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原文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

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

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

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

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

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

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

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

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译文

肝脏主要负责储存血液,所有脏腑和经络中的血液都是由肝脏所供应的。

血液的性质是温热上升,这是因为肾脏中的水元素向左旋转,从而产生肝血。肝血刚刚生成时,就已经包含了阳气,因此它的性质温和而能够上升扩散。

如果血液充实,它会直接上升;如果血液不足,它就会受到阻碍。血液上升时流通顺畅,下降时就会凝结成瘀血。

血液中的温热之气是产生火的根本,而温热的源头则根植于坎卦中的阳气。坎卦中的阳气虚弱,不能生发乙木(指肝木),温热之气衰弱,因此木气下降而血液瘀滞。

时间久了,血液就会失去光泽,从而从红色变成紫色,紫色再变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肤枯槁、眼角发青发黑的情况,都是肝血瘀滞的表现。

而肝血不能上升的原因,在于脾脏。脾土滞留下沉,生气受到抑制,因此肝没有上升的道路。

肝脾不能上升的原因是阳气衰弱而阴气旺盛,容易产生下寒。而温热之气被压抑,火胎沦陷,常常会变成热症。然而热症出现在肝脏,而脾和肾则完全是湿寒,不能只使用清凉润燥的药物。

至于温热之气衰败,下热不产生的,有六七成,不能一概而论。

治疗血瘀的证候,下身应该用温热的药物,上身应该用清凉的药物。温热可以使木气生长,清凉可以使火气旺盛。如果木气郁结变成热症,就应当将温热的药物改为清凉的药物,而脾肾的药物则应该纯用温燥的药物,没有第二种方法。

脾脏下沉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湿土,湿土的原因是因为水寒。肾寒脾湿,中气不能运行,因此太阴之气不能上升。水土湿寒,中气沉闷,君相失去根基,就会有一半的身体出现上热。

如果误认为是阴虚,滋阴生寒,就会白白浪费人命,百无一救。

破瘀汤的配方: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制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煎煮后取大半杯,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注解

肝主藏血:中医理论中,肝具有储存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脏腑经络: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经络系统,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肝家:指肝脏。

灌注:指血液的流动和滋养。

肾水:中医理论中,肾水代表肾的功能,与水的性质相联系,具有滋养和调节全身的功能。

左旋:指肾水在体内循环的方向,左旋表示肾水上升。

阳魂:中医理论中,阳魂是指生命力的象征,与阳气的运行有关。

温升:血液的性质是温暖且上升的。

实则直升:血气充足时,血液上升流畅。

虚则遏陷:血气不足时,血液运行受阻。

凝瘀:血液在体内凝结成瘀块。

坎阳:坎卦在易经中代表肾,坎阳即肾阳,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乙木:五行中代表肝的元素,乙木具有生长和升发的特性。

脾土:五行中代表脾的元素,脾土具有生化气血的功能。

生气:指生命力和活力。

阳衰阴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的状态。

下寒:身体下部寒冷的症状。

火胎沦陷:火元素在体内运行受阻,导致疾病的发生。

清润:指清热润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温燥:指温热燥湿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太阴:中医理论中,太阴代表脾,与湿气有关。

君相失根:指君火和相火失去根基,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破瘀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血瘀症状。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功效。

茯苓:中药材,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丹皮: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等功效。

丹参: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凉血安神等功效。

桃仁: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等功效。

炮:指用火炮制中药材,以改变其药性。

去皮尖:指去除桃仁的皮和尖部。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

首乌: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等功效。

蒸:指用蒸汽处理中药材,以改变其药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评注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

此句阐述了肝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核心作用,肝不仅储存血液,而且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经络,确保气血的畅通无阻。

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

此句揭示了血液的特性,血液需要保持温暖并向上流动,这与肾水循环的方向和肝血的产生密切相关。肝血的产生伴随着阳气的存在,因此其性质温和且易于上升扩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血液流动的状态,实则血液畅通无阻,虚则血液停滞不前,升则血液流通顺畅,陷则血液凝结成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

血液中的温热之气是火的根本,而这种温热之气的源头则在于坎卦中的阳气,坎卦代表肾水,肾阳不足则温气衰弱。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坎阳虚亏导致乙木(肝木)不能正常生长,温气衰弱,血液因此瘀滞。

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

血液瘀滞时间过长,会导致颜色由鲜红变为紫色,再变为黑色,这是血液质量下降的体现。

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肝血瘀滞会导致肌肤枯槁,眼角青黑,这是肝血瘀滞在肌肤和眼睛上的表现。

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血不升的原因在于脾,脾土(脾的功能)停滞不前,导致生气受到抑制,从而肝无法将血液输送到身体上部。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

肝脾不升是因为阳气衰弱,阴气旺盛,导致下身寒冷。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常常转化为热症。

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

虽然热症出现在肝,但脾和肾都是湿寒体质,不能单纯使用清凉滋润的药物。

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对于那些温气衰败,下身不热的情况,有六七成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治疗血瘀症,下部应该温补,上部应该清润,温补可以促进木的生长,清润可以促进火的生长。

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

如果木郁导致热症,治疗方法应该从温补转变为清润,而脾肾的药物应该以温燥为主,没有其他选择。

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

脾陷的原因是土湿,而土湿的原因是水寒,水寒导致肾阳不足,进而影响脾的功能。

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肾寒脾湿导致中气运行不畅,太阴(脾)无法上升。水土湿寒,中气郁结,导致上半身产生热症。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如果错误地认为是阴虚,而滋阴生寒,会导致人命危险,无法救治。

破瘀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

破瘀汤是一种治疗血瘀的方剂,其中包含了多种药材,如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和首乌等,这些药材共同作用,以达到破瘀通络的效果。煎煮方法为蒸煮大半杯,温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1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