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代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参与了《宋史》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了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宋史》是元代史学家对宋朝历史的总结,详细记载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等多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宋朝繁荣的文化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研究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原文
李衡 王自中 家愿 张纲 张大经 蔡洸 莫濛 周淙 刘章 沈作宾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
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
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
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
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
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
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
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
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
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
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
上思其仆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
差同知贡举。
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
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
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
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洛人也,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曰:’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
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
周必大闻之曰:’世谓潜心释氏,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王自中,字道甫,温州平阳人。
少负奇气,自立崖岸,繇是忤世。
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淳熙中,登进士第,主舒州怀宁簿。
严州分水令。
枢密使王蔺荐,召对,帝壮其言,将改秩为籍田令,又俾举所知,且响用矣,以谏疏罢。
自中本韩彦古客,王蔺既荐之,上大喜。
韩彦直、彦质辈恐其为彦古报仇,力请交结于自中;而密达意近习,谓’自中受彦古赂,伏阙上书荐彦古为相。’上遣人物色其事,中书舍人王信恒惧自中入台将不利于王淮,知彦直辈谮已行,亟请对,探上意;退即走白右正言蒋继周。
继周方敢劾奏,读至’受赂伏阙’处,上曰:’卿可谓中其膏肓。’继周奏:’臣非不知孤踪忤王蔺,但不敢旷职。’盖欲并中蔺以媚淮,上但喜继周善论事,不知曲折如此。
通判郢州,道除知光化军,改信州,丁内艰,服阕,还朝。
光宗即位,迎谓曰:’朕得卿名于寿皇,留为郎可乎?’言者不置。
主管冲佑观,起知邵州、兴化军,命下而自中已病,庆元五年八月,卒,年六十。
家愿,字处厚,眉山人。
父勤国,庆历、嘉祐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兄弟为同门友。
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
熙宁、元丰诸人纷更,而元祐诸贤矫枉过正,勤国忧之,为筑室,作《室喻》,二苏读之敬叹。
愿弱冠游京师,以广文馆进士登第,时绍圣元年也。
廷策进士,中书侍郎李清臣拟进策问,力诋元祐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已行者为言。
时门下侍郎苏辙尝上疏辨策问,举汉武帝事,触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见辙,诵所对,惊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犹若是也。’杨畏覆考,专主熙宁、元丰,取毕渐为第一,愿遂居下第。
辙寻出守汝,而国论大变矣。
元符三年,以日食求言,愿时为普州乐至令,应诏上言,极论时政凡万言,其大要有十:一曰谨始以正本,二曰敬德以格天,三曰谨好恶以防小人,四曰审信任以辨君子,五曰开言路以来直谏,六曰详听言以观事实,七曰破党议以存至公,八曰登硕德以服天下,九曰从宽厚以尽人才,十曰崇名节以厚士风。
疏上不报。
崇宁元年,诏籍元祐、元符上书人姓名,愿以选人籍入邪下等,谪监华州西岳庙。
时当改京秩,迄不改,禁锢不调凡十年。
大观四年,孛星出,降赦,党禁解,始改秩,调知双流县。
通判文州。
郡守郑行纯凭内侍势自恣,罢蕃夷互市,启边隙。
愿争之,不从,径下令复其旧。
守怒,交章互奏,俱报罢。
而愿以曾入党籍,谪英州酒税,量移黄州,数年始予祠。
兴元帅臣王庶荐自代,通判果州。
靖康初,左丞冯澥荐备谏列,除开封府工曹,京城失守,不克赴。
高宗南渡,擢知阆州。
会张浚谋大举,愿谓浚厉兵足谷以俟机会,浚不悦,以便旨移彭州。
有论边防书,名曰《罪言》。守彭之明年,乞骸骨以归,卒。
方苏辙之读愿策,谓愿少年能不为进取计,异时当以直道闻,恨不及见,辙之言至是而验。
淳祐间,愿曾孙大酉侍讲经筵,因从容及之,上改容嘉叹,宣取所上书,又亲书’西社同门友,元符上书人’十大字以赐。
愿同郡杨恂,丹棱人也,字信仲。
元丰五年,登进士第。
元符初,知广都县,与愿同时上书,语甚切直。
越三年,亦同入党籍邪下第五等。
其书以火不存。
张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人。
入太学,以上舍及第。
释褐,徽宗知纲三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除校书郎。
入对,论:’君子小人簉殽,询言试事则邪正自别。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上称善。
论事与蔡京不相合,挤之去,主管玉局观。
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
迁著作佐郎、屯田司勋郎。
初,朝议遣童贯、蔡攸使朔方,纲力论不可出师状,不报。
及金渝盟犯京阙,命纲分守四壁,旋解严,诏登陴足月者迁。
纲曰:’主忧臣辱,义当尔,顾因此受赏邪?’卒不自言。
出为两浙提刑,移江东。
池将王进剽悍恣睢,曹官以小过违忤,遂钉手于门。
事闻,诏纲乘传穷竟。
时国势未安,诸将往往易朝廷,进拥甲骑数百突至纲前,纲叱进阶下,即按问,罪立具,自是无越法者。
以左司召,权监察御史。
请令郡邑月具系囚存亡数,申提刑司,岁终校多寡行殿最。
进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
建言乞依祖宗法命大臣兼领史事,诏宰臣吕颐浩监修国史,著为令。
试给事中。
大将有以军中田不均乞不收租,朝廷将从之,纲执不可。
会推恩元祐党籍家,有司无限制,自陈者纷至。
纲建议以崇宁所刻九十八人为正。
自军兴后,小人多乘时召乱,历五年而怨家告讦者众。
纲谓非所以广好生之德,乞自蔽囚,后有告勿受。
宗室令懬特转太中大夫,纲言:’庶官超转侍从非法,且自崇宁以来官职不循资任,致纲纪大坏,今方丕变其俗,奈何以令懬故复违旧章。’诏以次官命词,舍人王居正复执不行,命遂寝。
宣抚使张俊驻师九江,遣营卒以书至瑞昌,县令郭彦章揣知卒与狱囚通,乃械系之。
俊酝于朝,彦章坐免。
纲言:’近时州县吏多献谀当路,彦章不随流俗,是能奉法守职,今不奖而黜,何以示劝?’
