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

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原文

◎舆服六

○宝 印 符券 宫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为一宝,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凡上尊号,有司制玉宝,则以所上尊号为文。

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系以晕锦大绶,赤小绶,连玉环;玉检高七寸,广二寸四分,厚四分;玉斗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皆饰以红锦,金装,裹以红锦,加红罗泥金夹帊,纳于小盝。盝以金装,内设金床,晕锦褥,饰以杂色玻璃、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玛瑙。又盝二重,皆装以金,覆以红罗绣帊,载以腰舆及行马,并饰以金。又有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箸、烛台、烛刀,皆以金为之,是所谓缘宝法物也。

别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之印’,中书奏覆状、流内铨历任三代状用之;二曰’御前之印’,枢密院宣命及诸司奏状内用之;三曰’书诏之印’,翰林诏敕用之。皆铸以金,又以鍮石各铸其一。雍熙三年,北改为宝,别铸以金,旧六印皆毁之。

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大中祥符元年五月,详定所言:’按玉牒、玉册,用皇帝受命宝印之,纳玉匮于石〈石感〉,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今封禅泰山,请依旧制,别造玉宝一枚,方寸二分,文同受命宝。其封石〈石感〉,用天下同文之印,旧史元无制度,今请用金铸,大小同御前之宝,以’天下同文之宝’为文。所有缘宝法物,亦请依式制造。’从之。

天禧元年十二月,召辅臣于滋福殿,观新刻’五岳圣帝玉宝’及’皇帝昭受乾符之宝’,命择日迎导赴会灵观奉安。其宝并金柙玉钮,制作精妙。真宗以奏章上帝,承前皆用御前之宝,以理未顺,故改用昭受乾符之宝。

乾兴元年,仁宗即位,作受命宝,文同真宗。天圣元年,诏以宫城火,重制受命宝及尊号册宝。庆历八年十一月,诏刻’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先是,天禧中,真宗刻昭受乾符之宝,而于醮祠表章用之。后经大内火,宝焚,乃用御前之宝。至是,下学士院定其文,命宰臣陈执中书之。

皇祐五年七月,诏作’镇国神宝’。先是,奉宸库有良玉,广尺,厚半之。仁宗以为希代之珍,不欲为服玩,因作是宝,命宰臣庞籍篆文。宝成,太常礼院引《唐六典》次序曰:’一神宝,二受命宝,冬至祀南郊,大驾仪仗,请以镇国神宝先受命宝为前导。’自是为定式。

至和二年,初,太宗以玉宝二钮赐太祖之子德芳,其文曰’皇帝信宝’,至是,德芳孙左屯卫大将军从式上之。

嘉祐八年,仁宗崩,英宗立,翰林学士范镇言:’伏闻大行皇帝受命宝及缘宝法物,与平生衣冠器用,皆欲举而葬之,恐非所以称先帝恭俭之意。其受命宝,伏乞陛下自宝用之,且示有所传付。若衣冠器玩,则请陈于陵寝及神御殿,岁时展视,以慰思慕。’诏检讨官考索典故,及命两制、礼官详议。

翰林学士王珪等奏曰:’受命宝者,犹昔传国玺也,宜为天子传器,不当改作。古者藏先王衣服于庙寝,至于平生器玩,则前世既不皆纳于方中,亦不尽陈于陵寝。谓今宜从省约,以称先帝恭俭之实。’帝不用其议,乃别造受命宝,命参知政事欧阳修篆文八字。

至哲宗立,亦作焉,其文并同。

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有光照室。

四年,上之,诏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

无符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奏:

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

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宝,而神玺自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则天之所畀,乌可忽哉?汉、晋以来,得宝鼎瑞物,犹告庙改元,肆眚上寿,况传国之器乎?其缘宝法物礼仪,乞下所属施行。

诏礼部、太常寺按故事详定以闻。礼官言:五月朔,故事当大朝会,宜就行受宝之礼。依上尊号宝册仪,有司豫制缘宝法物,并宝进入。俟降出,权于宝堂安奉。

前三日,差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

前一日,帝斋于内殿。

翌日,御大庆殿,降坐受宝,群臣上寿称贺。

先期,又诏龙图、天章阁赍治平元年耀州所献受命宝玉检,赴都堂参议。

诏以五月朔受传国宝,命章惇书玉检,以’天授传国受命之宝’为文。

徽宗崇宁五年,有以玉印献者。

印方寸,以龟为钮,工作精巧,文曰’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

徽宗因次其文,仿李斯虫鱼篆作宝文。

其方四寸有奇,螭钮,方盘,上圆下方,名为镇国宝。

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初,绍圣间,得汉传国玺,无检,幅又不阙,疑其一角缺者,乃检也。

有《检传》,考验甚详,传于世。

帝于是取其文而黜其玺不用,自作受命宝,其方四寸有奇,琢以白玉,篆以虫鱼。

镇国、受命二宝,合天子、皇帝六玺,是为八宝。

诏曰:’自昔皆有尚符玺官。今虽隶门下后省,遇亲祠,则临时具员,讫事复罢。八宝既备,宜重典司之职。可令尚书省置官,如古之制。’

又诏曰:’永惟受命之符,当有一代之制,而尚循秦旧,六玺之用,度越百年之久,或未大备。自天申命,地不爱宝,获全玉于异域,得妙工于编氓,八宝既成,敻无前比,殆天所授,非人能为。可以来年元日,御大庆殿恭受八宝。’

尚书省言:

请置符宝郎四员,隶门下省,二员以中人充,掌宝于禁中。

按唐八宝,车驾临幸,则符宝郎奉宝以从;大朝会,则奉宝以进。

今镇国宝、受命宝非常用之器,欲临幸则从六宝,朝会则陈八宝,皆夕纳。

内符宝郎奉宝出以授外符宝郎,外符宝郎从宝行于禁卫之内,朝则分进于御坐之前。

镇国宝、受命宝不常用,唯封禅则用之。

皇帝之宝,答邻国书则用之;皇帝行宝,降御札则用之;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则用之;天子之宝,答外国书则用之;天子行宝,封册则用之;天子信宝,举大兵则用之。

应合用宝,外符宝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

从之。

二年,诏受命宝之上,加’镇国’二字。

政和七年,从于阗得大玉逾二尺,色如截肪。

徽宗又制一宝,赤螭钮,文曰’范围天二,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篆以鱼虫,制作之工,几于秦玺。

其宝九寸,检亦如之,号曰’定命宝’。

合前八宝为九,诏以九宝为称,以定命宝为首。

且曰:’八宝者,国之神器;至于定命宝,乃我所自制也。’

于是,应行导排设,定命与受命、天子宝在左,镇国与皇帝宝在右。

又诏:’镇国、受命宝与天子、皇帝之宝,其数有八,盖非乾元用九之数。比得宝玉于异哉,受定命之符于神霄,乃以’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为文。

卜云其吉,篆以虫鱼,纵广之制,其寸亦九,号曰定命宝。

来年元日祗受。

又诏差官奏告天地、宗庙、祖稷。

八年正月一日,御大庆殿,受定命宝,百僚称贺。

其后京城之难,诸宝俱失之,惟大宋受命之宝与定命宝独存,盖天意也。

建炎初,始作金宝三:一曰’皇帝钦崇国祀之宝’,祭祀祠表用之;二曰’天下合同之宝’,降付中书门下省用之;三曰’书诏之宝’,发号施令用之。

绍兴元年,又作玉宝一,文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

又得旧宝二,历世宝之,凡上太上皇尊号、册后太子皆用焉。

十六年,又作八宝:一曰镇国神宝,以’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九字为文;二曰受命宝,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文;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

藏之御府,大朝会则陈之;上册宝尊号、册后太子、大礼设卤簿,亦如之。

宝之制,用玉尺度,钮鼻,大小绶,玉环。

检制,旧制如牌,上刻曰某宝。

皆裹以朱缕,加绯罗泥金帕,纳于小盝。

盝三重,皆饰以金,内设金床、金宝斗,龙钥金锁,覆以绯罗绣帕,载以腰舆、行马。

孝宗即位,议上太上皇帝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宝用皇祐中法、黍尺量度。

乾道六年,再加十四字尊号,以宝材元系螭龙钮,止堪改作蹲龙,其钮高二寸四分五厘,厚一寸一分五厘,窍径一寸。

理宗宝庆三年,加上宁宗皇帝徽号,宝面广四寸二分,厚一寸二分,蹲龙钮,通高四寸一分,宝四面钩碾行龙。

后妃之宝。

哲宗元祐元年,诏:天圣中,章献明肃皇后用玉宝,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龙钮。

今太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宜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

