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五十七-原文
◎礼七吉礼七
○封禅 汾阴后土 朝谒太清宫 天书九鼎
封禅。太宗即位之八年,泰山父老千余人诣阙,请东封。帝谦让未遑,厚赐以遣之。明年,宰臣宋琪率文武官、僧道、耆寿三上表以请,乃诏以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泰山,命翰林学士扈蒙等详定仪注。既而乾元、文明二殿灾,诏停封禅,而以是日有事于南郊。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兖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及诸道贡举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诣阙陈请,而宰臣王旦等又率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父老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五上表请,始诏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及在京祠庙、岳渎,命翰林、太常礼院详定仪注,知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并判兖州,三司使丁谓计度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修行宫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计度发运。诏禁缘路采捕及车骑蹂践田稼,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百官宿顿之所,调兖、郓兵充山下丁役。行宫除前后殿外,并张幕为屋,覆以油帊。仍增自京至泰山驿马,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广济河运仪仗什物赴兖州,发上供木,由黄河浮筏至郓州,给置顿费用,省辇送之役。以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仍铸五使印及经度制置使印给之。遣使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黄皓识之,补州助教,赐以粟帛。
初,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社首玉册、苍璧,至是令瘗于旧所。其前代封禅坛址摧圯者,命修完之。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陛,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玄,四面如方色;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社首坛,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又为瘗埳于壬地外壝之内。以玉为五牒,牒各长尺二寸,广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联以金绳,缄以玉匮,置石〈石感〉中。(金脆难用,以金涂绳代之。)正坐、配坐,用玉册六副,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简数量文多少。匮长一尺三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缠金绳五周,当缠绳处刻为五道,而封以金泥,(泥和金粉、乳香为之。)印以受命宝。封匮当宝处,刻深二分,用石〈石感〉藏之。其〈石感〉用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凿中广深,令容玉匮。〈石感〉旁施检处,皆刻深七寸,阔一尺,南北各三,东西各二,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三道,广一寸五分,深三分。为石检十以擫〈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刻三道,广深如缠绳。其当封处,刻深二寸,取足容宝,皆有小石盖,与封刻相应。其检立〈石感〉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石感〉,皆五周,径三分,为石泥封〈石感〉。(泥用石末和方色土为之。)用金铸宝,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宝,以封〈石感〉际。距石十二分,距四隅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道,与〈石感〉隅相应,皆再累,为五色土圜封〈石感〉,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命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领徒封圜台石〈石感〉,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封社首石〈石感〉,并先往规度之。
详定所言:”朝觐坛在行宫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陛。陛,南面两陛,余三面各一陛。一壝,二分在南,一分在北。又按唐封禅,备法驾。准故事,乘舆出京,并用法驾,所过州县不备仪仗。其圜台上设登歌、钟、磬各一虡,封祀坛宫架二十虡,四隅立建鼓、二舞。社道坛设登歌如圜台,坛下宫架、二舞如封祀坛。朝觐坛宫架二十虡,不用熊罴十二案。又按《六典》,南郊合祀天地,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欲望封禅日依南郊例。洎礼毕,御朝觐坛。诸州所贡方物,陈列如元正仪。令尚书户部告示,并先集泰山下。”仍诏出京日,具小驾仪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
有司言:”南郊惟昊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用币,内官而下别设六十六段分充。按《开宝通礼》,岳镇、海渎币从方色,即明皆有制币。今请封祀坛内官至外官三百一十八位,社首坛岳镇以下一十八位,并用方色币。又南郊牲,正坐、配坐用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十二,从祀七百三十七位,仍以前数分充。今请神州而上十二位用犊,其旧供羊、豕,改充从祀牲。又景德中,升天皇、北极在第一等,今请亦于从祀牲内体荐。”
旧制,郊祀正坐、配坐褥以黄,皇帝拜褥以绯。至是,诏配坐以绯,拜褥以紫。又以灵山清洁,命祀官差减其数,或令兼摄,有期丧未满、余服未卒哭者不得预祭,内侍诸司官,除掌事宿卫外,从升者裁二十四人,诸司职掌九十三人。其文武官升山者,皆公服。
详定所言:’《汉书》八神与历代封禅帝王及所禅山,并于前祀七日遣官致祭,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
九月,诏审刑院、开封府毋奏大辟案。
帝习仪于崇德殿。
初,礼官言无帝王亲习之文,帝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劳也。’
既毕,帝见礼文有未便,谕宰臣与礼官再议。
于是详定所言:’按《开宝礼》,则燔燎毕封册;开元故事,则封〈石感〉后燔燎。今如不对神封册,则未称寅恭,或封〈石感〉后送神,则并为喧渎。欲望俟终献毕,皇帝升坛,封玉匮,置〈石感〉中,泥印讫,复位,饮福,送神,乐止,举燎火。次天书降,次金匮降。礼仪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俟封〈石感〉毕,皇帝再升坛省视。缘祀礼已毕,更不举乐。省讫,降坛。’
仍诏山上亚献、终献,登歌作乐。
十月戊子朔,禁天下屠杀一月。
帝自告庙,即屏荤蔬食,自进发至行礼前,并禁音乐。
有司请登封日圜台立黄麾仗,至山下坛设权火。
将行礼,然炬相属,又出朱字漆牌,遣执仗者传付山下。
牌至,公卿就位,皇帝就望燎位,山上传呼万岁,下即举燎。
皇帝还大次,解严,又传呼而下,祀官始退。
社首瘗坎,亦设权火三为准。
遣司天设漏壶山之上下,命中官覆校日景,复于坛侧击板相应。
自太平顶、天门、黄岘岭、岱岳观,各竖长竿,揭笼灯下照,以相参候。
辛卯,发京师,以玉辂载天书先行。
次日如之。
至郓州,令从官、卫士蔬食。
丁未,次奉高宫。
戊申,斋于穆清殿,诸升山者官给衣,令祀日沐浴服之。
庚戌,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幄次,改服靴袍,乘步辇登山,卤簿、仪卫列山下,天书仗不上山,与法驾仗间立。
知制诰朱巽奉玉册牒及圜台行事官先升,且以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人给横板二,长三尺许,系彩两端,施于背,膺选从卒,推引而上。
卫士皆给钉鞋,供奉马止于中路。
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凡两步一人,彩缯相间,树当道者不伐,止萦以缯。
帝每经陕险,必降辇徒步。
亚献宁王元偓,终献舒王元偁,卤簿使陈尧叟从。
祀官、点馔习仪于圜坛。
是夕,山下罢警场。
辛亥,设昊天上帝位于圜台,奉天书于坐左,太祖、太宗并配西北侧向,帝服衮冕,升台奠献,悉去侍卫,拂翟止于壝门,笼烛前导亦彻之。
玉册文曰:’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玉牒文曰:’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保纯锡。’
命群官享五方帝及诸神于山下封祀坛。
上饮福酒,摄中书令王旦跪称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三献毕,封金、玉匮。
王旦奉玉匮,置于石〈石感〉,摄太尉冯拯奉金匮以降,将作监领徒封〈石感〉。
帝登圜台阅视讫,还御幄。
宰臣率从官称贺,山下传呼万岁,声动山谷。
即日仗还奉高宫,百官奉迎于谷口。
帝复斋于穆清殿。
壬子,禅祭皇地祇于社首山,奉天书升坛,以祖宗配。
玉册文曰:’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祐,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岁震万宇;太宗圣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祥,灵符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是愧。溥率同词,缙绅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厚载,致孝祖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瘗,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帝至山下,服靴袍,步出大次。