除给事中。
侍御史魏矼劾纲,提举太平观。
进徽猷阁待制,引年致仕。
秦桧用事久,纲卧家二十年绝不与通问。
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
初讲《诗关雎》,因后妃淑女事,历陈文王用人,寓意规戒。
上曰:’久不闻博雅之言,今日所讲析理精详,深启朕心。’纲言:’比年监司资浅望轻,请择七品以上清望官,或曾任郡守有治状者为之,庶位望既重,材能已试,可举其职。’从之。
权吏部尚书。
时以彗出东方,诏求言。
纲奏:’求言易,听察难。宜命有司详审章奏,必究极其情,无事苟简。’除参知政事。
高宗频谕辅臣宽恤民力,盖惩秦桧苛政,期安黎庶。
纲乃摘其切于利民八十事,标以大指,乞镂版宣布中外,于是人皆昭知上德意。
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
高宗幸建康,纲朝行宫。
孝宗登极,召纲陪祀南郊,以老辞不至,诏嘉之,命所在州郡恒存问,仍赐羊酒,卒,年八十四。
纲尝书坐右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其笃守如此。
初谥文定,吏部尚书汪应辰论驳之,孙釜再请,特赐曰章简。
釜,庆元间为谏官,力排道学诸贤,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
张大经,字彦文,建昌南城人。
绍兴十五年,中进士第,宰吉之龙泉,有善政。
诸司列荐,赐对便殿,出知仪真。
时两淮监司、帅守多兴事邀功,大经独以平易近民,民咸德之。
提举湖南常平,提点湖北刑狱,寻移江东。
他路有巨豪犯法,狱久不竟,命移属大经。
豪挟权势求脱,大经卒正其罪。
孝宗重风宪之选,命条上部使者十人,上独可大经,召见,上曰:’朕十人中得卿一人,以卿风力峻整。’遂除监察御史,命下,中外耸叹。
大经首陈士风掊克、偷惰、诞慢、浮虚四弊。
时理官间多居外,大经奏非便,乃作舍守庭。
迁大理少卿,守殿中侍御史。
言:’今日不治,由大臣不任责。’又言:’诸路荒政不实,飞蝗颇多。愿益加恐惧,申饬大臣,俾内而百官有司输忠谠、修厥职,外而监司守臣察贪理冤、去苛敛、宽民力。’上皆嘉纳。
因论近习韩俣荐士,上曰:’此亦无害。昔杨得意为狗监,亦尝荐司马相如。’大经奏:’彼何人斯,使得荐士,将恐无廉耻者望风希旨,伤毁士俗。’后数日,上谓大经曰:’卿前所论韩俣,朕思之诚是也。’又论宦者董琏暴横,将命淮甸,所至诛求,且自号’董阎罗’。上曰:’然,人皆言之。’即依奏镌罢,窜南康军。
除侍御史。
上宣谕曰:’卿论事得体,且详练。’大经遂言:’士风未厚,吏治未肃,民力未苏,和气未应,皆由人心未正。愿察公正,明义利,以彰好恶,抑浮薄,去贪刻,则莫不靡然洗濯,一归于正。’上称善再三。
又言:’监司治民之本,不可限以资格。’上纳其言,即选四寺丞同时临遣。
试右谏议大夫兼侍讲。
请通漕臣之计,以补州郡之有无;拘户绝之租,以广常平之储;严脏罪改正法,以惩贪黩;收外路辟阙归吏部,以杜私谒而通孤寒。
秋旱,诏求言。
大经极言:
人心不和有以致之。
民力竭而愁叹多,军士贫而怨嗟众,二者当今大弊。
州县之间,绢帛多折其估,米粟过收其赢,关市苛征,榷酤峻禁。
中外兵帅多出贵幸之门,营利自丰,素召众怨,教阅灭裂,军容不整。
且近习甲第名园,越法逾制,别墅列肆,在在有之,非赂遗何以济欲?
愿陛下疏斥憸腐,抑绝幸门,垂意人主之职,责成宰辅,一提其纲,则天下事必有能办之者。
俄而池司郝政降充统制官,殿帅补外,盖用其言也。
除礼部尚书兼侍读。
大经屡请祠,上曰:
卿公廉必能为朕牧民。
以徽猷阁学士知建宁府。
未几,移镇绍兴,辞不拜,予祠。
进龙图阁学士,告老,以通奉大夫致仕。
方主眷未衰,抗疏引去,人方之孔戣。
寿逾八袠,绍熙五年,宁宗即位,进正议大夫,降诏抚问,赐银奁药茗。
庆元四年七月,疾革,语诸子曰:
吾目可暝,吾爱君忧国之心不可泯。
无一语及私。
卒,年八十九。
讣闻,上甚悼之,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简肃。
蔡洸,字子平,其先兴化仙游人,端明殿学士襄之后,徙霅川。
父伸,左中大夫。
洸以荫补将仕郎,中法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出知吉州。
召为刑部郎,徙度支,以户部郎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
会西溪卒移屯建康,舳舻相衔。
时久旱,郡民筑陂(缺)水灌溉,漕司檄郡决之,父老泣诉。
洸曰:
吾不忍获罪百姓也。
却之。
已而大雨,漕运通,岁亦大熟。
民歌之曰:
我(缺)我水,以灌以溉。
俾我不夺,蔡公是赖。
就除司农少卿,言:
镇江三邑税户客户输丁各异,请为一体,不得自为同异。
所输丁绢,依和买之直,计尺折纳,人给一钞,官自买绢起发,公私皆便。
上嘉纳。
以户部侍郎召,试吏部尚书,移户部。
上谓侍臣曰:
朕以版曹得人为喜。
洸常言:
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
未几求去,除徽猷阁学士、知宁国府。
陛辞赐坐,上慰劳曰:
卿面有火色,风证也,朕有二方赐卿。
洸谢,即奉祠以归。
卒,年五十七。
洸事亲孝,曾祖襄未易名,力请于朝,赐谥忠惠。
所得奉,每以振亲戚之贫者,去朝之日,囊无余资,至售所赐银鞍鞯治行,人服其清洁云。
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
以祖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至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
张子华以脏败,朝廷命濛往鞫之,濛正其罪。
又言秦熺、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
还朝,除大理寺正。
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濛治之。
濛察其最可疑者留于狱,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
黄州卒奏亲擒盗五十余人,上命濛穷竟,既至,咸以冤告。
濛命囚去桎梏,引卒至庭,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牴牾,折之,语塞。
濛具正犯数人奏上,余释之。
上谕辅臣曰:
莫濛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
除户部员外郎。
朝廷遣濛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上语之曰:
得此可助经费,归日以版曹处卿。
濛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
言者论其丈量失实,征收及贫民,责监饶州景德镇。
起知光化军。
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时饷馈急,除淮南转运判官,濛迁延不之任,右司谏梁仲敏劾其慢命,罢官勒停。
宣谕使汪澈为言于上,复旧职,召见,上谕曰:
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
濛谢曰:
职尔,不敢避怨。
上曰:
使任责者人人如卿,天下何事不成。
除湖北转运判官。
未几,知鄂州,召除户部左曹郎中,出知扬州。
陛辞,上以城圮,命濛增筑。
濛至州,规度城闉,分授诸将各刻姓名甃堞间,县重赏激劝,阅数月告成。
除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
未几,假工部尚书使金贺正旦。
金庭锡宴,濛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濛坚执不从,竟不能夺。
使还,除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者罢。
起知鄂州。
卒于官,年六十一,赠正奉大夫。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
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
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
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砦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
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除直秘阁,再任。
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
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
有急,公当与我俱死。
淙亦感激,至谓
头可断,身不可去。
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
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
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
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
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舟楫病之,淙请疏浚。
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
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
魏王出镇,移守婺州。
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十月卒,年六十,积阶至右中奉大夫,封长兴县男。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
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
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定其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
是冬,入省为正字。
明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
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
秦桧当国,嗛不附已,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
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
擢秘书少监、起居郎。
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
郊祀毕,侍从,上《庆成诗》。
初,章在秘省,尝议郊庙礼文,当置局讨论,诏行其说。
