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啊!但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保持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注解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态度和行为。它强调在道德和行为上保持平衡,避免极端。

至:在这里意为最高、最完美的境界。

民:指普通百姓或民众。

鲜:意为稀少、罕见。

久:意为长久、持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评注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对中庸之道的极高评价。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在道德和行为上保持平衡,避免极端。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儒家认为,社会的和谐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中庸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通过中庸,个人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平衡,既不偏激也不懈怠,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句话简洁而深刻,体现了孔子语言的精炼和思想的深邃。通过对比中庸的至高境界与民众的难以持久,孔子巧妙地表达了对中庸之道的推崇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从历史价值来看,中庸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伦理等领域。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与和谐,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中庸之道的赞美,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