癸丑,有司设仗卫、宫县于坛下,帝服衮冕,御封禅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大赦天下,文武递进官勋,减免赋税、工役各有差,改乾封县曰奉符县,宴百官卿监以上于穆清殿、泰山父老于殿门。
甲寅,发奉符,始进常膳。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严冬之候,景气恬和,祥应纷委。
前祀之夕,阴{雨矛}风劲,不可以烛,及行事,风顿止,天宇澄霁,烛焰凝然,封〈石感〉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
悉纵四方所献珍鸟异兽山下。
法驾还奉高宫,日重轮,五色云见。
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
改奉高宫曰会真宫。
九天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
圜台奉祀官并于山上刻名,封祀、九宫、社首坛奉祀官并于《社首颂》碑阴刻名,扈从升朝官及内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与蕃夷酋长并于《朝觐颂》碑阴刻名。
明年二月,诏知兖州李迪、京东转运使马元方等同修圜封,以吕良首请,命摄兖州助教。
政和三年,兖、郓耆寿、道释等及知开德府张为等五十二人表请东封,优诏不允。
六年,知兖州宋康年请下秘阁检寻祥符东封典故付臣经画。时蔡京当国,将讲封禅以文太平,预具金绳、玉检及他物甚备,造舟四千艘,雨具亦千万计,迄不能行。
汾阴后土。真宗东封之又明年,河中府言:’进士薛南及父老、僧道千二百人列状乞赴阙,请亲祠后土。’诏不允。
已而南又请,河南尹宁王元偓亦表请,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三表以请。
诏明年春有事于汾阴后土,命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祀汾阴经度制置使,翰林学士李宗谔副之,枢密直学士戚纶、昭宣使刘承珪计度发运,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盐铁副使林特计度粮草,龙图阁待制王曙、西京左藏库使张景宗、供备库使蓝继宗修治行宫、道路,宰臣王旦为大礼使,知枢密院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赵安仁为卤簿使,陈尧叟为桥道顿递使。
又以旦为天书仪卫使,钦若、安仁副之,丁谓为扶侍使,蓝继宗为扶侍都监,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为夹侍。
发陕西、河东兵五千人赴汾阴给役,出厩马,增传置,命翰林、礼院详定仪注,造玉册、祭器。
先令尧叟诣后土祠祭告,分遣常参官告天地、庙社、岳镇、海渎。
详定所言:’祀汾阴后土,请如封禅,以太祖、太宗并配。其方丘之制,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陛广八尺,中广一丈,下广一丈二尺。三重壝,四面开门。为瘗坎于坛之壬地外壝之内,方深取足容物。其后土坛别无方色。正坐玉册,玉匮一副;配坐玉册,金匮二副;金泥,金绳。所用石匮并盖三层,方广五尺,下层高二尺,上开牙缝一周,阔四寸,深五寸,中容玉匮,其阔一尺,长一尺六寸。匮刻金绳道三周,各相去五寸,每缠绳处,阔一寸,深五分。上层厚一尺,仍于上四角更刻牙缝,长八寸,深四寸。每缠金绳处深四寸,方三寸五分,取容封宝。先即庙庭规地为坎,深五尺,阔容石匮及封固者。先以金绳三道南北络石匮,候祀毕封匮讫,中书侍郎奉匮至庙,与太尉同置石匮中,将作监加盖,系金绳毕,各填以石泥,印以’天下同文之宝’,如社首封〈石感〉制。帝省视后,将作监率执事更加盝顶石盖,然后封固如法。上为小坛,如方丘状,广厚皆五尺。’
经度制置使诣脽上筑坛如方丘,庙北古双柏旁有堆阜,即其地为之。
有司请祭前七日遣祀河中府境内伏羲、神农、帝舜、成汤、周文武、汉文帝、周公庙及于脽下祭汉、唐六帝。
四年正月,帝习仪于崇德殿。
丁酉,法驾发京师。
二月丙辰,至宝鼎县奉祇宫。
戊午,致斋。
己未,遣入内都知邓永迁诣祠上衣服、供具。
庚申,百官宿祀所。
是夜一鼓,扶侍使奉天书升玉辂,先至脽上。
二鼓,帝乘金辂,法驾诣坛,夹路设燎火,盘道回曲,周以黄麾仗。
初,路出庙南,帝以未修谒,不欲乘舆辇过其前,令凿路由庙后至坛次。
翼日,帝服衮冕登坛,祀后土地祇,备三献,奉天书于神坐之左次,以太祖、太宗配侑。
册文曰:’维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二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后土地祇:恭惟位配穹旻,化敷品汇。瞻言分壤,是宅景灵。备礼亲祠,抑惟令典。肇启皇宋,混一方舆,祖祢绍隆,承平兹久。眇躬缵嗣,励翼靡遑,厚德资生,绵区允穆,清宁孚祐,戴履蒙休。申锡宝符,震以珍物,虔遵时迈,已建天封。明察礼均,有所未答,栉沐祇事,用致其恭。夷夏骏奔,瑄牲以荐,肃然鄈上,对越坤元。式祈年丰,楙昭政本,兆民乐育,百福蕃滋,介祉无疆,敢忘祇畏。恭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侑神作主。尚享。’
亲封玉册,正坐于玉匮,配坐于金匮,摄太尉奉之以降,置于石匮,将作监封固之。
帝还次,改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遣官分奠诸神。
至庭中,视所封石匮。
还奉祇宫,钧容乐、太常鼓吹始振作。
是日,诏改奉祇曰太宁宫。
壬戌,御朝觐坛受朝贺,肆赦,宴群臣于穆清殿、父老于宫门。
穆清殿,奉祇宫之前殿也。
诏五使、从臣刻名碑阴。
谒西岳庙,从官皆刻名庙中,仗卫仪物大略如东封之制。
命薛南试将作监主簿,以首请祠汾阴故也。
太清宫。
大中祥符六年,亳州父老、道释、举人三千三百十六人诣阙,请车驾朝谒太清宫,宰臣帅百官表请。
诏以明年春亲行朝谒礼。
命参知政事丁谓为奉祀经度制置使、判亳州,翰林学士陈彭年副之,权三司使林特计度粮草。
礼仪院言:’按唐太清宫令,奠献用碧币,同人灵,故不用玉。今详太上老君,宜同天神用玉。胙荐献圣祖大帝用四圭有邸。’
诏用苍璧,太清宫用竹册一副。
丁谓言:’太清宫封藏太上老君宝册,请用玉匮各一副,长广一尺,高如之,检厚一寸二分,长广如匮。刻金绳道五,封处深二分,方取容受命宝。石匮三层,各长五尺三寸。阔四尺二寸,下层高二尺,中容玉匮,凿深尺二寸,长二尺五寸,阔尺三寸。中层高一尺,南北刻金绳道三,相距各五寸,阔一寸,深五分。系金绳处各深四分,方取容’天下同文’宝,上层为盝顶盖。’
以王旦为奉祀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王钦若为礼仪使,陈尧叟为卤簿使,丁谓为桥道顿递使。
又以王旦为天书仪卫使,王钦若同仪卫使,丁谓副之,兵部侍郎赵安仁为扶侍使,入内副都知张继能为扶侍都监。
帝朝谒玉清昭应宫,赐亳州真源县行宫名曰奉元,殿曰迎禧。
七年正月十五日,发京师。
十九日,至奉元宫,斋于迎禧殿。
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
夜漏上五刻,天书扶侍使奉天书赴太清宫。
二鼓,帝乘玉辂,驻大次。
三鼓,奉天书升殿,改服衮冕,行朝谒之礼,相王元偓为亚献,荣王元俨为终献。
帝还大次,太尉奉册宝于玉匮,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之宝,纳于醮坛石匮,将作监加石盖其上。
群臣称贺于大次。
分命辅臣荐献诸殿,改奉元宫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改真源曰卫真县。
车驾次亳州城西,诣新立圣祖殿朝拜。
至应天府朝拜圣祖殿,诏号曰鸿庆宫,仍奉安太祖、太宗像。
驾至自亳州,百官迎对于太一宫西之幄殿,有司以卫真灵芝二百舆洎白鹿前导天书而入。
帝服靴袍,乘大辇,备仪卫还宫。
先是,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帝谓辅臣曰:’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对,已复无见,命笔识之。自十二月朔,即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以伫神贶。适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曳鸱尾上,帛长二丈许,缄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道,封处有字隐隐,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
王旦等皆再拜称贺。
帝即步至承天门,瞻望再拜,遣二内臣升屋,奉之下。
旦跪奉而进,帝再拜受之,亲奉安舆,导至道场,付陈尧叟启封。
帛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昚。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缄书甚密,抉以利刀方起。
帝跪受,复授尧叟读之。
其书黄字三幅,词类《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
读讫,帝复跪奉,蕴以所缄帛,盛以金匮。
旦等称贺于殿之北庑。
丙寅,群臣入贺,于崇政殿赐宴,帝与辅臣皆蔬食。
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
丁卯,有司设大次朝元殿之西廊,黄麾仗,宫县、登歌,文武官陪列,帝服靴袍升殿,酌献三清天书。
礼毕,步导入内。
戊辰,大赦,改元,百官并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
四月辛卯朔,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
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言:’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红紫云气,渐成华盖,至地而散。其日,木工董祚于灵液亭北,见黄素书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识,言于皇城使王居正,居正睹上有御名,驰告钦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诣阙。’
帝御崇正殿,趣召辅臣曰:’朕五月丙子夜,复梦乡者神人言:’来月上旬,当赐天书于泰山,宜斋戒祇受。’朕虽荷降告,未敢宣露,惟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异即上闻。朕今得其奏,果与梦协。上天眷佑,惟惧不称。’
王旦等曰:’陛下至德动天,感应昭著,臣等不胜大庆。’
再拜称贺。
己亥,迎导天书,安于含芳园之正殿。
辛丑,帝致斋。
翼曰,备法驾诣殿再拜受,授陈尧叟启封。
其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读讫,复奉以升殿。
九月甲子,告太庙,奉安天书朝元殿,建道场。
扶侍使上香,庭中奏法曲,将行礼,诣幄殿酌献讫,奉以玉辂,中设几褥,夹侍立旁,周以黄麾仗,前后部鼓吹,道门威仪。
扶侍使以下前导,封禅日皆奉以升坛,置正位之东。
自是凡举大礼,皆如此制。
于是制行殿供物,定仪仗千六百人。
