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神惊-原文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
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
升则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
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
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
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
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
足阳明化气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阳蛰于坎府。
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阳飞也。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阴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如怀子,是谓奔豚。
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
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
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
奔豚上腾,侮土陵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
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
此皆中气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
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不一生,最可伤也。
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熄,非少阳之旺也。
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乃少阳伤寒将传阳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胆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金鼎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
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
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
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
详具奔豚证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神惊-译文
神志从心脏产生,与肾脏相连,那么神志就会清明而不动摇。如果神志不与精气相交接,就会产生惊恐和心悸,这种原因多是由于胆和胃的功能不正常。
乙木之气上升,产生君火,甲木之气下降,转化为相火。上升的是君火,下降的是相火,虽然形态不同,名称也不同,但实际上它们来源于同一个根本。
相火的下降,依赖于胃土的功能,胃气向右旋转,阳气随着土气潜伏,相火扎根,因此胆气壮盛,神志安定。相火是君火的辅助,相火若能潜伏,君火根基深厚,不会轻易动荡,因此心神安定。
如果胃土的功能不正常,相火失去根基,就会感到虚浮和惊恐,神志不安。由于君火和相火是同一种气,臣火衰败,君火就会危险,所以魂魄动摇,神志不宁。
阳神秘秘藏于体内,就能甜美入睡,并且记忆力好。如果阳气泄露而不藏于体内,就会容易忘记事情,难以入睡。
胃土不下降,是因为脾土湿气重。足阳明经将气转化为燥金,性质是清凉下降和收敛,金收敛则水得以收藏,因此阳气潜伏于坎府。湿气重,胃土就会上郁,收敛的命令不能执行,所以火会泄出,阳气就会浮动。
火在上方燃烧,肾水下沉而寒冷,阴气凝结,时间久了就会更加坚固,年复一年地增长,就像怀胎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奔豚。奔豚是指肾和肝的阴气聚集而不散开。
水寒木枯,郁结而生风,摇晃不止,就会导致心下悸动。悸动出现在脐下,根本就会动摇,奔豚就会发作。奔豚上升,侵犯土气,冲击心脏,发作时想要死亡,是最严重的证候。数年之后,火败土崩,人就会死亡。
一般来说,脾肾寒湿的人都会有惊恐心悸的症状,如果惊恐心悸不愈,就会产生奔豚和积块。这些都是中气亏损,阴盛阳虚的疾病。庸医不理解,认为是心血不足,于是用归脾、补心的方剂,清凉滋润,助阴而耗阳,百试不效,非常可惜。
少阳相火,性质非常猛烈,而惊恐心悸的人,阳气衰败而火熄灭,并不是少阳旺盛。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这两种证候,是少阳伤寒将要传到阳明,所以用芍药、生地来泻胆胃的燥热,内伤中这种证候很少见。
金鼎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煎至大半杯,温服。
惊恐心悸的证候,是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潜伏阳气根基。阳气下降,根基深厚,魂魄安定,神志安宁,惊恐心悸就不会发作。
如果上部有热,加倍使用芍药以清胆火。如果下部有寒,加附子以温肾水。
如果病情重且时间久,奔豚凝结,少腹部有气块,坚硬而寒冷,这是阴邪已经盛极,可以缓慢使用附子。应该燥土去湿,调和脾胃,之后用温燥的药物熬膏贴敷。详细内容请参考奔豚证的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神惊-注解
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被视为人的生命力和精神活动的体现。
心: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志,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肾:在中医理论中,肾藏精,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等密切相关。
惊悸:中医术语,指因惊吓或恐惧而引起的心悸不安。
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
胃: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消化吸收有关。
乙木:五行之一,代表木,在人体中与肝相联系。
君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甲木:五行之一,代表木,在人体中与肝相联系。
相火:中医术语,指心火和肝火,为君火的辅助。
胃土:在中医理论中,胃属土,与消化吸收有关。
阳:中医术语,指人体的阳气,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坎府:在中医理论中,坎为水,坎府即肾脏。
奔豚:中医术语,指因肾阳虚衰、水寒木枯而引起的一种病证。
脾土:在中医理论中,脾属土,与消化吸收、水液代谢有关。
阳明:在中医理论中,阳明为胃和大肠,与消化吸收、水液代谢有关。
金:五行之一,代表金,在人体中与肺相联系。
水:五行之一,代表水,在人体中与肾相联系。
风:中医术语,指风气,与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有关。
悸动:中医术语,指心跳不安。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与人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有关。
少阳:在中医理论中,少阳为胆和三焦,与情志活动有关。
小建中: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证。
炙甘草: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的作用。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缓急止痛的作用。
生地: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生津的作用。
金鼎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惊悸、奔豚等证。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桂枝: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作用。
龙骨:中药名,具有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的作用。
牡蛎:中药名,具有滋阴潜阳、收敛固涩的作用。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神惊-评注
此段古文阐述了中医对神志疾病,尤其是惊悸的成因和治疗的看法。首先,文中提到‘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说明精神活动与心肾两脏密切相关,心肾相交则精神清明,不易动摇。这里的心肾相交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的思想。
‘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这里指出惊悸的成因是精神与精血不协调,而胆胃功能不正常是导致这一不平衡的原因。中医认为,胆胃的功能与精神状态紧密相关,胆胃不降则会导致精神不安。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中,乙木和甲木分别代表肝木,乙木上行生君火,甲木下行化相火,说明肝脏的功能与火(即人体的热能)密切相关。君火和相火是火的两种不同状态,但都源于同一根源,即肝木。
‘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表明相火的下降依赖于胃土的功能,胃气右转,阳气随之蛰伏,相火得以稳固,从而胆气壮盛,精神安宁。
‘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进一步阐述了阳气的藏泄与睡眠、记忆的关系,阳气藏则睡眠好,记忆强;阳气泄则睡眠差,记忆力下降。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指出胃土功能不正常会导致相火失去根基,从而精神不安,出现惊悸等症状。
‘奔豚’一症,文中描述了其成因和表现,认为是由脾肾寒湿引起的,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奔豚病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腹中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肠痉挛。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强调了脾肾寒湿与惊悸、奔豚的关系,指出这些症状是中气亏损、阴盛阳虚的表现。
‘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熄,非少阳之旺也’说明少阳相火虽然性质强烈,但在惊悸患者中,阳气衰败,火势熄灭,不是少阳旺盛的表现。
‘金鼎汤’的配方和用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调整药物的比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都是根据中医理论精心配制的。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则是对金鼎汤的进一步说明,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调整药物的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