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一-原文
◎礼二十一(宾礼三)
○朝仪班序 百官转对 百官相见仪制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太子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太子左右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下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大理正,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正。凡杂坐者,以此为准。
诏曰:”尚书中台,万事之本,而班位率次两省官;节度使出总方面,古诸侯也,又其检校兼守官多至师傅三公,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甚无谓也。其给事、谏议、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郎之下,补阙次郎中,拾遗、监察次员外郎,节度使升于六曹侍郎之上、中书侍郎之下,余悉如故。”
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诏:”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者,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
二年二月,诏重定内外官仪制。有司请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大将军在少卿监之下,诸卫率、副率在东宫五品之下,内客省使视太卿,客省使视太监,引进使视庶子,判四方馆事视少卿,阁门使视少监,诸司使视郎中,客省引进、阁门副使视员外郎,诸司副使视太常博士,通事舍人从本品,供奉官视诸卫率,殿直视副率,枢密承旨视四品朝官,兼南班官诸司使者从本品,副承旨视寺监丞,诸房副承旨视南省都事。
凡视朝官者本品下,视京官在其上。
开宝六年九月,诏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此先王所以睦九族而和万邦也。晋王亲贤莫二,位望俱崇,方资夹辅之功,俾先三事之列,宜位宰相上。”
九年十一月,诏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酺宴班位。驸马都尉、宫僚、员僚、皇亲大将军已下,行门、宰臣、枢密使已下,颍王、皇亲郡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已下,皇亲使相、皇亲节度使、皇亲观察留后已下,皇亲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为一;节度使、观察留后已下,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为一,并重行异位。
诏依所定。
既而武康军节度使李端愿言:”使相亦当合为一班,不当独行尊异。”诏令阁门再定,而阁门引仪制及以前议为是。
端愿复伸其议,自劾妄言。
乃诏太常礼院与御史台同详定。
礼院言:”常朝起居班次,缘祖宗旧制,不宜并合。”从之。
四年闰三月,太常礼院、阁门言:”准诏同详定阁门使李端悫所奏阁门仪制,宰臣与亲王立班坐位分左右各为班首,宰臣、枢密使带使相,或带郡王并使相作一行,总为中书门下班。
其亲王独行一班者,准封爵令。
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所以他官不可参缀。
检会坐次图,直将宗室使相辄缀亲王,盖更张之时未见亲王,遂致失于讲求。
近见朝拜景灵宫,东阳郡王颢亦缀亲王班,窃恐未安。
今取到阁门仪制,其合班宰臣、使相在东,亲王在西,分班立。
又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宰臣王旦与使相石保吉在东,宁王元偓、舒王元偁、广陵郡王元俨、节度使惟吉在西,分班坐。
其元俨、惟吉是郡王与节度使,许缀亲王班,窃虑当时出自特旨。
今来检寻元初文字不见,在先朝只依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子,亲王及带使相郡王在西为一班。
臣等参详,请依阁门仪制,亲王在西,独为一班,宗室郡王带使相许缀亲王立班坐次,即系临时特旨。
从之。
熙宁二年四月,国信所言:”大辽贺同天节左番使耶律奭赴文德殿拜表,言南使到北朝缀翰林学士班,今来却在节度使之下。
馆伴者谕之,始就班。
时下御史台、阁门同详定,奏称人使不知本朝翰林学士班自在节度使之下,如遇合班即节度使在翰林学士之西差前,别为一班立,俱不相压。
欲且依久来仪制体例。
诏依所定。
是月,编修阁门仪制所言:”庆历中,改文明殿学士为观文殿学士,又置大学士。
按文明殿即今文德殿,乃正衙前殿也,后唐始置学士,序位枢密副使之下,每遇紫宸殿坐朝,则升殿侍立。
盖文德、紫宸通谓之前殿,故学士侍立为宜。
其观文殿深在禁中,乃与资政、端明殿相类,而资政、端明学士并不侍立。
窃详庆历所改职名,虽用旧之班著,而殿之次序与旧义理不同。
其观文殿大学士自今遇紫宸殿坐朝,请更不升殿侍立。
从之。
元祐元年五月,诏:”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已降旨令独班起居。
自今赴经筵、都堂同三省、枢密院奏事,并序位在宰臣之上。”
百官转对。
自建隆诏内殿起居日,令百官以次转对,限以二人。
其封章于阁门通进,复鞠躬自奏,宣徽使承旨宣答,拜舞而出,著为阁门仪制。
淳化二年,诏:自今内殿起居日,复令常参官二人次对,阁门受其章。
大中祥符末,罢不复行。
景德三年,复诏:”群臣转对,其在外京官内殿崇班以上,候得替,先具民间利害实封,于阁门上进,方得朝见。”
治平中,命御史台每遇起居日,令百官转对。御史台言:”旧制,起居日,轮两省及文班秩高者二员转对。若两省宫有充学士、待制,则缀枢密班起居,内朝臣僚不与。”寻诏遇转对日,增二员。
熙宁初,阁门言:”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奏事退,再引三班,假日则两班,或再御后殿引对,多及午刻,遇开经筵,即至申末,恐久劳圣躬。请遇经筵日,自二府奏事外,止引一班,或有急奏及言事官请对即取旨,俟罢经筵日仍旧。”又言:”假日御崇政殿,每遇辰时,则隔班过延和殿再引,不待进食,至巳刻隔班取旨,尚许引对。请自今隔班过延和殿,俟已进食再引。遇寒暑、大风雨雪即令次日引对。”诏:”自今授外任者许令转对讫朝辞。”
监察御史里行张戩、程颢言:”每欲奏事,必俟朝旨,或朝政有阙及闻外事而机速后时,则已无所及;况往复俟报,必由中书,万一事干政府,则或致阻格。请依谏官例,牒阁门求对,或有急奏,即许越次登对,庶几遇事入告,无忧失时。”又以编修阁门仪制所言,三衙有急奏,许于后殿登对,若别有奏陈,则报阁门如常制,或假日御崇政殿,则于已得旨对班后续引,且许两制以上同班奏事。
元丰中,诏:”尚书侍郎同郎官一员奏事,郎中、员外郎番次随之,不许独留身。侍郎以下,亦不许独请奏事。其左右选非尚书通领者,听侍郎以上郎官自随。秘书、殿中省、诸寺监长官视尚书,贰丞以下视侍郎。”又诏:”三省、枢密院独班奏事日。无得过三班。若三省俱独班,则枢密院当请奏事。其见任官召对讫,次日即朝辞回任听旨。”