每岁元日,召宰臣、宗室至禁中朝拜。
前一日,却去荤茹。
帝自制誓文,刻石,置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下,摹刻天书奉安昭应宫刻玉殿,行酌献礼,令刻玉使日赴殿行香,副使已下,日莅事焉。
天禧元年正月,诏以十五日行宣读天书之礼。
前二日,斋于长春殿,以王钦若为宣读天书礼仪使。
有司设次天安殿,中位玉皇像,置录本天书于东,圣祖板位于西,建金箓道场三昼夜。
其日三鼓,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诣道场,焚香再拜,西向立,百官朝服升殿。
摄中书令任中正跪奏:’嗣天子臣某,谨与宰臣等宣读天书,讲求圣意,虔思睿训,抚育生民。’
仪卫使王旦跪取左承天门天书置案上,摄殿中监张景宗、张继能捧案,摄司徒王曾、摄司空张知白跪展天书,摄太尉向敏中宣读,每句已,即详绎其旨,言上天训谕之意,摄中书令王钦若录之。
宣读毕,摄侍中张旻跪奏:’嗣天子臣某,敢不虔遵天命。’
仪卫使受天书,跪纳匣中。
又取功德阁天书、泰山天书宣读如上仪。
王钦若跪进所录天书,帝跪受之,登歌酌献。
礼毕,奉天书还内。
帝自作《钦承宝训述》以示中外。
是月之朔,又奉天书升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宝册、衮服焉。
帝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翼日,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
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
五鼓一筹,先闻异香,顷之,黄光满殿,蔽灯烛,睹灵仙仪卫天尊至,朕再拜殿下。
俄黄雾起,须臾雾散,由西陛升,见侍从在东陛。
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后坐。
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
即离坐,乘云而去。
王旦等皆再拜称贺。
即召旦等至延恩殿,历观临降之所,并布告天下,命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与礼官修崇奉仪注。
闰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号曰元天大圣后,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
七年九月,即滋福殿设玉皇像,奉圣号匣,安于朝元殿后天书刻玉幄次。
诏以来年正月上玉帝圣号,帝亲撰文,及天书下,亦以此日奏告,仍定仪式班之。
以王旦为奏告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寇准为卤簿使,丁谓为礼仪使,王嗣宗为桥道顿递使。
八年正月朔,驾诣玉清昭应宫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书安于宝符阁,以帝御容侍立于侧,升阁酌献。
复朝拜明庆二圣殿。
礼毕还宫,易常服,御崇德殿,百官称贺。
九年,诏以来年正月朔诣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圣号宝册,二日诣景灵宫上圣祖天尊大帝徽号。
十二月己亥,奉宝册、仙衣安于文德殿,乃斋于天安殿后室。
四鼓,帝诣天安殿酌献天书毕,大驾赴玉清昭应宫,衮冕升太初殿,奉册讫,奠玉币,荐馔三献,饮福,登歌,二舞,望燎,如祀昊天上帝仪。
毕,诣二圣殿,奉上绛纱袍,奉币进酒,分遣摄殿中监上紫微大帝绛纱袍、七元辅弼真君红绡衣、翊圣保德真君皂袍。
帝改服靴袍,诣紫微殿、宝符阁焚香,群臣诣集禧殿门表贺。
是日,天书赴景灵宫,大驾次至,斋于明福殿。
二日,帝服衮冕,诣天兴殿奉上圣祖天尊大帝册宝、仙衣,荐献如上仪。
乃改服诣保宁阁焚香,还宫,群臣入贺于崇德殿。
命诸州设罗天大醮,先建道场二十七日。
命王旦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赵安仁副之,遣官摄中书侍郎、殿中监,押当册宝、仙衣。
二月丁亥,帝斋于长春殿。
翼日,有司设圣母板位文德殿,行酌献礼,拜授册宝于王旦、仙衣于赵安仁,以升金辂,具卤簿仪卫,所过禁屠宰。
三月乙巳,旦等诣观奉册上懿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
其日,帝不视朝。
礼毕,群臣入贺,赐饮崇德殿。
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盖以论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
又诏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只率万邦黎庶,强为之名,以玉册、玉宝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明年五月,诣玉清和阳宫奉上宝册,所用之礼,以瘗坎易燎柴,设望瘗位,玉以黄琮及两珪有邸,币以黄,舞以八成,其余并如奉上玉皇尊号之仪。
徽宗崇尚道教,制郊祀大礼,以方士百人执威仪前引,分列两序,立于坛下。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恭上神宗、哲宗徽号于太庙。
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太师蔡京奏:’天神降格,实为大庆,乞付史馆。’
帝出手诏,播告天下。
群臣诣东上阁门拜表称贺,御制《天真示现记》,寻以天神降日为天应节,即其地建迎真宫。
明年夏至,躬祀方丘,又制《神应记》,略云:’羽卫多士,奉辇武夫,与陪祝官,顾瞻中天,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执戟,列于空际,见者骇愕。’
仍遣使奏告陵庙,诏天下。
又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鼎九,于中太一宫南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筑垣环之,曰九成宫。
中央曰帝鼐,其色黄,祭以土王日,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
北方曰宝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币用皂。
东北方曰牡鼎,其色青,祭以立春,币用皂。
东方曰苍鼎,其色碧,祭以春分,币用青。
东南曰冈鼎,其色绿,祭以立夏,币用绯。
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币用绯。
西南曰阜鼎,其色黑,祭以立秋,币用白。
西方曰皛鼎,其色赤,祭以秋分,币用白。
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币用皂。
八鼎皆为中祠,乐用登歌,享用素馔,复于帝鼐之宫立大角鼎星祠。
崇宁四年八月,奉安九鼎,以蔡京为定鼎礼仪使。
帝幸九成宫酌献。
九月朔,百官称贺于大庆殿,如大朝会仪。
郑居中言:’亳州太清宫道士王与之进《黄帝崇天祀鼎仪诀》,皆本于天元玉册、九宫太一,合于汉津所授上帝锡夏禹隐文。同修为《祭鼎仪范》,修成《鼎书》十七卷、《祭鼎仪范》六卷。’
先是,诏曰:’九鼎以奠九州,以御神奸,其用有法,后失其传。阅王与之所上《祀仪》,推鼎之意,施于有用,盖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绵邈,文字杂糅,可择其当理合经,修为定制,班付有司。’
至是书成,并以每岁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
又诏以铸鼎之地作宝成宫,总屋七十一区,中置殿曰神灵,以祠黄帝;东庑殿曰成功,祀夏后氏;西庑殿曰持盈,祠周成王及周公、召公;后置堂曰昭应,祀唐李良及隐士嘉成侯魏汉津。
太常礼部言:’每岁欲于大乐告成崇政殿元进乐日,秋八月二十七日举祀事,祀黄帝依感生帝、神州地祇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祝文依祀圣祖称嗣皇帝臣名。其成功、持盈二殿,礼用中祀,币各用白。昭应堂礼用小祀,并以素馔。’
从之。
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议,定鼎阁于天章阁,自九成宫徙九鼎奉安之。
又诏改帝鼐为隆鼐,正南彤鼎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皛鼎为蕴鼎,西北魁鼎为健鼎,正北宝鼎如旧,东北牡鼎为和鼎,正东苍鼎为育鼎,东南冈鼎为洁鼎,鼎阁为圜象徽调之阁。
阁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议也。
驾诣鼎阁奉安神像,明日复诣阁行香,百僚陪位。
其后,又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改,皆无依据,宜复旧名,惟圜象徽调阁仍旧。
八年,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成,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鼐、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奉安于上清宝箓宫神霄殿,与魏汉津所铸,凡十八鼎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五十七-译文
礼七吉礼七:
封禅、汾阴后土、朝谒太清宫、天书九鼎。
太宗即位第八年,泰山的老百姓有一千多人来到朝廷,请求皇帝东封泰山。皇帝谦虚地推辞,只是丰厚地赏赐了他们,让他们回去。第二年,宰相宋琪带领文武官员、僧侣道士、老人等人三次上表请求,于是皇帝下诏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举行泰山封禅仪式,并命令翰林学士扈蒙等人详细制定仪式程序。不久后,乾元、文明两座宫殿发生火灾,皇帝下诏停止封禅,而将仪式改为在南郊举行。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兖州的老人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以及各地贡举的士人八百四十六人来到朝廷请求,而宰相王旦等人又带领百官、军队将领、州县官吏、少数民族、僧侣道士、老人等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五次上表请求,这才下诏今年十月举行泰山封禅仪式。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以及京城内的祠庙、山川,命令翰林院、太常礼院详细制定仪式程序,任命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并负责兖州事务,三司使丁谓负责粮食草料的计算,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负责修建宫殿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人负责计算运输。下诏禁止沿途捕猎和车辆践踏庄稼,以行宫侧边的官舍、佛寺作为百官的住宿地,调集兖州、郓州的士兵担任山下丁役。行宫除了前后殿外,其余地方都搭起帐篷作为房屋,覆盖上油布。
