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译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具备聪明睿智,足以治理天下;

宽厚温柔,足以包容万物;

奋发刚毅,足以坚持原则;

庄重正直,足以赢得尊敬;

文理周密,足以明辨是非。

他的德行广博深远,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现。

他的广博如同天空,深远如同深渊。

人们见到他无不尊敬,听到他的话无不相信,看到他的行为无不喜悦。

因此,他的声名传遍中国,甚至影响到边远的蛮夷之地。

凡是车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及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生命的人无不尊敬和亲近他,所以说,“他与天相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注解

至圣:指道德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通常用于形容儒家理想中的完美统治者或道德典范。

聪明睿知:形容智慧深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宽裕温柔:指性格宽厚、温和,能够包容他人。

发强刚毅:形容意志坚定,行动果断有力。

齐庄中正:指行为端正,态度庄重,符合中庸之道。

文理密察:形容思维缜密,能够细致入微地分析问题。

溥博:形容广博无边,如同天地般广阔。

渊泉:比喻深不可测的智慧或德行,如同深渊中的泉水。

配天:指与天相匹配,形容德行高尚,能够与天地相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至圣之人的德行和影响力。文中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比喻,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圣人形象,这个圣人不仅智慧深邃、性格温和,而且意志坚定、行为端正,能够细致入微地分析问题。这样的圣人,其德行如同天地般广阔,深不可测,能够影响和感化所有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即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达到与天地相匹配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如‘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圣人的德行和影响力。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文意更加深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道德和智慧的重视,以及对于理想统治者的期待。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和政治家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至圣之人的赞美,也是对儒家理想人格的阐述,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三十一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