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

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原文

◎文苑七

○陈与义 汪藻 叶梦得 程俱张嵲 韩驹 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 张即之(赵蕃附)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

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

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夏,至行在。

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

召为给事中。

驳议详雅。

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上曰:’然。’

三月,从帝如建康。

明年,扈跸还临安。

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

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

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

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稍迁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

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

时胡伸亦以文名,人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

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

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

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

时次扬州,藻多论奏,宰相黄潜善恶之,遂假他事,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

明年,复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

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

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

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

制可。

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

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

起知抚州,御史张致远又论之,予祠。

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

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

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

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

藻升显谟阁学士,遣使赐茶药。

寻知徽州,逾年,徙宣州。

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二十四年,卒。

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

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

诏赠端明殿学士。

藻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

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尤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

工俪语,多著述,所为制词,人多传诵。

子六人,恬、恪、憺、怲、懔、憘。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

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

绍圣四年登进士第,调丹徒尉。

徽宗朝,自婺州教授召为议礼武选编修官。

用蔡京荐,召对,言:’自古帝王为治,广狭大小,规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国势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诱之以货利,或陷之以声色,则所谓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

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

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梦得言:

‘《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诏王而不得自专。夫事不过可不可二者而已,以为可而出于陛下,则前日不应废,以为不可而不出于陛下,则今不可复,今徒以大臣进退为可否,无乃陛下有未了然于中者乎?’

上喜曰:

‘迩来士多朋比媒进,卿言独无观望。’

遂除起居郎。

时用事者喜小有才,梦得言:

‘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崇宁以来,在内惟取议论与朝廷同者为纯正,在外惟取推行法今速成者为干敏,未闻器业任重、识度轻远者,特有表异。恐用才太胜,愿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

二年,累迁翰林学士,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

蔡京初欲以童贯宣抚陕西,取青唐。梦得见京问曰:

‘祖宗时,宣抚使皆是见任执政,文彦博,韩绛因此即军中拜相,未有以中人为之。元丰末,神宗命李宪,虽王珪亦能力争,此相公所见也。昨八宝恩遽除贯节度使,天下皆知非祖宗法,此已不可救。今又付以执政之任,使得青唐,何以处之?’

京有惭色,然卒用贯取青唐。

三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寻落职,提举洞霄宫。

政和五年,起知蔡州,复龙图阁直学士。

移帅颍昌府,发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刘寄恶之。

宦官杨戩用事,寄括部内,得常平钱五十万缗,请籴粳米输后苑以媚戩。

戩委其属持御笔来,责以米样如苏州。

梦得上疏极论颍昌地力与东南异,愿随品色,不报。

时旁郡纠民输镪就籴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

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

梦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悦。

戩、彦交怒,寻提举南京鸿庆宫,自是或废或起。

逮高宗驻跸扬州,迁翰林学士兼侍读,除户部尚书。

陈’待敌之计有三,曰形、曰势、曰气而已。形以地理山川为本,势以城池、刍粟、器械为重,气以将帅士卒为急。形固则可恃以守,势强则可资以立,气振则可作以用,如是则敌皆在吾度内矣’。

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

又请命重臣为宣总使,一居泗上,总两淮及东方之师以待敌;一居金陵,总江、浙之路以备退保。

疏入,不报。

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

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门下侍郎颜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梦得,又与宰相朱胜非议论不协,会州民有上书讼梦得过失者,上以梦得深晓财赋,乃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专一提领户部财用,充车驾巡幸顿递使,辞不拜,归湖州。

绍兴初,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寿春等六州宣抚使。

时建康荒残,兵不满三千。

梦得奏移统制官韩世清军屯建康,崔增屯采石,阎皋分守要害。

会王才降刘豫,引兵入寇,梦得遣使臣张伟谕才降之,以其众分隶诸军。

濠、寿叛将寇宏、陈卞虽阳受朝命,阴与刘豫通,梦得谕以福祸,皆听命。

及豫入寇,卞击败之,齐兵宵遁。

八年,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又奏防江措画八事:一、申饬边备,二、分布地分,三、把截要害,四、约束舟船,五、团结乡社,六、明审斥堠,七、措置积聚,八、责官吏死守。

又言建康、太平、池州紧要隘口、江北可济渡去处共一十九处,愿聚集民兵,把截要害,命诸将审度敌形,并力进讨。

金都元帅宗弼犯含山县,进逼历阳,张俊诸军迁延未发,梦得见俊,请速出军,曰:

‘敌已过含山县,万一金人得和州,长江不可保矣。’

俊趣诸军进发,声势大振,金兵退屯昭关。

明年,金复入寇,遂至柘皋,梦得团结沿江民兵数万,分据江津,遣子模将千人守马家渡,金兵不得渡而去。

初,建康屯兵岁费钱八百万缗,米八十万斛,榷货务所入不足以支。

至是,禁旅与诸道兵咸集,梦得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故诸将得悉力以战。

诏加观文殿学士,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海寇朱明猖獗,诏梦得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余群。

然颇与监司异议,上章请老,特迁一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寻拜崇信军节度使致仕。

十八年,卒湖州,赠检校少保。

程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人。

以外祖尚书左丞邓润甫恩,补苏州吴江主簿,监舒州太湖茶场,坐上书论事罢归。

起知泗州临淮县,累迁将作监丞。

近臣以诜述荐,迁著作佐郎。

宣和二年,进颂,赐上舍出身,除礼部郎,以病告老,不俟报而归。

建炎中,为太常少卿、知秀州。

会车驾临幸,赐对。

俱言:

‘陛下德日新,政日举,赏罚施置,仰当天意,俯合人心,则赵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则宗社危而天下乱,其间盖不容发。’

高宗嘉纳之。

金兵南渡,据临安,遣兵破崇德、海盐,驰檄谕降。

俱率官属弃城保华亭,留兵马都监守城。

朝廷命俱部金帛赴行在,既至,以病乞归。

绍兴初,始置秘书省,召俱为少监。

奏修日历,秘书长贰得预修纂,自俱始。

时庶事草创,百司文书例从省记,俱摭三馆旧闻,比次为书,名曰《麟台故事》上之。

擢中书舍人兼侍讲。

俱论:’国家之患,在于论事者不敢尽情,当事者不敢任责,言有用否,事有成败,理固不齐。今言不合则见排于当时,事不谐则追咎于始议。故虽有智如陈平,不敢请金以行间;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通财如刘晏,不敢言理财以赡军食。使人人不敢当事,不敢尽谋,则艰危之时,谁与图回而恢复乎?’

武功大夫苏易转横行,俱论:’祖宗之法,文臣自将作监主簿至尚书左仆射,武臣自三班奉职至节度使,此以次迁转之官也。武臣自阁门副使至内客省使为横行,不系磨勘迁转之列,其除授皆颁特旨。故元丰之制,以承务郎至特进为寄禄官,易监主簿至仆射之名;武臣独不以寄禄官易之者,盖有深意也。政和间,改武臣官称为郎、大夫,遂并横行易之为转官等级,盖当时有司不习典故,以开侥幸之门。自改使为大夫以来,常调之官,下至皂隶,转为横行者,不可胜数。且文臣所谓庶官者,转不得过中大夫,而武臣乃得过皇城使,此何理也!夫官职轻重在朝廷,朝廷爱重官职,不妄与人,则官职重;反是则轻,轻则得者不以为恩,未得者常怀觖望,此安危治乱所关也。’

徐俯为谏议大夫,俱缴还,以为:’俯虽才俊气豪,所历尚浅,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议,自元丰更制以来,未之有也。昔唐元稹为荆南判司,忽命从中出,召为省郎,使知制诰,遂喧朝听,时谓监军崔潭峻之所引也。近闻外传,俯与中官唱和,有’鱼须’之句,号为警策。臣恐外人以此为疑,仰累圣德。陛下诚知俯,姑以所应得者命之。’不报。

后二日,言者论俱前弃秀州城,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

久之,除徽猷阁待制。

俱晚病风痹,秦桧荐俱领史事,除提举万寿观、实录院修撰,使免朝参,俱力辞不至。

卒,年六十七。

俱在掖垣,命令下有不安于心者,必反覆言之,不少畏避。

其为文典雅闳奥,为世所称。

张嵲,字巨山,襄阳人。

宣和三年,上舍选中第。

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

刘子羽荐于川、陕宣抚使张浚,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以母病去官。

绍兴五年,召对,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士气稍振,乘其锐而用之;固无不可。然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途。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

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

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迁著作郎。

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去朝廷远,今无元帅一年矣。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然川蜀系国利害,非腹心之臣不可,今早得一贤宣抚使为要。’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即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

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不在于拒谏,在纳谏而不能用;不在于不知天下利害,在知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纳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恤也。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有国之所恶者,莫大于朋党,今一宰相用,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用之,一宰相去,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逐之,宜其朋党之浸成也。’

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金人叛盟,上命两省、卿、监、郎、曹各草檄以进,独取嵲所进者,播之四方。

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

论王德收复宿、亳两郡,乃擅退军,使岳飞势孤,金人猖獗,授承宣防御使,何应罚而反赏?封还词头,乞罢已降转官指挥。

未几,右正言万俟卨论嵲为侍从日,荐引非才,以酬私恩,边报始至,托疾家居,由是罢去。

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

为政颇尚严酷,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时方修好息兵,朝廷讲稽古礼文之事,嵲作《中兴复古诗》以进。

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子昌时。

韩驹,字子苍,仙井监人。

少有文称。

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寻坐为苏氏学,请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

知洪州分宁县。

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

驹言国家祠事,岁一百十有八,用乐者六十有二,旧撰乐章,辞多牴牾。

于是诏三馆士分撰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五十余章,多驹所作。

宣和五年,除秘书少监。

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入谢。

上曰:”近年为制诰者,所褒必溢美,所贬必溢恶,岂王言之体。且《盘》、《诰》具在,宁若是乎?”

