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五-原文
◎礼十五(嘉礼三)
○圣节 诸庆节
圣节。
建隆元年,群臣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正月十七日,于大相国寺建道场以祝寿,至日,上寿退,百僚诣寺行香。
寻诏:’今后长春节及诸庆节,常参官、致仕官、僧道、百姓等毋得进奉。’
太宗以十月七日为乾明节,复改为寿宁节。
真宗以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
其仪:帝御长春殿,诸王上寿,次枢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次使相,次管军节度使、两使留后、观察使,次节度使至观察使,次皇亲任观察使以下,各上寿,仍以金酒器、银香合、马、袖表为献。
既毕,咸赴崇德殿叙班,宰相率百官上寿,赐酒三行,皆用教坊乐,赐衣一袭,文武群臣、方镇州军皆有贡礼。
前一月,百官、内职、牧伯各就佛寺修斋祝寿,罢日以香赐之,仍各设会,赐上尊酒及诸果,百官兼赐教坊乐。
景德二年,始令枢密三司使副、学士复赴百官斋会,少卿、监、刺史以上及近职一子赐恩,僧道则赐紫衣、师号,禁屠,辍刑。
仁宗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正月八日皇太后为长宁节。
诏定长宁节上寿仪:太后垂帘崇政殿,百官及契丹使班庭下,宰臣以下进奉上寿,阁门使于殿上帘外立侍,百官再拜,宰臣升殿,跪进酒帘外,内臣跪承以入。
宰臣奏曰:’长宁节,臣等不胜欢抃,谨上千万岁寿。’复降,再拜,三称万岁。
内臣承旨宣曰:’得公等寿酒,与公等同喜。’咸再拜。
宰臣升殿,内侍出帘外跪授虚盏,宰臣跪受,降,再拜舞蹈,三称万岁。
内侍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升,陈进奉物当殿庭,通事舍人称’宰臣以下进奉’,客省使殿上喝’进奉出’。
内谒者监进第二盏,赐酒三行,侍中奏礼毕,皆再拜舞蹈。
太后还内,百官诣内东门拜表称贺。
其外命妇旧入内者即入内上寿,不入内者进表。
内侍引内命妇上寿,次引外命妇,如百官仪。
次日大宴。
英宗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
礼官奏:’故事,圣节上寿,亲王、枢密于长春殿,宰臣、百官于崇德殿,天圣谅沍皆于崇政殿。’于是紫宸上寿,群臣升殿间,饮献一觞而退。
又一日,赐宴于锡庆院。
神宗以熙宁元年四月十日为同天节,以宅忧罢上寿,惟拜表称贺。
明年,亲王、枢密使、管军、驸马、诸司使副诣垂拱殿,宰臣、百官、大国使诣紫宸殿上寿,命坐,赐酒三行,不举乐。
明年,以大旱,罢同天节上寿,群臣赴东上阁门表贺。
中书门下言:’同天节上寿班,自今枢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共作一班,进酒一盏;亲王、宗室、使相至观察、驸马、管军观察使以上,皆赴紫宸殿,依本班序立上寿,更不赴垂拱殿。’盖以管军观察使以上及亲王、驸马并于垂拱殿以官序高下各班进酒毕而日晏,外朝有班者仍诣紫宸殿,议者以为近渎,改焉。
而诏袒免以上宗妇听班贺于禁中。
哲宗即位,诏以太皇太后七月十六日为坤成节。
宰臣请以十二月八日为兴龙节。
哲宗本七日生,以避僖祖忌,故后一日。
徽宗以十月十日为天宁节,定上寿仪:皇帝御垂拱殿,群臣通班起居毕,分班,从义郎以下医官、待诏等先退。
知引进司官一员读奏目,知东上阁门官一员奏进寿酒,由东阶升,舍人通教坊使以下赞再拜,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复位。
次看盏人稍前,舍人赞再拜,上殿祗候,分东西两阶立,侯进酒升殿。
次舍人引亲王入殿庭,北向立,赞再拜,班首奏万福。
舍人引进奉西入,列于亲王后,酒器檐床置马前,揖天武躬奏万福,进奉马先出。
内侍进御茶床,殿中监酹酒讫,知东上阁门官殿上躬奏:’亲王某以下进寿酒。’
舍人揖亲王以下躬赞再拜,乃引亲王二员升殿,知东上阁门官引诣御坐前,舍人东阶下西向立,(后准此。)尚酝典御奉盘、盏授班首,搢笏受盘、盏,西向立,奉御启盏,亲王一员搢笏注酒,班首奉诣御坐东进讫,少退,虚跪,兴,以盘授典御,退,阁门引降阶。
舍人引当殿北向立,东上,赞拜,兴,搢笏跪奉表,舍人接表,一员在东,余诣亲王西,置表笏上,授引进。
知引进司官殿上读奏目,退,亲王以下俯伏,兴,躬,舍人赞再拜,引班首升东阶,余殿下分立。
阁门引诣御坐东,北向搢笏,尚酝典御如前奉盘立,乐作,皇帝饮讫,受盏,复位,再拜如上仪。
知引进司官诣折槛东,西向宣曰’进奉收’。
赞拜,舞蹈,又再拜,西出。
亲王以下赴紫宸殿立班。
引进官宣’进奉出’,天武奉进奉以出。
阁门复立殿上,教坊使赞送御酒,又再拜,教坊致语讫,赞再拜,退。
次枢密官上寿,次管军观察以上上寿、进奉并如仪。
内侍举御茶床,舍人赞教坊使以下谢祗应,再拜讫,阁门侧奏无公事。
皇帝赴紫宸殿后阁受群臣上寿。
质明,三公以下百僚并于殿门外就次,东上阁门、御史台、太常寺分引入诣殿庭东西立。
阁门附内侍进班齐牌,皇帝出阁,禁卫诸班亲从迎驾,自赞常起居。
皇帝升坐,鸣鞭,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至执政官,御史台、东上阁门分引百官,并横行北向立,典仪赞再拜舞蹈,班首奏万福,又再拜讫,分东西立。
礼直官引殿中监、少监升东阶,诣酒尊所稍西,南向西上立,舍人揖教坊使以下通班大起居,次看盏人谢升殿,赞再拜。
内侍进御茶床,殿侍酹酒讫,礼直官、通事舍人分引三公至执政官,御史台、东上阁门分引百僚,并横行北向立,典仪赞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
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上公升东阶,东上阁门官接引升殿,授盏、启盏如上仪。
上公诣御坐,俯伏跪奏:’文武百僚、上公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天宁令节,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俯伏,兴,退,降阶,舍人接引复位,典仪赞再拜讫,礼直官引知枢密院官诣御坐前承旨,退诣折槛稍东,西向宣曰:’得公等寿酒,与公等内外同庆。’典仪赞拜如仪,百官分东西立。
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上公升东阶,东上阁门官接引诣御坐东,搢笏,殿中监授盘,上公奉进御坐东,北向,乐作,皇帝饮讫,阁门引接盏,典仪赞拜如上仪。