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刘章必无是事。’
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
起居郎王佐讼其冤,亦坐绌。
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
孝宗受禅,念旧学,命知漳州,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
寻除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召提举佑神观兼侍读,遂拜礼部侍郎。
奏禁遏淫祀,仍于《三朝史》中删去《道释》、《符瑞志》,大略以为非《春秋》法。
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
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
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颜端惧不测。
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
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
上意颇解。
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
诏询唐太宗所问魏征德仁功利优劣,章上疏谆复,且言:’太宗问徵在贞观十六年,陛下宅天命十载于兹,原益加意,将越商、周绍唐、虞矣,太宗非难到也。’
进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对选德殿,问章:’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
章拱对曰:’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
上嘉叹久之。
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
章力告归,以显谟阁学士食祠禄。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
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
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
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
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
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
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
改秩,通判绍兴府。
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
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
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
除大理正,亲嫌,改太府丞,迁刑部郎。
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
直华文阁,因其任。
擢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
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
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
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
上嘉纳。
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
又论绍兴府和买事,语在《食货志》。
除两浙转运副使。
入对,奏:’欑宫一司,岁拔经、总制钱为缗率四万有奇,丹雘未弊,加之涂饰,墙壁具存,从而创易,妄费固不足计,亡谓惊黩,非所以妥神灵、彰圣孝。’
除权工部侍郎,继兼户部侍郎。
奏请修绍兴三十一年以前故事,复敕令所删修官五员以待选人有才者,又乞申严保伍法。
以言者罢归,起知镇江府,除集英殿修撰,改知宁国府,除宝谟阁待制,知潭州,除户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
奏湖北当储粟,湖南当增兵。
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
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
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
寻命参赞督府,兼权镇江府。
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闽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
朝廷难之,遂请祠。
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
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
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
充馆伴使,兼权工部尚书。
会临安阙知府事,时相欲奏用作宾,力辞。
除权户部尚书,以母忧解,服阕,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建宁府。
入觐,乞申严诡户之禁。
除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兼知隆兴府。
奏部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迫近溪峒,三县令尉及近峒之砦曰秀洲,曰北乡,曰莲塘,并永新县之胜乡砦,宜就委帅、宪两司择才辟置,量加赏格。
又乞诏诸道监司分诣州郡,选禁军,精练阅,改刺其懦弱者为厢军。
在郡撙钱二十余万缗,僚属请献诸朝,作宾谓平生未尝献羡,以半归帅司犒师,半隶本府。
除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进显谟阁学士致仕,卒于家,赠金紫光禄大夫。
论曰:李衡进退雍容,几于闻道。
王自中、家愿奇迈危言,摧折弗悔,咸有可称。
尝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崇宁、大观而后,奸佞擅权,爵赏冒滥,驯至覆亡。
高、孝重绳纠封驳之司,张纲抑令懬恩,大经劾韩俣、斥董琏,人人振扬风采,正气稍伸矣。
时则有若洸、濛、淙、章、作宾,班班有善,同传亦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译文
李衡,字彦平,是江都人。他的高祖李昭素曾经做过侍御史。李衡从小就很擅长背诵诗文,写文章能够一挥而就。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个部使者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李衡不忍心用严酷的手段迎合他,于是向府里举报了他,然后拂袖而归。后来他被任命为溧阳县知县,专门用诚意来教化百姓,百姓都对他非常尊敬。夏秋两季的税收,他都在县门口贴榜公布日期,乡里没有官吏的痕迹,而税收的运送却比其他县都要早。他在那里任职了四年,监狱里从未关押过一个重犯。
隆兴二年,金军侵犯淮堧,人们都惊慌地说:‘敌寇深入了!’沿江的官员大多都带着家眷离开,只有李衡独自从浙右搬家到县里,民心大定。盗贼在附近地区纷纷起事,但溧阳却像往常一样平静。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纷纷上报他的政绩,皇帝下诏晋升他一级,不久又召他入京担任监察御史。历任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京担任温、婺、台三州的知州,只有婺州是他亲自治理的。被加封直秘阁,但李衡因年老请求退休,皇帝多次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任命他为秘阁修撰退休。皇帝认为他忠诚,不久又召回他,任命他为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由坚决辞谢,但没有得到批准。被任命为同知贡举。恰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反对,说‘不应该让皇后娘家人来挑选官员’,在朝廷上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来被任命为起居郎,李衡说:‘与其提升后辜负君主,不如退下来符合道义。’他连续上书五次,请求退休更加坚决,皇帝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最终还是以秘撰的身份退休。当时给事中莫济不签署敕令,翰林周必大不草拟制书,右正言王希吕也与李衡相继上奏,同时离开朝廷,士人们作《四贤诗》来纪念他们。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造了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鞋行走,身边只有两个仆人,藏书超过万卷,号称‘乐庵’,去世时七十九岁。
李衡自从宣和年间进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是洛阳人,他的父亲赵实是程颐的学生,家学深厚,他劝李衡读《论语》说:‘学习不是记住辞章,而是学习圣贤,不能有丝毫虚假,这样才能称之为学习。’李衡非常认同他的教导,虽然博览群书,但以《论语》为根本。临终前,他洗澡、梳理头发,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周必大听说后说:‘世人说潜心佛教才能超脱生死,李衡并不是逃避儒家而信奉佛教的人,但他临终时如此超然,大概接近孔子所说的‘闻道者’了吧。’
王自中,字道甫,是温州平阳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独立特行,因此得罪了世人。乾道四年,讨论派遣归顺的人,王自中在丽正门前争论,还说:‘现在朝廷内没有贤人,外面没有军队,应该搜罗豪杰,广泛招募忠诚的人,来图谋中原。’因此被贬到徽州,后来又被放回。淳熙年间,考中进士,担任舒州怀宁簿,严州分水令。