二年,又诏:太皇太后玉宝,以’太皇太后之宝’为文;皇太后金宝,以’皇太后宝’为文;皇太妃金宝,以’皇太妃宝’为文。

中兴之后,后宝用金,方二寸四分,高下随宜,鼻纽以龟。

斗、检以银,涂以金。

宝盝三重,鈒百花,涂金盘凤。

舆案、行马、帕褥亦如之。

皇太子宝。

至道元年,制皇太子受册金宝。

方二寸,厚五寸,系以朱组大绶,连玉环,金斗。

金检长五寸,阔二寸,厚二分。

裹以红绵。

加红罗泥金帊,纳于小盝。

盝以金装,内设金床。

又盝二重,皆覆以红罗销金帊。

盝及腰舆、行马皆银装金涂。

他法物皆银为之,鈒花涂金。

中兴,宝,龟钮;金涂银检,上勒’皇太子宝’四字,金涂银宝斗。

黝漆盝三重,并锦拓里,外以金涂银百花凤叶子五明装,钥以金锁,载以黝漆腰舆、行马。

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简数从字之多少。联以金绳,首尾结带。前后褾首四枚,二枚画神,二枚刻龙镂金,若奉护之状。藉以锦褥,覆以绯罗泥金夹帊。册匣长广取容册,涂以朱漆,金镂百花凸起行龙,金锁、帉錔。覆以红罗绣盘龙蹙金帊,承以金装长竿床,金龙首,金鱼钩,又以红丝为绦萦匣。册案涂朱漆,以销金红罗覆之。

后册,用珉,或以象。缕文以凤,尺寸制度并同帝册。

皇太子册,用珉简六十枚,乾道中,用七十五枚,每枚高尺二寸,博一寸二分。前后褾首四枚,长随简,博四寸,其二刻神,其二刻龙,为奉护状。贯以金丝,首尾结为金花,饰以帉錔。衬以红罗泥金夹帕,藉以锦褥,盛以黝漆匣,锦拓里,以金涂银叶段五明装,隐起百花凤。覆以绯罗泥金帕,络以红丝结绦,衬以锦褥,载以黝漆腰舆、行马。

亡金国宝。理宗端平元年,命孟珙等以兵从大元兵夹攻金人于蔡州,灭之。其年四月丙戌,大理寺言:

京湖制置司以所获亡金宝物来上,令金臣参知政事张天纲辨识。其玉宝一,文曰’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尊谥宝’,乃金人上其祖阿骨打谥宝也。其法物有销金盘龙红纻丝袍一;透碾云龙玉带一,内方八胯结头一,塌尾一,并玉涂金结头一,涂金小结攀一;连珠环玉束带一,垂头里拓,上有金龙,带上玉事件大小一十八;又玉靶铁剉一,销金玉事件二,皮茄袋一,玉事件三。

天纲称:上项带,国言谓之’兔鹘’,皆其故主冠颜守绪常服之物也。碾玉巾环一,桦皮龙饰角弓一,金龙环刀一,红纻丝靠枕一,佩玉大环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制旨册一本,旧作圣旨,近侍局平日掌此,以承受内降指挥。壬辰四月,故主援东汉光武故事,令上书者不得言’圣’,故避’圣’字不敢当,因改作’制旨’。

外有臣下虎头金牌三,银牌八十四,涂金印三,及诸官署铜印三百一十二颗。法司以守绪函骨及俘囚故宝、法物等,庭引天纲并护尉都尉完颜好海及天纲妻完颜氏乌古论栲栳、小女琼琼一一审实,件列以闻。

有旨’完颜守绪遗骸并故宝、法物等,藏大理寺狱库。天纲、好海、完颜氏乌古论、琼琼拘诸殿前司,候朝旨’云。

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二寸。惟尚书省印不涂金,余皆涂金。节度使印方一寸九分,涂金。余印并方一寸八分,惟观察使涂金。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长七寸五分,诸王广一寸九分,余广一寸八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涂以金,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其奉使出入,或本局无印者,皆给奉使印。

景德初,别铸两京奉使印。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士庶及寺观亦有私记。

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入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

太宗雍熙元年,诏新除汉南国王钱俶印,宜以’汉南国’为文。四年,诏钱俶新授南阳国王印,宜以’南阳国王之印’为文。真宗咸平三年,赐山前后百蛮王诺驱印,以’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王之印’为文。景德四年,铸交址郡王印,制安南旌节,付广南转运司就赐之。

大中祥符五年,诏诸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是岁七月,帝览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奏状,用许州观察使印,以问宰臣王旦。对曰:’节度州有三印:节度印随本使,使缺则纳有司;观察印,则州长吏用之;州印,昼则付录事掌用,暮纳于长吏。节度使在本镇,兵仗则节度判官、掌书记、推官书状,用节度印;田赋则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书状,用观察印;符刺属县,则本使判书,用州印。故命帅必曰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等使、某州刺史。言军,则专制其兵旅;言管内,则总察其风俗;言刺史,则涖其州事。石普独书奏章,当用河西节度使印。’

仁宗景祐三年,少府监言:’得篆文官王文盛状,’在京三司粮料院,频有人伪造印记,印成旁历,盗请官物。欲乞铸造圆印三面,每面阔二寸五分,于外一匝先篆年号及粮料院名,计十二字;次一匝篆寅印十二辰,亦十二字;中心篆正字,上连印钮,铸成转关,以机穴定之。用时逐月分对,年终转逮十二月,自寅至丑,终始使用。所有转关正字,次月转定之时,令本院官封押,选差人行使其印。遇改年号,即令别铸。”诏三司定夺以闻,三司请如文盛奏。后又命知制诰邵必、殿中丞苏唐卿详定天下印文,必、唐卿皆通篆籀,然亦无所厘改焉。’

神宗熙宁五年,诏内外官及溪洞官合赐牌印,并令少府监铸造,送礼部给付。

元丰三年,广西经略司言,知南丹州莫世忍贡银、香、狮子、马。

遂赐以印,以’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印’为文,并以南丹州刺史印赐之,仍诏经略司毁其旧印。

六年,旧制贡院专掌贡举,其印曰’礼部贡举院之印’,以废贡院,事归礼部,别铸’礼部贡举之印’。

是岁十二月,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不即随葬因而行用者,论如律。

中兴仍旧制,惟三省、枢密院用银印,六部以下用铜印,诸路监司、州县亦如之。

寺监惟长贰给焉,属则从其长。

若仓库关涉财用,司存,或给之。

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

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

或衔命出境者,以奉使印给之,复命则纳于有司。

后以朝命出州县者,亦如之。

新进士置团司,亦假奉使印,结局还之。

此常制也。

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

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然欺伪犹未能革。

乾道二年,礼部请郡县假借印记者,悉毁而更铸。

四年,兵部侍郎陈弥作言:’六部印藏于官,以牌出入,而胥史用于户外,或借用于他厅。近有伪为文符、盗印以支钱粮者,有伪作奏钞、盗拆御宝而改秩者,皆慢藏有以诲之。’诏三省申严戒敕。

绍熙元年,礼部侍郎李巘言:’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然州县沿循,或以县佐而用东南将印,以掾曹而用司寇旧章,名既不正,弊亦难防。请令有司制州县官合用印记,旧印非所当用者,毁之。’

绍兴十四年,臣僚又言:’印信事重,凡有官司印记,年深篆文不明,合改铸者,非进呈取旨,不得改铸焉。’时更铸者,成都府钱引,每界以铜朱记给之。

行在都茶场会子库,每界给印二十五:国用印三钮,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钮,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钮,各以’会子库印造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钮,内一贯文二钮,各以’会子库一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

蕃国效顺者,给以铜印。

安南国王李天祚乞印,以’安南国王之印’六字为文,方二寸,给牌,皆以铜铸,金涂。

西蕃陇右郡王赵怀恩乞印,以’陇右郡王之印’为文给之。

宜州界外诸蛮乞印,以’宜州管下羁縻某州之印’为文,凡六十颗给之。

其后文武百司节次所铸,不备载。

朱记,同旧制。

绍兴二年,始铸亲贤宅、益王府铜朱记。

二十七年,改铸建康户部大军库记。

三十年,铸马军司统制、统领官朱记。

三十二年,铸邓、恭、庆王直讲、赞读朱记。

隆兴元年,铸都督府佥厅记,又铸寄桩库记。

二年,铸户部大军库勘合库子记二钮,湖广总领所覆印会子记二钮。

乾道二年,铸成都钱引务朱记。

淳熙十六年,铸建康榷货务中门大门之记。

凡内外官有请于朝,则铸给焉。

用木者,易之以铜。

符券。

唐有银牌,发驿遣使,则门下省给之。

其制,阔一寸半,长五寸,面刻隶字曰’敕走马银牌’,凡五字。

首为窍,贯以韦带。

其后罢之。

宋初,令枢密院给券,谓之’头子’。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飞雄诈乘驿谋乱,伏诛。

诏罢枢密院券,乘驿者复制银牌,阔二寸半,长六寸。

易以八分书,上鈒二飞凤,下鈒二麒麟,两边年月,贯以红丝绦。

端拱中,以使臣护边兵多遗失,又罢银牌,复给枢密院券。

仁宗康定元年五月,翰林学士承旨丁度、翰林学士王尧臣、知制诰叶清臣等请制军中传信牌及兵符事,诏令两制与端明殿学士李淑详定,奏闻:

军中符信,切要杜绝奸诈,深合机宜。

今请下有司造铜兵符,给诸路总管主将,每发兵三百人或全指挥以上即用。

又别造传信朱漆木牌,给应军中往来之处,每传达号令、关报会合及发兵三百人以下即用。

又检到符彦卿《军律》有字验,亦乞令于移牒、传信牌上,两处参验使用。

一、铜兵符:汉制,铜铸,上刻虎形。

今闻皇城司见有木鱼契,乞令有司用木契形状,精巧铸造。

陕西五路,每路依汉制各给一至二十,计二十面,更换给用,仍以公牒为照验。

二、传信木牌:先朝旧制,合用坚木朱漆为之,长六寸,阔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字云某路传信牌。