元祐中,宰臣吕大防言:”昨垂帘听政,惟许台谏以二人同对,故不正之言无得以入。今陛下初见群臣,请对者必众。既人人得进,则善恶相杂,故于采纳尤难。”帝曰:”人君以纳谏为上,然邪正则不可不辨。”遂诏上殿班当直牒及帅臣、国信使副,许依元丰八年以前仪制。
绍圣初,臣僚言:”文德殿视朝轮官转对,盖袭唐制,故祖宗以来,每遇转对,侍从之臣亦皆与焉。元祐间因言者免侍从官转对,续诏职事官权侍郎以上并免,自此转对止于卿、监、郎官而已。请自今视朝转对依元丰以前条制。”又诏:”自今三省、枢密院进拟在京文臣开封府推判官、武臣横行使副、在外文臣诸路监司藩郡知州、武臣知州军已上,取旨召对。”臣僚言:”每缘职事请对,待次旬日,遇有急奏,深恐失事。请自今后许依六曹、开封例,先次挑班上殿,仍不隔班。”又言:”诸路监司,朝廷所选,以推行法令,省问风俗,朝辞之日,当令上殿。”六曹尚书如有职事奏陈,许独员上殿。其群臣请对,虽遇休假,特御便殿听纳。既又诏:”应节镇郡守往令陛辞,归许登对,不特审观人材,亦所以重外任也。可于监司不许免对条下,增入节镇郡守依此。”
重和元年,臣僚言:”比年以来,二三大臣奏对留身,谗疏善良,请求相继,甚非至公之体。”诏:”自今惟蔡京五日一朝许留身,余非除拜、迁秩、因谢及陈乞免罢,并不许独班奏事,令阁门报御史台弹劾。”又诏:”寺监职事上部,部上省,故得上下维持,纲纪所出。今后虽系两制,职司寺监不许独对。”臣僚言:”祖宗旧制,有五日一转对者,今惟月朔行之,有许朝官转对者,今惟待制以上预焉。自明堂行视朔礼,岁不过一再,则是毕岁而论思者无几。请遇不视朔,即令具章投进,以备览观。”又:”诸路监司未经上殿者,虽从外移,先赴阙引对,方得之官。”并从其议。
百官相见仪制。
乾德二年,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矧著位之庶官及内司之诸使,以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宰相,或参候于长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且无定法。或传晋天福、周显德中,以廷臣、内职、宾从、将校,比其品数,著为纲条,载于刑统,未为详悉。宜令尚书省集台省官、翰林、秘书、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
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奏:
两省官除授、假使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同舍人。
五品以上官,遇于途,敛马侧立,须其过。
常侍以下遇三公、三师、尚书令,引避;其值仆射,敛马侧立。
御史夫地、中丞皆分路行。
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敛马侧立;中丞,分路。
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三公、令、仆,郎中、员外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
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尚书令,中丞兼参大夫,知杂事参中丞,三院御史兼参知杂及本院之长。
大夫避尚书令以上,遇仆射,敛马侧立而避。
大夫遇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皆分路。
余官遇中丞,悉引避。
知杂兼避中丞,遇左右丞敛马侧立,余皆分路。
郎中及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皆避知杂。
三院同行,如知杂之例。
少卿监并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
诸司三品遇仆射于途,皆引避。
诸卫大将军参本卫上将军。
东宫官参隔品。
凡参者若遇于途,皆避。
公参之礼,列拜堂上,位高受参者答焉。
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
内客省使谒宰相、枢密使以客礼,阁门使以上列拜,皆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答焉。
自枢密使副、宣徽使皆差降其礼,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辞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
诸司副使参大使,通事舍人参阁门使,防御、团练、刺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御、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容趋庭,延以客礼。
少尹、幕府于本院长官悉拜。
防御、团练判官谒本道节帅,并趋庭。
上佐、州县官见宰相、枢密使及本属长官,并拜于庭(天长、雄武等军使见宰相、枢密亦知之)。
参本府宾幕官及曹掾,县簿、尉参令,皆拜。
王府官见亲王如宾职见使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
赤县令、六品以下未尝参官,见宰相、枢密及本司长官,并拜阶上。
流外见流内品官,并趋庭。
诸司非相统摄,皆称移牒。
分路者不得笼街及占中道,依秩序以分左右。
遇于驿舍,非相统摄及名位县隔,先至者居之。
台省官当通官呵止者,如旧式。
文武官不得假借呼称,以紊朝制。
当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捕逐,许横度焉。
又令:’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见宰相、枢密使,升阶、连姓通名展拜,不答拜。其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以客礼展拜。’
太平兴国以后,又制京朝官知令录者,见本使州长吏以客礼,三司判官、推官、主判官见本如郎中、员外见尚书丞郎之仪。
咸平中,又诏: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及诸曹参军到畿县见京尹,并趋庭设拜。
六年,命翰林学士梁颢等详定阁门仪制,成六卷,因上言:’三司副使序班、朝服比品素无定列,至道中,筵会在知制诰后、郎中前。今请同诸司、少卿监,班位在上。如官至给谏、卿监者,自如本品,朝会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引驾。其朝会引驾至前殿,与诸司使同退。’
大中祥符五年,复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详定仪制:文武百官遇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并避。
起居郎以下遇给、舍以上,敛马。
御史大夫遇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
中丞遇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并分路而行。
