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原文

肺藏气而性收敛,

气病则积聚而不散,

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

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

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

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

升者,肝之所司,

以肝木主升,

生气旺则气升,

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

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

以气秉金令,

但能降而不能升,

降而不至于下陷者,

恃肝木之善达,

肝木之善达者,

脾土之左旋也。

气盛于肺胃,

而虚于肝脾,

故肺气可泻,

而肝气不可泻。

气积于胸膈右肋,

宜泻肺胃以降之;

气积于脐腹左胁,

宜补肝脾以升之。

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达郁汤

桂枝三钱鳖甲三钱,

醋炙焦,

研甘草二钱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

温服。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肺胃积气,

在胸膈右肋,

肝脾积气,

在脐腹左胁,

皆中气虚败之病也。

补之则愈闷,

破之则愈结。

盖其本益虚,

其标益实,

破之其本更虚,

补之其标更实,

是以俱不能效。

善治者,

肺胃之积,

泻多而补少,

肝脾之积,

补多而泻少。

半补而半行之,

补不至于壅闭,

行不至于削伐,

正气渐旺,

则积聚消磨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译文

肺脏储存着气,其性质是收敛的,如果气出现问题,就会积聚而不散开,而肝气的积聚比肺气更多。肺气积聚,就会在心胸部位造成堵塞;肝气积聚,就会在肚脐和腹部造成堵塞。

气如果停留在上焦,就应该让它下降,一旦下降到下焦,又应该让它上升。上升是肝脏的功能,因为肝脏属木,主上升,生气旺盛时气会上升,生气不足时,气就会下沉并感到郁闷。而肝气下沉郁闷,主要是因为太阴气虚弱。因为气秉承金令,只能下降而不能上升,不至下沉是因为依赖肝脏木气的通达,而肝脏木气通达是因为脾土的左旋作用。

气在肺和胃中旺盛,而在肝和脾中虚弱,所以肺气可以泻出,而肝气不能泻出。气积聚在胸膈和右侧肋骨,应该泻肺胃之气来降气;气积聚在肚脐和腹部左侧肋骨,应该补肝脾之气来升气。这就是化积调气的方法。

达郁汤:桂枝三钱,鳖甲三钱,醋炙焦后研成末,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砂仁一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用于治疗肚脐和腹部左侧肋骨的积气。肺胃积气在胸膈和右侧肋骨,肝脾积气在肚脐和腹部左侧肋骨,都是中气虚弱衰败的病。补益会让人更加闷闷不乐,破除会让人更加结块。因为其根本更加虚弱,其表象更加坚实,破除会使其根本更加虚弱,补益会使其表象更加坚实,所以两种方法都不能见效。善于治疗的人,对于肺胃的积气,泻多补少;对于肝脾的积气,补多泻少。半补半泻,补益不至于堵塞,泻下不至于削弱,正气逐渐旺盛,积聚就会逐渐消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注解

肺藏气:中医理论中,肺脏具有藏纳气的功能,气指的是生命之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性收敛:指肺脏的特性是收敛的,即能够将外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并保持气机的稳定。

气病:指气的运行发生异常,可能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等。

积聚:指气在体内某一部位停滞不散,形成病理状态。

肝气:中医理论中,肝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肝气指的是肝脏所藏的生命之气。

痞塞:指胸腹部感到闷胀不适的感觉。

脐腹:指人体的腹部,脐眼所在的区域。

上焦:中医术语,指胸腔以上的部位。

下焦:中医术语,指腹腔以下的部位。

肝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木性升发,因此肝气具有升发的作用。

生气:指生命之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太阴:中医术语,指太阴经,与脾相关联,脾属土,土性主升。

金令:中医五行理论中,金性收敛,金令即金的特性。

脾土:中医五行理论中,脾属土,土性主升,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

左旋:指脾土的旋转运动,有助于气机的升降。

肺胃:中医术语,肺与胃,两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

胸膈:中医术语,指胸腔与膈肌之间的区域。

右肋:指人体的右侧肋骨区域。

达郁汤:古代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气郁。

鳖甲: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醋炙焦:一种炮制方法,用醋炙使药物焦黄,以增强其功效。

研甘草:将甘草研磨成粉末,以方便煎煮和服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砂仁:中药材,具有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的功效。

中气虚败:中医术语,指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失调的状态。

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积聚时应注意补虚与破结相结合,避免单一补益或破泄导致病情加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对气病的成因、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句‘肺藏气而性收敛’揭示了中医对肺脏功能的认识,认为肺脏具有贮藏和收敛气的作用。

‘气病则积聚而不散’指出气病的主要表现为气的积聚和不能正常散布。

‘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强调了肝气积聚在气病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其比肺气积聚更为常见。

‘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具体描述了肺气和肝气积聚所导致的症状。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阐述了气机升降的生理规律,即气在上焦时应降,降后应升。

‘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进一步解释了肝气升发的重要性以及气陷的原因。

‘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指出肝气下郁的原因在于太阴(脾)的虚弱。

‘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说明了金气只能降不能升,而肝木的善达依赖于脾土的左旋。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提出了治疗原则,即肺胃之气可泻,而肝脾之气需补。

‘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针对不同部位的气积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此化积调气之法也’总结了上述治疗方法,强调其目的在于化解积聚和调整气机。

‘达郁汤’及随后的药方‘桂枝三钱鳖甲三钱,醋炙焦,研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砂仁一钱’是针对特定症状的治疗方案。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明确了达郁汤的适用范围。

‘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进一步解释了达郁汤治疗的对象和病机。

‘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指出了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即补气不宜过度,破气不宜过度。

‘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破之其本更虚,补之其标更实,是以俱不能效’说明了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病情加剧。

‘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提出了治疗气病的正确方法,强调补泻结合,不宜偏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