却置池槽,牙缝相合。

又凿二窍,置笔墨,上帖纸,书所传达事。

用印印号上,以皮系往来军吏之项。

临阵传言,应有取索,并以此牌为信,写其上。

如已晓会施行讫,复书牌上遣回。

今乞下有司造牌,每路各给一面为样,余令本司依此制造,分给诸处,更换使用。

城砦分屯军马,事须往来关会之处,亦如数给与。

三、字验:凡军行计会,不免文牒,或主司遗失惧罪,单使被擒,军中所谋,自然泄露。

故每分屯军马之时,与主将密定字号,各掌一通,不令左右人知其义理。

但于寻常公状文移内,以此字私为契约,有所施行,依此参验。

不得字有重叠,及用凶恶嫌疑之语。

每用文牒之上,别行写此字验,讫,印其上发往。

如所请报,到,许,即依号却写印遣回;如不许,即空之。

此惟主将自知,他人皆不得测。

符彦卿元用四十条,以四十字为号;今检得只有三十七条,内亦有不急之事,今减作二十八字。

所贵军中戎旅之人,事简易记。

诏并从之。

嘉祐四年,三司使张方平编驿券则例,凡七十四条,赐名《嘉祐驿令》。

神宗熙宁五年,诏西作坊铸造诸铜符三十四副,令三司给左契付诸门,右契付大内钥匙库。今后诸门轮差人员,依时转铜契入,赴库勘同。其铁牌只请人自执,在外仗止宿。本库依漏刻发钥匙,付外仗验请人铁牌给付,候开门讫,却执铁牌纳钥匙,请出铜契。至晚却依上请纳。其开门朝牌六面,亦随铜契依旧发放。

时神宗以京城门禁不严,素无符契,命枢密院约旧制,更造铜契,中刻鱼形,以门名识之,分左右给纳,以戒不虞,而启闭之法密于旧矣。

元丰元年,详定礼文所言:’旧南郊式,车驾出入宣德门、太庙灵星门、朱雀门、南薰门,皆勘箭。熙宁中,因参知政事王珪议,已罢勘箭,而勘契之式尚存。《春秋》之义,不敢以所不信加之尊者;且雷动天行,无容疑贰,必使谁何而后过门,不应典礼。考详事始,不见于《开宝礼》。咸平中,初载于仪注,盖当时礼官之失。请自今车驾出入,罢勘契。’从之。

高宗建炎三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长六寸,阔三寸,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路,右契藏之。

门符制,以缯裹纸版,谓之’号’,皇城司掌之。敕入禁卫号,黄绫八角,三千道;入殿门黄绢以方,一千道;入宫门黄绢以圆,八千道;入皇城门黄绢以长,三千道。绍兴二年正月所定也。

后更宫门号以绯红绢方,皇城门以绯红绢圆,遂久用之。后复尽以黄,或方或圆,各随其制。

又有檄牌,其制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字牌者,日行四百里,邮置之最速递也;凡赦书及军机要切则用之,由内侍省发遣焉。

乾道末,枢密院置雌黄青字牌,日行三百五十里,军期急速则用之。

淳熙末,赵汝愚在枢筦,乃作黑漆红字牌,奏委诸路提举官催督,岁校迟速最甚者,以议赏罚。

其后尚书省亦踵行之,仍命逐州通判具出入界日时状申省。

久之,稽缓复如故。

绍熙末,遂置摆铺焉。

宫室。

汴宋之制,侈而不可以训。

中兴,服御惟务简省,宫殿尤朴。

皇帝之居曰殿,总曰大内,又曰南内,本杭州治也。

绍兴初,创为之。

休兵后,始作崇政、垂拱二殿。

久之,又作天章等六阁。

寝殿曰福宁殿。

淳熙初,孝宗始作射殿,谓之选德殿。

八年秋,又改后殿拥舍为别殿,取旧名,谓之延和殿,便坐视事则御之。

他如紫宸、文德、集英、大庆、讲武,惟随时所御,则易其名。

紫宸殿,遇朔受朝则御焉;文德殿,降赦则御焉;集英殿,临轩策士则御焉;大庆殿,行册礼则御焉;讲武殿,阅武则御焉。

其实垂拱、崇政二殿,权更其号而已。

二殿虽曰大殿,其脩广仅如大郡之设厅。

淳熙再修,止循其旧。

每殿为屋五间,十二架,脩六丈,广八丈四尺。

殿南檐屋三间,脩一丈五尺,广亦如之。

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

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脩三丈,广四丈六尺。

殿后拥舍七间,即为延和,其制尤卑,陛阶一级,小如常人所居而已。

奉太上则有德寿宫、重华宫、寿康宫,奉圣母则有慈宁宫、慈福宫、寿慈宫。

德寿宫在大内北望仙桥,故又谓之北内,绍兴三十二年所造,宫成,诏以德寿宫为名,高宗为上皇御之。

重华宫即德寿宫也,孝宗逊位御之。

寿康宫即宁福殿也。

初,丞相赵汝愚议以秘书省为泰宁宫,已而不果行,以慈懿皇后外第为之。

上皇不欲迁,因以旧宁福殿为寿康宫,光宗逊位御之。

大内苑中,亭殿亦无增,其名称可见者,仅有复古殿、损斋、观堂、芙蓉阁、翠寒堂、清华阁、椤木堂、隐岫、澄碧、倚桂、隐秀、碧琳堂之类,此南内也。

北内苑中,则有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象飞来峰。

有楼曰聚远,禁篽周回,四分之。

东则香远、清深、月台、梅坡、松菊三径、清妍、清新、芙蓉冈,南则载忻、欣欣、射厅、临赋、灿锦、至乐、半丈红、清旷、泻碧,西则冷泉、文杏馆、静乐、浣溪,北则绛华、旱船、俯翠、春桃、盘松。

皇太子宫曰东宫。

其未出阁,但听读于资善堂,堂在宫门内。

已受册,则居东宫,宫在丽正门内。

绍兴三十二年始置,孝宗居之;庄文太子立,复居之。

光宗为太子,孝宗谓辅臣曰:’今后东宫不须创建,朕宫中宫殿,多所不御,可移修之。’自是皆不别建。

淳熙二年,始创射堂一,为游艺之所,圃中有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山楼,皆宴息之地也。

幕殿,即《周官》大、小次也。

东都时,郊坛大次谓之青城,祀前一日宿斋诣焉。

其制,中有二殿,外有六门:前曰泰禋,后曰拱极,东曰祥曦,西曰景曜,东偏曰承和,西偏曰迎禧。

大殿曰端诚,便殿曰熙成。

中兴后,以事天尚质,屡诏郊坛不得建斋宫,惟设幕屋而已。

其制,架木而以苇为障,上下四旁周以幄帟,以象宫室,谓之幕殿。

及行事,又于坛所设小次。

大、小次之外,又有望祭殿,遇雨则行事于中。

东都时为瓦屋五间,周围重廊。

中兴后,惟设苇屋,盖仿清庙茅屋之制也。

臣庶室屋制度。

宰相以下治事之所曰省、曰台、曰部、曰寺、曰监、曰院,在外监司、州郡曰衙。

在外称衙而在内之公卿、大夫、士不称者,按唐制,天子所居曰衙,故臣下不得称。

后在外藩镇亦僣曰衙,遂为臣下通称。

今帝居虽不曰衙,而在内省部、寺监之名,则仍唐旧也。

然亦在内者为尊者避,在外者远君无嫌欤?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诸道府公门得施戟,若私门则爵位穹显经恩赐者,许之。

在内官不设,亦避君也。

凡公宇,栋施瓦兽,门设梐枑。

诸州正牙门及城门,并施鸱尾,不得施拒鹊。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

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

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

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译文

宝。秦朝制度,皇帝有六种印章,还有传国玺,历代沿袭。唐朝改为宝,共有八种。五代时期混乱,很多宝物丢失。后周广顺年间,开始制作两种宝:一种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另一种是‘皇帝神宝’。太祖接受禅让后,传承了这两种宝,又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到太宗时,又另外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此后,每位皇帝继位后,都会制作属于自己的宝,上面写着‘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对于上尊号,有关部门会制作玉宝,上面则写上所上尊号。

宝是用玉制成的,上面刻有篆文,宽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用金盘龙钮镶嵌,用彩锦大绶和红小绶系挂,连着玉环;玉检高七寸,宽二寸四分,厚四分;玉斗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都用红锦装饰,金色镶嵌,用红锦包裹,加上红罗泥金夹帊,放入小盝中。盝用金色装饰,里面设有金床,彩锦垫褥,用彩色玻璃、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玛瑙装饰。另外还有两个盝,都用金色装饰,用红罗绣帊覆盖,放在腰舆和行马上,都用金色装饰。还有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箸、烛台、烛刀,都是用金制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缘宝法物。

另外有三枚印章:一种是‘天下合同之印’,中书省奏覆状、流内铨历任三代状使用;一种是‘御前之印’,枢密院宣命及诸司奏状内使用;一种是‘书诏之印’,翰林院诏敕使用。都是用金制成的,又用铜各铸一枚。雍熙三年,北方改为宝,另外用金铸,原来的六枚印章都毁掉了。