知杂御史遇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统军、诸卫上将军,分路而行。
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同行,遇左右丞则避。
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
郎中、员外遇丞郎,则避。
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并避,权知判者不避,遇两省给舍以上,敛马。
京官遇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及本寺少监卿、司业,并避。
诸军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军,亦避。
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
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上台官,如少卿监例。
中允以下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宾客、詹事,敛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
应合避尚书者,并避三司使。
其权知开封府如本官品避。
其台省官虽不合避,而职在统临者,并避。
武班、内职并依此品。
大观二年,定王、嘉王府侍讲沈锡等奏:
“二王出就外学,其初见及侍王礼仪、讲说疏数之节,请如故事。”
手诏:
“按祥符故事,记室翊善见诸王,皆下拜。
真宗特以张士逊为王友,命王答拜,以示宾礼。
今讲读辅翊之官,职在训道,亦王友傅也,可如例,令王答拜。”
群臣赴台参、谢、辞者(新授、加恩、出使者),
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三院仍班迎,不坐班即不赴)。
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
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幕职官任宪衔者,
皆御史一员对拜,中丞、大夫对揖(亦令揖讫进言,得参风宪,再揖而退)。
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
加阶勋、食邑、章服,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
仆射过正衙日,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
并诣幕次致贺(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书、枢密院者不赴)。
大夫、中丞则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亦然(本官约止则不赴,仆射赴上都省者罢此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一-译文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关部门上报了合班礼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太子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太子左右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下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大理正、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正。所有杂坐的官员,都按照这个顺序。诏书说:尚书省和中台是万事的基础,而官员的班位应该按照两省官员的顺序排列;节度使出外总领一方,相当于古代的诸侯,而且他们的检校兼守官很多,地位高至师傅三公,但位置却在九寺卿监之下,非常不合理。给事中、谏议、舍人应该降级到六曹侍郎之下,补阙排在郎中之后,拾遗、监察排在员外郎之后,节度使应该提升到六曹侍郎之上、中书侍郎之下,其余都保持不变。
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诏令:从现在起,一品退休官员曾经担任过平章事的,朝会时应该排在中书门下班。
二年二月,诏令重新制定内外官员的礼仪制度。有关部门请求命令上将军排在中书侍郎之下,大将军排在少卿监之下,诸卫率、副率排在东宫五品之下,内客省使相当于太卿,客省使相当于太监,引进使相当于庶子,判四方馆事相当于少卿,阁门使相当于少监,诸司使相当于郎中,客省引进、阁门副使相当于员外郎,诸司副使相当于太常博士,通事舍人按照本品位,供奉官相当于诸卫率,殿直相当于副率,枢密承旨相当于四品朝官,兼南班官诸司使者按照本品位,副承旨相当于寺监丞,诸房副承旨相当于南省都事。所有视朝官都在本品位之下,视京官在其之上。
开宝六年九月,诏令说:周朝的宗盟,异姓的人成为诸侯的后代,这是先王用来和睦九族和协调万邦的方法。晋王亲近贤能无人能比,地位和声望都很高,正是辅助君主的时候,应该排在三公之前。
九年十一月,诏令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的地位在宰相之上。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关部门上报了酺宴班位。驸马都尉、宫僚、员僚、皇亲大将军以下,行门、宰臣、枢密使以下,颍王、皇亲郡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下,皇亲使相、皇亲节度使、皇亲观察留后以下,皇亲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并为一;节度使、观察留后以下,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并为一,并重新安排不同的位置。诏令按照所定的进行。
后来武康军节度使李端愿说:使相也应该合并为一班,不应该单独突出。诏令阁门再次确定,而阁门引仪制及以前的议定是正确的。李端愿再次提出他的意见,自我弹劾妄言。于是诏令太常礼院与御史台共同详细制定。礼院说:常朝起居班次,按照祖宗的旧制,不应该合并。
四年闰三月,太常礼院、阁门说:按照诏令共同详细制定阁门使李端悫所奏的阁门仪制,宰臣和亲王分左右各为一班,宰臣、枢密使携带使相,或者携带郡王和使相排成一行,总共为中书门下班。那些单独成班的亲王,按照封爵令。兄弟皇子都封为国,称为亲王,所以其他官员不能夹杂其间。检查座位图,宗室使相直接排在亲王之后,因为在改革的时候没有见到亲王,所以导致在研究时出现失误。最近看到朝拜景灵宫,东阳郡王颢也排在亲王班中,私下里担心不太妥当。现在拿到了阁门仪制,合并班次的宰臣、使相在东边,亲王在西边,分别立班。又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宰臣王旦与使相石保吉在东边,宁王元偓、舒王元偁、广陵郡王元俨、节度使惟吉在西边,分别坐班。元俨、惟吉是郡王和节度使,允许排在亲王班中,私下里担心当时是出于特旨。现在来检查元初的文字,没有看到,在先朝只按照祥符元年宴坐次图,亲王和携带使相的郡王在西边为一班。我们仔细研究,请求按照阁门仪制,亲王在西边,单独为一班,宗室郡王携带使相允许排在亲王立班坐次,如果是临时特旨。
