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

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原文

◎礼十一(吉礼十一)

○时享 荐新 加上祖宗谥号 庙讳

时享。太祖乾德六年十月,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按《礼阁新仪》,唐天宝五年,诏享太庙宜祭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将来享庙,欲每室加牙盘食,禘祫、时享亦准此制。”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太常礼院言:”今月二十三日,腊享太庙。缘孟冬已行时享,冬至又尝亲祀。按礼每岁五享,其禘祫之月即不行时享,虑成烦数,有爽恭虔。今请罢腊日荐享之礼,其孝惠别庙即如式。”从之。

淳化三年十月八日,太常礼院言:”今年冬至,亲祀南郊,前期朝享太庙,及奏告宣祖、太祖室。常例,每遇亲祀,设朔、望两祭,乃是十一月内三祭,太庙两室又行奏告之礼,烦则不恭。又十一月二十日,皇帝朝享,去腊享日月相隔,未为烦数。欲望权停是月朔、望之祭,其腊享如常仪。”从之。

真宗景德三年正月,画日乙卯孟享太庙。其日以郓王外欑,改用辛酉。十月十日,孟冬荐享。其月,明德皇后园陵,有司言:”故事,大祠与国忌日同日者,其乐备而不作,今请如例。”从之。四年七月,以庄穆皇后祔享,权停孟享。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帝谓王旦等言:”来年正月十一日孟享太庙,而有司择八日宴,已在享庙致斋中。又七日上辛,祀昊天上帝。”王钦若言:”若移宴日避祀事,即自天庆节以来皆有所妨。”冯拯言:”上辛不可移,荐享宗庙是有司择日,于礼无嫌。”帝曰:”当询礼官。”终以契丹使发有常期,又将西巡,故不及改。

八年,兼宗正卿赵安仁言:”准诏以太庙朔望上食品味,令臣详定。望自今委御厨取亲享庙日所上牙盘例,参以四时珍膳,选上局食手十人,赴庙馔造,上副圣心,式表精悫。”诏:所上食味,委宫闱令监造讫,安仁省视之。

神宗元丰三年十月,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祠禴尝蒸之名,春夏则物未成而祭薄,秋冬则物成而礼备。今太庙四时虽有荐新,而孟享礼料无祠禴蒸尝之别。伏请春加韭、卵,夏加麦、鱼,秋加黍、豚,冬加稻、雁,当馈熟之节,荐于神主。其笾豆于常数之外,别加时物之荐,丰约各因其时,以应古礼。”从之。

六年十一月,帝亲祠南郊。前期三日,奉仁宗、英宗徽号册宝于太庙。是日,斋于大庆殿。翌日,荐享于景灵宫。礼毕,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至太庙,宰臣、百官班迎于庙门。侍中跪请降辂,帝却乘舆,步入庙,趍至斋宫。翌日,帝服靴袍至大次。有司奏中严、外办,礼仪使跪奏请行事。帝服衮冕以出,至东门外,殿中监进大圭,帝执以入,宫架乐作,升东阶,乐止。登歌乐作,至位,乐止。太祝、宫闱令奉诸室神主于坐,礼仪使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帝再拜,诣罍洗,登歌乐作,降阶,乐止。宫架乐作,至洗南,北向,乐止。帝搢圭,盥帨,洗瓒、拭瓒讫,执圭。宫架乐作,升堂,乐止。登歌乐作,殿中监进镇圭。帝搢大圭,执镇圭,诣僖祖室,乐止。登歌奏《瑞安》之曲。至神坐前,北向跪,奠镇圭于缫藉,执大圭跪,三上香,执瓒裸地,奠瓒,奉币。奠讫,执圭,俯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内侍举镇圭以授殿中监。至次室行事,皆如前仪。帝还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宫架《兴安》之乐作,文舞九成,止。礼部、户部尚书以次官奉逐室俎豆,宫架《丰安》乐作,奠讫,乐止。帝再诣罍洗,登歌乐作,降阶,乐止。宫架乐作,至洗南,北向立,乐止。帝搢圭,盥帨,洗爵、拭爵讫,执圭。宫架乐作,帝升东阶,乐止。登歌乐作,至僖祖室,乐止。宫架乐作,帝搢圭跪,受爵,祭酒,三奠爵,执圭,俯伏,兴,出户外,北向立,乐止。太祝读册文,帝再拜。诣次室,皆如前仪。帝还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宫架《正安》之乐作,亚献以次行事如前仪,乐止。帝诣饮福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宫架《僖安》乐作,帝再拜,搢圭跪,受爵,祭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抟黍,奠黍豆,再受爵,饮福酒讫,奠爵,执圭,俯伏,兴,再拜,乐止。帝还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太常博士遍祭七祀、配享功臣。户部、礼部尚书彻俎豆,登歌《丰安》乐作,彻讫,乐止。礼直官曰”赐胙”,行事、陪祠官皆再拜,宫架《兴安》乐作,一成,止。太祝、宫闱令奉神主入诸祏室。礼仪使跪奏礼毕,登歌乐作,帝降阶,乐止。宫架乐作,出东门,殿中监受大圭,归大次,乐止。有司奏解严,转仗赴南郊。

初,国朝亲享太庙,仪物有制。

熙宁以来,率循旧典,元丰命官详定,始多损益。

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古者纳牲之时,王亲执鸾刀,启其毛,而祝以血毛诏于室。今请改正仪注,诸太祝以毛血荐于神坐讫,彻之而退。唐崔沔议曰:’毛血盛于盘。’《开元》、《开宝通礼》及今仪注皆盛以豆。礼以豆盛菹醢,其荐毛血当盛以盘。’又言:’三牲骨体俎外,当加牛羊肠胃、豕肤俎各一。又古者祭祀无迎神、送神之礼,其初祭及末,皆不当拜。又宜令户部陈岁贡以充庭实,如古礼,仍以龟为前,金次之,玉帛又次之,余居后。又《周礼》大宗伯之职,凡享,莅玉鬯。今以门下侍郎取瓒进皇帝,侍中酌鬯进瓒,皆未合礼。请命礼部尚书奉瓒临鬯,礼部侍郎奉盘,以次进,皇帝酌鬯裸地讫,侍郎受瓒并盘而退。’又言:’皇帝至阼阶,乃令太祝、宫闱令始奉神主置于坐,行礼毕,皇帝俟纳神主,然后降阶。’并从之。

又言:’神坐当陈于室之奥东面。当行事时,皇帝立于户内西向,即拜于户内。有司摄事,晨稞馈食,亦立于户内西向,更不出户而拜。其堂上荐腥,则设神坐于扆前南向,皇帝立于中堂北向。有司摄事同此。’诏俟庙制成取旨。

又请:’诸庙各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于户内之东西面,皇帝行三献礼毕,于此受嘏。’又言:’每室所用几席,当如《周礼》,改用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凡祭祀,皆缫次各加一重,并莞筵一重为五重。’又言:’古者宗庙九献,皇及后各四,诸臣一。自汉以来为三献,后无入庙之事,沿袭至今。若时享则有事于室,而无事于堂;禘祫则有事于堂,而无事于室。室中神位不在奥,堂上神位不当扆,有馈食而无朝践。度今之宜,以备古九献之意,请室中设神位于奥东面,堂上设神位于户外之西南面,皇帝立于户内西南,稞鬯为一献;出户立于扆前,北向,行朝践荐腥之礼为再献;皇帝立于户内西面,行馈食荐熟之礼为三献。’诏并候庙制成取旨。

又请:’三年亲祠,并祫享及有司摄事,每室并用太牢及制币。宗庙堂上萧以求阳,而有司行事茅香,宜易用萧。灌鬯于地以求阴,宜束茅沃酒,以象神之饮。凡币皆埋于西阶东,册则藏有司之匮。’又请:’除去殿下板位及小次,而设皇帝板位于东阶之上,西向。’又请:’凡奏告、祈祷、报谢,用牲牢祭馔,并出帝后神主,以明天地一体之义。又古者祭祀,兼荐上古、中古及当世之食,唐天宝中,始诏荐享每室加常食一牙盘,议者以为宴私之馔可荐寝宫,而不可渎于太庙,宜罢之。古者吉祭必以其妃配,不特拜,请奠副爵无特拜。《仪礼》曰:’嗣举奠。’请皇帝祭太庙,既稞之后,太祝以斝酌奠于鉶之南,俟正祭嘏讫,命皇子举奠而饮。’

又请:’命刑部尚书一员以奉大牲,兵部尚书一员奉鱼十有五。仍令腥熟之荐,朝享、四孟及腊享,皆设神位于户内南向。其稞将于室,朝践于堂,馈熟于室,则于奥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当筵前,设馈食之豆八,加豆八,以南为上。鉶三,设于豆之南。南陈牛鉶居北,羊鉶在牛鉶之南,豕鉶在羊鉶之南。羞豆二,曰酏食、糁食,设于荐豆之北。大羹湆盛以登,设于羞豆之北。九俎设于豆之东,三三为列,以南为上。肵俎一,当腊俎之北,纵设之。牲首俎在北牖下,簠簋设于俎南,西上。笾十有八,设于簠簋之南,北上。户外之东设尊彝,西上,南肆。胙阶之东设六罍,其三在西,以盛玄酒,其三在东,以盛三酒。堂下陈鼎之位,在东序之南,居洗之西,皆西面北上。匕皆加于鼎之东,俎皆设于鼎之西,西肆。肵俎在北,亦西肆。若庙门外,则陈鼎于东方,各当其镬,而在其镬之西,皆北面北上。’

