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遗-原文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
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
壬水主藏,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
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
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
温气左升,是生乙木。
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
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
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阳泄而肾寒。
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
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
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
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
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
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
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玉池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温服。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
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盖肾精遗失,泄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
火土双亏,中气必败。
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
其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
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
仲景《金匮》亡血失精之意,后人一丝不解也。
灵雪丹
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糊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
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济。
砂锅底铺粗砂,加水。
坐碗砂上,出水一寸。
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
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
蟾酥少许,人乳浸化。
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磁瓶封收。
津水研半丸,掌上涂玉麈头。
约一两时,麈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
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
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徐用汤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遗-译文
精气藏在肾脏,并与心脏相交接,那么精气就会温暖而不流失。如果精气不能与神相交,就会导致遗精的病症,其根本原因在于肝脾的功能不正常。
丙火向下运行并转化为壬水,癸水向上运行并转化为丁火。壬水主要负责藏纳,阳气归入地下,这就是壬水的蛰藏。壬水如果不寒冷就无法藏纳,阴阳的性质是,热则发扬,寒则凝闭,这是自然规律。壬水蛰藏,阳气在内藏秘,那么癸水就会温暖。温暖的气向上升起,从而生成了乙木。不断上升,积累的温暖变成热量,这就是丁火。水生木并转化为火,是因为它的温暖。木火生长,阳气旺盛,阴精和煦,所以不会陷入流散。
壬水失去藏纳的能力,阳气就会外泄,肾脏就会变得寒冷。寒冷的水不能生木,木气就会向下郁结,从而产生疏泄。木的特性就是疏泄,越郁结就越想疏泄,因为它生命力受阻,时常想要舒展。
遇到半夜阳气生发,木气郁结想要活动,就会做梦进行交合。木气能够疏泄而水不蛰藏,因此就会不断流溢。严重的情况下,木气郁结会产生下热,宗筋经常勃起,精液不断流出。庸医认为是相火旺盛,使用知母、黄柏来泻火,这样做反而增加了癸水的寒冷,加剧了乙木的陷入。
乙木的上升,取决于己土的作用。木生于水而实在土中生长,土的运动使木得以通达。因为脾阳上升分布,寒气消散,温暖回归,就像冰雪融化春天来临,百草繁荣一样。因为戊土向西下降,转化为辛金,向北运行转化为癸水;己土向东上升,转化为乙木,向南运行转化为丁火。金水的收藏,实际上是胃阴的右转;木火的生长,即是脾阳的左旋。如果土湿阳衰,生气无法通达,所以木气陷入而不上升。
人们知道壬水失去藏纳的能力,却不知道乙木不能生长,知道乙木不能生长,却不知道己土不能运动,于是使用清凉固涩的药物,破坏脾阳,遏制生气,疾病随着药物的增加而加重,变得更加难以挽回。
玉池汤的配方: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后研磨,去皮)。煎至大半杯,温服。
遗精的证候,是肾寒脾湿,木气郁结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土温暖干燥,木气上升通达,风静郁结消除,遗泄自然停止。
如果湿气旺盛木气郁结而生下热,加倍使用茯苓、白芍,加入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错误地使用清凉滋润的药物,破坏脾肾的阳气。因为肾精遗失,泄其阳根,时间久了,温暖之气就会消散,水变得更加寒冷,土变得更加潮湿。火土双亏,中气必然败坏。没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的。
如果木气郁结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就不会造成危害。如果脾阳已经亏虚,误用清润的药物,就会导致土败而人亡。仲景《金匮》中关于亡血失精的意义,后人一点也没有理解。
灵雪丹的配方: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各三钱。共同研磨,放在碗中,用纸糊住口,用细锥在纸上刺出小孔。再用碟子覆盖在碗上,碗边宽出半指,用黑豆面密封。在砂锅底部铺上粗砂,加水。将碗放在砂上,水沸腾一寸高。用炭火煮五香,水蒸发,经常添加热水。水冷了取出,加入少许麝香,研磨细。加入少许蟾酥,用乳汁浸泡溶解。加入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小,用磁瓶封存。
研碎半丸灵雪丹,用手掌涂抹在玉麈头上。大约一两个小时后,麈顶的苏麻,就是药力已经透彻。能够秘精不泄,有很好的功效。
如果遗泄不止,情况危急,先炼制此药,封存到日落时,研磨涂抹。一夜不泄,肾精得以保全,然后慢慢使用汤药丸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遗-注解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精藏于肾,交于心,指肾中精气与心神相融合,保持精气的温暖和心的安宁。
遗泄:中医术语,指男性在无性交情况下,精液自行溢出的症状。
肝脾之不升:中医理论中,肝脾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之不升指肝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中医五行理论,丙火对应心,壬水对应肾,癸水对应膀胱,丁火对应小肠。此句描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壬水主藏,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壬水为肾水,具有藏精的作用,阳归地下指肾水将阳气藏于体内。
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此句说明阴阳的属性和自然规律。
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壬水蛰藏指壬水藏于体内,阳气秘于内,癸水则温暖,有利于身体健康。
乙木:五行中的木元素,代表生长、升发、条达等特性。
丁火:五行中的火元素,代表温暖、光明、向上等特性。
疏泄:中医术语,指肝气舒畅,气血运行正常。
宗筋:中医术语,指男性生殖器官。
相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与心主神志的功能相关。
知母、黄柏: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己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中焦脾胃,主运化。
戊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中央,主生化。
辛金:五行中的金元素,代表收敛、肃降等特性。
癸水:五行中的水元素,代表滋润、下行等特性。
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水收藏,木火生长,描述五行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土湿阳衰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木气郁结,不能正常升发。
玉池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遗精。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作用。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等作用。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等作用。
龙骨: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镇静安神等作用。
牡蛎: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收敛固涩等作用。
