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虚-原文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
阴液滋息,爰生金水。
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
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
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
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
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
煎大半杯,温服。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
此补阴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虚-译文
阴气在下方旺盛,但它的根源却在上方,就像火中的液体,这就是所说的阴根。阴液得到滋养和生长,于是产生了金和水。阴气性质沉静,一旦它的根生出来,就会变得沉静并且亲近下方,这是它的本性,因此金被收敛而水被储藏。而金和水的储藏,完全依赖于胃土的下降作用,胃土向右下降,金就收敛于西方,水就储藏于北方,阳气潜伏封闭,这是木火生长的根本。
如果胃土不下降,金和水就会失去储藏的能力,君主和宰相之火就会泄露上升,心液被消耗,导致上部过热和阴虚。
人们知道金水亏损,却不知道胃土虚弱。胃是阳性的身体却包含了阴性的灵魂,胃强盛时气化就会产生阴液。气由肺统一并实际在胃中转化,肺气清新下降就能产生阴精,这就是胃土向右转动并变化的原因。因此应该降肺胃以帮助储藏,而不应该仅仅滋养心液。
地魄汤: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煎成大半杯,温服。
水是阴性的,而阴液是由肺和胃产生的,如果胃逆肺金不收敛,君主和宰相之火上升泄露,心液就会消亡,阴液也就没有生长的源头。麦冬和芍药可以双重清君相之火,半夏和五味子可以降肺胃之逆,元参可以清金并补益水,牡蛎可以收敛精神并储藏精华。
如果热伤肺气,不能转化为水,那么可以使用人参和黄芪来益气生水,以培养阴精的源头。这就是补阴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虚-注解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指阴气在下方积聚,而其根源却在上方。这里的阴气可能指的是身体中的某种阴液或阴精。
火中之液:火中之液,即指火属性中的液体成分,这里可能指的是体内的津液或体液。
阴根:阴的根源或根本,可能指的是身体中产生阴液的根本器官或过程。
阴液滋息:阴液滋生和生长,指阴液在体内的生成和维持。
爰生金水:爰,意为于是,这里指阴液滋生后产生金水和水。
阴性沉静:阴的特性是沉静的,指阴气的性质是沉稳和宁静的。
金收而水藏:金和水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或功能,金收可能指肺金的功能,水藏可能指肾脏的功能,这里指肺金收敛和肾脏储藏。
胃土之降:胃土,指胃的功能和性质,右降指胃的功能是向下运动。
阳气蛰封:阳气在冬季蛰伏,封存起来,指阳气在冬季内敛。
木火生长之根本:木火,代表木和火的属性,生长之根本指木火属性的生成基础。
胃土不降:胃土的功能不正常,不能向下运动。
金水失收藏之政:金水和水失去了正常的储藏功能。
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君相二火,指心火和相火,泄露而升炎指心火和相火过旺,向上炎上。
心液消耗:心液,指心脏的体液,消耗指心液被过度消耗。
上热而病阴虚:上部身体过热,导致阴虚,即阴液不足。
胃以阳体而含阴魄:胃,作为阳性的器官,包含阴性的成分。
旺则气化而阴生:胃功能旺盛时,能够气化生成阴液。
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气由肺统管,并在胃中实际转化。
肺气清降而产阴精:肺气清静下降,能够产生阴精。
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胃土的功能是向右旋转并发生变化的。
地魄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相关病症。
甘草: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作用。
炙半夏:经过炮制的半夏,用于燥湿化痰。
制麦冬:经过炮制的麦冬,用于养阴润肺。
去心芍药:芍药的一种,去心指去掉了中心的部分。
五味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等作用。
研元参:元参经过研磨,用于清热养阴。
牡蛎:一种海产品,煅烧后研磨,用于收敛固涩。
煎大半杯,温服:煎制后服用大半杯,温度适宜。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水是阴的象征,阴液的产生与肺和胃有关。
胃逆而肺金不敛:胃的功能逆乱,肺金不能收敛。
君相升泄:心火和相火上升并泄漏。
心液消亡:心脏的体液被消耗殆尽。
阴无生化之原:没有阴液的产生和生成的基础。
人参、黄芪:两种中药材,用于补气生津,增强身体机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虚-评注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
此句揭示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阴盛于下,指的是阴气在人体下部的积聚,而生于上,则是指阴气由下而上生发。火中之液,指的是火元素中的阴液,即阴根。此句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哲学思想。
阴液滋息,爰生金水。
阴液滋养,从而生发金水。金水在五行中代表肺肾,阴液充足,肺肾得以滋养,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滋阴润燥、培补肝肾的治法。
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
阴性具有沉静的特点,一旦阴根生成,就会使人体趋向于沉静,亲近下部。金收水藏,是指金水在人体中的收藏状态,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原则。
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金水的收藏依赖于胃土的下降,胃土右降,金水分别收藏于西和北,阳气蛰封,这是木火生长的根本。此句强调了胃土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五行相生的关系。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如果胃土不降,金水就会失去收藏的能力,导致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从而出现上热和阴虚的症状。此句揭示了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平衡阴阳的重要性。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
人们知道金水亏损,却不知道胃土虚弱。胃为阳体,含有阴魄,胃旺则气化而阴生。此句强调了胃土在人体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
气统于肺,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生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此句说明了肺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五行相生的原理。
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因此,应该降肺胃以助收藏,而不是单纯滋心液。此句提出了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平衡阴阳的方法。
地魄汤
地魄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组成包括甘草、炙半夏、制麦冬、去心芍药、五味子、研元参、牡蛎等。这些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作用以调理脾胃、平衡阴阳、滋阴润燥。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
水为阴,阴生于肺胃。如果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心液消亡,阴就无法生化。此句说明了水、阴、肺胃之间的关系,以及心液消亡对阴的影响。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麦冬、芍药具有清热、滋阴的作用,半夏、五味子具有降逆、收敛的作用,元参具有清金、益水的作用,牡蛎具有敛神、藏精的作用。这些药材共同作用,以调理脾胃、平衡阴阳、滋阴润燥。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如果热伤肺气,导致不能化水,可以使用人参、黄芪等药材益气生水,以培补阴精。此句提出了中医治疗中补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