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原文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
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
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译文
脾是属土的,以阴气为主导,主要负责上升;胃也是属土的,以阳气为主导,主要负责下降。升降的关键在于阴阳的交界处,这就叫做中气。
胃主要负责接受和储存食物,脾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气旺盛,胃就能下降并很好地接纳食物,脾就能上升并很好地磨碎食物,这样食物就能被充分消化,精气就能得到滋生,因此人体不会生病。
脾上升,肾和肝也会上升,所以水和木不会郁结;胃下降,心和肺也会下降,所以金和火不会停滞。火下降,水就不会变得寒冷;水上升,火就不会变得炎热。健康的人身体下面温暖上面清爽,是因为中气运转得很好。
中气衰弱,升降就会受阻,肾水会变得寒冷,精气就会生病,心火会上升,精神就会生病,肝木向左郁结,血液就会生病,肺金向右停滞,气就会生病。精神生病就会惊恐不安,精气生病就会遗精滑泄,血液生病就会凝结不流动,气生病就会堵塞不畅。这四个方面的疾病,都是因为中气的问题。
中气是调和济水火的关键,是升降金木的轴心,道家称之为黄婆。婴儿和少女的结合,没有媒人就无法进行,这个道理非常精妙。医书不理解这一点,只知道滋阴泻火,削减中气,所以病虽然不一定会导致死亡,但药物也不一定能够救活。
因为足太阴脾以湿土为主导,足阳明胃从燥金转化气息,所以阳明的燥气无法抵抗太阴的湿气。等到生病的时候,胃的阳气衰弱而脾的阴气旺盛,十个人中有八九个人是这样的。
胃主要负责下降浊气,脾主要负责上升清气,如果湿气过重,中气就不能正常运转,升降就会相反,清阳就会下降,浊阴就会上升,人的衰老和死亡,无不由此而来。
因此,医生用药,首先考虑的是中气。中气位于两土之间,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干燥,水盛则土湿润。泻水补火,扶助阳气抑制阴气,使中气循环运转,清浊恢复正常,这是治病延年的好方法。
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治疗中气的方法,如果需要提升阳气补充火气,就适合用人参和干姜;如果需要培养土气泻去水气,就适合用甘草和茯苓。如果心火上升,心慌心跳,心烦意乱,就加入黄连和白芍来清心。如果肾水寒冷,遗精滑泄,就加入附子和川椒来温肾。如果肝血郁结,血液凝涩不流通,就加入桂枝和丹皮来舒肝。如果肺气停滞,胸腹胀闷不通,就加入陈皮和杏仁来调理肺。
四个维度的疾病,有专门的方剂,这是四个维度的根本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注解
脾:在中医理论中,脾是五脏之一,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负责血液的生成和运输,与消化吸收密切相关。
胃:胃是五脏之一,位于中焦之上,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是食物消化吸收的第一步。
以太阴而主升:以太阴指的是脾的属性,太阴为阴中之阴,脾主升是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
以阳明而主降:以阳明指的是胃的属性,阳明为阳中之阳,胃主降是指胃将食物残渣向下输送。
中气:中气是指脾胃之气,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受盛:胃受盛是指胃能够容纳食物,为消化做准备。
消化:消化是指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分解为小分子,以便于吸收。
水谷腐熟:水谷是指食物,腐熟是指食物在胃中被充分消化。
精气滋生:精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滋生是指精气的生成。
四维:四维指代肾、肝、肺、心,是中医理论中的四个重要脏腑。
黄婆:黄婆在道家指代中气,是调和阴阳、升降气机的关键。
婴儿姹女之交:婴儿指代肾水,姹女指代心火,二者相交指肾水与心火相合,象征阴阳平衡。
医书不解:医书不解指医书中的理论难以理解。
滋阴泻火:滋阴是指补充阴液,泻火是指清热降火。
伐削中气:伐削中气是指损伤脾胃之气。
足太阴脾:足太阴脾是指脾的经络起始于足大趾。
足阳明胃:足阳明胃是指胃的经络起始于足第二趾。
燥金:燥金是指胃的属性,金为秋季,属燥。
湿土:湿土是指脾的属性,土为中央,属湿。
清阳下陷:清阳下陷是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导致身体下部出现病状。
浊阴上逆:浊阴上逆是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导致身体上部出现病状。
黄芽汤:黄芽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的功效。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炙茯苓:炙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干姜:干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黄连: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白芍:白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
附子: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
川椒:川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桂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效。
丹皮:丹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杏仁:杏仁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评注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此句阐述了脾和胃在五行中的属性及其生理功能。脾属土,主升清,与太阴相联系;胃亦属土,主降浊,与阳明相联系。中气作为阴阳之交的枢纽,是脾胃升降功能的体现,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这里强调了中气旺盛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两者协同作用,使水谷得以腐熟,精气得以滋生,从而保持人体健康。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脾胃升降对其他脏腑的影响。脾升则肾肝亦升,有利于水木之气的疏泄;胃降则心肺亦降,有利于金火之气的流通,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平衡。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这句话说明了火与水的相互制约关系。火降则水不寒,水升则火不热,体现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此句指出,人体健康状态下,下部温暖而上部清静,得益于中气的良好运转。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此句揭示了中气衰弱时,其他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脏腑功能失调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表现。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此句强调了中气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指出四维之病(即肾、肝、肺、心之病)皆源于中气不足。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此句对中气的生理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中气是调和阴阳、调节脏腑的重要机制,道家称之为黄婆。
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这句话比喻中气在阴阳交合中的重要性,如同婴儿与姹女之间的结合,需要媒人(即中气)的促成。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
此句批评了某些医书治疗方法的不当,指出过度滋阴泻火会损伤中气,导致病情反复。
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
这句话分析了脾胃在五行中的属性,指出阳明之燥不能与太阴之湿相抗衡。
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此句说明了脾胃病变时,胃阳衰而脾阴旺,湿邪容易内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这句话阐述了湿邪对中气的影响,以及湿邪导致人体衰老、死亡的原因。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此句强调了治疗疾病时,首先应调理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中气与火、水的关系,指出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此句提出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即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以恢复中气的正常运转。
黄芽汤
此句介绍了黄芽汤的组成,包括人参、甘草、炙茯苓、干姜等药材。
煎大半杯,温服。
此句说明了黄芽汤的服用方法。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黄芽汤的组方原则,即崇阳补火、培土泻水。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此句说明了黄芽汤在不同病情下的加减变化,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此句指出,治疗四维之病(即肾、肝、肺、心之病)还有专门的方剂,而黄芽汤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基础方剂。