宗室遥郡以下先退。
礼直官引枢密院官诣御坐前承旨,退诣折槛稍东,宣曰:’宣群臣升殿。’典仪赞拜讫,礼直官、通事舍人分引三公以下升东阶,亲王、使相以下升西阶;御史台、东上阁门分引秘书监以下升两朵殿,并东西廊席后立。
尚酝典御以盏授殿中监,奉御启盏,殿中监西向立,殿中少监以酒注于盏,(第二、第三准此。)奉诣御坐前,躬进讫,少退,奉盘西向立。
乐作,皇帝饮讫,殿中监接盏退,授奉御,出笏复位。
通事舍人分引殿上官横行北向,舍人赞再拜,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皆再拜。
舍人赞就坐,各立席后,复赞就坐,群官皆坐。
酒初行,先宰臣,次百官,皆作乐。
尚食典御、奉御进食,太官设群官食,皇帝再举酒,群官兴,立席后,乐作,饮讫,舍人赞就坐,再行群官酒,皇帝三举酒,并如第二之仪。
酒三行,舍人曰’可起’,群官兴,立席后。
若宣示盏,即随东上阁门官以下揖,称’宣示盏’,躬,赞就坐。
若宣劝,即立席后,躬,饮讫,赞再拜。
内侍举御茶床,礼直官引左辅诣御坐前北向俯伏跪奏:’左辅具官臣某言礼毕。’俯伏,兴,退,复位。
礼直官、通事舍人分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僚降阶横行北向立,枢密院官在亲王后。
典仪赞再拜,皆舞蹈再拜退。
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
至日,皇帝帅百官诣龙德宫上寿毕,即本宫赐侍从官以上宴。
建炎元年五月,宰臣等上言,请以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
诏曰:’朕承祖宗遗泽,获托士民之上,求所以扶危持颠之道,未知攸济。念二圣銮舆在远,万民失业,将士暴露,夙夜痛悼,寝食几废,况以眇躬之故,闻乐饮酒,以自为乐乎?非惟深拂朕志,实增感于朕心。所有将来天申节百官上寿常礼,可令寝罢。’至是止就佛寺启散祝寿道场,诣阁门或后殿拜表称贺。
绍兴十三年二月,臣僚奏:’臣闻孝理天下者,帝王之盛德,归美报上者,臣子之至诚。是皆因性自然,发于观感,必各尽其至,然后为称。恭惟陛下抚艰难之运,忧勤在御,兢兢业业,图济中兴,孝德通于神明,皇天为之悔祸,长乐还阙,适当诞节之前,陛下以天下养,获伸宫闱上寿之仪,臣民得于观听,天下无不欣庆,所以崇大养而成孝理之功者,既以尽善尽美矣。陛下诞圣佳辰,乃臣子所愿奉觞上寿,以尽归美之意,其可不举而行之乎?臣愚,欲望将来天申节许令有司举行旧典,至日,百官得以奉万年之觞,仰祝圣寿,天下幸甚。’太常、礼部讨论:每遇圣节,枢密院以下先诣垂拱殿上寿毕,宰臣率百僚于紫宸殿上寿。
前一月,分日启建道场,至前一日,枢密院官满散依例作斋筵。
至日,三省官上寿立班讫,次赴满散作斋筵。
后二日,大宴于集英殿。
时命御史台、太常寺修立仪注。
孝宗隆兴元年,太上皇帝天申节,皇帝及宰臣、文武百僚诣德寿宫上寿。
是日,以钦宗大祥,前一日,皇帝起居如宫中仪,百僚拜表称贺。
乾道八年,立皇太子,皇帝率皇太子及文武百僚诣德寿宫上寿。
前期,仪鸾司陈设德寿宫殿门之内外,设御坐于殿上当中南向,设大次于德寿宫门内南向,小次于殿东廊西向,设皇帝褥位二:一于御坐东南,西向;一于御坐之南,北向。
尚酝设御酒尊、酒器于御坐之东,有司又设御茶床于御坐之西,俱稍北。
其日,文武百僚内不系从驾者,并先赴德寿宫门外以俟迎驾起居。
质明,皇帝服靴袍出即御坐,从驾臣僚、禁卫起居如常仪。
皇帝降坐,乘辇将至德寿宫,文武百僚迎驾再拜起居讫,前导官、太常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先入,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
皇帝降辇入次,御史台、阁门、太常寺分引皇太子并文武百僚入诣殿廷,东西相向立定,前导官导皇帝入小次,帘降。
皇太子并文武百僚并横行北向立。
太上皇帝出宫升御坐,鸣鞭,小次帘卷。
前导官导皇帝升殿东阶,诣殿折槛前北向褥位,再拜,躬奏圣躬万福,再拜,皇帝诣太上皇帝御坐之东褥位西向立,前导官于殿上随地之宜立。
次舍人揖皇太子并文武百僚躬,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皇太子不离位,奏圣躬万福,各再拜,直身,分东西相向立。
礼直官引奉盘盏官、受盘盏官、承旨宣答官、奏礼毕官、殿中监、少监升殿。
内侍进御茶床,尚酝典御以盘盏、酒注授殿中监、少监,次礼直官引奉盘盏官诣酒尊所北向,殿中监启盏,殿中少监注酒,奉盘盏官奉酒诣皇帝前北向,礼直官引受盘盏官诣太上皇帝御坐前,西向立,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横行北向立。
奉盘盏官躬进皇帝,皇帝奉酒,前导官导皇帝诣太上皇帝御坐前躬进讫,少后,以盘授受盘盏官。
前导官导皇帝诣太上御坐前褥位北向俯伏跪,殿下皇太子并百僚皆躬身。
皇帝奏:’臣某谨率文武百僚稽首言:天申令节,臣某与百僚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奏讫,伏,兴,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承旨宣答官宣曰:’得皇帝寿酒,与皇帝并百僚内外同庆。’皇帝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分东西相向立。
皇帝诣御坐东,西向立,奉盘盏官以盘北向恭进,皇帝奉盘,乐作,俟太上皇帝饮酒,皇帝躬接盏讫,皇帝少后,以盘盏授受盘盏官,以授殿中监,各复位立。
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横行北向,皇帝诣褥位北向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皇帝诣太上御坐东褥位西向立,皇太子、文武百僚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内侍举茶床,奏礼毕官北向俯伏跪奏:’具官臣某言礼毕。’在位官再拜。
太上皇帝驾兴,皇帝从入,文武百僚以次退。
淳熙二年十一月,诏:’太上皇帝圣寿无疆,新岁七十,以十一日冬至加上尊号册宝,十二月十七日立春行庆寿礼。’是日早,文武百僚并簪花赴文德殿立班,听宣庆寿赦。
宣赦讫,从驾至德寿宫行庆寿礼,致词曰:’皇帝臣某言:天祐君亲,锡兹难老,维春之吉,年德加新。臣某与群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余与前上寿仪注同。
