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一章-原文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一章-译文
天所赋予的叫做性;
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
修习道的过程叫做教。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谨慎小心,
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警惕畏惧。
没有比隐秘之处更易显现的,
没有比细微之处更易显露的。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谨慎自律。
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
表现出来并且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
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得以生长繁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一章-注解
天命:指宇宙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和特性。
性:指人的本性,即人天生的本质和特性。
道:指宇宙的规律和原则,是万物运行的法则。
教:指通过教育和修养来遵循和实现道的过程。
戒慎:指谨慎小心,时刻保持警觉。
恐惧:指对未知或潜在危险的担忧和敬畏。
中:指情感未发时的平衡状态,是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和:指情感发而皆中节的状态,是外在表现的和谐与适度。
大本:指宇宙的根本原则和基础。
达道:指实现和谐与平衡的途径和方法。
致中和:指通过修养和实践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和谐。
天地位:指天地各安其位,宇宙秩序井然。
万物育:指万物得以生长和繁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一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儒家关于人性、道德修养和宇宙秩序的思想。首先,文中提到‘天命之谓性’,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宇宙自然赋予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和特性。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人性本善的信念,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潜质。
接着,文中提到‘率性之谓道’,指出遵循本性就是遵循宇宙的规律和原则。这一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和实践来遵循和实现道。‘修道之谓教’则进一步指出,教育和修养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
文中还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人不能片刻离开道。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谨慎小心,时刻遵循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应该时刻保持警觉,谨慎小心,时刻遵循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则指出,道无处不在,即使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道依然存在。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认识。
‘故君子慎其独也’强调了君子在独处时也应该谨慎小心,时刻遵循道。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谨慎小心,时刻遵循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出了情感未发时的平衡状态,是内心的平静和和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指出了情感发而皆中节的状态,是外在表现的和谐与适度。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情感控制的重视,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和实践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和谐。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指出了中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基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则指出了和是实现和谐与平衡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和谐与平衡的重视,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和实践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和谐。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指出了通过修养和实践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和谐,可以使天地各安其位,宇宙秩序井然,万物得以生长和繁衍。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和谐与平衡的高度重视,认为和谐与平衡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