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五-原文
◎宗室三
○吴王颢 益王頵 吴王佖 燕王俣 楚王似 献愍太子茂 郓王楷 肃王枢 景王杞 济王栩 徐王棣 沂王〈木咢〉 和王栻 信王榛 太子谌(弟训)元懿太子 信王璩 庄文太子愭 魏王恺 景献太子询 镇王竑
英宗四子:长神宗,次吴荣王颢,次润王颜,次益端献王頵,皆宣仁圣烈高皇后出也。颜早亡,徽宗赐名追封。
吴荣王颢字仲明,初名仲糺,自右内率府副率为和州防御使,封安乐郡公,转明州观察使,进祁国公。治平元年,加检校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东阳郡王。三年,出阁。神宗立,进封昌王;官制行,册拜司空,徙王雍。哲宗嗣位,加太保,换成德、横海二镇,徙封扬王,赐赞拜不名,五日一谒禁中。帝致恭如家人礼。神宗祔庙,拜太傅,移镇京兆、凤翔。
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车驾偕三宫临幸,留宴终日。拜太尉,诸子皆命赐官,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皆可以为万世法。朕承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徙封徐王,诏书不名。
宣仁有疾,颢旦旦入问,因亦被病。宣仁祔庙,拜太师,徙王冀,赐入朝不趋。改淮南、荆南节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赠尚书令兼中书令、扬荆冀三州牧、燕王,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
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子孝骞嗣,终宁国军节度使、晋康郡王;孝锡终嘉州团练使,赠永国公。
益端献王頵,初名仲恪,封大宁郡公,进鄮国公、乐安郡王、嘉王。所历官赐,略与兄颢同。更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节度,徙王曹、荆,位至太尉。元祐三年七月薨,年三十三,赠太师、尚书令、荆徐二州牧、魏王,谥端献。徽宗改封益王。
頵端重明粹,少好学,长博通群书,工飞白、篆籀。宾接宫僚,岁满当去,辄奏留,久者至十余年。颇好医书,手著《普惠集效方》,且储药以救病者。
子九人:孝哲,右骁卫将军,早亡;孝奕,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赠司空、平原郡王;孝参,奉国军节度使,改宁武、武胜,封豫章郡王;孝永,邢州观察使,赠司空、广陵郡王;孝诒、孝骘、孝悦、孝颖、孝愿,皆至节度使。
神宗十四子:长成王佾,次惠王仅,次唐哀献王俊,次褒王伸,次冀王僴,次哲宗,次豫悼惠王价,次徐冲惠王倜,次吴荣穆王佖,次仪王伟,次徽宗,次燕王俣,次楚荣宪王似,次越王偲。八王皆早薨:佾、仅、伸、伟,徽宗赐名追封;俊、僴、倜、价,徽宗改封。
吴荣穆王佖,帝第九子。初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仪国公。哲宗立,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宁郡王,进申王,拜司空。帝崩,佖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历京兆、真定尹,荆、扬、太原、兴元牧,徙国陈。崇宁五年薨,辍视朝七日。赠尚书令兼中书令、徐州牧、燕王,谥荣穆。又加赠侍中,改封吴王。子有奕,武信军节度使、和义郡王。
燕王俣,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母曰林婕妤。俣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成国公;偲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祁国公。哲宗朝,俣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咸宁郡王;偲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永宁郡王。是后累换节铖,历任尹牧,俣进封莘王,偲封睦王。徽宗朝,俱历太保、太傅,俣进封卫王、魏王、燕王,偲进封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同迁太师,俣授河东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牧,偲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
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为首者戮之,益兵卫送二王于金营,北行至庆源境上,俣乏食薨,偲至韩州而薨。
绍兴初,有崔绍祖者至寿春府,称越王次子,受上皇蜡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兴师恢复。镇抚使赵霖以闻。召赴行在,事败,送台狱伏罪,斩于越州市。
楚荣宪王似,帝第十三子。
初为集庆军节度使、和国公,进普宁郡王。
元符元年出阁,封简王。
似于哲宗为母弟,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宰相章惇以似对。
后曰:’均是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端王。
徽宗定位,加司徒,改镇武昌、武成,徙封蔡,拜太保,移镇保平、镇安,又改凤翔、雄武。
以王府史语言指斥,送大理寺验治,似上表待罪。
左司江谏江公望上疏,以为:’亲隙不可开,开则言可离贰;疑迹不可显,显则事难磨灭。陛下之得天下也,章惇尝持异议,已有隙迹矣。蔡王出于无心,年尚幼小,未达祸乱之萌,恬不以为恤。陛下一切包容,已开之隙复涂,已显之迹复泯矣。恩意渥缛,欢然不失兄弟之情。若以暧昧无根之语,加诸至亲骨肉之间,则有魏文’相煎太急’之讥,而忘大舜亲爱之道,岂治世之美事邪。臣愿陛下密诏有司,凡无根之言勿形案牍,倘有瑕可指,一人胸次,则终身不忘,迹不可泯,隙不可涂,则骨肉离矣。一有浸淫旁及蔡王之语,不识陛下将何以处之,陛下何颜见神考于太庙乎?’
疏入,公望罢知淮阳军。
徽宗虽出公望,然颇思其言,止治其左右。
崇宁中,徙镇荆南、武宁。
崇宁五年薨,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冀州牧、韩王,改封楚王,谥荣宪。
子有恭,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
哲宗一子:献愍太子茂,昭怀刘皇后为贤妃时所生。
帝未有子,而中宫虚位,后因是得立。
然才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谥冲献。
崇宁元年,改谥献愍。
后之立也,邹浩凡三上疏谏,随削其稿。
至是,或谓浩有’杀卓氏而夺其子,欺人可也,讵可以欺天乎’之语,徽宗昭暴其事,复窜浩昭州,而峻茂典册。
后上表谢,然浩盖无是言也。
徽宗三十一子:长钦宗,次衮王柽,次郓王楷,次荆王楫,次肃王枢,次景王杞,次济王栩,次益王棫,次高宗,次邠王材,次祁王模,次莘王植,次仪王朴,次徐王棣,次沂王〈木咢〉,次郓王栱,次和王栻,次信王榛,次汉王椿,次安康郡王楃,次广平郡王楗,次陈国公机,次相国公梃,次瀛国公樾,次建安郡王楧,次嘉国公椅,次温国公栋,次英国公楒,次仪国公桐,次昌国公柄,次润国公枞。
柽、楫、材、栱、椿、机六王早薨。
郓王楷,帝第三子。
初名焕。
始封魏国公,进高密郡王、嘉王,历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节度使。
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
母王妃方有宠,遂超拜太傅,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
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
北伐之役,且将以为元帅,会白沟失利而止。
钦宗立,改镇凤翔、彰德军。
靖康初,与诸王皆北迁。
肃王枢,帝第五子。
初封吴国公,进建安郡王、肃王,历节度六镇。
靖康初,金人围京城,要帝子弟为质,且求输两河。
于是遣宰臣张邦昌从枢使斡离不军,为金人所留,约俟割地毕遣还,而挟以北去。
景王杞,初授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冀国公。
大观二年,改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文安郡王。
政和中,授检校太保,寻迁太保,改授护国、武昌军节度使,追封景王。
靖康元年,授荆南、镇东军节度使,迁太傅。
二年,遣诣金营充贺正旦使。
既归,又从上幸青城。
及上皇出郊,杞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食不食肉,上皇制发愿文,述祈天请命之意,以授杞。
杞顿首泣。
及北行,须发尽白。
济王栩,初授镇洮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鲁国公。
大观二年,改授彰武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安康郡王,政和中,授检校太保,改荆南、清海军节度使,进封济王。
靖康元年,授护国、宁海军节度使,迁太傅。
同景王杞为贺金人正旦使。
既还,又与何桌为请命使,金帅绐栩曰:’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无,今所欲割地而已。’
栩回以白上,且言金帅请与上皇相见,上曰:’岂可使上皇蒙尘。’遂自出,以栩从行。
及索诸王家属,栩夫人曹氏避难他出,徐秉哲捕而拘之,遂同北去。
徐王棣,初授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徐国公。
政和中,授检校太保。
宣和中,改镇南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高平郡王。
寻改山南东道、河阳三城节度使,进封徐王。
后从渊圣北去。
绍兴二年,有万州李勃者,伪称祁王,内侍杨公谨与言徐王起居状,勃遂改称徐王。
宣抚使张浚遣赴行在,上命王府故吏验视,言非真,诏送大理,情得,弃市。
沂王〈木咢〉,初授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冀国公。
政和中,授检校太保。
宣和中,改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间郡王。
寻改剑南东川、威武军节度使,迁太保,进封沂王。
后从渊圣出郊,至北方,与驸马刘彦文告上皇左右谋变,金遣人按问,上皇遣莘王植、驸马蔡鞗等对辨,凡三日,〈木咢〉、彦文气折,金人诛之。
和王栻,初授静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广国公。