又请:’既晨稞,诸太祝入,以血毛奠神坐。太官令取肝,以鸾刀制之,洗于郁鬯,贯以膋,燎于炉炭。祝以肝膋入,诏神于室,又出以隋祭于户外之左,三祭于茅菹。当馈熟之时,祝取菹擩于醢,祭于神坐前,豆间三。又取黍稷肺祭,祭如初,藉以白茅。既祭,宫闱令束而瘗之于西阶东。若郊祀天地,则当进熟之时,祝取菹及黍稷肺,祭于正配神坐前,各三祭,毕,郊社令束茅菹而燔瘗之。祀天燔,祭地瘗,缩酒之茅,或燔或瘗,当与隋祭之菹同。’又言:’古者吉祭有配,皆一尸。其始祝洗酌奠,奠于鉶南,止有一爵。及主人献尸,主妇亚献,宾长三献,亦止一爵。请罢诸室奠副爵。其祫享别庙,皇后自如常礼。应祠告天地、宗庙、社稷,并用牲币。如唐置太庙局令,以宗正丞充,罢摄知庙少卿,而宫闱令不预祠事。’又言:’晨稞之时,皇帝先搢大圭,上香、稞鬯、复位,候作乐馈食毕,再搢大圭,执镇圭,奠于缫藉。次奠币、执爵,庶礼神并在降神之后。’从之。

八年,太常寺言:’故事,山陵前,宗庙辍祭享,朔望以内臣行荐食之礼,俟祔庙毕仍旧。今景灵宫神御殿已行上食,太庙朔望荐食自当请罢。’从之。

元祐七年,诏复用牙盘食。

旧制,并于礼馔外设,元丰中罢之,礼官吕希纯建议曰:

‘先王之祭,皆备上古、中古及今世之食。所设礼馔,即上古、中古之食,牙盘常食,即今世之食。议者乃以为宗庙牙盘原于秦、汉陵寝上食,殊不知三代以来,自备古今之食。请依祖宗旧制,荐一牙盘。’

从之,乃更其名曰荐羞。

希纯又请:

‘帝后各奠一爵,后爵谓之副爵。今帝后惟奠一爵共享,渎礼莫甚。请设副爵,亦如其仪。’

大观四年,议礼局言:

‘太庙每享,各设太尊二,则是以追享、朝享之尊,施之于禴祠蒸尝,失礼尤甚。请今四时之享,不设太尊。’

又言:

‘圭瓒之制,亲祀以涂金银瓒,有司行事以铜瓒,其大小长短之制皆不如礼,请改以应古制。’

又言:

‘太庙圭瓒、别庙璋瓒,旧用珉石,请改用玉。’

又言:

‘新定太庙陈设之仪,尽依周制,笾豆各用二十有六,簠簋各八。以笾二十有六为四行,以右为上,羞笾二为第一行,朝事笾八次之,馈食笾八又次之,加笾八又次之。豆二十有六为四行,以左为上,羞豆二为第一行,朝事豆八次之,馈食豆八又次之,加豆八又次之。簠八为二行,在笾之外,簋八为二行,在豆之外。笾豆所实之物,悉如《周礼》笾人、醢人之制,惟簠以稻粱,簋以黍稷,而茅菹以蓴,蚳醢以蜂子代之。’

又言:

‘宗庙之祭用太牢而三鉶,实牛、羊、豕之羹,固无可论者。至于太羹止设一登,以《少牢馈食礼》考之,则少牢者羊、豕之牲也。佐食羞两鉶,司士进湆二豆。三牲之祭,鉶既设三,则登亦如其数。请太庙设三登,实牛、羊、豕之湆以为太羹,明堂亦如之。’

高宗建炎三年,奉安神主于温州,权用酒脯。

绍兴五年,临安府建太庙,始用特羊,十年改用少牢。

其庙享之礼,七年祀明堂于建康,以徽宗之丧,太常少卿吴表臣援熙宁故事,谓当英宗丧未除,不废景灵宫、太庙之礼。

翰林学士朱震以为不然,谓:

‘《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越绋行事。’孰谓三年之丧,而可以见宗庙行吉礼乎?’

吏部尚书孙近等言:

‘按《春秋》:’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寝,蒸尝禘于庙。’杜预谓:’新主既特祀于寝,则宗庙常祀,自当如旧。’又熙宁元年,神宗谅暗,用景德故事,躬行郊庙之礼。今明堂大礼,已在以日易月服除之后,皇帝合享太庙,所有卤簿、鼓吹及楼前宫架、诸军音乐皆备而不作。’

三十二年,孝宗即位,择日朝享太庙。

礼部言:

‘牲牢、礼料、酒、齐等物,并如五享行之。’

绍熙五年,宁宗即位,时有孝宗之丧。

闰十月,浙东提举李大性言:

‘自汉文帝以来,皆即位而谒庙。陛下龙飞已阅三月,未尝一至宗庙行礼。銮舆屡出,过太庙门而不入,揆之人情,似为阙典。乞早择日,恭谒太庙。’

诏乃遵用三年之制。

吏部员外郎李谦请以来年正月上日躬行告庙之礼。

礼寺以为俟皇帝从吉,讨论施行。

理宗即位,行三年之丧,初行明堂朝享,以大臣摄事,即吉后,始行亲享之礼。

荐新。

太宗雍熙二年十一月,宗正寺言:

‘准诏,送兔十头充享太庙。按《开宝通礼》,荐新之仪,诣僖祖室户前,盥洗酌献讫,再拜,次献诸室如上礼。’

遂诏曰:

‘夫顺时蒐狩,礼有旧章,非乐畋游,将荐宗庙,久隳前制,阙孰甚焉。爰遵时令,暂狩近郊,既躬获禽,用以荐俎。其今月十一日畋猎,亲射所获田禽,并付所司,以备太庙四时荐享,著为令。’

景祐二年,宗正丞赵良规言:

‘《通礼》著荐新凡五十余物,今太庙祭享之外唯荐冰,其余荐新之礼,皆寝不行。宜以品物时新,所司送宗正,令尚食简择滋味与新物相宜者,配以荐之。’

于是礼官、宗正条定:

‘逐室时荐,以京都新物,略依时训,协用典章。请每岁春孟月荐蔬,以韭以菘,配以卵。仲月荐冰,季月荐蔬以笋,果以含桃。夏孟月尝麦,配以彘,仲月荐果,以瓜以来禽,季月荐果,以芡以菱。秋孟月尝粟尝穄,配以鸡,果以枣以梨,仲月尝酒尝稻,蔬以茭笋,季月尝豆尝荞麦。冬孟月羞以兔,果以栗,蔬以藷藇,仲月羞以雁以獐,季月羞以鱼。凡二十八种,所司烹治。自彘以下,令御厨于四时牙盘食烹馔,卜日荐献,一如《开宝通礼》。’

又太常礼院言:

‘自来荐冰,惟荐太庙逐室帝主,后主皆阙。谨按朔望每室牙盘食,帝后同荐。又按《礼》:’有荐新如朔奠。’详此献祀,帝后主别无异等之义。今后前庙逐室后主,欲乞四时荐新,并如朔望牙盘例,后庙、奉慈庙如太庙之礼。’

皇祐三年,太常寺王洙言:

‘每内降新物,有司皆择吉日,至涉三四日,而物已损败。自今令礼部预为关报,于次日荐之,更不择日。’

元丰元年,宗正寺奏:

‘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藷藇、栗黄。今三物久粥于市,而庙犹未荐,颇违礼意。盖节序有蚤晏,品物有后先,自当变通,安能齐一?又唐《开元礼》,荐新不出神主。今两庙荐新,及朔望上食,并出神主。请下礼官参定所宜。’

详定所言:

古者荐新于庙之寝,无尸,不卜日,不出神主,奠而不祭。

近时择日而荐,非也。

天子诸侯,物熟则荐,不以孟仲季为限。

《吕氏·月令》,一岁之间八荐新物,《开元礼》加以五十余品。

景祐中,礼官议以《吕纪》简而近薄,唐令杂而不经,于是更定四时所荐凡二十八物,除依《诗》、《礼》、《月令》外,又增多十有七品。

虽出一时之议,然岁时登荐,行之已久。

依于古则太略,违于经则无法。

今欲稍加刊定,取其间先王所尝享用膳羞之物,见于经者存之,不经者去之。

请自今孟春荐韭以卵,羞以葑,仲春荐冰,季春荐笋,羞以含桃;

孟夏尝麦以彘,仲夏尝雏以黍,羞以瓜,季夏羞以芡以菱;

孟秋尝粟与稷,羞以枣以梨,仲秋尝麻尝稻,羞以蒲,季秋尝菽,羞以兔以栗;

孟冬羞以雁,仲冬羞以麕,季冬羞以鱼。

今春不荐鲔,诚为阙典。

请季春荐鲔,无则阙之。

旧有林檎、荞麦、藷藇之类,及季秋尝酒,并合删去。

凡新物及时出者,即日登献,既非正祭,则不当卜日。

《汉仪》尝韭之属,皆于庙而不在寝,故《韦玄成传》以为庙岁二十五祠,而荐新在焉。

自汉至于隋、唐,因仍其失,荐新虽在庙,然皆不出神主。

今出神主,失礼尤甚。

请依《五礼精义》,但设神座,仍候庙成,荐新于寝。

诏依所定,如鲔阙,即以鲂鲤代之。

既而知宗正丞赵彦若言:

礼院以仲秋茭萌不经,易以蒲白。

今仲秋蒲无白,改从春献。

大观,礼局亦言:

荐新虽系以月,如樱、笋三月当进,或萌实未成,转至孟夏之类,自当随时之宜,取新以荐。

政和四年,比部员外郎何天衢言:

祭不欲数,数则烦,祭不欲疏,疏则怠。

先王建祭祀之礼,必得疏数之中,未闻一日之间,遂行两祭者也。

今太庙荐新,有与朔祭同日者。

夫朔祭行于一月之首,不可易也。

若夫荐新,则未尝卜日,一月之内,皆可荐也。

新物未备,犹许次月荐之,亦何必同朔日哉?