驹对:”若止作制诰,则粗知文墨者皆可为,先帝置两省,岂止使行文书而已。”

上曰:”给事实掌封驳。

驹奏:”舍人亦许缴还词头。”

上曰:”自今朝廷事有可论者,一切缴来。”

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

未几,复坐乡党曲学,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

高宗即位,知江州。

绍兴五年,卒于抚州。

进一官致仕,赠中奉大夫,与遗泽三人。

驹尝在许下从苏辙学,评其诗似储光羲。

其后由宦者以进用,颇为识者所薄云。

子逊、游。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

父勃,绍圣谏官。

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

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固辞还山。

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

敦儒又辞。

避乱客南雄州,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

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

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

敦儒始幡然而起。

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

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

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

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

敦儒遂罢。

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

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

桧死,敦儒亦废。

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

葛胜仲,字鲁卿,丹阳人。

登绍圣四年进士第,调杭州司理参军。

林希荐试学官及词科,俱第一,除兖州教授,入为太学正。

上幸学,多献颂者,胜仲独献赋,上命中书第其优劣,胜仲为首,差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丞。

始,朝廷以从臣提举议历所,至是,代以郭天信,胜仲力请罢之。

稍迁礼部员外郎。

会御史中丞石公弼言:”僖祖原庙增置殿室,违元丰之旧.”

诏礼官议。

胜仲建言:”予而复夺,在常人犹难之,况在天之灵乎!”

议者非之,责知歙州休宁县,复召为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

时朝廷命诸生习雅乐,乐成,进一官,迁太常少卿。

宋自建隆至治平所行典礼,欧阳修尝裒集为书,凡百篇,号《太常因革礼》,诏胜仲续之,增为三百卷,诏藏太常。

及建春宫,以胜仲兼谕德,胜仲为《仁》、《孝》、《学》三论献之太子,复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

诏嘉之,徙太府少卿,除国子祭酒,寻知汝州。

李彦括田,破产者众,胜仲请蠲不当括者,彦怒,劾胜仲,上寝其奏,改湖州,寻徙邓州。

朱勔先求白雀之属,胜仲不与,至是媒蘖其短,罢归。

建炎中,范宗尹为相,凡前日以朋附被罪远贬者,咸赦还,复知湖州,时群盗纵横,声摇诸郡,胜仲修城郭,作战舰,阅士卒,贼知有备,引去。

岁大饥,发官廪振之,民赖以济。

绍兴元年,丐祠归。

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

子立方,官至侍从。

孙邲,为右相,自有传。

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御史大夫博之后。

将生,有翠羽雀翔卧内。

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绍兴中进士第,知绍兴府诸暨县,越帅课赋颇急,诸邑率督趣以应,克曰:”宁吾获罪,不忍困吾民.”

他日,府遣幕僚阅视有亡,时方不雨,克对之泣曰:”此催租时耶!”

部使者芮辉行县至其境,谓克曰:”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见古循吏.”

为表荐之,入为提辖文思院。

尝以文献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御笔,除直学士院。

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上曰:”善.”

乃以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上御选德殿,召谕曰:”卿制诰甚工,且有体,自此燕闲可论治道.”

克自以见知于上,数有论奏。

尝言:”金人虽讲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彼不能禁吾不为也。边备既实,金人万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且今日之守,莫重淮东。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若犯淮东,清河粮船直下,易耳。然则守淮之策,以垦田、修堰、教民兵为先。援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缓急可相应。然骤立一军,虑敌生疑,当托以海道商贾之冲,多夺攘,置一巡检警督之,自此岁增兵,不出十年,隐然一军矣。中兴之际,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权难收。今日之弊,不患将不可驭,而患军情易动。往时诸大将拊士卒如家人,自罢诸将兵权,御前主帅,更徙不常,凡军中筦榷之利,所以养士卒者,今皆转而为包苴矣,又朘其余以佐之,得无怨乎!宜严戒将帅,毋纵掊削。”

帝嘉其有志,召草明堂赦书。

克言:”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

帝嘉其识体。

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

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

尤淹习宋朝典故,有问者酬对如响。

家素俭约,虽贵不改,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虽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车乃入。

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人称其清介。

卒,年七十三。

张即之,字温夫,参知政事孝伯之子。

以父恩授承务郎,铨中两浙转运司进士举,历监平江府粮料院。

丁父忧,服除,监临安府楼店务。

丁母忧,服除,监临安府龙山税、宁国府城下酒曲务,签书荆门军判官厅公事,乌程丞,特差签书江阴军判官厅公事,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行在检点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监尚书六部门,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扬州,改镇江,又改嘉兴,将作监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知嘉兴,未赴,以言者罢,丐祠,主管云台观,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阁致仕。

宝祐四年,制置使余晦入蜀,以谗劾阆州守王惟忠。

于是削惟忠五官,没入其资,下诏狱锻炼诬伏,坐弃市。

惟忠临刑,谓其友陈大方曰:”吾死当上诉于天。”七挥刃不殊,血逆流。

即之虽闲居,移书言于淮东制置使贾似道恤其遗孤。

又使从孙士倩娶惟忠孤女。

未几,似道入相,中书舍人常挺变以为言。

景定元年,给还首领,以礼改葬,复金坛田,多即之倡义云。

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

惟忠字肖尊,庆元之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

赵蕃字昌父,其先郑州人。

建炎初,大父旸以秘书少监出提点坑冶,寓信州之玉山。

蕃以旸致仕恩,补州文学。

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

为太和主簿,受知于杨万里。

调辰州司理参军,与郡守争狱,罢,人以蕃为直。

始,蕃受学于刘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监安仁赡军酒库,因以卒业。

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丐祠,从清之归。

其后真德秀书之《国史》曰:”蕃于师友之际盖如此,肯负国乎!”

家居,连书祠官之考者三十有一,理宗即位,以太社令与刘宰同召,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又辞。

奉祠,得致仕,转承议郎,依前直秘阁。

卒,年八十七。

蕃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

既耄,犹患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

蕃赋性宽平,与人乐易而刚介不可夺。

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

宰之言曰:”文献之家,典刑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

信州守吴旂乞录其后,诏其子遂补上州文学,遂亦力辞。

又诏以承务郎致仕,与一子恩泽。

景定三年,秘阁修撰郑协等请谥,乃谥文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译文

陈与义,字去非,他的祖先居住在京兆,从曾祖父陈希亮开始迁居洛阳。所以他是洛阳人。陈与义天资聪明过人,从小就能够写文章,名声远扬,同辈人对他都表示尊敬,没有人敢与他争锋。政和三年(1113年)考取上舍甲科,被任命为开德府教授。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太学博士,又被提拔为符宝郎,不久后因事被贬为陈留酒税的监税官。

等到金人攻入汴京,高宗南迁,陈与义便避乱到了襄汉地区,然后转往湖湘,越过五岭。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夏天,他到达朝廷。后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同时掌管内制。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不久后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湖州知州。后来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给事中。他的驳议详尽而文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提举江州太平观。再次被召回,因为宰相中有人不喜欢陈与义,他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和直学士院。绍兴六年九月,高宗前往平江,十一月,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绍兴七年正月,他担任参知政事,主张以道德辅助朝廷,致力于尊重皇帝的权威和振兴纲纪。当时丞相赵鼎说:‘许多人认为中原有可图之势,应该立刻进军,恐怕将来会后悔今天的失机。’皇帝说:‘现在先帝的灵柩和太后、宋钦宗都没有回来,如果不与金人议和,就没有办法让他们回来。’陈与义说:‘如果和议成功,难道不比用兵更好吗?万一和议不成,那么用兵是不可避免的。’皇帝说:‘是的。’三月,陈与义随皇帝前往建康。第二年,随皇帝返回临安。因病请求,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担任湖州知州,向皇帝告别时,皇帝对他非常关心,于是他请求闲居,被任命为临安洞霄宫提举。十一月,陈与义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外貌严肃庄重,不轻易言笑,平时虽然谦逊待人,但内心刚毅,不可侵犯。他在朝廷推荐人才,退下后从不与人谈论,因此很多人都很尊敬他。他尤其擅长写诗,描写事物,寄托情感,清新深邃,豪放激昂,其风格介于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之间。他曾写了一首关于墨梅的诗,徽宗皇帝非常欣赏,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汪藻,字彦章,是饶州德兴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进入太学后考取进士。后被调任婺州观察推官,后来又改为宣州教授,后来又升迁为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