仍然增加从京城到泰山的驿马,命令三司沿着汴河、蔡河、御河进入广济河运送仪仗用品到兖州,从黄河用筏子运送上供的木材到郓州,提供住宿费用,减少皇帝亲自运送的劳役。任命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并铸造五使印和经度制置使印给他们。派遣使者到岳州,采集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黄皓认识它,被任命为州助教,并赐予粮食和布匹。
起初,太平兴国年间,有人得到了唐玄宗的社首玉册、苍璧,到这时命令将它们埋在原来的地方。那些前代封禅的坛址损坏的,命令修缮完好。山上设置圆形坛台,直径五丈,高九尺,四面有台阶,上面用青色装饰,四面颜色与方位相匹配;一个壝,宽一丈,用青绳围绕三周。
燎坛在山的东南方向,高十二尺,方一丈,上面南面开有出口,方六尺。山下封祀坛,四层,十二个台阶,按照圆丘的规制,上面用黑色装饰,四面颜色与方位相匹配;外面有三个壝,燎坛的规制与山上坛相同。社首坛,八角;三层,每层高四尺,上面宽十六步;八个台阶,上面宽八尺,中间宽一丈,下面宽一丈二尺;三个壝四个门:按照方丘规制。
又在壬地外壝内设置了埋葬坑。用玉石制成五块牒,每块长十二寸,宽五寸,厚一寸,刻上字并用金填充,用金绳连接,用玉石匮封装,放在石匣中。(因为金质脆弱难以使用,所以用金色涂抹的绳子代替。)正坐、配坐,使用玉石册六副,每简长十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简的数量根据文书的多少。
匮长十三寸。检与匮长度相同,厚二寸,宽五寸,用金绳缠绕五周,在缠绕绳子的地方刻上五道,并用金泥封口,(泥是用金粉和乳香制成的。)用印封印。封印在宝物所在的地方,刻深二分,用石匣藏之。这个石匣用石头叠加而成,每个石匣的边长五尺,厚一尺,中间凿空,能够容纳玉石匮。石匣旁边设置检处,都刻深七寸,宽一尺,南北各三个,东西各两个,距离角落都是七寸,缠绕绳子的地方都刻上三道,宽一寸五分,深三分。制作石检十块,用来放置石匣,都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刻上三道,宽深与缠绕绳子相同。在应当封印的地方,刻深二寸,足够容纳宝物,都有小石盖,与封印相匹配。这些石检立在石匣旁边,在刻印的地方又用金绳缠绕石匣三周,都缠绕五周,直径三分,用石泥封印。(泥是用石末和彩色土制成的。)用金制成宝物,上面刻有’天下同文’字样,像御前宝物一样,用来封印石匣边缘。距离石匣十二分,距离四个角落都是宽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出与石匣角落相对应的线条,都叠加两次,用五色土圆形封印石匣,上面直径一丈二尺,下面直径三丈九尺。
命令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带领人封印圆形坛台石匣,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封印社首坛石匣,并先前往测量。
详细制定仪式的人说:’朝觐坛在行宫南面,方圆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面有台阶。台阶,南面有两个台阶,其余三面各有一个台阶。一个壝,南面占二分之一,北面占二分之一。又按照唐朝的封禅仪式,准备法驾。按照旧例,皇帝出行,都使用法驾,所经过的州县不准备仪仗队。圆坛上设置登歌、钟、磬各一具,封祀坛宫架二十具,四角立有建鼓、两个舞蹈队。社道坛设置登歌与圆坛相同,坛下宫架、两个舞蹈队与封祀坛相同。朝觐坛宫架二十具,不用熊罴十二案。又按照《六典》,南郊合祀天地,皇帝穿衮冕,垂下十二颗白珠,身穿黑衣红裳,上面有十二道花纹。希望封禅那天按照南郊的例子。仪式结束后,皇帝到朝觐坛。各州所贡的方物,按照元正仪陈列。命令尚书户部发布告示,并先在泰山脚下集合。’仍然下诏出京那天,准备小驾仪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
有关部门说:’南郊祭祀昊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自使用币,内官以下另外设置六十六段。按照《开宝通礼》,岳镇、海渎币使用方色,即明确都有规定。现在请求封祀坛内官到外官三百一十八位,社首坛岳镇以下一十八位,都使用方色币。又南郊祭祀的牲畜,正坐、配坐使用牛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猪二十二头,从祀七百三十七位,仍然按照之前的数量分配。现在请求神州以上十二位使用牛犊,其旧的羊、猪,改为从祀牲畜。又景德年间,天皇、北极提升到第一等,现在请求也将在从祀牲畜内献上。’
旧制,郊祀正坐、配坐的垫子用黄色,皇帝的拜垫用红色。到这时,皇帝下诏配坐用红色,拜垫用紫色。又因为灵山清洁,命令祭祀官员减少人数,或者让他们兼职,有丧期未满、余服未终的人不得参加祭祀,内侍和其他官员,除了掌管事务的宿卫外,随行的人数减少到二十四人,各部门的官员九十三人。文武官员登山,都穿公服。
详细规定所说:《汉书》中记载了八神和历代封禅的帝王以及他们封禅的山,于封禅前七天派遣官员进行祭祀,用太牢祭拜泰山,用少牢祭拜社首。
九月,皇帝下诏让审刑院、开封府不要上报死刑案件。皇帝在崇德殿练习仪式。起初,礼官说没有帝王亲自练习的记载,皇帝说:‘我为了表达虔诚恭敬的心意,怎么敢怕劳累。’仪式结束后,皇帝看到礼文有不妥之处,下令宰相和礼官再次商议。
于是详细规定所说:‘按照《开宝礼》的规定,应该在燔燎完毕后封册;按照开元的故事,应该在封石感之后进行燔燎。现在如果不进行神封册,就不符合虔诚恭敬,如果封石感之后送神,就会显得喧哗不敬。希望等到献祭完毕后,皇帝登上祭坛,封存玉匮,放入石感中,封印完毕后,复位,饮用福酒,送神,音乐停止,点燃燎火。接着是天书降临,然后是金匮降临。礼仪使报告仪式完毕,皇帝回到大帐,等到封石感完毕,皇帝再次登上祭坛查看。因为祭祀已经完成,所以不再演奏音乐。查看完毕后,从祭坛下来。
仍然下诏让山上进行亚献、终献,登台演奏音乐。
十月戊子月初一,禁止天下屠杀一个月。皇帝亲自告庙,从进发到行礼前,都禁止食用荤腥,并禁止音乐。官员请示在登封日的圜台立黄麾仗,到山下坛设权火。将要行礼时,点燃火炬相连,又拿出朱字漆牌,派执仗者传送给山下。牌子到达后,公卿就位,皇帝站在望燎位,山上呼喊万岁,山下随即点燃燎火。皇帝回到大帐,解除警戒,再次呼喊而下,祭祀官员才退下。社首瘗坎,也设权火三为准。派遣司天在山上山下设立漏壶,命令宦官覆校日影,并在坛侧击板相应。从太平顶、天门、黄岘岭、岱岳观,各自竖立长竿,在灯笼下照亮,以相互参照。
辛卯日,从京师出发,用玉辂载天书先行。次日也是如此。到达郓州,命令随从官员、卫士吃素食。丁未日,驻扎在奉高宫。戊申日,在穆清殿斋戒,所有上山的人由官府提供衣服,命令祭祀日沐浴后穿上。
庚戌日,皇帝穿上通天冠、绛纱袍,乘坐金辂,准备法驾,到达山门帐篷,更换靴袍,乘坐步辇登山,仪仗队、仪卫排列在山下,天书仗不上山,与法驾仗间隔站立。知制诰朱巽捧着玉册牒和圜台行事官员先上山,并且因为回马岭至天门路途险峻,每人给两块横板,长约三尺,两端系上彩带,背在身上,膺选从卒,推引而上。卫士都给钉鞋,供奉的马停在半路上。从山脚下的盘道到太平顶,每两步一个人,彩缯相间,路中间的树不砍伐,只绕以缯带。皇帝每次经过险峻之处,都必须下车徒步。
亚献宁王元偓,终献舒王元偁,卤簿使陈尧叟随从。祭祀官员、点馔习仪于圜坛。当天晚上,山下停止警戒。
辛亥日,设立昊天上帝位于圜台,将天书放在左边,太祖、太宗并配在西北侧面向,皇帝穿上衮冕,上坛献祭,全部去除侍卫,拂翟止于壝门,笼烛前导也撤去。玉册文说:‘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玉牒文说:‘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保纯锡。’命令群官在山下封祀坛享五方帝及诸神。皇帝饮用福酒,摄中书令王旦跪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完毕,封存金、玉匮。王旦捧着玉匮,放在石感中,摄太尉冯拯捧着金匮降下,将作监领徒封石感。皇帝登上圜台查看完毕,回到御幄。宰相率领从官祝贺,山下呼喊万岁,声音震动山谷。当天,仪仗队返回奉高宫,百官在谷口迎接。皇帝再次在穆清殿斋戒。
壬子日,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捧着天书升坛,以祖宗配祭。玉册文说:‘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祐,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岁震万宇;太宗圣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祥,灵符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是愧。溥率同词,缙绅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厚载,致孝祖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瘗,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皇帝到达山下,穿上靴袍,步行出大帐。
癸丑日,官员在坛下设仗卫、宫县,皇帝穿上衮冕,在封禅坛上的寿昌殿接受朝贺,大赦天下,文武官员递进官勋,减免赋税、工役各有不同,将乾封县改为奉符县,在穆清殿宴请百官卿监以上,在殿门宴请泰山父老。甲寅日,从奉符出发,开始进常膳。
皇帝巡视祭祀时,往返共四十七天,未曾遇到雨雪,即使在严冬时节,气候也非常温和,祥瑞之事接连不断。祭祀的前一晚,阴雨大风,无法点燃蜡烛,等到祭祀开始时,风突然停止,天空晴朗,烛火明亮,祭祀结束后,坛上弥漫着紫气,天空中出现黄光,如同帛带环绕着天书匣。所有的珍稀鸟兽都被释放到山下。皇帝的车队返回奉高宫,太阳升起,五彩云出现。鼓乐声声,观众堵塞了道路,欢呼声震动天地。将奉高宫改名为会真宫。九天司命上卿被加封为保生天尊,青帝被加封为广生帝君,天齐王被加封为仁圣,各自派遣使者前来祭告。皇帝下诏让王旦撰写《封祀坛颂》,王钦若撰写《社首坛颂》,陈尧叟撰写《朝觐坛颂》。圆台祭祀官员在山上刻名,封祀、九宫、社首坛祭祀官员在《社首颂》碑的背面刻名,随从的官员以及内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的官员和蕃夷酋长在《朝觐颂》碑的背面刻名。
第二年二月,皇帝下诏让兖州知州李迪、京东转运使马元方等人共同修缮圆坛,因为吕良首先提出请求,所以任命他担任兖州助教。
政和三年,兖州、郓城耆寿、道释等以及开德府知府张为等五十二人上表请求东封,皇帝下诏不允。政和六年,兖州知州宋康年请求皇帝下令秘阁查找祥符东封的典故,并交给臣子来策划。当时蔡京掌权,准备讲封禅之事以文太平,预先准备了金绳、玉检以及其他物品,建造了四千艘船,准备了无数的雨具,但最终未能实施。