三年,授检校太保。
寻改定武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南康郡王。
靖康元年,授瀛海、安化军节度使、检校太傅,追封和王。
后从渊圣出郊。
有遗女一人,高宗朝封乐平县主,出适杜安石,命大宗正司主婚。
信王榛,初授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福国公。
三年,授检校太保。
宣和末,改安远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
靖康元年,授庆阳、昭化军节度使,迁检校太傅,进封信王。
后从渊圣出郊,北行至庆源,亡匿真定境中。
时马广与赵邦杰聚兵保五马山砦,阴迎榛归,奉以为主,两河遗民闻风响应。
榛遣广诣行在奏之,其略曰:
邦杰与广,忠义之心,坚若金石,臣自陷贼中,颇知其虚实。
贼今稍惰,皆怀归心,且累败于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
今山西诸砦乡兵约十余万,力与贼抗,但皆苦窘,兼阙戎器。
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来援,不然,久之恐反为贼用。
臣于陛下,以礼言则君臣,以义言则兄弟,其忧国念亲之心无异。
愿委臣总大军,与诸砦乡兵,约日大举,决见成功。
广既至,黄潜善、汪伯彦疑其非真,上识榛手书,遂除河外兵马都元帅。
潜善、伯彦终疑之,广将行,密授朝旨,使几察榛,复令广听诸路节制。
广知事不成,遂留于大名府不进。
会有言榛将渡河入京,朝廷因诏择日还京,以伐其谋。
金人恐广以援兵至,急发兵攻诸砦,断其汲道,诸砦遂陷。
榛亡,不知所在,或曰后兴上皇同居五国城。
绍兴元年,邓州有杨其姓者,聚千余人,自称信王。
镇抚使翟兴觉诈,遣将斩之以闻。
钦宗皇太子谌,朱皇后子也。
政和七年生,为嫡皇孙,祖宗以来所未有,徽宗喜。
蔡京奏除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从之。
会王黼得政,谋倾京,言其以东宫比人主,遂降为高州防御使。
靖康元年,迁检校少保、昭庆军节度使、大宁郡王。
寻进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
四月,诏立为皇太子。
二年,上幸青城,命密院同知孙傅兼太子少傅,吏部侍郎谢克家兼太子宾客,辅太子监国,称制行事。
未几,金人请二帝谕太子出城。
统制吴革力请留,欲以所募士微服卫太子溃围以出。
傅不许,乃谋匿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送金人,绐以宦者窃太子欲投献。
都人争之,并伤太子。
迟疑不决者五日。
吴开、莫俦督胁甚急,范琼恐变生,以危言詟卫士,遂拥太子与皇后共车以出。
百官军吏奔随号哭,太学诸生拥拜车前,太子呼云:
“百姓救我!”
哭声震天,已而北去。
弟训。
训乃北地所生。
有砀山人留遇僧者,金人见之曰:
“全似赵家少帝。”
遇僧窃喜。
绍兴十年,三京路通,诏求宗室。
遇僧自言少帝第二子,乃守臣遣赴行在,过泗州,州官孙守信疑之,白其守,请于朝。
阁门言渊圣无第二子,诏宁信劾治。
遇僧伏罪,黥隶琼州。
后有自北至者,曰:
“渊圣小大王训,见居五国城。”
元懿太子讳旉,高宗子也,母潘贤妃。
建炎元年六月,生于南京。
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金人侵淮南,帝幸临安,会苗傅、刘正彦作乱,逼帝禅位于旉,改元明受。
既而傅等伏诛,帝复位,乃以旉为皇太子,从幸建康。
太子立,属疾,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
信王璩字润夫,初名伯玖,艺祖七世孙,秉义郎子彦之子也。
生而聪慧。
初,伯琮以宗子被选入宫,高宗命鞠于婕妤张氏;吴才人亦请于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时生七岁矣。
伯琮以建国公就傅,璩独居禁中。
俄拜节度使,封吴国公,宰执赵鼎、刘大中、王庶等坚持之,命不果行。
会秦桧专政,遂除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
寻诏赴资善堂听读。
绍兴十五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
时伯琮己封普安郡王,璩官属礼制相等夷,号东、西府。
逾年,改武昌军节度使。
二十二年,子彦卒,璩去官持服,终丧,还旧官。
显仁太后崩,普安郡王始立为皇太子,璩因加恩称皇侄,名位始定。
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
孝宗即位,璩表请入贺,许之,特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
顷之,省绍兴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
璩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
淳熙中,除少傅。
高宗崩,奔赴得疾,逾年而薨,年五十九,追封信王,累赠太保、太师。
始,璩之入宫也,储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颇以为疑。
孝宗既立,天性友爱,璩入朝,屡召宴内殿,呼以官,不名也,赐予无算。
子四人:师淳历忠州团练使、永州防御使,师瀹、师沦、师路并补武翼大夫。
孙希楙,特补保义郎。
庄文太子讳愭,孝宗嫡长子也,母郭皇后。
初名愉,补右内率府副率,寻赐名愭,除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
孝宗为皇子时,愭拜蕲州防御使。
及受禅,除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封邓王。
故事皇子出阁,封王,兼两镇,然后加司空。
愭自防御使躐拜少保,章异数也。
乾道元年,立为皇太子,册广国夫人钱氏为妃。
诏增东宫从卫,太子谦让。
及奏捐月给杂物,从之。
三年秋,太子病暍,医误投药,病剧。
上皇与帝亲视疾,为赦天下。
越三日薨,年二十四,谥庄文。
太子贤厚,上皇与帝皆爱之。
帝从礼官议服期,以日易月;文武百官服衰,服一日而除;东宫臣僚齐衰三月,临七日而除。
比葬,帝再至东宫,命宰臣奉谥册,大小祥皆以执政官行礼。
子挺,钱氏所生也,甫晬,除福州观察使,封荣国公,乾道九年卒,赠武当军节度使,追封豫国公。
宁宗时,命宗子希璂为太子后。
希璂,艺祖九世孙也,赐名搢,补右千牛卫将军,置教授于府。
开禧二年,除忠州防御使。
嘉定八年,更名思正。
魏惠宪王讳恺,庄文同母弟也。
初补右内率府副率,转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
孝宗受禅,拜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庆王。
庄文太子薨,恺次当立,帝意未决。
既而以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
加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判宁国府。
妻华国夫人韦氏,特封韩、魏两国夫人,以示优礼。
赐黄金三千两、白金一万两,命宰设祖于玉津园,王登车,顾谓虞允文曰:’更望相公保全。’
比至镇,奏朝天申节,许之。
府长史上言,欲与司马分治郡,俾王受成。
恺奏曰:’臣被命判府,今专委长史、司马,是处臣无用之地。况一郡置三判府,臣恐吏民纷竞不一,徒见其扰。长史、司马宜主钱谷、讼牒,俾拟呈臣依而判之,庶上下安,事益易治。’
又请增士人贡额。
朝廷悉从之。
恺究心民事,筑圩田之隤圮者,帝手诏嘉劳之。
淳熙元年,徙判明州。
辍属邑田租以赡学。
得两歧麦,图以献,帝复赐手诏曰:’汝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宜获瑞麦之应。’
加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寻改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
七年,薨于明州,年三十五。
帝素服发哀于别殿,赠淮南武宁军节度使、扬州牧兼徐州牧,谥惠宁。
王性宽慈,上皇雅爱之。
虽以宗社大计出王于外,然心每念之,赐赉不绝。
讣闻,帝滋然曰:’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
治二郡有仁声,薨之日,四明父老乞建祠立碑,以纪遗爱。
子二人。
摅早卒。
抦生于明州,母卜氏,信安郡夫人,王薨,还居行在。
抦性早慧,帝爱之,将内禅,升耀州观察使,封嘉国公。
庆元间,封吴兴郡王,领昭庆军节度使。
开禧二年薨,赠太保,封沂王,谥靖惠。
子垓,三岁而夭。
诏立宗室希瞿子为其后,更名均,领右千牛卫将军,置教授于府。
寻加福州观察使。
后更名贵和,即镇王竑也。
景献太子讳询,燕懿王后,艺祖十一世孙也。
初名与愿。
宁宗既失衮王,从宰执京镗等请,取与愿养于宫中,年六岁,赐名〈日严〉,除福州观察使。
嘉泰二年,拜威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听读资善堂。
开禧元年,时边事益急,金人请诛首谋用兵者,〈日严〉用翊善史弥远计,奏韩侂胄轻起兵端,上危宗社,宜赐黜罢,以安边境。
从之。
〈日严〉立为皇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更为帱。
诏御朝太子侍立,宰执日赴资善堂会议。
寻用天禧故事,宰辅大臣并兼师傅、宾客,太子出居东宫,更名询。
嘉定十三年薨,年二十九,谥景献。
镇王竑,希瞿之子也。
初,沂靖惠王薨,无嗣,以竑为之后,赐名均,寻改赐名贵和。
太子询薨,乃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
嘉定十五年五月,加检校少保,封济国公。
十七年六月辛未,竑生子,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
八月祭未,赐竑子名铨,授左千牛卫大将军。
丁亥,铨薨,赠复州防御使,追封永宁侯。
竑上表称谢。
竑好鼓琴,丞相史弥远买美人善琴者,纳诸御,而厚廪其家,使美人目闲竑,动息必以告。
美人知书慧黠,竑嬖之。
宫壁有舆地图,竑指琼厓曰:’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
又尝呼弥远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则恩州也。
弥远闻之,尝因七月七日进乞巧奇玩以觇之,竑乘酒碎于地。
弥远大惧,日夕思以处竑,而竑不知也。
时沂王犹未有后,方选宗室希瓐子昀继之。
一日,弥远为其父饭僧净慈寺,独与国子学录郑清之登惠日阁,屏人语曰:’皇子不堪负荷,闻后沂邸者甚贤,今欲择讲官,君其善训迪之。事成,弥远之坐即君坐也。然言出于弥远之口,入于君之耳,若一语泄者,吾与君皆族矣。’
清之拱手曰:’不敢。’
乃以清之兼魏忠宪王府教授。
清之日教昀为文,又购高宗书俾习焉。
清之上谒弥远,即以昀诗文翰墨以示,弥远誉之不容口。
弥远尝问清之:’吾闻其贤已熟,大要竟何如?’