徽宗皇帝亲自撰写了《君臣庆会阁诗》,群臣都跟着吟诵,只有汪藻和诗,没有人能比得上。当时胡伸也以文学闻名,人们说:‘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不久后,他被任命为《九域图志》的编修官,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当时王黼和汪藻同住一个宿舍,两人关系一直不好,王黼出京担任宣州通判,提点江州太平观,闲置了八年,直到王黼去世,他都没有得到重用。

钦宗即位后,召他为屯田员外郎,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少卿、起居舍人。高宗登基后,召他试任中书舍人。当时他在扬州,多次上奏议论,宰相黄潜善认为他不好,于是以其他事情为由,免去他的集英殿修撰和提举太平观的职务。第二年,他又被召回,担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升任给事中,后来又升迁为兵部侍郎兼侍讲,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皇帝用他喜欢的白团扇,亲自写下‘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赠给他,士人们都对他羡慕不已。

当时国家多事,许多诏令都是他起草的。他曾论述大将们掌握重兵,逐渐形成了外重之势,并且提出了对待将帅的三条策略,十年后,这些策略都被证实是正确的。他还说:‘崇宁、大观年间以来,人们用财物结交权贵,奴役宦官,以及开拓边疆导致的误国,那些得到官职的人从观文殿大学士以下直到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的,最近都逐渐被剥夺,而建炎年间的恩典,又应当重新审查,为什么不依照国初的法律,只保留中大夫的职位?’

绍兴元年,他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州,因为颜真卿曾忠诚地保卫唐朝,他曾经守护过这个地方,所以请求皇帝表彰他,皇帝下诏赐予他忠烈庙的称号。他还说:‘古代有国家就一定有历史,古代在皇帝面前讨论的话,就是时政记,记录在柱下的所见所闻,就是起居注,将它们分类编排,叫做日历,编纂成书,叫做实录。现在已经超过三十年,没有再编写日历,怎么向后世展示呢?请求允许我在所领州中,寻找故家的文书,编纂元符庚辰年以来的诏旨,作为日历的资料。’皇帝下诏同意。史馆成立后,修撰綦崇礼说不需要另外设立外局,于是这件事就结束了。郡人颜经上书弹劾他处理军粮的问题,于是他被降职停职。后来被任命为抚州知州,御史张致远又弹劾他,于是他被赐予祠禄。

绍兴六年,修撰范冲说:‘日历是国家的大典,之前命令汪藻编纂,事情又中止了,恐怕会失散,应该让他继续之前的学业。’皇帝下诏赐予史馆修撰餐钱,允许他招募属下编纂。绍兴八年,他上呈的书籍,从元符庚辰年到宣和乙巳年的诏旨,共有六百六十五卷。汪藻再次升官,他的属下鲍延祖、孟处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汪藻升任显谟阁学士,派人赐给他茶叶和药品。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徽州知州,过了一年,又调任宣州。有人弹劾他曾经是蔡京、王黼的门客,于是他被剥夺职务,流放到永州,尽管多次赦免,但他仍然没有被宽恕。绍兴二十四年,汪藻去世。

秦桧死后,他恢复了职务,并且任命了他的两个儿子。绍兴二十八年,《徽宗实录》完成,右仆射汤思退说汪藻曾经编纂诏旨,与编纂实录相比,所取内容有七八成,对文化事业有很大贡献。皇帝下诏追赠他端明殿学士。

汪藻显赫三十年,没有房屋居住。他广泛阅读群书,年老时也不放弃学习,尤其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和《西汉书》。他擅长写对仗工整的文辞,有很多著作,他写的制词,很多人传颂。他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汪恬、汪恪、汪憺、汪怲、汪懔、汪憘。

叶梦得,字少蕴,是苏州吴县人。他热爱学习,早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对前人的言行有很深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绍圣四年(1097年)考取进士,被调任丹徒尉。徽宗朝,他从婺州教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礼武选编修官。蔡京推荐他,皇帝召见了他,他说:‘自古以来,帝王治理国家,规模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心。现在国家形势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才有邪正,民情有喜乐哀愁,这四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不先治理好自己的心,或者用财物引诱他们,或者用声色迷惑他们,那么所谓的安危、利害、邪正、喜乐哀愁,都可能会颠倒错位,更不用说求取功绩了。’皇帝对他的话感到惊异,特别提拔他为祠部郎官。

大观初年,京城再次更换宰相,之前废除的法度又重新实行。梦得说:《周官》中太宰用八柄诏令来引导王驾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都是王的事情,太宰只能向王报告,而不能自行决定。事情不过是可以与不可以两种情况,如果认为可以,那就应该由陛下决定,那么之前不应该废除;如果认为不可以,那就现在也不应该重新实行。现在只是以大臣的进退作为可否的标准,难道陛下心中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皇上很高兴,说:’最近士人多结党营私,唯独你的话没有犹豫观望。’于是任命他为起居郎。

当时掌权的人喜欢有小才的人,梦得说:’自古以来,用人必先分辨贤能。贤者是德行的称号,能者是才能的称号,所以先王常常使德行胜过才能,不使才能胜过德行。崇宁以来,在朝廷内部只取与朝廷意见相同的人为纯正,在外部只取能迅速推行法今的人为干练,没听说有才能和德行兼备、见识高远的人,特别予以表彰。我担心用才能过多,希望从今以后用人以德行为先。’

二年,多次升迁至翰林学士,极力论述士大夫结党营私的弊端,专注于重视内部而轻视外部,并且请求先于众人辞官回乡。

蔡京最初想要任命童贯为陕西宣抚使,夺取青唐。梦得见到蔡京,问他说:’祖宗时,宣抚使都是现任执政,文彦博、韩绛因此从军中拜相,没有任命过内人。元丰末年,神宗任命李宪,即使王珪也尽力争取,这是相公的观点。昨天八宝恩赐突然任命贯为节度使,天下都知道这不是祖宗之法,这已经无法挽救。现在又把执政之任交给他,让他夺取青唐,该如何处理?’蔡京脸色有些尴尬,但最终还是用童贯夺取了青唐。

三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汝州知州,不久被免职,提举洞霄宫。政和五年,起用为蔡州知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调任颍昌府帅,发放常平粮食救济百姓,常平使者刘寄恨他。

宦官杨戩掌权,刘寄搜刮部内,得到常平钱五十万缗,请求买米输送到后苑来讨好杨戩。杨戩派他的属下拿着御笔来,要求米样像苏州的。梦得上疏极力论述颍昌的地力与东南不同,希望按照品色来,但没有得到回复。当时附近郡县的人民被征召到京城购买粮食,怨声载道,只有颍昌因为梦得而得以免受其害。

李彦括公田,被狡猾的官吏告发,没收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有八百户人民到府上申诉。梦得上报此事,逮捕官吏进行调查,郡人非常高兴。杨戩、李彦都十分愤怒,不久梦得被提举南京鸿庆宫,从此时而被废时而被起用。

等到高宗驻跸扬州,梦得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任命为户部尚书。他上奏说:’对待敌人的策略有三,分别是形、势、气。形以地理山川为基础,势以城池、粮食、器械为重,气以将帅士卒为急。形固则可以依靠守卫,势强则可以依靠建立,气振则可以依靠使用,如果这样,那么敌人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因此请求皇上南巡,以江为险,以防不测。又请求任命重臣为宣总使,一人在泗上,总领两淮及东方的军队以应对敌人;一人在金陵,总领江浙的道路以备退守。奏疏呈上,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皇帝驻跸杭州,梦得升任尚书左丞,上奏说:’监司、州县擅自设立军期司,搜刮民财,应该罢免。’皇上告诉他说:’兵、食两件事最为重要,应该选择大臣分别掌管。’门下侍郎颜岐、知杭州康允之都嫉妒梦得,又与宰相朱胜非意见不合,正好有州民上书告发梦得的过失,皇上因为梦得深谙财赋,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专门负责户部财用,充任车驾巡幸顿递使,梦得推辞不接受,回到湖州。

绍兴初年,起用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寿春等六州宣抚使。当时建康荒废残破,兵力不足三千。梦得上奏调统制官韩世清军驻建康,崔增驻采石,阎皋分守要害。正值王才投降刘豫,率兵入侵,梦得派遣使者张伟说服王才投降,将他的部队分属各军。濠、寿叛将寇宏、陈卞虽然表面上接受朝廷命令,实际上与刘豫勾结,梦得用福祸的道理说服他们,他们都听从命令。等到刘豫入侵,陈卞击败了他,金兵夜间逃走。

八年,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又上奏防江的八项措施:一、加强边防,二、分布地分,三、把截要害,四、约束舟船,五、团结乡社,六、明审斥堠,七、措置积聚,八、责官吏死守。又言建康、太平、池州紧要隘口、江北可渡之处共有十九处,愿意聚集民兵,把截要害,命令诸将审度敌情,合力进攻。

