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译文

孔子继承了尧舜的传统,效法文王和武王的制度。

他上遵从天时的规律,下顺应水土的特性。

就像天地那样无所不承载,无所不覆盖。

就像四季那样交替运行,像日月那样轮流照耀。

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伤害。

各种道理并行而不互相冲突。

小的德行像河流一样流动;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化育。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注解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祖述尧舜:指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尧舜的治国理念和道德思想。尧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被视为道德和治国的典范。

宪章文武:指孔子遵循和发扬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方略。文王和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们的治国理念被后世儒家学者所推崇。

上律天时:指孔子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

下袭水土:指孔子遵循地理环境,因地制宜。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比喻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一样包容万物,无所不包。

辟如四时之错行:比喻孔子的思想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有序运行。

如日月之代明:比喻孔子的思想如同日月交替一样光明照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指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伤害,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并行而不相悖:指各种道理并行而不互相冲突,体现了多元共存的思想。

小德川流:指小的德行如同河流一样流动不息。

大德敦化:指大的德行能够感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指天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容万物,和谐共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文中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首先,文中提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表明孔子继承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和道德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显示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其次,文中通过‘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表述,强调了孔子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

接着,文中用‘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孔子思想的包容性和有序性。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读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最后,文中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进一步强调了和谐共生和多元共存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和比喻,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