清之曰:’其人之贤,更仆不能数,然一言以断之曰:不凡。’
弥远颔之再三,策立之意益坚。
清之始以小官兼教授,其后累迁,兼如故。
宁宗崩,弥远始遣清之往,告昀以将立之之意。
再三言之,昀默然不应。
最后清之乃言曰:’丞相以清之从游之久,故使布腹心于足下。今足下不答一语,则清之将何以复命于丞相?’
昀始拱手徐答曰:’绍兴老母在。’
清之以告弥远,益相与叹其不凡。
竑跂足以需宣召,久而不至。
弥远在禁中,遣快行宣皇子,令之曰:’今所宣是沂靖惠王府皇子,非万岁巷皇子,苟误,则汝曹皆处斩。’
竑不能自己,属目墙壁间,见快行过其府而不入,疑焉。
己而拥一人径过,天已暝,不知其为谁,甚惑。
昀既至,弥远引入柩前,举哀毕,然后召竑。
竑闻命亟赴,至则每过宫门,禁卫拒其从者。
弥远亦引入柩前,举哀毕,引出帷,殿帅夏震守之。
既而召百官立班听遗制,则引竑仍就旧班,竑愕然曰:’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班?’
震绐之曰:’未宣制以前当在此,宣制后乃即位耳。’
竑以为然。
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宣制毕,阁门赞呼,百官拜舞,贺新皇帝即位。
竑不肯拜,震捽其首下拜。
皇后矫遗诏: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
帝因加竑少保,进封济王。
九月丁丑,以竑充醴泉观使,令就赐第。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弟丙谋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壬等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身。
竑号泣不从,不获已,与之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
众许诺。
遂发军资库金帛、会子犒军,命守臣谢周卿率官属入贺,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数弥远废立罪,云:’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进讨。’
比明视之,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不满百人耳。
竑知其谋不成,率州兵讨之。
遣王元春告于朝,弥远命殿司将彭任讨之,至则事平。
弥远令客秦天锡托召医治竑疾,竑本无疾。
丙戌,天锡诣竑,谕旨逼竑缢于州治。
帝辍朝,赙银绢各一千、会子万贯,赠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
给事中盛章、权直舍人院王既一再缴奏,诏从之。
右正言李知孝累奏,追夺王爵,降封巴陵县公。
于是在廷之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每以竑为言,弥远辄恶而斥远之。
端平元年,诏复官爵。
妻吴氏为比丘尼,赐惠净法空大师,月给钵钱百贯。
景定五年,度宗降诏,追复元赠节度使。
德祐元年,提领户部财用兼修国史常楙请立竑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更封大国,表墓锡谥,命大宗正司议选择立后,迎善气,销恶运,莫先于此。
下礼部议,赠太师、尚书令,依旧节度使,升封镇王,谥昭肃。
以田万亩赐其家,遣应麟致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五-译文
宗室三:吴王颢、益王頵、吴王佖、燕王俣、楚王似、献愍太子茂、郓王楷、肃王枢、景王杞、济王栩、徐王棣、沂王〈木咢〉、和王栻、信王榛、太子谌(弟训)元懿太子、信王璩、庄文太子愭、魏王恺、景献太子询、镇王竑。
英宗有四个儿子:长子神宗,次子吴荣王颢,次子润王颜,次子益端献王頵,他们都是宣仁圣烈高皇后所生。颜早逝,徽宗赐名追封。
吴荣王颢字仲明,原名仲糺,曾任右内率府副率,后任和州防御使,封安乐郡公,转任明州观察使,进封祁国公。治平元年,加封检校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东阳郡王。三年,出阁。神宗即位,进封昌王;官制实行,册封司空,迁封王雍。哲宗继位,加封太保,换成德、横海二镇,迁封扬王,赐赞拜不名,五日一谒禁中。皇帝对他非常尊敬,如同家人。神宗入庙,封太傅,移镇京兆、凤翔。
自熙宁以来,颢多次请求外出居住,但奏章总是被驳回。到元祐初年,才赐予咸宜坊第一区,匾额为’亲贤’,与弟弟頵对邸。皇帝与三宫一同临幸,留宴终日。封太尉,诸子都赐官职,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允许两位叔叔外出居住,这是武王待周公的意思。太皇太后严格朝廷之礼,以义制恩,才同意他们的请求,外出居住,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都可以成为万世法。我承侍两宫,巡视新居,怀念往事,泪流满面。昔日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迁封徐王,诏书不名。
宣仁有病,颢日夜入问,也因此被病。宣仁入庙,封太师,迁封王冀,赐入朝不趋。改任淮南、荆南节度使,迁封楚王。病重,皇帝亲自带着医生诊断,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皇帝亲自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赠尚书令兼中书令、扬荆冀三州牧、燕王,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
颢天资聪颖,尤其好学,开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曾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子孝骞嗣,终宁国军节度使、晋康郡王;孝锡终嘉州团练使,赠永国公。
益端献王頵,原名仲恪,封大宁郡公,进鄮国公、乐安郡王、嘉王。所历官赐,略与兄颢同。更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节度,迁封王曹、荆,位至太尉。元祐三年七月薨,年三十三,赠太师、尚书令、荆徐二州牧、魏王,谥端献。徽宗改封益王。
頵端重明粹,少好学,长博通群书,工飞白、篆籀。宾接宫僚,岁满当去,辄奏留,久者至十余年。颇好医书,手著《普惠集效方》,且储药以救病者。
子九人:孝哲,右骁卫将军,早亡;孝奕,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赠司空、平原郡王;孝参,奉国军节度使,改宁武、武胜,封豫章郡王;孝永,邢州观察使,赠司空、广陵郡王;孝诒、孝骘、孝悦、孝颖、孝愿,皆至节度使。
神宗十四子:长子成王佾,次惠王仅,次唐哀献王俊,次褒王伸,次冀王僴,次哲宗,次豫悼惠王价,次徐冲惠王倜,次吴荣穆王佖,次仪王伟,次徽宗,次燕王俣,次楚荣宪王似,次越王偲。八王皆早薨:佾、仅、伸、伟,徽宗赐名追封;俊、僴、倜、价,徽宗改封。
吴荣穆王佖,帝第九子。初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仪国公。哲宗立,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宁郡王,进申王,封司空。皇帝去世,佖在诸弟中年龄最大,因眼疾不能立。徽宗继位,以帝兄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历京兆、真定尹,荆、扬、太原、兴元牧,迁国陈。崇宁五年薨,辍视朝七日。赠尚书令兼中书令、徐州牧、燕王,谥荣穆。又加赠侍中,改封吴王。子有奕,武信军节度使、和义郡王。
燕王俣,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母亲是林婕妤。俣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成国公;偲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祁国公。哲宗朝,俣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咸宁郡王;偲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永宁郡王。此后多次更换节铖,历任尹牧,俣进封莘王,偲封睦王。徽宗朝,俱历太保、太傅,俣进封卫王、魏王、燕王,偲进封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同迁太师,俣授河东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牧,偲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
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为首者戮之,益兵卫送二王于金营,北行至庆源境上,俣乏食薨,偲至韩州而薨。
绍兴初,有崔绍祖者至寿春府,称越王次子,受上皇蜡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兴师恢复。镇抚使赵霖以闻。召赴行在,事败,送台狱伏罪,斩于越州市。
楚荣宪王刘似,是宋帝的第十三个儿子。最初担任集庆军节度使、和国公,后来晋升为普宁郡王。元符元年出阁,被封为简王。刘似是哲宗的母弟,哲宗去世后,皇太后商议立谁为继承人,宰相章惇推荐了刘似。皇太后说:‘他们都是神宗的儿子,何必一定要立他呢。’于是立了端王。徽宗即位后,加封刘似为司徒,改任武昌、武成节度使,后来又封为蔡王,担任太保,移镇保平、镇安,又改任凤翔、雄武节度使。因为王府史官指责刘似,他被送到大理寺审讯,刘似上表请求处罚自己。
左司江谏江公望上疏,认为:‘亲兄弟之间的嫌隙不能扩大,扩大了就会导致言辞上的分歧;怀疑的迹象不能显露,显露了事情就难以抹去。陛下得到天下时,章惇曾经持有不同意见,已经有了嫌隙的迹象。蔡王刘似出于无心,年纪还小,不懂祸乱的开始,对此并不关心。陛下宽容包容,已经打开的嫌隙又恢复了和谐,已经显露的迹象又消失了。陛下恩意深厚,兄弟之间的感情依然融洽。如果用毫无根据的话,加在至亲骨肉之间,就会有魏文帝‘相煎太急’的批评,而忘记了大舜亲爱之道,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美事吗?我希望陛下秘密下诏给有关部门,所有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记录在案,如果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一旦被一个人记在心里,就终身不忘,痕迹无法抹去,嫌隙无法弥补,就会导致骨肉分离。一旦有涉及蔡王的话传开,不知道陛下将如何处理,陛下有何脸面去太庙见先帝呢?’奏疏呈上后,江公望被罢免了淮阳军的职务。徽宗虽然罢免了江公望,但很怀念他的话,只处罚了他的身边的人。