熙宁二年四月,国信所言:大辽贺同天节左番使耶律奭赴文德殿拜表,说南使到北朝时排在翰林学士班之后,现在却在节度使之下。接待者告诉他,才开始入班。当时御史台、阁门共同详细制定,上奏称人使不知道本朝翰林学士班在节度使之下,如果遇到合班,节度使在翰林学士之西,另成一班站立,都不相互压低。想要暂时依照久来的仪制体例。
元祐元年五月,诏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已经降旨令他单独一班起居。从现在起,赴经筵、都堂同三省、枢密院奏事,并按照位次排在宰臣之上。
百官轮流上奏。自从建隆年间下诏在内殿起居的日子,让百官依次轮流上奏,每次限定两人。他们的奏章通过阁门递送,然后鞠躬自述,宣徽使传达旨意并回答,然后拜舞退出,这被定为阁门的礼仪制度。
淳化二年,下诏:从现在起,在内殿起居的日子,再次让常参官两人依次上奏,阁门接收他们的奏章。
大中祥符末年,停止了这一做法。
景德三年,再次下诏:’群臣轮流上奏,那些在外京官中内殿崇班以上的官员,等到替换时,先准备好民间利弊的实际奏章,通过阁门上奏,才能朝见。’
治平年间,命令御史台在每次起居的日子,让百官轮流上奏。御史台说:’旧制中,起居的日子,轮流由两省和文班中品级高的两位官员上奏。如果两省中有充任学士、待制的官员,那么他们跟随枢密班上奏,内朝的官员不参与。’不久下诏,遇到轮流上奏的日子,增加两位官员。
熙宁初年,阁门说:’旧制中,中书省、枢密院上奏事情退下后,再引导三班,假日则是两班,或者再次在后殿引导上奏,常常到中午,遇到开经筵,就到申末,恐怕长时间劳累圣上。请在经筵的日子,除了二府上奏事情外,只引导一班,或者有紧急上奏和言事官请求上奏就取旨,等到经筵结束后仍旧。’又说:’假日御崇政殿,每次遇到辰时,就隔班经过延和殿再引导,不等待进食,到巳刻隔班取旨,还允许上奏。请从今以后隔班经过延和殿,等到进食后再引导。遇到寒暑、大风雨雪就令次日上奏。’下诏:’从今以后,授任外官的人允许上奏完毕后朝辞。’
监察御史里行张戩、程颢说:’每次想要上奏事情,必须等待朝旨,或者朝政有缺失以及听闻外事而机速后时,就已经来不及了;何况往返等待回复,必须通过中书省,万一事情涉及到政府,就可能被阻挠。请依照谏官的例子,递牒阁门请求上奏,或者有紧急上奏就允许越级上奏,或许能遇到事情及时报告,不用担心错过时机。’又因为编修阁门仪制所说,三衙有紧急上奏,允许在后殿上奏,如果别有上奏,则按照常制报告阁门,或者假日御崇政殿,则在上奏后继续引导,并且允许两制以上同班上奏。
元丰年间,下诏:’尚书侍郎和一名郎官一起上奏事情,郎中、员外郎依次跟随,不允许单独留下。侍郎以下,也不允许单独请奏。那些非尚书直接管理的左右选官员,听从侍郎以上的郎官自行跟随。秘书、殿中省、各寺监的长官视同尚书,副丞以下视同侍郎。’又下诏:’三省、枢密院单独上奏事情的日子。不得超过三班。如果三省都单独上奏,枢密院应当上奏。那些被召见的官员上奏完毕后,次日即朝辞回任听旨。’
元祐年间,宰相吕大防说:’之前垂帘听政时,只允许台谏两人一同上奏,所以不正确的话无法进入。现在陛下初次见到群臣,请求上奏的人必定很多。既然每个人都可以进言,那么好坏之言都会混杂,所以在采纳意见上尤其困难。’皇帝说:’君主以接受忠言为上,然而邪正之分不可不辨。’于是下诏上殿班当直的官员和帅臣、国信使副,允许依照元丰八年以前的仪制。
绍圣初年,官员说:’文德殿视朝轮流官员上奏,是沿袭唐朝的制度,所以祖宗以来,每次轮流上奏,侍从之臣也都参与。元祐年间因为言官免去了侍从官的轮流上奏,接着下诏职事官权侍郎以上也都免去了,从此轮流上奏只限于卿、监、郎官。请从今以后视朝轮流上奏依照元丰以前的条例。’又下诏:’从今以后,三省、枢密院推荐在京的文臣开封府推判官、武臣横行使副、在外文臣各路监司藩郡知州、武臣知州军以上的官员,取旨召见上奏。’官员说:’每次因为职事请求上奏,要等待十天,遇到紧急上奏,深怕错过事情。请从今以后允许依照六曹、开封的例子,先挑选班次上殿,仍然不隔班。’又说:’各路监司,是朝廷所选,以推行法令,省问风俗,朝辞之日,应当上殿。’六曹尚书如果有职事上奏,允许单独上殿。那些群臣请求上奏,即使遇到休假,也特别御便殿听纳。之后又下诏:’所有节镇郡守前往令陛下辞行,回来允许上奏,不仅是为了审观人才,也是为了重视外任。可以在监司不允许免上奏的条例下,增加节镇郡守依照此例。’
重和元年,官员说:’近年来,二三大臣上奏留身,诋毁善良,请求相继,非常不符合公正的原则。’下诏:’从今以后,只有蔡京每五天朝见一次可以留身,其余不是除拜、迁秩、因谢及请求免职的人,都不允许单独上奏,让阁门报告御史台弹劾。’又下诏:’寺监职事上报,部上报省,所以能够上下维持,纲纪所出。今后即使属于两制,职司寺监不允许单独上奏。’官员说:’祖宗旧制,有每五天上奏的,现在只有每月初一实行,有允许朝官上奏的,现在只有待制以上的人参与。自从明堂行视朔礼,一年不过一两次,这样一年到头能够议论思考的人就不多了。请在不视朔的时候,就令准备奏章上呈,以备查阅。’又说:’各路监司,未经上殿的,即使从外调任,也要先到朝廷引见上奏,才能任职。’都按照他们的建议执行。
百官相见仪制。乾德二年,下诏说:’国家职位开始划分,礼仪有序,希望等威得以辨别,在品级上只有明确。何况那些在位之官以及内司的诸使,以至于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是进见宰相,或者参候长吏,既然是总摄,应该有不同的礼节,按照旧仪,而且没有固定的法则。或者传晋天福、周显德年间,以廷臣、内职、宾从、将校,按照他们的品级,制定为纲条,载入刑统,不够详细。应该让尚书省召集台省官、翰林、秘书、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细制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
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上奏:
两省的官员在授予或免除职务、休假进出时,都要参与宰相的会议,起居郎以下的官员参与同舍人的会议。五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要勒马侧立,等待对方过去。常侍以下的官员遇到三公、三师、尚书令时,要躲避;遇到仆射时,则勒马侧立。御史夫地、中丞各自分路行走。起居郎以下的官员遇到仆射要躲避,遇到大夫时勒马侧立;中丞则分路行走。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参与三师、三公、令、仆的会议,郎中、员外同时参与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以及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的会议。御史大夫以下参与三师、三公、尚书令的会议,中丞同时参与大夫的会议,知杂事参与中丞的会议,三院御史同时参与知杂事和本院之长的会议。大夫避尚书令以上的官员,遇到仆射时勒马侧立而避。大夫遇到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都要分路行走。其余官员遇到中丞,都要躲避。知杂事同时避中丞,遇到左右丞时勒马侧立,其余都分路行走。郎中及少卿监、大将军以下,都要避知杂事。三院同行,如知杂事的例子。少卿监同时参与本司长官,丞参与少卿。诸司三品遇到仆射在路上,都要躲避。诸卫大将军参与本卫上将军。东宫官员参与隔品。所有参与会议的官员,在路上相遇都要躲避。