枢密使王蔺推荐他,皇帝召见他,对他的话很欣赏,打算改任他为籍田令,又让他推荐他所了解的人,并且表示愿意任用他们,但因为上疏劝谏而被罢免。王自中原本是韩彦古的门客,王蔺推荐他后,皇帝非常高兴。韩彦直、韩彦质等人担心他为韩彦古报仇,极力请求与王自中交好;而密报给皇帝身边的人,说‘王自中接受了韩彦古的贿赂,上书推荐韩彦古为宰相。’皇帝派人调查此事,中书舍人王信恒担心王自中入朝对王淮不利,知道韩彦直等人已经诬告,急忙请求觐见,探询皇帝的意思;退朝后立即去告诉右正言蒋继周。蒋继周才敢上奏弹劾,读到‘接受贿赂’的地方,皇帝说:‘你可以说中了要害。’蒋继周上奏说:‘我知道我孤踪独影,得罪了王蔺,但不敢旷职。’他其实是想同时中伤王蔺来讨好王淮,皇帝只是喜欢蒋继周善于议论事情,不知道其中的曲折。
王自中曾任郢州通判,后来被任命为光化军知军,改任信州,因家中有丧事而辞职,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光宗即位后,迎接他说:‘我在寿皇那里听说过你的名字,留下你做郎中可以吗?’但有人不断上奏反对。后来主管冲佑观,起用为邵州、兴化军知军,命令下达时王自中已经病重,庆元五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岁。
家愿,字处厚,是眉山人。他的父亲家勤国,在庆历、嘉祐年间与堂兄家安国、家定国一同跟随刘巨游学,与苏轼兄弟是同门好友。王安石长期废除《春秋》学,家勤国对此非常不满,写了《春秋新义》。熙宁、元丰年间,人们纷纷改革,而元祐年间的一些贤人矫枉过正,家勤国对此感到忧虑,为此他建造了一座房子,写了《室喻》,苏轼兄弟读后都表示敬佩。
家愿二十岁时到京师游学,以广文馆进士的身份考中,那时是绍圣元年。在廷试进士时,中书侍郎李清臣拟定了策问,极力诋毁元祐时期的政策,家愿回答策问时,只说九年中已经实行的政策。当时门下侍郎苏辙曾经上疏辩解策问,举了汉武帝的事例,触怒了皇帝,等待处罚,家愿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见到苏辙,背诵了他的回答,惊喜地说:‘老朋友的孩子思想一致,竟然如此。’杨畏重新审查,专门支持熙宁、元丰的政策,取毕渐为第一,家愿因此落榜。苏辙不久后出京担任汝州知州,而国家的大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元符三年,因为日食而求言,家愿当时是普州乐至县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共有万言,其中主要有十点:一是谨慎开始以端正根本,二是敬德以感天,三是谨慎好恶以防小人,四是审慎信任以辨别君子,五是开放言路以接受直谏,六是详细听取言论以观察事实,七是破除党争以保持公正,八是提拔有德行的人以服天下,九是从宽厚以发挥人才,十是崇尚名节以加强士风。上书后没有得到回复。崇宁元年,皇帝下诏登记元祐、元符年间上书的人名,家愿因为被选入邪下等,被贬为华州西岳庙监。当时他应该升任京秩,但最终没有改变,被禁锢了十年。大观四年,彗星出现,皇帝降赦,党禁解除,他才开始升任,调任双流县知县。后来又担任文州通判。郡守郑行纯依仗内侍的势力肆意妄为,罢免了蕃夷的互市,挑起了边界的争端。家愿与他争论,但没有得到同意,就直接下令恢复旧状。郡守非常愤怒,上奏弹劾,都被驳回。但因为家愿曾经被列入党籍,被贬为英州酒税,后来又被调到黄州,几年后才开始给予他官职。兴元帅王庶推荐他代替自己,担任果州通判。靖康初年,左丞冯澥推荐他准备入朝担任谏官,被任命为开封府工曹,但京城失守,未能赴任。高宗南渡后,他被提拔为阆州知州。恰逢张浚谋划大举进攻,家愿认为应该厉兵秣马等待机会,张浚不高兴,就借口圣旨调他到彭州。他有一篇关于边防的书信,名为《罪言》。在彭州任职的第二年,他请求退休回乡,去世。
当苏辙读到家愿的策问时,说家愿年轻时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将来一定会因为正直而闻名,遗憾的是自己看不到那一天,苏辙的话到这时得到了验证。淳祐年间,家愿的曾孙家大酉在经筵上侍讲,皇帝因此轻松地提到了他,改变了表情,赞叹不已,亲自写下‘西社同门友,元符上书人’十大字赐给他。
家愿的同乡杨恂,是丹棱人,字信仲。元丰五年,考中进士。元符初年,担任广都县知县,与家愿同时上书,言辞非常直率。过了三年,也被列入党籍,排在邪下第五等。他的书信被烧毁了。
张纲,字彦正,是润州丹阳人。他进入太学,通过上舍考试及第。脱去平民衣服成为官员,徽宗皇帝知道张纲三次被选中,特别任命他为太学正,后来升任博士,又担任校书郎。他进宫对皇帝进言说:‘君子和小人在一起,通过询问和试用就能分辨出谁是谁非。小人一旦得志就会邀功生事,带来的祸害无法用言语形容。现在当权者大言不惭,风俗奢侈,背离根本追求末节,一天比一天严重。应该以祖先的教诲为准则,这样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以教化的了。’皇帝称赞他讲得好。
他的言论与蔡京不合,被排挤离开,主管玉局观。过了一段时间,他回到原来的官职,同时负责修订《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后来升任著作佐郎、屯田司勋郎。
最初,朝廷讨论派遣童贯、蔡攸出使朔方,张纲极力反对出兵,但没有得到回复。等到金国违背盟约侵犯京师,皇帝命令张纲分守四壁,不久解除戒严,下诏对坚守岗位超过一个月的人进行晋升。张纲说:‘君主忧愁,臣子受辱,这是应当的,但我难道因此就要接受赏赐吗?’他最终没有为自己请功。
他出京担任两浙提刑,调任江东。池州的将领王进凶狠蛮横,因为小过失冒犯了他,就被他钉在门上。事情传开后,皇帝下诏让张纲调查。当时国家局势不稳定,许多将领容易背叛朝廷,王进率领数百骑兵突然来到张纲面前,张纲大声斥责他下台,立即进行审问,罪行立即查明,从此没有人敢违法。
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司,代理监察御史。他建议让郡县每月上报在押囚犯的存亡情况,上报提刑司,年底根据多少进行考核。他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后来改任中书舍人。他建议按照祖宗的法律,让大臣兼任史事,皇帝下诏让宰相吕颐浩监督修订国史,并制定法令。
他被任命为试给事中。一位大将因为军中田地分配不均请求不收租,朝廷准备接受,张纲坚持不同意。同时,有人推荐恩赐元祐党籍家族,有关部门没有限制,自告奋勇的人络绎不绝。张纲建议以崇宁年间刻画的九十八人为标准。自从战争开始后,小人趁机作乱,五年中告发的人很多。张纲认为这不是广施仁德的做法,请求自己封闭监狱,以后再有告发的不接受。
宗室令懬被特别提升为太中大夫,张纲说:‘低级官员直接提升为侍从是不合法的,而且自从崇宁以来,官职不按资历任用,导致纲纪大乱,现在正在改变这种风气,怎么能因为令懬的原因而违反旧章。’皇帝下诏按照次官的职位任命他,舍人王居正坚持不执行,命令最终被搁置。
宣抚使张俊驻扎九江,派士兵送信到瑞昌,县令郭彦章推测士兵与囚犯有勾结,就逮捕了他。张俊在朝廷中告发,郭彦章被免职。张纲说:‘最近州县的官吏多向权贵献媚,郭彦章不随波逐流,是能够遵守法律和职责的,现在不奖励反而处罚,怎么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他被任命为给事中。侍御史魏矼弹劾张纲,他被调任太平观提举。后来被提升为徽猷阁待制,因年事已高而退休。秦桧掌权很久,张纲在家卧病二十年,从不与他联系。秦桧死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吏部侍郎兼侍读。最初讲解《诗经》中的《关雎》,因为涉及到后妃和贤淑女子的事情,详细讲述了文王用人之道,寓意规劝。皇帝说:‘很久没有听到博雅的言论了,今天所讲解的非常精详,深深启发了我的心。’张纲说:‘近几年监察官资历浅,声望轻,请选择七品以上的清廉官员,或者曾经担任郡守有政绩的人担任,这样地位和声望既重,能力也已经得到考验,可以胜任他们的职位。’皇帝同意了。
他代理吏部尚书。当时因为彗星出现在东方,皇帝下诏征求意见。张纲上奏说:‘征求意见容易,听取和调查困难。应该命令有关部门详细审查奏章,必须彻底了解情况,不要草率处理。’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高宗多次命令辅佐的大臣宽慰体恤民力,这是为了惩罚秦桧的严酷政策,希望安抚百姓。张纲就挑选了八十件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提出大纲,请求刻版公布全国,于是人们都知道了皇帝的仁德之意。
他退休后,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担任婺州知州,不久又退休。高宗来到建康,张纲前往行宫。孝宗即位,召张纲陪同祭祀南郊,他以年老为由没有前往,皇帝下诏嘉奖他,命令所在州郡经常问候他,并赐予羊酒,他去世时八十四岁。
张纲曾经在座位右边写下:‘以正直来修养自己,以正直来立身处世,以静退来超越天下。’他就是这样坚定地遵守自己的原则。最初被追赠谥号文定,吏部尚书汪应辰提出异议,孙釜再次请求,特别赐予谥号章简。孙釜,庆元年间担任谏官,力排道学诸贤,官至签书枢密院事。
张大经,字彦文,是建昌南城人。绍兴十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吉州龙泉知县,有良好的政绩。各部门都推荐他,皇帝在便殿接见了他,后来被任命为仪真知县。当时两淮的监司和帅守多兴风作浪,追求功名,张大经却以平易近民著称,百姓都感激他。
他被任命为湖南常平提举,湖北刑狱提点,不久又调任江东。其他路有豪强犯法,案件久拖不决,皇帝命令将案件移交给张大经。豪强利用权势寻求解脱,张大经最终公正地处理了他的罪行。孝宗重视风纪官员的选拔,命令列出十位使者,皇帝只同意了张大经,召见他,说:‘我在十个人中选中了你,因为你作风严谨。’于是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命令下达后,朝廷内外都为之震惊。
张大经首先提出士风有四弊:刻薄、偷懒、傲慢、虚浮。当时理官多在外地任职,张大经上奏说这样做不方便,于是自己建造了舍守庭。后来升任大理少卿,担任殿中侍御史。他说:‘现在不治理的原因是大臣不承担责任。’又说:‘各路荒政不实,蝗虫很多。希望更加警惕,命令大臣,让内部百官和有关部门忠诚尽职,外部监司和守臣调查贪官和不公,去除苛刻的税收,减轻民力。’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因为讨论近臣韩俣推荐士人,皇帝说:‘这也无妨。过去杨得意是狗监,也曾经推荐过司马相如。’张大经上奏说:‘那个人是谁,竟然能推荐士人,恐怕无耻之徒会趁机迎合旨意,损害士人的风气。’几天后,皇帝对张大经说:‘你之前关于韩俣的论述,我认真考虑后,确实如此。’又讨论宦官董琏的横行霸道,皇帝说:‘是的,大家都这么说。’就按照张大经的奏请,将他贬到南康军。他被任命为侍御史。皇帝宣谕说:‘你论述事情得体,而且详细熟练。’张大经于是说:‘士风不淳朴,官吏治理不严肃,民力未恢复,和气未应,都是因为人心不正。希望审查公正,明确义利,以彰显好恶,抑制轻浮,去除贪婪,那么没有人不会洗心革面,回归正道。’皇帝多次称赞他。
他又说:‘监司是治理民众的根本,不能限制在资历上。’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选拔四寺丞同时派遣。他被任命为试右谏议大夫兼侍讲。他建议沟通漕臣的计划,以补充州郡的物资;征收户绝的租税,以扩大常平的储备;严格执行贪污罪的惩罚,以惩治贪污;收回外路辟阙归吏部,以杜绝私人请托和孤寒之人的困境。’