崇宁年间,刘似被调任荆南、武宁节度使。崇宁五年去世,追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冀州牧、韩王,改封为楚王,谥号为荣宪。
刘似的儿子刘有恭,担任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
哲宗有一个儿子:献愍太子刘茂,是昭怀刘皇后在贤妃时生的。帝没有儿子,而皇后没有儿子,因此得以立为皇后。然而,才三个月就夭折了,追封为越王,谥号为冲献。崇宁元年,改谥号为献愍。皇后立为皇后时,邹浩三次上疏劝谏,稿件都被削除。到这时,有人说邹浩有‘杀卓氏而夺其子,欺人可也,讵可以欺天乎’的话,徽宗揭露了这件事,又将邹浩流放到昭州,而严肃处理了刘茂的事。
徽宗有三十一个儿子:长子钦宗,次子衮王赵柽,次子郓王赵楷,次子荆王赵楫,次子肃王赵枢,次子景王赵杞,次子济王赵栩,次子益王赵棫,次子高宗,次子邠王赵材,次子祁王赵模,次子莘王赵植,次子仪王赵朴,次子徐王赵棣,次子沂王赵〈木咢〉,次子郓王赵栱,次子和王赵栻,次子信王赵榛,次子汉王赵椿,次子安康郡王赵楃,次子广平郡王赵楗,次子陈国公赵机,次子相国公赵梃,次子瀛国公赵樾,次子建安郡王赵楧,次子嘉国公赵椅,次子温国公赵栋,次子英国公赵楒,次子仪国公赵桐,次子昌国公赵柄,次子润国公赵枞。赵柽、赵楫、赵材、赵栱、赵椿、赵机六王早逝。
郓王赵楷,是帝的第三个儿子。最初名叫赵焕。最初被封为魏国公,后来晋升为高密郡王、嘉王,历任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节度使。政和八年,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他的母亲王妃当时受到宠爱,于是被破格晋升为太傅,改封为郓王,仍然负责管理皇城司。他出入禁省,不再受时间限制,在外宅建造飞桥复道以方便往来。在北伐战役中,他被任命为元帅,但因为白沟战役失利而取消。钦宗即位后,改任凤翔、彰德军节度使。靖康初年,与其他王一起被迁往北方。
肃王赵枢,是帝的第五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吴国公,后来晋升为建安郡王、肃王,历任六个节度使。靖康初年,金人围攻京城,要求帝的子弟作为人质,并要求割让两河。于是派宰相张邦昌随枢使斡离不的军队,被金人留下,约定等割地完成后才放回,但被挟持北去。
景王赵杞,最初授予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冀国公。大观二年,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文安郡王。政和年间,授予检校太保,不久后晋升为太保,改任护国、武昌军节度使,追封为景王。靖康元年,授予荆南、镇东军节度使,晋升为太傅。
靖康二年,被派往金营担任贺正旦使。回国后,又随皇帝到青城。当皇帝出郊时,赵杞日夜侍奉左右,衣不解带,食不食肉,皇帝写下发愿文,表达祈求天命的意思,交给赵杞。赵杞顿首哭泣。在北行途中,须发都变白了。
济王赵栩,最初授予镇洮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鲁国公。大观二年,改任彰武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安康郡王。政和年间,授予检校太保,改任荆南、清海军节度使,晋升为济王。靖康元年,授予护国、宁海军节度使,晋升为太傅。
济王赵栩与景王赵杞一同担任贺金人正旦使。回国后,又与何桌一同作为请命使,金帅欺骗赵栩说:‘自古以来有南就有北,不能相互没有,现在只是想割让土地而已。’赵栩将此事报告给皇帝,并说金帅邀请皇帝的父亲见面,皇帝说:‘怎么可以让皇帝的父亲受辱。’于是亲自出城,带着赵栩同行。及至搜查王公贵族家属时,赵栩的妻子曹氏躲避战乱外出,徐秉哲抓捕并拘禁了她,于是一同被北迁。
徐王赵棣,最初授予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徐国公。政和年间,授予检校太保。宣和年间,改任镇南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高平郡王。不久后改任山南东道、河阳三城节度使,晋升为徐王。后来随皇帝北迁。
绍兴二年,有万州人李勃,假称祁王,内侍杨公谨与他谈论徐王的起居情况,李勃于是改称徐王。宣抚使张浚派人送他到皇帝那里,皇帝命令王府旧吏验视,说不是真的,下诏送大理寺审讯,情况得到证实,被处死。
沂王赵〈木咢〉,最初授予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冀国公。政和年间,授予检校太保。宣和年间,改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河间郡王。不久后改任剑南东川、威武军节度使,晋升为太保,晋升为沂王。
后来随皇帝出郊,到北方,与驸马刘彦文向皇帝的父亲左右的人告发谋变,金人派人审问,皇帝的父亲派莘王赵植、驸马蔡鞗等人对质,经过三天,赵〈木咢〉、刘彦文气势受挫,金人将他们处死。
和王赵栻,最初授予静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广国公。三年,授予检校太保。不久后改任定武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南康郡王。靖康元年,授予瀛海、安化军节度使、检校太傅,追封为王。后来随皇帝出郊。
有一个遗女,高宗朝被封为乐平县主,出嫁给了杜安石,大宗正司负责主婚。
信王榛,最初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福国公。三年后,又被授予检校太保。宣和末年,改任安远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平阳郡王。靖康元年,他被任命为庆阳、昭化军节度使,升任检校太傅,并再次封为信王。
后来跟随宋徽宗出郊,北行至庆源,匿藏在真定境内。当时马广和赵邦杰聚集兵力守卫五马山砦,暗中迎接榛回来,尊奉他为君主,两河的遗民闻风而响应。
榛派遣马广前往朝廷上奏,他的奏章大致说:‘邦杰和广,忠义之心,坚如金石,我在贼中,深知他们的虚实。现在贼军稍微松懈,都怀着归心,并且连续在西夏战败,契丹也出兵攻打他们。现在山西各砦的乡兵约有十万,力量可以与贼军抗衡,但他们都感到困窘,而且缺少兵器。我多方抚恤他们,只希望朝廷派兵支援,否则,时间久了恐怕反而被贼军利用。我对陛下,无论是以礼言还是以义言,都是君臣或兄弟,忧国念亲之心没有区别。希望陛下将大军交给我,与各砦的乡兵约定日期大举进攻,一定能够成功。’马广到达后,黄潜善、汪伯彦怀疑他的身份,皇帝认出了榛的手书,于是任命他为河外兵马都元帅。潜善、伯彦始终怀疑他,马广即将出发时,皇帝秘密下达旨意,让他暗中调查榛,又命令马广听从各路节制。马广知道事情无法成功,于是留在大名府不再前进。恰逢有人说榛将要渡河入京,朝廷因此下诏择日返回京城,以挫败他的计划。
金人担心马广带领援兵到来,急忙派兵攻打各砦,切断他们的水源,各砦于是被攻陷。榛失踪,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后来与宋徽宗一同居住在五国城。
绍兴元年,邓州有个姓杨的人,聚集了一千多人,自称信王。镇抚使翟兴察觉到他在欺诈,派人将他斩首上报。
钦宗的皇太子赵谌,是朱皇后的儿子。政和七年出生,成为嫡皇孙,这是祖宗以来所没有的,徽宗非常高兴。蔡京上奏请求任命他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为崇国公,皇帝同意了。正值王黼掌权,企图倾覆蔡京,说蔡京把东宫比作君主,于是将他降为高州防御使。靖康元年,升任检校少保、昭庆军节度使、大宁郡王。不久又升任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四月,下诏立他为皇太子。
二年,皇帝前往青城,任命枢密院同知孙傅兼任太子少傅,吏部侍郎谢克家兼任太子宾客,辅助太子监国,代行皇帝之职。不久,金人请求皇帝和太子出城。统制吴革竭力请求留下,想要带领所招募的士兵微服保护太子,突破重围而出。孙傅不允许,于是计划在民间隐藏,另外寻找与太子长相类似的人和两名宦官杀死他们,送给金人,欺骗说宦官偷了太子想要献给金人,都城的人们争相观看,结果太子也受了伤。犹豫不决了五天。吴开、莫俦逼迫得很急,范琼担心发生变故,用威胁的话吓唬卫士,于是扶着太子和皇后一起乘车离开。百官和军吏奔跑跟随,号哭不止,太学的学生们在车前拥拜,太子呼喊:‘百姓救我!’哭声震天,不久后他们向北而去。
赵训是在北方出生的。有个砀山人留遇僧人,金人见到他说:‘他完全像赵家的少帝。’留遇僧暗自高兴。绍兴十年,三京路畅通,下诏寻找宗室。留遇僧自称是少帝的第二个儿子,于是被守臣派往行在,路过泗州,州官孙守信怀疑他,上报给守将,请求朝廷处理。阁门说宋徽宗没有第二个儿子,下诏宁信弹劾他。留遇僧认罪,被刺配到琼州。后来有从北方来的人说:‘宋徽宗的小大王赵训,现在住在五国城。’
元懿太子赵旉,是高宗的儿子,母亲是潘贤妃。建炎元年六月,在南京出生。被任命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为魏国公。金人侵犯淮南,皇帝前往临安,正逢苗傅、刘正彦作乱,逼迫皇帝禅位于赵旉,改元明受。不久,苗傅等人被处死,皇帝复位,于是任命赵旉为皇太子,随皇帝前往建康。太子即位后,突然生病,宫人误踩地上金炉发出声响,太子受到惊吓,病情加重,去世,谥号元懿。
信王赵璩字润夫,原名伯玖,是艺祖的第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生来就聪明伶俐。
起初,赵伯琮作为宗室被选入宫中,高宗命令由婕妤张氏抚养;吴才人也请求皇帝,于是将伯玖交给才人的母亲抚养,赐名璩,任命为和州防御使,当时他已经七岁了。赵伯琮被封为建国公后,赵璩独自居住在宫中。不久,被封为节度使,封为吴国公,宰执赵鼎、刘大中、王庶等人坚持不同意,命令未能执行。正值秦桧专权,于是被任命为保大军节度使,封为崇国公。不久,下诏前往资善堂听读。绍兴十五年,加封检校少保,进封为恩平郡王,搬出宫中居住。当时赵伯琮已经被封为普安郡王,赵璩的官职和礼制与伯琮相等,被称为东、西府。过了一年,改任武昌军节度使。
二十二年,赵伯琮去世,赵璩辞去官职守丧,丧期结束后,恢复了原职。显仁太后去世,普安郡王开始被立为皇太子,赵璩因此得到恩宠,被称为皇侄,名位才得以确定。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在绍兴府设立官署。
孝宗即位后,赵璩上表请求入宫祝贺,得到允许,特被授予少保,改任静江军节度使。不久,省去绍兴府宗正事,改任判西外宗正司。赵璩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改任醴泉观使。淳熙年间,被任命为少傅。高宗去世,赵璩前往奔丧,得病,过了一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多次追赠太保、太师。