对官员的参拜礼节是,列队拜堂上,位高者接受参拜的人回答。四赤县令初次见到尹,快步走到庭院,受拜后像客人一样升厅。内客省使以客人礼节拜见宰相、枢密使,阁门使以上的官员列队拜见,都要回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回答。自枢密使副、宣徽使都有降低礼节的差别,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辞令官、伎术官都快步走到庭院,傲慢地接受。
诸司非相统摄,都称为移牒。分路行走的官员不得在街道上聚拢或占据中道,要按照秩序分左右行走。在驿站相遇,如果不是相统摄以及名位相隔,先到的人占据位置。台省官员在通官呵止的情况下,要像旧制一样。
文武官员不得假借称呼,以免扰乱朝制。应当避让的道路,如果被宣召或者有追捕,允许横穿。
又规定: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拜见宰相、枢密使时,升阶、连姓通名行礼,不回答拜。拜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时,以客人礼节行礼。
太平兴国以后,又规定京朝官知令录者,拜见本使州长吏时以客人礼节,三司判官、推官、主判官拜见本如郎中、员外拜见尚书丞郎的礼节。
咸平年间,又下诏: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及诸曹参军到畿县拜见京尹,都要快步走到庭院行礼。
六年,命翰林学士梁颢等详细制定阁门仪制,编成六卷,并上言:三司副使序班、朝服比品素无定列,至道中,筵会在知制诰后、郎中前。现在请求与诸司、少卿监一样,班位在上。如果官至给谏、卿监者,按照本品,朝会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引驾。其朝会引驾至前殿,与诸司使一同退。
大中祥符五年,又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详细制定仪制:文武百官遇到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都要避让。起居郎以下遇到给、舍以上,勒马。御史大夫遇到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中丞遇到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都分路而行。知杂御史遇到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统军、诸卫上将军,分路而行。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同行,遇到左右丞则避。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到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郎中、员外遇到丞郎,则避。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到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都避让,权知判者不避,遇到两省给舍以上,勒马。京官遇到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及本寺少监卿、司业,都避让。诸军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军,也避让。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到东宫三师、三少,都避让;遇上台官,如少卿监例。中允以下遇到东宫三师、三少,都避让;遇到宾客、詹事,勒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应当避尚书者,都避三司使。其权知开封府如本官品避。其台省官虽不合避,而职在统临者,都避让。武班、内职都依照这个品级。
大观二年,定王和嘉王府的侍讲沈锡等人上奏说:‘两位王子外出到外地的学校学习,他们在初次见面以及侍奉王子的礼仪、讲解和传授知识的节奏上,请按照过去的惯例来处理。’皇帝的手诏中指出:‘按照祥符年间的惯例,记室翊善见到诸王都要下拜。真宗特别任命张士逊为王友,并命令王子回拜,以表示宾主之礼。现在讲读辅翊的官员,职责在于教导引导,也相当于王友的师傅,可以按照这个例子,让王子回拜。’
所有前来参加、辞行、感谢的群臣(包括新任命的官员、受到恩赐的官员、外出使者),尚书侍郎则由三院御史各派一名、中丞、大夫都进行对拜(三院仍然按照班次迎接,如果不坐班就不参加)。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则由一名御史、中丞、大夫进行对拜。
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的官员、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的官员、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幕职官担任宪衔的官员,都由一名御史进行对拜,中丞、大夫进行对揖(也让他们揖完之后进言,能够参与风宪之事,然后再揖退)。如果曾经担任过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的官员都不需要参加。
获得加阶勋、食邑、章服的官员,馆阁三司、开封府的职务以及内职转使额、军额的官员,也不需要到台谢。如果仆射过了正衙的日子,台官大夫以下以及百官,都到幕次致贺(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书、枢密院的不需要参加)。大夫、中丞则由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的人也如此(如果本官级别不高则不参加,仆射如果到上都省则取消这个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一-注解
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即宋朝的开国皇帝。
建隆三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三年。
有司:古代指政府机关或官员,此处指负责礼仪和朝会制度的官员。
合班仪:指官员朝会时合班(集体站队)的礼仪。
太师、太傅、太保:古代的官职,是三公之一,地位很高。
司徒、司空:古代的官职,也是三公之一。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皇帝的儿子太子的高级顾问。
嗣王、郡王:嗣王指王位继承者,郡王是亲王之子。
左、右仆射:古代的官职,是宰相的助手。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太子的顾问。
三京牧:指管理京城的官员。