秋天干旱,皇帝下诏征求直言。大经极言说:‘人心不和谐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民众力量耗尽而叹息声多,士兵贫困而怨声载道,这两者现在是最大的弊端。在州县之间,丝绸布料的价格被压低,粮食收成超过预期,关卡市集征收重税,酒类专卖禁止严格。朝廷内外,军队的将领大多出自权贵之门,营利自肥,素来引起众人的怨恨,军队训练混乱,军容不整。而且近臣们建造的豪华宅邸和名园,超越法律和制度,别墅和商店遍布各地,不是通过贿赂如何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希望陛下疏远奸佞之人,杜绝权贵之门,关注人主的职责,责成宰相,一旦提起这个问题,天下的事情就一定有人能处理。’不久,池司郝政被降职为统制官,殿帅被调往外地,这是因为他提出的建议。
任命为大经为礼部尚书兼侍读。大经多次请求退休,皇帝说:‘你公正廉洁,一定能为我治理百姓。’任命他为徽猷阁学士,掌管建宁府。不久,他被调往绍兴,拒绝就职,给予退休。晋升为龙图阁学士,退休,以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正当皇帝的眷顾还未衰减时,他上疏请求辞职,人们把他比作孔戣。享年八十九岁,绍熙五年,宁宗即位,晋升为正议大夫,下诏慰问,赐予银两、药品和茶叶。庆元四年七月,病重,对儿子们说:‘我的眼睛可以闭上,但我对君主和国家的忧虑之心不可磨灭。’没有一句话提到私事。去世时,享年八十九岁。皇帝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简肃。
蔡洸,字子平,他的祖先兴化仙游人,是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后代,迁居霅川。他的父亲蔡伸,是左中大夫。蔡洸凭借祖荫补任将仕郎,中法科,任命为大理评事,升任寺丞,外放担任吉州知州。后被召回担任刑部郎,调任度支,以户部郎的身份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恰逢西溪士兵去世,迁移驻扎建康,船只相连。当时久旱,郡民修建池塘灌溉,漕司下令拆除,老人们哭泣申诉。蔡洸说:‘我不忍心让百姓受到责罚。’拒绝了命令。不久大雨,漕运畅通,那一年也大丰收。民歌说:‘我水我水,用来灌溉。使我不被夺取,蔡公是依靠。’于是被任命为司农少卿,上书说:‘镇江三邑的税户和客户缴纳的丁税不同,请统一,不要自行区分。所缴纳的丁绢,按照和买的价格,按尺折算缴纳,每人发放一张钞票,官府自行购买绢布发放,对公私都有便利。’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被召回担任户部侍郎,试用吏部尚书,调任户部。皇帝对侍臣说:‘我因为户部得到人才而感到高兴。’蔡洸常说:‘财政没有漏洞就不可用尽。’不久请求辞职,被任命为徽猷阁学士、知宁国府。辞职时皇帝赐予座位,皇帝安慰他说:‘你面色红润,是风疾,我有两种药方赐给你。’蔡洸感谢,随即退休。
蔡洸孝顺父母,曾祖蔡襄没有改名字,他努力请求朝廷,赐予谥号忠惠。所得的俸禄,常常用来救济亲戚中的穷人,离开朝廷的那天,囊中无余财,以至于卖掉所赐银鞍鞯来筹集路费,人们都佩服他的清廉。
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凭借祖荫补任将仕郎,两次获得法科第一,官至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张子华因贪污被查处,朝廷命令莫濛前往审讯,莫濛依法定罪。又说秦熺、郑时中接受子华的贿赂,价值数千缗。返回朝廷后,被任命为大理寺正。吏部发生火灾,受牵连者数百人,久未决断,皇帝命令莫濛处理此事。莫濛调查最可疑的人留在狱中,放出其他人作为耳目来追踪,约定三天后回来,于是查明了真相,被拘禁的人得以释放。皇帝告诉辅臣说:‘莫濛不仅懂得刑狱,还可以让他管理财务。’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
朝廷派遣莫濛负责处理浙西、江淮沙田芦场,皇帝对他说:‘得到这些可以增加经费,回来后以户部尚书的位置安排你。’莫濛多方征缴,得到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多亩。有人上书说他的测量不准确,征收到了贫民,责成他监管饶州景德镇。起用担任光化军知军。得知金国背叛盟约,郡中缺乏船只,众人担忧,莫濛努力筹备,等到敌人入侵边境,百姓依靠这些船只得以渡过。当时军需物资紧急,任命为淮南转运判官,莫濛拖延不去任职,右司谏梁仲敏弹劾他怠慢命令,被罢官。宣谕使汪澈为他向皇帝求情,恢复原职,被召回,皇帝告诉他:‘我常记得以前处理沙田非常不容易。’
莫濛回答说:‘职责所在,不敢回避怨恨。’皇帝说:‘如果每个负责的人都能像你一样,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任命他为湖北转运判官。不久,担任鄂州知州,召回担任户部左曹郎中,外放担任扬州知州。辞职时,皇帝因为城墙倒塌,命令莫濛加固。莫濛到州后,规划城墙,分授将领们在城墙间刻上姓名,县里给予重赏激励,经过几个月完工。任命为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不久,假扮工部尚书出使金国祝贺正旦。金国举行宴会,莫濛因为本朝忌日不敢戴花听乐,金国派人催促他前往,莫濛坚决不从,最终未能改变他的决定。出使回来后,任命为刑部侍郎,改任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因为有人上书而免职。起用担任鄂州知州。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正奉大夫。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他的父亲周需,通过进士考试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周淙自幼聪敏,勤奋学习,宣和年间因父亲任职而担任郎官,历任官职至建康府通判。绍兴三十年,金国违背盟约,边疆事务兴起,帅守难以选择,士大夫也害怕出行。首先任命周淙守滁阳,未赴任,调任楚州,又迁往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设寨自卫,周淙制定约束,组织保伍。金国主完颜亮倾国犯边,民众依靠这些措施得以保全生命的人不计其数。被任命为直秘阁,再次任职。孝宗即位,王师进攻虹县,中原的百姓纷纷归附,扶老携幼相随于道。周淙按人口供给食物,行人用牛酒犒赏,到达的人安排住处,人人感到高兴。张浚视察军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淙的计谋,连连称赞,并说:‘有紧急情况,你应该和我一起死。’周淙也感激涕零,甚至说‘头可以断,身体不能离开’。张浚入朝,详细陈述了这些情况,皇帝赞不绝口,晋升为直徽猷阁,统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
当时两淮地区遭受践踏和蹂躏,民众大量流亡,淙竭力招集流民,使地区恢复原状。
鼓励民众种植桑树和柘树,开辟屯田,皇帝也专门将此事委托给淙,多次赐予亲笔信。
淙执行得更加努力,晋升为直龙图阁,担任两浙转运副使。
不久之后,淙担任临安知府,上奏说:’自古以来,风化必须从近处开始。陛下亲自践行节俭,向四方展示,但权贵和亲近之人却奢侈浪费,却不知道改革。’于是列举了十五项禁止事项,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奖励,并赐予金带。
临安驻跸已久,居民日益增多,河流淤塞,船只难以行驶,淙请求疏浚河流。
工程完成后,淙被任命为秘阁修撰,晋升为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退休。
皇帝念及淙不忘旧情,任命他为敷文阁待制,起用为宁国府知府,催促他入朝奏事,皇帝对他的慰抚更加深厚。
魏王出镇,淙被调任守婺州。
第二年春天,淙再次担任祠部职务,急忙请求退休。
十月去世,享年六十岁,官至右中奉大夫,封为长兴县男。
刘章,字文孺,是衢州龙游县人。自幼聪颖,每天能背诵数千字,通晓《小戴礼》,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
绍兴十五年,在廷试中,考官评定他的成绩为第三等,等到皇帝亲自评审时,将他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镇江军签判。
那年冬天,他被调入朝廷担任正字。
第二年,升迁为秘书郎,兼任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再迁为著作佐郎。
在王府任职四年,他始终忠诚,专门用经学文学来启迪和引导,从此受到孝宗的赏识。
秦桧掌权时,刘章不依附他,被风言风语中伤,被贬为筠州倅。
秦桧死后,刘章被召回朝廷,担任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
被提升为秘书少监、起居郎。
出使金国返回后,被任命为权工部侍郎,不久又兼任吏部、兼侍讲。
郊祀结束后,担任侍从,上呈《庆成诗》。
当初,刘章在秘书省时,曾提议设立局讨论郊庙礼文,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正当他升迁到吏部时,御史弹劾他让胥长购买丝绸,高宗惊讶地说:’刘章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御史坚持不罢休,刘章被免去提举崇道观职务,朝中人士都感到遗憾。
起居郎王佐为他鸣不平,也因此受到牵连。
后来,刘章被起用为信州知州,不久之后,又请求退休。
孝宗即位后,念及他过去的学问,任命他为漳州知州,被谏议大夫王大宝阻止。
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召回朝廷担任提举佑神观兼侍读,最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
他上奏禁止淫祀,并在《三朝史》中删去《道释》、《符瑞志》,大致认为这些内容不符合《春秋》的法度。
朝廷商议经略中原,调动各郡兵力,民众感到困扰。
少卿赵彦端直言不讳,指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有人诬陷赵彦端说:’陛下精心策划大事,所有计划都被赵彦端一笑而破。’赵彦端感到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皇帝趁夜对刘章说:’听说你的府中有笑我的人。’刘章不知道具体情况,从容回答:’圣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谁敢嘲笑,或许只是有人对某些议论不同而已。’皇帝的疑虑得到了缓解。
赵彦端得以免罪,人们称刘章为长者。
