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三章-原文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
诚则形。
形则著。
著则明。
明则动。
动则变。
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三章-译文
其次,通过细微的调整来达到目的。
细微的调整能够产生真诚。
真诚就会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就会显著。
显著就会明亮。
明亮就会动人心弦。
动人心弦就会引发变化。
变化就会导致转化。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实现转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三章-注解
致曲:指通过细致入微的修养和努力,达到内心的真诚。
诚:真诚,内心的真实无伪。
形:表现出来,外在的显现。
著:显著,明显。
明:明亮,清晰。
动:感动,影响他人。
变:改变,转化。
化:教化,感化。
至诚:最高的真诚,极致的真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二十三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通过内心的真诚修养,达到外在的显著变化和影响他人的过程。
首先,’致曲’是指通过细致入微的修养和努力,达到内心的真诚。这里的’曲’可以理解为曲折、细致,意味着真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养才能达到。
接着,’曲能有诚’,说明通过细致入微的修养,可以达到内心的真诚。真诚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诚则形’,真诚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这里的’形’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显现,意味着真诚不仅存在于内心,还会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形则著’,真诚的表现会变得显著。这里的’著’可以理解为明显、显著,意味着真诚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容易被他人感知。
‘著则明’,真诚的显著表现会变得明亮、清晰。这里的’明’可以理解为明亮、清晰,意味着真诚的表现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容易被他人理解。
‘明则动’,真诚的清晰表现会感动他人。这里的’动’可以理解为感动、影响,意味着真诚的表现会感动他人,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动则变’,真诚的感动会带来改变。这里的’变’可以理解为改变、转化,意味着真诚的感动会带来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变则化’,真诚的改变会带来教化。这里的’化’可以理解为教化、感化,意味着真诚的改变会带来他人的教化和感化。
最后,’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诚才能达到教化的效果。这里的’至诚’可以理解为最高的真诚,极致的真诚,意味着只有极致的真诚才能带来真正的教化和感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通过内心的真诚修养,达到外在的显著变化和影响他人的过程。它不仅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真诚的力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