自是荐新偶与朔祭同日,诏用次日焉。

中兴仍旧制。

太祖建隆元年九月,太常礼院言:

谨按唐大中初,追尊顺宗、宪宗谥号,皇帝于宣政殿授玉册,遣宰臣以下持节奉册赴太庙。

授册日,帝既御殿,百僚拜讫,降阶跪授册于太尉,候太尉奉册出宣政门,然后升殿。

凡皇帝行礼,皆太常卿赞导奉引。

奏可。

是月二十七日,帝御崇元殿,备礼遣使奉册上四庙谥号。

皇帝高祖府君册曰:

孝曾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伏以昊天有命,皇宋勃兴,括厚载以开阶,宅中区而抚运,夷夏蛮貊,罔不献诚,山川鬼神,罔不受职。

非臣否德,肇此丕图,实赖先正储休,上玄降鉴,既虔膺于大宝,乃眇觌于遐源,敢遵历代之规,式荐配天之号。

谨遣使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溥、副使兵部尚书李涛奉宝册,上尊谥曰文献皇帝,庙号僖祖,皇帝高祖母崔氏曰文懿皇后。

皇曾祖府君册曰:

伏以天命匪忱,惟归于有德,人文设教,必始于贻谋。

乘时既肇于兴王,报本敢稽于尊祖。

非隆徽称,则大享何以配神,非镂良珉,则洪烈何由垂世?

方作《猗那》之颂,永严昭穆之容。

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册宝,上尊谥曰惠元皇帝,庙号顺祖,皇曾祖母桑氏曰惠明皇后。

皇祖骁卫府君册曰:

伏以人瞻乌止,运叶龙飞。

非发源之长,析派不能通上汉;非积基之厚,嗣孙不能有中区。

今人纪肇修,孝思罔极,酌百王之损益,荐四庙之蒸尝。

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宝册,上尊谥曰简恭皇帝,庙号翼祖,皇祖母京兆郡太夫人刘氏曰简穆皇后。

圣考太尉府君册曰:

昔者流火开祥,周发荐文王之号,黄星应运,曹丕扬魏祖之功。

咸因致孝之诚,式展尊亲之义,爰遵大典,亟上尊称。

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册宝,上尊谥曰昭武皇帝,庙号宣祖。

礼毕,群臣进表奉慰。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甲戌,上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帝于朝元殿备礼,奉祖宗尊谥册宝,再拜授摄太尉王旦奉之以出,安太祖册宝于玉辂,太宗册宝于金辂,诣太庙,奉上太祖曰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

礼毕,亲行朝享之礼。

天禧元年正月九日,加上六室尊谥二字:

僖祖曰文献睿和皇帝,顺祖曰惠元睿明皇帝,翼祖曰简恭睿德皇帝,宣祖曰昭武睿圣皇帝,太祖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礼毕,群臣拜表称贺。

十一日,帝行朝享之礼。

仁宗天圣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加上真宗谥曰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庆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加上真宗谥曰膺符稽古成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神宗元丰六年五月,改加上尊谥作奉上徽号。

十一月二日,奉上仁宗徽号曰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又上英宗徽号曰体乾膺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神宣孝皇帝。

哲宗绍圣二年正月,帝谓辅臣曰:’祖宗谥号,各加至十六字。神宗皇帝今止初谥,尚未增加,宜考求典故以闻。’

宰臣章惇等对曰:’祖宗加谥,岁月不定。真庙初加八字,是天圣二年。今神宗祔庙已十年,故事加徽号必在南郊前,谨如圣旨讨阅以闻。’

四月二十七日,诏加上神宗皇帝徽号,于大礼前三日行礼。

九月十六日,奉上册宝曰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徽宗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更定神宗徽号曰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奉哲宗徽号曰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大观元年九月,加上僖祖徽号为十六字,曰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加上神宗、哲宗徽号。

前二日,皇帝御大庆殿,奉神宗册宝授太师、鲁国公蔡京,载以玉辂,奉哲宗册宝授少师、太宰何执中,载以金辂,并诣太庙幄殿,奉安以俟。

四日,皇帝诣景灵宫行礼,赴太庙宿斋。

五日,服衮冕,恭上神宗册宝于本室,曰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上哲宗册宝于本室,曰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次行朝享,礼毕,赴南郊青城宫。

绍兴十二年十一月,诏议加上徽宗徽号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十三年正月九日,皇帝御文德殿,命宰臣秦桧奏请太庙。

十日,内殿宿斋,文武百僚集于发册宝殿门幕次,次礼仪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分立御幄前,次分引百僚入就殿下,东西相向立定,礼直官引奉册宝使、侍中、中书令、举宝举册官诣殿下西阶之西,东向立。

俟斋室帘降,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礼部侍郎奏中严外办。

次礼直官、太常博士引礼仪使当幄前俯伏跪奏:’礼仪使臣某言,请皇帝行奉上徽宗皇帝发册宝之礼。’

奏讫,俯伏,兴。

帘卷,前导官前导皇帝出幄,执大圭,诣册宝幄东褥位,西向立,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三上香,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前导还褥位,西向立,侍中、中书令、举册举宝官升殿,入册宝幄。

举册宝官俱搢笏跪,举册宝与侍中、中书令奉册宝进行,皇帝后从,降自西阶,至殿下褥位,南向立。

礼仪使奏皇帝再拜,举册官奉册,举宝官奉宝,皇帝搢大圭,跪奉受册宝使,皇帝执大圭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持节者持节导册宝进行,出殿正门。

礼仪使奏礼毕。

皇帝释大圭,升自东阶,入斋室。

礼部郎中奏解严。

次册宝出北宫门,奉册宝使以下骑从,至太庙灵星门外下马,步从至太庙南神门外。

次日,文武百僚集于太庙幕次,分引诣殿下再拜,册宝使诣各室行奠献礼。

次赞者引举册官举册,举宝官举宝,礼直官引侍中、中书令前导册宝入自南正门,至殿西阶下权置定,各再拜。

次诣徽宗室,册宝使俯伏跪奏称:’嗣皇帝臣某,谨遣臣等奉徽号册宝。’

奉讫,俯伏,兴。

举册官举册进,中书令跪读册文,举宝官举宝进,侍中跪读宝文,册宝使以下各再拜,至册宝幄安奉。

礼毕,以次退。

次文武百僚奉表称贺。

绍熙二年八月,诏上高宗徽号曰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庆元三年,上孝宗徽号曰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嘉泰三年,上光宗徽号曰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宝庆三年,上宁宗徽号曰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咸淳二年,上理宗徽号曰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并如绍兴十三年仪注。

庙讳。

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又缘汉法,’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止是读曰’国’、曰’满’,其本字见于经传者未尝改易。司马迁,汉人也,作《史记》,曰:’先王之制,邦内畿服,邦外侯服。’又曰:’盈而不持则倾。’于’邦’字、’盈’字亦不改易。今来渊圣皇帝御名,欲定读如前外,其经传本字,即不当改易,庶几万世之下,有所考证,推求义类,别无未尽。’

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祔庙,翼祖当迁。于正月九日,先迁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神主奉藏于夹室。所有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

绍熙元年四月,诏:’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庙正讳。如名字见有犯祧庙正讳者,并合改易。’

嘉定十三年十月,司农寺丞岳珂言:’孝宗旧讳从’伯’从’玉’从’宗’。考国朝之制,祖宗旧讳二字者,皆著令不许并用。’又言’钦宗旧讳二字,其一从”从’旦’,其一从’火’从’亘’,皆合回避。乞并下礼、寺讨论,颁降施行。’既而礼、寺讨论:’所有钦宗、孝宗旧讳,若二字连用,并合回避,宜从本官所请,刊入施行。’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译文

时享。太祖乾德六年十月,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按照《礼阁新仪》,唐天宝五年,皇帝下诏在太庙祭祀时,除了常规的祭品外,每个殿堂都要增加一份常食的牙盘。将来祭祀太庙,想要每个殿堂都增加牙盘食,禘祫、时享也都按照这个制度进行。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太常礼院说:本月二十三日,进行腊享太庙。由于孟冬已经进行了时享,冬至又亲自祭祀。按照礼制,每年有五次享祭,禘祫之月不进行时享,担心会过于频繁,有失恭敬。现在请求取消腊日的荐享之礼,孝惠别庙按照常规进行。

淳化三年十月八日,太常礼院说:今年冬至,皇帝亲自祭祀南郊,提前在太庙进行朝享,并向上奏告宣祖、太祖的庙室。常规是每次亲自祭祀时,设置朔、望两祭,这样在十一月内就有三次祭祀,太庙两室又进行奏告之礼,过于繁琐,有失恭敬。又十一月二十日,皇帝进行朝享,距离腊享的日期相隔不久,不算频繁。希望暂时停止这个月的朔、望祭祀,腊享按照常规仪式进行。

真宗景德三年正月,画日乙卯孟享太庙。那天因为郓王外欑,改为辛酉日。十月十日,孟冬进行荐享。这个月,明德皇后的园陵,有关部门说:按照旧例,大祠与国忌日同一天,音乐要准备但不演奏,现在请求按照这个例子。