真宗即位后,制作了‘皇帝受命宝’,上面写着‘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大中祥符元年五月,详细制定了相关规定:‘按照玉牒、玉册,使用皇帝受命宝印,将玉匮放入石〈石感〉中,用天下同文之印封存。现在封禅泰山,请按照旧制,另外制作一枚玉宝,方寸二分,文字与受命宝相同。封石〈石感〉,使用天下同文之印,旧史中没有制度,现在请用金铸,大小与御前之宝相同,上面写着‘天下同文之宝’。所有缘宝法物,也请按照样式制作。’皇帝同意了。

天禧元年十二月,皇帝在滋福殿召集辅臣,观看新刻的‘五岳圣帝玉宝’和‘皇帝昭受乾符之宝’,命令选择日期迎接送往会灵观供奉。这些宝物都有金柙玉钮,制作精美。真宗因为奏章上奏上帝,承前都使用御前之宝,因为理由不充分,所以改用昭受乾符之宝。

乾兴元年,仁宗即位,制作了受命宝,文字与真宗相同。天圣元年,因为宫城火灾,重新制作了受命宝和尊号册宝。庆历八年十一月,下诏刻制‘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在此之前,天禧年间,真宗刻制昭受乾符之宝,并在祭祀时使用。后来大内火灾,宝物被焚毁,于是使用御前之宝。到这时,下学士院确定其文字,命令宰臣陈执中书之。皇祐五年七月,下诏制作‘镇国神宝’。在此之前,奉宸库有一块好玉,宽一尺,厚半尺。仁宗认为这是罕见的珍宝,不想用作装饰品,因此制作了这块宝,命令宰臣庞籍篆文。

宝制成后,太常礼院引用《唐六典》的顺序说:‘一神宝,二受命宝,冬至祭祀南郊,大驾仪仗,请以镇国神宝为先导。’从此成为定制。至和二年,最初,太宗将两枚玉宝钮赐给太祖之子德芳,上面写着‘皇帝信宝’,到这时,德芳的孙子左屯卫大将军从式上呈。

嘉祐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翰林学士范镇说:‘听说已故皇帝的受命宝和缘宝法物,以及平生衣冠器用,都想要一起安葬,恐怕不符合先帝恭俭的意思。受命宝,恳请陛下自己保存,并显示有所传承。至于衣冠器玩,则请陈列在陵墓和神御殿中,每年展示,以慰思慕之情。’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另外制作了受命宝,命令参知政事欧阳修篆文八字。到哲宗即位,也制作了同样的宝。

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刘银村修建房屋时,挖掘土地得到一枚古玉印,自称在挖掘时,有光芒照进屋内。绍圣四年,呈上此印,下诏礼部、御史台以下验视。无符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上奏:

根据所献玉玺,颜色像蓝一样,温润而有光泽,上面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背面有五盘螭钮,钮间有小孔,用来穿系。另外还得到一个玉螭首,白色像膏脂,也温润,背面也有五盘螭钮,钮间也有穿系的小孔,正面没有文字,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制作,都不是近世所为。

我们根据历代正史考证,玺上的文字是‘皇帝寿昌’的是晋朝玺;是‘受命于天’的是后魏玺;是‘有德者昌’的是唐朝玺;是‘惟德允昌’的是石晋玺;那么‘既寿永昌’的就是秦朝玺。现在在咸阳得到此玺,其玉是蓝田的颜色,其篆文与李斯的小篆体相合。上面装饰有龙凤鸟鱼,是虫书鸟迹的方法,在现今流传的古书中,没有可以相比的,显然不是汉以后制作的。

现在陛下继承祖宗的大宝,而神玺自然出现,其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天赐的,怎么可以忽视呢?汉、晋以来,得到宝鼎瑞物,还要告庙改元,进行祭祀,何况传国之器呢?其缘宝法物礼仪,请求下所属施行。

下诏礼部、太常寺按照旧例详细制定上报。礼官说:五月朔日,按照旧例应当举行大朝会,宜就行受宝之礼。按照上尊号宝册仪,有关部门预先制作缘宝法物,并宝进入。等到降下后,暂时放在宝堂供奉。前三日,派遣官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前一日,皇帝在内殿斋戒。第二天,皇帝在大庆殿降座接受宝物,群臣上寿祝贺。提前,又下诏龙图、天章阁携带治平元年耀州所献受命宝玉检,前往都堂商议。下诏五月朔日接受传国宝,命令章惇书写玉检,上面写着‘天授传国受命之宝’。

徽宗崇宁五年,有人献上玉印。这枚印章大小为一寸见方,以龟为钮,制作非常精巧,上面的文字是‘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徽宗因此按照这些文字,模仿李斯的虫鱼篆体制作了宝文。这个宝文方四寸有余,螭钮,方盘,上面是圆形下面是方形,被称为镇国宝。大观元年,又得到了一位玉工,用元丰年间琢制的玉料制作了天子和皇帝的六枚印章,并叠篆。起初,绍圣年间,得到了汉传国玺,没有检查,但边幅也没有损坏,怀疑它的一个角是缺失的,那应该是印章的检验部分。有《检传》一书,详细地考证了这件事,并流传于世。皇帝于是取其文字而不用那枚印章,自己制作了受命宝,大小四寸有余,用白玉琢成,用虫鱼篆体书写。镇国和受命两宝,加上天子和皇帝的六枚印章,共为八宝。

诏书说:‘自古以来都有掌管符玺的官员。现在虽然隶属于门下后省,但在遇到亲祠的时候,临时设立官员,事情结束后就撤销。八宝已经齐备,应该重视管理这些宝物的职责。可以命令尚书省设立官员,按照古代的制度。’又诏书说:‘永远想到受命的符瑞,应当有一代的制度,但仍然沿袭秦朝的旧制,六枚印章的使用,已经超过了一百年,或许并不完备。自从天申命以来,地不爱宝,在异域得到了完整的玉石,在平民中得到了技艺高超的工匠,八宝已经完成,空前绝后,似乎是上天所赐,非人力所能及。可以在来年的元日,在大庆殿恭敬地接受八宝。’尚书省建议:

设立符宝郎四员,隶属于门下省,其中两员由宦官担任,掌管宝物于禁中。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出行时,符宝郎要捧着宝物跟随;在大朝会上,要捧着宝物进呈。现在镇国宝和受命宝不是常用之物,如果皇帝出行就携带六宝,朝会时就陈列八宝,晚上再收起来。内符宝郎捧着宝物出来交给外符宝郎,外符宝郎带着宝物在禁卫军中行走,朝会时再分送到御座前。

镇国宝和受命宝不常用,只有在封禅时才使用。皇帝的宝物,回复邻国书信时使用;皇帝行宝,颁发御札时使用;皇帝信宝,赐予邻国书信和物品时使用;天子的宝物,回复外国书信时使用;天子行宝,颁发封册时使用;天子信宝,出兵时使用。所有应该使用宝物的情况,外符宝郎上奏,请求内符宝郎在御前请宝,印毕,交给外符宝郎接收。

皇帝同意了。崇宁二年,诏令在受命宝的上方加上‘镇国’二字。

政和七年,从于阗得到了超过两尺的大玉,颜色像截肪。徽宗又制作了一枚宝物,赤螭钮,文字是‘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用鱼虫篆体书写,制作工艺几乎与秦朝的玺印相当。这枚宝物九寸见方,检验部分也是如此,被称为定命宝。加上之前的八宝,共有九宝,诏令以九宝为名,以定命宝为首。还说:‘八宝是国家的神器;至于定命宝,是我自己制作的。’于是,应当进行引导和排设,定命宝与受命宝、天子宝放在左边,镇国宝与皇帝宝放在右边。

又诏令:‘镇国、受命宝与天子、皇帝的宝,共有八枚,因为不是乾元用九的数目。最近得到了宝玉于异域,从神霄得到了受定命之符,于是用“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为文。占卜显示这是吉祥的,用虫鱼篆体书写,尺寸也是九寸,称为定命宝。来年元日接受。’又诏令派遣官员奏告天地、宗庙、祖稷。政和八年正月一日,在大庆殿接受定命宝,百官庆贺。此后京城发生变故,所有宝物都丢失了,只有大宋受命之宝和定命宝独自留存,这大概是天意。

建炎初年,开始制作三枚金宝:一是‘皇帝钦崇国祀之宝’,用于祭祀祠堂;二是‘天下合同之宝’,用于中书门下省;三是‘书诏之宝’,用于发布命令。绍兴元年,又制作了一枚玉宝,文字是‘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又得到了两枚旧宝,历代都珍视它们,用于给太上皇上尊号、册封太子等。绍兴十六年,又制作了八宝:一是镇国神宝,以‘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九字为文;二是受命宝,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文;三是天子之宝;四是天子信宝;五是天子行宝;六是皇帝之宝;七是皇帝信宝;八是皇帝行宝。它们都收藏在御府,大朝会时陈列;给太上皇上尊号、册封太子、大礼设卤簿时也如此。宝物的制作,使用玉的尺寸,钮鼻,大小绶带,玉环。检验部分,按照旧制做成牌子,上面刻有‘某宝’字样。都用朱线包裹,加上绯罗泥金帕,放入小盝中。盝有三层,都装饰有金,内部设有金床、金宝斗,龙钥金锁,覆盖以绯罗绣帕,用腰舆、行马载之。