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文武百僚文德殿拜表称贺。
十年十二月,以太上皇后新年七十,诏以立春日行庆贺之礼。
十三年春正月朔,以太上皇帝圣寿八十,帝率群臣诣德寿宫行礼,其仪注、恩赦并如淳熙二年典故。
孝宗以十月二十二日为会庆节,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宁宗以十月十九日为天祐节、寻改为瑞庆节,理宗以正月五日为天基节,度宗以四月九日为乾会节,瀛国公以九月二十八日为天瑞节。
其上寿称贺之礼,大略皆如天申节仪。
诸庆节,古无是也,真宗以后始有之。
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节日,士庶特令宴乐,京师然灯。
又以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京师断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宫。
又以七月一日圣祖降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日为降圣节,休假、宴乐并如天庆节。
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至驸马都尉,诣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续命缕,上保生寿酒。
改御崇德殿,赐百官饮,如圣节仪。
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礼毕,宴百官于锡庆院。
天禧初,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一如天贶节。
寻以仁宗嫌名,改为天祺节。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以修祀事,天真示见,诏为天应节。
又以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为宁贶节,既又以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为真元节,八月九日青华帝君生辰为元成节,正月四日有太祖神御之州府宫殿行香为开基节,十月二十五日为天符节,皆如天庆节,著为令。
高宗建炎元年十一月五日,诏:’政和以来添置诸节,除开基节外,余并依祖宗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五-译文
圣节。建隆元年,群臣请求将二月十六日定为长春节。正月十七日,在大相国寺建立道场来庆祝皇帝的寿辰,到了那一天,皇帝接受祝福后离开,百官前往寺庙烧香。随后下诏:从今往后,长春节和其他庆祝节日,常参官、退休官员、僧侣道士、百姓等不得进献礼物。
太宗将十月七日定为乾明节,后来又改为寿宁节。
真宗将十二月二日定为承天节。其仪式:皇帝在长春殿,诸王上寿,接下来是枢密使副、宣徽使、三司使,然后是使相,接着是管军节度使、两使留后、观察使,依次至观察使,然后是皇亲国戚担任观察使以下的官员,各自上寿,并用金酒器、银香合、马、袖表作为礼物。仪式结束后,所有人前往崇德殿排列班次,宰相率领百官上寿,赐酒三巡,都使用教坊乐,赐给衣服一套,文武百官、方镇州军都有贡礼。一个月前,百官、内职、牧伯各自在佛寺修斋祝寿,仪式结束后用香赐给他们,并且各自设宴,赐上等酒及各种水果,百官还兼赐教坊乐。
景德二年,开始命令枢密三司使副、学士再次参加百官的斋会,少卿、监、刺史以上及近职的其中一个儿子赐予恩典,僧侣道士则赐予紫衣、师号,禁止屠宰,停止刑罚。
仁宗将四月十四日定为乾元节,正月八日皇太后为长宁节。下诏规定长宁节上寿的仪式:太后在崇政殿垂帘,百官及契丹使者班列庭下,宰臣以下进献祝福,阁门使在殿上帘外站立侍候,百官再拜,宰臣上殿,跪在帘外进酒,内臣跪着接受后带入。宰臣上奏说:‘长宁节,我们非常高兴,谨献上千万岁寿。’再次跪拜,三次称万岁。内臣宣旨说:“得到你们的寿酒,和你们一同庆祝。”所有人都再次跪拜。宰臣上殿,内侍出帘外跪着递上空杯,宰臣跪着接受,退下,再拜舞蹈,三次称万岁。内侍宣旨让群臣上殿,再拜,上殿,陈列进献的物品当殿庭,通事舍人称‘宰臣以下进奉’,客省使在殿上高声说‘进奉出’。内谒者监进第二杯酒,赐酒三巡,侍中奏报礼毕,所有人都再拜舞蹈。太后回到内宫,百官前往内东门拜表称贺。那些以前进入内宫的命妇就进入内宫上寿,没有进入的进表。内侍引领内命妇上寿,接着引领外命妇,仪式如同百官。
次日举行盛大宴会。
英宗将正月三日定为寿圣节。礼官上奏:‘按照旧例,圣节上寿,亲王、枢密使在长春殿,宰臣、百官在崇德殿,天圣谅沍都在崇政殿。’于是紫宸殿上寿,群臣上殿之间,喝了一杯酒就退下。又过了一天,在锡庆院赐宴。
神宗将熙宁元年四月十日定为同天节,因为宅忧而停止上寿,只拜表称贺。第二年,亲王、枢密使、管军、驸马、诸司使副前往垂拱殿,宰臣、百官、大国使前往紫宸殿上寿,命坐,赐酒三巡,不奏乐。第二年,因为大旱,停止同天节上寿,群臣前往东上阁门表贺。
中书门下说:‘同天节上寿的班次,从今往后,枢密使副、宣徽使、三司使、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共作一班,进酒一杯;亲王、宗室、使相至观察、驸马、管军观察使以上,都前往紫宸殿,按照本班次序站立上寿,不再前往垂拱殿。’因为管军观察使以上及亲王、驸马都在垂拱殿,按照官职高低各班进酒完毕而日暮,外朝有班次的仍然前往紫宸殿,议论者认为这近乎亵渎,于是做了改变。而诏令免除袒免以上的宗妇在禁中听班贺。
哲宗即位,下诏以太皇太后七月十六日为坤成节。宰臣请求将十二月八日定为兴龙节。哲宗本应在七日出生,为了避免避讳僖祖的忌日,所以推迟了一天。