四年七月,因为庄穆皇后祔享,暂时停止孟享。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皇帝对王旦等人说:明年正月十一日孟享太庙,而有关部门选择在八日宴请,已经在享庙致斋中。又七日上辛,祭祀昊天上帝。王钦若说:如果移宴日避开祭祀之事,那么自天庆节以来都有所妨碍。冯拯说:上辛不可移,荐享宗庙是由有关部门选择日期,在礼制上没有妨碍。皇帝说:应该询问礼官。最终因为契丹使臣出发有固定日期,又将西巡,所以没有改变。

八年,兼宗正卿赵安仁说:按照诏令,太庙朔望上食品味,命令臣详细确定。希望从今以后,由御厨取亲享庙日所上的牙盘为例,参考四季的珍馐美味,选出上局食手十人,前往庙宇准备食物,以副圣心,形式上表示精诚。

诏:所上食品,委托宫闱令监督制作完毕,赵安仁检查。

神宗元丰三年十月,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祭祀禴尝蒸的名称,春夏时节因为物品未成熟而祭祀简略,秋冬时节因为物品成熟而礼节完备。现在太庙四季虽然有荐新的祭品,但孟享礼料没有禴尝蒸尝的区别。请求春天增加韭菜、鸡蛋,夏天增加麦子、鱼,秋天增加黍米、猪肉,冬天增加稻米、雁,在馈赠熟食的时节,献给神主。在常数的笾豆之外,另外增加时令的祭品,丰俭各随其时,以符合古礼。

六年十一月,皇帝亲自祭祀南郊。提前三天,将仁宗、英宗的徽号册宝放置于太庙。那天,在大庆殿进行斋戒。第二天,在景灵宫进行荐享。仪式结束后,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乘坐玉辂到达太庙,宰臣、百官在庙门前排列迎接。侍中跪下请皇帝下车,皇帝拒绝乘坐车辇,步行进入庙宇,快步走到斋宫。

第二天,皇帝穿着靴袍到达大次。有关部门奏报中严、外办,礼仪使跪下奏请开始仪式。皇帝穿戴衮冕出门,到达东门外,殿中监进献大圭,皇帝手持大圭进入,宫架乐响起,登上东阶,乐声停止。登歌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太祝、宫闱令将各室神主放置在座位上,礼仪使说: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妥当,请开始仪式。

皇帝再次跪拜,走到罍洗处,登歌乐响起,下阶,乐声停止。宫架乐响起,到达洗南,面向北,乐声停止。皇帝插好大圭,洗手,洗瓒、擦干瓒后,手持大圭。宫架乐响起,登上堂,乐声停止。登歌乐响起,殿中监进献镇圭。皇帝插好大圭,手持镇圭,前往僖祖室,乐声停止。登歌演奏《瑞安》之曲。到达神座前,面向北跪下,将镇圭放在缫藉上,手持大圭跪下,三次上香,手持瓒跪地,放置瓒,献上币。

献毕,手持大圭,俯伏,起身,走出户外,面向北再次跪拜。内侍举镇圭交给殿中监。到达次室进行仪式,都和前面一样。皇帝回到位置,登歌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宫架《兴安》乐响起,文舞九次,停止。礼部、户部尚书依次官奉逐室俎豆,宫架《丰安》乐响起,献毕,乐声停止。

皇帝再次走到罍洗处,登歌乐响起,下阶,乐声停止。宫架乐响起,到达洗南,面向北站立,乐声停止。皇帝插好大圭,洗手,洗爵、擦干爵后,手持大圭。宫架乐响起,皇帝登上东阶,乐声停止。登歌乐响起,到达僖祖室,乐声停止。宫架乐响起,皇帝插好大圭跪下,接受爵,祭酒,三次献爵,手持大圭,俯伏,起身,走出户外,面向北站立,乐声停止。

太祝读册文,皇帝再次跪拜。前往次室,都和前面一样。皇帝回到位置,登歌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文舞退下,武舞进入,宫架《正安》乐响起,亚献依次进行仪式如前,乐声停止。

皇帝前往饮福位,登歌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宫架《僖安》乐响起,皇帝再次跪拜,插好大圭跪下,接受爵,祭酒,三次啜酒,放置爵,接受俎,放置俎,接受糗黍,放置黍豆,再次接受爵,喝完福酒,放置爵,手持大圭,俯伏,起身,再次跪拜,乐声停止。

皇帝回到位置,登歌乐响起,到达位置,乐声停止。太常博士遍祭七祀、配享功臣。户部、礼部尚书依次官撤去俎豆,登歌《丰安》乐响起,撤去完毕,乐声停止。礼直官说’赐胙’,进行仪式、陪祀官都再次跪拜,宫架《兴安》乐响起一次,停止。

太祝、宫闱令将神主放入各室。礼仪使跪下奏报仪式结束,登歌乐响起,皇帝下阶,乐声停止。宫架乐响起,走出东门,殿中监接收大圭,回到大次,乐声停止。

有司奏报解除警戒,转仗前往南郊。

最初,我国朝廷在太庙举行祭祀,仪式和用品都有规定。自熙宁年间以来,一直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元丰年间由官员详细制定,开始有所增减。元年,详细制定郊庙礼文时提到:’古代在献祭牲畜的时候,国王亲自拿着鸾刀,割开牲畜的毛,然后用血毛向室内宣布。现在请求改正仪式,让所有的太祝在神座前献上毛血后,撤去它们然后退下。唐代的崔沔说:’毛血应该放在盘子里。”《开元》、《开宝通礼》以及现在的仪式都使用豆来盛放。礼仪中用豆盛放酸菜和肉酱,那么献上毛血应当用盘子。’又说:’三牲的骨头放在俎外,应当加上牛羊的肠胃和猪的皮俎各一个。古代祭祀没有迎神、送神的礼仪,最初的祭祀和最后的祭祀都不应当行拜礼。还应该让户部陈列岁贡来充实庙堂,按照古礼,仍然以龟为最前,金次之,玉帛再次之,其他物品排在后面。又根据《周礼》大宗伯的职责,每次祭祀,都要亲自主持玉鬯。现在由门下侍郎拿瓒进献给皇帝,侍中倒酒进献给瓒,这些都不符合礼仪。请求命令礼部尚书拿瓒到玉鬯前,礼部侍郎拿盘子,依次进献,皇帝倒酒祭地完毕后,侍郎拿瓒和盘子退下。’又说:’皇帝到达阼阶,太祝和宫闱令才开始将神主放在座位上,行礼完毕,皇帝等待神主放入后再下阶。’以上建议都被采纳。

又说:’神座应当放在室内的东北面。当进行仪式时,皇帝站在户内的西面,就在户内行拜。有司负责仪式,早晨献食时,也站在户内的西面,不再出户行拜。在堂上献祭生肉时,就在屏风前南面设神座,皇帝站在中堂的北面。有司负责仪式时也是如此。’诏令等待庙宇建成后再次提出意见。

又请求:’各庙都应设立莞筵纷纯,加上缫席画纯,在户内的东西面,皇帝行三献礼完毕后,在这里接受祝福。’又说:’每个房间所用的几席,应当按照《周礼》的规定,改用莞筵纷纯,加上缫席画纯,加上次席黼纯,左右放置玉几。所有的祭祀,都加上缫次各一重,再加上莞筵一重,共五重。’又说:’古代宗庙有九次献祭,皇帝和皇后各四次,其他官员一次。自汉代以来改为三次献祭,皇后不再进入庙宇,一直沿袭至今。如果时享则在室内进行,而不在堂上;禘祫则在堂上,而不在室内。室内神位不在奥,堂上神位不在屏风前,有献食而没有朝拜。考虑现在的适宜情况,以备古时九献之意,请求在室内将神位设在奥的东面,在堂上设在户外西南面,皇帝站在户内西南面,稞鬯为一次献祭;出户站在屏风前,面向北,行朝拜献祭生肉的礼仪为第二次献祭;皇帝站在户内西面,行献食熟肉的礼仪为第三次献祭。’诏令等待庙宇建成后再次提出意见。

又请求:’三年一次的亲祠,以及祫享和有司负责仪式时,每个房间都使用太牢和制币。宗庙堂上用萧以求阳,而有司行事时用茅香,应该改用萧。在地面上灌鬯以求阴,应该捆绑茅草倒酒,以象征神灵的饮用。所有的币都埋在西方的阶东,册书则藏在有司的柜子里。’又请求:’移除殿下的板位和小次,而在东阶上设立皇帝的板位,面向西。’又请求:’所有的奏告、祈祷、报谢,使用牲畜和祭品,并拿出帝后的神主,以表明天地一体的意义。古代祭祀,同时献上上古、中古和当世的食品,唐天宝年间,开始诏令献祭时每个房间增加常食一盘,建议者认为宴私之馔可以献于寝宫,但不可以亵渎太庙,应该取消。古代吉祭必须用妃子配祭,不仅仅是拜,请求在祭奠副爵时不进行特别的拜礼。《仪礼》说:’嗣举奠。’请求皇帝祭太庙,在稞祭之后,太祝用斝酒在鉶的南面祭奠,等正式祭奠祝福完毕后,命令皇子举奠并饮用。’