汾阴后土。真宗东封的第二年,河中府上报说:‘进士薛南和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联名上书请求前往朝廷,请求亲自祭祀后土。’皇帝下诏不允许。不久后,薛南再次请求,河南尹宁王元偓也上表请求,文武百官到东上阁门三次上表请求。皇帝下诏明年春天在汾阴后土举行祭祀,任命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祭祀汾阴经度制置使,翰林学士李宗谔为副使,枢密直学士戚纶、昭宣使刘承珪负责计算和运输,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盐铁副使林特负责计算粮食和草料,龙图阁待制王曙、西京左藏库使张景宗、供备库使蓝继宗负责修建行宫和道路,宰臣王旦为大礼使,知枢密院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赵安仁为卤簿使,陈尧叟为桥道顿递使。又任命王旦为天书仪卫使,王钦若、赵安仁为副使,丁谓为扶侍使,蓝继宗为扶侍都监,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为夹侍。从陕西、河东调集五千士兵前往汾阴服役,出厩马,增加驿站,命令翰林、礼院详细制定仪式,制作玉册、祭器。先让陈尧叟到后土祠进行祭告,分遣常参官祭告天地、庙社、岳镇、海渎。
经度制置使到脽上建造坛台,形状如同方丘,庙北古双柏旁边有一座小山丘,就在那里建造。有关部门请求在祭祀前七天派遣官员到河中府境内祭祀伏羲、神农、帝舜、成汤、周文武、汉文帝、周公庙,以及在脽下祭祀汉、唐六帝。
政和四年正月,皇帝在崇德殿练习仪式。丁酉日,皇帝的车队从京师出发。二月丙辰日,到达宝鼎县奉祇宫。戊午日,开始斋戒。己未日,派遣内都知邓永迁到祠堂上准备衣服、供品。庚申日,百官在祭祀地点住宿。当天晚上一更时,扶侍使奉天书登上玉辂,先到达脽上。二更时,皇帝乘坐金辂,皇帝的车队到达坛前,道路上布置了火炬,盘旋的道路曲折,周围有黄麾仗。起初,道路从庙南出发,因为尚未修缮谒拜,皇帝不想乘坐车辇从庙前经过,下令开辟从庙后到坛前的道路。第二天,皇帝身着衮冕登上坛,祭祀后土地祇,进行三次献祭,将天书放在神座左边,以太祖、太宗为配享。
册文说:‘维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二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后土地祇:恭惟位配穹旻,化敷品汇。瞻言分壤,是宅景灵。备礼亲祠,抑惟令典。肇启皇宋,混一方舆,祖祢绍隆,承平兹久。眇躬缵嗣,励翼靡遑,厚德资生,绵区允穆,清宁孚祐,戴履蒙休。申锡宝符,震以珍物,虔遵时迈,已建天封。明察礼均,有所未答,栉沐祇事,用致其恭。夷夏骏奔,瑄牲以荐,肃然鄈上,对越坤元。式祈年丰,楙昭政本,兆民乐育,百福蕃滋,介祉无疆,敢忘祇畏。恭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侑神作主。尚享。’亲自封印玉册,正坐于玉匮中,配坐于金匮中,代理太尉捧着它下降,放置在石匮中,将作监封印。
皇帝回到住处,更换了通天冠、绛纱袍,乘坐车辇拜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派遣官员分祭其他神灵。到达庭院中,查看所封的石匮。返回奉祇宫,钧容乐、太常鼓吹开始演奏。这一天,皇帝下诏将奉祇宫改名为太宁宫。壬戌日,皇帝在朝觐坛接受朝贺,宣布大赦,在穆清殿宴请群臣,在宫门宴请父老。穆清殿是奉祇宫的前殿。皇帝下诏五位使者、随从官员在碑的背面刻名。拜谒西岳庙,随从官员都在庙中刻名,仪仗卫队和物品大致与东封仪式相同。任命薛南为试将作监主簿,这是因为他是首先请求祭祀汾阴的人。
太清宫。大中祥符六年,亳州的父老、道士、和尚以及举人三千三百十六人来到朝廷,请求皇帝的车驾去朝拜太清宫,宰相率领百官上表请求。皇帝下诏,明年春天亲自进行朝拜仪式。
命令参知政事丁谓担任奉祀经度制置使、判亳州,翰林学士陈彭年协助他,临时担任三司使的林特负责计算粮食和草料。礼仪院说:‘根据唐朝太清宫的规定,祭祀时使用青色的布料,因为与人的灵魂相同,所以不用玉。现在考虑到太上老君,应该和天神一样使用玉。祭祀圣祖大帝时使用四块有盖的玉圭。’皇帝下诏使用青玉璧,太清宫使用一套竹制的册子。
丁谓说:‘太清宫收藏太上老君的宝册,请使用玉制的宝箱各一副,长宽一尺,高与宝箱相同,检查处厚一寸二分,长宽与宝箱相同。刻上五道金绳,封口处深二分,以便容纳受命之宝。石制的宝箱有三层,每层长五尺三寸,宽四尺二寸。下层高二尺,中间可以放置玉制的宝箱,挖深一尺二寸,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三寸。中层高一尺,南北刻上三道金绳,相距各五寸,宽一寸,深五分。系上金绳的地方各深四分,以便容纳‘天下同文’之宝,上层为盖顶。’任命王旦为奉祀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王钦若为礼仪使,陈尧叟为卤簿使,丁谓为桥道顿递使。又任命王旦为天书仪卫使,王钦若为同仪卫使,丁谓为副使,兵部侍郎赵安仁为扶侍使,入内副都知张继能为扶侍都监。
皇帝前往朝拜玉清昭应宫,赐亳州真源县行宫名为奉元,殿名为迎禧。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十五日,从京师出发。十九日,到达奉元宫,在迎禧殿进行斋戒。二十一日,皇帝穿上通天冠、绛纱袍,供奉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的加号册宝。夜漏上五刻,天书扶侍使捧着天书前往太清宫。二更时分,皇帝乘坐玉辂,驻扎在大帐中。三更时分,捧着天书的官员登上大殿,皇帝更换衣服,进行朝拜仪式,相王元偓为亚献,荣王元俨为终献。
皇帝回到大帐,太尉将册宝放入玉制的宝箱中,用金绳捆绑,用金泥封口,盖上受命之宝,放入祭坛的石制宝箱中,将作监在宝箱上加盖石盖。群臣在大帐中向皇帝祝贺。分别命令辅臣在各个殿堂进行祭祀,将奉元宫改为明道宫,供奉玉皇大帝像,将真源改为卫真县。
皇帝的车队驻扎在亳州城西,前往新建的圣祖殿进行朝拜。到达应天府朝拜圣祖殿,下诏称为鸿庆宫,继续供奉太祖、太宗的像。
车队从亳州返回,百官在太一宫西边的幄殿迎接。官员们用卫真灵芝和白鹿引导天书进入。皇帝穿上靴袍,乘坐大辇,备好仪仗返回皇宫。
在此之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日,皇帝对辅臣说:‘我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将要睡觉时,忽然室内光芒四射,看到一个头戴星冠、身穿红衣的神人,告诉我:“下个月三日,应该在正殿建立黄箓道场一个月,将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惊恐地站起来回应,但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命人用笔记录下来。从十二月朔日开始,就在朝元殿进行斋戒,建立道场以等待神明的赐福。恰逢皇城司报告,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拖着尾巴在空中,帛长两丈左右,包裹着像书卷一样的东西,用三条青线缠绕,封口处有字迹隐约可见,这应该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王旦等都跪拜称贺。
皇帝亲自走到承天门,瞻望再拜,派遣两名内臣上屋,捧着帛书下来。王旦跪着捧着帛书呈上,皇帝跪拜接受,亲自捧着车驾,引导到道场,交给陈尧叟打开。
帛书上的文字说:‘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昚。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封口处非常严密,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皇帝跪着接受,又交给陈尧叟阅读。书中有三幅黄色的字,内容类似于《书·洪范》和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说皇帝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先世,接着告诫要清净简朴,最后讲述世祚延绵的意思。
阅读完毕后,皇帝再次跪着捧着书,用所封的帛包裹起来,放入金制的宝箱中。王旦等人在殿堂北边的庑房中向皇帝祝贺。
丙寅日,群臣进入殿堂祝贺,在崇政殿设宴,皇帝和辅臣都吃素食。派遣官员向天地、宗庙、社稷以及京城祠庙报告。丁卯日,有关官员在朝元殿西廊设立大帐,举行黄麾仗、宫县、登歌,文武官员陪同排列,皇帝穿着靴袍上殿,向三清天书敬酒。
礼毕,皇帝步行进入内宫。戊辰日,大赦天下,改元,百官都得到恩赐,将左承天门改为左承天祥符。
四月辛卯朔,天书再次在内宫功德阁降落。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报告:‘泰山西南的垂刀山上,有红紫色的云气,逐渐形成华盖,到地面后散去。那天,木工董祚在灵液亭北边,看到黄素色的书卷挂在树上,上面有字不能辨认,向皇城使王居正报告,王居正看到上面有御名,急忙告诉王钦若,于是迎接到官舍,交给中使捧着到朝廷。’皇帝在崇正殿,急忙召唤辅臣说:‘我在五月丙子夜,再次梦见先祖神人告诉我:“下个月上旬,将在泰山赐下天书,应该斋戒虔诚地接受。”我虽然承担着降下的预言,但不敢公开,只是秘密地告诉王钦若等人,有任何祥瑞都要上报。我现在得到他的奏报,果然与梦境相符。上天的眷顾,只怕不能称职。’王旦等说:‘陛下至高无上的德行感动了上天,感应非常明显,我们等不胜庆贺。’再次跪拜祝贺。
己亥日,迎接引导天书,安放在含芳园的正殿。辛丑日,皇帝进行斋戒。第二天,准备法驾到殿前再次跪拜接受,交给陈尧叟打开。其文字说:‘你崇敬孝道,奉养我,养育民众,广施福祉。赐给你吉祥的征兆,百姓都知道。保守这个秘密,善于理解我的意思。国祚延绵,寿命长久。’阅读完毕后,再次捧着书升殿。
九月甲子日,向太庙报告,供奉天书于朝元殿,建立道场。扶侍使上香,庭院中演奏法曲,准备行礼,到幄殿敬酒完毕,用玉辇奉上,中间设有几案和垫子,两旁站着侍从,周围用黄麾仗围住,前后有鼓吹,道门有威仪。扶侍使以下的人在前引导,封禅的日子都这样奉上宝坛,放置在正位的东边。从此以后,每次举行大典,都按照这样的制度。
于是制定行殿供品,确定仪仗队为一千六百人。每年元旦,召唤宰相、宗室到宫中朝拜。前一天,停止吃荤。皇帝自己撰写誓文,刻在石上,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下,模仿天书在昭应宫刻玉殿,进行敬酒献祭,命令刻玉的官员每天到殿上行香,副使以下的人每天到殿上处理事务。
天禧元年正月,皇帝下诏在十五日举行宣读天书的仪式。前两天,皇帝在长春殿进行斋戒,任命王钦若为宣读天书的礼仪使。有关部门在天安殿设立仪式场所,中间放置玉皇像,将天书的副本放在东边,圣祖的牌位放在西边,建立金箓道场连续三天三夜。那天晚上三更时,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来到道场,焚香跪拜,面朝西站立,百官穿着朝服上殿。代理中书令任中正跪着上奏说:‘继承天位的臣子我,谨与宰相等宣读天书,探讨圣意,虔诚思考睿智的教诲,抚育百姓。’仪卫使王旦跪着从左承天门取来天书放在案上,代理殿中监张景宗、张继能捧着案,代理司徒王曾、代理司空张知白跪着展开天书,代理太尉向敏中宣读,每读一句,就详细解释其含义,讲述上天传达的旨意,代理中书令王钦若记录下来。宣读完毕后,代理侍中张旻跪着上奏说:‘继承天位的臣子我,岂敢不虔诚遵从天命。’仪卫使接过天书,跪着放入匣中。接着又按照同样的仪式宣读了功德阁天书和泰山天书。王钦若跪着呈上所记录的天书,皇帝跪着接受,然后登歌献酒。仪式结束后,将天书送回宫中。皇帝亲自撰写了《钦承宝训述》以示天下。