徽宗将十月十日定为天宁节,规定上寿的仪式:皇帝在垂拱殿,群臣通班起居完毕,分班,从义郎以下的医官、待诏等先退下。知引进司的官员宣读奏目,知东上阁门官员宣进寿酒,由东阶上升,舍人引导教坊使以下的人再拜,宣读圣躬万福,又再拜,复位。接下来看盏人稍微前进,舍人引导再拜,上殿候立,分立东西两阶,等待进酒上殿。接下来舍人引导亲王进入殿庭,面向北立,赞拜,班首上奏万福。舍人引导进奉的人进入西面,排在亲王后面,酒器放在马前的檐床上,揖天武躬奏万福,进奉的马先出去。内侍进御茶床,殿中监倒酒完毕,知东上阁门官员在殿上躬奏:‘亲王某某以下进寿酒。’舍人引导亲王以下躬身赞拜,然后引导亲王两人上殿,知东上阁门官员引导至御座前,舍人在东阶下西向立,(之后都按照这个方式),尚酝典御奉上盘、盏,搢笏接受盘、盏,西向立,奉御启盏,亲王一人搢笏倒酒,班首奉上至御座东面,稍退,虚跪,起身,将盘交给典御,退下,阁门引导降阶。舍人引导当殿北向立,东上,赞拜,起身,搢笏跪着奉上表,舍人接表,一人在东,其余的人到亲王西面,放在表笏上,交给引进。知引进司官员在殿上宣读奏目,退下,亲王以下俯伏,起身,躬身,舍人引导再拜,引导班首上东阶,其余的人站在殿下。阁门引导至御座东,北向搢笏,尚酝典御如同之前奉上盘立,乐声响起,皇帝喝完酒后,接受酒杯,复位,再拜如同之前的仪式。知引进司官员到折槛东,西向宣读:‘进奉收。’赞拜,舞蹈,又再拜,向西走出。亲王以下前往紫宸殿立班。引进官宣读‘进奉出’,天武奉上进奉物品出去。阁门再次在殿上立着,教坊使引导送御酒,又再拜,教坊致语完毕,赞拜,退下。接下来是枢密官上寿,然后是管军观察使以上上寿、进奉,都按照仪式进行。内侍举起御茶床,舍人引导教坊使以下谢恩,再拜完毕,阁门侧奏无公事。
皇帝到达紫宸殿的后阁接受群臣的祝寿。天刚亮时,三公以下的百官都在殿门外等候,分别由东上阁门、御史台、太常寺引导进入,站在殿庭的东西两侧。阁门官与内侍一起进入,宣布班次已经排好,皇帝出阁,禁卫诸班亲自迎接,自报平安。皇帝升座后,鸣鞭,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三公到执政官位置,御史台和东上阁门分别引导百官,他们都横着站在北向,典仪官赞颂他们再拜舞蹈,班首官员奏称万福,然后再次拜舞,分别站在东西两侧。
礼直官引导殿中监和少监上东阶,到酒尊稍西的地方,面向南向西站立,舍人向教坊使以下的人行礼,接着看盏人谢升殿,赞颂他们再拜。内侍进献御茶床,殿侍倒酒完毕,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三公到执政官位置,御史台和东上阁门分别引导百官,他们都横着站在北向,典仪官赞颂他们再拜,赞者传递,在位官员都再次拜舞。
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上公上东阶,东上阁门官引导他们上殿,递上酒杯、打开酒杯的仪式如上所述。上公到御座前,跪拜并奏报说:‘文武百官、上公官员臣某等跪拜言:天宁令节,臣等非常高兴,谨上千万岁寿。’跪拜后起身,退下,下阶,舍人引导他们复位,典仪官赞颂他们再拜完毕,礼直官引导知枢密院官到御座前接受旨意,退到折槛稍东的地方,面向西宣读:‘得到公等的寿酒,与公等内外同庆。’典仪官赞颂拜舞如仪,百官分站在东西两侧。
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上公上东阶,东上阁门官引导他们到御座东边,搢笏,殿中监递上盘子,上公将酒杯奉上御座东边,面向北,音乐响起,皇帝喝完后,阁门官引导接上酒杯,典仪官赞颂拜舞如仪。宗室遥郡以下的人先退下。
礼直官引导枢密院官到御座前接受旨意,退到折槛稍东的地方,宣读:‘宣群臣上殿。’典仪官赞颂拜舞完毕,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三公以下上东阶,亲王、使相以下上西阶;御史台和东上阁门引导秘书监以下上两朵殿,并站在东西廊席后。
尚酝典御用酒杯递给殿中监,奉御打开酒杯,殿中监面向西站立,殿中少监将酒倒入酒杯,(第二、第三依此类推。)奉上御座前,跪拜进献完毕,稍微退后,奉盘面向西站立。音乐响起,皇帝喝完后,殿中监接上酒杯退下,递给奉御,拿出笏板复位。
通事舍人引导殿上官员横着站在北向,舍人赞颂他们再拜,典仪官说‘再拜’,赞者传递,他们都再次拜舞。舍人赞颂就坐,各自站在席后,再次赞颂就坐,群官都坐下。酒开始传递,先给宰臣,然后是百官,都伴随着音乐。
尚食典御和奉御上菜,太官为群官准备食物,皇帝再次举杯,群官起身,站在席后,音乐响起,喝完后,舍人赞颂就坐,再次传递群官的酒,皇帝第三次举杯,仪式与第二次相同。酒传递三次后,舍人说‘可以起身’,群官起身,站在席后。
如果宣示酒杯,就随东上阁门官以下行礼,称‘宣示酒杯’,跪拜,赞颂就坐。如果宣劝酒,就站在席后,跪拜,喝完后,赞颂再拜。
内侍拿起御茶床,礼直官引导左辅到御座前,面向北跪拜并奏报:‘左辅官员臣某言礼毕。’跪拜后起身,退下,复位。
礼直官和通事舍人引导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下阶,横着站在北向,枢密院官站在亲王后面。典仪官赞颂他们再拜,他们都跪拜舞蹈退下。
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人上表请求设立乾龙节。到了那天,皇帝率领百官到龙德宫祝寿完毕,就在本宫赐宴给侍从官以上的官员。
建炎元年五月,宰臣等人上奏,请求将五月二十一日定为天申节。诏书说:‘我承袭祖宗的恩泽,得以托身于士民之上,寻求扶持危难、维持稳定的方法,不知如何才能实现。考虑到二圣的车驾在远方,万民失所,将士露天,日夜悲痛,几乎废寝忘食,何况我身体虚弱,听到音乐、饮酒来取乐呢?这不仅违背了我的意志,还增加了我的感慨。所有将来天申节百官祝寿的常规礼仪,可以停止。’从此只在佛寺举行启散祝寿的仪式,到阁门或后殿拜表称贺。
绍兴十三年二月,臣僚上奏:‘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是帝王的盛德,将美德回报给上级是臣子的至诚。这些都是出于天性,受到感召而自然流露,必须各自竭尽全力,才能称得上完美。尊敬的陛下,您在艰难的时期安抚天下,勤勉治理,兢兢业业,谋求中兴,孝德通于神明,皇天为之悔祸,长乐宫得以回归,正当诞节之前,陛下以天下为养,得以举行宫闱上寿的仪式,臣民得以观听,天下无不欢欣鼓舞,所以推崇大养而成就孝道之功,已经尽善尽美了。陛下诞圣佳节,是臣子所愿举杯祝寿,以尽归美之意,难道可以不举行而放弃吗?我愚昧,希望将来天申节允许有司举行旧典,到了那天,百官得以举杯祝万年之寿,向上祝圣寿,天下幸甚。’太常、礼部讨论:每逢圣节,枢密院以下先到垂拱殿祝寿完毕,宰臣率领百官到紫宸殿祝寿。前一个月,分日举行道场,到前一天,枢密院官满散依例举行斋筵。到了那天,三省官祝寿完毕,接着去满散举行斋筵。后两天,在集英殿举行盛大的宴会。当时命令御史台、太常寺修订礼仪。
孝宗隆兴元年,太上皇帝天申节,皇帝及宰臣、文武百官到德寿宫祝寿。那天,因为钦宗大祥,前一天,皇帝的起居如同宫中仪式,百官拜表称贺。