金都元帅宗弼侵犯含山县,逼近历阳,张俊等军队拖延不前,梦得见到张俊,请求迅速出兵,说:’敌人已经过了含山县,万一金人得到和州,长江就不可保了。’张俊催促各军出发,声势大振,金兵退守昭关。第二年,金人再次入侵,一直到达柘皋,梦得团结沿江民兵数万,分据江津,派遣儿子梦模率领千人守卫马家渡,金兵无法渡江而去。

最初,建康驻军每年的费用是八百万缗钱,八十万斛米,榷货务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到这时,禁军和各路军队都集中在这里,梦得兼管四路漕计以供应粮食,军需物资充足,因此诸将能够全力以赴作战。下诏加封梦得为观文殿学士,调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

海贼朱明猖獗,皇帝下诏梦得带领御前将士快速到镇,或者招抚,或者捕捉,或者诱使他们相互残杀,最终平定了五十多个海盗团伙。然而他与其他监司意见不合,上奏请求退休,被特别提升一级,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不久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退休。

十八年,梦得在湖州去世,追赠检校少保。

程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人。因为外祖尚书左丞邓润甫的恩惠,补任苏州吴江主簿,监舒州太湖茶场,因上书议论事情被免职回家。

起用为泗州临淮县知县,多次升迁至将作监丞。近臣推荐,升任著作佐郎。宣和二年,进献颂文,赐予上舍出身,任命为礼部郎,因病告老还乡,不等回复就回家了。

建炎中,担任太常少卿、知秀州。正值车驾临幸,被赐予对答。俱说:’陛下德行日新,政治日益清明,赏罚得当,上合天意,下顺人心,那么赵氏安而社稷固;否则,宗社危而天下乱,其间不容有失。’高宗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金兵南渡,占据临安,派遣军队攻破崇德、海盐,快马送信招降。俱率领官属弃城保华亭,留下兵马都监守城。朝廷命令俱率领金银布匹到行在,到达后,因病请求回家。

绍兴初年,开始设立秘书省,征召他担任少监。上奏请求修订日历,秘书长和副手得以参与修订,从这时开始。当时各种事务还在初创阶段,各部门的文书都按照省记的例子,他搜集三馆的旧闻,编纂成书,命名为《麟台故事》并呈上。后来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他说:‘国家的隐患在于议论事情的人不敢畅所欲言,当权的人不敢承担责任,说的话是否有用,事情是否有成功或失败,道理本来就不一致。现在如果言论不合时宜,就会被当时排斥;事情不顺利,就会追究最初提出的人。所以即使有陈平那样的智慧,也不敢请求金钱来执行间谍任务;有相如那样的勇气,也不敢带着完整的玉璧去对抗秦国;有刘晏那样的理财能力,也不敢提出理财来养军。如果每个人都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充分献策,那么在艰难危险的时候,谁去策划恢复呢?’

武功大夫苏易转横行,他说:‘祖宗的法律,文官从将作监主簿到尚书左仆射,武官从三班奉职到节度使,这是按次序升迁的官职。武官从阁门副使到内客省使为横行,不属于考察升迁的行列,任命都颁布特旨。所以元丰年间的制度,从承务郎到特进为寄禄官,武官的名字从监主簿到仆射;唯独武官不使用寄禄官,这是有深意的。政和年间,改称武官官职为郎、大夫,于是将横行改为转官等级,这是因为当时有关部门不熟悉典故,为侥幸之人开了方便之门。自从改为大夫以来,常规官员,下至皂隶,转为横行的不可胜数。而且文官所谓的庶官,升迁不能超过中大夫,而武官却能升到皇城使,这有什么道理呢!官职的轻重在于朝廷,朝廷重视官职,不轻易授予,那么官职就重;反之就轻,轻的官职得到的人不认为是恩赐,没有得到的人常常怀有遗憾,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治乱的大事。’

徐俯担任谏议大夫,俱缴还,认为:‘徐俯虽然才华横溢,气魄豪迈,但经历还浅,以前担任省郎,突然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自从元丰年改革制度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事情。以前唐元稹担任荆南判司,突然有命令从朝廷发出,召他为省郎,让他知道制诰,于是舆论哗然,当时人们认为是监军崔潭峻所推荐。最近听说外传,徐俯与宦官唱和,有“鱼须”之句,号为警策。我担心外人以此为疑,会影响到圣上的德行。陛下如果真的了解徐俯,就按照他应得的官职任命他。’但没有得到回复。两天后,有人议论俱以前弃秀州城,被罢免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过了一段时间,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

俱晚年患有风湿病,秦桧推荐俱负责史事,任命他为提举万寿观、实录院修撰,使他免于朝参,俱坚决辞谢没有前往。去世时,享年六十七岁。俱在宫中,如果命令下有不合他心意的地方,一定会反复陈述,一点也不畏惧回避。他的文章典雅深邃,被世人称道。

张嵲,字巨山,襄阳人。宣和三年,上舍选中第。调任唐州方城尉,改任房州司刑曹。刘子羽推荐给川、陕宣抚使张浚,被任命为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因为母亲生病离职。

绍兴五年,被召见,张嵲上疏说:‘金人去年冬天深入我国领土,王师屡次取得胜利,但一夜之间逃跑,金人自败,不是我们侥幸取胜。现在士气稍微振作,利用他们的锐气;本来就没有不可行的。然而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如果现在就图谋进取,似乎还不可以。我认为现在应该建造坞堡来守卫淮南地区,发展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物资,准备船只来阻挡长江的险要,用我们的常态来等待他们的变化。而且荆、襄、寿春都是古代的重镇,敌人入侵,大多从这里来。希望迅速挑选良将精兵,守卫这些地方,以加强上游的势力。’召试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六年,发生地震。张嵲上奏说:‘近年来,赋税繁重,征敛不断,流离失所的人挤满了沟壑,定居的人失去了正常职业,地震的异常现象,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希望深入思考异常的原因,修正政治的缺失,使百姓安居乐业。’

七年,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升任著作郎。张嵲因此上奏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蜀地离朝廷很远,现在已经没有元帅一年了。蜀地的利害,我大致了解。忠诚勇敢的人可以让他抵抗外敌,至于安抚百姓,就不是他能做到的。应该在以前宰执中,选择可以负责川事的人委以重任。然而川蜀关系到国家的利害,不是心腹之臣不能胜任,现在早日得到一位贤能的宣抚使是关键。’又说:‘自从驻跸吴会以来,似乎没有把襄阳、荆南放在心上,现在应该迅速选择有治理才能的儒臣担任两路帅,让他们招集流散的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修治城墙,作为巩固的资本,加强上游的势力。’

不久,何抡因为刊改《神宗实录》获罪,话涉及到张嵲,被调任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简略地说:‘古代的君主,他们的隐患有两个,不在于拒绝忠言,而在于接受忠言却不能采用;不在于不知道天下的利害,而在于知道了却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了,外面有强大的敌国,里面有骄横的军队,下面有贫困无聊的百姓。进言的人很多,现在都认为他们陈腐,而寻找新奇的说法;负责事务的人很多,现在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去做迂腐的事情。这接近于接受忠言却不知道采用,知道利害却不知道体恤。现在的办法,朝朝暮暮,不努力做这两件事,数年之后,或许会有所成效!国家所厌恶的,没有比党派更严重的了,现在一位宰相上任,所有与他有关的人,不论贤能与否都被任用;一位宰相离职,所有与他有关的人,不论贤能与否都被罢免,这就应该导致党派的逐渐形成。’

九年,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金人背叛盟约,上命两省、卿、监、郎、曹各自起草檄文,只有采用了张嵲所上的檄文,传播到四方。十年,提拔为中书舍人,升任实录院同修撰。评论王德收复宿、亳两郡,却擅自撤退军队,使得岳飞势孤,金人猖獗,授予承宣防御使,应该惩罚却反而赏赐?退还词头,请求取消已经下达的转官命令。不久,右正言万俟卨评论张嵲在担任侍从时,推荐的人不是贤能之才,是为了报答私恩,边防报告刚到,就借口生病在家,因此被罢免。不久,起用为衢州知州,除敷文阁待制。在处理政务时颇为严酷,任期届满,得到请求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当时正准备修好息兵,朝廷讨论古代礼制和文学,张嵲创作了《中兴复古诗》呈上。皇上准备召用他,正巧背部长疮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儿子名叫张昌时。

韩驹,字子苍,仙井监人。年轻时就以文才著称。政和初年,因为献颂被任命为假将仕郎,被召试舍人院,赐予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不久,因为研究苏氏学说,请求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担任洪州分宁县知县。被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韩驹说国家祠事,每年有一百零八次,使用音乐的有六十二次,旧的乐章,词句多有矛盾。于是诏令三馆的士人分别撰写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五十余章,大多为韩驹所写。