这个月的第一天,皇帝又奉天书升太初殿,恭敬地上呈玉皇大天帝的圣号宝册和龙袍。
皇帝在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对辅佐的大臣说:‘我梦见先降的神人传达玉皇的命令说:“先让你的祖先赵某授予你天书,然后再次见到你,就像唐朝恭奉玄元皇帝一样。”第二天,又梦见神人传达天尊的话:“我坐在西边,斜设六个位置等候。”那天,就在延恩殿设立道场。五更时分,先闻到异香,不久,黄光充满大殿,遮住了灯烛,看到灵仙仪卫天尊到来,我在殿下再次跪拜。不久黄雾升起,一会儿雾散了,我从西边的台阶上去,看到侍从在东边的台阶。天尊坐下后,有六个人向天尊行礼然后坐下。我想拜见这六个人,天尊阻止我行礼,让我上前,说:“我是人皇九人中的一人,是赵的始祖,再次降临,是轩辕皇帝,世人所知的少典之子,不是。我的母亲感电梦天人,在寿丘出生。后唐时,奉玉帝之命,七月一日降临,总管下方,主管赵氏一族,现在已经一百年了。皇帝要善于抚育百姓,不要懈怠先前的志向。”说完就离开座位,乘云离去。’王旦等人再次跪拜祝贺。于是皇帝召见王旦等人到延恩殿,逐一观看降临的地方,并向天下公布,命令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与礼官修订崇奉的仪式。
闰十月,皇帝制定九天司命保生天尊的称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的称号为元天大圣后,派遣官员在南郊设立昊天及四位告祭。
七年九月,在滋福殿设立玉皇像,供奉圣号匣,安放在朝元殿后天书刻玉幄的后面。皇帝下诏明年正月上玉帝圣号,皇帝亲自撰写文章,天书降下时也以此日奏告,并确定仪式的等级。任命王旦为奏告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寇准为卤簿使,丁谓为礼仪使,王嗣宗为桥道顿递使。
八年正月的第一天,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上表奏告,上玉皇大帝的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将刻有玉天书安放在宝符阁,以皇帝的御容侍立在旁边,登上阁楼献酒。然后又朝拜明庆二圣殿。仪式结束后返回宫中,换上常服,在崇德殿接受百官的祝贺。
九年,皇帝下诏明年正月的第一天到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圣号宝册,第二天到景灵宫上圣祖天尊大帝的徽号。十二月己亥日,将宝册、仙衣安放在文德殿,皇帝在天安殿后的室中斋戒。四更时,皇帝到天安殿献上天书完毕,大驾前往玉清昭应宫,穿着衮冕登上太初殿,献上册宝后,放置玉币,献上三份食物,饮用福酒,唱颂,跳舞,望燎,仪式如同祭祀昊天上帝。结束后,前往二圣殿,献上绛纱袍,献上币和酒,分别派遣官员献上紫微大帝的绛纱袍、七元辅弼真君的红绡衣、翊圣保德真君的皂袍。皇帝更换服装为靴袍,前往紫微殿、宝符阁焚香,群臣在集禧殿门外上表祝贺。那天,天书送往景灵宫,大驾随后到达,在明福殿斋戒。第二天,皇帝穿着衮冕,到天兴殿献上圣祖天尊大帝的册宝、仙衣,献祭仪式与上面相同。然后更换服装到保宁阁焚香,返回宫中,群臣在崇德殿入宫祝贺。皇帝命令各州设立罗天大醮,先建立道场二十七天。任命王旦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赵安仁为副使,派遣官员代理中书侍郎、殿中监,押送册宝、仙衣。
二月丁亥日,皇帝在长春殿斋戒。第二天,有关部门在文德殿设立圣母的牌位,进行献酒礼仪,向王旦授予册宝,向赵安仁授予仙衣,然后乘坐金辂,准备卤簿仪卫,所经过的地方禁止屠宰。三月乙巳日,王旦等人到观中献上册宝,授予懿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那天,皇帝没有临朝听政。仪式结束后,群臣入宫祝贺,在崇德殿赐酒。
徽宗政和六年九月的第一天,再次奉上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因为有人分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的说法,不能统一,所以这样称呼。又下诏因为君王是天的儿子、地的母亲,现在只率领万邦百姓,勉强为之命名,用玉册、玉宝昭告上帝,而地祇没有称号,谨慎地上呈徽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明年五月,到玉清和阳宫奉上宝册,所用的礼仪,用埋坎代替燎柴,设立望瘗位,用黄琮和两珪作为祭品,用黄色作为币,用八佾舞,其余都按照奉上玉皇尊号的仪式。徽宗崇尚道教,制定郊祀大礼,用一百名方士手持威仪在前引导,分列两列,站在坛下。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恭敬地在太庙上神宗、哲宗的徽号。第二天,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太师蔡京上奏说:‘天神降临,实为大事,请记录在史馆。’皇帝亲自写下诏书,向天下宣布。群臣到东上阁门上表祝贺,皇帝亲自撰写《天真示现记》,不久将天神降临的日子定为天应节,在那里建立迎真宫。第二年夏至,亲自祭祀方丘,又撰写《神应记》,大致说:‘羽卫众多,侍从官员,看着中天,有形有象,像人像鬼,手持矛戟,排列在空中,看到的人都感到惊讶。’并派遣使者向陵庙奏告,下诏天下。
又根据方士魏汉津的说法,准备了各种物品的象征,铸造了九个鼎,在太一宫的南边建造了一座宫殿来供奉它们,周围建有围墙,上面设置了台阶,铺设了与方形颜色相配的地面,外面再筑起围墙环绕,称为九成宫。中央的鼎称为帝鼐,颜色是黄色,在土王日祭祀,是最大的祠堂,使用的祭品是黄色的,音乐使用宫调。北方的鼎称为宝鼎,颜色是黑色,在冬至祭祀,使用的祭品是黑色的。东北方的鼎称为牡鼎,颜色是青色,在立春祭祀,使用的祭品是黑色的。东方的鼎称为苍鼎,颜色是绿色,在春分祭祀,使用的祭品是青色的。东南方的鼎称为冈鼎,颜色是绿色,在立夏祭祀,使用的祭品是红色的。南方的鼎称为彤鼎,颜色是紫色,在夏至祭祀,使用的祭品是红色的。西南方的鼎称为阜鼎,颜色是黑色,在立秋祭祀,使用的祭品是白色的。西方的鼎称为皛鼎,颜色是红色,在秋分祭祀,使用的祭品是白色的。西北方的鼎称为魁鼎,颜色是白色,在立冬祭祀,使用的祭品是黑色的。这八鼎都是中等祠堂,音乐使用登歌,享用素食,再次在帝鼐的宫殿立了大角鼎星祠。
崇宁四年八月,供奉了九鼎,任命蔡京为定鼎礼仪使。皇帝亲自到九成宫敬酒献祭。九月的第一天,百官在大庆殿向皇帝祝贺,仪式如同大朝会。郑居中提议说:‘亳州太清宫的道士王与之进献了《黄帝崇天祀鼎仪诀》,这些都是根据天元玉册、九宫太一,与汉津所传授的上帝赐给夏禹的隐文相符合。共同修订了《祭鼎仪范》,完成了《鼎书》十七卷、《祭鼎仪范》六卷。之前,诏令说:“九鼎用来安定九州,用来抵御邪恶,其用法有规定,后来失传了。阅读王与之所上的《祀仪》,推演鼎的意义,用于实际,大概不是现在的人能创作的。距离古代久远,文字杂乱,可以挑选其中合理的、符合经典的,修订成定制,分发给有关部门。”到这时书已经完成,并且将每年祭祀鼎的常规仪式交给有关部门执行。
又下诏将铸鼎的地方作为宝成宫,共有七十一座房屋,中间建造了一座殿宇称为神灵,用来祭祀黄帝;东边的配殿称为成功,用来祭祀夏后氏;西边的配殿称为持盈,用来祭祀周成王和周公、召公;后面建造的堂称为昭应,用来祭祀唐李良和隐士嘉成侯魏汉津。太常礼部说:“每年想在太乐告成的崇政殿元进乐日,秋八月的二十七日举行祭祀活动,祭祀黄帝依照感生帝、神州地祇,作为大祠,使用的祭品是黄色的,音乐使用宫调,祝文依照祭祀圣祖称呼嗣皇帝臣子的名字。成功、持盈两座殿宇,礼仪使用中等祭祀,各自的祭品都是白色的。昭应堂的礼仪使用小祭祀,并且使用素食。”皇帝同意了。
政和六年,根据方士王仔昔的建议,在天章阁内设置了定鼎阁,将九鼎从九成宫迁移过来供奉。又下诏将帝鼐改为隆鼐,正南的彤鼎改为明鼎,西南的阜鼎改为顺鼎,正西的皛鼎改为蕴鼎,西北的魁鼎改为健鼎,正北的宝鼎保持原样,东北的牡鼎改为和鼎,正东的苍鼎改为育鼎,东南的冈鼎改为洁鼎,鼎阁作为圆形象征和调和的阁。阁上的神像,左边是周鼎星君,中间是帝席星君,右边是大角星君;阁下的鼎鼐神像,各自守护着各自的鼎,按照鼎的布局排列,也采用了仔昔的建议。皇帝前往鼎阁供奉神像,第二天再次前往鼎阁行香,百官陪同。
之后,又下诏说九鼎的新名字是狂人所改,都没有依据,应该恢复旧名,只有圆形象征和调和的阁仍旧保留。
八年,根据方士的建议,铸成了神霄九鼎,分别是太极飞云洞劫之鼐、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供奉在上清宝箓宫神霄殿,加上魏汉津所铸的,共有十八个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五十七-注解
封禅:封禅是指古代皇帝祭天地的仪式。
太宗:太宗是指宋太宗赵光义。
翰林学士: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封禅经度制置使:封禅经度制置使是负责封禅大典的官员,负责制定封禅的仪式和计划。
三脊茅:三脊茅是一种用于祭祀的茅草,古代认为具有特殊的灵性。
玉册:玉册,指用玉制成的册封文书。
苍璧:苍璧是一种用青玉制成的玉璧,用于祭祀。
圜台:圜台,指圆形的高台。
燎坛:燎坛是用于燃烧祭品的坛台。
圜丘:古代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社首坛:社首坛,指祭祀社神的坛台。
玉匮:玉匮是一种用玉制成的盒子,用于存放重要物品。
石〈石感〉:石〈石感〉是一种古代的祭祀用石碑,用于刻写文字。
检:检是古代用来封存文书的木片或竹片。
石检:石检是用石头制成的检,用于封存石〈石感〉。
宝:宝是指古代皇帝使用的玉器,如传国玉玺。
天下同文:天下同文是指天下文字统一。
法驾:法驾,指皇帝的车驾。
登歌: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
钟、磬:钟和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祭祀。
建鼓:建鼓是一种古代的鼓,常用于祭祀。
舞:舞是指古代的舞蹈,常用于祭祀。
服衮冕:服衮冕是指穿着衮冕礼服,衮冕是古代皇帝的礼服。
白珠:白珠是指白色的珠子,古代用于装饰。
黝衣纁裳:黝衣纁裳是指黑色的衣服和红色的裙子,古代皇帝的礼服。
朝觐坛:朝觐坛是古代皇帝接受朝拜的坛台。
方物:方物是指各地的特产,古代用于进贡。
元正仪:元正仪是指元旦的仪式。
币: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
牲:牲是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褥:褥是指垫在座位上的垫子。
灵山:灵山是指具有灵性的山,古代常用于祭祀。
期丧:期丧是指守丧期满一年的时期。
余服:余服是指守丧期满后的服丧期。
公服:公服是指官员的正式服装。
太牢: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包括牛、羊、猪三牲全备,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用牲。
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包括羊、猪二牲,是次一等级的祭祀用牲。
社首: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是土地神的总称,首指社神的首领。
崇德殿:崇德殿,指古代的宫殿。
大辟案:古代法律用语,指死刑案件。