起初,赵璩入宫时,储君的位置未定已经接近三十年,朝廷内外都对此表示怀疑。孝宗即位后,天性友爱,赵璩入朝,多次被召入内殿宴会,称呼他的官职,不直呼其名,赐予的物品不计其数。
他有四个儿子:赵师淳历任忠州团练使、永州防御使,赵师瀹、赵师沦、赵师路都被补任为武翼大夫。孙子赵希楙,被特别补任为保义郎。
庄文太子赵愭,是孝宗的嫡长子,母亲是郭皇后。原名赵愉,被补任为右内率府副率,不久赐名愭,任命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孝宗还是皇子时,赵愭被任命为蕲州防御使。等到即位,被任命为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封为邓王。按照惯例,皇子出阁后,被封为王,兼任两镇,然后加封为司空。赵愭从防御使直接升任少保,这是非常罕见的。
乾道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册封广国夫人钱氏为妃。下诏增加东宫的护卫,太子谦让。等到上奏愿意捐献自己的月给,皇帝同意了。三年秋天,太子生病中暑,医生误投药物,病情加重。皇帝和太上皇亲自探视病情,下令赦免天下。过了三天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谥号庄文。
太子贤良宽厚,太上皇和皇帝都非常喜爱他。皇帝按照礼官的建议,服丧期由日改为月;文武百官服丧,一天后除去丧服;东宫的官员服丧三个月,七天后除去丧服。在葬礼前,皇帝两次前往东宫,命令宰相奉上谥册,大小祥祭都由执政官主持。
儿子赵挺,是钱氏所生的,刚满周岁,就被任命为福州观察使,封为荣国公,乾道九年去世,追赠武当军节度使,追封为豫国公。
宁宗时期,任命宗室希璂为太子。希璂是艺祖的第九世孙,赐名搢,补任右千牛卫将军,在府中设立教授职位。开禧二年,他被任命为忠州防御使。嘉定八年,改名为思正。
魏惠宪王讳恺,是庄文太子的同母弟弟。最初补任右内率府副率,后来转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孝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庆王。
庄文太子去世后,恺按顺序应该继位,但皇帝犹豫不决。后来因为恭王英武与皇帝相似,最终立他为太子。加封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为魏王,判宁国府。他的妻子华国夫人韦氏,被特别封为韩、魏两国夫人,以示优待。赐予黄金三千两、白银一万两,命令宰相在玉津园设立祖庙,王登车时回头对虞允文说:‘希望相公能保全我。’等到镇守地方,上奏朝天申节,得到许可。
府中的长史上奏,想要和司马一起治理郡事,让王接受成全。恺上奏说:‘我被任命为判府,现在专门委托长史、司马,这是我没有用武之地。况且一个郡设立三个判府,我担心官吏和百姓会纷争不一,只会增加混乱。长史、司马应该主管钱粮、诉讼文书,让我依据这些来判决,这样上下才能安定,事情也更容易治理。’他还请求增加士人的贡额。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恺关心民间事务,修复了圩田的坍塌部分,皇帝亲自下诏嘉奖他。
淳熙元年,他被调任判明州。停止征收属邑的田租来资助学校。得到两株麦子,画下来献给皇帝,皇帝再次下诏说:‘你鼓励农事,农民不偷懒,应该得到瑞麦的回报。’加封恺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担任江陵尹,不久改为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七年,在明州去世,享年三十五岁。皇帝在别殿穿上素服表示哀悼,追赠淮南武宁军节度使、扬州牧兼徐州牧,谥号惠宁。
王性格宽厚慈爱,皇帝对他非常宠爱。虽然因为国家大计将王派到外地,但心里常常挂念他,赏赐不断。听到讣告,皇帝感慨地说:‘以前之所以越级立储,正是因为这个儿子福气薄。’治理两郡有仁爱的名声,去世那天,四明的父老请求建立祠堂立碑,以纪念他的恩德。
他有两位儿子。摅早逝。抦在明州出生,母亲卜氏是信安郡夫人,王去世后,全家回到朝廷。抦从小聪明,皇帝喜欢他,将要禅位时,升任耀州观察使,封为嘉国公。庆元年间,封为吴兴郡王,担任昭庆军节度使。开禧二年去世,追赠太保,封为沂王,谥号靖惠。
他的儿子垓,三岁时夭折。皇帝下诏立宗室希瞿的儿子为其后,改名均,担任右千牛卫将军,在府中设立教授职位。不久后改为福州观察使。后来改名为贵和,就是镇王竑。
景献太子讳询,是燕懿王的后代,艺祖的十一世孙。最初名叫与愿。宁宗失去衮王后,从宰相京镗等人那里请求,将与愿接到宫中抚养,六岁时,赐名〈日严〉,任命为福州观察使。嘉泰二年,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封为卫国公,允许在资善堂读书。
开禧元年,当时边事更加紧急,金人请求诛杀首谋用兵的人,〈日严〉采纳了翊善史弥远的计策,上奏韩侂胄轻率起兵,对国家宗庙造成危险,应该被赐予罢免,以安定边境。皇帝同意了。
〈日严〉被立为皇太子,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荣王,改名为询。下诏让太子在御朝时侍立,宰相每天去资善堂开会。不久按照天禧的故事,宰辅大臣兼任师傅、宾客,太子搬出东宫,改名为询。嘉定十三年去世,享年二十九岁,谥号景献。
镇王竑是希瞿的儿子。最初,沂靖惠王去世,没有继承人,以竑为继承人,赐名均,不久改为赐名贵和。太子询去世后,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予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嘉定十五年五月,加封检校少保,封为济国公。
十七年六月辛未,竑生了一个儿子,下诏告知天地、宗庙、社稷、宫观。八月祭日,赐竑的儿子名为铨,授予左千牛卫大将军。丁亥,铨去世,追赠复州防御使,追封为永宁侯。竑上表表示感谢。
竑焦急地等待宣召,但久久不来。弥远在宫中,派遣快行官宣召皇子,命令说:‘现在宣召的是沂靖惠王府的皇子,不是万岁巷的皇子,如果弄错了,你们都将被斩首。’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注视着墙壁间,看到快行官经过他的府邸却没有进去,感到怀疑。不久后,有人扶持着一个人直接从他府邸经过,天已经黑了,不知道那个人是谁,非常困惑。
昀到达后,弥远将他引入灵柩前,哀悼完毕,然后召唤竑。竑接到命令后急忙前往,每次经过宫门,禁卫都阻止他的随从进入。弥远也让他站在灵柩前,哀悼完毕,将他引出帷幕,殿帅夏震守候在那里。之后,召集百官排列班次听遗制,然后引导竑回到原来的班次,竑惊讶地说:‘今天的事情,我难道还应该站在这个班次中吗?’夏震骗他说:‘在宣读遗制之前应该在这里,宣读遗制后才能即位。’竑认为这是正确的。不久,远远地看到烛光中已经有一人坐在御座上,宣读遗制完毕,阁门赞官高呼,百官跪拜舞蹈,祝贺新皇帝即位。竑不肯跪拜,夏震强行按着他的头跪拜。皇后假传遗诏:竑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晋升封为济阳郡王,判宁国府。皇帝因此加封竑为少保,晋升封为济王。九月丁丑日,任命竑为醴泉观使,命令他到赐予的宅邸。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和他的弟弟潘丙密谋拥立竑,竑得知变故后藏在水洞中,潘壬等人找到他,将他带到州治,给他穿上黄袍。竑号啕大哭不愿接受,无奈之下,他与他们约定:‘你们能不伤害太后和皇帝吗?’众人答应。于是打开军资库,拿出金银财宝、会子赏赐军队,命令守臣谢周卿率领官员入贺,伪称李全的榜文贴在门上,列举弥远废立皇帝的罪行,说:‘现在率领二十万精兵,水陆并进讨伐。’等到天亮一看,都是太湖的渔夫和巡尉的士兵,总共不超过一百人。竑知道他们的计划不会成功,率领州兵讨伐他们。派遣王元春向朝廷报告,弥远命令殿司将彭任讨伐他们,到达后事情就平定了。弥远命令客人秦天锡假托召医治疗竑的疾病,竑本来没有病。丙戌日,秦天锡到竑那里,传达旨意逼迫竑在州治上吊。
皇帝停止上朝,赐予一千两银子和一千匹绢,一万贯会子,追赠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给事中盛章、权直舍人院王既一再上奏,皇帝下诏同意。右正言李知孝多次上奏,要求追回王爵,降封为巴陵县公。在此期间,朝中的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大臣都提到竑,弥远总是厌恶并把他们驱逐出朝廷。
端平元年,皇帝下诏恢复竑的官爵。竑的妻子吴氏成为比丘尼,赐号惠净法空大师,每月给予一百贯钵钱。景定五年,度宗下诏,追回原先赠予的节度使职位。德祐元年,提领户部财用兼修国史常楙请求立竑为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求重新封为大国,上表请求为竑立墓并赐予谥号,命令大宗正司讨论选择立后,迎接吉祥之气,消除厄运,认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下礼部讨论,追赠太师、尚书令,依旧为节度使,升封为镇王,谥号昭肃。赐予他一万亩田地,派遣王应麟前去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五-注解
宗室:指皇族,即皇帝及其子孙组成的家族。
吴王颢:吴王,是古代中国对吴地王的封号,颢是其名字。
益王頵:益王,是古代中国对益地王的封号,頵是其名字。
吴王佖:吴王,是古代中国对吴地王的封号,佖是其名字。
燕王俣:燕王,是古代中国对燕地王的封号,俣是其名字。
楚王似:楚王,是古代中国对楚地王的封号,似是其名字。
献愍太子茂:献愍太子茂,北宋哲宗赵煦之子,早逝。
郓王楷:郓王楷,北宋徽宗赵佶之子。
肃王枢:肃王,是古代中国对肃地王的封号,枢是其名字。
景王杞:景王,是古代中国对景地王的封号,杞是其名字。
济王栩:济王,是古代中国对济地王的封号,栩是其名字。
徐王棣:徐王,是古代中国对徐地王的封号,棣是其名字。
沂王〈木咢〉:沂王,是古代中国对沂地王的封号,〈木咢〉是其名字。
和王栻:和王,是古代中国对和王地的封号,栻是其名字。
信王榛:信王,是古代中国对信地王的封号,榛是其名字。
太子谌(弟训)元懿太子:太子,是古代中国对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谌是其名字,弟训是其别称,元懿太子是对其的尊称。
信王璩:信王,是古代中国对信地王的封号,璩是其名字。
庄文太子愭:庄文太子,是古代中国对庄文太子的封号,愭是其名字。
魏王恺:魏王,是古代中国对魏地王的封号,恺是其名字。
景献太子询:景献太子,是古代中国对景献太子的封号,询是其名字。
镇王竑:镇王,是古代中国对镇地王的封号,竑是其名字。
英宗:英宗,是古代中国北宋时期的皇帝赵曙的庙号。
