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吐血-原文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
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
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
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
蓄积莫容,势必外脱。
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
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
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
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
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
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
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
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
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
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
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
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
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
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
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
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灵雨汤
甘草二钱人参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柏叶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
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
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
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
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
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白茅汤
人参二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茅根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
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
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
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
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吐血-译文
血液聚集在肺部然后下降到胃部,如果肺气能够收敛,那么就不会有鼻子出血;如果胃气能够下降,那么就不会有呕吐。如果肺气不能收敛,经络中的血液就会从鼻子出血;如果胃气不能下降,脏腑中的血液就会从口中吐出。而肺气的收敛,也是因为胃气的下降,所以吐血和鼻出血的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降胃气。
胃气不下降,原因是湿土的问题,湿土的原因是寒冷的水气旺盛。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血液不能流通,所以血液会凝结成紫色和黑色。血液积累无法容纳,必然会导致身体外部出血。湿土郁结而没有下降的道路,所以血液从口中流出。所有呕吐的瘀血,紫黑色成块,都是因为土气衰败和阳气虚弱,中下部位湿寒的症状。瘀血排出后,寒湿会更加严重,常常会导致食欲减少且食物不消化,饮水少且不能消化。一旦土气崩溃而阳气断绝,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大吐瘀血的人,很多都会死去。
如果血液颜色鲜红,那么是因为肺热。然而,最初是因为上部热,最终却变成了中部寒冷。因为血液藏于肝脏,而肝脏的木生火,心脏的火就是血液中的温气所转化。血液排出后,血液中的温气也随之消散,所以大出血后,人会感到寒冷和颤抖。而当时上部热的时候,推测中部和下部,也是湿寒。因为君火和相火随着戊土下降,回归坎水,那么上部就会变得清凉,下部就会变得温暖。胃土不下降,君火和相火就会上升和泄泻。不是戊土逆行,火怎么会上升!不是己土湿润,胃怎么会逆行!不是癸水寒冷,土怎么会湿润!胃逆火泄,火上升并炎热,坎阳的根基就会断绝,那么肾水必然寒冷。寒冷的水气泛滥,脾土必然湿润,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是有少量咯血,出现在痰液中,那么病情相对较轻。因为出血不多,所以气泄有限,虽然也有中下部位的寒湿,但暂时不会导致身体衰败。但是一旦遇到庸医,长期服用清凉润燥的药物,会败坏中气,最终也会导致死亡。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个人中只能救活五个。而唐朝以后的医书,都主张滋阴泻火,古今相同,百不救一,实在令人悲哀。
灵雨汤:甘草二钱,人参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柏叶三钱,丹皮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大吐瘀血。
吐血的症状,中下部位湿寒,血液凝结上升,使用人参和甘草来补中培土,茯苓和干姜来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这是不易之法,尤其应该重用半夏来降胃气。
血液本来应该向下流动,但是肺和胃都逆行,血液没有向下流动的道路,陈旧的血液腐败,必然会上涌。旧血已经排出,新的血液又瘀滞,逆行向上,就形成了成熟的路径。再使用清凉润燥的药物,会助长寒湿,中气衰败,迅速导致死亡。如果下寒严重,可以使用蜀椒和附子。
对于零星咯血,红色鲜亮不凝固的情况,虽然有上部热,但也不是实火,可以稍微加入麦冬和贝母,稍微清肺热。总的来说,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度使用苦寒药物。
白茅汤:人参二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茅根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煎成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零星吐鲜血。
血零星吐出红色鲜亮的情况,虽然是因为土湿胃逆,但肺部也不无上部热,所以在泻湿降逆的同时,应该加入清肺的药物。如果相火极旺,可以加入黄芩并加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疗相火极旺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不容易轻易使用。如果上部热不能抵抗下部寒的严重程度,应该大温水土,使用清凉润燥的方法,切不可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吐血-注解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指血液的收敛和下降过程,肺主收敛,胃主下降,两者协同作用,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肺气收敛功能正常,则不会出现鼻出血。
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胃气下降功能良好,则不会出现呕吐。
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如果肺气不能收敛,经络中的血液就会从鼻孔流出,即鼻衄。
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如果胃气不能下降,脏腑中的血液就会从口中吐出。
敛肺气:收敛肺气,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降胃气:使胃气下降,防止胃逆。
土湿:指脾胃虚弱,湿气内生。
寒水之旺:指肾脏寒凉,水湿过盛。
中气堙郁:中焦脾胃之气郁结。
血不流行:血液运行不畅。
凝瘀而紫黑:血液凝聚成瘀,颜色紫黑。
蓄积莫容,势必外脱:瘀血积聚过多,无法容纳,必然导致血液外流。
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治疗吐血和鼻衄,主要原则是降胃气。
戊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脾胃。
己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脾胃。
癸水:五行中的水元素,代表肾脏。
坎水:八卦中的坎卦,代表肾脏。
零星咯吐:少量咯出血液。
痰唾:痰和唾液。
虚劳大病:指久病体虚,大病初愈。
滋阴泻火: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滋阴和泻火来调整身体。
灵雨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大吐瘀血。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丹皮: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蜀椒: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麦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贝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白茅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零星吐鲜血。
芍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五味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吐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探讨了血证(如吐血、衄血等)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这句话阐述了肺与胃在血液运行中的作用。肺气收敛,则鼻血不流;胃气下降,则口不吐血。这里体现了中医的‘气为血之帅’理论,即气的运行状态影响血液的运行。
‘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肺气和胃气失调时,血液运行失常,导致鼻衄或口吐。
‘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指出治疗吐衄,关键在于调整胃气,使之下降。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此句揭示了胃气不降的病因,认为与脾胃湿寒有关。
‘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说明湿寒导致中气郁结,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指出瘀血蓄积,无法容纳,导致外泄,从口吐出。
‘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此句描述了瘀血呕吐的症状,认为与脾胃阳虚、中下湿寒有关。
‘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说明瘀血去除后,寒湿更加严重,导致消化不良。
‘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此句警示大吐瘀血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指出血色鲜红可能与肺热有关。
‘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说明肺热可能转化为中寒。
‘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此句解释了心火与血液的关系。
‘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说明大失血后,血中温气丧失,导致寒战。
‘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指出上热的同时,中下也可能存在湿寒。
‘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此句解释了君相之火与戊土、坎水的关系。
‘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说明胃土不降的原因。
‘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指出胃逆火泄导致肾水寒。
‘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说明寒水泛滥导致脾土湿。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指出零星咯吐的症状较轻。
‘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说明零星咯吐虽然与中下寒湿有关,但症状较轻。
‘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指出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死亡。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说明血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指出唐代以后,医书多采用滋阴泻火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灵雨汤’至‘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介绍了灵雨汤的组成和作用,强调降胃气的重要性。
‘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指出对于下寒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蜀椒、附子等药物。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介绍了白茅汤的组成和作用,强调清肺热的重要性。
‘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指出治疗血证应以泻湿培土为主,避免过度使用苦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