燔燎:古代祭祀中用火烧祭品,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石感:石感,指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石碑。
昊天上帝:古代对天神的称呼,是至高无上的神。
太祖:太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
牺牲:牺牲,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粢盛: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
庶品:庶品,指各种用品。
禋燎: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用火烧祭品以示虔诚。
禋瘗: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用火烧祭品并埋入土中。
衮冕:衮冕,指古代皇帝的冠冕。
玉牒:古代帝王使用的玉制文书,用于记录家族世系。
太一神策:古代对太一神的称呼,太一神是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金匮:金匮,指用金制成的箱子。
仗卫:古代宫廷中的警卫部队。
宫县:宫县是指宫廷中的乐队。
大赦天下:古代皇帝宣布对全国实行大赦,免除罪犯的罪行。
常膳:古代皇帝日常的饮食。
帝之巡祭也:帝,指皇帝;巡祭,指皇帝亲自前往祭祀。
往还四十七日:往还,指往返的时间;四十七日,指往返用了四十七天。
未尝遇雨雪:未尝,指从未;雨雪,指下雨或下雪。
严冬之候:严冬,指寒冷的冬天;候,指时节。
景气恬和:景气,指天气;恬和,指天气晴朗和煦。
祥应纷委:祥应,指吉祥的征兆;纷委,指纷纷而来。
阴{雨矛}风劲:阴{雨矛},指阴沉多云的天气;风劲,指风势猛烈。
不可以烛:不可以,指不能;烛,指点燃火把。
奉高宫:奉高宫,指皇帝的行宫。
会真宫:会真宫,指改奉高宫后的名称。
九天司命上卿:九天司命,指天官中的九天司命神;上卿,指高级官员。
保生天尊:保生天尊,指道教中的一种神。
青帝:青帝,指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代表东方。
广生帝君:广生帝君,指道教中的一种神。
天齐王:天齐王,指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代表中央。
仁圣:仁圣,指具有仁德和圣明的君主。
封祀:封祀,指封禅祭祀。
九宫:九宫,指古代道教中的九宫。
朝觐:朝觐,指朝见皇帝。
圜封:圜封,指围绕圆形坛台的封禅仪式。
秘阁:秘阁,指古代图书馆。
祥符东封典故:祥符东封典故,指有关祥符年间皇帝东封的典故。
经画:经画,指筹划、设计。
兖州:兖州,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京东转运使:京东转运使,指古代的官职,负责京东地区的财政运输。
马元方:马元方,指人名。
圜台奉祀官:圜台奉祀官,指在圜台上负责祭祀的官员。
汾阴后土:汾阴后土,指位于山西汾阴的后土庙。
真宗:真宗,指宋真宗赵恒。
河中府:河中府,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进士:进士,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及第者。
薛南:薛南,指人名。
僧道:僧道,指僧侣和道士。
列状乞赴阙:列状乞赴阙,指上书请求前往朝廷。
枢密院:枢密院,指古代的军事机构。
礼院:礼院,指古代的礼仪机构。
祭器:祭器,指祭祀时使用的器物。
瘗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仪式。
方丘:方丘,指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
八陛:八陛,指方丘的八个台阶。
三重壝:三重壝,指方丘的三重围墙。
壬地:壬地,指方位之一。
石匮:石匮,指用石头制成的箱子。
牙缝:牙缝,指箱子上的缝隙。
金绳:金绳,指用金制成的绳子。
天下同文之宝:天下同文之宝,指皇帝的玉玺。
法驾发京师:法驾发京师,指皇帝的车驾从京城出发。
奉祇宫:奉祇宫,指古代的宫殿。
致斋:致斋,指进行斋戒。
入内都知:入内都知,指古代的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百官:百官指的是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玉辂:玉辂,指用玉装饰的车。
燎火:燎火,指点燃的火把。
黄麾仗:黄麾仗是古代的一种仪仗队,用于皇帝出行。
祭告:祭告,指向上天或神明祭拜并祈求。
册文:册文,指册封时的文书。
嗣天子:指即位不久的皇帝。
后土地祇:后土地祇,指后土神。
祖祢:祖祢,指祖先。
承平:承平,指国家安定、和平。
眇躬:眇躬,指自己的身体。
缵嗣:缵嗣,指继承帝位。
励翼靡遑:励翼靡遑,指勤勉不懈。
资生:资生,指养育生命。
绵区允穆:绵区允穆,指广大的地区充满和顺。
戴履蒙休:戴履蒙休,指承受着吉祥。
申锡宝符:申锡宝符,指授予宝符。
珍物:珍物,指珍贵的物品。
时迈:时迈,指时代的变化。
栉沐祇事:栉沐祇事,指恭敬地从事祭拜之事。
对越坤元:对越坤元,指向上天祈求。
楙昭政本:楙昭政本,指使政治清明。
兆民乐育:兆民乐育,指使百姓安居乐业。
介祉无疆:介祉无疆,指给予极大的庇佑。
琮币:琮币,指玉制的货币。
瘗礼:瘗礼,指埋葬的礼仪。
摄太尉:指代理太尉的官员。
将作监:将作监是古代负责宫廷建筑和工艺的机构。
钧容乐:钧容乐,指古代的宫廷音乐。
太常鼓吹:太常鼓吹,指太常寺的鼓吹乐队。
肆赦:肆赦,指颁布赦令。
穆清殿:穆清殿,指古代的宫殿。
父老:父老,指年长的老人。
宫门:宫门,指皇宫的大门。
五使:五使,指五位使者。
从臣:从臣,指随从的官员。
西岳庙:西岳庙,指祭祀西岳的庙宇。
试将作监主簿:试将作监主簿,指试用将作监的主簿。
首请祠汾阴故也:首请祠汾阴故也,指因为首先请求祭祀汾阴的缘故。
太清宫:太清宫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宫观之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在古代,太清宫被视为道教圣地,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场所。
大中祥符六年:大中祥符六年是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13年。
亳州:亳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
道释:道释指的是道教和佛教,此处指的是道教信徒。
举人: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的是通过乡试的人。
车驾:车驾是指皇帝的车队。
宰臣:指宰相,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诏: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参知政事: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奉祀经度制置使:奉祀经度制置使是负责祭祀和制定礼仪的官员。
礼仪院:礼仪院是负责制定和执行朝廷礼仪的机构。
碧币:碧币是一种用碧玉制成的币,古代用于祭祀。
同人灵:同人灵指的是与神灵相通的人。
玉:玉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常用于祭祀。
圭:圭是一种古代的玉器,用于祭祀。
邸:邸是古代的宅邸,此处指圭的底座。
竹册:竹册是用竹简制成的册子,古代用于书写。
金绳道:金绳道是指用金线编织成的道路。
奉祀大礼使:奉祀大礼使是负责主持重大祭祀活动的官员。
仪仗使:仪仗使是负责仪仗事宜的官员。
礼仪使:礼仪使是负责礼仪事宜的官员。
卤簿使:卤簿使是负责卤簿事宜的官员。
桥道顿递使:桥道顿递使是负责桥梁和道路管理的官员。
天书:天书是古代认为由天神降赐的书籍,通常包含预言和神谕。
玉清昭应宫: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祭祀的地方。
真源县:真源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卫真县:卫真县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县名,由真源县改置。
应天府:应天府是古代的一个府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鸿庆宫:鸿庆宫是北宋时期的一座宫殿。
太一宫:太一宫是古代的一座宫殿,用于祭祀太一神。
法曲:法曲是指佛教音乐。
道门威仪:道门威仪是指道教仪式的威严。
扶侍使:扶侍使是负责扶侍皇帝的官员。
天书仪卫使:天书仪卫使是负责天书仪式的官员。
副使:副使是副职官员。
荤茹:荤茹是指肉类食物。
誓文:誓文是皇帝自誓的文告。
刻玉使:刻玉使是负责雕刻玉器的官员。
天禧元年:指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17年。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份。
宣读天书:指皇帝宣读由天神或神灵授予的神秘文书,通常被视为神圣的指示。
斋:指进行祭祀前的净身、净心活动。
长春殿:指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皇帝进行斋戒的地方。
王钦若:北宋官员,此处担任宣读天书礼仪使。
有司:古代官职,负责具体事务。
天安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宣读天书仪式的场所。
玉皇像:指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最高神。
录本天书:指记录天书的副本。
圣祖板:指供奉圣祖(如赵宋的始祖赵玄朗)的牌位。
金箓道场:指道教中的祭祀仪式,金箓为道教法器。
通天冠:古代皇帝的冠帽,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绛纱袍:古代皇帝的袍服,颜色为深红色,象征尊贵。
道场:指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摄中书令:指代理中书令的官员。
任中正: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中书令。
仪卫使:指负责仪仗和保卫的官员。
王旦: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中书令。
摄殿中监:指代理殿中监的官员。
张景宗: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殿中监。
张继能: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殿中监。
摄司徒:指代理司徒的官员。
王曾: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司徒。
