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译文

统治天下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如果能做到,那么过失就会很少了!

在上位的人虽然善良,但没有实际的证据。没有证据,人们就不会相信。人们不相信,民众就不会跟随。在下位的人虽然善良,但没有尊贵的地位。没有尊贵的地位,人们就不会相信。人们不相信,民众就不会跟随。

所以君子的道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通过民众来验证。考察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做法而没有错误,建立在天地的法则上而不违背。通过鬼神的验证而没有疑问,等待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迷惑。

通过鬼神的验证而没有疑问,这是了解天意。等待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迷惑,这是了解人心。

因此,君子的行为成为世间的准则,行动成为世间的法则,言语成为世间的规范。远离他的人会对他有所期望,接近他的人不会对他感到厌倦。

《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恶行,在这里没有过失;希望早晚都能如此,以保持长久的声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的,因此能早早地在天下获得声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注解

三重:指天、地、人三才,即天道、地道、人道。

寡过:少有过错,指行为端正,少有失误。

征:验证、证明。

庶民:普通百姓。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即禹、汤、文王。

缪:错误、谬误。

悖:违背、违反。

质:询问、验证。

俟:等待。

惑:疑惑、困惑。

夙夜:早晚,指日夜不懈。

永终誉:永远保持好名声。

蚤: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礼记·中庸》,主要论述了君子之道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文章首先提出‘王天下有三重焉’,即天道、地道、人道,强调君子应当遵循这三重原则,才能少有过错。接着,文章指出上焉者虽善但无征,下焉者虽善但不尊,都难以让民众信服和跟随。因此,君子之道必须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文章进一步阐释了君子之道的深远意义。君子的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天下的楷模,言行举止都应当成为天下的法则。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君子都应当让人敬仰而不生厌烦之心。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君子个人的修养,也反映了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文章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强调了君子应当日夜不懈,永远保持好名声。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君子只有如此,才能早早在天下享有声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君子应当内外兼修,言行一致,成为社会的楷模。从艺术特色来看,文章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对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九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