大都督、大都护:古代的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大军。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为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负责监察官员。
六尚书:古代的官职,尚书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常侍:古代官名,为皇帝的近臣,负责内廷事务。
门下、中书侍郎:古代的官职,是皇帝的秘书官员。
太子宾客:指太子的高级顾问。
太常、宗正卿:太常负责礼仪,宗正负责宗族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助手。
左右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皇帝的顾问,负责谏言。
给事中: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机密事务。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文件。
左、右丞:古代的官职,是官员的助手。
诸行侍郎:指各行的侍郎,即各部门的官员。
秘书监:秘书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
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府职能。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国子监的负责人,负责教育。
殿中、少府、将作监: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分别负责宫殿、宫廷事务和建筑。
前任节度使:指曾经担任节度使的官员。
开封、河南、太原尹:尹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职位。
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太子的顾问。
诸王傅:王傅是亲王的顾问。
司天监:司天监是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
五府尹:五府指五个军事机构,尹是这些机构的负责人。
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这些都是古代的爵位和军事官职。
太子左右庶子:太子左右庶子是太子的顾问。
五大都督府长史:长史是都督府的官员。
中都护、下都护:中都护和下都护是军事官职。
太常、宗正少卿:少卿是卿的助手。
秘书少监:少监是监的助手。
光禄等七寺少卿:光禄寺是古代的官署,少卿是寺的助手。
司业:司业是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三少监:少监是监的助手。
三少尹:少尹是尹的助手。
少詹事:少詹事是詹事的助手。
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负责不同的宫廷事务。
诸王府长史、司马:长史和司马是王府的官员。
司天少监:少监是监的助手。
起居舍人:起居舍人是负责记录皇帝日常活动的官员。
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的助手。
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是负责宫廷监察的官员。
左右补阙、拾遗:补阙和拾遗是皇帝的顾问,负责谏言。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郎中、员外郎:郎中和员外郎是官员的职位。
太常博士:古代官名,负责太常寺的官员。
五府少尹:少尹是尹的助手。
五大都督府司马:司马是都督府的官员。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
国子博士:博士是国子监的官员,负责教育和研究。
五经博士:博士是负责研究和教授五经(儒家经典)的官员。
都水使者:使者是负责水利事务的官员。
四赤令:赤令是负责宫廷警卫的官员。
太常、宗正、秘书丞:丞是官署的负责人。
著作郎:著作郎是负责编纂史书的官员。
殿中丞:丞是官署的负责人。
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皇帝的饮食、医药、住宿、出行等事务。
大理正:大理正是大理寺的负责人,负责司法。
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这些都是太子的顾问。
诸王友、谘议参军:友和参军是亲王的顾问。
司天五官正:五官正是司天监的官员,负责天文观测。
杂坐者:指在朝会中杂乱无序地坐着的官员。
尚书中台: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检校:古代的官职,指临时性的官职。
平章事:平章事是宰相的助手。
致仕官:指退休的官员。
朝会:指朝廷的集会。
缀:指排列或加入。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文学事务。
紫宸殿:紫宸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经筵:古代皇帝读书的地方,也是皇帝接受朝臣奏事的地方。
都堂:都堂是中央政府的会议场所。
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三个主要部门。
枢密院:古代官署,负责军事。
翰林学士班:翰林学士班是翰林学士的排列位置。
文德殿:文德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紫宸殿坐朝:紫宸殿坐朝指皇帝在紫宸殿举行朝会。
资政、端明殿:资政和端明殿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庆历:庆历是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大约是公元1041年至1048年。
观文殿学士:观文殿学士是皇帝的文学顾问。
文德、紫宸通谓之前殿:文德殿和紫宸殿都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因此统称为前殿。
资政、端明学士:资政和端明学士是皇帝的顾问。
翰林学士侍立:翰林学士在紫宸殿坐朝时站在殿外。
殿直: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警卫。
枢密承旨:枢密承旨是枢密院的官员。
南班官:南班官是指南方官员。
寺监丞:丞是寺监的助手。
南省都事:南省都事是南省的官员。
视朝官:视朝官是指负责朝会的官员。
文德、紫宸:文德殿和紫宸殿都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学士侍立:翰林学士在紫宸殿坐朝时站在殿外。
庆历所改职名:庆历年间对官职名称的改革。
殿之次序:指殿内的排列顺序。
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是皇帝的文学顾问。