孝宗即位后,商议给太上皇帝上尊号‘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宝物按照皇祐年间的法度、黍尺量度。乾道六年,再加十四字尊号,因为宝物的材质原本是螭龙钮,只能改为蹲龙,钮高二寸四分五厘,厚一寸一分五厘,窍径一寸。理宗宝庆三年,加上宁宗皇帝的徽号,宝面宽四寸二分,厚一寸二分,蹲龙钮,通高四寸一分,宝四面雕刻行龙。

后妃的宝物。哲宗元祐元年,诏令:天圣年间,章献明肃皇后使用玉宝,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龙钮。现在太皇太后暂时处理军国大事,应该依照章献明肃皇后的旧例。元祐二年,又诏令:太皇太后的玉宝,以‘太皇太后之宝’为文;皇太后的金宝,以‘皇太后宝’为文;皇太妃的金宝,以‘皇太妃宝’为文。中兴之后,后妃的宝物使用金制,方二寸四分,高矮随意,鼻纽以龟为形。斗、检验部分用银制成,涂以金。宝盝有三层,装饰有百花,涂金盘凤。舆案、行马、帕褥也是如此。

皇太子的宝物。至道元年,制作了皇太子受册金宝。方二寸,厚五寸,用朱组大绶系着,连着玉环,金斗。金检验长五寸,宽二寸,厚二分。用红绵包裹。加上红罗泥金帊,放入小盝中。盝用金装饰,内部设有金床。另外还有两个盝,都覆盖着红罗销金帊。盝和腰舆、行马都装饰有银,涂以金。其他物品也都用银制成,装饰有花纹,涂以金。中兴后,宝物使用龟钮;金涂银检验,上面刻有‘皇太子宝’四字,金涂银宝斗。盝有三层,内衬锦,外涂金,装饰有银百花凤叶子五明装,用金锁锁住,用黝漆腰舆、行马载之。

册制。使用珉玉制成的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简的数量根据字数多少而定。用金绳串联,首尾结成带子。前后各有四个褾首,其中两个画有神像,两个刻有龙并镀金,好像在保护着什么。下面铺上锦褥,上面覆盖着红色的罗和泥金的夹帊。册匣的长度和宽度足够容纳册子,外面涂上朱漆,金镂着百花和凸起的行龙图案,有金锁和帉錔。上面再覆盖着绣有盘龙的红罗帏,下面以金装的长竿床承托,金龙首,金鱼钩,再用红丝作为带子缠绕着匣子。册案涂上朱漆,用销金的红罗覆盖。

后册,使用珉玉,或者用象牙。用凤鸟图案装饰,尺寸和制度与帝册相同。

皇太子册,使用六十枚珉简,乾道年间使用七十五枚,每枚高十二寸,宽一寸二分。前后各有四个褾首,长度随简而定,宽度四寸,其中两个刻有神像,两个刻有龙,呈现奉护之状。用金丝贯穿,首尾结成金花,装饰有帉錔。下面衬以红罗泥金夹帕,铺上锦褥,放入涂有黝漆的匣子,锦拓里,用金涂银叶段五明装,隐起百花凤。上面覆盖着红色的罗泥金帕,用红丝结成绦带,下面衬以锦褥,放在黝漆腰舆、行马上。

金国宝物。理宗端平元年,命令孟珙等人率领军队与大元军队一起在蔡州夹击金人,将其灭亡。当年四月丙戌日,大理寺报告:

京湖制置司将所获得的金国宝物上报,命令金国大臣参知政事张天纲进行辨识。其中一块玉宝,上面写着’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尊谥宝’,这是金人献给其祖阿骨打谥宝的。其法物包括销金盘龙红纻丝袍一件;透碾云龙玉带一条,内有方形八胯结头一个,塌尾一个,还有一个玉涂金结头和一个涂金小结攀;连珠环玉束带一条,带垂头里拓,上面有金龙,带上玉事件大小十八个;还有玉靶铁剉一件,销金玉事件两个,皮茄袋一个,玉事件三个。

张天纲称:上述带子,国中称之为’兔鹘’,都是其故主完颜守绪常服之物。还有碾玉巾环一个,桦皮龙饰角弓一个,金龙环刀一个,红纻丝靠枕一个,佩玉大环一个,都不是臣民应该使用的物品。制旨册一本,以前是圣旨,近侍局平时掌管,以承受内降的命令。壬辰四月,故主效仿东汉光武帝的故事,命令上书的人不得使用’圣’字,因此避讳’圣’字不敢担当,于是改为’制旨’。

另外还有臣下的虎头金牌三块,银牌八十四块,涂金印三块,以及各官署的铜印三百一十二颗。法司以完颜守绪的遗骨和被俘囚的故宝、法物等,在法庭上引见张天纲和护尉都尉完颜好海,以及张天纲的妻子完颜氏乌古论栲栳、小女琼琼,一一审实,详细列出上报。

有旨意说:’完颜守绪的遗骸以及故宝、法物等,藏在大理寺狱库中。张天纲、好海、完颜氏乌古论、琼琼拘留在殿前司,等待朝廷的旨意。’

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朝制度,各官署都使用铜印,宋朝沿袭了这一制度。诸王及中书门下印的尺寸是二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各官署的印是二寸。只有尚书省的印不涂金,其余都涂金。节度使的印是方一寸九分,涂金。其余的印都是方一寸八分,只有观察使的印涂金。诸王、节度使、观察使、州、府、军、监、县的印,都有铜牌,长七寸五分,诸王宽一寸九分,其余宽一寸八分。诸王、节度使、观察使的牌涂以金,刻文为’牌出印入,印出牌入’。其奉使出入,或本局无印者,都发给奉使印。景德初年,特别铸造了两京奉使印。又有朱记,用来给京城及外地的职司和各军将校等,其尺寸是长一寸七分,宽一寸六分。士庶及寺观也有私记。

乾德三年,太祖下诏重新铸造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的印。在此之前,旧印是五代时期所铸,篆刻技艺不佳。后来得到蜀中铸印官祝温柔,他自称其祖思言是唐朝礼部铸印官,世代习练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屈曲缠绕,以模印章’。思言随僖宗入蜀,子孙便成为蜀人。从此,台、省、寺、监以及开封府、兴元尹的印,都命令祝温柔重新铸造。

太宗雍熙元年,下诏新除汉南国王钱俶的印,应铸有’汉南国’字样。四年,下诏钱俶新授南阳国王的印,应铸有’南阳国王之印’字样。真宗咸平三年,赐予山前后百蛮王诺驱的印,铸有’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王之印’字样。景德四年,铸造交址郡王印,制作安南旌节,交给广南转运司去赐予。

大中祥符五年,下诏诸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的私记,今后都应制成方一寸,雕刻木文,不得私自铸造。当年七月,皇帝审阅了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的奏状,询问宰臣王旦。王旦回答说:’节度州有三印:节度印随本使,使官空缺则交由官署保管;观察印,由州的长官使用;州印,白天由录事掌管使用,晚上交还给长官。节度使在本镇时,兵仗则由节度判官、掌书记、推官书写,使用节度印;田赋则由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书写,使用观察印;符刺属县,则由本使判官书写,使用州印。因此任命帅官时,会说是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等使、某州刺史。说军,则专制其兵旅;说管内,则总察其风俗;说刺史,则管理其州事。石普独自书写奏章,应当使用河西节度使印。’

仁宗景祐三年,少府监报告说:’得到篆文官王文盛的奏状,’在京三司粮料院,频繁有人伪造印记,印成后记录在旁,盗取官物。希望请求铸造圆形印三面,每面宽二寸五分,在外一圈先篆刻年号及粮料院名,共十二字;下一圈篆刻寅印十二辰,也是十二字;中心篆刻正字,上连印钮,铸成转关,用机穴定位。用时逐月分对,年终转至十二月,从寅至丑,循环使用。所有转关正字,次月转定之时,令本院官封押,选差人行使其印。遇改年号,即令重新铸造。’诏令三司审议上报,三司请求按照王文盛的奏请办理。后来又命令知制诰邵必、殿中丞苏唐卿详细审定天下的印文,邵必、苏唐卿都通晓篆籀,但也没有进行任何修改。

神宗熙宁五年,皇帝下诏内外官员以及溪洞地区的官员都赐予牌印,并命令少府监负责铸造,然后送给礼部发放。

元丰三年,广西经略司上报,南丹州的官员莫世忍进贡了银、香、狮子和马。于是皇帝赐予他印信,印文为‘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印’,并且赐予南丹州刺史印,同时命令经略司销毁他的旧印。

六年,按照旧制,贡院专门负责贡举,其印章称为‘礼部贡举院之印’,后来废除贡院,事务归礼部管理,重新铸造了‘礼部贡举之印’。

这年十二月,皇帝下诏,从今以后,臣僚所授的印信,死后都要随葬,如果不随葬而继续使用的,要按照法律论处。

中兴时期恢复了旧制,只有三省、枢密院使用银印,六部以下使用铜印,各路监司、州县也是如此。寺监只给长贰,下属则跟随其长官。如果仓库涉及财务,可以给予。

监司、州县长官称为印,僚属称为记。如果没有记的,只让本道提供木朱记,大小为一寸见方。如果有人奉命出使境外的,用奉使印给予,回来后交还给官府。

后来,凡是有朝廷命令出州县的,也都按照这个办法。新进士设立团司,也借用奉使印,完成任务后归还。

这是常规制度。

南渡之后,官府的印章多丢失,有的地方丢失了,有的地方得到了,各自收用。尚方重新铸造并发放,加上‘行在’二字,或者加上年号来区分新旧,但是欺诈伪印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乾道二年,礼部请求郡县借用印信,全部毁掉并重新铸造。