神宗:神宗,是古代中国北宋时期的皇帝赵顼的庙号。
宣仁圣烈高皇后:宣仁圣烈高皇后,是北宋神宗赵顼的皇后,高氏。
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庙号。
熙宁:熙宁,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元祐:元祐,是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咸宜坊:咸宜坊,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名。
亲贤:亲贤,是对某地的美称。
车驾: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三宫:三宫,指古代中国皇帝的三个主要宫殿。
祔庙:祔庙,指将已故皇帝的牌位供奉在祖庙中。
太傅:太傅,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节度使: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行政官职。
禁中:禁中,指皇宫。
致恭:致恭,表示恭敬。
车驾偕:车驾偕,指皇帝的车队一同前往。
亲王:亲王,指皇族中的亲王。
故实:故实,指旧事,往事。
慈圣光献太后:慈圣光献太后,是北宋哲宗赵煦的母亲,高氏。
心丧礼:心丧礼,是一种特殊的丧礼,表示心中哀悼而不举行正式的丧礼。
禫除:禫除,指丧礼结束。
成服:成服,指穿戴丧服。
苑中:苑中,指皇家园林。
尚书令:尚书令,古代官职,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中书令:中书令,古代官职,为中书的最高长官。
牧:牧,指地方行政长官。
方团玉带:方团玉带,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玉制成。
飞白:飞白,是一种书法字体,特点是笔画粗细不一。
篆籀:篆籀,指古代的篆书和籀文。
宾接宫僚:宾接宫僚,指接待宫中的官员。
普惠集效方:普惠集效方,是一种医学著作。
上皇:上皇,指已经退位的皇帝。
青城:古地名,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徐秉哲:徐秉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庆源:古地名,今河北省承德市。
绍兴:绍兴,是南宋时期的年号。
楚荣宪王似:楚荣宪王似,北宋宗室,宋神宗赵顼第十三子,封简王,后改封蔡王,谥号荣宪。
集庆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和国公:和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普宁郡王:普宁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元符元年: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出阁:出阁,古代指皇子成年后离开宫中,开始独立生活。
简王:简王,古代爵位,为王子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哲宗:哲宗,即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九位皇帝。
皇太后: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是皇室的尊称。
宰相:宰相,古代官职,为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章惇:章惇,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端王:端王,即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十位皇帝。
司徒:司徒,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武昌:武昌,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武成:武成,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蔡: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
太保:古代官职,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保平:保平,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镇安:镇安,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凤翔:凤翔,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凤翔县。
雄武:雄武,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大理寺: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左司江谏江公望:左司江谏江公望,北宋官员,曾任左司谏。
淮阳军:淮阳军,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周口市。
崇宁:崇宁,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荆南:荆南,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县。
武宁:武宁,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薨:薨,古代指贵族或官员死亡。
太师:太师,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冀州牧:冀州牧,古代官职,为冀州的行政长官。
韩王:韩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定国军节度使:定国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永宁郡王:永宁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昭怀刘皇后:昭怀刘皇后,北宋哲宗赵煦的皇后。
贤妃:贤妃,古代妃嫔的称号。
崇宁元年:崇宁元年,即公元1102年,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邹浩:邹浩,北宋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
昭暴:昭暴,公开揭露。
昭州:昭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
峻茂典册:峻茂典册,指对某人的封号或谥号进行隆重宣布。
钦宗:钦宗,即宋钦宗赵桓,北宋第十一位皇帝。
衮王柽:衮王柽,北宋徽宗赵佶之子。
魏文:魏文,即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大舜:大舜,即虞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治世:治世,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时期。
瀛国公:瀛国公,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建安郡王:建安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嘉国公:封号,表示尊贵。
温国公:温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英国公:英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仪国公:仪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昌国公:昌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润国公:润国公,古代爵位,为公爵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靖康:靖康,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斡离不:斡离不,金朝将领。
山南东道:山南东道,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指具有三公之权。
文安郡王:文安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护国:护国,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武昌军节度使:武昌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荆南军节度使:荆南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镇东军节度使:镇东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正旦使:正旦使,古代官职,负责出使外国或朝贡国家,进行正旦(农历新年)的祝贺。
镇洮军节度使:镇洮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彰武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安康郡王:安康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护国、宁海军节度使:护国、宁海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金帅:金帅,指金朝的将领。
渊圣:宋高宗赵构的庙号。
万州李勃:万州李勃,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祁王:祁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杨公谨:杨公谨,北宋官员。
宣抚使:宣抚使,古代官职,负责安抚地方,处理边疆事务。