宣和五年,他被任命为秘书少监。宣和六年,他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并兼修国史,入宫谢恩。皇帝说:‘近年来负责撰写制诰的人,所赞扬的必定过分夸大,所批评的必定过分贬低,这难道是皇帝的言辞风格吗?而且《盘铭》和《诰》都在,难道会是这样的吗?’驹回答说:‘如果只是撰写制诰,那么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做,先帝设立两省,难道只是让他们处理文书而已吗?’皇帝说:‘给事实掌封驳。’驹上奏说:‘中书舍人也应该允许退还词头。’皇帝说:‘从今以后,朝廷的事务中如果有可以讨论的,都交上来。’不久,他又被临时任命为直学士院,他的制诰词简意重,受到当时人的推崇。不久之后,因为被指责为乡党曲学,他被任命为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

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州知州。绍兴五年,他在抚州去世。他被追赠一官,封为中奉大夫,并赠予三位遗泽。驹曾在许下跟随苏辙学习,评价他的诗有储光羲的风格。后来,他通过宦官推荐得到提升,但被许多识者所轻视。他有儿子逊和游。

朱敦儒,字希真,是河南人。他的父亲朱勃是绍圣年间的谏官。朱敦儒志向高洁,虽然身为布衣,但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靖康年间,他被召到京师,将要被任命为学官,朱敦儒辞谢说:‘我像麋鹿一样,喜欢闲适自在,对爵禄并不感兴趣。’他坚决辞去官职返回山林。高宗即位后,下诏推荐草野中的有才德之士,预选者被命令由中书省策试,授予官职,于是淮西部使者说朱敦儒有文武才能,朝廷召见他。朱敦儒又辞谢。他为了躲避战乱而客居南雄州,张浚上奏请求他去军前商议,但他没有起身。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说朱敦儒深刻理解治国之道,有经世之才,朝廷大臣也多称赞他的谦逊。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他到朝廷,朱敦儒不肯接受诏令。他的老朋友劝他说:‘现在天子非常重视隐居的贤士,希望宣扬中兴,谯定在蜀地被召见,苏庠在浙地被召见,张自牧在长芦被召见,无不声名远播,风动郡国,你为什么还要隐居在山野之中,白发苍苍呢!’朱敦儒这才毅然起身。到了朝廷后,皇帝命令他在便殿对答,他的论述清晰流畅。皇帝很高兴,赐给他进士出身,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不久,他又兼任兵部郎官,升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恰逢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朱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往。皇帝说:‘爵禄是用来激励世人的,如果可以,文臣可以升至侍从,武臣可以升至节度使。如果不行,即使是一级官职也不应该轻易授予。’朱敦儒于是被罢免。绍兴十九年,他上疏请求退休,得到批准。

朱敦儒一向擅长诗歌和乐府,风格婉丽清畅。当时奏请秦桧掌权,喜欢奖励使用文人墨客以文太平,秦桧的儿子秦熺也喜欢诗歌,于是首先任命朱敦儒的儿子为删定官,后又任命朱敦儒为鸿胪少卿。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罢免。有人说朱敦儒虽然爱护自己的子女,但因为害怕被流放,所以他的节操没有保持到底。

葛胜仲,字鲁卿,是丹阳人。他在绍圣四年考中进士,被调任杭州司理参军。林希推荐他参加学官和词科考试,都获得第一名,被任命为兖州教授,后入京任太学正。皇帝亲临太学,许多人献上颂词,只有葛胜仲献上赋,皇帝命令中书省评定优劣,葛胜仲名列第一,被任命为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丞。起初,朝廷让从臣担任提举议历所,到这时,由郭天信代替,葛胜仲极力请求罢免他。不久,他被升任礼部员外郎。恰逢御史中丞石公弼说:‘僖祖原庙增置殿室,违反了元丰年间的旧制。’皇帝下诏让礼官讨论。葛胜仲建议:‘赐予后又收回,即使是常人也会觉得困难,何况是皇室的英灵呢!’议论的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被责备后,被任命为歙州休宁县知县,后又召回任礼部员外郎,代理国子司业。当时朝廷命令学生们学习雅乐,乐成之后,他被晋升一级,升任太常少卿。

宋自建隆至治平年间所行的典礼,欧阳修曾经汇编成书,共有百篇,称为《太常因革礼》,皇帝下诏让葛胜仲继续编写,增加到三百卷,并下诏藏于太常。到建春宫时,葛胜仲被任命为兼谕德,他向太子献上《仁》、《孝》、《学》三篇论文,又采集了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的事迹,每天进献几件事。皇帝下诏嘉奖他,升任太府少卿,任命为国子祭酒,不久后担任汝州知州。李彦括田时,许多人破产,葛胜仲请求免除那些不应该括田的人,李彦愤怒,弹劾葛胜仲,皇帝搁置了他的奏章,改任他为湖州知州,不久后调任邓州。朱勔先前请求获得白雀等物,葛胜仲不给他,到这时有人中伤他,他被罢免。

建炎年间,范宗尹担任宰相,所有以前因为结党附逆而被远贬的人,都被赦免召回,葛胜仲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当时群盗横行,声势震动各郡,葛胜仲加固城池,制造战舰,检阅士兵,盗贼知道有准备,就撤退了。那一年发生大饥荒,他打开官仓赈济灾民,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难关。绍兴元年,他请求辞去官职回乡。绍兴十四年,他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康。他的儿子葛立方,官至侍从。孙子葛邲,担任右相,自有传记。

熊克,字子复,是建宁建阳人,是御史大夫博的后代。在他出生前,有一只翠羽雀在他的卧室内飞翔。熊克幼年就聪明出众,长大后好学善文,郡博士胡宪器重他,说:‘你年纪虽小,但将来一定会以文章显赫。’绍兴年间考中进士,担任绍兴府诸暨县知县,越帅考核赋税非常严格,各邑都督促百姓尽快缴纳,熊克说:‘宁愿我获罪,也不忍心让我的百姓受苦。’有一天,府里派遣幕僚来检查是否有遗漏,当时正逢久旱不雨,熊克对着他们哭泣说:‘这是催租的时候吗!’部使者芮辉巡视到他的境内,对他说:‘以前只知道你擅长文墨,现在才知道你是一位古代循吏。’他为熊克上表推荐,熊克因此被任命为提辖文思院。

熊克曾经以文献推荐给孝宗,孝宗很喜欢他,亲自写下御笔,任命他为直学士院。宰相赵雄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因此上奏说:‘翰院清选,熊克是小小的臣子,没有经过推荐而得到,无法服众,请从朝廷召试,然后再使用他。’皇帝说:‘好。’于是任命他为校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学士院权直,皇帝在御选德殿召见他说:‘你的制诰词非常出色,而且有体,从此以后,在闲暇时可以讨论治国之道。’

自己认为已经被上级了解和认可,所以多次上奏议论。曾经说:‘金人虽然讲和,但无法保证将来不会反悔,现在应该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在和好的时候,就要制定防御守卫的计划,他们无法阻止我们这样做。边防一旦充实,如果金人万一猖獗,必然不能得逞于我,退却时也不会得手。而且,今天的守卫,淮东最为重要。金人侵犯淮西,需要自备粮食,其形势必然困难。如果侵犯淮东,清河的粮船可以直接下来,形势容易对付。那么,守卫淮东的策略,应该以开垦田地、修建堤坝、训练民兵为首要任务。支援淮东的策略,最好是就在江阴建立水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相互支援。但是,突然建立一支军队,可能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应该以海道商贾的繁忙地带为借口,多夺取物资,设置一名巡检警督来管理,从此每年增加兵力,不出十年,就可以隐然成为一支军队了。中兴时期,不担心士兵不能使用,而担心将权难以收回。现在的弊端,不担心将领不能驾驭,而担心军情容易变动。过去的大将们对待士兵如同家人,自从罢免诸将兵权,御前主帅更换频繁,军队中的税收利益,本来是用来养士卒的,现在都变成了私人的贿赂,又剥削他们的剩余以作为补充,难道不会引起怨恨吗!应该严格告诫将帅,不要放纵他们的贪婪。’皇帝赞赏他的志向,召他起草明堂赦书。克说:‘两浙地区连续饥荒,蝗虫即将兴起,赦免文书不应该修饰词句。’皇帝赞赏他的见识。任命他为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因言事而出任台州知州,负责祭祀事务。

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除了著述外没有其他爱好。尤其精通宋朝的典故,有问必答。家庭一向节俭,虽然地位高贵但不变,原来的住所简陋,门口不能容纳车辆,即使是部使者、郡守来访,也必须下车才能进入。曾经喜爱临川的童子王克勤的才华,想要将女儿嫁给他但缺乏资财,恰好起草制书获得赏赐的金子,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人们称赞他的清廉正直。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

张即之,字温夫,是参知政事孝伯的儿子。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承务郎,参加两浙转运司的进士考试,历任监平江府粮料院。父亲去世后,服丧期满,监临安府楼店务。母亲去世后,服丧期满,监临安府龙山税、宁国府城下酒曲务,签书荆门军判官厅公事,乌程丞,特别被派遣签书江阴军判官厅公事,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行在检点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监尚书六部门,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扬州,改任镇江,又改任嘉兴,担任将作监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知嘉兴,未赴任,因言事而被罢免,请求祭祀,主管云台观,因为年龄而退休,特别被授予直秘阁致仕。