又请求:’命令刑部尚书一人负责献大牲,兵部尚书一人献十五条鱼。仍然命令腥熟之荐,朝享、四孟和腊享,都设在户内南向。稞祭在室内进行,朝拜在堂上,献食在室内,就在奥处设莞筵纷纯,加上缫席画纯,加上次席黼纯,左右放置玉几。在筵前,设八盘献食的豆,再加上八盘,以南边为上。三只鉶,放在豆的南边。南边摆放牛鉶在北边,羊鉶在牛鉶的南边,猪鉶在羊鉶的南边。两个羞豆,称为酏食、糁食,放在献豆的北边。大羹湆盛在盘子里,放在羞豆的北边。九个俎放在豆的东边,三三一列,以南边为上。一个肵俎,放在腊俎的北边,横着放置。牲首俎在北窗下,簠簋放在俎的南边,向西放置。十八个笾,放在簠簋的南边,向北放置。户外东边放置尊彝,向西放置,向南摆放。胙阶的东边放置六个罍,其中三个在西边,用来盛放玄酒,三个在东边,用来盛放三酒。堂下摆放鼎的位置,在东序的南边,位于洗的西边,都面向西,向北放置。匕都放在鼎的东边,俎都放在鼎的西边,向西放置。肵俎在北边,也向西放置。如果是在庙门外,那么就在东方摆放鼎,各自面对其镬,而在其镬的西边,都面向北,向北放置。

又请求:’早晨稞祭后,诸太祝进入,用血毛祭奠神座。太官令取肝,用鸾刀处理,用郁鬯清洗,穿以膋,在炉炭上烧。太祝用肝膋祭神,在室内宣布神灵,然后出来在户外左侧进行隋祭,三次在茅菹上祭。在献食的时候,太祝取菹和黍稷肺,在神座前祭,豆之间三次。又取黍稷肺祭,祭法如初,用白茅作为垫子。祭完后,宫闱令捆绑并埋在西阶的东边。如果是郊祀天地,那么在献食的时候,太祝取菹和黍稷肺,在正配神座前祭,各三次,祭完后,郊社令捆绑茅菹并烧掉。祭天时烧,祭地时埋,缩酒用的茅草,或者烧掉或者埋掉,应当和隋祭的菹一样。’又说:’古代吉祭有配祭,都是一尸。最初太祝清洗并倒酒祭奠,在鉶的南边祭奠,只有一爵。等到主人献尸,主妇亚献,宾客长三献,也只一爵。请求取消各室祭奠副爵。在祫享别庙时,皇后按照常规礼仪。对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都使用牲畜和币。如唐代设立太庙局令,由宗正丞担任,取消摄知庙少卿,宫闱令不参与祭祀。’又说:’早晨稞祭时,皇帝先插上大圭,上香、稞鬯、复位,等到音乐开始献食完毕后,再插上大圭,手持镇圭,在缫藉上祭奠。然后祭奠币、手持酒杯,所有礼仪神都在降神之后。’以上建议都被采纳。

八年,太常寺说:’按照旧例,在山陵之前,宗庙停止祭祀和享宴,在朔望之日由内臣执行献食的礼仪,等到祔庙后恢复。现在景灵宫神御殿已经执行了上食的仪式,太庙的朔望献食应该请求停止。’被采纳。

元祐七年,皇帝下诏恢复使用牙盘食。按照旧制,牙盘食是在礼仪食物之外另外设置的,元丰年间被废除。礼官吕希纯建议说:‘古代先王的祭祀,都准备了上古、中古和现今的食物。所设置的礼仪食物就是上古、中古的食物,牙盘常食就是现今的食物。有人认为宗庙的牙盘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陵墓食物,却不知道从三代以来,就已经准备好了古今的食物。请按照祖宗的旧制,献上一牙盘。’皇帝同意了,于是将这种献食称为‘荐羞’。吕希纯又请求:‘皇帝和皇后各自献上一杯酒,皇后的酒杯称为副爵。现在皇帝和皇后只共享一杯酒,这是对礼仪的极大亵渎。请设置副爵,也按照礼仪进行。’

大观四年,议礼局说:‘太庙每次祭祀,都设置两个太尊,这是将追享、朝享的酒尊用于禴祠蒸尝,这是极大的失礼。请现在四季的祭祀,不设置太尊。’又说:‘圭瓒的制度,皇帝亲自祭祀时使用涂金银的瓒,官员执行时使用铜瓒,其大小长短都不符合礼仪,请按照古制进行修改。’又说:‘太庙的圭瓒、别庙的璋瓒,旧时使用珉石,请改用玉。’又说:‘新定太庙陈设的礼仪,完全依照周制,笾豆各用二十六个,簠簋各用八个。以笾二十六个分为四行,以右为上,羞笾两个为第一行,朝事笾八个次之,馈食笾八个又次之,加笾八个又次之。豆二十六个分为四行,以左为上,羞豆两个为第一行,朝事豆八个次之,馈食豆八个又次之,加豆八个又次之。簠八个分为两行,在笾之外,簋八个分为两行,在豆之外。笾豆所装的食物,都按照《周礼》中笾人、醢人的规定,只是簠用稻粱,簋用黍稷,而茅菹用蓴菜,蚳醢用蜂子代替。’又说:‘宗庙的祭祀使用太牢和三铏,实际上是牛、羊、猪的羹,这是无可争议的。至于太羹只设一个登,根据《少牢馈食礼》来考察,少牢是指羊和猪的牲畜。辅助食物献上两个铏,司士进献两个豆。三牲的祭祀,铏已经设置了三个,那么登也应该是这个数量。请太庙设置三个登,用牛、羊、猪的羹作为太羹,明堂也是如此。’

高宗建炎三年,将神主安放在温州,暂时使用酒脯。绍兴五年,临安府建造太庙,开始使用特羊,十年后改用少牢。在太庙的祭祀礼仪中,七年时在建康祭祀明堂,因为徽宗的丧事,太常少卿吴表臣引用熙宁的故事,认为在英宗丧事未结束之前,不应废除景灵宫、太庙的礼仪。翰林学士朱震认为不对,说:‘《王制》说:“丧三年不祭,只有天地、社稷越过服丧期行事。”谁说三年丧期就可以在宗庙行吉礼呢?’吏部尚书孙近等人说:‘按照《春秋》:‘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寝,蒸尝禘于庙。’杜预说:“新主已经在寝宫特祀,那么宗庙的常规祭祀,自然应该照旧。”又熙宁元年,神宗居丧,按照景德的故事,亲自执行郊庙之礼。现在明堂的大礼,已经在服丧期结束后,皇帝应该享太庙,所有的仪仗、鼓吹以及楼前的宫架、各军音乐都准备好了但不演奏。’

三十二年,孝宗即位,选择吉日朝享太庙。礼部说:‘牲畜、礼料、酒、齐等物品,都按照五享的礼仪进行。’绍熙五年,宁宗即位,当时孝宗的丧事还未结束。闰十月,浙东提举李大性说:‘从汉文帝以来,都是即位后就去拜谒庙宇。陛下登基已经三个月,未曾一次到宗庙行礼。车驾屡次出行,经过太庙门却不进去,按照人情来看,似乎是不合礼制的。请早日选择吉日,恭敬地拜谒太庙。’皇帝下诏遵循三年的制度。吏部员外郎李谦请求在次年正月上日亲自执行告庙之礼。礼寺认为等待皇帝吉日后再讨论施行。理宗即位,实行三年的丧礼,最初是让大臣代理事务,即恢复吉礼后,才开始亲自执行祭祀之礼。

荐新。太宗雍熙二年十一月,宗正寺说:‘根据诏令,送十头兔子去太庙供享。按照《开宝通礼》,荐新的礼仪,到僖祖室门口,洗手、斟酒献上后,再拜,然后按照上述礼仪献给其他室。’于是下诏说:‘顺应时令狩猎,礼制有旧的规定,不是为了乐而狩猎,而是要将猎物献给宗庙,长时间废弃前制,缺失是多么严重。现在遵循时令,暂时在近郊狩猎,亲自捕获猎物,用来献给祭品。本月十一日狩猎,亲自射杀的田猎禽兽,交给有关部门,以备太庙四季供享,定为法令。’

景祐二年,宗正丞赵良规说:‘《通礼》记载荐新有五十多种物品,现在太庙祭祀之外只有荐冰,其余荐新的礼仪都没有实行。应该用新鲜物品,有关部门送交宗正,让尚食挑选口味适合的新鲜物品搭配献上。’于是礼官、宗正制定:“逐室按时的献新,以京都的新鲜物品,大致依照时令,协调使用典章。请每年春季的第一个月献蔬菜,用韭菜和白菜,搭配鸡蛋。第二个月献冰,第三个月献蔬菜用竹笋,水果用含桃。夏季的第一个月尝麦,搭配猪肉,第二个月献水果,用瓜和禽鸟,第三个月献水果,用茨和菱。秋季的第一个月尝粟和穄,搭配鸡,水果用枣和梨,第二个月尝酒和稻,蔬菜用茭白和竹笋,第三个月尝豆和荞麦。冬季的第一个月献兔肉,水果用栗子,蔬菜用薯蓣,第二个月献雁和獐,第三个月献鱼。总共二十八种,由有关部门烹饪。从猪以下,命令御厨在四季的牙盘食中烹饪,选择吉日献上,都按照《开宝通礼》的规定。’又太常礼院说:‘一直以来,荐冰只献给太庙的每个室的主神,皇后没有。谨按朔望每个室牙盘食,皇帝和皇后一同献上。又按照《礼》:‘有荐新如朔奠。’详细来看这些献祭,皇帝和皇后没有不同的意思。今后前庙每个室的后主,希望四季献新,都按照朔望牙盘的例子,后庙、奉慈庙按照太庙的礼仪。’

皇祐三年,太常寺王洙说:‘每次内宫降下新的物品,有关部门都选择吉日,到了三四天后,物品已经损坏。从今以后命令礼部提前报告,第二天就献上,不再选择吉日。’

