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二章-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的大纲,确立天下的根本,了解天地的变化和养育。他哪里需要依靠什么呢?
他的仁爱深厚无比!他的智慧深邃如渊!他的胸怀广阔如天!
如果不是真正聪明、圣明、智慧,能够通达天德的人,又有谁能理解这些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二章-注解
至诚:指极致的真诚和诚实,是儒家思想中极为推崇的品质,认为至诚可以感天动地,影响万物。
经纶:原指织布时的经纬线,引申为规划、治理国家大事的能力。
大经:指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或基本原则。
大本:指国家的根本或基础,如道德、法律等。
化育:指天地自然生成和养育万物,也指教育培养人才。
肫肫其仁:形容仁爱深厚,肫肫意为深厚、诚恳。
渊渊其渊:形容深邃如渊,意指智慧或道德的深不可测。
浩浩其天:形容广阔无垠,如同天空一般,意指胸怀或视野的广阔。
聪明圣知:指超凡的智慧和圣人的知识,是达到天德境界的必要条件。
达天德:指达到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道德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二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至诚的重要性及其在治理国家、理解自然中的作用。至诚被视为连接个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桥梁,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文中提到的‘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强调了至诚不仅是个人品质,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的极高要求,认为只有具备至诚的领导者,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治理国家的原则。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这几句话通过丰富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至诚的深远和广阔。仁爱深厚如渊,智慧深邃如海,胸怀广阔如天,这些都是至诚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也深刻传达了至诚的宏大和深远。
最后,文中提出‘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这是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达到天德境界的难度和稀有性。这不仅是对至诚价值的再次强调,也是对追求至高道德境界的鼓励和挑战。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至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丰富的语言和比喻,展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深刻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