宝祐四年,制置使余晦进入蜀地,因为诬告而弹劾阆州守王惟忠。于是削去王惟忠的五官,没收他的财产,下诏狱中审讯,使他被迫认罪,最终被判处死刑。王惟忠临刑时,对他的朋友陈大方说:‘我死后将向上天上诉。’七次挥刀未能致死,血流不止。即之虽然闲居,写信给淮东制置使贾似道请求照顾他的遗孤。又让他的从孙士倩娶王惟忠的孤女。不久,似道入朝为相,中书舍人常挺变认为他这样做不妥。景定元年,恢复王惟忠的首级,按照礼仪改葬,恢复金坛田地,多亏了即之的倡导。即之因为擅长书法而闻名天下,金人尤其珍视他的书法。

王惟忠字肖尊,是庆元鄞县人,嘉定十三年进士。

赵蕃字昌父,他的祖先是郑州人。建炎初年,他的祖父赵旸以秘书少监的身份出提点坑冶,寄居在信州的玉山。赵蕃因为祖父的退休恩典,补任州文学。调任浮梁尉、连江主簿,都没有赴任。担任太和主簿,得到杨万里的赏识。调任辰州司理参军,与郡守争论案件,被罢免,人们认为赵蕃是正直的人。

最初,赵蕃跟随刘清之学习,刘清之守卫衡州,赵蕃就请求监安仁赡军酒库,因此完成了学业。到衡州后,刘清之被罢免,赵蕃就请求退休,跟随刘清之回家。后来真德秀在《国史》中写道:‘赵蕃在师友之间就是这样,怎么会背叛国家呢!’在家闲居时,连续写信请求祠官的考核,共有三十一封。理宗即位后,以太社令的身份与刘宰一同被召回,赵蕃没有接受任命,特别被改任为奉议郎、直秘阁,他又辞去了这个职位。退休后,得到致仕,转任承议郎,依前直秘阁。去世时,享年八十七岁。

赵蕃五十岁时,仍然向朱熹请教学问。到了老年,仍然担心晚年的困境,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难斋’。赵蕃性格宽厚平和,与人相处愉快,但刚正不阿。丞相周必大与赵蕃交好,多次推荐他,但赵蕃最终没有接受。周必大的话说:‘文献之家,典刑之彦,屹然独立,仍然有学者期望的人,只有赵蕃一人而已。’信州守吴旂请求记录他的后事,皇帝下诏让他的儿子赵遂补任上州文学,赵遂也坚决推辞。皇帝又下诏以承务郎的身份退休,给予一个儿子恩泽。景定三年,秘阁修撰郑协等人请求赐予谥号,于是赐予赵蕃谥号‘文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注解

京兆:京兆,古代地名,指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是古代首都长安的所在地区。

洛人:洛人,指居住在洛阳的人,洛阳是古代中国的古都之一。

上舍甲科:上舍甲科,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指通过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的学生。

开德府教授:开德府教授,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开德府的官员。

太学博士:太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太学的教学和研究。

符宝郎:符宝郎,古代官职,掌管符节、宝印等。

陈留酒税:陈留酒税,古代官职,负责陈留地区的酒税征收。

襄汉:襄汉,指襄樊和汉水流域,古代地区名。

湖湘:湖湘,指湖南和湖北地区。

岭峤:岭峤,指岭南和岭北,古代地区名。

兵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兵部的日常事务。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宋代官职,为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文书等。

内制:内制,指内部制定的政策或法规。

徽猷阁直学士:徽猷阁直学士,古代官职,负责徽猷阁的事务。

湖州:湖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浙江省。

给事中: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驳议:驳议,指对某项政策或提议提出反对意见。

显谟阁直学士:显谟阁直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显谟阁的事务。

江州太平观:江州太平观,古代道观名,位于江州。

梓宫:梓宫,指帝王的棺木。

太后:太后,指皇帝的母亲。

渊圣:渊圣,指宋徽宗赵佶的尊号。

建康:建康,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临安:临安,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顾问皇帝。

洞霄宫:洞霄宫是古代的一个道观。

陶、谢、韦、柳:陶、谢、韦、柳,指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徽宗:徽宗,指宋徽宗赵佶,北宋时期的皇帝。

九域图志:九域图志,古代地理著作。

宣州:宣州,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江左:江左,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屯田员外郎:屯田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屯田事务。

太常少卿:太常少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祭祀和礼仪。

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

集英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是宋代官职,负责修撰文献。

太平观:太平观,古代道观名。

钦宗:钦宗,指宋钦宗赵桓,北宋时期的皇帝。

扬州:扬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江苏省。

黄潜善:黄潜善,北宋时期的宰相。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文章。

白团扇:白团扇,古代的一种扇子。

紫诰:紫诰,古代的一种官印。

黄麻:黄麻,古代的一种文书用纸。

六经:六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是古代儒家经典。

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起草和审阅皇帝的诏令。

元符庚辰:元符庚辰,指宋徽宗赵佶元符年间的庚辰年。

宣和乙巳:宣和乙巳,指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的乙巳年。

史馆:史馆是古代负责编纂史书的官署。

綦崇礼:綦崇礼,古代人物,曾任史馆修撰。

敷籴军食:敷籴军食,指分发军粮。

抚州:抚州是宋代的一个州名。

汤思退:汤思退,北宋时期的宰相。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古代官职,负责端明殿的事务。

俪语:俪语,指对仗工整的文辞。

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古代史书,是《春秋》的注解。

西汉书:西汉书,指《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西汉历史著作。

祠部郎官:祠部郎官,古代官职,负责祠部的事务。

绍圣四年:绍圣是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

丹徒尉:丹徒尉,古代官职,负责丹徒地区的治安。

议礼武选编修官:议礼武选编修官,古代官职,负责议礼和武选的编修工作。

大观初:大观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大观初指的是大观年间的初期。

京再相: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蔡京,再相表示蔡京再次担任宰相。

周官:《周官》是《周礼》的别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官制书,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官制。

太宰:太宰是周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八柄:八柄指的是太宰用来诏令王的八种权力,包括废置、赏罚等。

梦得:梦得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范仲淹,这里指他向皇帝进言。

陛下: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

起居郎:起居郎是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朋党:朋党指的是政治集团,这里指士大夫中的党派。

崇宁: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崇宁以来指的是崇宁年间的后期。

干敏:干敏指的是才干敏捷的人。

器业:器业指的是才能和功业。

识度:识度指的是见识和度量。

祖宗:祖宗指的是先祖,这里指宋朝的先祖。

宣抚使:宣抚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安抚地方。

元丰末:元丰末指的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的末期。

八宝恩:八宝恩指的是宋神宗赐予童贯的宝物。

节度使:节度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汝州:汝州是宋代的一个州名。

蔡州:蔡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

颍昌府:颍昌府是古代的一个府名,位于今河南省。

常平粟:常平粟指的是国家储备的粮食。

常平使者:常平使者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常平仓的粮食。

籴粳米:籴粳米指的是购买粳米。

御笔:御笔是指皇帝亲笔写的文字。

东南:东南指的是中国东南地区。

宣总使:宣总使是古代官职,负责总领军事。

泗上:泗上指的是泗水上游。

金陵:金陵是古代南京的别称。

州民:州民指的是州中的百姓。

公田:公田指的是国家的土地。

黠吏:黠吏指的是狡猾的官吏。

籍:籍指的是登记、记录。

郏城:郏城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河南省。

舞阳:舞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河南省。

八百户:八百户指的是八百户人家。

颍昌地力:颍昌地力指的是颍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

旁郡:旁郡指的是邻近的郡。

镪:镪指的是钱币。

京师:京师指的是国都,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

李彦:李彦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南京鸿庆宫:南京鸿庆宫是古代的一个道观。

高宗:高宗是南宋赵构的庙号。

侍读:侍读是古代官职,负责陪伴皇帝读书。

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

形:形指的是地理、山川等自然条件。

势:势指的是城池、粮食、武器等物质条件。

气:气指的是将帅和士兵的士气。

不虞:不虞指的是意外的情况。

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颜岐:颜岐是南宋时期的官员。

康允之:康允之是南宋时期的官员。

朱胜非:朱胜非是南宋时期的宰相。

中太一宫:中太一宫是古代的一个道观。

江东安抚大使:江东安抚大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安抚江东地区。

建康府:建康府是古代的一个府名,位于今江苏省。

寿春:寿春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濠:濠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

寿:寿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

池州:池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

含山县:含山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历阳:历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昭关:昭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安徽省。

柘皋:柘皋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马家渡:马家渡是古代的一个渡口,位于今安徽省。

禁旅:禁旅指的是皇帝的亲兵。

诸道兵:诸道兵指的是各地的军队。

观文殿学士:观文殿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顾问皇帝。

福州:福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福建省。

福建安抚使:福建安抚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安抚福建地区。

海寇:海寇指的是海盗。

朱明:朱明指的是南宋时期的海盗。

监司:监司是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地方官。

临安府:临安府是古代的一个府名,位于今浙江省。

衢州:衢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浙江省。

开化:开化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浙江省。

苏州:苏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江苏省。

吴江:吴江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江苏省。

舒州:舒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

太湖:太湖是古代的一个湖名,位于今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诜述:诜述指的是举荐、推荐。

