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七章-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七章-译文
孔子说:“人们都说‘我知道’,但当他们被驱赶进入捕兽的网罗和陷阱中时,却不知道如何避开;
人们都说‘我知道’,但当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后,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七章-注解
予知:自认为聪明。’予’是第一人称代词,’知’意为知道、聪明。
罟擭陷阱:捕捉野兽的网和陷阱。’罟’是网,’擭’是捕捉野兽的机关,’陷阱’是捕捉野兽的深坑。
辟:避开、躲避。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
期月:一个月的时间。’期’指时间周期,’月’指月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七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当时人们自以为是、缺乏真正智慧的现象的批评。孔子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知’,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的误区。
首先,孔子指出,许多人自认为聪明(’予知’),却在面对危险时毫无察觉,甚至主动走入陷阱(’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这里的’罟擭陷阱’不仅是字面上的捕兽工具,更是象征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危险。人们往往被表面的利益或短暂的快乐所迷惑,忽视了潜在的危机,最终陷入困境。这种’知’是肤浅的、片面的,缺乏真正的洞察力。
其次,孔子提到,即使有些人能够认识到’中庸’的重要性,却难以长期坚持(’不能期月守也’)。’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在行为和态度上保持平衡,既不偏激也不懈怠。然而,真正实践’中庸’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持续的自我反省和克制。许多人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持之以恒,往往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懒惰而偏离正道。
通过这段文字,孔子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局限性。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对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持之以恒地实践正确的原则。这种智慧需要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意志力,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聪明或一时的觉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知行合一’的重视。儒家不仅强调知识的获取,更强调知识的实践。孔子通过这段批评,提醒人们要警惕自以为是的态度,真正理解并实践’中庸’之道。
从艺术特色来看,孔子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罟擭陷阱’和’中庸’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危险和正确的道路,使得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易懂。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批评,也具有普遍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依然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孔子的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