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脱-原文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
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
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
目者,阳神所发。
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
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
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
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
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
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
《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
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
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
乌肝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脱-译文
太阳从右边下降,下降到坎府,就变成了浊阴,但其中又包含了阳气,这就叫做阳根。阳气的特性是温和并且上升扩散,而阴气从左边上升却不陷入低谷,是因为有坎阳来驱散它。阳气上升扩散的关键在于脾,如果脾气不上升,那么精血就会四处奔散,导致阴气流失。
《二十难》说:阴气流失的人会失明。眼睛是阳神所显现的地方。阳根在坎位,坎是水,属于阴,但其中包含了阳气,坎阳温和上升,生出了肝木。肝能藏血并包含魂,魂是血中温热之气逐渐灵动的部分。温热转化为热,魂就转化为神。阳神显现出来,向上开启双窍,形成双眼,眼睛是阳神出入和游走的地方。阴气流失的人,阳根就会败坏,精血失去藏匿之处,魂神不能显现,因此就会失明。
一般人在清晨失明,是因为他们的阴气已经流失,这预示着死亡的日子不远了。被称为脱阴,实际上是阳根败坏。《素问》中说的‘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见’,也是这个道理。后人没有理解经文的意义,眼科书籍有数千部,都是用滋阴凉血、泻火伐阳的方法,破坏了人的神明,以至于那些患有眼病的人,遇到医生就会失明。医理深奥,不是智慧超群的人不能理解,却让那些无知且愚蠢的人,无知地制造罪恶,给生灵带来祸害,真是令人痛恨!
乌肝汤的配方: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制首乌三钱,蒸制芍药三钱,桂枝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脱-注解
阳自右降:指阳气从右侧下降,这是中医理论中阴阳升降的体现。
坎府:坎,在五行中代表水,坎府即坎卦所代表的居住地或领域,这里指坎卦的属性。
化浊阴:指阳气下降后,与阴气结合,产生新的阴气,这种阴气被称为浊阴。
阳根:指阳气的根本或源头。
阳性温和而升散:指阳气的性质是温和且上升扩散的。
阴气左升而不陷:指阴气上升但不陷入地下。
坎阳:坎卦中的阳气。
辟:防止,抵御。
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阳气升散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脾。
脾气不升: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不能将水谷精微上升至心肺。
精血驰走而阴脱:精血流失,导致阴气脱失。
二十难:《黄帝内经》中的篇章之一,讨论了二十个医学难题。
脱阴:阴气脱失。
目盲:视力丧失。
阳神:指人的精神、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
坎水:坎卦所代表的五行中的水元素。
魂:指人的精神、意识、情感等。
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
清旦:清晨。
脱阴者,目盲:阴气脱失会导致视力丧失。
《素问》:《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
滋阴凉血: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或食物来滋养阴气和凉血。
泻火伐阳: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或食物来清热和减少阳气的过盛。
败其神明:损害人的精神、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
乌肝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甘草: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作用。
人参: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茯苓: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作用。
干姜: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附子:一种有毒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炮首乌: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等作用。
蒸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
桂枝: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等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脱-评注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
此段文字出自古代中医经典,阐述了阴阳升降的原理。‘阳自右降’指的是阳气从右向左下降,降至坎位,坎位在五行中代表水,属阴。‘化浊阴’则是指阳气下降后,与坎位之阴相化,形成新的阴阳平衡。‘阳根’即指阳气在坎位中的根基,是阴阳平衡的关键。
‘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这里进一步解释了阳气的特性,阳气温和、升散,而阴气左升而不陷,正是因为坎阳的存在,坎阳可以制约阴气,防止其过盛。
‘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此句强调了脾气在阴阳升降中的重要性,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则精血不能正常运行,导致阴气脱失。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神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此段进一步阐述了脱阴与目盲的关系,目为阳神所发,脱阴则阳神无法发露,导致目盲。
‘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这里详细描述了肝、血、魂、神之间的关系,以及阳神与目之间的关系。
‘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此句进一步解释了脱阴导致目盲的原因,即阳根败坏,精血失藏,魂神无法发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此段指出,清晨目盲是阴气亡脱的征兆,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脱阴’的本质是阳根败坏,与《素问》中‘目受血而能视’的理论相呼应。
‘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此段批判了后世医家对中医经典的不解,以及错误的治疗方法,导致眼病患者的病情加重。
‘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后世医家不尊重中医经典的愤慨,以及对无知医者的谴责。
‘乌肝汤’方剂中,甘草、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等药材,具有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炮首乌、蒸芍药、桂枝等药材,则能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明目。煎大半杯,温服,以调和阴阳,治疗脱阴引起的目盲。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对阴阳升降、脾肾关系、肝血魂神等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同时批判了后世医家的错误做法,体现了作者对中医经典的尊重和对医术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