四年,兵部侍郎陈弥上言:‘六部印信藏在官府,用牌出入,而胥史在户外使用,或者借用到其他厅堂。最近有人伪造文书、盗取印章来支取钱粮,有人伪造奏章、盗拆御宝来改变官职,这都是因为印信保管不严造成的。’皇帝下诏三省加强戒敕。

绍熙元年,礼部侍郎李巘上言:‘文书有印,是为了表示信任和防止欺诈,印信的发放和销毁都要经过省部,有明确的制度。但是州县沿袭旧制,有的用县佐的印,有的用司寇的旧章,名称不正,弊端也难以防范。请命令官府制作州县官员应该使用的印信,旧的印信不应该使用,要销毁。’

绍兴十四年,臣僚又上言:‘印信之事非常重要,凡是有官司的印信,年代久远,篆文不清晰的,应该改铸,但是没有呈报皇帝并获得批准,不得擅自改铸。’当时改铸的是成都府的钱引,每界用铜朱记发放。

行在都茶场会子库,每界发放印信二十五枚:国用印三枚,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枚,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枚,各以‘会子库印造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枚,内一贯文二枚,各以‘会子库一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

归顺的蕃国,给予铜印。安南国王李天祚请求印信,以‘安南国王之印’六字为文,方二寸,给牌,都是铜铸的,镀金。西蕃陇右郡王赵怀恩请求印信,以‘陇右郡王之印’为文给予。宜州界外的各蛮族请求印信,以‘宜州管下羁縻某州之印’为文,一共发放六十颗。

其后文武百官依次铸造的印信,没有详细记载。

朱记,与旧制相同。绍兴二年,开始铸造亲贤宅、益王府的铜朱记。二十七年,改铸建康户部大军库记。三十年,铸造马军司统制、统领官的朱记。三十二年,铸造邓、恭、庆王直讲、赞读的朱记。隆兴元年,铸造都督府佥厅记,又铸造寄桩库记。二年,铸造户部大军库勘合库子记二枚,湖广总领所覆印会子记二枚。乾道二年,铸造成都钱引务朱记。淳熙十六年,铸造建康榷货务中门大门之记。凡内外官员有请求朝廷的,都铸造并给予。使用木制的,用铜代替。

符券。唐朝有银牌,发送驿站派遣使者,由门下省发放。其制,宽一寸半,长五寸,正面刻有隶书‘敕走马银牌’,共五个字。头部有孔,用皮带穿过。

其后废除。宋初,命令枢密院发放券,称为‘头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飞雄假扮使者谋乱,被处死。皇帝下诏废除枢密院券,乘驿的人重新制作银牌,宽二寸半,长六寸。用八分书书写,上面刻有两个飞凤,下面刻有两个麒麟,两边刻有年月,用红丝绦穿过。

端拱中,因为使者护送边疆兵马多丢失,又废除银牌,重新发放枢密院券。

仁宗康定元年五月,翰林学士承旨丁度、翰林学士王尧臣、知制诰叶清臣等请求制定军中传信牌及兵符的事宜,皇帝下诏命令两制与端明殿学士李淑详细制定,上报:

军中的符信,非常重要,必须杜绝欺诈,非常符合机宜。现在请求下有司制造铜兵符,发放给各路总管主将,每发兵三百人或全指挥以上即使用。另外制造传信朱漆木牌,发放给军中往来之处,每传达号令、关报会合及发兵三百人以下即使用。又查到符彦卿的《军律》有字验,也请求在移牒、传信牌上,两处对照使用。

一、铜兵符:汉制,铜铸,上面刻有虎形。现在听说皇城司有木鱼契,请求官府用木契的形状,精巧地铸造。陕西五路,每路按照汉制各发放一至二十枚,共计二十面,更换使用,仍然以公牒为凭证。

二、传信木牌:先朝旧制,应该用坚硬的木料朱漆制作,长六寸,宽三寸,正面和背面刻字并从中分开,字云‘某路传信牌’。放置在池槽中,牙缝相合。再凿两个孔,放置笔墨,上面贴上纸,书写传达的事宜。用印印在号上,用皮带系在往来军吏的脖子上。临阵传言,应有索取,都以此牌为信,写在其上。如果已经明白会实施完毕,再在牌上书写,派人送回。现在请求官府制造牌,每路各给一面为样,其余令本司按照这个样子制造,分发给各处,更换使用。城砦分屯军马,需要往来关会的地方,也按照这个数量发放。

三、字验:凡军行计会,不免文牒,或者主司遗失害怕受罚,单使被擒,军中所谋,自然泄露。所以每分屯军马的时候,与主将秘密确定字号,各掌一通,不让左右人知道其含义。但于寻常公状文移内,以此字私为契约,有所施行,依此参验。不得字有重叠,及用凶恶嫌疑之语。每用文牒之上,另外书写此字验,写完,印在其上发送。如果所请报,到,许,即按照号却写印遣回;如果不许,即空之。这只有主将自己知道,他人都不能猜测。符彦卿原来使用四十条,以四十字为号;现在查到只有三十七条,其中也有不急的事宜,现在减少到二十八字。所贵军中戎旅之人,事简易记。

皇帝下诏,大家都同意了。嘉祐四年,三司使张方平编订了驿券的条例,共有七十四条,赐名为《嘉祐驿令》。

神宗熙宁五年,皇帝下诏让西作坊铸造了三十四副铜制符牌,命令三司给左边的符牌交给各个门,右边的符牌交给大内钥匙库。从今往后,各个门轮流派遣人员,按时将铜制符牌转交入库,到库房核对。铁牌则由人员自己携带,在外宿营时使用。本库根据漏刻(古代计时器)来发放钥匙,交给外仗人员验看铁牌后发放,等到开门后,人员拿回铁牌,交回钥匙,请出铜制符牌。晚上也按照这种方式请出和交回。开门的朝牌共有六面,也按照铜制符牌的发放方式发放。当时神宗认为京城门禁不严,历来没有符契,命令枢密院按照旧制,重新制作铜制符牌,中间刻上鱼形,用门名来标识,分别左右发放,以防不测,开启和关闭的方法比以前更加严密。元丰元年,礼文详定官说:‘旧时南郊祭祀的仪式,皇帝的车驾出入宣德门、太庙灵星门、朱雀门、南薰门,都要检查箭矢。熙宁年间,因为参知政事王珪的建议,已经停止了检查箭矢,但检查符契的仪式仍然存在。《春秋》的大义,不敢对不相信的事情加在尊贵者身上;而且雷电运行于天,不容置疑,必须确认身份才能通过门,不应有礼仪上的疑虑。追溯事情的起源,不见于《开宝礼》。咸平年间,首次记载在仪注中,这大概是当时礼官的失误。请从现在开始,皇帝的车驾出入,停止检查符契。’皇帝同意了。

高宗建炎三年,重新铸造了虎符,由枢密院负责。这种符牌是用铜制成的,长六寸,宽三寸,刻上篆文并从中分开,左边的符牌发给各个路,右边的符牌收藏起来。

门符的制作,用布包裹纸板,称为‘号’,由皇城司掌管。敕令进入禁卫军的号牌,用黄绫八角形,三千道;进入殿门的黄绢方形,一千道;进入宫门的黄绢圆形,八千道;进入皇城门的黄绢长方形,三千道。这是绍兴二年正月定下的。后来,宫门的号牌改为用绯红绢方形,皇城门的号牌改为用绯红绢圆形,就长期使用这样的制度了。后来又全部改为黄色,或方形或圆形,各自按照其规定。

还有檄牌,其制作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字牌是日行四百里的最快递送,凡赦书及军机要事都使用它,由内侍省发送。乾道末年,枢密院设置了雌黄青字牌,日行三百五十里,军期紧急时使用。淳熙末年,赵汝愚在枢密院任职,制作了黑漆红字牌,上奏请求各路提举官催促,每年评定迟缓最快的,以此决定赏罚。后来尚书省也效仿这样做,仍然命令各州通判报告出入界的时间情况。时间久了,拖延的情况又像以前一样。绍熙末年,于是设立了摆铺。

宫室。汴宋时期的制度,奢侈而不符合教化。中兴以后,服饰和器物都力求简省,宫殿尤其朴素。皇帝的居所称为殿,总体称为大内,又称南内,原本是杭州的治所。绍兴初年,开始建造。休兵后,开始建造崇政殿和垂拱殿。过了一段时间,又建造了天章等六阁。寝殿称为福宁殿。淳熙初年,孝宗开始建造射殿,称为选德殿。八年秋天,又将后殿的拥舍改为别殿,恢复旧名,称为延和殿,皇帝便坐处理事务时就在这里。其他如紫宸殿、文德殿、集英殿、大庆殿、讲武殿,根据皇帝何时使用,就更改其名称。紫宸殿,遇到朔日接受朝见时皇帝使用;文德殿,皇帝降赦令时使用;集英殿,皇帝临轩策士时使用;大庆殿,皇帝行册封礼时使用;讲武殿,皇帝阅武时使用。实际上,垂拱殿和崇政殿只是更改了名称。这两座殿虽然称为大殿,但修建的规模只相当于大郡的设厅。淳熙年间再次修缮,只是沿袭了旧制。每座殿有五间房屋,十二架梁,长六丈,宽八丈四尺。殿南的檐屋有三间,长一丈五尺,宽度和长度相同。两边的朵殿各有两间,东西廊各有二十间,南廊有九间。中间是殿门,三间六架,长三丈,宽四丈六尺。殿后的拥舍有七间,就是延和殿,其规模尤其低矮,台阶只有一级,小得就像常人居住的地方。