乾道八年,立皇太子,皇帝带领皇太子以及文武百官到德寿宫庆祝生日。在活动之前,仪鸾司在德寿宫内外布置,殿上正中央设御座朝南,宫门内南向设大次,殿东廊西向设小次,设皇帝的两个褥位:一个在御座东南西向,一个在御座南边北向。尚酝在御座东边设御酒尊和酒器,有司在御座西边设御茶床,都稍微向北。那天,文武百官中不随驾的人,都先到德寿宫门外等待迎接皇帝。天亮时,皇帝穿上靴袍出来,就坐御座,随驾的臣僚和禁卫的起居如常仪。皇帝下座,乘坐辇车到德寿宫,文武百官迎接皇帝再次行礼,前导官、太常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先进入,到大次前分左右站立。皇帝下辇进入次,御史台、阁门、太常寺分别引导皇太子和文武百官进入殿廷,东西相对站立,前导官引导皇帝进入小次,帘子放下。皇太子和文武百官都横着北向站立。太上皇帝出宫升上御座,鸣鞭,小次帘子卷起。前导官引导皇帝上殿东阶,到殿折槛前北向的褥位,再拜,躬身奏祝圣躬万福,再拜,皇帝到太上皇帝御座东边的褥位西向站立,前导官在殿上适当位置站立。次舍人向皇太子和文武百官行礼,典仪说‘再拜’,赞者传达,在位官员都再拜,插笏舞蹈,又再拜,皇太子不离位,奏祝圣躬万福,各再拜,直身,分东西相对站立。礼直官引导奉盘盏官、受盘盏官、承旨宣答官、奏礼毕官、殿中监、少监上殿。内侍进御茶床,尚酝典御用盘盏、酒注授给殿中监、少监,然后礼直官引导奉盘盏官到酒尊所北向,殿中监启盏,殿中少监注酒,奉盘盏官奉酒到皇帝前北向,礼直官引导受盘盏官到太上皇帝御座前,西向站立,皇太子和文武百官横着北向站立。奉盘盏官躬身进皇帝,皇帝接酒,前导官引导皇帝到太上皇帝御座前躬身进献完毕,稍后,把盘盏授给受盘盏官。前导官引导皇帝到太上御座前褥位北向俯伏跪拜,殿下的皇太子和百官都躬身。皇帝奏道:‘臣某率领文武百官跪拜说:天申令节,臣某与百官等非常高兴,谨上千万岁寿。’奏毕,跪拜,起身,再拜,在位官员都再拜。承旨宣答官宣说:‘得到皇帝寿酒,与皇帝及百官内外一同庆祝。’皇帝再拜,在位官员都再拜完毕,分东西相对站立。皇帝到御座东边,西向站立,奉盘盏官以盘北向恭进,皇帝接盘,音乐响起,等待太上皇帝饮酒,皇帝躬身接盏完毕,稍后,把盘盏授给受盘盏官,再授给殿中监,各自复位站立。皇太子和文武百官横着北向站立,皇帝到褥位北向再拜,在位官员都再拜。皇帝到太上御座东褥位西向站立,皇太子、文武百官再拜,插笏舞蹈,又再拜完毕,内侍举起茶床,奏礼毕官北向俯伏跪拜奏道:‘具官臣某言礼毕。’在位官员再拜。太上皇帝起身,皇帝随入,文武百官依次退下。
淳熙二年十一月,下诏:‘太上皇帝圣寿无疆,新岁七十,以十一日冬至加上尊号册宝,十二月十七日立春行庆寿礼。’这一天早上,文武百官都佩戴花朵到文德殿排队,听宣庆寿赦。宣赦完毕,随驾到德寿宫行庆寿礼,致辞说:‘皇帝臣某言:天祐君亲,赐予这难老之身,正值春之吉日,年德更加焕新。臣某与群臣等非常高兴,谨上千万岁寿。’其余与前上寿仪式相同。仪式结束后,随驾官员、应奉官员、禁卫等都佩戴花朵随驾返回内宫,文武百官在文德殿拜表称贺。
十年十二月,以太上皇后新年七十,下诏以立春日行庆贺之礼。十三年春正月朔,以太上皇帝圣寿八十,皇帝率领群臣到德寿宫行礼,仪式和恩赦都如同淳熙二年的旧例。
孝宗以十月二十二日为会庆节,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宁宗以十月十九日为天祐节、不久改为瑞庆节,理宗以正月五日为天基节,度宗以四月九日为乾会节,瀛国公以九月二十八日为天瑞节。这些庆贺的仪式,大致都像天申节仪式。
所有这些庆节,古时候没有,真宗以后才有。大中祥符元年,下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天,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节日,士庶特令宴乐,京师点灯。又以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京师断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宫。又以七月一日圣祖降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日为降圣节,休假、宴乐都如天庆节。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至驸马都尉,到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续命缕,上保生寿酒。改御崇德殿,赐百官饮,如圣节仪。前一天,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仪式结束后,在锡庆院宴请百官。天禧初,下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一如天贶节。不久因仁宗嫌名,改为天祺节。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因修祀事,天真显灵,下诏为天应节。又以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为宁贶节,后又以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为真元节,八月九日青华帝君生辰为元成节,正月四日有太祖神御之州府宫殿行香为开基节,十月二十五日为天符节,都如天庆节,定为法令。
高宗建炎元年十一月五日,下诏:‘政和以来添置诸节,除开基节外,其余都依照祖宗的法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五-注解
圣节:皇帝的生日。
嘉礼: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主要指庆祝、祭祀等喜庆活动。
长春节:古代中国皇帝的生日,这里特指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
乾明节: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日节日。
寿宁节:宋太宗赵光义改称的生日节日。
承天节:宋真宗赵恒的生日节日。
枢密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军事。
宣徽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宫中礼仪。
三司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财政。
使相:古代中国官职,指宰相。
管军节度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一定地区的军事。
观察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地方行政。
皇亲:皇帝的亲戚。
任观察使以下:指担任观察使以下的官员。
