书籍。

服属: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昏因:婚姻关系。

官爵:官职和爵位。

叙迁:官职或爵位的晋升。

靖康之变:指北宋末年金兵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皇帝的历史事件。

沦徙:流亡迁徙。

载籍:书籍,记载历史或事实的文献。

源委:事情的起源和经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评注

昔者,帝王之有天下,莫不众建同姓,以树蕃屏,其不得以有国者,则亦授之土田,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古代帝王统治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通过建立同姓宗族来巩固国家根基。‘众建同姓’和‘树蕃屏’两个成语的使用,形象地说明了宗族在维护国家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则具体阐述了宗族组织在维护国家秩序中的作用,即通过宗族领袖来管理各自宗族,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

故继别之宗百世不迁,岂惟赖其崇奖维持以成不拔之基哉。

‘继别之宗’指的是宗族中的分支,‘百世不迁’则强调了宗族分支的稳定性。此句表达了宗族分支稳定性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依靠帝王的推崇和维护,更是因为宗族内部的团结和延续性。

盖亲亲之仁,为国大经,理固然也。

‘亲亲之仁’指的是亲情之爱,‘为国大经’则说明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此句强调了亲情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

《周官》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于是叙昭穆之法隆杀行焉。

此句引用了《周官》中的内容,说明了周代宗伯的职责是掌管三族之别,以辨别亲疏关系,并据此来安排昭穆之序。‘叙昭穆之法’是指按照宗族内部的尊卑顺序来安排祭祀和继承等事宜,体现了宗法制度在周代的重要地位。

此世系之所以不可不谨也。

‘此世系之所以不可不谨也’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宗族世系的重要性,需要谨慎对待。

后世封建废而宗法坏,帝王之裔,至或杂于民伍,沦为皂隶,甚可叹也。

此句描述了后世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宗法制度的破坏,导致帝王的后代有的甚至沦为平民,令人感叹。‘杂于民伍’和‘沦为皂隶’两个成语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帝王后裔的落魄境遇。

宋太祖、太宗、魏王之子孙可谓藩衍盛大矣,支子而下,各以一字别其昭穆,而宗正所掌,有牒、有籍、有录、有图、有谱,以叙其系,而第其服属之远近,列其男女昏因及官爵叙迁,而著其功罪生死岁月。

此句以宋太祖、太宗、魏王为例,说明了宗族世系的延续和宗正的职责。‘藩衍盛大’形容了宗族繁荣昌盛,‘支子而下’则说明了宗族分支的广泛。宗正所掌的‘牒、籍、录、图、谱’等文献资料,详细记录了宗族世系和成员信息,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虽封国之制不可以复古而宗法之严,恩礼之厚,亦可概见。

此句指出虽然封国的制度无法恢复,但宗法制度的严格和恩礼的丰厚仍然可以从中窥见。‘恩礼之厚’体现了古代宗族制度对成员的关怀和尊重。

然靖康之变,往往沦徙死亡于兵难,南渡所存十无二三,而国之枝叶日以悴矣。

此句描述了靖康之变对宗族世系的影响,指出在战乱中,许多宗族成员流离失所,甚至死亡,使得宗族逐渐衰落。

今因载籍之旧,考其源委,作《宗室世系表》。

最后一句说明了编撰《宗室世系表》的目的,即通过对旧有文献的研究,梳理宗族世系的源流,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表-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