奉太上皇有德寿宫、重华宫、寿康宫,奉圣母有慈宁宫、慈福宫、寿慈宫。德寿宫在大内北望仙桥,因此又称北内,绍兴三十二年建造,宫建成后,皇帝下诏将其命名为德寿宫,高宗作为太上皇居住。重华宫就是德寿宫,孝宗退位后居住。寿康宫就是宁福殿。最初,丞相赵汝愚建议将秘书省改为泰宁宫,后来没有实行,用慈懿皇后的外宅作为寿康宫,太上皇不愿意搬迁,因此用旧的宁福殿作为寿康宫,光宗退位后居住。

大内苑中,亭殿也没有增加,能看到的名称只有复古殿、损斋、观堂、芙蓉阁、翠寒堂、清华阁、椤木堂、隐岫、澄碧、倚桂、隐秀、碧琳堂等,这是南内。北内苑中,有大池,引西湖的水注入其中,上面堆砌石头成为山,像飞来峰。有楼称为聚远,禁卫军围绕四周,分为四部分。东边有香远、清深、月台、梅坡、松菊三径、清妍、清新、芙蓉冈,南边有载忻、欣欣、射厅、临赋、灿锦、至乐、半丈红、清旷、泻碧,西边有冷泉、文杏馆、静乐、浣溪,北边有绛华、旱船、俯翠、春桃、盘松。

皇太子宫称为东宫。太子还未出阁时,只是在资善堂读书,这个堂在宫门内。一旦受册封,就居住在东宫,东宫在丽正门内。绍兴三十二年开始设立,孝宗居住在那里;庄文太子立为太子后,又居住在那里。光宗作为太子,孝宗对辅臣说:‘今后东宫不需要新建,我宫中的宫殿,很多都没有使用,可以移修使用。’从此不再新建。

淳熙二年,开始建造了一个射堂,作为游乐场所,园中有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山楼,都是宴息的地方。

幕殿,就是《周官》中的大次、小次。东都时期,郊坛大次称为青城,祭祀前一天进行斋戒前往。其制度,中间有两座殿,外面有六扇门:前面的是泰禋,后面的是拱极,东边的是祥曦,西边的是景曜,东边偏的是承和,西边偏的是迎禧。大殿称为端诚,便殿称为熙成。中兴以后,因为崇尚自然,多次下诏郊坛不得建造斋宫,只设置幕屋。其制度,用木材搭建,用苇子作为屏障,上下四面都围着帷幕,以象征宫室,称为幕殿。进行祭祀时,又在坛上设置小次。大次、小次之外,还有望祭殿,下雨时就在其中进行祭祀。东都时期是五间瓦屋,周围有两层回廊。中兴以后,只设置苇屋,大概是模仿清庙茅屋的制度。

关于臣子和百姓的房屋制度。宰相以下的办公场所称为省、台、部、寺、监、院,在外地的官署称为衙门。在外地的官员称为衙门,而在朝廷内部的公卿、大夫、士人则不称衙门,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衙门,所以臣子不能称衙门。后来在外地的藩镇也模仿称为衙门,于是成为臣子们的通用称呼。现在皇帝居住的地方虽然不称为衙门,但在朝廷内部的省部、寺监的名称,仍然保留着唐朝的旧称。然而,这也意味着在朝廷内部要避讳尊者的称呼,而在外地的官员因为远离皇帝,没有避讳的必要。

私人的住宅,执政大臣和亲王称为府,其他官员称为宅,百姓称为家。

各道府的官府门口可以设置戟,如果是私人的门口,只有爵位高显且经过皇帝恩赐的人才能设置。在朝廷内部的官员不设置戟,也是为了避免与皇帝的称呼相冲突。

所有的公共建筑,屋顶上要放置瓦兽装饰,门口要设置梐枑。各州的正门和城门,都要设置鸱尾装饰,但不能设置拒鹊。六品以上的住宅可以建造乌头门。如果父亲或祖父的住宅有乌头门,子孙可以继续使用。对于普通百姓的住宅,只能建造五间房屋,门只开一间,两侧有厦。

普通百姓的房屋,不允许使用重栱、藻井以及用五色文采装饰,也不允许有四铺飞檐。普通人的房屋,允许建造五层,门只开一间,两侧有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注解

宝:指古代帝王的印章,用以封印文书或作为权力的象征。在秦制中,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沿袭。唐代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中,或多亡失。

印:印章,古代用于盖章的文具,作为证明或权力的象征。

符券:符,古代的一种凭证,多用于官方文件或交易中。券,券据,也是凭证的一种。

宫室制度:指古代宫廷建筑和居住的制度,包括宫殿的布局、规模、装饰等。

臣庶室屋制度:指古代中国关于官员和百姓居住房屋的制度,包括房屋的规模、样式、装饰等。

传国玺:古代传国宝玺,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由皇帝世代相传。

篆文:篆文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字,用于印章。

金盘龙钮:指印章的钮部分,用金制成,形状似龙。

晕锦大绶,赤小绶:晕锦,一种彩色花纹的锦缎。大绶和小绶,指系在印章上的带子。

玉检:指印章的盖子,用玉制成。

玉斗:指印章的底座,用玉制成。

红锦,金装,裹以红锦,加红罗泥金夹帊:指印章的装饰,包括红锦、金装、红罗泥金夹帊等。

盝:古代的一种小箱子。

金床,晕锦褥:指盝内的装饰,包括金床和晕锦褥。

杂色玻璃、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玛瑙:指盝内的装饰材料。

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箸、烛台、烛刀:指与印章相关的其他物品。

缘宝法物:指与印章相关的所有物品,包括印章本身及其附属品。

中书:古代中央政府的机构之一,负责处理政务。

枢密院:宋代官署,负责军事事务。

翰林:古代中央政府的机构之一,负责文学、史书等。

玉牒、玉册:古代用于记载皇帝世系和功绩的玉制文书。

石〈石感〉:古代一种石制的容器。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礼。

传国宝:指传国玺,即传国宝玺。

龙图、天章阁:古代中央政府的机构之一,负责图书、档案等。

耀州:古代地名,今属陕西省。

徽宗:宋徽宗赵佶,北宋末代皇帝,也是著名的书画家。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宋徽宗在位期间的年号。

玉印:用玉石制成的印章,古代官员或皇帝使用的象征权力和身份的物品。

龟钮:印章的钮上刻有龟的形状,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稳重。

李斯虫鱼篆:指李斯所创的一种篆书,以其笔画精巧而著称。

宝文:印章上的文字,通常为篆书。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的年号。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公元1078年至1085年。

汉传国玺:汉朝传世之宝玺,被视为国家象征。

绍圣间: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公元1094年至1097年。

八宝:指八种宝物,包括镇国宝、受命宝等。

尚书省:宋代官署,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符宝郎:负责保管和掌管宝物的官员。

车驾临幸:皇帝出行。

大朝会:朝廷的大规模集会。

皇帝之宝:皇帝使用的宝物。

天子之宝:皇帝的宝物。

定命宝:一种宝物,寓意着天命所归。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的年号。

于阗:古代中亚的一个地区,今属塔吉克斯坦。

金宝:用金制成的宝物。

玉宝:用玉石制成的宝物。

册后太子:皇帝册封皇后和太子的仪式。

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宋孝宗对宋高宗的尊号。

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9年至1054年。

宁宗:宋宁宗赵扩,南宋皇帝。

徽号:皇帝或皇后的尊号。

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的皇后,章献皇后的尊号。

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太后:皇帝的生母。

皇太妃:皇帝的祖母或曾祖母。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未来的皇帝。

至道元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公元995年至997年。

金斗:用金制成的斗形器物。

红绵:红色的绵絮。

红罗泥金帊:用红罗和泥金制成的帊。

腰舆:官员出行时携带的轿子。

行马:官员出行时骑的马。

锦拓里:用锦缎制成的里子。

叶子五明装:一种装饰方式。

金锁:用金制成的锁。

黝漆:一种黑色的漆。

珉玉:珉玉是指美玉,古代常用于制作礼器和装饰品,象征着高贵和纯洁。

简:简是古代书写用的竹简,通常用于书写文字。

金绳:金绳是指用金丝编织成的绳子,常用于装饰和象征尊贵。

金花:金花是指用金丝或金箔制成的花朵,常用于装饰。

帉錔:帉錔是指用金丝或金银丝制成的装饰品,常用于冠帽或服饰。

锦褥:锦褥是指用锦缎制成的褥子,用于铺垫或装饰。

绯罗泥金夹帊:绯罗泥金夹帊是指用红色丝绸和金色泥金装饰的夹子,用于存放重要物品。

册匣:册匣是指存放册书的盒子,通常用贵重材料制成。

朱漆:朱漆是一种红色涂料,常用于装饰和防腐。

金龙首:金龙首是指以金龙为装饰的首饰或器物。

金鱼钩:金鱼钩是指用金制成的鱼形钩,常用于装饰。

红丝:红丝是指红色的丝线,常用于编织或装饰。

册案:册案是指放置册书的案子。

象:象是指象牙,古代常用于制作器物和装饰。

缕文:缕文是指用细线编织或刺绣的图案。

凤:凤是指凤凰,古代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乾道:乾道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时间为1165年至1173年。