元丰元年,宗正寺上奏:‘根据太常寺的报告,选日献新兔、薯蓣、栗黄。现在这三样东西在市场上已经煮了很长时间,而庙宇还未献上,颇违背礼制。因为节令有早晚,物品有先后,自然应该灵活变通,怎么能统一呢?又唐《开元礼》,献新不献神主。现在两个庙宇献新,以及朔望献食,都献上神主。请下命令给礼官商定适宜的做法。’

古时候在庙宇的寝宫中献上新物,没有灵柩,不占卜吉日,不抬出神主,放置祭品但不进行祭祀。近年来选择吉日献新物,这是不对的。天子诸侯,食物成熟就献新物,不以春夏秋冬为限。《吕氏·月令》规定一年之间献八次新物,《开元礼》又增加了五十多种。景祐年间,礼官认为《吕纪》过于简略且轻薄,唐令杂乱而不合经典,于是重新制定了四季献上共二十八种新物的规定,除了依照《诗经》、《礼记》、《月令》外,又增加了十七种。虽然是一时的议论,但按照岁时献新物的习俗已经实行了很久。依照古法则过于简略,违背经典则没有依据。现在想要稍微修改一下,选取先王曾经享用过的食物,见于经典的保留,不经的去除。请从今以后孟春献韭菜和鸡蛋,仲春献冰,季春献竹笋,搭配含桃;孟夏品尝麦子搭配猪肉,仲夏品尝小鸡搭配黍米,搭配西瓜;季夏搭配茨菰和菱角;孟秋品尝粟米和小米,搭配枣和梨,仲秋品尝麻和稻,搭配蒲草;季秋品尝豆类,搭配兔肉和栗子;孟冬搭配雁,仲冬搭配麋鹿,季冬搭配鱼。今年春天没有献鲔鱼,确实是不合礼制。请季春献鲔鱼,如果没有则保留空缺。以前有的林檎、荞麦、藷藇等,以及季秋品尝酒,都应该删除。所有新物及时献上,当天登献,既然不是正式祭祀,就不应该占卜吉日。《汉仪》中品尝韭菜等,都是在庙宇而不是寝宫,所以《韦玄成传》认为庙宇每年献祭二十五次,其中就包括献新物。从汉朝到隋朝、唐朝,都沿袭了这个错误,献新物虽然是在庙宇,但都不抬出神主。现在抬出神主,失礼尤为严重。请依照《五礼精义》,只设立神座,仍然等待庙宇建成,在寝宫献新物。

诏令依照所定,如果鲔鱼缺失,就用鲂鱼和鲤鱼代替。后来知道宗正丞赵彦若说:‘礼院认为仲秋的茭白不合经典,改用蒲白。现在仲秋没有蒲白,改为春天献上。’

大观年间,礼局也说:‘献新物虽然按照月份,如樱桃、竹笋应在三月进献,如果发芽或果实未成熟,转到孟夏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新物献上。’政和四年,比部员外郎何天衢说:‘祭祀不希望频繁,频繁则繁琐,祭祀不希望疏远,疏远则懒惰。先王建立的祭祀之礼,必须把握疏密适中,没听说过一天之内进行两次祭祀的。现在太庙献新物,有时与朔日祭祀同一天。朔日祭祀在一个月的开始,不可更改。至于献新物,从未占卜吉日,一个月之内都可以献。新物未备,还允许次月献上,何必一定要与朔日相同呢?’从此献新物偶尔与朔日祭祀同一天,诏令使用次日。

中兴后恢复旧制。

太祖建隆元年九月,太常礼院说:‘谨按唐大中初年,追尊顺宗、宪宗的谥号,皇帝在宣政殿授予玉册,派遣宰相以下官员持节奉册赴太庙。授予册封之日,皇帝已经登殿,百官拜毕,下殿跪授册封于太尉,等待太尉奉册出宣政门,然后升殿。凡是皇帝行礼,都由太常卿引导奉引。’奏请批准。这个月二十七日,皇帝在崇元殿,备礼派遣使者奉册上四庙谥号。皇帝高祖府君册封曰:‘孝曾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伏以昊天有命,皇宋勃兴,括厚载以开阶,宅中区而抚运,夷夏蛮貊,罔不献诚,山川鬼神,罔不受职。非臣否德,肇此丕图,实赖先正储休,上玄降鉴,既虔膺于大宝,乃眇觌于遐源,敢遵历代之规,式荐配天之号。谨遣使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溥、副使兵部尚书李涛奉宝册,上尊谥曰文献皇帝,庙号僖祖,皇帝高祖母崔氏曰文懿皇后。’皇曾祖府君册封曰:‘伏以天命匪忱,惟归于有德,人文设教,必始于贻谋。乘时既肇于兴王,报本敢稽于尊祖。非隆徽称,则大享何以配神,非镂良珉,则洪烈何由垂世?方作《猗那》之颂,永严昭穆之容。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册宝,上尊谥曰惠元皇帝,庙号顺祖,皇曾祖母桑氏曰惠明皇后。’皇祖骁卫府君册封曰:‘伏以人瞻乌止,运叶龙飞。非发源之长,析派不能通上汉;非积基之厚,嗣孙不能有中区。今人纪肇修,孝思罔极,酌百王之损益,荐四庙之蒸尝。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宝册,上尊谥曰简恭皇帝,庙号翼祖,皇祖母京兆郡太夫人刘氏曰简穆皇后。’圣考太尉府君册封曰:‘昔者流火开祥,周发荐文王之号,黄星应运,曹丕扬魏祖之功。咸因致孝之诚,式展尊亲之义,爰遵大典,亟上尊称。谨遣使王溥、副使李涛奉册宝,上尊谥曰昭武皇帝,庙号宣祖。’礼毕,群臣进表奉慰。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甲戌,上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帝于朝元殿备礼,奉祖宗尊谥册宝,再拜授摄太尉王旦奉之以出,安太祖册宝于玉辂,太宗册宝于金辂,诣太庙,奉上太祖曰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礼毕,亲行朝享之礼。天禧元年正月九日,加上六室尊谥二字:僖祖曰文献睿和皇帝,顺祖曰惠元睿明皇帝,翼祖曰简恭睿德皇帝,宣祖曰昭武睿圣皇帝,太祖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礼毕,群臣拜表称贺。十一日,帝行朝享之礼。

仁宗天圣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加上真宗谥曰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庆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加上真宗谥曰膺符稽古成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神宗元丰六年五月,改加上尊谥作奉上徽号。十一月二日,奉上仁宗徽号曰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又上英宗徽号曰体乾膺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神宣孝皇帝。

哲宗绍圣二年正月,皇帝对辅臣说:‘祖宗的谥号,各增加至十六字。神宗皇帝现在只有最初的谥号,还没有增加,应该考察典故来上报。’宰臣章惇等回答说:‘祖宗增加谥号,没有固定的年份。真宗庙在初加八字是在天圣二年。现在神宗祔庙已经十年,按照旧例增加徽号必须在南郊之前,谨慎地按照圣旨查阅上报。’四月二十七日,下诏增加神宗皇帝的徽号,在大礼前三天举行仪式。九月十六日,奉上册宝,称神宗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徽宗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重新确定神宗的徽号为‘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奉哲宗的徽号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大观元年九月,增加僖祖的徽号为十六字,称‘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增加神宗、哲宗的徽号。前两天,皇帝在大庆殿,奉上神宗册宝授予太师、鲁国公蔡京,用玉辂载送;奉上哲宗册宝授予少师、太宰何执中,用金辂载送,一起到太庙幄殿,供奉安置。四日,皇帝到景灵宫行礼,前往太庙宿斋。五日,穿戴衮冕,恭敬地在神宗本室上神宗册宝,称‘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在哲宗本室上哲宗册宝,称‘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接着进行朝享,仪式结束后,前往南郊青城宫。

绍兴十二年十一月,下诏商议增加徽宗的徽号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十三年正月九日,皇帝在文德殿,命令宰臣秦桧奏请太庙。十日,内殿宿斋,文武百官集于发册宝殿门幕次,礼仪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分立在御幄前,依次引导百官进入就殿下,东西相对站立,礼直官引导奉册宝使、侍中、中书令、举宝举册官到殿下西阶之西,面向东站立。等到斋室帘子放下,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礼部侍郎奏报中严外办。接着礼直官、太常博士引导礼仪使在幄前俯伏跪奏:‘礼仪使臣某说,请皇帝进行奉上徽宗皇帝发册宝的礼仪。’奏报完毕,俯伏起身。帘子卷起,前导官引导皇帝出幄,手持大圭,到册宝幄东褥位,面向西站立,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上三柱香,再拜,在位官员都再拜。前导官回到褥位,面向西站立,侍中、中书令、举册举宝官上殿,进入册宝幄。举册宝官都插笏跪下,举册宝给侍中、中书令,他们拿着册宝前行,皇帝跟在后面,从西阶下来,到殿下褥位,面向南站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举册官奉上册,举宝官奉上宝,皇帝插大圭,跪下接受册宝使,皇帝手持大圭再拜,在位官员都再拜。持节者手持节杖引导册宝前行,出殿正门。礼仪使奏报礼仪结束。皇帝放下大圭,从东阶上殿,进入斋室。礼部郎中奏报解严。接着册宝出北宫门,奉册宝使以下骑马跟随,到太庙灵星门外下马,步行到太庙南神门外。次日,文武百官集于太庙幕次,依次引导到殿下再拜,册宝使到各室行奠献礼。接着赞者引导举册官举册,举宝官举宝,礼直官引导侍中、中书令前导册宝从南正门进入,到殿西阶下暂定位置,各自再拜。接着到徽宗室,册宝使俯伏跪奏称:‘嗣皇帝臣某,谨派臣等奉上徽号册宝。’奉上后,俯伏起身。举册官举册前行,中书令跪读册文,举宝官举宝前行,侍中跪读宝文,册宝使以下各自再拜,到册宝幄安奉。礼仪结束后,依次退下。接着文武百官奉表称贺。