皇帝询问唐太宗询问魏征德行和功利的优劣,刘章上疏详细回答,并说:’太宗问魏征是在贞观十六年,陛下执政已经十年,应当更加努力,将超越商汤、周武王、唐太宗和虞舜,太宗是难以达到的。’他被晋升为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在选德殿的朝会上,皇帝问刘章:’今年多大年纪了,容貌还未衰老,是否曾经学习过道家思想?’刘章拱手回答:’我只是一个书生,没有其他特长,只是生活简朴。晏子一袭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都没有更换,人们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我却认为很容易。’皇帝赞叹了很久。
皇帝亲自书写赐予他,并让他安心任职。刘章坚决请求退休,以显谟阁学士的身份享受祠禄。
淳熙元年,刘章的儿子刘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在辞行时,皇帝在便殿问他:’你的父亲学士身体如何?’多次安慰他,临别时又说:’你回去侍奉他,为我传达这个意思。’随后派遣阁门祗候苏曦到家中宣问,任命刘之衡为端明殿学士,赐予银绢四百匹。
淳熙四年,刘章上表请求退休,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时享年八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谥号靖文。
刘章容貌魁梧,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受到皇帝的宠爱,从未泄露宫中的一句话。
沈作宾,字宾王,世代居住在吴兴归安县。因父亲的关系进入仕途,担任饶州永平监,负责冶炼铸造,又奉诏制造雁翎刀,符合皇帝的意旨,连续晋升两级。
考中刑法科,历任江西提刑司检法官,进入朝廷担任大理评事。
改任秩官,担任绍兴府通判。
帅守丘崇遇到刚正不阿的僚吏,沈作宾从容辅助,常常以宽厚来帮助他们。
任期届满后,担任台州知州,首先了解民众的疾苦,放宽盐禁,延长租期,平均徭役,改革酒政,解决积压的案件,五十天内全部消除了前政不便民的政策,百姓都很高兴;而前任守臣嫉妒他超过自己,巧妙地中伤他,他被免职。
民众向朝廷请愿,希望他留下,但没有成功,为他立了’留贤碑’。
被任命为大理正,因为亲属关系,改任太府丞,再迁为刑部郎中。
庆元初年,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理有方而闻名。
担任华文阁直学士,因为他的职务。
被提升为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
不久之后,被任命为直龙图阁,统领浙东,担任绍兴府知府。
入朝奏事,上奏说:’徽州、南康军每月的军粮未能按时交付,朝廷减少赋税,近年来说’暂免一次’,明年督促如初,这正好引发了官吏的贪污、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请求皇帝下明诏告知。’又提到楚州武锋军已经招募了三千五百多人,朝廷最初想要减少驻军,但几年过去了,纪律依然没有改善:一是主将威望不足;二是郡守节制不讲究礼节;三是训练不能发挥出士兵的全部能力。希望朝廷允许本州给予一些宽容,责令他们加强训练,约定时间,考核成绩,如果合格,就上报朝廷,进行升迁或降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韩侂胄当时掌权,他的族人住在越州,私自酿酒,沈作宾逮捕并将他们关押在监狱中,并驱逐了他的奴仆。
又讨论了绍兴府和买的事情,详情见《食货志》。
被任命为两浙转运副使。
入朝奏事,上奏说:’欑宫一司,每年征收经、总制钱作为缗率,四万有余,丹漆未坏,再加上涂饰,墙壁仍然完好,如果再进行翻新,浪费肯定是无法计算的,这样做不足以安慰神灵、彰显圣孝。今后如果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应该向朝廷报告,由守臣核实,画出旨意后再动工。’皇帝多次表示同意,但负责修缮的人却不高兴。
被免去工部侍郎的职务,接着兼任户部侍郎。上奏请求修复绍兴三十一年之前的旧例,重新任命五名官员来修订被删减的敕令,并且请求加强保伍法。
因为言官的建议而罢免归乡,后来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担任集英殿修撰,改任宁国知府,担任宝谟阁待制,成为潭州知州,同时兼任户部侍郎和详定敕令官。
上奏说湖北应当储备粮食,湖南应当增加兵力。不久之后,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成为平江知府,请求得到节制许浦水军的权力,皇帝下诏同意。
郡里有使臣,实际上是海盗,李作宾以宾客的身份招诱他们的同党,到了之后,对他们进行安慰和鼓励,赐予衣物,又得到了几千名强壮勇敢的人,安排将领来统领他们,称他们为‘义士’;又招募了郡城内外几千名不良少年,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衣服、粮食和武器装备都和官军一样,而且他们的轻捷和战斗能力超过了官军,因此海上的道路不再有警报,市井之间也没有喧嚣。
不久之后,被任命为参赞督府,兼任镇江知府。请求留下千名士兵,还想用江、闽的新军两千人替换掉一千名旧军,以防万一。朝廷对此感到困难,于是他请求退休。
言官接着指责他,他又被召回担任户部侍郎。在军事行动之后,国力耗尽,现有的金谷只能支撑十天。
他负责审查拖欠的赋税,发现官吏贪污,三个月后就有了半年的储备。
担任馆伴使,兼任工部尚书。
正逢临安知府空缺,当时的宰相想要推荐李作宾,但他坚决推辞。被任命为临时代理户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而辞职,服丧期满后,被授予显谟阁直学士、建宁知府。
入朝觐见,请求加强禁止隐瞒户籍的禁令。
被任命为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使兼隆兴知府。上奏说部内的南安、南康、龙泉三县,靠近溪峒,三县的县令、县尉以及靠近溪峒的砦(堡垒)秀洲、北乡、莲塘,以及永新县的胜乡砦,应该由帅司和宪司挑选人才任命,并给予适当的奖赏。
又请求皇帝下诏让各道的监司分赴州郡,挑选禁军,进行精练和审查,将懦弱的人改为厢军。
在郡中节省了二十多万缗(一种古代货币单位),属下请求献给朝廷,李作宾说平生未曾献过盈余,于是将一半给了帅司作为犒赏军队,另一半留在了本府。
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后来退休,在家中去世,被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评论说:李作宾进退有度,几乎接近了道义。王自中、家愿言辞奇崛,不畏危难,都值得称赞。曾经考察宋朝立国以来,国家的元气在于台谏。崇宁、大观年间之后,奸臣专权,爵位和赏赐泛滥,最终导致国家灭亡。高宗、孝宗重新加强了对封驳司的监督,张纲抑制了皇帝的恩宠,大经弹劾了韩俣、斥退了董琏,人人振奋,正气开始抬头。当时有如洸、濛、淙、章、作宾等人,都有美好的事迹,都应当记载在史书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注解
李衡:李衡,字彦平,江都人,唐朝官员,以正直著称。
王自中:王自中,字道甫,温州平阳人,南宋官员,以直言进谏闻名。
家愿:家愿,字处厚,眉山人,南宋官员,以直言敢谏和文学成就著称。
张纲:张纲,宋代官员,字彦正,润州丹阳人,曾任太学正、博士、校书郎等职。
张大经:张大经,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蔡洸:蔡洸,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莫濛:莫濛,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周淙:周淙,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刘章:刘章,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沈作宾:沈作宾,宋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侍御史:侍御史,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弹劾等职责。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
枢密院:枢密院,古代官署,掌管军事。
起居郎:起居郎,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言行。
辟雍:辟雍,古代教育机构,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程颐:程颐,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春秋》学:《春秋》学,古代儒家经典《春秋》的研究学问。
元祐:元祐,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期间有著名的元祐党争。
绍圣:绍圣,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继元祐之后。
元符:元符,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继绍圣之后。
崇宁:宋徽宗年号。
党籍:党籍,古代指因政治原因被列入反对派名单的记录。
祠:祠指古代官员因年老或疾病退休后的封号。
经筵:经筵,古代皇帝读书讲学的地方。
徽宗:宋徽宗赵佶。
太学:古代中国最高学府,培养官员的地方。
释褐:指脱去平民服装,正式成为官员。
上舍: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等级之一,指通过一定级别的考试。
及第:科举考试中通过考试称为及第。
徽宗知纲三中首选:徽宗皇帝认为张纲是三中首选的人才。
特除:特别任命。
太学正:太学的长官。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学术。
校书郎:古代官名,负责校对书籍。
入对:进入朝廷,向皇帝陈述意见。
君子小人簉殽:君子与小人混淆不清。
询言试事:通过言辞和实际行动来分辨。
邪正自别:邪恶和正直自然分开。
大言罔上:夸大其词,欺骗上级。
风俗侈靡:社会风气奢侈浮华。
背本趋末:背离根本,追求末节。
祖考:祖先。
躬行之教:亲自实践的教育。
朔方:古代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称呼。
童贯:宋代权臣,曾担任枢密使。
蔡攸:宋代官员,与童贯一同出使朔方。
分守四壁:分守城池的四个方向。
登陴足月者迁:在城墙上守卫满一个月的人可以升职。
两浙提刑:两浙地区的提刑官,负责司法。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
王进:宋代将领。
钉手于门:将手钉在门上,作为惩罚。
乘传:乘坐官方车辆。
按问:审问。
左司: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
系囚:关押囚犯。
申提刑司:上报提刑司。
殿最:古代官员考核的等级。