经筵、都堂:经筵和都堂是皇帝学习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宰臣:古代官职,指宰相。
军国重事:指国家的重要事务。
文彦博:文彦博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宰相。
经筵、都堂同三省、枢密院奏事:经筵、都堂、三省、枢密院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奏事是指官员向皇帝汇报工作。
百官转对:指古代官员轮流到皇帝面前奏事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建隆诏:指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发布的诏书,标志着宋朝的开始。
内殿起居日:指皇帝在内殿处理日常政务的日子。
阁门:古代宫廷中的门,此处指宫廷中的官员机构。
封章:指官员上奏的文书,封口以防泄露。
宣徽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礼仪。
鞠躬自奏:指官员在奏事时行礼并亲自陈述。
阁门仪制:指宫廷中关于阁门的礼仪制度。
淳化二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指淳化二年这一年的事情。
常参官:指经常参加朝会的高级官员。
大中祥符末: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指大中祥符末年这一时期的末尾。
景德三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指景德三年这一年的事情。
内殿崇班:古代官职,指内殿的高级官员。
治平中:宋英宗赵曙的年号,指治平年间这一时期。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和弹劾不法。
熙宁初: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指熙宁初年这一时期。
中书省:古代官署,负责处理政务。
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指熙宁年间这一时期。
元丰中: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指元丰年间这一时期。
元祐中:宋哲宗赵煦的年号,指元祐年间这一时期。
垂帘听政:指皇帝在幕后处理政务,由皇后或皇太后代为处理。
绍圣初:宋哲宗赵煦的年号,指绍圣初年这一时期。
视朝:指皇帝亲自处理政务。
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指乾德二年这一年的事情。
天福: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
周显德:五代时期后周的年号。
刑统:古代法典。
尚书省:古代官署,负责处理政务。
翰林:古代官署,负责文学、艺术。
秘书:古代官署,负责图书、档案。
国子监:古代官署,负责教育。
官除授:指官员的任命和授职。
宰相:古代中国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的政治决策。
起居郎: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起居注,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同舍人:同住在一处的人,这里指同僚。
五品以上官:指品级在五品以上的官员。
敛马侧立:指官员在道路上遇到高官时,勒马站在路边。
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司空,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员。
三师:古代官名,指太师、太傅、太保,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员。
尚书令:古代官名,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中丞:古代官名,指御史中丞。
尚书丞郎:尚书省的官员,包括尚书、侍郎、丞、郎等。
员外:古代官名,指非正职的官员。
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左丞和右丞是尚书省的副手。
本行尚书:本部门尚书。
侍郎:古代官名,为尚书省的副手。
左右司郎中:尚书省左右司的官员。
御史大夫以下:指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
知杂事:负责处理杂事的官员。
三院御史:三院御史指中央政府的三个部门中的御史。
大夫:古代官名,指大夫级别的官员。
仆射:仆射是官职,是宰相的助手。
金吾大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的将军。
统军上将军:古代官名,负责统率军队的将军。
尚书令以上:指尚书令及其以上的官员。
流外:古代官员等级中的最低一级。
流内品官:古代官员等级中的较高一级。
移牒:古代文书,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笼街:阻塞街道。
占中道:占据道路中央。
台省官:指御史台和尚书省的官员。
通官:指官员之间的直接交流。
假借呼称:借用他人的称呼。
朝制:朝廷的制度。
内客省使: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
枢密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
阁门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门户。
供奉官: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供奉。
教坊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音乐和舞蹈。
辞令官: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文辞。
伎术官: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技艺。
节帅:古代官名,指节度使。
少尹:古代官名,指州郡的副长官。
幕府:古代官名,指将帅的府邸。
上佐:古代官名,指州郡的高级官员。
州县官:指州县的官员。
宾幕官:指宾佐幕府的官员。
曹掾:古代官名,指官署中的文书官员。
县簿:古代官名,指县里的文书官员。
尉:古代官名,指县里的军事长官。
王府官:指王府的官员。
使长:古代官名,指使节的领导。
大尹:古代官名,指府的长官。
三馆职:古代官名,指三馆(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的官员。
咸平:宋真宗赵恒的年号。
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给谏:古代官名,负责谏诤皇帝。
卿监:古代官名,指卿和监的官员。
给舍:古代官名,指给事中和舍人的官员。