上舍出身:上舍出身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礼部郎:礼部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礼仪。

秀州:秀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浙江省。

崇德:崇德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浙江省。

海盐:海盐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浙江省。

华亭:华亭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上海市。

金帛:金帛指的是金银和布匹。

行在:行在指的是皇帝的行宫。

太常:太常是宋代官职,负责太常寺的事务。

秘书省:秘书省是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图书收藏、编撰史书、校对图书等事务,是皇帝的图书馆。

少监:少监是秘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秘书长管理秘书省事务。

日历:日历是古代官府用于记录年月日、节气、重要事件等的官方文件。

秘书长:秘书长是秘书省的正职,负责秘书省的全面工作。

百司:百司指古代的各个官署,即朝廷中的各个部门。

麟台故事:《麟台故事》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秘书省的历史和故事。

侍讲:侍讲是皇帝的顾问,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子集。

陈平:陈平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以智谋著称。

相如: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以辞赋闻名。

刘晏:刘晏是唐朝著名财政家,以理财能力著称。

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指的是古代的先祖制定的法律和制度。

寄禄官:寄禄官是古代官员的虚衔,不涉及实际职务。

横行:横行是指武官的一种特殊官职,不受常规升迁制度限制。

皂隶:皂隶是古代的低级官吏或差役。

掖垣:掖垣是宫中的内廷,指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史事:史事指编写史书的事务。

实录院:实录院是古代负责编纂皇帝实录的官署。

朝参:朝参是古代官员每日朝见皇帝的制度。

万寿观:万寿观是古代的一种官署,负责祭祀和祈寿。

实录院修撰:实录院修撰是实录院的官员,负责修撰实录。

江州:江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江西省。

徽猷阁待制:徽猷阁待制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起草和审查皇帝的诏令。

风痹:风痹是古代对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称呼。

秦桧: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宰相,以卖国求荣著称。

校书郎:校书郎是宋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著作郎:著作郎是史馆的官员,负责撰写和编纂史书。

吴会:吴会是指今天的杭州市。

神宗实录:《神宗实录》是记载北宋神宗时期历史的一部史书。

边报:边报是指边疆地区的军事情报。

敷文阁待制:敷文阁待制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起草和审查皇帝的诏令。

仙井监:仙井监是古代的一个监名,今属四川省。

苏氏学:苏氏学是指苏轼的学说,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华州:华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陕西省。

洪州:洪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今属江西省。

圆坛:圆坛是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种场所。

方泽:方泽是古代祭祀水神的一种场所。

神宗:神宗是北宋的一位皇帝,庙号神宗。

万俟卨:万俟卨是南宋时期的官员,以刚直著称。

宣和五年:宣和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这是指一个具体的年份。

秘书少监:秘书少监是宋代官职,掌管秘书省,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史书等。

修国史:修国史是指负责编纂国家历史的官员。

入谢:入谢是指官员进入朝廷向皇帝请安或谢恩。

王言之体:王言指皇帝的言论,体指文体,这里指皇帝的言辞应该符合一定的文体规范。

《盘》、《诰》:《盘》、《诰》是指古代文献《尚书》中的两部分,这里引用以强调制诰应该遵循古代文献的规范。

驹:这里指官员的名字,具体不详。

先帝:先帝指已故的皇帝,这里指北宋哲宗赵煦。

两省:两省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宋代中央政府的两个最高行政机构。

给事实掌封驳:给事中是宋代官职,掌管封驳,即审查和驳正皇帝的诏令。

舍人:舍人指中书舍人。

词头:词头是指官员的任命文书。

兼权直学士院:兼权直学士院是指同时担任学士院权直的职务。

制词:制词是指皇帝的诏令或命令。

简重:简重指文字简练而庄重。

时推:时推指当时受到推崇。

乡党曲学:乡党指同乡,曲学指偏狭的学问。

提举江州太平观:提举是指管理,江州太平观是指江州的太平观。

绍兴五年:绍兴是南宋赵构的年号,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

进一官致仕:进一官指晋升一级官职,致仕指退休。

赠中奉大夫:赠中奉大夫是指死后追赠的官职。

遗泽:遗泽是指遗留下来的恩惠。

许下:许下是指许昌,古地名。

苏辙:苏辙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儿子。

储光羲:储光羲是唐代诗人。

宦者:宦者指太监。

识者:识者指有见识的人。

子逊、游:子逊、游是官员的名字,具体不详。

朱敦儒:朱敦儒是南宋文学家。

靖康中:靖康是北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中即公元1126年至1127年。

召至京师:召至京师是指被召到京城。

辞曰:辞曰是指说。

麋鹿之性:麋鹿之性是指像麋鹿一样喜欢自由自在的性格。

爵禄:爵禄是指官职和俸禄。

还山:还山是指回到山林,即隐居。

草泽才德之士:草泽才德之士是指出身低微但才德兼备的人。

命对便殿:命对便殿是指被召见在便殿中应对。

论议明畅:论议明畅是指议论清晰流畅。

进士出身:进士出身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

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正字是宋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兵部郎官:兵部郎官是宋代官职,负责兵部的事务。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是宋代官职,负责两浙东路的刑狱事务。

右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是宋代官职,负责谏议朝政。

李光:李光是南宋文学家。

爵禄所以厉世:爵禄所以厉世是指官职和俸禄是用来激励世人的。

侍从:侍从是指皇帝的近臣。

节钺:节钺是指古代将帅的象征。

专立异论:专立异论是指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交通:交通在这里指交往。

明橐:明橐是南宋官员的名字。

右迪功郎:右迪功郎是宋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肇庆府:肇庆府是宋代的一个府名。

敦遣诣行在:敦遣诣行在是指敦促派遣到皇帝所在的地方。

草泽:草泽是指民间。

谯定:谯定是南宋文学家。

苏庠:苏庠是南宋文学家。

张自牧:张自牧是南宋文学家。

长芦:长芦是宋代的一个地区名。

声流天京:声流天京是指名声传遍京城。

风动郡国:风动郡国是指影响遍及各个郡国。

栖茅茹藿:栖茅茹藿是指隐居生活。

白首岩谷:白首岩谷是指年老隐居。

幡然而起:幡然而起是指突然站起来。

便殿:便殿是指皇帝的私室。

鸿胪少卿:鸿胪少卿是宋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废:废是指被免职。

舐犊之爱:舐犊之爱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深爱。

窜逐:窜逐是指被流放。

节不终:节不终是指节操未能保持到底。

丹阳:丹阳是宋代的一个县名。

杭州司理参军:杭州司理参军是宋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林希:林希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学官:学官是指负责教育的官员。

词科:词科是指负责考试的科目。

兖州教授:兖州教授是宋代官职,负责兖州的学校教育。

太学正:太学正是宋代官职,负责太学的管理。

僖祖原庙:僖祖原庙是指古代皇帝祖先的庙宇。

元丰:元丰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元丰之旧指元丰年间的旧制。

知歙州休宁县:知歙州休宁县是指担任歙州和休宁县的地方官。

国子司业:国子司业是宋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事务。

雅乐:雅乐是指古代的宫廷音乐。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

《太常因革礼》:《太常因革礼》是欧阳修编纂的关于太常礼仪的书籍。

太子:太子是指皇帝的儿子,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指古代的历史时期。

太府少卿:太府少卿是宋代官职,负责太府寺的事务。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宋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祭祀事务。

蠲:蠲是指减免。

朱勔:朱勔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白雀之属:白雀之属是指白雀等吉祥物。

媒蘖:媒蘖是指挑拨离间。

罢归:罢归是指被免职后回家。

范宗尹:范宗尹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朋附:朋附是指依附权贵。

丐祠归:丐祠归是指请求退休回家。

大饥:大饥是指严重的饥荒。

官廪:官廪是指官府的仓库。

丐:丐是指请求。

谥文康:谥文康是指死后追赠的谥号。

右相:右相是指宰相。

熊克:熊克是南宋文学家。

建宁建阳:建宁建阳是宋代的一个地区名。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宋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博:博是指熊克的祖父熊博。

郡博士:郡博士是宋代官职,负责郡学的教育。

胡宪:胡宪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翘秀:翘秀是指才能出众。

属文:属文是指写文章。

越帅:越帅是指越州的将领。

课赋:课赋是指考核赋税。

督趣:督趣是指催促。

亡:亡在这里指逃亡的人。

部使者:部使者是指来自中央政府的使者。

芮辉:芮辉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循吏:循吏是指善于治理地方的官员。

提辖文思院:提辖文思院是宋代官职,负责管理文思院。

文献:文献是指有学问的人。

曾觌:曾觌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孝宗:孝宗是南宋赵昚的庙号。

直学士院:直学士院是宋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赵雄:赵雄是宋代官员的名字。

清选:清选是指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

学士院权直:学士院权直是指学士院的临时负责人。

御选德殿:御选德殿是指皇帝亲自挑选的德才兼备的官员。

制诰:制诰是指皇帝的诏令或命令。

金人:指金朝的军队或统治者,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女真族建立,存在于1115年至1234年。