摄司空:指代理司空的官员。
张知白: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司空。
向敏中:北宋官员,此处担任摄太尉。
侍中: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张旻:北宋官员,此处担任侍中。
功德阁:古代宫殿中的阁楼,此处可能指存放天书的地方。
泰山天书:指在泰山发现的神秘文书。
登歌酌献:指皇帝亲自登台献酒。
太初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皇帝进行祭祀的地方。
玉皇大天帝:指玉皇大帝,道教中的最高神。
圣号:指对神明的尊称。
宝册:指对神明授予的册封文书。
衮服:古代皇帝的礼服。
大中祥符五年:指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02年。
辅臣:指辅助皇帝的官员。
延恩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皇帝接受神示的地方。
异香:指不同寻常的香气,通常与神灵降临有关。
黄光:指神秘的黄色光芒,通常与神灵降临有关。
灵仙仪卫:指神灵的随从和护卫。
天尊:指道教中的高级神。
人皇九人:指古代传说中的九位人皇。
少典之子:指古代传说中的少典之子,即黄帝。
寿丘: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指黄帝的出生地。
玉帝:指道教中的最高神。
总治下方:指管理人间。
赵氏之族:指赵姓的家族,即赵宋王朝。
抚育生民:指治理国家,关爱百姓。
龙图阁待制: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礼官:指负责礼仪的官员。
崇奉仪注:指对神明的崇敬和仪式规定。
闰十月:农历中的一种特殊月份,即在正常月份之外增加的一个月。
南郊:古代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昊天:指天空,也指天神。
四位:指四位神明。
滋福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祭祀的地方。
朝元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祭祀的地方。
明庆二圣殿: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祭祀的地方。
玉清和阳宫:古代宫殿名称,此处可能指进行祭祀的地方。
燎柴: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仪式。
望瘗位: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位置。
黄琮: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玉器。
两珪: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玉器。
八成: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
郊祀大礼: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方士:古代指懂得天文、历法、占卜、炼丹等方术的人。
威仪:古代官员的仪态。
太师: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
哲宗:北宋皇帝赵煦的庙号。
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
东上阁门:古代宫殿的名称。
天真示现记:古代文献的名称。
天应节:古代节日名称。
迎真宫:古代宫殿的名称。
魏汉津:古代方士,与铸鼎有关。
百物之象:指各种物品的象征。
铸鼎:古代用铜等金属铸造的祭器。
九鼎:古代传说中象征九州权力的九个鼎。
中太一宫:古代祭祀太一神的宫殿。
垣:指围墙。
埤堄:指堤防。
墁:指用砖石等材料铺地。
方色:指方形图案的颜色。
九成宫:古代宫殿名,因有九层城墙而得名。
帝鼐: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皇帝。
土王日:指农历十月初一,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宫架: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正月十五前后。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三月十五前后。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四月十五前后。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五月十五前后。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七月十五前后。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前后。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九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中祠: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
素馔:指素食。
大角鼎星祠: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
崇宁四年: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公元1105年。
蔡京:北宋政治家、书法家,曾任宰相。
定鼎礼仪使:古代官职,负责制定祭祀礼仪。
亳州太清宫:古代道教宫观名。
王与之:古代道士,与铸鼎有关。
天元玉册:古代道教经典。
九宫太一:古代道教术语,指九宫与太一神。
汉津所授:指汉津传授的。
上帝锡夏禹隐文:指上帝赐予夏禹的神秘文字。
祭鼎仪范:古代祭祀鼎的礼仪规范。
鼎书:古代关于鼎的书籍。
宝成宫:古代宫殿名。
七十一区:指宫殿的七十一个区域。
神灵:古代宫殿名,祭祀神灵之处。
夏后氏:古代夏朝的后代。
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周公:周朝的大臣,周成王的叔父。
召公:周朝的大臣,周成王的叔叔。
昭应:古代宫殿名,祭祀唐李良及隐士嘉成侯魏汉津之处。
大乐告成:古代祭祀乐的一种形式。
元进乐日:古代祭祀乐的一种形式。
感生帝:古代传说中的神。
神州地祇:古代传说中的神。
政和六年: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公元1116年。
天章阁:古代宫殿名。
隆鼐: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皇帝。
明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光明。
顺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顺利。
蕴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蕴藏。
健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健康。
和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和谐。
育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养育。
洁鼎:古代祭祀用的鼎,象征纯洁。
圜象徽调:古代音乐术语。
上清宝箓宫:古代道教宫观名。
神霄殿:古代道教殿堂名。
十八鼎:指九鼎加上新增的九鼎,共十八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五十七-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古代中国对于祭祀、宗教仪式以及宫室建筑的重视和具体实施。首先,文中提到的‘方士魏汉津之说’和‘九鼎’的铸造,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秘主义和天命观念的信仰。方士在古代中国不仅是道士,也是具有神秘知识和能力的巫师,他们的说法往往被当作天意的体现。
‘铸鼎九’的叙述,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宇宙秩序的模拟和象征。九鼎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着九州和国家的统一,其颜色的变化和祭祀的时间,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币用黄,乐用宫架’等细节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在古代中国,颜色、音乐、仪式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仅体现了对神灵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祭鼎仪范’和‘鼎书’的编制,说明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重视。通过详细记录和规范祭祀仪式,古代中国试图通过仪式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九成宫’的建造,则是对古代中国宫室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体现。九成宫不仅是一个祭祀场所,也是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垣’、‘埤堄’、‘墁’等建筑元素的运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崇宁四年’和‘政和六年’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和宗教的变迁。通过方士的建议和皇帝的诏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政治与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圜象徽调之阁’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观和宇宙秩序的理解。通过象征性的建筑和仪式,古代中国试图与宇宙保持和谐。
最后,‘神霄九鼎’的铸造,则是对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进一步扩展。这些鼎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自然和神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