教坊乐:古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
恩:古代中国的一种赏赐,常用于表示恩宠。
紫衣:古代中国僧侣的服饰,也用作高级官员的赐服。
师号:古代中国对僧侣的尊称。
禁屠:禁止宰杀动物。
辍刑:停止刑罚。
乾元节:宋仁宗赵祯的生日节日。
长宁节:宋仁宗的母亲郭皇太后的生日节日。
契丹使:契丹(辽国)的使者。
阁门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宫门。
内臣: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官员。
通事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中的事务。
客省使:古代中国官职,掌管接待外宾。
锡庆院: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宴会场所。
同天节:宋神宗赵顼的生日节日。
宅忧:古代中国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
大国使:外国使节。
紫宸殿:古代皇宫中的主要殿堂之一,皇帝在此举行大典。
垂拱殿:古代宫殿名,皇帝在此举行大典。
坤成节:宋哲宗赵煦的母亲高太后的生日节日。
兴龙节:宋哲宗赵煦的生日节日。
僖祖:宋哲宗的祖父,宋太宗赵光义的庙号。
天宁节:宋徽宗赵佶的生日节日。
引进司官: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引进官员。
东上阁门官:古代中国官职,负责东上阁门的官员。
舍人:古代中国官职,负责传达旨意。
赞:古代中国官职,负责赞礼。
天武: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官职,负责仪仗。
尚酝典御: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酒食。
折槛:古代宫殿中的门槛,此处指门槛附近。
引进官宣: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引进官宣。
教坊使:古代中国官职,负责教坊音乐。
致语:古代中国官职,负责致辞。
典御: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典籍。
搢笏:古代中国官员手持的笏板,作为身份的象征。
皇帝:指当时的皇帝,此处指南宋孝宗赵昚。
上寿:古代的一种庆祝寿辰的仪式。
质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三公:古代官职,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是朝廷中的最高官员。
百僚: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东上阁门:古代宫门名,位于皇宫的东面。
御史台: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委员会。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典仪: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礼直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上公:古代对三公的尊称。
知枢密院官: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秘书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图书、档案等事务。
尚食典御: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饮食。
太官: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的饮食。
诞节:皇帝的生日。
乾龙节:古代皇帝的生日节日。
天申节:古代皇帝的生日节日。
二圣:指皇帝的父母。
銮舆:古代皇帝的车驾。
夙夜:早晚,指全天。
眇躬:身体瘦弱。
德寿宫:南宋皇帝的宫殿之一,位于今杭州市西湖区。
乾道八年:乾道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这是指具体的年份。
立皇太子:指皇帝确立皇位继承人,即立储君。
文武百僚:指文职和武职的官员,泛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仪鸾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礼仪和仪仗。
御坐:皇帝的座位。
尚酝:古代官职,负责供应御用酒食。
御酒尊:皇帝用的酒器。
御茶床:皇帝用的茶具。
从驾臣僚:随皇帝出行的大臣。
禁卫:皇帝的卫队。
起居:古代对皇帝的敬称,也指朝见皇帝。
太上皇帝:指退位后的皇帝,此处指孝宗赵昚的父亲宋高宗赵构。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端的尊敬。
圣躬:对皇帝身体的敬称。
寿酒:庆祝寿辰用的酒。
簪花:古代的一种装饰,将花插在发髻上,表示喜庆。
文德殿:南宋皇宫中的大殿,用于举行重要仪式。
会庆节:南宋孝宗赵昚设立的节日。
重明节:南宋光宗赵惇设立的节日。
天祐节:南宋宁宗赵扩设立的节日。
瑞庆节:南宋宁宗赵扩将天祐节改名的节日。
天基节:南宋理宗赵昚设立的节日。
乾会节:南宋度宗赵昀设立的节日。
天瑞节:南宋瀛国公赵昺设立的节日。
天庆节:北宋真宗赵恒设立的节日,庆祝天书降临。
天贶节:北宋真宗赵恒设立的节日,庆祝皇帝生日。
先天节:北宋真宗赵恒设立的节日,庆祝圣祖赵玄朗的生日。
降圣节:北宋真宗赵恒设立的节日,庆祝圣祖赵玄朗降临人间。
天应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庆祝修祀事时天真示见。
宁贶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庆祝祭方丘日。
真元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庆祝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