起居舍人:古代官名,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负责处理文书。
元祐党籍家:指元祐年间被贬谪的官员家庭。
九十八人:指崇宁年间被贬谪的九十八位官员。
军兴:战争爆发。
怨家告讦者众:有很多人因为怨恨而告发。
广好生之德:推广仁慈的德行。
令懬:宋代官员。
太中大夫:古代官名,属于高级文官。
宣抚使:古代官名,负责安抚地方。
张俊:宋代将领。
瑞昌:宋代县名。
郭彦章:宋代县令。
献谀当路:向权贵献媚。
道学:宋代的一种学术流派,强调道德修养。
签书枢密院事: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建昌:宋代县名。
南城:建昌的一个县。
进士第: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
宰吉之龙泉:担任吉州龙泉的知州。
两淮监司:两淮地区的监察官。
帅守:地方军队的将领。
常平:古代官名,负责粮食储备。
刑狱:古代官名,负责司法。
大理少卿:大理寺是古代的一个司法机构,少卿是其中的官员。
殿中侍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飞蝗:一种害虫,大量出现时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淮甸:淮河流域地区。
董琏:宋代宦官。
外路辟阙:外地的官员职位空缺。
彗出东方:彗星出现在东方,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古代官署名;学士,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
婺州:婺州,指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
秋旱:指秋季发生的干旱灾害,古代农业社会对干旱尤为敏感,因为秋季是收获季节,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诏求言:皇帝下诏征求群臣的意见或建议。
人心不和:指人们之间的不和谐,不团结。
民力竭:指民众的体力或精力已经耗尽。
军士贫:指士兵的生活贫困。
绢帛: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常作为货币或交换物品。
米粟:指稻谷和小麦,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赢:指多余的、额外的部分。
关市:指关卡和市场。
榷酤:指酒税。
峻禁:指严厉的禁令。
中外兵帅:指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将领。
贵幸之门:指权贵和受宠信的人家。
营利:指通过商业活动获得利润。
素召众怨:指长期以来引起众人的怨恨。
教阅:指军事训练。
灭裂:指不认真,草率。
军容不整:指军队的仪容不整齐。
近习:指皇帝亲近的人。
甲第名园:指豪华的住宅和著名的园林。
越法逾制:指违反法律和制度。
别墅列肆:指别墅和商店。
憸腐:指奸诈贪污的人。
幸门:指权贵或宠臣的家门。
宰辅:指宰相和辅佐的官员。
纲:指事物的根本或关键。
统制官:指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
殿帅:指殿前都指挥使,是古代军队的高级将领。
礼部尚书: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尚书是部长的意思。
徽猷阁学士:徽猷阁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学士是学术上的称谓。
建宁府:建宁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
绍兴: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今浙江省绍兴市。
龙图阁学士:龙图阁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学士是学术上的称谓。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通奉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从三品。
孔戣:古代的一位贤臣,以忠诚著称。
八袠:古代年龄的计算单位,八袠即八十八岁。
宁宗:南宋的一位皇帝。
正议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从三品。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或贵族的尊称。
简肃:谥号,表示为人简朴、严肃。
兴化仙游:古代的两个地名,今属福建省。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学士是学术上的称谓。
霅川: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属浙江省。
左中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从三品。
将仕郎: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从九品。
大理评事:大理,古代官署名,负责司法;评事,官职名,负责审理案件。
寺丞:寺是古代的一种官署,丞是副职。
吉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今属江西省。
刑部郎:刑部是古代的一个司法机构,郎是其中的官员。
度支:古代的一个财政机构。
淮东军马钱粮:淮东军是古代的一个军事机构,马钱粮是军需物资。
镇江府:镇江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漕司:漕司是古代的一个运输机构。
檄:古代的一种公文,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陂:一种用来蓄水的池塘。
司农少卿:司农是古代的一个农业机构,少卿是其中的官员。
版曹:古代的一个机构,负责文书和档案。
徽猷阁:古代的一种官署,徽猷是学术上的称谓。
宁国府:宁国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火色:中医术语,指面色红赤,多与热病有关。
版曹处卿:版曹是古代的一个机构,卿是对官员的尊称。
法科: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主要考察法律知识。
大理寺正:大理寺是古代的一个司法机构,正是指其中的正职官员。
连坐:古代的一种惩罚制度,因一人犯罪而牵连他人。
金谷: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
浙西:古代的一个地区,今属浙江省。
江淮:古代的一个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沙田芦场:沙田是指沙地上的田地,芦场是指种植芦苇的地方。
谍知:间谍得知。
金渝盟:金朝违背了与南宋的盟约。
淮南转运判官:淮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区,转运判官是负责财政的官员。
梁仲敏:古代的一位官员。
宣谕使:古代的一种使节,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汪澈:古代的一位官员。
鄂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今属湖北省。
宝文阁学士:宝文阁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学士是学术上的称谓。
详定司敕令官:详定司是古代的一个机构,敕令官是其中的官员。
临安府:临安,指今天的杭州市;府,古代地方行政单位。
金庭锡宴:金朝的宴会。
忌日:指祖先或尊长的忌日。
刑部侍郎:刑部是古代的一个司法机构,侍郎是其中的官员。
工部尚书:工部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工程、建筑、水利等事务的最高长官。
淮、楚:淮、楚是古代的两个地区,淮指淮河流域,楚指楚地。
并山水置砦自卫:指利用山水修建堡垒来保卫自己。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砦自卫者:指淮、楚地区原有利用山水修建堡垒来保卫自己的传统。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砦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指淙在淮、楚地区建立了军事防御措施,并组织民众保卫家园。
秦熺、郑时中:古代的两位官员。
金主亮:金朝的一位皇帝。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砦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指淙在金主亮侵犯边境时,依靠这些防御措施保护了民众。
直秘阁:直秘阁是古代的一种官署,直是指其中的官员。
孝宗:南宋的一位皇帝。
王师:指皇帝的军队。
虹县: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属安徽省。
中原:古代的一个地区,指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
张浚:古代的一位官员。
都梁: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属安徽省。
维扬:古代的一个地区,今属江苏省。
尚书: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政务。
宣谕:宣布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淮东:指淮河流域的东部地区。
淙荐:淙,人名;荐,推荐。此处指某人推荐淙。
显谟阁:古代官署名,掌管机密文书。
践蹂:践踏,蹂躏,指战乱造成的破坏。
招辑:招揽,召集。
按堵如故:按堵,安定;如故,像原来一样。指恢复到战乱前的状态。
植桑柘:种植桑树和柘树,古代用来养蚕。
屯田:古代国家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士兵或农民耕种。
亲札:亲自写的信件。
龙图阁:古代官署名,掌管机密文书。
两浙转运副使:两浙,指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官职名,负责管理地方财政。
风化:指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躬履节俭:亲自实行节俭。
贵近奢靡:贵族和亲近的人奢侈浪费。
革:改革,改变。
疏浚:疏通,挖掘。
秘阁修撰:古代官署名,掌管图书编撰。
右文殿修撰:古代官署名,掌管图书编撰。