绍熙二年八月,下诏上高宗徽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庆元三年,上孝宗徽号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嘉泰三年,上光宗徽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宝庆三年,上宁宗徽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咸淳二年,上理宗徽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都按照绍兴十三年的仪式进行。

庙讳。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说:‘渊圣皇帝的名,在经传中的义训有,有的以威武为义,有的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应当各自根据其义类来寻找。以威武为义者,现在想读作“威”;以回旋为义者,现在想读作“旋”;以植立为义者,现在想读作“植”;如果是姓氏之类的,想去掉“木”字改为“亘”。又因为汉法,“邦”字读作“国”,“盈”字读作“满”,只是读作“国”、“满”,其本字在经传中未曾更改。司马迁,汉人,作《史记》,说:“先王之制,邦内畿服,邦外侯服。”又说:“盈而不持则倾。”在“邦”字、“盈”字也没有更改。现在来渊圣皇帝的名,想按照之前的读法,其经传本字,即不应更改,这样或许在万世之下,有所考证,推求义类,别无未尽。”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说:‘钦宗祔庙,翼祖应当迁位。在正月九日,先迁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神主供奉于夹室。所有以后的翼祖皇帝讳,按照礼节不避讳。’下诏恭敬地依照。

绍熙元年四月,下诏:‘今后臣民命名,都不允许触犯祧庙正讳。如果名字中已有触犯祧庙正讳的,都应更改。’

嘉定十三年十月,司农寺丞岳珂说:‘孝宗旧讳从“伯”从“玉”从“宗”。考察本朝的制度,祖宗旧讳两个字,都著令不允许并用。’又说‘钦宗旧讳两个字,其一从“日”从“旦”,其一从“火”从“亘”,都应回避。请求一并下礼、寺讨论,颁布施行。’随后礼、寺讨论:‘所有钦宗、孝宗旧讳,如果两个字连用,都应回避,应从本官所请,刻入施行。’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注解

时享:时享是指古代宗庙祭祀中的一种仪式,通常在每月的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进行,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荐新:指古代在庙宇中献上新收获的谷物、果实等,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

祖宗谥号:谥号是对已故皇帝、皇后等尊贵人物的尊称,用以表达对其一生功德的评价。

庙讳:庙讳是指对已故皇帝的尊称,不得在命名时使用。

禘祫: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

常食:常食是指日常饮食,这里指祭祀时使用的食物。

牙盘:牙盘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圆形食盘,通常用于盛放食物。

腊享:古代祭祀仪式中,在腊月进行的祭祀。

朔、望:朔是指每月的第一天,望是指每月的十五日,这里指每月的朔日和望日。

亲祀:亲祀是指皇帝亲自参与的祭祀活动。

南郊:南郊是指南郊祭祀,是古代皇帝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大祠:大祠是指对重要祖先的祭祀活动。

国忌日:国忌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忌日,通常用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

四时珍膳:四时珍膳是指四季时令美食。

上局食手:上局食手是指负责制作御用食物的厨师。

祠禴尝蒸:祠禴尝蒸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不同类型的食品,禴是指春季的祭祀食品,尝是指夏季的祭祀食品,蒸是指秋季的祭祀食品。

笾豆:笾豆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器皿。

祠祀:祠祀是指对祖先的祭祀活动。

徽号册宝:徽号册宝是指皇帝的象征,徽号是皇帝的称号,册宝是皇帝的印信。

通天冠:通天冠是古代皇帝戴的一种高冠,象征皇权。

绛纱袍:绛纱袍是古代皇帝的袍服,象征皇权。

玉辂:玉辂是古代皇帝使用的装饰华丽的车辆。

班迎:班迎是指官员按照等级排列,迎接皇帝。

中严、外办:中严、外办是指皇帝准备就绪,准备进行祭祀。

礼仪使:礼仪使是指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

衮冕:衮冕是古代皇帝的礼服,象征尊贵。

大圭: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宫架乐:宫架乐是指宫廷乐队演奏的音乐。

登歌乐:登歌乐是指祭祀时使用的音乐。

太祝:太祝是古代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

宫闱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事务。

册文:册文是指皇帝的诏书或祭祀文。

俎豆:俎豆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食器。

礼直官:礼直官是指负责监督祭祀仪式的官员。

胙:胙是指祭祀后赐予官员的食物。

祏室:祏室是指存放祖先神主的地方。

国朝:国朝是指当朝,即当前的朝代。

太庙: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仪物:指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物品。

熙宁:熙宁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即公元1068年至1077年。

元丰:宋朝宋神宗年号,时间为1078年至1085年。

郊庙礼文:指郊祀和庙祀的礼仪制度。

纳牲:古代祭祀仪式中,将牲畜献祭给神灵。

鸾刀:古代祭祀用的刀,象征神圣和权威。

祝:古代祭祀中的祭官,负责祈祷。

毛血:指牲畜的毛和血,用于祭祀。

三牲:三牲是指牛、羊、猪三种牲畜。

骨体俎:指祭祀用的俎,用于放置牲畜的骨和肉。

肠胃:指牲畜的内部器官。

豕肤俎:指用猪皮制成的俎。

迎神、送神:指祭祀仪式中的迎神和送神环节。

岁贡:指每年向朝廷贡献的物品。

龟:古代用作占卜和祭祀的动物。

金:指金属制的祭器。

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用作贵重的祭品。

门下侍郎:古代官职,掌管机密。

侍中:古代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瓒: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

大宗伯:古代官职,负责祭祀礼仪。

阼阶:古代建筑中,位于门外的台阶。

神主:指祖先的牌位。

奥:古代建筑中,位于室内深处的位置。

稞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

朝践:古代祭祀仪式中,皇帝亲自践踏祭品。

腥:指生肉。

熟:指煮熟的肉。

笾:古代祭祀用的竹器。

尊彝: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清水。

三酒:古代祭祀用的三种酒。

匕:古代祭祀用的勺子。

簠簋:簠簋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盛食物的器皿。

羞豆:古代祭祀用的豆,用于放置食品。

大羹:古代祭祀用的浓汤。

九俎:古代祭祀用的九个俎。

肵俎:古代祭祀用的俎,用于放置牲畜的肉。

牲首俎:古代祭祀用的俎,用于放置牲畜的头。

簠:古代祭祀用的器皿。

有司:古代官职,负责执行祭祀仪式。

腥熟:指生肉和熟肉。

朝享:古代祭祀仪式中,皇帝亲自参与的部分。

四孟:指春季的四个月,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

郊祀: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

隋祭:古代祭祀用的仪式。

瘗:古代祭祀中,将祭品埋入土中。

吉祭:古代祭祀中的吉祥祭祀。

尸:古代祭祀中,代表祖先的人。

镇圭: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缫藉:古代祭祀用的草席。

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鱼:古代祭祀用的鱼。

室:古代建筑中,指室内。

堂:古代建筑中,指堂屋。

奥东面:古代建筑中,指室内深处的东面。

户外之西南面:古代建筑中,指室外的西南面。

朝践荐腥:古代祭祀仪式中,皇帝亲自践踏生肉。

馈食荐熟:古代祭祀仪式中,献上煮熟的食品。

次席:古代祭祀用的席子。

黼纯:古代祭祀用的席子装饰。

玉几:古代祭祀用的几。

九献:古代祭祀仪式中,献祭九次。

馈食:古代祭祀仪式中,献上食品。

郊社令: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天地。

隋祭之菹: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配:古代祭祀中,与祖先配对的人。

嗣举奠:古代祭祀中,继承者举杯祭奠。

太庙局令:古代官职,负责太庙的事务。

摄知庙少卿:古代官职,负责太庙的日常管理。

山陵:古代帝王的陵墓。

景灵宫:景灵宫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

上食:古代祭祀仪式中,献上食品。

内臣:古代官职,指宫廷中的官员。

元祐七年:元祐七年指的是北宋哲宗赵煦的第七年,即公元1092年。

牙盘食:牙盘食是指古代宴席上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这里特指宗庙祭祀时使用的食物。

礼馔:礼馔指的是用于祭祀的食品。

元丰中:元丰中指的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年至1085年。

吕希纯:吕希纯是北宋时期的礼官,这里提到的是他的建议。

先王:先王指的是古代的圣贤君主。

三代: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

荐羞:荐羞是指献上食物,这里特指宗庙祭祀时献上的食物。

大观四年:大观四年指的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大观四年,即公元1110年。

太尊:太尊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禴祠蒸尝:禴祠蒸尝是指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

圭瓒:圭瓒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玉器。

涂金银瓒:涂金银瓒是指涂有金银的圭瓒。

珉石:珉石是一种美玉。

周礼:周礼是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笾人:笾人是古代负责笾的官员。

醢人:醢人是古代负责醢的官员。

少牢:少牢是指祭祀时使用的羊和猪。

太牢:太牢是指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三种牲畜。

三鉶:三鉶是指三个鼎,古代祭祀时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登:登是指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食物。