张浚:张浚,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大理:大理,古代地名,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横海军节度使:横海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河间郡王:河间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剑南东川:剑南东川,古代地名,今四川省德阳市。
威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驸马:驸马,古代官职,指皇帝的女婿。
刘彦文:刘彦文,北宋官员。
莘王植:莘王植,北宋徽宗赵佶之子。
蔡鞗:蔡鞗,北宋官员。
定武军节度使:定武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南康郡王:南康郡王,古代爵位,为郡王之一,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瀛海、安化军节度使:瀛海、安化军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官职,负责统辖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大宗正司:古代官职,指负责宗族事务的官员。
建雄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为太尉的加官,无实际权力,主要作为荣誉。
福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为太保的加官,无实际权力,主要作为荣誉。
安远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平阳郡王:古代封号,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庆阳、昭化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为太傅的加官,无实际权力,主要作为荣誉。
信王:古代王爵,表示皇室成员。
真定:古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
五马山砦:古地名,位于河北省。
北行:向北行进。
马广:人名。
赵邦杰:人名。
两河遗民: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遗民。
西夏: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契丹: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辽宁省西部。
山西诸砦乡兵:指山西省各砦的乡兵。
戎器:古代兵器。
行在:古代帝王临时居住或办公的地方。
黄潜善:人名。
汪伯彦:人名。
河外兵马都元帅: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河外的兵马。
大名府:古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五国城:古地名,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邓州:古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
翟兴:人名。
蔡京:北宋政治家、书法家。
王黼:人名。
检校少保:古代官职,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常德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崇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末年的一次重大事件。
检校少傅:古代官职,为少傅的加官,无实际权力,主要作为荣誉。
宁国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密院同知:古代官职,为密院的副职。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为太子的辅佐官。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为太子的宾客官。
统制: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吴革:人名。
赵家少帝:指赵构,即宋高宗。
阁门: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事务。
宁信:人名。
黥隶:古代刑罚,刺字后服役。
琼州:古地名,今海南省。
元懿太子:宋高宗赵构的庙号。
高宗:宋高宗赵构的庙号。
潘贤妃:宋高宗赵构的妃子。
魏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临安:古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
苗傅:人名。
刘正彦:人名。
明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婕妤:古代宫中女官。
和州防御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建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保大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资善堂:古代皇家学校。
普安郡王:古代封号,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大宗正事:古代官职,负责宗室事务。
绍兴府:古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孝宗:宋孝宗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
保义郎:古代官职,负责保卫国家。
庄文太子:指宋宁宗的太子。
郭皇后:宋孝宗赵昚的皇后。
右内率府副率: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右监门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荣州刺史: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行政、司法等事务。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宋孝宗赵昚的年号。
广国夫人:古代封号,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荣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武当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事、民政等事务。
豫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和地位。
宁宗:宋宁宗赵扩,南宋第四位皇帝,年号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宗子:指皇帝的子孙,宗室成员。
希璂:人名,宁宗的孙子。
艺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右千牛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侍卫。
开禧二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即1206年。
忠州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防御边疆。
嘉定八年:宋宁宗嘉定八年,即1215年。
魏惠宪王:人名,指魏惠宪王赵恺。
庄文:宋宁宗的年号,即赵扩的庙号。
贵州团练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训练。
雄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庆王:封号,表示尊贵。
恭王:人名,指宋宁宗的弟弟赵与莒。
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魏王:封号,表示尊贵。
判宁国府:指担任宁国府的判官。
华国夫人:封号,表示尊贵。
韦氏:人名,指魏惠宪王的妻子。
宰设祖:古代祭祀仪式。
玉津园:地名,指宋宁宗的园林。
虞允文:人名,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朝天申节:古代节日,皇帝祭祀天地。
府长史: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荆南、集庆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江陵尹: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永兴、成德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扬州牧: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谥:古代对去世的官员给予的尊称。
淳熙元年:宋孝宗淳熙元年,即1174年。
辍属邑田租:停止征收属县的田租。
两歧麦:麦穗有两个歧头的麦子,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行江陵尹:担任江陵尹的职务。
明州:地名,今浙江省宁波市。
四明:地名,指明州。
父老:指地方上的长者。
祠:祭祀的地方。
碑:刻有文字的石碑。
摅:人名,指魏惠宪王的儿子。
抦:人名,指魏惠宪王的儿子。
内禅:皇帝退位让位给皇太子。
耀州观察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行政。
吴兴郡王:封号,表示尊贵。
昭庆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沂王:封号,表示尊贵。
靖惠:谥号,表示尊贵。
希瞿: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均: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福州观察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行政。
