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原文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
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
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
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
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
阴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
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
阳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
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
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
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
脾陷则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
阳神飞荡,故生惊悸,
阴精驰走,故病遗泄。
阴升阳降,权在中气。
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
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译文
神是由魂在心中产生,实际上它的根基在坎阳;精是由魄在肾脏中孕育,实际上它的根基在离阴。
阴的根基向上抱持,因此神产生后不会飞扬;阳的根基向下蛰伏,因此精能够藏而不流失。
阳神的发展,依靠木火的生长,最终依赖于太阴的上升;阴精的闭藏,依靠金水的收藏,最终依赖于阳明下降。
太阴和阳明,所以能够下降金水来吸纳阳神,上升木火来吐出阴精。
如果阳明不下降,火金就会上浮,神就会在上空飘荡;如果太阴不上升,水木就会下沉,精就会在下流失。
因为阳中有阴,所以神会清静而容易发;阴中有阳,所以精会温暖而能够藏。
如果脾脏下沉,精就不能与神相交;如果胃部逆行,神就不能与精相交。
阳神飞扬,所以会生惊悸;阴精流失,所以会生病遗泄。
阴上升阳下降,关键在于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去职责,金水失去收藏的功能,木火压抑生长,这就是精神分离而生病的原因。
培养中气,通过下降肺胃来帮助金水的收藏,通过上升肝脾来促进木火的生长,这样精液就会保密而神志就会安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注解
神胎:指精神之始生,比喻精神从灵魂中萌发。
魂:指人的精神、意识、情感等非物质存在。
心:在此处指精神活动的中心,即心灵。
坎阳:坎为八卦之一,代表水,阳代表阳性,坎阳即指阳性的水元素,此处比喻精神的基础。
精孕:指精气的孕育,即精气的生成。
魄:指人的精神和身体,此处指精神。
肾:中医认为肾藏精,此处指精气藏于肾。
离阴:离为八卦之一,代表火,阴代表阴性,离阴即指阴性的火元素,此处比喻精气的根本。
阴根上抱:指阴性根基向上支撑,使精神得以稳定。
阳根下蛰:指阳性根基向下潜藏,使精气得以保存。
阳神:指阳性精神,即精神中的阳刚之气。
木火:木为五行之一,代表生长,火为五行之一,代表温暖,此处比喻生机和活力。
太阴:太阴为五行之一,代表寒冷、收敛,此处指阴性的寒冷收敛之力。
阴精:指阴性精气,即精气中的阴柔之气。
金水:金为五行之一,代表收敛,水为五行之一,代表流动,此处比喻收敛和流动之力。
阳明:阳明为五行之一,代表光明、上升,此处指阳性的光明上升之力。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是人体气机的中枢。
惊悸:中医术语,指因惊吓或恐惧而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遗泄:中医术语,指因肾精亏损而导致的精液不自主的流失。
精神分离:指精神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失调,导致身体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评注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
此句开篇即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神胎’、‘魂’、‘心’、‘坎阳’、‘魄’、‘肾’、‘离阴’等词汇,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与生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阴阳五行。坎阳与离阴作为阴阳的根本,分别对应于人的精神和精液,表明人的精神与生理状态都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阴根上抱’和‘阳根下蛰’形象地描述了阴阳的升降运动,阴阳的平衡使得精神得以安定,精液得以收藏,不会过度飞扬或驰走。
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阴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
此句说明了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阳神的发展依赖于木火的生长,而木火又依赖于太阴的上升;阴精的闭蛰则依赖于金水的收藏,而金水又依赖于阳明的下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保证了阴阳的平衡与和谐。
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
此句强调了太阴阳明在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太阴通过降金水来吸引阳神,阳明通过升木火来促进阴精的生长,从而维持阴阳的平衡。
阳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
此句描述了阴阳失衡的后果。阳明不降导致火金上升,精神飘散;太阴不升导致水木下沉,精液流失。这种失衡会导致人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出现问题。
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相互包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才能保证精神清静而易于发露,精液温暖而易于收藏。
脾陷则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
此句说明了脾胃在阴阳平衡中的关键作用。脾胃的异常会导致精与神的交流受阻,进而影响人的健康。
阳神飞荡,故生惊悸,阴精驰走,故病遗泄。
此句描述了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疾病。阳神飞荡会导致惊悸,阴精驰走会导致遗泄。
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
此句说明了中气在阴阳平衡中的核心地位。中气的衰败会导致阴阳升降失职,进而影响金水的收藏和木火的生长,导致精神和疾病的产生。
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
此句提出了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通过培养中气,调整肺胃和肝脾的功能,可以恢复金水的收藏和木火的生长,从而达到精秘神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