元成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庆祝青华帝君生辰。
开基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庆祝太祖神御之州府宫殿行香。
天符节:北宋徽宗赵佶设立的节日。
建炎元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
祖宗法:指继承前代皇帝的制度和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六十五-评注
乾道八年,立皇太子,皇帝率皇太子及文武百僚诣德寿宫上寿。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乾道八年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立皇太子意味着皇位的继承问题得到了解决,皇帝率文武百僚诣德寿宫上寿,体现了皇帝对太上皇的尊敬和孝道文化的重要性。
前期,仪鸾司陈设德寿宫殿门之内外,设御坐于殿上当中南向,设大次于德寿宫门内南向,小次于殿东廊西向,设皇帝褥位二:一于御坐东南,西向;一于御坐之南,北向。
这段描述了上寿仪式前的准备工作,仪鸾司负责布置,御坐的设置体现了皇帝的尊贵地位,褥位的安排则体现了礼仪的严谨。
尚酝设御酒尊、酒器于御坐之东,有司又设御茶床于御坐之西,俱稍北。
尚酝和有司的设置体现了宫廷中专业职能的分工,御酒和御茶的摆放位置也符合礼仪规范。
其日,文武百僚内不系从驾者,并先赴德寿宫门外以俟迎驾起居。
此句说明了文武百僚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仪式中的角色和顺序。
质明,皇帝服靴袍出即御坐,从驾臣僚、禁卫起居如常仪。
质明即清晨,皇帝身着朝服,从驾臣僚和禁卫的起居如常仪,体现了宫廷生活的规律性。
皇帝降坐,乘辇将至德寿宫,文武百僚迎驾再拜起居讫,前导官、太常卿、阁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先入,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
皇帝降坐,乘辇前往德寿宫,文武百僚迎驾,前导官等官员的进入和站位,显示了宫廷仪式的有序性。
皇帝降辇入次,御史台、阁门、太常寺分引皇太子并文武百僚入诣殿廷,东西相向立定,前导官导皇帝入小次,帘降。
皇帝降辇进入小次,官员引领皇太子和文武百僚进入殿廷,东西相向站立,前导官引导皇帝进入小次,帘降,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细致。
皇太子并文武百僚并横行北向立。太上皇帝出宫升御坐,鸣鞭,小次帘卷。
皇太子和文武百僚面向北站立,太上皇帝出宫升御坐,鸣鞭声和帘卷动作,增添了仪式的庄重气氛。
前导官导皇帝升殿东阶,诣殿折槛前北向褥位,再拜,躬奏圣躬万福,再拜,皇帝诣太上皇帝御坐之东褥位西向立,前导官于殿上随地之宜立。
皇帝进入殿内,向太上皇帝行礼,再拜,躬奏圣躬万福,体现了皇帝对太上皇的尊敬。
次舍人揖皇太子并文武百僚躬,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皇太子不离位,奏圣躬万福,各再拜,直身,分东西相向立。
次舍人引导皇太子和文武百僚行礼,典仪宣布再拜,官员们按照礼仪动作,皇太子不离位,奏圣躬万福,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庄重。
礼直官引奉盘盏官、受盘盏官、承旨宣答官、奏礼毕官、殿中监、少监升殿。内侍进御茶床,尚酝典御以盘盏、酒注授殿中监、少监,次礼直官引奉盘盏官诣酒尊所北向,殿中监启盏,殿中少监注酒,奉盘盏官奉酒诣皇帝前北向,礼直官引受盘盏官诣太上皇帝御坐前,西向立,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横行北向立。
这段描述了上寿仪式中的细节,礼直官引导官员进行酒盏的传递,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繁复。
奉盘盏官躬进皇帝,皇帝奉酒,前导官导皇帝诣太上皇帝御坐前躬进讫,少后,以盘授受盘盏官。
奉盘盏官向皇帝进酒,皇帝接受,前导官引导皇帝向太上皇帝进酒,之后将酒盘交给受盘盏官,体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
前导官导皇帝诣太上御坐前褥位北向俯伏跪,殿下皇太子并百僚皆躬身。皇帝奏:’臣某谨率文武百僚稽首言:天申令节,臣某与百僚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奏讫,伏,兴,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皇帝向太上皇帝行礼,并致辞,表达了对太上皇的祝福,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庄重。
承旨宣答官宣曰:’得皇帝寿酒,与皇帝并百僚内外同庆。’皇帝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分东西相向立。
承旨宣答官宣读了皇帝的致辞,官员们再次行礼,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严谨。
皇帝诣御坐东,西向立,奉盘盏官以盘北向恭进,皇帝奉盘,乐作,俟太上皇帝饮酒,皇帝躬接盏讫,皇帝少后,以盘盏授受盘盏官,以授殿中监,各复位立。
皇帝站立在御坐东边,接受奉盘盏官的盘盏,皇帝举杯,乐声响起,等待太上皇帝饮酒,之后将盘盏交给受盘盏官,体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
皇太子并文武百僚横行北向,皇帝诣褥位北向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皇帝再次向太上皇帝行礼,官员们再次行礼,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庄重。
皇帝诣太上御坐东褥位西向立,皇太子、文武百僚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内侍举茶床,奏礼毕官北向俯伏跪奏:’具官臣某言礼毕。’在位官再拜。
皇帝再次向太上皇帝行礼,官员们再次行礼,内侍举茶床,奏礼毕官行礼,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细致。
