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原文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

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

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

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

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泄者。

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

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

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泄积郁。

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

衄则卫郁泄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汤

麦冬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

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

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

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译文

肺与鼻子相连,肺气下降收敛,血液就不会上涌。如果肺气逆行,收敛的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鼻出血,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胃土的功能不正常。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突然吃得过多喝得过多,就会导致肠子充满。生活作息不规律,用力过度,就会损伤脉络。阳络受损,血液就会外溢,外溢的血液就是鼻出血。阴络受损,血液就会内溢,内溢的血液就是后血。鼻出血是阳络受损,导致营血逆流,卫气不能收敛。

肺主管卫气,其性质是收敛的,血液上升而不外溢,依靠卫气的收敛。而卫气的收敛,依赖于肺的下降,肺下降则收敛的命令得以执行。而肺气的下降,关键在于胃土,如果胃土阻塞,肺就没有下降的道路,收敛的命令就无法执行,君相升泄,肺金受到伤害,营血不能收敛,所以会出现鼻出血。

火炎金伤,并不都是实热,很多时候是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泄。至于没有上热,但鼻出血时作,完全是因为土败胃逆,不能清金而泻火。

外感伤寒引起的鼻出血,也并非是因为火盛。因为寒伤营血,营血郁结而卫气闭阻,卫气壅遏,蓄积而无法容纳,逆行通过鼻窍,以泄积郁。卫气上升,因此冲击营血,形成鼻出血的症状。鼻出血后,卫气郁结得以泄出,表病解除,原本并非火旺金刑的原因。

仙露汤: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鼻出血的症状,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应该清金敛肺,以回逆流。但必须同时降胃气,降胃必须用半夏。近代有人误认为血证是阴虚,认为半夏性燥,不适合血证患者,这不是通情达理的言论。

如果上热不盛,但鼻出血时作,完全是因为中下湿寒,应该加干姜、茯苓温燥的药物。如果大出血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应该加人参、黄芪、姜、附子,以续微阳,清润的药物,切不可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注解

肺窍于鼻:肺与鼻相连,鼻为肺之窍,肺气通过鼻孔出入。

肺气降敛:肺气下降并收敛,保持体内气机的平衡。

血不上溢:血液不向上溢出,即血液运行正常。

肺气逆行:肺气上升逆行,违背了正常的生理运行。

收敛失政:收敛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异常。

衄:鼻出血。

胃土之不降:脾胃功能失调,脾胃属土,土不降则气机不畅。

卒然多食饮:突然大量饮食。

肠满:肠道充满食物。

起居不节:生活习惯不规律。

用力过度:过度用力。

络脉伤:经络受损。

阳络伤:阳经的络脉受损。

血外溢:血液从外部溢出。

衄血:鼻出血。

阴络伤:阴经的络脉受损。

血内溢:血液向内部溢出。

后血:后期的出血。

肺主卫气:肺脏主管卫气,卫气是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卫气:保卫人体的气。

敛:收敛,使气机不外泄。

营血:营养和血液。

卫气不能敛:卫气不能收敛,导致卫气外泄。

胃土:脾胃属土。

肺金:肺属金。

君相:君主和宰相,比喻身体中的主要器官和次要器官。

火炎金伤:火过旺伤害了金,金代表肺。

中下湿寒:中部和下部的湿寒之气。

胃逆:胃气上逆。

火泄:火气泄泻,即火气减弱。

外感伤寒:感受外来的寒邪,伤寒是一种古代的疾病名称。

营郁:营血郁结。

卫闭:卫气闭阻。

卫气壅遏:卫气郁结。

蓄而莫容:蓄积而无法容纳。

逆循鼻窍:逆行至鼻窍。

泄积郁:排出积聚的郁气。

卫气升发:卫气上升。

冲营血:冲击营血。

仙露汤:一种中药方剂。

麦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五味: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五味的作用。

贝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柏叶: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清金敛肺:清热并收敛肺气。

回逆流:使逆流的营血恢复正常。

半夏性燥:半夏的药性偏燥。

血家:指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参: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芪:黄芪,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

姜: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

附: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续微阳:继续维持微弱的阳气。

清润之药:具有清热和滋润作用的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评注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此句阐述了肺与鼻的关系,以及肺气对血液的控制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气能生血,肺气下降,则血液得以收敛,不会上溢,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这里指出肺气逆行导致鼻衄的原因,即胃土不降。在中医理论中,胃土与肺金相生相克,胃土不降,肺金受损,导致肺气逆行,血液上溢,引发鼻衄。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此段引用《灵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衄血的形成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以及阳络和阴络受伤对血液运行的影响。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此段进一步阐述了肺与卫气的关系,以及胃土对肺气的影响。胃土上壅,肺气无法下降,导致肺金受损,营血不敛,从而引发鼻衄。

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泄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泄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泄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此段分析了鼻衄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指出并非所有鼻衄都与火旺金刑有关,有些可能是由于中下湿寒、胃逆等因素引起。

仙露汤:麦冬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煎大半杯,温服。此段介绍了治疗鼻衄的方剂‘仙露汤’,并说明了其组成和服用方法。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此段讨论了治疗鼻衄的方法,强调清金敛肺和降胃气的重要性,并指出半夏的使用并非不宜血家。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此段根据不同的症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下湿寒加干姜、茯苓,气泄阳亡加参、芪、姜、附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衄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1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