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译文

孔子说:“天下和国家是可以治理得公平合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辞去的,锋利的刀刃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难以做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注解

天下国家可均也:意指天下和国家的事务可以公平地处理。’均’在这里指的是公平、公正。

爵禄可辞也:爵位和俸禄可以辞去。’爵禄’指的是古代官员的职位和薪水,’辞’指的是放弃或拒绝。

白刃可蹈也:意指可以勇敢地面对刀剑的危险。’白刃’指的是锋利的刀剑,’蹈’指的是勇敢地面对。

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道难以实现。’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深刻阐述。孔子在这里通过对比几种极端的行为,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难以实现。

首先,孔子提到’天下国家可均也’,这表明他认为公平和公正是可以实现的,但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努力。接着,他说’爵禄可辞也’,这表明他认识到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但人们可以选择放弃这些外在的诱惑。然后,他说’白刃可蹈也’,这表明他认识到勇敢面对危险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孔子最后说’中庸不可能也’,这表明他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难实现的。中庸之道不仅仅是公平、公正、勇敢等单一品质的体现,而是这些品质的综合和平衡。它要求人们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修养。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孔子通过这段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中庸之道的难度和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的难以实现。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孔子的思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九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