徽宗:徽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赵佶。

英宗:英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赵曙。

太常寺:太常寺是古代负责祭祀、音乐等事务的部门。

三年之丧:三年之丧是指古代君主或诸侯去世后,其子或继承人需守丧三年的礼制。

五享:五享是指古代祭祀的五种形式。

龙飞:龙飞是指皇帝登基。

宗正寺:宗正寺是古代负责宗族事务的官署。

开宝通礼:开宝通礼是北宋初年的一部礼制书籍。

顺时蒐狩:顺时蒐狩是指按照时令进行狩猎。

品物时新:品物时新是指新鲜的食物。

尚食:尚食是古代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

四时牙盘食:四时牙盘食是指四季的牙盘食物。

《王制》:《王制》是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春秋》:《春秋》是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籍。

杜预:杜预是晋代的一位学者。

景德:景德是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04年至1007年。

谅暗:谅暗是指皇帝居丧期间。

卤簿:卤簿是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鼓吹:鼓吹是指古代军队中的鼓乐。

楼前宫架:楼前宫架是指宫殿前的建筑。

诸军音乐:诸军音乐是指军队中的音乐。

孝宗:孝宗是南宋时期的皇帝赵昚。

宁宗:宁宗是南宋时期的皇帝赵扩。

闰十月:闰十月是指农历中的闰月,即每三年或五年增加的一个月。

李大性:李大性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龙飞已阅三月:龙飞已阅三月是指皇帝登基已经三个月。

銮舆:銮舆是指皇帝的车驾。

理宗:理宗是南宋时期的皇帝赵昀。

彘:彘是指猪。

含桃:含桃是指桃子。

穄:穄是一种古代的谷物。

茭笋:茭笋是一种水生植物。

荞麦:一种谷物。

藷藇:一种植物。

獐:獐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

《开元礼》:《开元礼》是唐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皇祐三年:皇祐三年指的是北宋仁宗赵祯的皇祐三年,即公元1051年。

内降新物:内降新物是指皇帝赐予的新物品。

元丰元年:元丰元年指的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

庙:古代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寝:古代宗庙中的祭祀场所。

卜日:古代根据占卜选择吉日。

奠:古代祭祀时的祭奠仪式。

祭:古代祭祀的正式仪式。

物熟:指谷物、果实等成熟。

孟仲季:古代以孟、仲、季分别指代正月、二月、三月等季节。

吕氏·月令:《吕氏春秋·月令》,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每个月的农事和礼仪。

开元礼:唐代礼制,详细规定了各种礼仪。

景祐:宋仁宗年号。

礼官:古代负责礼仪的官员。

吕纪:《吕氏春秋》中的篇章。

唐令:唐代法令。

经:经典,指古代经典文献。

刊定:修订、确定。

膳羞:古代祭祀时的食品。

经者:经典记载的。

不经者:非经典记载的。

孟春:农历正月。

仲春:农历二月。

季春:农历三月。

孟夏:农历四月。

仲夏:农历五月。

季夏:农历六月。

孟秋:农历七月。

仲秋:农历八月。

季秋:农历九月。

孟冬:农历十月。

仲冬:农历十一月。

季冬:农历十二月。

鲔:鱼名,即鲟鱼。

林檎:苹果。

汉仪:汉代礼仪。

韦玄成传:《汉书》中韦玄成的传记。

五礼精义:古代礼制著作。

太常礼院:古代官署,负责礼仪。

大观:宋徽宗年号。

政和:宋徽宗年号。

比部员外郎:古代官职。

何天衢:宋代官员。

朔祭:每月初一进行的祭祀。

大中:唐宣宗年号。

顺宗:唐顺宗。

宪宗:唐宪宗。

宣政殿:古代宫殿。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宰相。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王溥:宋代官员。

李涛:宋代官员。

文懿皇后:皇后谥号。

惠明皇后:皇后谥号。

简穆皇后:简穆皇后是指皇帝的皇后。

昭武皇帝:皇帝谥号。

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祖谥号。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太宗谥号。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真宗谥号。

体乾膺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神宣孝皇帝:英宗谥号。

徽号:徽号是对皇帝尊称的一种,通常用于追封或加封。

哲宗绍圣二年:哲宗是北宋的第九位皇帝,绍圣二年是哲宗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1095年。

神宗皇帝:神宗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即赵顼,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册宝:册宝是皇帝授予官员或进行重大仪式时使用的宝物,通常包括册书和宝剑。

金辂:金辂也是古代皇帝使用的车辆,比玉辂更为华贵。

册宝使:册宝使是负责颁发册宝的官员。

经传:经传是指古代的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等。

威武:威武是形容勇猛有力的词语。

回旋:回旋是形容旋转、流转的词语。

植立:植立是形容直立、稳固的词语。

亭邮:亭邮是古代传递信息的地方。

圭名:圭名是指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礼仪。

姓氏:姓氏是指家族的名称。

木名:木名是指树木的名称。

国:国是古代对国家的称呼。

盈:盈是形容充满、丰富的词语。

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

先王之制:先王之制是指古代君主的制度。

邦内畿服:邦内畿服是指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域。

邦外侯服:邦外侯服是指国家外部的侯国。

盈而不持则倾:盈而不持则倾是指满而不巩固就会倾覆。

钦宗:钦宗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即赵桓。

翼祖:翼祖是指皇帝的祖先。

夹室:夹室是指房屋中的小房间。

祧庙:祧庙是指祭祀已故皇帝的庙宇。

礼部:礼部是古代负责礼仪事务的部门。

汉法:汉法是指汉代的法律。

钦宗旧讳:钦宗旧讳是指钦宗的旧时尊称。

孝宗旧讳:孝宗旧讳是指孝宗的旧时尊称。

从:从是古代表示字形的偏旁部首。

伯:伯是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玉:玉是古代的一种宝石,常用于装饰。

宗:宗是古代对家族的尊称。

火:火是古代的一种元素,象征热情。

亘:亘是古代的一种字形,与’木’相似。

礼、寺:礼、寺是指礼部和太常寺。

刊入施行:刊入施行是指将决定正式公布并执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评注

哲宗绍圣二年正月,帝谓辅臣曰:’祖宗谥号,各加至十六字。神宗皇帝今止初谥,尚未增加,宜考求典故以闻。’宰臣章惇等对曰:’祖宗加谥,岁月不定。真庙初加八字,是天圣二年。今神宗祔庙已十年,故事加徽号必在南郊前,谨如圣旨讨阅以闻。’此段文字反映了宋代皇帝对祖宗谥号的重视,以及对神宗皇帝谥号的追认。通过增加谥号字数,体现了对先祖的尊崇和对国家历史的重视。同时,宰臣章惇等的回答也显示出朝廷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以及对先祖事迹的追忆。

四月二十七日,诏加上神宗皇帝徽号,于大礼前三日行礼。九月十六日,奉上册宝曰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更定神宗徽号曰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奉哲宗徽号曰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大观元年九月,加上僖祖徽号为十六字,曰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加上神宗、哲宗徽号。前二日,皇帝御大庆殿,奉神宗册宝授太师、鲁国公蔡京,载以玉辂,奉哲宗册宝授少师、太宰何执中,载以金辂,并诣太庙幄殿,奉安以俟。四日,皇帝诣景灵宫行礼,赴太庙宿斋。五日,服衮冕,恭上神宗册宝于本室,曰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又上哲宗册宝于本室,曰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次行朝享,礼毕,赴南郊青城宫。

以上文字详细记载了宋代皇帝对祖宗徽号的追认和祭祀仪式。通过对徽号的更改和增加,展现了皇权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国家历史的重视。同时,通过册宝仪式和玉辂、金辂的使用,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绍兴十二年十一月,诏议加上徽宗徽号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十三年正月九日,皇帝御文德殿,命宰臣秦桧奏请太庙。十日,内殿宿斋,文武百僚集于发册宝殿门幕次,次礼仪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分立御幄前,次分引百僚入就殿下,东西相向立定,礼直官引奉册宝使、侍中、中书令、举宝举册官诣殿下西阶之西,东向立。俟斋室帘降,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礼部侍郎奏中严外办。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宋代皇帝对徽号的追认仪式,包括皇帝的着装、礼仪官员的站位、册宝的传递等。通过这些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宋代礼仪的严谨和皇权的尊贵。

绍熙二年八月,诏上高宗徽号曰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庆元三年,上孝宗徽号曰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嘉泰三年,上光宗徽号曰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宝庆三年,上宁宗徽号曰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咸淳二年,上理宗徽号曰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以上文字展示了宋代皇帝徽号的追认过程,徽号的内容反映了皇帝的功绩和德行,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国家历史的重视。

庙讳。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

这段文字说明了宋代对庙讳的处理方式,即根据经传义训来确定皇帝御名的读音。这种做法体现了宋代对经典文化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祔庙,翼祖当迁。于正月九日,先迁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神主奉藏于夹室。所有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

这段文字描述了宋代对庙讳的处理,即在皇帝祔庙时,对祖先的讳名进行迁移和供奉,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

绍熙元年四月,诏:’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庙正讳。如名字见有犯祧庙正讳者,并合改易。’嘉定十三年十月,司农寺丞岳珂言:’孝宗旧讳从’伯’从’玉’从’宗’。考国朝之制,祖宗旧讳二字者,皆著令不许并用。又言’钦宗旧讳二字,其一从”从’旦’,其一从’火’从’亘’,皆合回避。乞并下礼、寺讨论,颁降施行。既而礼、寺讨论:’所有钦宗、孝宗旧讳,若二字连用,并合回避,宜从本官所请,刊入施行。’从之。

以上文字说明了宋代对臣庶命名和旧讳的处理规定,体现了宋代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尊崇。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对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3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