太上皇帝驾兴,皇帝从入,文武百僚以次退。
太上皇帝起身,皇帝跟随进入,文武百僚依次退下,体现了宫廷礼仪的有序性。
淳熙二年十一月,诏:’太上皇帝圣寿无疆,新岁七十,以十一日冬至加上尊号册宝,十二月十七日立春行庆寿礼。’是日早,文武百僚并簪花赴文德殿立班,听宣庆寿赦。
淳熙二年,皇帝下诏庆祝太上皇帝七十寿辰,举行了庆寿礼,文武百僚簪花赴文德殿听宣庆寿赦,体现了宫廷礼仪的隆重。
宣赦讫,从驾至德寿宫行庆寿礼,致词曰:’皇帝臣某言:天祐君亲,锡兹难老,维春之吉,年德加新。臣某与群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余与前上寿仪注同。
皇帝致词,表达了对太上皇帝的祝福,仪式与之前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连续性。
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文武百僚文德殿拜表称贺。
仪式结束后,官员们随皇帝返回内宫,文武百僚在文德殿拜表称贺,体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
十年十二月,以太上皇后新年七十,诏以立春日行庆贺之礼。
十年十二月,太上皇后七十寿辰,皇帝下诏庆祝,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延续。
十三年春正月朔,以太上皇帝圣寿八十,帝率群臣诣德寿宫行礼,其仪注、恩赦并如淳熙二年典故。
十三年春,太上皇帝八十寿辰,皇帝率群臣行礼,仪式和恩赦与淳熙二年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传承。
孝宗以十月二十二日为会庆节,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宁宗以十月十九日为天祐节、寻改为瑞庆节,理宗以正月五日为天基节,度宗以四月九日为乾会节,瀛国公以九月二十八日为天瑞节。
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皇帝各自设立了庆节,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多样性。
其上寿称贺之礼,大略皆如天申节仪。
这些庆节的庆祝仪式大致与天申节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统一性。
诸庆节,古无是也,真宗以后始有之。
这些庆节在古代并无先例,始于真宗时期,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发展。
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节日,士庶特令宴乐,京师然灯。
大中祥符元年,真宗皇帝设立天庆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体现了宫廷礼仪的隆重。
又以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京师断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宫。
又以六月六日设立天贶节,百官行香上清宫,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多样性。
又以七月一日圣祖降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日为降圣节,休假、宴乐并如天庆节。
又以七月一日设立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设立降圣节,休假、宴乐与天庆节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传承。
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至驸马都尉,诣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续命缕,上保生寿酒。
官员们向长春殿进献延寿带、续命缕和保生寿酒,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庄重。
改御崇德殿,赐百官饮,如圣节仪。
仪式改在崇德殿举行,赐百官饮酒,仪式如同圣节,体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
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官员们提前接受赐予的延寿带、续命缕等物品,节日时佩戴,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细致。
礼毕,宴百官于锡庆院。
仪式结束后,在锡庆院宴请百官,体现了宫廷礼仪的慷慨。
天禧初,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一如天贶节。
天禧初,设立天祯节,仪式与天贶节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传承。
寻以仁宗嫌名,改为天祺节。
天祯节因仁宗的名字而改为天祺节,体现了宫廷礼仪的灵活性。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以修祀事,天真示见,诏为天应节。
政和三年,因祭祀事宜,设立天应节,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多样性。
又以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为宁贶节,既又以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为真元节,八月九日青华帝君生辰为元成节,正月四日有太祖神御之州府宫殿行香为开基节,十月二十五日为天符节,皆如天庆节,著为令。
政和三年,又设立了多个节日,仪式与天庆节相同,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传承。
高宗建炎元年十一月五日,诏:’政和以来添置诸节,除开基节外,余并依祖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