论奏:指向上级官员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文书或口头报告。

淮东:指淮河以东的地区,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淮西:指淮河以西的地区,同样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清河粮船:指从清河运送粮食的船只,清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垦田:指开垦荒地,增加农田。

修堰:指修建水坝,用于灌溉或防洪。

民兵:指民间组织的地方武装力量。

江阴:指江阴县,位于江苏省,历史上是军事要塞。

水军:指以水战为主的军队。

巡检:指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警督:指负责警备和监督的官员。

岁增兵:指每年增加兵力。

中兴:指国家或地区从衰落中恢复过来。

筦榷:指管理、征收。

包苴:指贿赂。

承务郎:指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铨中:指选拔官员。

转运司:指古代官署,负责运输和财政。

监:指监督、管理。

签书:指签署文书。

提领:指负责领导。

赡军:指供应军队。

激赏:指激励和奖赏。

制置使:指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

阆州:指阆中,位于四川省。

弃市:指被处死。

首级:指人头,古代死刑犯的头部。

翰墨:指书法作品。

坑冶:指采矿和冶炼。

州文学:指州里的文学官。

尉:指县尉,负责治安。

主簿:指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司理参军:指官职,负责司法。

丐祠:指请求朝廷赐予祠堂。

直秘阁:指官职,负责秘阁的文书工作。

致仕:指退休。

赡军激赏:指供应军队和激励奖赏。

六部门:指尚书省的六个部门。

提举常平司:指负责常平仓的官员。

通判:指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将作监:指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

军器监:指负责军事装备的官员。

司农寺:指负责农业的官员。

谥:指死后朝廷给予的尊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评注

克自以见知于上,数有论奏。尝言:’金人虽讲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彼不能禁吾不为也。边备既实,金人万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

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战略的深刻见解。’见知于上’,即得到上级的认可,表明作者具备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以和为守,以守为攻’,是一种灵活的战略思想,即在和平时期做好防御准备,一旦对方发动攻击,则能迅速反击。作者强调’边备既实’,意味着国家边防力量充足,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此外,作者还提到’曲不在我矣’,意指在战略上不占劣势,这种自信和坚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心理基础。

且今日之守,莫重淮东。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若犯淮东,清河粮船直下,易耳。

作者在此进一步阐述了对军事防御的具体策略。’莫重淮东’,强调了淮东地区在防御中的重要性。’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分析了金军若进攻淮西,由于补给线过长,必然遇到困难。而若进攻淮东,则因清河粮船直下,补给方便,故易于进攻。这种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军事素养。

然则守淮之策,以垦田、修堰、教民兵为先。援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缓急可相应。

作者提出了具体的防御措施,包括垦田、修堰、教民兵等,这些都是加强国防实力的基础性工作。’援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则是在战略布局上的高瞻远瞩。江阴地处长江口,建立水军可以有效控制长江水道,对敌军形成威慑。

然骤立一军,虑敌生疑,当托以海道商贾之冲,多夺攘,置一巡检警督之,自此岁增兵,不出十年,隐然一军矣。

作者在论述中展现了其深谋远虑。’骤立一军’可能会引起敌军的猜疑,因此他建议利用海道商贾之冲,多夺攘,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这种策略巧妙地利用了商业活动,既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又达到了增强国防实力的目的。

中兴之际,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权难收。今日之弊,不患将不可驭,而患军情易动。

作者对当时军队管理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权难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领权力的控制。’不患将不可驭,而患军情易动’,则是对军队情绪的不稳定性的担忧。作者认为,加强将领的管理和军队情绪的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

往时诸大将拊士卒如家人,自罢诸将兵权,御前主帅,更徙不常,凡军中筦榷之利,所以养士卒者,今皆转而为包苴矣,又朘其余以佐之,得无怨乎!宜严戒将帅,毋纵掊削。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的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军中筦榷之利的转变。’拊士卒如家人’,体现了将领对士兵的关爱,而’包苴’则是指将领以权谋私。作者呼吁严戒将帅,防止他们滥用权力,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帝嘉其有志,召草明堂赦书。克言:’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帝嘉其识体。

此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智慧和皇帝的认可。’召草明堂赦书’,表明皇帝对作者的信任和重视。’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则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民生的关注和真诚的建议。

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

作者因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是皇帝对其才学的肯定。’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则是对其政治能力的认可。

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尤淹习宋朝典故,有问者酬对如响。

作者在此段中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才。’博闻强记’,形容其知识渊博,记忆力强。’淹习宋朝典故’,说明其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有问者酬对如响’,则是对其才华的赞美。

家素俭约,虽贵不改,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虽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车乃入。

作者的生活态度在此段中得到体现。’家素俭约’,表明其生活简朴。’虽贵不改’,说明其不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则是对其清廉的描述。

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人称其清介。

作者在个人品德方面也得到了赞誉。’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表明其善于发现人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说明其乐于助人。’人称其清介’,则是对其清廉正直的肯定。

卒,年七十三。

此句简洁地概括了作者的一生。

张即之,字温夫,参知政事孝伯之子。

此段介绍了另一位历史人物,张即之。

以父恩授承务郎,铨中两浙转运司进士举,历监平江府粮料院。

作者在此段中描述了张即之的仕途经历,表明其才华横溢,官职不断晋升。

丁父忧,服除,监临安府楼店务。

张即之在父亲去世后,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丁母忧,服除,监临安府龙山税、宁国府城下酒曲务,签书荆门军判官厅公事,乌程丞,特差签书江阴军判官厅公事,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添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行在检点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监尚书六部门,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扬州,改镇江,又改嘉兴,将作监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知嘉兴,未赴,以言者罢,丐祠,主管云台观,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的仕途经历丰富,官职多变,但始终保持清廉,最终得以告老还乡。

宝祐四年,制置使余晦入蜀,以谗劾阆州守王惟忠。于是削惟忠五官,没入其资,下诏狱锻炼诬伏,坐弃市。

此段文字描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以谗劾’,即因诬陷而受到弹劾。’坐弃市’,则是指被判处死刑。

惟忠临刑,谓其友陈大方曰:’吾死当上诉于天。’七挥刃不殊,血逆流。

王惟忠在临刑前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正义感。’吾死当上诉于天’,表明其坚信自己的清白。’七挥刃不殊,血逆流’,则是对其英勇的描述。

即之虽闲居,移书言于淮东制置使贾似道恤其遗孤。又使从孙士倩娶惟忠孤女。

张即之在闲居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疾苦,对王惟忠的遗孤给予了帮助。

未几,似道入相,中书舍人常挺变以为言。景定元年,给还首领,以礼改葬,复金坛田,多即之倡义云。

作者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对正义事业给予了支持。

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

张即之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被金人视为珍宝。

惟忠字肖尊,庆元之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

此段介绍了王惟忠的基本信息。

赵蕃字昌父,其先郑州人。

此段介绍了赵蕃的基本信息。

建炎初,大父旸以秘书少监出提点坑冶,寓信州之玉山。

赵蕃的家族背景在此段中得到介绍。

蕃以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

赵蕃在官场上的经历在此段中得到描述。

为太和主簿,受知于杨万里。

赵蕃在太和主簿任上受到了杨万里的赏识。

调辰州司理参军,与郡守争狱,罢,人以蕃为直。

赵蕃在辰州司理参军任上因与郡守争狱而被罢免。

始,蕃受学于刘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监安仁赡军酒库,因以卒业。

赵蕃在刘清之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丐祠,从清之归。

赵蕃在刘清之离职后,也辞去了官职,随刘清之归隐。

其后真德秀书之《国史》曰:’蕃于师友之际盖如此,肯负国乎!’

真德秀在《国史》中对赵蕃的评价,表明赵蕃在师友关系和忠诚度方面都得到了认可。

家居,连书祠官之考者三十有一,理宗即位,以太社令与刘宰同召,不拜,特改奉议郎、直秘阁,又辞。

赵蕃在归隐后,多次上书请求考核祠官,最终得到了理宗的召见,但他并未接受官职。

奉祠,得致仕,转承议郎,依前直秘阁。

赵蕃最终得以致仕,转任承议郎,继续担任直秘阁。

卒,年八十七。

此句简洁地概括了赵蕃的一生。

蕃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

赵蕃在五十岁时仍然虚心向朱熹学习。

既耄,犹患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

赵蕃在晚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并以此命名自己的居所。

蕃赋性宽平,与人乐易而刚介不可夺。

赵蕃的性格特点在此段中得到描述。

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

赵蕃拒绝了周必大的多次引荐,体现了其高洁的品格。

宰之言曰:’文献之家,典刑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

宰对赵蕃的评价,表明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

信州守吴旂乞录其后,诏其子遂补上州文学,遂亦力辞。

赵蕃的后代也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赵蕃之子拒绝了官职。

又诏以承务郎致仕,与一子恩泽。

赵蕃最终得以致仕,并获得了一子恩泽。

景定三年,秘阁修撰郑协等请谥,乃谥文节。

赵蕃因其卓越的成就和品德,被谥为文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2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