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官职名,负责某项事务;江州,指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太平兴国宫,古代宫殿名。
敷文阁待制:敷文阁,古代官署名;待制,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
慰抚:安慰,抚慰。
权工部侍郎:权,代理;工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工程建设;侍郎,官职名,副职。
吏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侍讲: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讲学。
庆成诗:庆祝完成的诗歌。
崇道观:崇道观,道教宫观名。
绌:贬谪,降职。
信州:信州,指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祠禄:退休官员享受的俸禄。
广德军:广德军,指今天的安徽省广德市。
宸翰:皇帝亲笔写的文字。
吴兴归安:吴兴,指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归安,指今天的浙江省安吉县。
永平监:永平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冶炼。
雁翎刀:古代一种形似雁翎的刀。
中刑法科:中,通过;刑法科,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秩满:官职任期届满。
台州:台州,指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
盐禁:禁止私自买卖盐。
租期:租税的期限。
徭役:古代国家对农民征收的劳役。
酒政:关于酒类生产和销售的政令。
滞狱:久拖不决的案件。
权免一次:暂时免除一次。
权免:暂时免除。
黜陟:罢免和提升官员。
华文阁:华文阁,古代官署名,掌管图书编撰。
总领:负责统领。
浙东:指浙江东部地区。
徽州:徽州,指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
南康军:南康军,指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月桩:古代军费的一种形式。
科降额:按科目降低数额。
丹雘:指红色和黑色的颜料。
涂饰:涂抹装饰。
欑宫:古代对皇帝居所的尊称。
经、总制钱:经制钱,古代财政制度中的一种货币。
画旨:画定旨意,即确定计划。
修奉:修缮供奉。
食货志:《食货志》是《史记》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经济和财政方面的事务。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工程、建筑、水利等事务。
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六部之一,负责国家财政、户籍等事务。
敕令:敕令是皇帝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用于规范国家行政和官吏行为。
保伍法:保伍法是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通过将人口分为伍(五户为一伍)进行管理。
集英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是古代官职,负责撰写、修订国史。
宝谟阁待制:宝谟阁待制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
潭州:潭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
龙图阁待制:龙图阁待制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
平江府:平江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
许浦水军:许浦水军是古代的海军部队,负责水上防御。
义士:义士指忠诚正直、勇敢无畏的人。
壮士:壮士指勇敢有力的士兵。
戍兵:戍兵指驻守边关的士兵。
馆伴使:馆伴使是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临安阙知府事:临安阙知府事指临安(今杭州市)知府空缺。
显谟阁直学士:显谟阁直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
诡户:诡户指隐匿户籍,逃避赋税的人。
隆兴府:隆兴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溪峒:溪峒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厢军:厢军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由地方豪强招募的士兵组成。
焕章阁学士:焕章阁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
玉隆万寿宫:玉隆万寿宫是古代的一座宫殿,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是古代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有功的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位古代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其政治才能、人格魅力以及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除权工部侍郎,继兼户部侍郎。’此句点明了主人公的官职变动,从工部侍郎到户部侍郎,体现了其在官场上的升迁与权势的积累。
‘奏请修绍兴三十一年以前故事,复敕令所删修官五员以待选人有才者,又乞申严保伍法。’此句显示了主人公的政治远见,他不仅关注当下的政治事务,还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人才的选拔,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
‘以言者罢归,起知镇江府,除集英殿修撰,改知宁国府,除宝谟阁待制,知潭州,除户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此句描述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起伏,他虽因言官而罢归,但又能迅速得到起用,显示了其政治智慧与适应能力。
‘奏湖北当储粟,湖南当增兵。’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他不仅关注政治,还关注民生,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
‘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此句显示了主人公在军事上的才能,他能够迅速得到皇帝的信任,并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
‘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此句展现了主人公的治世之能,他能够以柔克刚,化解海盗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此句反映了主人公治理地方的成效,他通过改革,使得地方治安得到改善,民众生活安定。
‘寻命参赞督府,兼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闽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此句显示了主人公对军事的重视,他通过调整兵力,加强了地方防御。
‘朝廷难之,遂请祠。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智慧,他能够审时度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对国家财政状况的关注,他深知国力的重要性。
‘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此句显示了主人公在治理财政方面的才能,他能够迅速解决财政问题。
‘充馆伴使,兼权工部尚书。’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全面才能,他不仅擅长政治、军事,还擅长财政、外交。
‘会临安阙知府事,时相欲奏用作宾,力辞。’此句显示了主人公的谦虚,他不愿意接受过高的荣誉。
‘除权户部尚书,以母忧解,服阕,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建宁府。’此句反映了主人公的孝顺,他在母亲去世后,能够辞去官职,专心服丧。
‘入觐,乞申严诡户之禁。’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对国家法律的关注,他主张严格执行法律。
‘除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兼知隆兴府。’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升迁,他得到了更高的荣誉。
‘奏部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迫近溪峒,三县令尉及近峒之砦曰秀洲,曰北乡,曰莲塘,并永新县之胜乡砦,宜就委帅、宪两司择才辟置,量加赏格。’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对地方治理的重视,他主张选拔人才,加强地方建设。
‘又乞诏诸道监司分诣州郡,选禁军,精练阅,改刺其懦弱者为厢军。’此句反映了主人公对军事建设的关注,他主张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素质。
‘在郡撙钱二十余万缗,僚属请献诸朝,作宾谓平生未尝献羡,以半归帅司犒师,半隶本府。’此句反映了主人公的清廉,他拒绝了僚属的献礼,将一半的财物用于军队,一半用于地方建设。
‘除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进显谟阁学士致仕,卒于家,赠金紫光禄大夫。’此句反映了主人公的退休与去世,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论曰:李衡进退雍容,几于闻道。王自中、家愿奇迈危言,摧折弗悔,咸有可称。’此段评论总结了主人公的一生,认为他进退有度,有治国之道,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