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三章-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三章-译文
《诗经》上说:“穿着华丽的衣服,却要加上一件粗布衣。”这是讨厌文采过于显露。
所以君子的道,表面暗淡却日益彰显;小人的道,表面鲜明却日益消亡。
君子的道,平淡而不令人厌倦,简约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
知道远的近处,知道风的来源,知道微小的显明。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上说:“虽然潜伏在水底,但也能被清楚地看见。”
所以君子内心反省而不感到愧疚,没有违背自己的志向。
君子之所以不可企及,大概就在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
《诗经》上说:“在你自己的房间里,尚且无愧于屋漏。”
所以君子不行动也能让人尊敬,不说话也能让人信任。
《诗经》上说:“奏乐时没有言语,当时也没有争执。”
所以君子不奖赏而民众也会努力,不发怒而民众也会畏惧刑罚。
《诗经》上说:“不显扬的只有德行,百官都会效法。”
所以君子真诚恭敬而天下太平。
《诗经》上说:“我怀有明德,不靠大声和颜色来表现。”
孔子说:“用声音和颜色来教化民众,是最下等的方法。”
《诗经》上说:“德行轻如羽毛。”
羽毛还有纹理。“上天的运行,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是最高的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三章-注解
衣锦尚絅:穿着华丽的衣服却还嫌不够,比喻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
暗然而日章:指君子的道德修养虽然不张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出来。
的然而日亡:指小人的行为虽然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亡。
淡而不厌:指君子的品德淡泊而不令人厌倦。
简而文:指君子的行为简单而有文采。
温而理:指君子的态度温和而有条理。
知远之近:指君子能够从远处看到近处的事物。
知风之自:指君子能够知道风的来源。
知微之显:指君子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到显着的事物。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指君子即使隐藏起来,也会像孔子的光辉一样显着。
内省不疚:指君子内心反省而不感到愧疚。
无恶于志:指君子的志向没有邪恶。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指君子即使在私下里也不会做愧对良心的事。
不动而敬:指君子即使不行动也会受到尊敬。
不言而信:指君子即使不说话也会被人信任。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指君子即使不发表意见,也不会引起争端。
不赏而民劝:指君子即使不奖励,民众也会受到激励。
不怒而民威于鈇钺:指君子即使不发怒,民众也会感到威严。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指君子不显耀自己的德行,但所有的刑罚都会因此而得到公正执行。
笃恭而天下平:指君子恭敬而天下太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指君子心怀明德,不通过大声和表情来表现。
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指通过声色来教化民众是次要的。
德輶如毛:指德行像毛一样轻,但仍有条理。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指上天的运行无声无息,比喻君子的德行高深莫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三章-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深刻阐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君子之道,虽然不张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出来,而小人之道虽然明显,但会逐渐消亡。君子的品德淡泊而不令人厌倦,行为简单而有文采,态度温和而有条理。君子能够从远处看到近处的事物,知道风的来源,从细微之处看到显着的事物。
君子即使隐藏起来,也会像孔子的光辉一样显着。君子内心反省而不感到愧疚,志向没有邪恶。即使在私下里也不会做愧对良心的事。君子即使不行动也会受到尊敬,不说话也会被人信任。即使不发表意见,也不会引起争端。即使不奖励,民众也会受到激励。即使不发怒,民众也会感到威严。君子不显耀自己的德行,但所有的刑罚都会因此而得到公正执行。君子恭敬而天下太平。
君子心怀明德,不通过大声和表情来表现。通过声色来教化民众是次要的。德行像毛一样轻,但仍有条理。上天的运行无声无息,比喻君子的德行高深莫测。这段古文通过对君子的描述,展现了君子的高尚品德和深远影响,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