东宫:古代官名,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的年号。
舍人:古代官名,指皇帝的近臣。
太常卿:古代官名,负责太常寺的官员。
金吾上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的将军。
尚书侍郎:尚书是官职,负责文书工作;侍郎是尚书下属的官员。
权知判者:代理审判的官员。
武班:古代官名,指武官的等级。
内职:古代官名,指宫廷内的官员。
大观二年:大观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大观二年即公元1108年。
定王、嘉王府侍讲沈锡:定王和嘉王府的侍讲沈锡,侍讲是官职,指负责教授皇子知识的官员。
出就外学:出就外学指的是皇子离开宫中,到外地的学校学习。
初见及侍王礼仪:初见及侍王礼仪是指初次见面时应该遵循的侍奉王室的礼仪。
讲说疏数之节:讲说疏数之节指的是讲读时应该注意的节奏和内容。
故事:故事在此指过去的惯例或先例。
祥符故事:祥符是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祥符故事即指真宗时期的惯例。
记室翊善:记室是官职,负责文书工作;翊善是官职,辅助记室工作。
张士逊:张士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特指他作为王友的事例。
宾礼:宾礼是指对待宾客的礼节。
讲读辅翊之官:指负责讲读和辅佐教育的官员。
中丞、大夫:中丞和大夫都是官职,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大夫是高级官员。
班迎:班迎是指按照官职等级依次迎接。
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都是高级官员的职位。
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这些都是不同级别的官员职位。
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四厢都指挥使是军事指挥官,内职军校是宫廷中的军校,遥郡以上指较高级别的郡守。
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枢密都承旨是枢密院的高级官员,内职带正员官者是宫廷中的官员。
四赤县令、三京司录:四赤县令是县令,三京司录是京城的高级官员。
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节度行军是军事指挥官,团练副使是军事副官。
幕职官任宪衔者:幕职官是幕府中的官员,任宪衔者是指担任宪衔的官员。
加阶勋、食邑、章服:加阶勋是指增加官阶和勋位,食邑是指封地,章服是指官服。
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馆阁三司指中央政府的三个部门,开封府职事指开封府的官员,内职转使额、军额指宫廷中的官员。
上都省:上都省是指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风宪:风宪是指官员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七十一-评注
大观二年,定王、嘉王府侍讲沈锡等奏: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背景,大观二年为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定王、嘉王府侍讲沈锡等人的奏请,表明了当时朝廷中对于王室教育及礼仪的重视。
二王出就外学,其初见及侍王礼仪、讲说疏数之节,请如故事:此处‘二王’指的是定王和嘉王,‘出就外学’表示他们即将外出学习,‘初见及侍王礼仪、讲说疏数之节’说明了他们在见王及侍奉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礼仪和规矩,‘请如故事’则表明他们希望按照先例来执行。
手诏:‘手诏’一词表明这是一份皇帝亲自签署的诏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诏书中提到‘按祥符故事,记室翊善见诸王,皆下拜’,这里的‘祥符故事’指的是北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先例,‘记室翊善’是指负责记录和辅助王者的官员,‘下拜’则是一种尊敬的礼仪。
真宗特以张士逊为王友,命王答拜,以示宾礼:真宗皇帝特别任命张士逊为王友,并命令王答拜,这是对宾礼的一种特殊表示,体现了对王友的尊重。
今讲读辅翊之官,职在训道,亦王友傅也,可如例,令王答拜:这句话说明了讲读辅翊之官的职责,以及他们与王友傅的关系,指出这些官员也应该按照先例,让王答拜。
群臣赴台参、谢、辞者(新授、加恩、出使者),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三院仍班迎,不坐班即不赴):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群臣在台参、谢、辞等场合的礼仪,以及尚书侍郎等官员的职责。
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此处列举了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等官员在礼仪上的对拜规定。
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幕职官任宪衔者,皆御史一员对拜,中丞、大夫对揖(亦令揖讫进言,得参风宪,再揖而退):这一段详细描述了不同级别官员的礼仪,包括对拜和揖礼,以及相应的退场礼仪。
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这句话说明了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的官员在上述场合中不需要参加。
加阶勋、食邑、章服,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这一段说明了在加阶勋、食邑、章服等场合,以及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等场合,官员也不需要参加台谢。
仆射过正衙日,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并诣幕次致贺(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书、枢密院者不赴):此句说明了仆射过正衙日时,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需要前往幕次致贺,但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书、枢密院者除外。
大夫、中丞则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亦然(本官约止则不赴,仆射赴上都省者罢此仪):这句话说明了大夫、中丞等官员的礼仪,以及本官约止或仆射赴上都省时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