附子: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砂仁: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
灵雪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遗精。
甘遂:中药材,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等作用。
朝脑: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通窍等作用。
阳起石:中药材,具有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等作用。
紫苏叶: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等作用。
麝香: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作用。
蟾酥: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葱涕: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
官粉: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止汗等作用。
炼蜜: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等作用。
玉麈头:古代的一种香炉,用于熏香。
苏麻: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遗-评注
这段古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肾、心、肝、脾等脏器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此句指出精气的藏纳与心肾的关系,认为精气的温暖和稳定依赖于肾与心的相互作用。若精不与神交合,会导致遗泄之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肝脾功能失调,无法将精气上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
此句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说明丙火(心火)下行转化为壬水(肾水),癸水上行转化为丁火(心火),体现了阴阳相生的规律。
壬水主藏,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
壬水为肾水,主藏精,阳气归藏于地下,即壬水蛰藏。这是对壬水特性的描述,强调其藏精的功能。
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
壬水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藏精,这是阴阳属性的体现,即热则发扬,寒则凝闭,这是自然规律。
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
壬水蛰藏,阳气内藏,癸水(心火)因此变得温暖。
温气左升,是生乙木。
温暖的气息上升,生成了乙木(木),这是五行相生的又一体现。
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
乙木不断上升,积累的温暖之气最终转化为丁火(心火)。
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
水生木,木化火,都是因为水的温暖属性。
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木火生长旺盛,阳气充沛,阴精调和,因此不会陷入流散的状态。
壬水失藏,则阳泄而肾寒。
壬水失去藏纳的功能,阳气外泄,导致肾寒。
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
水寒不能滋养木,导致木气郁结,进而产生疏泄的症状。
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
木的特性是疏泄,越郁结越想泄,因为生机受阻,需要发泄。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
夜间阳气生发时,木气郁结,容易产生梦交。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木能疏泄,但水不蛰藏,因此精液流溢不止。
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
有时木气郁结而生下热,导致宗筋经常勃起,精液不断流出。
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一些庸医错误地认为相火旺盛,使用知母、黄柏等药物来泻火,反而加剧了癸水的寒冷和乙木的郁结。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
乙木的上升依赖于己土(脾土),脾土的运化是木气上升的关键。
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
木生于水,实则依赖于土的生长,土的运化能够使木气通达。
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
脾阳的升发,使寒气消散,温暖回归,就像冰融春生,万物生长一样。
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
戊土向西方下降,转化为辛金;向北方行,转化为癸水;己土向东方上升,转化为乙木;向南方行,转化为丁火。
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
金水属性的收藏,实际上是胃阴向右转化的过程;木火属性的生发,是脾阳向左旋转的结果。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如果土湿阳衰,生气不能通达,就会导致木气郁结,无法上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人们知道壬水失去藏纳的功能,却不知道乙木不能生长,知道乙木不能生长,却不知道己土不能运化,于是使用清凉固涩的药物,破坏了脾阳,抑制了生气,病情随着药物的增加而加重,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玉池汤
这是对一种中药方剂的描述,包括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等成分,用于治疗遗精之证。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
遗精的症状与肾寒、脾湿、木气郁结有关。
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甘草和茯苓能够培土泻湿,桂枝和芍药能够疏木清风,附子和砂仁能够暖水行郁,龙骨和牡蛎能够藏精敛神。
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水土温暖干燥,木气上升通达,风静郁结消除,遗泄自然停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如果湿气旺盛,木气郁结而生下热,应增加茯苓和白芍的用量,加入泽泻和丹皮,以泻脾湿和清肝热,不可错误地使用清凉滋润的药物,以免破坏脾肾之阳。
盖肾精遗失,泄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
因为肾精遗失,泄掉了阳气的根本,时间久了,温气会耗散,水会变得更加寒冷,土会变得更加潮湿。
火土双亏,中气必败。
火和土都亏损,中气必然衰败。
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
没有因为失精而阴虚生燥热的情况。
其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
如果木气郁结而生下热,但脾阳未亏,可以清其肝火,不会造成伤害。
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
如果脾阳已经亏损,误用清凉滋润的药物,就会导致土败,甚至危及生命。
仲景《金匮》亡血失精之意,后人一丝不解也。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关于亡血失精的含义,后人不甚理解。
灵雪丹
这是对另一种中药方剂的描述,包括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等成分,用于治疗遗泄不止。
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各三钱。
甘草、薄荷、甘遂、朝脑、阳起石、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糊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
将这些药物共同研磨,放入碗中,用纸糊住碗口,用细锥在纸上刺出小孔。
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济。
用另一个碟子覆盖在碗上,碗边比碗口宽出半指,用黑豆面固定。
砂锅底铺粗砂,加水。
在砂锅底部铺上粗砂,加入水。
坐碗砂上,出水一寸。
将碗放在砂上,使水蒸发到一寸高。
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
用炭火煮五香,水蒸发后,经常添加热水。
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
水冷后取出,加入少许麝香,研磨成细末。
蟾酥少许,人乳浸化。
加入少许蟾酥,用乳液浸泡使其溶解。
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磁瓶封收。
用葱涕、官粉、炼蜜制成绿豆大小的药丸,用磁瓶封存。
津水研半丸,掌上涂玉麈头。
用津液研磨半丸药丸,涂在手掌上的玉麈头上。
约一两时,麈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
大约一两个小时后,如果麈顶有苏麻的感觉,就说明药力已经渗透。
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能够秘精不泄,效果非常显著。
若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
如果遗泄不止,情况危急,先炼制此药,在日落时封存,研磨后涂抹。
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徐用汤丸。
一夜之间不会遗泄,能够保护肾精,然后慢慢使用汤剂和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