贵和: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王竑: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与愿:人名,指宋宁宗的孙子。
〈日严〉:人名,指宋宁宗的孙子。
卫国公:封号,表示尊贵。
开禧元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即1205年。
金人:指金朝的人。
韩侂胄:人名,南宋权臣。
荣王:封号,表示尊贵。
帱:古代的一种装饰。
嘉定十三年: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即1220年。
景献:谥号,表示尊贵。
宁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地方军事。
祁国公:封号,表示尊贵。
嘉定十五年: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即1222年。
济国公:封号,表示尊贵。
弥远:赵汝愚,南宋权臣,曾因政治斗争被贬。
国子学录:古代官职,负责教育。
郑清之:人名,南宋政治家。
惠日阁:地名,指宋宁宗的宫殿。
屏人:避人耳目,不让旁人知道。
族:灭族,指家族被灭。
绍兴老母:指宋高宗赵构的母亲。
宣召:召唤,指皇帝的召唤。
快行:古代传递消息的使者。
巷皇子:指非皇室直系血统的皇子。
琼厓:地名,指宋宁宗的园林。
新州:地名,指宋宁宗的园林。
恩州:地名,指宋宁宗的园林。
七月七日:古代节日,七夕节。
乞巧:古代七夕节的传统活动。
奇玩:珍奇玩物。
希瓐子: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昀:人名,指宋宁宗的宗室成员。
策立:立为太子或皇帝。
复州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防御边疆。
永宁侯:封号,表示尊贵。
琴:古代乐器。
舆地图:古代地图。
新恩:指新州或恩州。
进乞巧奇玩:向皇帝进献乞巧节的传统活动。
宣皇子:宣布皇子被召唤的消息。
属目:注意观察。
柩前:指灵柩之前,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举哀毕:表示哀悼仪式已经完成。
召竑:召唤赵竑,赵竑是南宋的一位官员。
禁卫:指宫廷中的保卫人员。
殿帅:指宫廷中的高级将领。
遗制:指皇帝的遗诏。
阁门赞呼:指宫廷中的赞礼官高声呼喊。
矫遗诏:指伪造皇帝的遗诏。
少保:古代官职,指辅助皇帝的官员。
充醴泉观使:指担任醴泉观的使职。
会子:古代的一种货币。
伪为李全榜揭于门:伪造李全的榜文挂在门上。
领精兵二十万:指挥二十万精兵。
水陆进讨:从水路和陆路进攻。
辍朝:停止朝会。
赙银绢:赠送的银两和丝绸。
给事中:古代官职,指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权直舍人院:古代官职,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
右正言:古代官职,指负责言事的官员。
追夺王爵:收回王爵。
降封巴陵县公:降低封号至巴陵县公。
赐惠净法空大师:赐予法号惠净法空大师。
度宗:南宋的皇帝赵昺。
提领户部财用:负责户部财政事务。
修国史:编纂国史。
锡谥:赐予谥号。
镇王:封为镇王。
昭肃:谥号昭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五-评注
昀既至,弥远引入柩前,举哀毕,然后召竑。
此句描绘了弥远在丧礼结束后,将竑引入柩前,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既至’和‘引入柩前’这两个词语,体现了对逝者尊严的尊重和哀悼的严肃性。‘举哀毕’则表明哀悼仪式的完成,为后续的召见竑做铺垫。
竑闻命亟赴,至则每过宫门,禁卫拒其从者。
竑接到命令后迅速前往,但每次经过宫门时,禁卫都阻止了他的随从。这句话通过‘亟赴’和‘禁卫拒’这两个动作,展现了竑急于前往的迫切心情和宫廷守卫的森严。
弥远亦引入柩前,举哀毕,引出帷,殿帅夏震守之。
弥远同样在柩前举哀,哀悼结束后,将竑引出帷幕后,由殿帅夏震守候。这里的‘亦’字表明弥远与竑的情感相同,同时‘守之’则表现了夏震对竑的尊敬和保护。
既而召百官立班听遗制,则引竑仍就旧班,竑愕然曰:’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班?’
随后,召集百官排列班次听遗制,竑被引到原来的班次,竑惊讶地说:‘今天的事情,我怎么会还在这个班次?’这句话体现了竑对局势的困惑和对自己位置的质疑。
震绐之曰:’未宣制以前当在此,宣制后乃即位耳。’竑以为然。
夏震欺骗他说:‘在宣读遗制之前应该在这里,宣制之后才能即位。’竑认为这是正确的。这句话揭示了宫廷权力的微妙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宣制毕,阁门赞呼,百官拜舞,贺新皇帝即位。
不久,竑在烛光中看到一个人已经在御座上,宣读遗制完毕,阁门官员高声赞颂,百官跪拜舞蹈,祝贺新皇帝即位。这句话通过‘遥见’和‘已在御坐’等词语,展现了竑对新皇帝即位的场景。
竑不肯拜,震捽其首下拜。
竑不肯跪拜,夏震强行拉下他的头让他下拜。这句话体现了竑对新皇帝的不敬和夏震对他的强制。
皇后矫遗诏: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
皇后伪造遗诏,封竑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这句话揭示了宫廷内部权力的斗争和皇后对竑的提拔。
帝因加竑少保,进封济王。
皇帝因此加封竑为少保,进封济王。这句话说明了皇帝对竑的信任和重用。
九月丁丑,以竑充醴泉观使,令就赐第。
九月丁丑日,任命竑为醴泉观使,并赐予宅邸。这句话描绘了竑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所获得的荣誉。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弟丙谋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壬等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身。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日,湖州人潘壬和他的弟弟潘丙密谋拥立竑,竑听到变故后藏匿在水洞中,潘壬等人找到他,将他拥到州治,给他穿上黄袍。这句话描述了竑被拥立为皇帝的过程。
竑号泣不从,不获已,与之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众许诺。
竑号啕大哭,不愿意接受,无奈之下,他与潘壬等人约定:‘你们能保证不伤害太后和皇帝吗?’众人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句话反映了竑的无奈和妥协。
遂发军资库金帛、会子犒军,命守臣谢周卿率官属入贺,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数弥远废立罪,云:’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进讨。’比明视之,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不满百人耳。
于是,竑下令发放军资库中的金银布匹、会子(货币)犒赏军队,命令守臣谢周卿率领官员前来祝贺,并伪造李全的榜文贴在门上,列举弥远废立皇帝的罪行,声称:‘现在带领二十万精兵,水陆并进讨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都是太湖的渔夫和巡尉的士兵,不足百人。这句话揭示了竑的计谋和实际情况的差距。
竑知其谋不成,率州兵讨之。遣王元春告于朝,弥远命殿司将彭任讨之,至则事平。
竑知道这个计谋不会成功,于是率领州兵讨伐潘壬等人。派遣王元春向朝廷报告,弥远命令殿司将领彭任前去讨伐,到达后事情得以平息。这句话展现了竑的果断和朝廷的迅速反应。
弥远令客秦天锡托召医治竑疾,竑本无疾。丙戌,天锡诣竑,谕旨逼竑缢于州治。
弥远命令客人秦天锡假托召医治疗竑的疾病,实际上竑并没有疾病。丙戌日,秦天锡来到竑处,传达旨意逼迫竑在州治自缢。这句话揭示了弥远对竑的残忍和宫廷政治的黑暗。
帝辍朝,赙银绢各一千、会子万贯,赠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
皇帝停止上朝,赐予竑一千两银子和一千匹绢,一万贯会子,追赠他为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这句话表明了皇帝对竑的追封和对其贡献的认可。
给事中盛章、权直舍人院王既一再缴奏,诏从之。
给事中盛章、权直舍人院王既一再上奏,皇帝下诏同意。这句话反映了朝廷对竑追封的重视和决策的效率。
右正言李知孝累奏,追夺王爵,降封巴陵县公。
右正言李知孝多次上奏,要求追夺竑的王爵,将其降封为巴陵县公。这句话揭示了朝廷内部对竑追封的不同意见和权力斗争。
于是在廷之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每以竑为言,弥远辄恶而斥远之。
因此,在朝的官员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人常常提起竑,弥远总是厌恶地将他们斥退。这句话揭示了弥远对竑的敌视和对反对者的打压。
端平元年,诏复官爵。
端平元年,皇帝下诏恢复竑的官爵。这句话表明了皇帝对竑的重视和对其地位的肯定。
妻吴氏为比丘尼,赐惠净法空大师,月给钵钱百贯。
竑的妻子吴氏成为比丘尼,被赐号为惠净法空大师,每月给予一百贯的钵钱。这句话描绘了竑家庭的变化和朝廷对竑家人的照顾。
景定五年,度宗降诏,追复元赠节度使。
景定五年,度宗下诏追复竑原赠的节度使职位。这句话说明了朝廷对竑的追封态度和对其功绩的认可。
德祐元年,提领户部财用兼修国史常楙请立竑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更封大国,表墓锡谥,命大宗正司议选择立后,迎善气,销恶运,莫先于此。下礼部议,赠太师、尚书令,依旧节度使,升封镇王,谥昭肃。
德祐元年,提领户部财用兼修国史常楙请求立竑为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求重新封赏竑为大国,上表请求立竑墓并赐予谥号,命令大宗正司商议选择立后之事,认为这是迎接吉祥、消除厄运的首要之策。礼部经过讨论,追赠竑为太师、尚书令,依旧担任节度使,升封为镇王,谥号为昭肃。这句话展现了朝廷对竑的追封和对他的高度评价。
以田万亩赐其家,遣应麟致祭。
赐给竑家一万亩田地,派遣王应麟前往致祭。这句话说明了朝廷对竑及其家人的关怀和对其功绩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