帝册:帝册是指皇帝的册书,用于封赐或册封。

皇太子册:皇太子册是指封赐给皇太子的册书。

朱记:古代官方使用的红色印章。

缪篆:缪篆是指一种特殊的篆书,用于印章。

汉南国:汉南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南阳国王:南阳国王是指南阳地区的国王。

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王: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王是指某一地区的鬼王。

交址郡王:交址郡王是指交址地区的郡王。

大中祥符:大中祥符是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1008年至1016年。

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是指管理河西地区的节度使。

许州观察使:许州观察使是指管理许州的观察使。

石普:石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王旦:王旦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宰相。

在京三司粮料院:在京三司粮料院是指位于京城的粮食供应机构。

转关正字:转关正字是指可以转动的印章上的文字。

神宗熙宁五年: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即公元1072年。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牌印:古代官员身份和职权的象征,形似牌子,上面有官印。

少府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的工商业和手工业。

送礼部给付:送礼部,即礼部,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给付,即交付。

元丰三年:指北宋神宗赵顼的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

广西经略司:宋代地方军事机构,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知南丹州莫世忍:南丹州的地方官员,莫世忍为其姓名。

贡银、香、狮子、马:古代向朝廷进贡的物品,银、香、狮子、马均为珍贵物品。

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印:一种印章的名称,用于表明身份和职权。

礼部贡举院之印:礼部贡举院使用的印章,负责科举考试。

废贡院:废除贡举院,科举考试的事务归礼部管理。

三省:宋代中央政府的三级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寺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宗教事务。

长贰: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员的副职。

属: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员的下属。

木朱记:古代官方使用的木制印章,用于记录事务。

奉使印:代表皇帝或朝廷出使时使用的印章。

新进士:科举考试及第的士人。

南渡之后:指南宋建立后。

尚方:古代官署名,负责制造和供应宫廷用品。

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乾道二年:指南宋孝宗赵昚的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

礼部:宋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兵部:宋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负责军事事务。

陈弥:宋代官员,曾任兵部侍郎。

绍熙元年:指南宋光宗赵惇的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

李巘:宋代官员,曾任礼部侍郎。

绍兴十四年:指南宋高宗赵构的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

成都府钱引:宋代成都府发行的货币。

会子库:宋代负责发行和兑换会子的机构。

蕃国:指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

安南国王李天祚:安南国王,安南即今越南。

西蕃陇右郡王赵怀恩:西蕃,指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陇右郡王,陇右郡的地方王。

羁縻州: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单位。

翰林学士:宋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和学术事务。

丁度:宋代官员,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王尧臣:宋代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叶清臣:宋代官员,曾任知制诰。

两制:宋代中央政府的中书省和门下省。

端明殿学士:宋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和学术事务。

符彦卿:宋代官员,曾任枢密使。

军中传信牌:军队中用于传递信息的牌子。

兵符:古代军事指挥的凭证。

公牒:古代官方文书。

移牒:古代官方文书,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传信朱漆木牌:军队中用于传递信息的木牌。

字验:古代军队中用于验证身份和信息的标记。

主司:古代官员,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

嘉祐四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即公元1059年。

三司使:宋代官职,负责财政、盐铁和度支三个部门的官员。

张方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三司使。

驿券:古代传递文书和信使时使用的凭证。

西作坊:宋代官办手工业作坊,负责制造各种器物。

铜符:用铜制成的凭证,用于证明身份或授权。

左契:凭证的一半,用于外出时携带。

大内:皇帝居住的宫殿。

漏刻:古代计时器,通过滴水来计算时间。

铁牌:用铁制成的牌子,作为身份的标志。

符契:凭证,用于证明身份或授权。

鱼形:鱼的形象,常用于象征吉祥。

南郊式:古代皇帝在南郊祭祀的仪式。

车驾:皇帝的车队。

宣德门:宋代皇宫的正门。

太庙灵星门:太庙的北门。

朱雀门:宋代皇宫的南门。

南薰门:宋代皇宫的西门。

开宝礼: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制定的礼仪。

咸平中: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998年至1003年。

仪注:古代官方的仪式和礼节。

礼官:负责制定和执行礼仪的官员。

高宗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即公元1129年。

虎符:古代皇帝授予将领的凭证,用于调动军队。

枢密院主之:由枢密院负责管理。

缯:丝织品。

号:凭证。

皇城司:宋代官署,负责皇宫的安全。

黄绫:黄色的丝绸。

八字:八个字。

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即公元1132年。

檄牌:古代传递紧急命令的牌子。

金字牌:用金粉书写的牌子。

青字牌:用青色书写的牌子。

红字牌:用红色书写的牌子。

邮置:古代的邮政系统。

内侍省:宋代官署,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乾道末: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即公元1165年至1173年。

枢筦:枢密院的别称。

淳熙末: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即公元1174年至1189年。

摆铺:古代传递信息的驿站。

汴宋:指北宋时期的首都汴京。

南内:皇帝的行宫。

崇政殿:宋代宫殿之一。

垂拱殿:宋代宫殿之一。

天章阁:宋代宫殿之一。

福宁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的寝宫。

选德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射箭的地方。

延和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紫宸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

文德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颁布赦令的地方。

集英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策试士人的地方。

大庆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举行册封仪式的地方。

讲武殿:宋代宫殿之一,皇帝检阅武官的地方。

大郡:大型的郡城。

设厅:设立官厅。

德寿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

重华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

寿康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

慈宁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后居住的地方。

慈福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后居住的地方。

寿慈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后居住的地方。

北内:指德寿宫。

秘书省:宋代官署,负责图书和档案。

泰宁宫:宋代宫殿之一,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

慈懿皇后:宋高宗赵构的皇后。

资善堂:宋代太子读书的地方。

丽正门:宋代宫殿的北门。

射堂:古代太子学习射箭的地方。

荣观:宋代宫殿之一。

玉渊清赏:宋代宫殿之一。

凤山楼:宋代宫殿之一。

幕殿:古代祭祀时搭建的临时宫殿。

青城:古代祭祀时搭建的临时宫殿。

泰禋: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拱极: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祥曦: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景曜: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承和: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迎禧: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端诚: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熙成:古代祭祀时的殿堂。

清庙: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

省:古代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地点,如尚书省、中书省等。

台: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署,如御史台。

部:古代中央政府各部门的简称,如户部、礼部等。

寺:古代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监:古代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官署,如国子监、盐铁监等。

院:古代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官署,如大理院、都察院等。

衙:古代官员的办公处所,后来也泛指官署。

藩镇: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或直辖市。

僣:超越本分,擅自模仿或使用不应使用的礼仪或称号。

乌头门:古代官员宅邸门的一种装饰,以黑色为基调。

重栱: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结构,指梁上承重的构件。

藻井: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指天花板上的装饰性穹顶。

五色文采:指五彩斑斓的装饰色彩。

飞檐: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指屋檐外挑的部分,常用于美化建筑外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评注

臣庶室屋制度,此句开篇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对古代中国臣民居住建筑的制度进行阐述。‘臣庶’一词,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不同阶层,‘室屋制度’则是对居住建筑的规定和限制。

‘宰相以下治事之所曰省、曰台、曰部、曰寺、曰监、曰院’,此句列举了古代官署的名称,‘省’、‘台’、‘部’等,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代官署的职能和等级,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署名称的规范。

‘在外监司、州郡曰衙’,‘在外称衙而在内之公卿、大夫、士不称者,按唐制,天子所居曰衙,故臣下不得称。’这两句说明了‘衙’这一名称的使用范围和限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名称使用的严谨和等级观念。

‘后在外藩镇亦僣曰衙,遂为臣下通称。’此句揭示了‘衙’这一名称在后世的变化,由最初的尊称变为普遍使用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今帝居虽不曰衙,而在内省部、寺监之名,则仍唐旧也。’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衙’这一名称在当代的使用情况,虽然帝居不再称为‘衙’,但内部机构名称仍沿袭唐代。

‘然亦在内者为尊者避,在外者远君无嫌欤?’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在内者避称‘衙’,在外者则无此忌讳,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避讳制度的重视。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此句区分了不同身份人士的居住场所名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诸道府公门得施戟,若私门则爵位穹显经恩赐者,许之。’此句说明了官署和私人住宅在装饰上的差异,以及爵位和恩赐在装饰上的作用。

‘在内官不设,亦避君也。’此句再次强调了避讳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官署中的体现。

‘凡公宇,栋施瓦兽,门设梐枑。’此句描述了官署建筑的装饰特点,‘栋施瓦兽’、‘门设梐枑’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高超。

‘诸州正牙门及城门,并施鸱尾,不得施拒鹊。’此句说明了州城和城门的装饰规定,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重视。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此句说明了不同品级官员住宅的装饰规定,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员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此句说明了家族传承在住宅装饰上的体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家族观念的重视。

‘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此句说明了庶民住宅的装饰限制,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庶民阶层的控制。

‘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此句说明了庶民住宅的规模和样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庶民生活的规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志-卷一百零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2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